本文目录
- 中秋节还有哪些别称
- 中秋佳节的别称有哪些这个节日象征着什么
- 中秋节的别称有什么
- 中秋节还有别的名字吗
- 中秋节的别称是什么
- 中秋节又称为什么
- 中秋节都有哪些别称
- 中秋节的别称有哪些
- 2020年中秋别称有哪些 美称
- 中秋节的别称
中秋节还有哪些别称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女儿节、八月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
1、仲秋节
根据中国的农历纪年法,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所以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2、女儿节
中秋节又叫“女儿节”,不过只在南京地区流行。因为每逢中秋节晚上,各家在庭院中迎着月光陈设香案,按照习俗多为全家妇女拜祭,就算是回娘家暂住的媳妇,也要返回婆家过中秋节。
3、八月节
仡佬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仡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莫过于八月节,又叫“迎新谷节”,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举行,仡佬族非常重视这个节日,因为这是仡佬族族人迎接丰收的节日。
4、拜月节
拜月节的叫法和一个传说有关: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5、祭月节
在古时候,每逢中秋节夜晚,都要举行祭月活动。在月下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葡萄等等祭品。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人切开团圆月饼。
中秋佳节的别称有哪些这个节日象征着什么
多个别称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除去中秋这一名称外,它还有多个别称,如八月十五正巧在秋季的中间,所以古时候将中秋节称为的称为仲秋节。对于仡佬族来说中秋节又被称为八月节,在八月十五到二十日期间,当地的人们会穿上颇具民族特色的服装,站在草坪上载歌载舞,共度佳节。有些地方如宁波台州舟山等又将中秋节称为追月节,北京地区的有些人将中秋节称为兔爷节,其中兔爷是北京独有的民间神。除此之外,中秋节的别称还有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
象征意义
中秋节起源于魏晋时期的一个神话故事,大致内容是说后羿在经过重重困难后得到了一颗长生不老的仙药,嫦娥害怕被坏人拿走所以误食掉了,之后就奔到了月亮上面,当时正好是八月十五,所以后羿和百姓们为了让嫦娥能够早日归来,每到这一天的时候就会在庭院吃月饼赏月。由此可见中秋节的寓意为家庭团圆幸福花好月圆,代表着人们对于家人的满满爱意。同时还寓意着丰收与和谐,是古代诗人们笔下最常出现的节日。
各地习俗
在中秋节这一天,各地的人们会纷纷通过自己的方式来欢度佳节,如有的地方会在月亮下面摆放新鲜蔬果来祭月,有的地方会制作团圆饼来和家人们一起分享,有的地方会玩花灯点塔等,方式虽不同,但都表达了对节日的重视合对家人的爱意。总的来说,无论贫穷与富贵,能够一家人整整齐齐的围坐在一起吃月饼赏月就是最幸福的事情。中秋节,就是团圆节,就是溯宗追远,就是一家团聚的节日,是所有中国人都很重要的一个节日。
中秋节的别称有什么
中秋节的别称有什么
中秋节是别称是什么呢,下面我为大家搜集的一篇“中秋节的别称有什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秋节的别称有什么
中秋节有很多别称,中秋节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仲秋节“、“团圆节“、“女儿节“、“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和“端正月“。
中秋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商品广告上,有的写“仲秋节“,有的写“中秋节“,甚至有的日历上也有两种写法。“仲秋节“、“中秋节“到底是哪一个对?还是全都对?
咱们先看看“仲秋“与“中秋“各是什么意思。
古人排序时用孟、伯、仲、叔、季,就相当于现在的第一、第二、第三。这其中,孟与伯,表示第一个;仲表示的`是第二个;叔与季,有“以后“的意思。
古人说季节时,也用孟、仲、季。春天共是三个月,第一个月就是孟春,第二个月就是仲春,第三个月就称季春。孟秋是七月,仲秋是八月,季秋是九月。所说的仲秋,就是秋天的第二个月。
农历八月十五那个节,的确是在秋天的第二个月,但是这个节日是个时点,并不是时段,这个节是秋天中的最中间的那一天,而不是一个月,所以说只能是“中秋节“而不应该是“仲秋节“。《辞海》“中秋“说:“夏历八月十五日。因在秋季的正中,故称。“
“仲“读zhòng,是表示次序的;“中秋节“的“中“读zhōng,这个“中“是表示位置的。“仲“、“中“,写法不同,读音不同,意思也不一样。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又叫八月节,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我认为八月节是最接地气的叫法,也体现出人们对中秋佳节的重视,只要一说八月的节日,人们理所当然的认为就是中秋节了。在中国北方的地方语言中,八月节也是经常出现的称谓。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秋》:“京师之曰八月节者,即中秋也。“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我看借给他们点吧,大八月节的。“
中秋节为什么叫团圆节
中秋节,自唐代以来已经逐渐发展成了最受关注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在人们心中也就意味着团圆美好。
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中秋节为什么叫女儿节
月亮属阴,就如何温柔的女子一样美好,而中秋节历来又有女子拜月的习俗,故称“女儿节“。
不过在古时的中国,除了中秋节外,还有许多节日都被称为女儿节。包括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等。我觉得,我国古时这么多节日都被成为女儿节,主要的原因也是希望女儿健康快乐成长,是对女儿嫁一个好人家,保佑女儿婚配如愿、生活幸福的祝福吧。
总结:节日总是被人寄予了很多美好的愿望,生活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我们总是有着这样的渴望所以节日的意义尤其重大。
;中秋节还有别的名字吗
中秋节的别称有仲秋节、八月节、追月节、兔爷节、月夕、月节、拜月节、八月会、女儿节、团圆节、求节等。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
中秋节的别称是什么
中秋节的别称是:
1、仲秋节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所以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2、八月节
仡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莫过于八月节(八月十五至二十日)。节日的头天,全族老少都要穿上新装,齐集在寨子的地坪上。据说,青年男女的歌舞活动一直延续到节日的最后一天。
3、女儿节
民间拜月,每当圆月升起的时候,各家在庭院中迎着月光陈设香案,按习俗多为全家妇女拜祭,即使是回娘家暂住的媳妇届时也必须返回婆家过中秋,北方民间还流传着“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谚语,所以又把中秋节叫做女儿节。
4、兔爷节
老北京中秋节祭月有供兔爷的习俗,京城里的老少爷们儿也把这天叫做“兔爷节”。兔爷是北京独有的民间神,崇文门外花市大街的灶君庙被认为是兔儿爷的老窝,一到农历八月,买兔爷的人们便络绎不绝。
5、月夕
古人以仲春二月十五日为“花朝”,与之相应,又称仲秋八月十五日为“月夕”,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这也是叫“月夕”的原因之一。
6、玩月节
是日,古代有月下游玩、设宴赏月的习俗,所以被称为“玩月节”。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秋”条称,“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当时的皇家还会举办“中秋晚会”。民间也不会早早休息,连小孩都不肯睡,“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中秋节又称为什么
中秋节的叫法很多,除了称为“中秋节”“八月半”,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团圆节等。
一、中秋节的来历
关于中秋节的来历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是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据《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帝王在春天要祭日,秋天要祭月。所谓夕月,就是祭月亮。这就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僚和文人学士相继仿效,逐步就传到了民间。
二是中秋节来源于农业生产。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意思就是“庄稼成熟”。农历八月的中秋时节,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都陆续成熟了,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把秋天三个月的正中间一天,也就是农历的八月十五这天作为节日。
中秋节起源较早,但一直到唐朝初年才由官方确定为节日,盛行于宋朝,道明清时,已与元旦(指正月初一)齐名而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二、中秋节的别名
中秋节是我国范围广、影响大、习俗多的传统节日,也是叫法很多的节日。
一是根据时间而命名: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处在一年秋季的正中间一天,所以叫做“中秋节”。
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个部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又处在秋季,所以叫“仲秋节”。
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的八月,故又称为“秋节”“八月节”“八月会”。
二是根据节日的美好寓意命名:
中秋节是阖家团圆的节日。这天的月亮分外明亮,又满又圆,象征着团圆。在这样的夜晚,人们仰望圆月,自然会期盼与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月亮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含有家人团聚的意思。
三是根据“月”来命名:
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在古代,拜月是中秋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女子多希望通过拜月来祈求“貌似嫦娥,面如皓月”。一般来说,拜月仪式由女子主持,在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因为只有女子可以祭月,所以又称为“女儿节”。在《辞源》中就记录着“中秋也叫女儿节”。
古人以仲春二月十五为“花朝”,与之相对应,又将八月十五称为“月夕”,所以,中秋节又称为“月夕”。
三、中秋节习俗
从上述的各种别称,也可以看出中秋节的相关习俗。这里总结一下,在说明一下吃月饼的来历。
中秋节的习俗有很多,主要是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等全国性习俗。此外,各个地方也有些特有的习俗,比如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也是一项盛事。江南一带有制灯船的习俗,湖广带则有燃灯的习俗。
中秋最大的习俗应该是吃月饼了。你知道吃月饼的来历吗?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据说是元朝时期流传下来的。相传,中原广大人民在元人的残酷统治下,生活非常痛苦。朱元璋想要联合反抗力量举行起义。但官兵搜查严密,消息无法传递出去。
他的谋臣刘伯温想出一条计策,让人做一种饼,把“八月十五起义”的字条藏在饼里,再让人分头传到各地的起义军手里,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这天晚上起义。
推翻了元朝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功绩,就在八月十五吃月饼,这个习俗也就传了下来。
中秋节都有哪些别称
引言: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种,而每一个节日它的意义都非常的深远,并且经过很多朝代的更替,它们能够流传至今,也正是因为它们本身的含义给大家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例如中秋节大家就非常的重视,那么中秋节都有哪些别称呢?
一、祭月节
中秋节据史料记载起源于上古时代,在汉代的时候受到普及,在唐朝初年逐渐被大家认同,并且在宋朝之后就有很多人非常重视这个节日。而在这一天,很多人都会有拜月仪式,因为月亮非常的圆,也意味着家人团圆,而那些远在他乡的人会因为比较思念家人,但是虽然人在异地,不过大家看的是同一个月亮,会向月亮寄托自己的思念。从而将月亮当做自己的亲人,并在这一天祭拜月亮,从而它也有一个名字叫祭月节。
二、秋节
中秋节最开始的时候和24节气当中的秋分是同一天,所以它也被称作秋节。而这一天也就意味着秋天的到临,但是最后因为种种原因被调到农历8月15日。而这一天也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它和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而且作为一个传统节日,在这一天很多人都会回家和自己的家人团圆,这个节日也在2008年被国家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从此在这一天很多人都会有短暂的假期,可以回家和家人团聚。
三、团圆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所有人家庭团圆的大好日子,而那些在外求学或者上班的人都会在这一天回到家乡和自己的亲人一起过节,月饼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小吃,在这一天家家户户也都会购买一些月饼,当做赏月时的小零食。而这一天所有的人都欢聚一堂,大家都团圆在一起,所以中秋节也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的别称有哪些
中秋节(别名:仲秋、秋夕、八月节、八月半,英文名:Midautumn Festival)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日期在农历的八月十五日。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
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您!
2020年中秋别称有哪些 美称
2020年中秋节别称有哪些
中秋节别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 女儿节 、团圆节。
秋节
根据节日时间,中秋节在秋季的八月十五,所以又叫秋节、八月节、八月半。
月夕
古人以仲春二月十五日为花朝,与之相应,又称仲秋八月十五日为月夕,因是夜月色倍明于常时。
玩月节
古代有月下游玩、设宴赏月的习俗,所以被称为玩月节。
拜月节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秋节
根据节日时间,中秋节在秋季的八月十五,所以又叫秋节、八月节、八月半。
月夕
古人以仲春二月十五日为花朝,与之相应,又称仲秋八月十五日为月夕,因是夜月色倍明于常时。
玩月节
古代有月下游玩、设宴赏月的习俗,所以被称为玩月节。
拜月节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
中秋节的别称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
中秋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扩展资料:
神话传说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神话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嫦娥奔月故事最早出现在《归藏》。后来民间把故事进一步发挥,衍化成多个故事版本。嫦娥登上了月宫,据西汉《淮南子》中说,是因为她偷吃了她丈夫羿从西五母那里要来不死药,就飞进月宫,变成了捣药的蟾蜍。
吴刚折桂
吴刚登上月宫折桂,据唐代小说《酉阳杂俎》中说,是因为西何人吴刚修仙犯了错误,才罚他去伐月中的桂树。这桂树随砍随长,永远也砍不断。 李白在《赠崔司户文昆季》一诗中写道:“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