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为华 夏正统 魏孝文 魏一朝 祖都改

为了成为华夏正统,魏孝文帝拓跋宏把北魏一朝的太祖都改了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6-27 22:00:05 浏览8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北魏,这一王朝在我国历史上极为重要。没有北魏,便没有隋唐,我国历史就会是另一番模样。

拓跋鲜卑,尤其是魏孝文帝拓跋宏,为了融入华夏,将北魏变成华夏正统,可谓煞费苦心。

1、十六国中没有拓跋鲜卑的代国在魏晋南北朝这段历史的王朝更迭过程中,北方按照“曹魏~西晋~十六国~北魏”演变,北魏是作为五胡十六国的终结者出现的。

但北魏并非在十六国时期的最后才出现,而是从西晋末年就建国了(公元315年),这便是代国。

代国,经历了整个十六国时期,并曾在公元376年被苻坚的前秦灭国。

淝水之战后,太武帝拓跋珪于公元386年复国成功,后来才改国号为“魏”。

可是,在五胡十六国中却没有代国。

2、北魏的太祖是谁?北魏作为一个游牧帝国向中原政权转变的王朝,皇帝的庙号比较复杂,称“祖”的很多,但最主要的就是这三祖:

太祖(道武帝拓跋珪)抚运乘时,奄开王业;世祖(太武帝拓跋焘)以武功一海内;高祖(孝文帝拓跋宏)以文德革天下。也就是说,太祖拓跋珪于公元386年开国立业,世祖拓跋焘于公元439年一统中原,高祖拓跋宏于公元494年迁都洛阳,重新使中原成为了华夏文明的中心。

但拓跋珪一开始并非北魏的太祖,而是烈祖。拓跋珪复国之后追尊曾祖父、平文帝拓跋郁律为本朝太祖。

拓跋珪以拓跋郁律为太祖,意味着北魏与十六国时期的代国一脉相承(当然事实也是如此),拓跋珪并非开国之君。

可是,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之后,又重新理定了北魏历代皇帝的庙号,并以拓跋跬为太祖皇帝。

我们知道,“太祖”这一庙号特指的是开国立业之君,至少也是王朝的奠基者,拓跋宏将太祖改为拓跋珪,事实上是在修改北魏一朝的历史书写。

3,拓跋鲜卑不在“五胡”之列北魏对自身的历史非常敏感,辅佐太武帝拓跋焘一统北方的崔浩便是由于修国史、定世家而被灭族的。

太武帝拓跋焘南征刘宋之时,在送给刘宋的书信中曾这样说道:

“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卿若杀之,无所不利。”

所以,“胡”在当时特指的是匈奴,而“五胡”是后世的说法,拓跋鲜卑显然不会认为自己是胡人。

五胡十六国,这一说法源出北魏末年崔鸿所著的《十六国春秋》,而这已经是拓跋宏迁都洛阳之后,当时的北魏早已自认华夏正统,拓跋鲜卑自然会被排除在五胡和十六国之外。

4,拓跋宏让北魏直接承接西晋一个王朝要想成为华夏正统,必须要有传承,在古代能够说明一个王朝受命于天的一个利器就是“五德始终说”。

那么,北魏承接的是哪一个政权呢?

北魏最初假托拓跋氏的祖先是黄帝,与黄帝一样是“土德”。

北魏最初的传承是这样的:西晋是金德,前赵水德承继;前赵灭亡,前燕木德继之;前燕被灭,前秦火德承继;前秦灭亡,北魏建国,是为土德。

西晋~前赵~前燕~前秦~北魏,这一传承虽然没什么问题,但却说明北魏继承的是十六国的胡人政权,这显然不可能被一心想要重建华夏正统的拓跋宏所接受。

于是,魏孝文帝拓跋宏亲政之后,将北魏从土德改成了水德,并宣称北魏直接继承自西晋金德的法统。

自此,西晋之后的北方历史被划分为两段,即五胡的十六国和北魏的北朝。

这一划分意味着:十六国时期天下大乱,不存在正统政权。而北魏并非五胡,其受命于天,一统中原,继承了西晋这一华夏正统王朝。

由此,我们也就明白拓跋宏为何要将“太祖”定在道武帝拓跋珪身上了,其目的就是为了“断代”,与五胡十六国和代国进行切割。

事实证明,拓跋宏的目的做到了。

后来源出北魏的唐朝将北魏和南朝均视为正统,是为“南北朝”。

于是,北魏与之前的“五胡十六国”时期变成了两个不同的阶段,这一历史叙事方式一直影响到今天而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