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丹论语心得心灵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心灵之道(论语心得心灵之道)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1-04 08:11:53 浏览5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论语心得心灵之道

  《论语》给我们的,永远是一个人生动态的系统,我们不可以断章取义、不可以僵死地去理解。这些都是论语带给我们的心灵之道。下面是我整理分享的论语心得心灵之道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论语心得心灵之道篇一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既然死生、富贵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决定,也无法左右,那就要学会承认并且顺应。

  但保持一颗诚敬的心,使自己的言行减少过失,对待他人充分尊重、谦恭有礼,却是可以通过提高自身修养做到的。一个人能做好自己,那么普天下的人都会爱敬你如同手足兄弟。所以,做一个有良好修养的真君子,又何愁没有兄弟呢?

  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一种遗憾,其实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

  这个故事结束了。真的是一朵头花弥补了这个女孩生命中的缺憾吗?其实,弥补缺憾的是她自信心的回归。而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遗憾。要做到内心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太在乎得失的人,被孔子斥为“鄙夫”。鄙夫,意义几乎等同于小人,就是不上台面的鄙陋的人。这种患得患失的人,不会有开阔的心胸,不会有坦然的心境,也不会有真正的勇敢。

  偏偏有一天,子路真的去问老师说:“君子尚勇乎”?君子应不应该崇尚勇敢呢?

  孔子对他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

  意思是说,君子崇尚勇敢并没有错,但这种勇敢是有约制的,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义”。有了义字当先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则,一个君子会以勇犯乱,一个小人会因为勇敢沦为盗贼。

  我们想想,小偷劫匪穿门打户,甚至越货杀人,你能说他不勇敢吗?但是这种没有道义约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

  那么这个“义”、“道义”又是什么呢?

  那是一种内心的约制。孔子说,“以约失之者,鲜矣”!(《论语·里仁》)一个人内心有所约制,就会在行为上减少过失。

  假如一个人真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真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就做到了约制。而能够反省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改正,这就是儒者所倡导的真正的勇敢。

  后来苏轼在《留侯论》中也曾经论述过勇敢,他把那种真正的勇敢叫做“大勇”。他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在苏轼看来,真正的勇者有一种“过人之节”,他们能够忍受像韩信那样的胯下之辱,而成就辅佐刘邦决胜千里、扫平天下那样的大业。他不会像平常人逞一时之勇,图一时之快。这是因为他的内心有一种在理性制约下的自信与镇定,这是因为他有着宽广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

  所谓“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是很难做到的。我们可以要求自己做一个有修养的道德君子,不去冒犯别人,但当别人没有任何缘由地时常冒犯你,你能做到不怒吗?

  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

  这个故事适用于我们每个人。大家想想,为什么我们一样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有些人活得欢欣而温暖,有些人却整天指责抱怨?他们的生活真的相差那么远吗?

  其实就像我们面前有半瓶子酒,悲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半瓶了!乐观主义者则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表述不同,缘于心态不同。

  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重要。

  孔子说,“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君子因为有心态的平和、安定和勇敢,他的安详舒泰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小人表现出来的则是故作姿态,骄矜傲人,因为他内心多的是一股躁气,气度上便少了一份安闲。其实,是什么样的武功使茶师取胜呢?就是心灵的勇敢,是那种从容、笃定的气势。所以技巧不是最重要的,而技巧之外的东西则需要我们用心灵去感悟。

  如果你的心很敞亮,很仁厚,你有一种坦率和勇敢,那么你可能会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每个人都愿意把美好的东西告诉你;但是如果你与此相反,那么即使是有教无类的孔子,他也不见得会对牛弹琴。孔子说过,一个人能够听你讲道理但是你没去跟他讲,就叫“失人”,你就把这个人错过了,不好;相反,假如这个人根本就不可理喻而你偏和他讲道理,那就叫“失言”,也不好。

  你要想做一个别人愿意和你交流,也可以和你交流的人,最关键的是你要有一个敞亮的心怀。这就是《论语》中所提倡的“坦荡荡”的心境。

  这种心境和胸怀,既可以弥补你先天的遗憾,也可以弥补你后天的过失;同时能使你有定力,有真正的勇敢,使你的生命饱满、充盈,让你有一种大欢心,让你的人生有最大的效率,让你的每天进行着新鲜的轮回,并且把这些新鲜的养分疏导给他人。

  《论语》给我们的,永远是一个人生动态的系统,我们不可以断章取义、不可以僵死地去理解。这些古圣先贤的思想精华,当在你的血液中流动起来的时候,你欢欣的态度本身就是我们今人对于古典最高的致敬!

  论语心得心灵之道篇二

  内心的淡定坦然会让我们在面对问题和困境的时候,保持冷静,这种有时也会成为震慑对手的力量,这种坦然也会成为解决困境的一种方式。然而要做到“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需要我们有很大的胸襟,也需要我们经历很多的磨练。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使自己的心态变的平和,内心变的淡定,回想我们从校园刚刚踏入社会,进入公司的时候,面对一些不公正,面对一些事情总会去抱怨总人有计较,一旦我们不小心背了黑锅,也总会跳得很高,跳出来为自己申辩,但经历了这么多年我们总能够发现自己已不再是愤青,已不再斤斤计较,也不再随意生气动怒,那是因为我们经历了很多,很多事情都有淡然的面对处理。

  除了内心淡定与坦然,我们在面对困难和困苦的时候,也要正确的面对困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做人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解决或者减少困难,这也是我们面对困难和问题应该保有的态度。很多时候面对问题我们总是在想怎么办?怎么会有问题?什么时候这个问题不会再困扰我,很少会直面去面对,去采取行动解决问题,面对遗憾于丹教给我们的方式对于困难和问题我们也可以适用。

  我们接受了面前的问题才会想办法去解决,解决问题不仅要有淡定的心,还要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的境界。因为我们有时候是接受了这个问题但处理的时候总会担心这样的处理方式能不能解决问题。会不会带来什么新的问题,自己到底该如何去做?总会这样的纠结,原因是我们经历的太少,拥有的太少,少那份真正的仁义,真正的智慧和真正的勇敢。也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总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别人,所以很少能够做到真正的仁义。很多时候我们看待问题时多了一份功利心,所以很少能够做到真正的智慧,很多时候我们的内心少了一份淡定与坦然,所以很少能够做到真正的勇敢。

  论语心得心灵之道篇三

  最近,在Tina的带领下,我们观看了百家讲坛---于丹《论语》心得,感觉自己在思想意识和道德修养方面提升了许多。

  《论语》,大家都非常熟悉吧!它流传至今2500多年,是一部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它影响着世代中国人。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今天,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就很好的为我们诠释了《论语》中的六个精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其中“心灵之道”留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

  正如于丹教授所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社会的不断发展带给了我们许多方便,同时又带来了诸多烦恼,我们时常因一些缺憾或不如意的事而烦恼,面对繁杂的生活,我们对事的心态决定一切。人生百年,孰能无憾,我们不能将这些小事看大,否则,我们将生活在自己创造的阴影中。当你用乐观向上、积极、正确的眼光去面对时,便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在下一次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这样不断坚持下去便可取得成功。倘若你以消极的眼光去看,那么你将失去上进心乃至消沉下去,难以取得最后的成功。

感悟论语心灵之道作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感悟论语心灵之道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会经历很多的人和事。在生活中,不会没有遗憾和苦恼。当我们遇到遗憾和苦恼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呢?《论语》在这方面对我们又有什么启示呢?

  首师大的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中说:“《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陷和苦恼,你就会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论语》中告诉我们对待缺憾和苦恼的方法是:不要纠缠在苦恼里面,认可它,然后尽最大努力尽量的补足它。我认为,我们对待缺憾和苦恼的方法就是应该尽快把它忘掉。我记得和绅的随从曾跟和绅说:“纪晓岚,您要是老把他当个事,他就是个事。您要是不把他当个事呢,那他也就不是个事。”我认为这句话很经典。这句话正体现了《论语》中告诉我们的处事之道。我们碰到的不顺心的事都是客观的,事情已经发生,无法改变。而事情引起的遗憾和苦恼,那完全是心理作用了。如果我们放大这种心理作用,那我们就会失去很多的时间而且忽略了其他的美好了。正如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失去月亮而哭泣,那么你也将失去星星了。是的,如果深陷于痛苦之中无法自拔,从而失去太多美好的、快乐的事物,难道我们不觉得痛苦,不觉得遗憾么?这也就是真正的遗憾了。所以于丹教授认为:“谁的生活没有遗憾呢?如果用内心的富足和饱满,用内心的鲜活力量去弥补这些遗憾,你会成为一个坦荡,磊落而勇敢的人。”在当今社会中,如果你在因为找工作碰壁或失恋而苦恼时,不如利用苦恼的时间去重新找一个新的工作或是一场新的恋爱。当别人深陷苦恼不能自拔而你却脱离苦恼而找到解决方法时,难道你不觉得自己很坦荡,很磊落,很勇敢么?所以,用不同的心态对待生活,就会得到不同的生活质量。

  所以,孔子云:“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这里提到的勇并非匹夫之勇,而是在内心约制下的`君子的勇。孔子提倡内心的制约。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意思是:内心有所约制,而在社会上还经常有过失的人,我见得不多。即是说,一个人的内心要经常对自己有“日三省乎己”的反躬自问。问自己今天什么事做得好,什么事做得不好。看周围的人,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肖则自省。”看到贤能的人,要向他学习,见到小人,反省一下我可不可能这样。这就是约制了。谁能一生无过?但做错之后,如果自己能这样纠正的话,这就是真正的儒者所倡导的“勇”,所谓“君子之勇”了。所以勇敢有时是一种理性制约下的内心自信与镇定。即每临大事以静之。这让我想到人们崇尚忍者的原因了。所谓忍者,即“忍人所不能忍者”。忍者个个身怀武功,但他们会强力约制自己,他们有着理性制约下的自信与镇定。不到非同一般的关键时刻,决不出手。真正做到了心灵之勇。决非匹夫之勇,即是真正的勇了。正如于丹教授所说:“一个有德有仁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心灵的勇敢。

  《论语·子路篇》中提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这告诉我们:一个人一生不可无傲骨,但不可有傲气。即使说君子心有大志,心有定力,有心灵的勇敢。它可以泰然自诺,但没有骄矜之气。小人则很张扬,表现出的是处处骄傲,甚至处处攻击。他少了一份气定神闲。所以于丹教授说:“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小人之骄,骄傲的是外在之气。”

  在当今社会中,适者生存,强者立足。要做强者,必须有勇气,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有心的勇才能表现出真正的勇。君子之骄才能表现出真正的强。这就是《论语》教给我们为人处事的心灵之道了。

《于丹<论语>心得》简介

《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之极。但是在两千多年后的现代社会,我们为什么要请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做客《百家讲坛》解读《论语》呢?这部曾被古人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还具有什么实际意义吗?其实,《论语》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是我们许多人耳熟能祥的,于丹教授认为,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
《论语》集中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和思想精华,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论语》的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溶化于人的内心,天、地、人就会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就变得无比强大。即使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中国人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不是《论语》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呢?
如今,中国社会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对于现代人来说,两千多年前的《论语》所包含的思想是否还能闪烁出智慧的光芒?我们又该如何借用《论语》的智慧,来化解我们心中的浮躁和烦闷?在现代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论语》又会给我们哪些温馨的劝导?于丹为我们讲《论语》心得之一:《天地人之道》。
俗话说:人生不得意事常八九。那么如果人生有了缺憾之事,如果我们遭遇不得意之时,我们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呢? 于丹教授认为,《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其实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一些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你放大这种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将永远生活在阴影之中。这种心理暗示的力量之大,将严重影响你的生活质量。
于丹讲了几个小故事,一个女孩子因为她母亲在治牙时突发心脏病去世而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40年后她居然死在牙医准备为她治牙之前。而另一个认为自己非常寒碜、非常自卑的女孩子,只因为一个头花,竟突变成一个快乐骄傲的小公主。还有一个毫无武功的日本茶师,用自己从容勇敢的内心,战胜了一个嚣张的日本浪人。这几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也许我们无力改变生活中的缺憾,也许我们无法避免人生中的苦难。但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你就会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
《论语》心得(一)《天地人之道》
1、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2、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3、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4、宽容一点,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
5、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现代社会中,我们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面对各种各样不同的人,往往感到无力应对。其实只要我们自己有一颗从容镇静的内心,有一种心灵的勇敢,我们就可以变得坚强,就可以表现出勇敢。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真的能开解现代人的心结吗?
于丹为我们讲《论语》心得之二:《心灵之道》。
孟母三迁和孟子的性意识
孟子小时候有着“优秀”的童年教育,孟子的妈妈深深体会到“胎教”的重要性,她说:“我怀着孟子这孩子的时候哇,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
孟妈妈原来住在邹国马鞍山下的鬼村,到处是坟地,村中的孩子互相追逐嬉戏,孟子也拿个小火铲东挖西挖,模拟表演筑墓埋棺,天性可爱。他妈妈不高兴了,带着这个活泼好动的孩子,搬家到农贸市场围墙外边,租房子住。
于是孟子学习商人的样子,讨价还价,喧嚣热闹。孟母怕孩子染上锱铢必较的市侩习性,赶紧搬家,到政府公立学校旁边去住。
这儿天天有一帮傻乎乎的人学习揖让进退,摆弄俎豆祭器。孟母忐忑不安的心总算踏实下来了。儿子终于可以浸染“高雅的气韵、从容的风范”和“循规蹈矩的本领”了。
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不过,孟母太以自己意愿为中心,过早地剥夺了孩子的创新发明的天性和天才。
妈妈教育出来的儿子难免缺乏反抗精神、阳刚之气。这位恪守本分、端庄温静的孩子长大以后,总也跳不出常规的生活思想模式,并且也要求未来的人也像他这样绵羊得如绵羊。
当然,孟子在成长过程中也一度反抗过,但被妈妈镇压了。孟子逃学,孟妈妈气坏了,乱摔乱砸,把“缝纫机”(子不学,断机枢)都打坏了,吓得孟子缩脖抱颈。孟妈妈斥责了他半天,也不知道孟子听明白了没有。孟子唯唯诺诺、战战兢兢地答应了,从此再无自我主见,终于成为优秀的两脚书橱。
等孟子到了20出头,翅膀硬了,跑到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学生的门下念了五年书,学问道德,突飞猛进,终于有了用场。有一次,孟子进卧室,使他大吃一惊,原来他的妻子正在试穿一件袒胸露背的蝉翼纱,上身裸着,正在对镜描容。孟子媳妇的思想比较新潮,以为穿上短、透、露的时装,定能平添几分美丽,博得丈夫的赞美。哪知孟子思想无比陈旧、保守。他说:“我以儒家门徒的名誉起誓,绝不能容忍女人半裸着上身。”说完,愤然调头离去,到户外去吸他的“浩然之气”去了。
他的妻子着急了,要求离婚,对孟母说:“今天我在家里没事儿,在房里穿了一件休闲装,想不到丈夫见了很不高兴,今后可怎么相处呀?我还是回娘家去吧!”
孟母也觉得孟子走火入魔了,骂孟子说:“按礼的规定,快进门的时候,应该问一问谁在里面,以提醒别人;当推开内室门的时候,眼要往下看,以免侵犯别人的隐私权。这你都不懂,还赖别人!”
孟子哼哼着,假装认了错。
孟妈妈一定很后悔,孩子怎么被教育成了这么个脑子僵化、六亲不认的书呆子,而且性意识全部丧失。(其实是孟母自己种下的苦果)
心灵 之 道
1、做一个勇敢的人
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化解生活中的遗憾
2、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
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
3、勇敢有时后是理性制约下的一种镇定和自信
4、一个有德有仁的人才能做到真正的勇敢
5、君子之骄 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
《论语》心得(三)《处世之道》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困惑,父母对孩子关爱得无微不至,为什么孩子会反感?亲密无间的好朋友,为什么会彼此伤害?费尽心机和领导、同事套近乎,为什么总是好心不得好报?《论语》告诫我们,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那么对待自己最亲近的家人,是不是就可以亲密无间了呢?父母和子女之间,夫妻和恋人之间,也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吗?对待工作是不是应该越热情越好呢?无论是分内的工作还是分外的工作,我们是不是都应该做得越多越好呢?
《论语》之所以流传两千多年而不衰,就在于它对于人内心最本性的理解。那么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世的分寸?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困惑,父母对孩子关爱得无微不至,为什么孩子会反感?亲密无间的好朋友,为什么会彼此伤害?费尽心机和领导、同事套近乎,为什么总是好心不得好报?《论语》告诫我们,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那么对待自己最亲近的家人,是不是就可以亲密无间了呢?父母和子女之间,夫妻和恋人之间,也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吗?对待工作是不是应该越热情越好呢?无论是份内的工作还是份外的工作,我们是不是都应该做得越多越好呢?
孔老夫子说:过犹不及。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了和没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认为,与其怨天忧人,不如恭身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自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处世之道
1、人生有限
把有限的感情
留在最应该
使用的地方
2、最恰当的距离是
彼此互不伤害
又能保持温暖
3、距离和独立是
对人格的尊重
最亲近的人之间
也应该保持
4、多思 多想 多看
少指责
少抱怨
少后悔
《论语》心得(四)《君子之道》
孔夫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时,常以小人和君子之分来明辨是非。那么何为君子,何为小人,君子与小人之间有什么不同呢?“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的两万多字的《论语》,其中“君子”两个字就出现了一百多次。而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小人”。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就是说君子胸怀平坦开阔,但是小人却经常忧愁恐惧。即便是今天,人们还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而不做小人。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君子而不是小人呢?孔夫子眼中的君子与小人又到底是怎样的呢?
孔夫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时,常以小人和君子之分来明辨是非。那么何为君子,何为小人,君子与小人之间有什么不同呢?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的两万多字的《论语》,其中“君子”两个字就出现了一百多次。而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小人”。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就是说君子胸怀平坦开阔,但是小人却经常忧愁恐惧。
即便是今天,人们还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而不做小人。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君子而不是小人呢?孔夫子眼中的君子与小人又到底是怎样的呢?
于丹告诉我们:用孔夫子的说法叫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比如我们大家在一起争论问题,不可能意见都一致,君子会很平和的跟每一个人都能交流,但是他会坚持自己的主张,他不会苟同别人。小人没主见,别人一说什么好像都对,但是还经常跟人打起来,叫做同而不和。君子好处事,但你很难取悦于他,但他对人了解是非常准确的,能够量才用人。而小人难处事,你却很容易取悦于他,但他对人却常常是求全责备。
于丹认为,孔夫子描述的这个现象它远吗?这肯定不是远古的事,这一切现象其实今天就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如果你要把这个标准想明白的话你会发现,孔夫子给了我们一个考察人品的标准。孔夫子还说,君子有三戒,少戒色,中戒斗,老戒得。少年时为何要“戒色”?中年时又为什么要“戒斗”?老年时“戒得”指得又是什么?于丹教授在这一讲中将为我们详细讲解这三戒的内容和它对人生的重要影响。
《论语》心得(五)《交友之道》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人的社会环境中朋友是相当重要的。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是我们最好的环境,你从他的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说交什么样的朋友,你也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于丹教授告诉我们,《论语》中对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说人的朋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什么叫益友呢?叫友直,友谅,友多闻。直是直率坦率,谅是宽容原谅,多闻是博学多才,这三种是好朋友。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人的社会环境中朋友是相当重要的。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是我们最好的环境,你从他的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说交什么样的朋友,你也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于丹教授告诉我们,《论语》中对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说人的朋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什么叫益友呢?叫友直,友谅,友多闻。直是直率坦率,谅是宽容原谅,多闻是博学多才,这三种是好朋友。
但还有三种坏朋友。这就叫损者三友,叫做:“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友便辟,是指朋友脾气特别的暴躁,点火就炸。善柔,特别优柔寡断,什么事琢磨,这件事还不行,你再等等看看吧,等着等着机会就过去了,韩国有一个比喻特别形象,说机遇这个东西它长得很怪,它前脸长满了头发,后脑勺是秃子,所以这东西它迎面向你走来的时候你永远看不清他是谁,等到你知道他是谁,你伸手一抓他后头没头发已经过去了。所以过分优柔寡断的人也不是好朋友。第三种,这是人格上最坏的,友便佞,就是那些谄媚的,奸佞的,心存阴谋的,这样的一些小人在这个世界上,用急功近利不择手段的方式去达到个人目的这种人,可千万不能交,表面看起来他给你谋个一官半职,他分你点不义之财,但是你的前途充满了荆棘,跟这种人断然不能在一起。
那么我们如何来分辨益友和损友呢?益友和损友对我们的生活和事业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交友 之 道
益者三友:正直的朋友,宽容的朋友,多识的朋友
损者三友:友便僻(过分暴躁的朋友)
友善柔(优柔寡断的朋友)
友便佞(心怀鬼胎的朋友)
交友三个心理原则:
不要抢话说
不要有话不说
不要闭眼瞎说
交友之道心语
1、过分的苛责
不如宽容的力量
更恒久
2、结交那些快乐的
能够享受生命
安贫乐道的朋友
3、与其
与他人斗
不如
跟自己的能力斗
人生三大坎:
少年 戒之在色
中年 戒之在斗
老年 戒之在得
《论语》心得(六)《理想之道》
几乎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心中的理想,这个理想可大可小,也许理想在仕途,要当个什么级别的官,也许理想在职业,要成为一个干什么的人,甚至有的理想在金钱、地位,要成为一个大老总,要住上大房子,开上高级轿车,等等不一而足。而这个理想更是成为一个人奋斗的动力和前进的方向。那么《论语》中关于理想是一个什么标准呢?那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
孔子曰:匹夫不可以夺志。一个有理想有志向的人,才会有奋斗的动力和前进的方向。而《论语》中孔子与他的学生们谈到理想时,孔子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定力与信念。于丹教授认为,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当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中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时,常常会忽略了我们自己内心的感受,而一个人内心的感受和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又有什么关系呢?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是否还能关注自己的内心?
于丹认为,一个人是否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并不在于他给自己定了多高的目标,而在于他内心是否能有一种淡定的理念,是否能把握自我。理想不一定是大家共同认可的一种权势,或者金钱,而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在乎的东西,是一种心灵的寄托。但是为什么人们总要追求一个理想?理想之道又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们今天该如何理解理想的含义?《论语》中关于理想又有着什么样的忠告和劝导?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孔老夫子的观点和现代人对理想的追求是不是有矛盾呢?
《论语》心得(七)《人生之道》
孔夫子曾经说过,我这一生大体可以概括成几个阶段,最早从人开始学习,“吾十有五,而治于学,”15岁的时候开始幼稚于学,然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欲惧。”这是他一生历程的描述。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认为,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不过是从岁月中借来的一段光阴,自己把这一段光阴过成什么模样,最后在墓志铭上镌刻上你的名字,这段光阴被赋予一个人的意义,从开始念书学习,在这个起点上所有人大体差不多,但是再往后,从而立之年以后,每个人的差别那就是天壤之别了。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不过是从岁月中借来的一段光阴,自己把这一段光阴过成什么模样,你的人生就是什么样。孔夫子将他的一生概括为:“吾十有五,而治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那么“三十而立”立得是什么? “四十不惑”又不惑在何处? “五十知天命”中的天命指的是什么? 什么又叫“六十而耳顺”呢?所谓的“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不是就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了呢?孔子对人生阶段的划分对我们现代人的意义何在?我们真正能理解这其中的含义吗?
三十而立,是我们最熟悉的一句话,几乎每个年轻人到了而立之年,都会问问自己,我立起来了吗?那么怎样才算立起来了,是否要有车,有房,或有了一个什么样的职位就算立起来了呢?从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这是人生最好的光阴。但现代社会充满了变数,四十岁的人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压力又非常大,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内心不惶惑呢?
于丹认为,这种人生的坐标是有代表性的,但也不是绝对的。其实人生有生理年龄,有心理年龄,有社会年龄,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让我们也许在二三十岁,就能够提前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界。我们不一定要等到七十岁,才能达到一个生命个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我们怎么做,才能早日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呢?我们真正能理解这其中的含义吗?
正是因为追求心灵的人少,才会有那么多的烦恼,想一想,烦恼其实都是追求物欲的产物.于丹告诉我们,人在30岁以后,要学会用减法生活,减去我们不需要的,轻装前进!

于丹论语心得主要讲的是什么

主要讲的是,心灵之道。
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恼。
我喜欢于丹在文中的一句话:“小人之骄,骄傲的是他外在的气,而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所谓:“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所谓:“富莫富于常知足;贵莫贵于不求人;贫莫贫于无才能;贱莫贱于无骨气。”傲骨不可侮,傲心不可有,无傲骨则近于鄙夫,有傲心不的为君子。
走好我们的人生路,路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