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行书有哪些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01代表人物一:王羲之
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行
书代表作中最着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
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
凤阙”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
一行书”。
(兰亭序)
(王羲之真迹)
02代表人物二:颜真卿
唐代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
创“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
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
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
之为“天下第二行书”。行楷中着名的代表
作品是唐代李邕的《麓山寺碑》,畅达而
腴润。
(祭侄稿)
(自书告身帖)
03代表人物三:苏轼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他的《黄州寒食
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
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
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
一家。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
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
(寒食帖)
(赤壁赋)
04代表人物四:米芾
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
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
的特点。与黄庭坚、苏轼、蔡襄并称为“宋四家”。
(米芾笔迹)
05代表人物五:赵孟頫
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赞
誉很高。篆隶楷草书俱佳,以楷书、行书
造诣最深、影响最广。他是集晋、唐书法之大成的很有成就的书
法家。同时代的书家对他十分推崇,后世
有人将其列入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
(卢郎中云夫寄示送盘谷子诗两章)
(洛神赋)
天下三大行书,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
世人遂将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
真卿《祭侄稿》以及苏轼《寒食帖》与合
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
书法作品欣赏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行书脱胎于隶书,萌生于东汉而成形于魏晋,至东晋趋于成熟。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行书书法作品欣赏,希望你们喜欢。
行书书法作品欣赏
行书书法作品欣赏图片1
行书书法作品欣赏图片2
行书书法作品欣赏图片3
行书书法作品欣赏图片4
行书书法作品欣赏图片5
行书三大系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行书脱胎于隶书,萌生于东汉而成形于魏晋,至东晋趋于成熟。苏东坡说:“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张怀也说:“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兼草者谓之行草。”行书较楷书简约、流畅,较草书易识、易学、实用。王羲之行书是行书的极至,他被称为书圣,作品《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历代行书名家百出,行书风格多样、个性丰富。
行书分类大致可归纳为三大系:
一、二王行书
由王羲之、王献之所创,后世文人书家无不直接或间接受到王派行书体系的影响,代表书家有米芾、赵孟頫。
二、颜体行书
颜真卿所创,他在传统笔法中掺入篆籀笔意,结体变背势为向势,易方为圆,代表作有《祭侄稿》、《争座位帖》等。颜体行书的出现改变了王书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后世的行书创作提供了更多的模式,从而推动行书体系风貌的变化和发展。
后世书坛宗王宗颜此起彼伏,时隐时现,或互相掺杂融合,使书坛更加绚丽多彩,生气勃勃。
三、魏碑行书
清代书家将魏碑的体势和用笔化入行书中形成的一种行书。代表书家有赵之谦、何绍基等。
笔墨趋于放纵,挥笔泼墨,笔力雄健,洒脱自如,色彩浓艳,富有新意。其书法初师颜真卿,后取法北朝碑刻,所作楷书,笔致婉转圆通,人称“魏底颜面”。
何绍基书法从颜真卿出,生动圆熟,是继邓石如后,极力推崇碑学。他主张“书家须自立门户”。执笔用回腕法。这种执笔法远离正常生理习惯,故每次写字须“通身力到”,每次写完“汗湿襦衣”。笔意纵逸超迈,融厚有味。
行书临帖建议
1、临帖是对行书理解力和功力的总和。
临帖要坚持读、摹、临三结合,读以得其趣,通过读将范本中的点、画、构、势、结体等特点深深印入脑海中;摹以得其形,字之神韵不能离开结构,在读的基础上就要专心致志于字迹中,记准各种字型;临以得其意,经上两步的努力,这一步就会如鱼得水,再略参己意,发韧自己的积累,进入准创作。
2、学习王体行书以临摹《圣教序》为宜
要把握此帖的艺术风貌和特征,如笔致遒润儒雅、字态俊丽秀逸、气息中和怡淡等,其用笔内掖收敛,线条瘦硬劲挺,点画的组合、偏旁的揖让、牵丝映带、笔势字势等纯出自然。通临时注意纠正线条拖沓纤弱,即骨不健、气不畅、墨不沉等通病。在通临的基础上,就要打好攻坚战,从字型、字势,笔型、笔势及笔画的粗细对比、墨色变化(可参照兰亭墨迹)等方面,一个字一个字地过关。要在背字型上下功夫,达到在创作作品时如囊中探物般的熟练程度。
一件作品水平的真正高低,甚至可以说书法的内行与外行的区别,往往取决于细微的一点点上,所谓“纤维向背,毫发死生”是也。所以临写时一定要特别注意细节,包括笔画位置、粗细长短搭配、字形大小、墨色浓淡枯湿、笔画及字形的揖让、呼应关系等,哪怕是细微的变化也不放过,以训练、提高自己的眼力。有了《圣教序》的基础,学《兰亭序》就容易得多,并重点学章法、贯气及细微之处;然后再学王之诸手札,学习王羲之怎样因字赋形、因情谋篇等等。
3、对于“气”的贯通和“势”的生发的学习。
行气,当然与熟练程度有关,但关键是要有这个观念,无论是“读”、“临”或“创”,有无这个观念是大不一样的,可从古今书论中找这方面的论述,仔细阅读体会。
4、黄庭坚行书笔势纵横。
黄庭坚书法点画开张,虽是辐射式结构,但并不疏松;体势欹斜,但并不倾倒。《松风阁诗卷》是其晚年代表作,以上特点都有充分体现。临写时需注意体察黄所追求的“笔中有物”的内涵之美,或曰“气韵”相胜。
5、学米芾起步还是比较高的
要临好此帖,首先要对米芾书法的总体特点有所了解,牢牢把握住此帖的艺术特点,然后对其用笔、结构、章法及墨法等,都要一一仔细研究,特别是用笔的特点更要细究、掌握、记熟、会用,改变自己的用笔习惯;对字型要背下来,达到创作时能熟练运用的程度,切忌只临个大概。米芾腕力充沛,笔锋诡异,笔致滋润华丽,非常讲究笔力和笔势。力倚势所生,势因力而彰,因此骨力遒婉,笔势酣畅。
十大行书书法名帖排行
所谓十大行书,也就是我们日常说的传世十大行书名帖,它们分别是:
天下第一行书是王羲之《兰亭序》,这幅帖可谓是行书千百年来的巅峰,在构图、笔法、结构方面都很完美,一直受书家崇拜,在书法界的地位无所能及。
天下第二行书是颜真卿《祭侄文稿》,创作在安史之乱时,它可以说是颜真卿随意创作的,内含了他真挚的感情、对国家的忠贞、应对乱世的勇气。这部名帖不仅是一部作品,也是颜真卿人格的存在。
天下第三行书是苏轼《黄州寒食帖》,这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通篇书法也体现了这种心情,整帖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点画线条的变化多样,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天下第四行书是东晋王珣《伯远帖》,是王珣怀着痛切心情与人倾诉,它的书写保持了书法家的自然、随意状态,常被后世看作通向永远动人心脾的“神韵萧散”晋代书风道路上,不可多得之作。其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笔画写得较瘦劲,结体较开张,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舒朗,飘逸,书法虽为行书,却有隶书遗意,结体在扁长之间。
天下第五行书是五代杨凝式《韭花帖》,此帖字体点画生动,结构端稳,风神简静,结体妍丽,并以精严的技巧表达出含蓄内在的文人之气,用笔一丝不苟,却不显得古板呆滞,巧妙地将内擫和外拓的笔法融为一体,是帖中之精品,有“五代兰亭”、“最接近兰亭的名帖”美誉。
天下第六行书是柳公权《蒙诏帖》,此帖气势磅礴,痛快酐畅,浑莽淋漓,意象恢弘,极具虎啸龙吟、吞吐大荒的气派,是中国书法行书上的里程碑作品之一。
天下第七行书是唐欧阳询《张翰帖》,此帖字体修长,笔力刚劲挺拔,风格险峻,精神外露,真可谓“险中求稳,别有乐趣”,是欧阳询最具代表性的行书作品,是他存世四件墨迹之一。
天下第八行书是北宋米芾《蜀素帖》,率意的笔法,奇诡的结体,中和的布局,用笔纵横挥洒,方圆兼备,刚柔相济,一洗晋唐以来和平简远的书风,最能体现米芾“刷字”的意味,创造出激越痛快、神采奕奕的意境,是米芾的代表作品,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
天下第九行书是黄庭坚《松风阁诗帖》,此帖笔力沉稳,其字潇洒绝逸,笔画遒劲,纵横挥洒,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极具黄庭坚个性。
天下第十行书是北宋李建中《土母帖》,此帖书法瘦不露骨,肥不剩肉,笔笔遒劲,字字潇洒,清秀飘逸,妙趣天成,真可谓“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富有艺术情趣,集中地表现了李建中书法艺术的造诣和风格。
王羲之的行书有哪些作品
王羲之书法被历代书家公认为举世无双的“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公元303~361),东晋最杰出的书法家,字逸少,琅邪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人,官至右军将军,所以人称“王右军”。
王羲之七岁开始学书,先后从师于出身书法世家的卫夫人和叔父王廙 ,以后又博览了秦汉篆隶大师淳古朴茂的精品,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晚年书法炉火纯青,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兰亭序》就是他晚年的得意之作。
《兰亭序》晋朝人叫《临河序》,后人又称为《修禊序》、《禊帖》、《兰亭诗序》,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据说,东晋永和九年(公元三五三年)三月三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兰亭流觞饮酒,赋诗唱和。
《兰亭序》结体欹侧多姿,错落有致,千变万化,曲尽其态,帖中二十个“之”字皆别具姿态,无一雷同。用笔以中锋立骨,侧笔取妍,有时藏蕴含蓄,有时锋芒毕露。尤其是章法,从头至尾,笔意顾盼,朝向偃仰,疏朗通透,形断意连,气韵生动,风神潇洒,所以明末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右军《兰亭序》章法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出,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最难能可贵的是,从《兰亭序》那“不激不厉”的风格中,蕴藏着作者圆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传统功力、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
行书书法作品
行书书法作品如下:
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行书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偏向于楷书的叫做“行楷”,偏向于草书的叫做“行草”。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过慢以及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行书大约产生于东汉末年。
行书的出现大概与八分楷法时间相近,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后来的正书十分接近,只不过游走一些,所以称为“行”。因此,可以认为它是在隶书向(章)草书转变过程中,由“正体字”中出分支出来的。
桓、灵时期的“正体字”除了隶书之外,还有“八分楷法”,所以行书又被人们认为是“八分楷法”的别支。行书书写确实比草(章)书、楷书要简便,它接近正体字,比较容易识别。所以这种字体一直到今天还为人们所使用,也是所用的范围最广的一种。
行书的代表作品 自行书诞生以来,历史公认的行书代表作品主要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水平最高的一件作品,后来也有唐人所集的《大唐圣教序》,也被视作是王羲之的行书。
行书作品有哪些
土母帖、兰亭序、祭侄稿、松风阁诗贴、蜀素帖、张翰帖、蒙诏帖、韭花帖、伯远帖。
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公元353年4月(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7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并挥写了一篇《兰亭集序》。
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还将临摹本分赐贵戚近臣,并以真迹殉葬。
相关介绍:
《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
后世但凡学习行书之人,都会倾心于兰亭不能自拔。《兰亭序》洋洋洒洒跳舞一般的笔法真是让吾等后辈习书者望而生叹,赞叹于王羲之出神入化的书法技艺,赞叹于王羲之如水般流畅的文采。
王羲之《兰亭序》又名《临河序》《兰亭集序》《禊帖》等,28行,324字。东晋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书,米芾誉之为“天下行书第一”。
真迹殉葬昭陵,有摹本、临本传世,以“神龙本”最佳。此帖用笔以中锋为主,间有侧锋,笔画之间的萦带,纤细轻盈,或笔断而意连,提按顿挫一任自然,整体布局天机错落,具有潇洒流丽、优美动人的无穷魅力。此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书法十大行书
第一名:《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最有名的书法作品,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而《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现在传世的《兰亭集序》并非王羲之真迹,乃是摹本,分别有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的摹本,
最能体现兰亭原貌的摹本《冯本》为唐代内府栩书官冯承素摹写,因其卷引首处钤有“神龙”二字的左半小印,后世又称其为“神龙本”,因使用“双钩”摹法,为唐人摹本中最接近兰亭真迹者。
第二名:《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又称《祭侄季明文》共234个字,是颜真卿的作品,安史之乱时,颜真卿堂兄颜杲卿任常山郡太守,叛军进逼,颜季明,即颜杲卿第三子,颜真卿堂侄,在其父揭旗反正,与颜真卿共同声讨安禄山叛乱时,由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形成犄角之势,齐心效忠王室,抵抗叛军。
但太原节度使拥兵不救,以至城破,颜杲卿与子颜季明先后罹难,所以文中说“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事后颜真卿派长侄泉明前往善后,仅得杲卿一足、季明头骨,乃有《祭侄文稿》之作。《祭侄文稿》现在流传下来的是颜真卿真迹,是我国书法瑰宝,无价之宝。
第三名:《黄州寒食帖》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帖》,是苏轼在贬谪黄州第三个年头的寒食节期间写的,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全文25行,共129个字。
第四名:《伯远帖》
《伯远帖》,晋,王珣书,纸本,行书,5行共47字,纵25.1cm,横17.2cm。
《伯远帖》是晋王珣(350-401年)写的一封信,晋代王珣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馆。
原文:“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 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第五名:《韭花帖》
《韭花帖》是一封信札,作者杨凝式。为麻纸本行书,纵26厘米,横28厘米,7行63个字。现藏于无锡博物馆。该帖字体介于行、楷之间,清秀洒脱,豪放飘逸,含蓄顾盼,气脉贯通,深得王羲之《兰亭序》之笔意,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该帖被评为“天下第五行书”。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第六名:《蒙诏帖》
《 蒙诏帖》(又称《翰林帖》)是由唐代书法家、诗人柳公权于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创作的行书书法作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蒙诏帖》计7行,27字。此帖字形长短宽窄不一,或断或连,笔墨浓淡轻重有致,线条以中锋为主,饱满圆厚。在用笔方式上,有二王为代表的“一搨直下“,也有颜真卿为代表的“篆籀绞转“。
第七名:《张翰思鲈帖》
《唐欧阳询书张翰帖》是唐代欧阳询创作的书法作品,共11行98字。《张翰帖》也称《季鹰帖》、《张翰思鲈帖》,唐欧阳询书,属于原《史事帖》的一部分,是欧阳询仅存的四件墨迹之一。此帖为唐人钩填本,笔墨厚重,锋棱稍差。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第八名:《蜀素帖》
《蜀素帖》是北宋书法家米芾于元佑三年(1088年)创作的行书绢本墨迹书法作品,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是“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人称“天下第八行书“,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第九名:《松风阁》
《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墨迹纸本,纵32.8厘米 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第十名:《土母帖》
《土母帖》是李建中(945-1013年)的代表作,字得中,自称岩夫民伯,京兆(陕西西安)人,北宋初年著名书家。太平兴国进士,曾官曹、解、颖、葵四州刺史,进金部员外郎。因掌西京留司御台史,世称“李西台“。《宋史》本传称他:“善书札,行笔尤工,多构新体,草、隶、篆籀、八分亦妙。人多摹习,争取以为楷法。“
行书书法作品有哪些
1、兰亭集序: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2、伯远帖:
伯远帖王珣书写的一封信《伯远帖》,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珣书写的一封信,纸本,行书,共5行47字,纵25.1cm,横17.2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伯远帖》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并称“三希”。
3、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行书纸本,纵20.8厘米,横75.5厘米,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
4、仲尼梦奠帖:
《仲尼梦奠帖》是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纸本,纵25.5cm ,横33.6cm,为唐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所作,是欧阳询现存的四件墨迹之一。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5、寒食帖: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行书书法大全
书法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凭借文字的书写而进入艺术之境的独特地位在世界文化中也属罕见。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行书书法大全,希望你们喜欢。
行书书法大全欣赏:
行书书法1
行书书法2
行书书法3
行书书法4
行书书法5
行书创作的三大要求:
首先要懂得鉴赏或创作的要求。一件好的书法作品有三条标准,即理法通达、笔力遒劲、姿态优美。古人云:“寓新意于传统,寄妙理于法度。”“神韵为上,形质次之。”一件好的书法作品,力求达到线条美、结体美、章法美、墨色美。其次要认认真真临摩,学会正确用笔,又要敢于突破。临摩要选好名贤妙迹,从读临碑帖中体验古人的心律、节奏、气韵。得之于心,施之于手。主帖要反复读、临,主要是解决笔法、用笔、结构问题。继承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必要发展。从“走进去”再“走出来”,从形似到神似,形成鲜明的个人风貌。所谓“采百家花,酿自家蜜”。
再次,在创作前要充分酝酿。借鉴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对题材、体裁和表现方法等创作构思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对每个字的结体要认真考虑,尽量不出现类同的字或笔画;对章法要精心安排,可以事先打好小样,但在书写时思绪又不能受其束缚;运笔要讲究节奏、力度,前人所谓的“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说的就是用笔方法的具体体现。
行书书法优秀作品赏析
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后的正书非常接近,只不过流走一些(所以称为“行”)罢了。因此这相当于从隶书中变出(章)草书—由“正体字”中派生出别支来。所以行书又会被称为行楷,或者行草。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行书书法优秀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行书书法优秀作品欣赏
行书书法优秀作品图片1
行书书法优秀作品图片2
行书书法优秀作品图片3
行书书法优秀作品图片4
行书基本笔画的应用
行书是楷书与草书的结合体。他既具备了草书的幸运流畅又具备了楷书的端正大方。行书快而稳,圆而折。现在很多孩子从小就学习行书,相对于篆书而言稍稍简单。同时写得一手好字也能代表一个人的品行。那么在学习行书时,应当掌握哪些要点呢?
1、点。行书的点与楷、草相比,多采用又断又连的方法,如写三点水和“以”字时,都是两点相连,一处断开。
2、横。横的运笔都要注意上下俯仰的引带关系,凡是横上接笔的都要挑上,凡是横下有笔画或接写下一字时,都用带下横相呼应。
3、竖。近于楷书的悬针、垂露,可依楷字的方法去写。有的竖因连接下笔而有一种圆曲的带钩竖,和照应左边的向左竖,还有呼应右边的向右竖。数字密排时,也可用一个加长的悬针竖疏透一下。
4、撇。行书撇势一部分出锋,一部分要引带下画而不出锋,这种撇叫回锋撇;有的斜撇要在上端带出笔画,可以用挑钩带上,这种撇叫做挑脚撇。
5、捺。在一个字里有两个捺笔时,上捺用反捺,出钩可以稍长、带起下画。在一连两个字都有双捺时,也可一用长捺,一用反捺以取变化。
行书的捺最富于变化,在一篇字里,可以多种捺法交互使用,如回锋捺,是把捺笔写到收尾处又回锋收笔;圆捺用在走之旁,末尾也须轻轻带住。
6、提。行书提笔除近楷书的一种写法外,还有两种连接上一画的提法,如写提手旁时,是用钩带起提笔;写衣旁时,是用上撇带出个长提,写法是写撇取虚笔。到撇尾又顿笔上提,改用实笔,形成撇提,这一提相连的折笔,势在引带下笔。
7、钩。行书环转的笔势增多,带来了笔势变化的不同,适量地减少了横、直笔画,如写左向的竖钩时,可以变的圆曲一些,称为左曲钩。钩须右向时,也要圆曲转过,称为右曲钩。不向左曲或右曲的就不能露出方折的刻板锋棱,应要流畅饱满,显出精神。钩多是上挑的,钩多了使行书的行气不便与下画呼应,所以行书里有一种反钩,就是到出钩处不出钩,反而回锋折过,把笔带向左下,但是反钩只适用于浮鹅钩,不适用于戈钩。
8、折。折在行书中有方、圆两种折法,方笔折法与楷书差别不大,圆折笔在行书中用的范围较大,常见的写法是逢折处都是提笔圆转过去,不再顿锋另起,更不露方折锋芒。许多笔画的牵针引线,也靠这种圆折转递。折笔穿插在行书中,起到灵活调度笔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