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是合法继位? 雍正是篡位

还是合法继位?(雍正是篡位,还是合法继位)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1-17 18:43:51 浏览2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雍正是篡位,还是合法继位

雍正是合法继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雍正帝在位期做了一系列改革。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废除贱籍制度,实行摊丁入亩,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并且大力整顿财政,实行耗羡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实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雍正元年(1723年)出兵青海,次年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在政治上,整顿吏治,创立密折制度监视臣民,设立军机处以专一事权。而且改善秘密立储制度,使得皇位继承办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诸皇子互相倾轧的局面。雍正帝在位期间,勤于政事,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清朝雍正简介资料 雍正是篡位还是合法继位

1、清朝雍正简介资料,雍正是清朝第三位皇帝胤禛的年号,因为雍正帝之前曾被封雍亲王,即位后采用雍正一词,除取其名禛”之谐音外,亦有正统、名正的意思。以辟民间夺位的谣言。雍正十三年八月清高宗即位沿用。

2、雍正帝:出生于公元1678年。生母乌雅氏(即孝恭仁皇后),由贵妃佟佳氏(即孝懿仁皇后)抚养。与康熙帝皇十四子胤禵为同母兄弟。师从顾八代、张英、徐元梦等。公元1722年12月20日,康熙驾崩。胤禛登基,时年45岁。公元1735年10月08日,胤禛驾崩,享年58岁。

3、雍正四年,雍正帝准许实行改土归流政策。

4、雍正五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清政府开始设立驻藏大臣。

5、雍正七年,初设军机房。

6、雍正十年,军机房后改称军机处,正式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

7、雍正是篡位还是合法继位?在正史记载上,雍正是正常继位的,夺位、篡位之说多见于野史。我们来看看野史上是怎么描述雍正的!

说法一:雍正并不是康熙指定的继位者。传说康熙在去世前,写下遗诏:皇位传十四阿哥。雍正将十”字上面加了一横,改成了干勾于”字。雍正成为皇帝就是篡改了康熙的遗诏。但是在哪时候,并不用这个‘’于‘’,而是用的‘’於‘’这个字!

说法二:雍正这个人十分阴狠毒辣,在康熙病重的期间,他给康熙服用毒药,毒死了自己的皇阿玛,发动兵变夺得了大位。

说法三:其实雍正从康熙手中接过是一个烂摊子,他一上台就致力于改革,他为这个已经在走下坡路的帝国强行续命近一个世纪。没有他打下的坚实基础,就没有后面的康乾盛世”,但是看过二月河写的《雍正王朝》的人都知道,雍正的改革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尤其是读书人为代表的官绅集团,这样就无形中使那些读书人十分憎恨雍正,自然在记录的时候没有实实在在的记述,而是掺杂了大量的不满情绪。就像《雍正王朝》主题曲所唱的千秋功罪任评说,海雨天风独往来。

说法四:但是随着后来那些尘封已久历史档案的解封,越来越多的真相告诉大家,雍正继大位是光明正大的,并不是篡位、夺位的。

雍正是篡位,还是合法继位

康熙末年,同其他皇子争为储君。圣祖驾崩后,他在皇十三子胤祥的帮助下继承帝位。又传他在隆科多的帮助下夺了抚远大将军胤禵的帝位。雍正继承帝位究竟是康熙亲传,还是篡改遗诏夺嫡,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尚无定论。但是大部分史学家判断,康熙的遗诏有满文、汉文、蒙古文几种语言。按照民间所说其修改了汉文,但是蒙文、满文是不能修改的。而且民间传说为传位十四皇子,被隆科多改为传位于四皇子,但按照清朝官方文件书写规则,并无四皇子十四皇子之称,而是皇四子和皇十四子。迄今故宫所藏约一千万份清朝文件中,并无例外。于字在古代只做人名,传位于应该是传位“於”,从书写习惯和内容上分析,民间传说基本可以肯定为谣传。
可见是名正言顺
附:
史上记载的《康熙遗诏》全文如下:
从来帝王之治天下,未尝不以敬天法祖为首务。敬天法祖之实在柔远能迩、休养苍生,共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保邦于未危、致治于未乱,夙夜孜孜,寤寐不遑,为久远之国计,庶乎近之。 今朕年届七旬,在位六十一年,实赖天地宗社之默佑,非朕凉德之所至也。历观史册,自黄帝甲子迄今四千三百五十余年,共三百一帝,如朕在位之久者甚少。朕临御至二十年时,不敢逆料至三十年,三十年时不敢逆料至四十年,今已六十一年矣。《尚书·洪范》所载: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五福以考终命列于第五者,诚以其难得故也。今朕年已登耆,富有四海,子孙百五十余人,天下安乐,朕之福亦云厚矣,即或有不虞心亦泰然。念自御极以来,虽不敢自谓能移风易俗、家给人足,上拟三代明圣之主,而欲致海宇升平,人民乐业,孜孜汲汲、小心敬慎,夙夜不遑,未尝少懈。数十年来殚心竭力,有如一日,此岂“劳苦”二字所能概括耶?朕今为前代帝王或享年不永,史论概以为酒色所致也,皆书生好为讥评,虽纯全净美之君,亦必抉摘瑕疵。朕今为前代帝王剖白言之,盖由天下事繁,不胜劳惫之所致也。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若帝王仔肩甚重,无可旁诿,岂臣下所可以比拟?臣下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年老致政而归,抱子弄孙,犹得优游自适。为君者勤劬一生,了无休息之日,如舜虽称无为而治,然身殁于苍梧,禹乘四载,胼手胝足,终于会稽,此皆勤劳政事、巡行周历,不遑宁处,岂可谓之崇尚无为、清静自持乎。《易》遁卦六爻,未尝言及人主之事,可见人主原无宴息之地可以退藏,鞠躬尽瘁,诚谓此也。
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太祖、太宗初无取天下之心,尝兵及京城,诸大臣咸云当取,太宗皇帝曰:明与我朝素非和好,今欲取之甚易,但念系中国之主,不忍取也。后流贼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祯自缢,臣民相率来迎,乃剪灭闯寇入承大统,稽查典礼,安葬崇祯。昔汉高祖系泗上亭长,明太祖一皇觉寺僧,项羽起兵攻秦而天下卒归于汉;元末陈友谅等蜂起,而天下卒归于明。我朝承袭先烈,应天顺人,抚有区宇,以此见乱臣贼子无非为真主驱除也。凡帝王自有天命,应享寿考者不能使之不享寿考,应享太平者不能使之不享太平,朕自幼读书于古今,道理粗能通晓,又年力盛时,能弯十五力弓,发十三把箭,用兵临戎之事,皆所优为。然平生未尝妄杀一人,平定三藩、扫清漠北,皆出一心运筹。户部帑金,非用师、赈饥未敢妄费,谓皆小民膏脂故也,所有巡狩行宫,不施采缋,每处所费不过一二万金,较之河工岁费三百余万,尚不及百分之一。昔梁武帝亦创业英雄,后至耄年,为侯景所逼,遂有台城之祸;隋文帝亦开创之主,不能预知其子炀帝之恶,卒致不克令终,皆由辨之不早也。朕之子孙百有余人,朕年已七十,诸王大臣官员军民与蒙古人等无不爱惜。朕年迈之人,今虽以寿终,朕亦愉悦至。
太祖皇帝之子礼亲王饶余,王之子孙,现今俱各安全,朕身后尔等若能协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舆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

雍正是弑父篡位还是合法继位

雍正绝非弑父,也非图谋篡位,但是他是在一种不太顺利的情况下即位的
(1)弑父说:有种传言说康熙病重,召见雍正,雍正站在康熙床边见康熙已奄奄一息,但还是没有传位于他的打算,于是痛下杀心,命隆科多端来一碗毒汤,强逼康熙喝下.康熙一眼就看出雍正,但已无力喊出,遂把手上的佛珠丢向雍正,即死.雍正接住了佛珠出来向众皇子宣布即位,并且拿出那串佛珠(康熙的遗物)为证明.我觉得这种说法纯属无稽之谈.首先,康熙病重,身边都有张廷玉和马齐两位大臣侍侯,还有大内侍卫,雍正是很难接近的,而且药物是有大内负责,就算皇子也不能过问的,不更不存在下药之说.这种说法很有可能是允禩等人的家臣在发配途中散布的,而雍正却也欲盖弥彰,在《《大义觉迷录》》中本想澄清,不想越描越黑,惹得后世猜想.
(2)图谋篡位说:我觉得这种说法最不可信,原因何在,首先我们要先搞清什么叫篡位,讲明了就是把原来的皇帝赶下台,然后代替他成为新皇帝,前提是有皇帝或皇位继承人,而康熙当时并未留有遗诏(雍正拿出的很可能是以后伪造的)也没宣布谁是即位人,没有皇帝怎么算是篡位,所以篡位之说有待商榷.还有甚者说什么”传位十四子”的”十”上加一横变为”传位于四子”更不可信!熟不知当时的诏书是满汉双文书写,”于”子是没法做手脚的,而且诏书书写有讲究的,”十四子”前要有”皇”字,那么就不好改了”传位皇于四子”就不行了吧.况切”于”字古代是反体字”於”,没那么容易改的,而且皇子后是加名字的如”皇八子允禩”等等,怎么说都说不过去,坚持这种说法的人是没有理由的,竖子不足与谋.
我认为当时康熙心里早有即位人选,但没来得急说就死了,这个人很可能是雍正,只是没能当众说出。
我为什么觉得雍正可能呢,当时的八王允禩党羽甚多,如果他即位,满朝上下都附和他,不利与吏治,朝廷必定腐败.而十四王允(提)虽带兵勇猛,但有勇无谋,不适合当皇帝,其他皇子就更不可能了.而雍正他铁面无私,当雍亲王时,办事不留情面,公事公办,被人称为铁面王,这点很对康熙胃口,更符合他整顿吏治的决心.总体来说雍正的赢面更大.只可惜康熙没能说出来.在康熙死后,因没有确定继承人,所以谁都有希望,这时雍正的亲信隆科多掌握九门,手握京师兵权(十分关键),而年庚瑶时任川陕总督,兼管西部大军粮草(遏制西北的十四王),有这两层关系雍正已立于不败.这也直接促使雍正的成功.在没有明确的继承人的情况下,雍正先下手为强,最终成功夺得皇位.

雍正帝到底是合法继位,还是篡位

篡位也好,合法继位也好,都已经是历史,很容易得出结果,却很难得出真相。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丑,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开心就好。

雍正到底是合法继位还是篡夺皇位

当然是合法的了,关于民间传说我认为是完全不足为信的。
例如:说将“十”改为“于”,这种可能性应是没有的,古代用的是繁体字,难不成将“十”改成“於”字?
现在我们所知道的“正大光明”匾,也是在雍正登基以后才命人挂上的。康熙朝时根本就没有这么一块匾。
再有,在康熙晚年的时候,到天坛进行祭祀的活动也是由四皇子代为执行的,这在以前是只有太子才可以代表皇帝来做的。

再考-雍正到底是“合法继位”还是“非法篡位”

在我国的 历史 长河中,清朝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皇太极称帝到宣统,延续10位黄帝,共276年。

在清朝的 历史 中出现了康乾盛世:改革最多,国力最强, 社会 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并将新疆和西藏纳入版图。但也正是在这段 历史 中出现了”不和谐”的片段:雍正到底是“合法继位”还是“非法篡位”成为史学界备受争议的焦点。

备受争议的雍正皇帝

上图是满文四与十四的写法。确实无法改写。

但是在汉字没有简化之前,古人是否用“于”字呢?我们先来看一下王羲之的《兰亭序》。

这是目前藏于故宫的唐人冯承素临摹的《兰亭序》。由于王羲之的《兰亭序》已经失传,冯版《兰亭序》称为“神龙本”是目前最为接近真迹的作品。这个临摹本用了”于”字。

作为王羲之的铁杆粉丝,我认为冯承素在临摹王羲之《兰亭序》时是带着非常崇拜的心境绝不会“修改”原作(将“於”字写为”于“字!)。有史料记载王羲之的《兰亭序》完成于公元353年,康熙因病故于公元1722年,时间跨度至少1300年以上,即使是冯承素(公元617-672年,唐朝官员,书法家)“修改”了,由此推断至少也得1000年以上。说明古代人的文章已经用“于”字了。如果这个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再来看一下魏碑中的“于”字。

上图是魏碑《张黑女墓志铭》(局部。该碑由原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先生于1928年捐赠政府,现藏于西安碑林)。碑文中同样引用了“于”字。

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8年)。魏碑大体分为碑刻、墓志、造影题记和摩崖石刻四种。该碑刻于公元531年,距离康熙(公元1654-1722年)也有1000年以上了。

另外古玩界还有一个传说(因为没有看到实体碑文不作为“佐证”):曾经有人花重金得到半块魏碑,找到专家鉴定,专家因发现碑文中“离乱“的“乱”字被刻为简化的“乱”而否决。藏家气的将碑给砸了盖了窝鸡。没想到过了几年又一块魏碑出土后同样出现了”乱”字,专家解释说是因为刻碑的工匠觉得“乱”字太繁琐就随手将“乱”刻成了“乱”字,称为俗体字。这位藏家后悔不跌,可惜已经晚了。

综上佐证可以说明古人已经开始用“简化字”了。也就是说“於”、“扵”、“于”三字同音也可以同用。也许有人会说即使三字通用,那与知同步的满文怎么解释?大家不要忘了,清朝还有一段 历史 :雍正驾崩后他的儿子爱新觉罗-弘历继位,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乾隆皇帝。据清史馆史料记载: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为修天命、天聪、顺治、康熙、雍正五朝本纪和“排纂表、志、列传”至乾隆14年(公元1750年)王朝本纪修成。我们应该清楚封建王朝可不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政府,人家是“家天下”啊!你说乾隆作为一个九五之尊的皇帝为自己的老祖宗写本纪,如果发现他老爸有“非法篡位”的“案底”,他会怎么想?他会怎么做?我想他一定会拿来他爷爷康熙的玉玺将原来的“篡位遗诏”重新“刷新”一下替换“原件”有什么不可?!试想在乾隆爷时期有谁敢站出来“指责”?!清朝可没有司马迁!

其实雍正“合法继位”也好,“非法篡位”也罢在今天看来已经不重要了。我写这篇文章不想更不够资格澄清这个曾经发生在清朝的这段匪夷所思的 历史 。只是想说明一下汉字在 历史 发展的长河中并不是“格式化”、“公式化”,原来古人通过书法的艺术已经开始使用“简化字”了!

雍正究竟是合法继位还是篡位

合法继位。
雍正,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康熙三十七年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胤禛被封为雍亲王。在二废太子胤礽之后,胤禛积极经营争夺储位,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
雍正是清朝承上启下的一位皇帝,在位期间各种查贪官和治理朝政的手段为人津津乐道。但最有争议的就是,雍正纂位之事把“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这是真的吗?我们来分析下。
康熙在位期间,最有可能即为的无非是那几位皇子,但大阿哥犯事圈禁,二阿哥被废,三阿哥生活作风有严重问题,皇四子允禛成为事实上有继权资格的“长子”。史书都认为,十四子被康熙封为抚远大将军就是为了以后传位与他,但我认为康熙只是对他军事能力的一种肯定和培养。
因为清朝历来有皇子领兵作战的传统,这点并不能说明什么。如果康熙真的想让十四即为,就应该在封为将军之后留到自己身边学习处理朝政。但康熙封过之后,立即让十四皇子赶回西北了。
至于篡改圣旨那就是不可能的了,圣旨会有满蒙文字留档,传位十四改成传位于四,这是简化字,就算没有满蒙两文也是“传位於四”。
雍正在康熙期间,办事十分得力,一直是康熙心目中的理想储君,其实康熙一直在犹豫,他需要雍正这样有手段的狠的来整治朝廷,而十四阿哥一直在外面领兵,他适合做这个,而不适合朝廷勾心斗角。
康熙去世前三天,让雍正带自己去祭天。康熙一直把祭天当成头等大事,每次会亲自到场并向上天祷告。临死前三天,康熙想必已经感觉到自己死期将近,将祭天这一皇帝的专利交给雍正代办,这就已经表明,雍正是未来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