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杨姓的字辈是什么啊,是什么
杨家家谱字辈排行:
近代杨贵德等在桐梓县娄山关镇虎峰山杨价崇德庙开会讨论百字谱:
初定:“弘农俊杰英荣华泽祥祯文武科举锦福禄宁康兴太师忠书令唐宋才嘉兵汉隋相尉权崇德怀仁君兰桂照辉映侯州尽雄伟盛海波涛涌觉理冲凌云启后继乾坤慎思贵富民树以成良言勋著永绵传严洁孝顺模喜庆辅龙腾昌发山西籍源远承家业”。
后改:“三知承俊杰荣华泽祥祯汉隋相尉才盛德怀仁君文武科举锦唐宋建奇勋太师奉旨令侯州忆雄英沧海波涛涌虎跃起龙腾满门忠烈鼎丰功壮凌云慎思传清白后裔靖康宁兰桂照辉映福禄显家声昭著千秋范源远伟业兴廉洁行孝顺继发晋乾坤”。
民国十二年(1923年)杨姓重新立宗续谱字辈:登、成、永、宏、福、生、考、义、和、平十字排辈为序。
杨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16位。至2015年2月,杨姓总人口约有4270万,是中国人口第6大姓。其中,四川杨姓人口约有380万,是杨姓第一大省。
“杨”是太阳的意思,由“木”和“昜”组成。“木”指扶桑,也称杨树,生长在东方大海上的汤谷(在今连云港云合山),“昜”古同“阳”,是“日升汤谷”的形象描写。以此为图腾的始祖就是古老的杨氏族,由此产生了杨姓族徽,最终形成了姓氏。
扩展资料:
杨(Yang)姓源出主要有:
源自姬姓:
源于周武王孙,叔虞次子,晋侯燮父之弟。晋武公(叔虞十一世孙)时,封次子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
源于周宣王子长父。宣王时期,周宣王姬静将子长父封到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杨侯,春秋时杨为晋所灭,其后裔以杨为姓。
源于晋武公子伯侨。晋灭杨后,封杨地为大夫羊舌肸(字叔向)的食邑。羊舌氏出于姬姓,因晋武公次子伯侨之孙突当时食邑于羊舌,故以羊舌为姓。
至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晋灭羊舌氏,食我的儿子杨道逃到华山,居住在弘农华阴,以祖宗封地杨为姓,其后代开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
源自扬姓:古时杨扬不分,以邑为氏。
源于改姓而来:主要由同源、避难、避仇、收养、过继、赐姓以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构成。
赐姓:隋代杨义臣本姓尉迟氏,鲜卑族,为北魏勋臣八姓之一。义臣之父尉迟崇,隋初随行军总管达奚长儒与突厥交战,力战而死。隋文帝因对尉迟崇功业的追忆,下诏赐义臣国姓杨氏。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收养:西晋氏族首领百顷氐王杨飞龙,收养外甥令狐茂搜,改其姓为杨氏。杨复光,本姓乔,少时养于内侍杨玄价家,遂转姓杨。杨守亮,本姓訾名亮,杨复光平定江西黄巢起义军时,得訾亮,养为假子,转姓杨,改名守亮。
避难:今浙江省诸暨市的概浦杨姓,为倪姓所改。倪盈第八世孙倪炤,仕宋为龙图阁学士,因反对王安石的变法,遭流新州。当时,倪炤的幼子倪顺尚在襁褓之中,匿概浦外家。官府勾之,外祖母孟氏以幼舅同庚者易之,得以保全。及倪顺长大,力学皆优,念外家杨姓之恩,改为杨姓。
少数民族改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政策,其中的莫胡卢氏改为杨姓。白族中,杨姓一直是主要姓氏,唐朝时为白族第一大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杨氏家谱
杨姓的现状情况
杨姓在百家姓中排第6,约有12400万人姓杨,占全国人数的3.08%。
1.我国杨姓源远流长,杨姓的发源也在今山西省汾水中游霍县一带,后来繁衍分布至今河南境内,成为后世杨姓发展的主流。汉代时,杨姓已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部分地区。战国时,杨氏有族人迁入今湖北,江西,江苏,安徽。唐朝时期是杨氏繁衍鼎盛时期,杨氏已广泛分布于江南广大地区。南方的繁衍最为突出。近代以来,闽、粤、台杨氏陆续有人迁居海外,现主要分布于东南亚、欧洲、美洲、大洋洲一些国家。
2.在历史长河中杨姓人才辈出。有北宋名将杨震,唐玄宗宠妃物玉环,唐代著名诗人杨炯,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以及诺贝尔物理获得者杨振宇
3.杨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位,约有人口400万,占全国的3.08%。
杨姓,中华姓氏之一,最早源于春秋时期的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隋朝、南吴的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杨伯侨为得姓始祖。
杨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16位。至2015年2月,杨姓总人口约有4270万,是中国人口第6大姓。其中,四川杨姓人口约有380万,是杨姓第一大省。
“杨“是太阳的意思,由“木“和“昜“组成。“木“指扶桑,也称杨树,生长在东方大海上的汤谷今连云港云合山,“昜“古同“阳“,是“日升汤谷“的形象描写。以此为图腾的始祖就是古老的杨氏族,由此产生了杨姓族徽,最终形成了姓氏。
起源始祖
源自姬姓
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有三种说法,其源均为周朝王室。
①源于周武王孙,叔虞次子,晋侯燮父之弟。晋武公(叔虞十一世孙)时,封次子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
②源于周宣王子长父。宣王时期,周宣王姬静将子长父封到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杨侯,春秋时杨为晋所灭,其后裔以杨为姓。
③源于晋武公子伯侨。晋灭杨后,封杨地为大夫羊舌肸(字叔向)的食邑。羊舌氏出于姬姓,因晋武公次子伯侨之孙突当时食邑于羊舌,故以羊舌为姓。至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晋灭羊舌氏,食我的儿子杨道逃到华山,居住在弘农华阴,以祖宗封地杨为姓,其后代开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
杨姓的由来是什么呢
杨姓的由来是杨伯侨是杨姓的始祖。杨姓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杨国。杨姓是隋朝和南吴的国姓。杨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杨姓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
杨由“木”和“昜”组成。“木”指的是扶桑,也称杨树,生长在东方大海上的汤谷;“昜”古同“阳”,指的是“日升汤谷”的形象描写,所以“杨”是太阳的意思。以太阳为图腾的始祖就是古老的杨氏族,由此产生了杨姓族徽,最终形成了姓氏杨。
杨姓的历吏名人。
1、杨坚: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
2、杨广:隋明帝。
3、杨素:隋朝名臣,诗人,杰出的军事统帅。
4、杨炯:唐代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
5、杨国忠:唐天宝年间著名权臣。
6、杨玉环:古代四大美人之一。
7、杨业:北宋抗辽名将,“杨家将”之首。
8、杨延昭:北宋抗辽名将,“杨家将”第二代。
9、杨文广:北宋抗夏名将,“杨家将”第三代。
10、杨再兴:南宋抗金名将。
11、杨宪:明初名臣。
百家姓杨氏图腾
杨姓,中华姓氏之一,最早源于春秋时期的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隋朝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杨伯侨为得姓始祖。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百家姓杨氏图腾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百家姓杨氏图腾
杨是远古三苗之一柯挪耶劳的族称,为现代杨姓苗支,他的祖先是兵主蚩尤。“杨”是太阳的意思,由“木”和“易”组成。“木”在这里特指扶桑,在《山海经》等中国古籍中记载:扶桑树生长在东方大海上的汤谷(初在今连云港云合山),汤谷又称作“阳谷”、“温源谷”。易、阳、羊、杨、扬、汤、蜴、蜥远古时为同义词,可以相互替代,所以“易”是“日升汤谷”的形象描写。
相传,说居住在汤谷的古老氏族采用扶桑纪历。扶桑纪历是观测太阳在扶桑树东西(阳阴)两侧的升落高度规律,这个规律东夷人确定为五阳五阴,合称“十日”,也就是“十天干”。观测时总是一个太阳一个太阳的位移,传作“一日居上枝,九日居下枝”;这就是扶桑汤谷十日的本义。
这种扶桑树也称杨树,以此为图腾的始祖就是古老的杨氏族,由此产生了杨氏族徽,最终形成了姓氏。
杨氏起源始祖
杨姓是当今中国大陆第六大姓,人口众多,分布广泛,在台湾 排名 第十
杨姓谱牒修撰的 历史 相当悠久。
汉代刘歆在《七略》中提到与他同时的杨雄有《家牒》,而一些古代地方志中摘引的《家牒》片断涉及杨雄身后世。《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提到数十种南朝士族家谱,其中有《杨氏谱》。《隋书经籍志·谱系类》录有:《杨氏血脉谱》2卷,《杨氏家谱状并墓记》1卷,《杨氏支分谱》1卷,《杨氏谱》1卷。此外,古籍中还提到北齐有佚名的《杨愔家传》。以杨姓和王姓等为多,南北朝时的杨姓大族,已有编撰家谱之风。宋至元明时期,私修的杨姓家谱为数不少。元末战乱,杨氏衰落,谱也残缺。明初,分别任司仓、通判的杨氏兄弟罢官家居,商量采撷文献重修家乘,但不久即相继去世。为继承先辈遗志,杨士奇与从兄杨思贻遍访博求,虽为片纸也谨慎过录,积十多年努力,编成《杨氏家乘》。《杨氏家乘》第一部分为族谱,以示尊重本始;第二部分为家谱,以示尊重亲人;以后依次为杨氏人物事实、哀鞔文字、杨氏人物遗文、赠答之作;末附有助于旁考杨氏行事的名贤文字,总共20卷。清代为私修家谱的大发展的时代,雍正皇帝撰写了《圣谕广训》,下令在各地方宣讲,敦促各宗族“修族谱以联疏远”,各级官僚及地方士绅起而应之,各宗族闻风仿效,家谱之盛,遂为空前。民国时期,笃宗族、勤谱事之风未曾稍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谱之风稍歇,20世纪80年代后,因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推动,许多族姓又兴起续修、重修之风,如重庆万州、湖北荆门等地的杨姓组织了不少修谱委员会或理事会,分别致书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请同乡同姓寄去生平业绩,以便辑人族谱。这时的家谱,传统的功能已相当淡化,联络感情、光大族姓、多途径发展乡里经济,成为新修家谱族谱的主要目的。久离乡里的杨姓成员,则通过参与修谱来寄托慎终迫远的寻根情怀,当然也不排斥衣锦还乡的骄傲之情。家谱修好后,要定期续修,一则续上后出子孙,二则根据家族内部调节和整合族人的需要,适当修改族规。续修家谱,并不单是循例而行,也是调整族内关系的需要。家谱保存族谱印好后,谱版安置在小宗祠内,各版片之间用纸搪隔,以免损伤,外用木箱封装,搁置在高架上,以免受潮。族中如有需要加印族谱的,要经管理小宗祠者问清来历,如果确是嫡派子孙,备办好纸张后即到祠中印刷,不得搬到别处,以防版片散失。各房领出家谱多少本,管理小宗祠者要作登记,注明领取时间及领谱人,以便稽查。各家领回的家谱要用木匣装载,置放在香火之上,或密藏于书房之中,每逢伏天取出晒晾,不能让其稍有蛀烂之迹。凡逢岁时祭祀,各家带上原本,到小宗祠集中验看一次,如发现有鼠啮、油污、墨浸及磨坏字迹等现象,族中长辈,要在祖宗牌位前对持谱人严厉申饬,并当众罚银三两,归人祠内,以充日后修谱之资。拒不从命的,不得参与祭祀。家谱不得誊抄,不能传与外人,更不能出售,如有不肖子孙瞒众觅利,族众共同驱逐他,从此不许人祠。这类规定,在不少杨姓家谱中,都有或详或略的交代。
家谱的内容体例根据现存的杨氏家谱来看,主要包括:1.谱序,主要记述族姓的来源,先世德行、宗族的迁徙和本家谱的编修、续修情况。谱序一般由本族名人或请当时的社会名人执笔,详细叙述族姓的起源、发展和迁徙的全过程。以使后代子孙知道祖先源流和他们辗转迁徙的艰辛。2.谱例,也称凡例,说明家谱编修的基本原则,家谱的作用和编修家谱的必要睦。3.世家,记述本族的名人 事迹 。4.诰敕,记录当朝政府对本族人的旌奖文书。5.像赞, 收集 本族先祖、名人的画像,在其后写上赞语,歌颂其功德。6.世系,这是家谱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自本家族的一世祖以下,每代每人的女名都按辈分写清楚,一看便知自己的继承关系。7.传志,记述先祖名人仕宦的传记,以 教育 后代子孙。8.家训,对子孙的教育准则。9.祠规,记述本族祭祀的规矩。10.祠堂,记载坟墓、义庄等财产情况。
杨姓的历史
杨姓源于晋武公子伯侨。晋灭杨后,封杨地为大夫羊舌肸(字叔向)的食邑。羊舌氏出于姬姓,因晋武公次子伯侨之孙突当时食邑于羊舌,故以羊舌为姓。
至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晋灭羊舌氏,食我的儿子杨道逃到华山,居住在弘农华阴,以祖宗封地杨为姓,其后代开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
杨姓发源地,是在今山西省境内。春秋时杨为晋所灭,杨姓便向西发展繁衍,其先迁入陕西,后迁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县一带,而后繁衍至河南。
春秋战国时期,有杨氏族人迁入江汉地区(今湖北省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他们向东南迁至江西。与此同时,又有杨氏族人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秦汉时期,杨姓有的迁居河内,有的迁居冯翊(今陕西大荔),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地区。杨姓入川也于此时,多由湖北、陕西迁去。
晋、唐、宋时期,由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唐玄宗时的“安史之乱”及宋代的“靖康之乱”,中原社会动荡,许多杨姓子孙为了避乱,大举南迁,其中以福建为迁播中心。
公元1056年(宋仁宗嘉祐元年)潮汕大多杨姓居民始祖杨绘,晚年弃官南下,来海阳县官溪都(今榕城区仙桥、梅云一带)定居,创槎桥村。杨氏一支在此繁衍生殖并蕃迁潮汕各地。
扩展资料:
杨伯侨(公元前724年~?)周襄王(姬郑)五年(公元前647年),王念其先人功勋,敕封于杨(国名,今山西洪洞县东南),称杨侯,敕命杨侯太祖。其六世孙杨道为避难始以祖地杨(邑)为氏,被后世尊为“杨氏授姓”始祖,史称杨氏正宗,是为天下“杨氏”始祖杨伯桥。
杨伯侨,又名文实,定悼公子,一说晋武公子,献公之弟。周襄王念其先人功勋,仍封伯侨于杨,为杨侯,承继乃祖爵位,谥贤敬。伯侨长子名文,又名逊,袭侯爵。
文生子名突,官拜羊舌大夫,食邑于羊舌,故又称羊舌突,辖铜鞮、杨氏、平阳三邑。晋悼公时,叔向以知识渊博,被任命为太子彪之傅,太子彪即位,是为晋平公,叔向以上大夫为太傅。
此后,一直活跃在晋国政坛及各诸侯国之间,是春秋时期颇有见识并受到尊敬的政治家,叔向子名伯石,字食我,号曰杨石,任晋国上卿,因得罪晋贵族而遭迫害,子孙隐居华山仙谷避难,后居华阴。
杨姓的介绍
杨姓,中华姓氏之一,最早源于春秋时期的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隋朝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杨伯侨为得姓始祖。杨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16位。至2015年2月,杨姓总人口约有4270万,是中国人口第6大姓。其中,四川杨姓人口约有380万,是杨姓第一大省。1“杨”是太阳的意思,由“木”和“昜”组成。“木”指扶桑,也称杨树,生长在东方大海上的汤谷(在今连云港云合山),“昜”古同“阳”,是“日升汤谷”的形象描写。以此为图腾的始祖就是古老的杨氏族,由此产生了杨姓族徽,最终形成了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