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相伯

他创立复旦大学,为何临终时却说自己是条狗?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马相伯先生,临终为何说自己只是一只狗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1-16 17:18:05 浏览5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他创立复旦大学,为何临终时却说自己是条狗

近代中国是一部屈辱史,清政府丧权辱国的一系列行为让我们感到痛心,但是就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依旧有一大批有骨气的人为了国家的崛起和富强而奋斗不息。

终其一生都在为国家做贡献,临死前却说自己是一条会叫的狗,而且还恨自己没有把中国唤醒,这位老人就是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

马相伯旧照

马相伯出生于道光二十年,他的父母都信奉基督教,而小时候的马相伯也表现出了异常的学习天分,于是在其11岁那年,就孤身一人外出求学。

想想我们现在的是孩子,11岁还在父母的保护下玩耍,而在169年前,11岁的马相伯就孤身一人从江苏丹阳向两百多公里的上海出发了。

到了上海之后,他进了一所教会学校,在教会学校里,他学会了法语、拉丁语、希腊语、英语等七国语言,而且还取得了神学博士学位。不仅如此,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马相伯也是驾轻就熟。

在其30岁那年,马相伯发现他空有一肚子学问,但是却无处施展,于是他便离开教会,毅然走上了从政之路。

他凭借自己熟练的七国语言,投在了李鸿章的麾下,但是面对腐败的清政府,纵使李鸿章这样的名相,也不过是签订一个个丧权辱国条约的使者罢了。

1897年,对政治心灰意冷的他决定重返教会,将自己及兄长名下的3000亩田产都捐献给了耶稣会,作为创办“中西大学堂”的基金,此时的他已年近60,他认为自己时日无多,要为中国贡献出自己的最后一份力量,但令他没想到的是,他还有40年的时间为教育奉献。

1901年秋天,33岁的蔡元培担任上海南洋公学总教习,他来向马相伯学习拉丁语,但是马相伯却说:“你年纪太大了,为何不叫一些年轻的人来学习?”

于是乎,蔡元培找来了24个年轻人,和自己一起学习拉丁语。就这样,在马相伯心中又兴起了一个兴办私立学校的念头。

1903年,马相伯在耶稣会的支持下,创办了震旦学院,后改名为震旦大学,这是中国近代的第一所私立大学。

震旦大学纪念册

梁启超在听说马相伯创办震旦学院时,激动地写下贺文:“今乃始我见祖国得以完备有条理之私立学校,吾欲狂喜。”

在震旦大学任教期间,马相伯秉承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于右任当初因为写反诗而被清政府通缉,但是马相伯却仍然对他寄予厚望。

后来于右任成为国民党元老,多所学校的创始人,他仍对马相伯尊崇不已,“生我者父母,育我者先生!”

但是令马相伯没有想到的是,震旦大学刚刚走上正轨,他就和资助他的耶稣会发生了冲突,耶稣会的办学理念是要培养更多的传教士,对中国人进行传教,所以他们安排了大量的西方神学课程。

而马相伯的办学理念则是希望学生能够多学实用知识以挽救中国,使学生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因此,马相伯希望学校多学数理化等自然科学。

七君子与马相伯合影

于是乎,马相伯和耶稣会两不相让,发生了很大的冲突,最后迫于无奈之下,马相伯只得离开他亲手创办的学校。

由于马相伯的退出,许多震旦大学的学生也都纷纷退学,由于右任带头找到马相伯,此时病中的马相伯感慨的说:“国家再穷,可学生们总该有书读啊!”

于是此时已经65岁的马相伯再一次东奔西走,终于在多方筹措之下,又创办了复旦公学,即为复旦大学的前身。

复旦大学创办之初,在一个废弃的提督衙门里办学,没有桌椅板凳,只有一块黑板,一个老人和一百多个渴望国家复兴的青年。

就是这样简陋的办学环境却培养出了国学大师陈寅恪,著名数学家胡敦复,著名艺术大师李叔同,气象学家竺可祯,中国第一人轻工业部部长黄炎培,政治家、教育家邵力子等等一大批国家栋梁之才,为新中国的人才输送提供了很大的动力。

后来抗日战争爆发,淞沪会战,上海沦陷,已经97岁高龄的马相伯变卖了自己的字画为抗战奉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年迈的老人被家人带着为了逃避战乱,一路逃到了越南。

1939年,已经99岁高龄的马相伯早已经虚弱不堪,在弥留之际他说:“我是一条会叫的狗啊,叫了一百年,也没有把中国叫醒。”

年逾百岁的马相伯,为激励抗日挥毫泼墨

老人的一生先是从政后是兴办教育,都是为了国家崛起而做的努力,但是老人至死都没有看到祖国的复兴,今天复旦大学已经成为国家一流的学府,为祖国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栋梁之才,而他心心念念的祖国也终于走向了复兴之路,老人在天之灵,可以安息!

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马相伯先生,临终为何说自己只是一只狗

之所以马相伯先生会在临终前把自己比喻成一只狗,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叫唤”了近百年,也没能将中国拯救回来,这样的比喻着实令人十分痛惜。在过去,狗在人们心中是非常低贱的形象,并不像现在,是人类的好朋友。想必在中国,只有马相伯先生在临死前将自己比作是一只狗了。很难想象,这位复旦大学的创始人居然会在临终前说出这样的话。当然,这也说明了这件事的背后必定有着辛酸的故事。

马相伯,出生于1840,年,江苏丹阳人,他从小就跟随父母信仰天主教,长大后在上海读书,并掌握了八国语言。后来,他因私人筹款帮助灾民这件事而受到了教会的批评,之后他就脱离了教会,加入了洋务运动。之后,他用他的全部积蓄建立了中国第一所私立学院——震旦学院,从此便开始全心致力于教育事业。

可是慢慢地,马相伯先生发现他的教学理念与教会相差甚远,所以他退出了学院。选择自己重新创办了复旦公学,也就是今天的复旦大学。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马相伯先生目睹了它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后,这位已经91岁高龄的老人开始四处演讲,希望可以激励国人奋力抗争,共赴国难。短短四个月内,马相伯先生就演讲了近12次,对这位老人来说无疑是对体力和精神的透支。可是最后,直到他去世的时候,他也没能如愿以偿地看到祖国的统一。

马相伯先生这一生都在为我们的祖国操劳,他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却没有要任何回报,甚至在他死前还要遭人忌恨。在他临终前,他甚至因为痛恨自己没能拯救中国,而把自己比作一只狗,实在是令人痛惜。

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简介

  马相伯(1840年4月17日—1939年11月4日)原名马志德,圣名若瑟,又名钦善、建常、绍良,字斯藏,又字相伯、湘伯、芗伯,以字行,别署求在我者,晚号华封老人。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马相伯生平简介
  马相伯的简介上是这样介绍马相伯的:马相伯生于公允1840年,原名叫马志德,也被叫做马钦善、马建常等,字相伯、斯藏,其晚年的时候号华封老人。马相伯祖籍在江苏丹阳,但是生于镇江的丹徒市,是中国著名的 教育 家,还是复旦大学的创始人,曾担任震旦大学的第一任校长,也为中国培养了很多杰出的学者,如蔡元培等。

  马相伯的父母都信奉天主教,所以在马相伯还是襁褓的时候,就接受了天主教的洗礼。马相伯五岁的时候开始进入私塾读书学习,12岁前往上海,到徐汇公学读书,随后又到很多的修院学习外语、神学、数理等知识,1858年,马相伯全家搬到镇江生活。

  公元1876年,马相伯因为私自筹集银两赈灾被教会关禁闭省过,于是马相伯便脱离耶稣会开始从事外交和洋务活动,先后前往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在国外马相伯意识到要想富强国家必须提倡科学并兴办实业,所以回国后他常常向朝廷进谏,但是朝廷却并不认可马相伯。于是在1899年的时候,马相伯便辞官回上海专心做学问,帮他的弟弟一起编著《马氏文通》。

  公元1902年,南洋公馆爆发墨水瓶事件,很多学生集体退学,在蔡元培等人的推荐下,不少学生到马相伯门下读书,1903年,马相伯建立震旦大学,并自己担任校长,这是中国近现代第一所私立大学。1905年学校遭遇教会插手,学生在此退学,于是马相伯在江湾又重新建立了震旦大学,1952年被改名为上海市向明中学。 抗日战争 时期,马相伯虽然年事已高,但是依然奔走呼号,发表演讲,是公认的爱国老人,公元1939年11月4日,马相伯病逝。
  马相伯毁家兴学创立复旦
  马相伯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不仅自己开办震旦大学,同时还是中国名校复旦大学的创始人。其实震旦大学就是复旦大学的前身,震旦大学是马相伯在1903年的时候创办的学校,后来因为教会的插足,使这所学校学生大量退学,所以马相伯才另建一所大学来接收退学的学生,继续兴办教育。

  马相伯创立震旦大学和复旦大学可以说是下了很大的心血,所以后人将马相伯创建大学的事称为马相伯毁家创立复旦。马相伯创立复旦大学的时候,变卖了家田3000亩,捐献的白银更是达到4万银元,为了给学校找合适的地方,还在英法租借借了八块地,才将复旦大学兴办起来,可以说当时马相伯已经把身家都倾注在了震旦大学上,晚年马相伯当时生活已经很拮据了,生活费都是靠自己写稿翻译作品等来获取,。

  当时的震旦大学是个非常出色的大学,作为当时国内的第一所私立大学,震旦大学的师资力量、教学品质、教学宗旨都是一流,从震旦大学 毕业 的学生很多,有不少都是鼎鼎有名的人物,如于右任、李青崖等。所以在教会插手震旦大学,导致学生都签名退学后,马相伯特别伤心,老泪纵横。幸运的是马相伯镇定之后 决定 依然要和学生站在一起,所以马相伯在当时著名的实业家张謇、严复等人的支持下,自己又倾家荡产创立了复旦大学,这所大学的寓意就是光复震旦的意思。

  马相伯在病逝后,一直是作为中国教育界的一个传奇人物存在,而马相伯毁家创立复旦的 故事 也是被后人赞不绝口。
  马相伯兴学只为叫醒中国
  马相伯出身于天主教的家庭,父母都是天主教的教徒,父亲曾是儒学家,后来弃儒从商。在马相伯五岁的时候就被送进私塾读书,12岁走出私塾,独自前往上海接受了非常系统化的西方教育,精通八国语言,天文 地理 更是无不知晓,后来又到国外多地学习。

  马相伯曾到过日本、朝鲜、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在国外的经历和见识让马相伯深刻认识到要想富强中国,就必须提倡科学,兴办实业。所以回国后的马相伯向朝廷提出过多次建议,但是都没有引起朝廷的重视,因为马相伯推崇西方民主人权的思想,所以马相伯被认为是“排内”。无奈之下,马相伯只好埋头自己做学问,后来洋务运动和甲午中日战争接连失败,1902年还爆发了墨水瓶运动。种种迹象让马相伯认识到只有教育才能拯救 国际 和民族,所以当时马相伯兴学只为叫醒中国。墨水瓶事件爆发后,不少学生被推荐到马相伯门下学习,马相伯在耳顺之年坚持自强之道,要以育人为本,求才之道,要以设立学堂为先,所以马相伯当即行动起来,投身教育,兴办大学,先是创立震旦大学,效果甚佳,培育出很多社会栋梁之才,后来在教会的插手下,学校渐渐衰亡,但是马相伯并没有放弃兴办教育的理念,而是又一次倾家荡产建立了鼎鼎大名的复旦大学,后来马相伯还创办了函夏考文苑。总之马相伯对中国教育教界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而马相伯兴学只为叫醒中国的 事迹 也是广为流传。

猜你喜欢:

1. 徐志摩的人物简介

2. 复旦大学简单介绍

3. 《魏律》创始人陈群简介

4.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介绍

5. 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人物介绍

临终前说,自己是条狗却没能把中国叫醒的老人是谁

大文豪鲁迅,原来是学医的,因为他想改变中国人羸弱的体质,摘掉“东亚病夫”的招牌。但是后来他发现,精神上的弱者,才是最可怕的。为了唤醒麻木不仁的国人,他弃医从文,以笔代刀,用直击灵魂的文字,试图唤醒民众,唤醒中国。

像鲁迅这样忧国忧民的爱国者,在那个时代,有很多很多。他们或创办学校、或投军从戎、或兴办实业,目的都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富强。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一个叫马相伯的著名教育家。他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先办震旦,又办复旦

马相伯出生于1840年的清末,祖籍江苏丹阳,幼年时随父母到上海生活。他从小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成年后又游历过西方各国,见多识广、眼界开阔。马相伯知道:要强国,必先从教育抓起,以科学兴国,以实业兴邦。

马相伯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1903年,他散尽家产,租下房屋,创办了我国第一所私立大学:震旦大学院。该校秉承中西结合的治学理念,立志为国家培养真正的栋梁之材。马相伯亲自编写教材 ,亲自教学,为学校的创办和正常运转,操碎了心。

然而好景不长,仅仅过了两年,决定把震旦大学院变成变成教会学校。神父们决定改变震旦大学堂的办学方针,让学生们主修神学,把学院变成一所神学院。此举引发了学生们的强烈不满,我在自己国家的学校里读书,还得信洋人的教?

对于此事,马相伯是选择站在学生们这边的,但是另外一边,又是自己的信仰。为了照顾学生们,他虽然还是信仰天主教 ,离开了震旦大学院。马相伯另起炉灶,又创办了复旦公学(复旦大学的前身)。

由于马相伯在社会上的名望非常高,复旦公学的创办 ,受到了一些名流们的支持,两江总督还拨了一笔款子给他,并把吴淞提督衙门旧址划给他当作校舍。就这样,马相伯的教育事业又开始了!

一心为国

马相伯曾经说过:”耻莫大于亡国“。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已经91高龄的马老先生依然心系国家,为了抗日事业四处奔走、筹措钱粮、慷慨解囊。

1937年,上海沦陷,为避战火,马相伯离开上海,辗转来到了越南的谅山。恰逢生病,他暂时滞留在了越南。身在异国他乡,但马相伯的爱国之心始终没变。他将自己百岁寿诞收到的寿礼,捐出来慰问国内抗战的伤兵,还时常挂虑祖国的抗日大业,担心那些在前线作战的将士们。

1939年11月4日,这位忧国忧民的百岁老人,终于熬尽了人生最后一滴油,油尽灯枯了。在弥留之际,马相伯说:”我只是一只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话语中透露出的,是无尽的悲凉和伤心。

马相伯的主要成就

1902年11月的一天,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文科教习郭镇瀛因五班教室内的一只空墨水瓶,迁怒于学生。后几经波折,校方竟宣布开除五班全体学生。此事引起轩然大波,200余名学生和总教习蔡元培愤然离校,这便是轰动一时的“墨水瓶事件”。该事件与日后马相伯创办震旦学院,实现“启发民智,教育救国”的理想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
从南洋公学退学的大部分学生在中国教育会的帮助下组成了爱国学社,另有20多名学生在蔡元培的引荐下向马相伯求助。是时,适逢马相伯正在筹划办学事宜。他爽快地接收了这批学生,向天主教会租用徐家汇观象台的旧屋作为校舍,并聘请了几位法国籍神父任教。如此一来,一座新式学校便宣告诞生了。马相伯还给学校起了个响亮的名字——震旦学院。“震旦”一词出自梵文,意即中国,在英语中,亦有黎明、曙光的含义。由此可见,马相伯将震旦学院喻作旭日东升,担负着以教育开启中国曙光的重任,必将前途无量。
震旦学院成立后,马相伯任监院(即院长),学校以“广延通儒,培养译才”为宗旨,学制为两年,专业分为文学、质学(科学)两类,没过多久又发展为文学、致知(哲学)、象数(数学)、形性(理科)四大学科。梁启超获知此事后,欣然写道:“今乃始见我祖国得一完备有条理之私立学校,吾欲狂喜。”
诚如梁启超所言,震旦学院在管理上不仅“完备有条理”,更不乏独到之处。一方面,震旦学院实行“学生自治制”,校务由学生推选干事自行管理;另一方面,校方提倡“学生自由研究之风”,即倡导学术民主、思想自由,并采用“挈举纲领,开示门径”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文艺、崇尚科学、不谈教理更是马相伯一再强调的办学方针。
在马相伯的运筹帷幄之下,震旦学院的教学、教务活动均安排得井井有条。为引导热血青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报效国家,他振臂高呼:“欲革命救国,必自研究近代科学始;欲研究近代科学,必自通其语言文字始。有欲通外国语言文字,以研究近代科学而为科学救国准备者,请归我。”不出一年的光景,震旦学院的学生数量就翻了数倍,增至132人。
热衷教育救国的马相伯对革命也非常支持。1904年夏,震旦学院来了个名叫“刘学裕”的新生。此人虽其貌不扬,却大有来头。他就是因刊印《半哭半笑楼诗草》,讥讽时政而被清廷通缉的“要犯”于右任。于右任“潜逃”至上海后无处安身,马相伯得知后立刻将这名心系国家社稷的青年学子破格录取,免去他所有的学膳费,还特意让于右任易名“刘学裕”以避人耳目。
马相伯的一系列教学主张和做法虽深得青年学子的推崇,但是由于怕清政府因马相伯收留通缉犯会如同1901年义和团事件一样迫害天主教会,加害天主教徒,所以遭到耶稣会的担忧和反对。1905年,耶稣会派法国人南从周担任震旦学院的教务长,协助马相伯打理校务,也是为了不要马相伯行为过当。
南从周是一位保守的耶稣会士,取消孔子诞辰假期认为是崇拜偶像,使学生接受宗教课程,颂唱圣歌,早晚祷告、做礼拜,还“尽废旧章,别定规则”,不许学生谈论时事,不许结社等以免受到清政府的怀疑,加强管理,学生出入校门、会客之类的个人自由,也被横加限制。但是南从周的行为却引发了震旦学子们的不满,大批学生退学抗议。学生集体离校时,甚至摘下了震旦学院的校牌。马相伯此时虽在病中,但对学校发生的一切早就有所耳闻。无奈之下他和部分学生一起宣布脱离震旦学院,与众生一同挥泪离开了徐家汇的校舍。
随着马相伯和学生们的离去,震旦学院仅剩下一副空壳,这无异于关停。但马相伯认为,震旦学院的精神不能磨灭。他决定再办一所新校,这个想法立即得到学生们的一致响应。那取个什么校名为好呢?于右任提出建议取名“复旦”。一者,“复旦”二字出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的名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意在自强不息;另者,“复旦”还有不忘震旦之旧,更含复兴中华之意。
马相伯听后,立刻表示赞许。然后,他诚邀热心教育事业的严复、张謇、熊希龄等28人担任校董,筹集复旦建校资金。两江总督周馥也拨出官银一万两,并出借吴淞提督衙门作为复旦的临时校舍。
1905年5月27日,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正式开学,马相伯任校长,严复为总教习。
至于震旦学院,则于同年重新开课,南从周仍为教务长。1908年当震旦学院打算迁往别处另建校舍时,马相伯仍然捐款四万元,把自己名下、地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八处地皮悉数捐出,募得十万多元,购置卢家湾吕班路(今重庆南路)的土地103亩,提供震旦学院使用,震旦学院从此也有了自己固定的校址。
1928年,震旦学院改称为震旦大学。

马相伯简介 历史对马相伯评价 马相伯是怎样的人

马相伯,名良,教名若瑟(Joseph)。马相伯生于1840年,卒于1939年,在他生活的一百年间,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变化;而他的一生,也同样的多姿多采。马相伯为元代大儒马端临二十世孙,马家自明朝皈依天主教,故他出生一月即受洗入教。

他一方面接受传统的经学训练,另一方面又因为天主教信仰的关系,使他无论对人生或世界的观念又能不囿于中国的传统思想,他曾忆述:我因为受了家庭的影响,对于人生观和世界观都已能不为那时中国社会传统的见解和习染所拘束。这种平等的观念一直伴随着马相伯的一生。

历史评价:国民党元老邵力子所言:“相伯先生的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马相伯逝世后,其弟子于右任敬挽:“光荣归上帝,生死护中华。”成为一代名联。

马相伯的一幅照片似乎更加有名:一九三六年,沈钧儒、邹韬奋等“七君子”入狱,马相伯多方营救。次年七人获释后,前往看望马相伯,合影留念。沈钧儒在照片上题书“唯公马首是瞻。”

扩展资料:

马相伯在文字工作上的重大成就,应该是重刊明清时期教会文献,鼓励研究教会史。以利玛窦为代表的明清天主教教士在中国的传教事业中,非常尊重中国文化与传统习俗,允许教徒参与拜祭祖先和祭祀孔子的礼仪。

今日,很多人都会赞扬利玛窦等人的传教方式,但是,当时并非每个教士都认同利氏本地化的行径,清末民初的教会中人就有不少不但反对利玛窦传教策略,甚至诋毁利氏、汤若望等人;认为他们只懂阿悦华人,而将顺其礼俗。究之教士数十,历年数十,而被化者不过千许,尚不及若辈一月之功。 

更认为利氏等人在学术方面的成就也不过是徒具虚名13。马相伯当然不会认同这些批评,再加上当时教会文风不振,因此发愿整理教会在华的传教史及重刊明清时期的教会文献,企图以此为明清教士作平反,也是把本地化的讯息再一次的带给当时的传教士。

其后经马相伯刊校或作序的明清文献,继有《大西利先生行迹》、《辩学遗牍》、《主制群征》、《真主灵性理证》等多部著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相伯

复旦创始人临终前说:我是一条狗,叫了一百年,也没能把中国叫醒,是谁呢

很少人会知道,那句“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其实是出自复旦大学最初创始人马相伯先生。

他作为清末和民国时期的传奇人物,为践行教育兴国的理念,不惜毁家兴学,尽自己所能地筹集资金全部投入到学校的创办中。他用演讲影响了全国人民,90多岁高龄时,仍在为救国奔走。让老人欣慰的是,在他去世前终于看到了国家复兴的希望。

坚信读书能强民

马相伯出生于1840年的苏州丹阳马家村,因为父母都信奉天主教,所以在他出生后,就被父母带到了教堂经受天主教的洗礼。

在马相伯5岁时,他喜欢上了天象学。为了学到更多知识,他12岁便来到了上海,进入了由法国耶稣会创办的圣依纳爵学校读书。

马相伯天资聪颖,当时八国联军聚集在上海,所以马相伯在入了这个法国学校后,不仅学习了法文、希腊文、哲学、神学、天文等学科,而且还学会了8门语言。

在他22岁的时候,进入徐家汇的天主教接受了为期两年的“神修“学习。马相伯一路刻苦专研学习国外知识,在30岁时,就获得了神学博士学位。

要知道,获得这个学位,最少要攻读8年左右的硕士学位,此后还得花12至13年攻读博士课程。而这也为他后来办学打下了基础。

当时全国民生情况不容乐观,多次战争后,很多灾民处于水深火热中,马相伯筹集了2000两白银救济灾民。但他的行为反而遭到了天主教的强烈反对,一气之下,马相伯退出了教会。

脱离了教会,马相伯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其他国家学习。在去了日本、朝鲜、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家后他才发现,一个国家想要富强,研究科学、兴办实业才是强国之本。于是,他上书朝廷提出了建议和方法,可每次都石沉大海。

对朝廷失去了希望,马相伯有些郁郁不得志的困惑,他随即回到了上海。经过了官场和出国的历练,他的内心生出一种“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材为本;求才之道,以设立学堂为先“的想法。

为了践行自强求才的理念,他必须筹集更多的资金。他甚至决定把自己家拆了,改建成一所学堂,再把自己所有的土地捐献给天主教代为管理,以此创办了 “中西大学堂“基金,专门给需要的学生使用。

可以说马相伯自己一生都在不停的学习,哪怕是清朝最后动荡的时期,他都在尽自己的能力为国家出谋划策。所以,才有了那句“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的至理名言。

建校育人救国心

大家都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三所大学:北大、清华、复旦。而复旦大学的创始人就是马相伯,这也是他为实践自强求才之道深刻体现。

这所学校的前身叫做震旦学院。而复旦大学就是马相伯被赶出这所学校后,才重新创立的。

1902年时,现在的交通大学还叫南洋公学,发生过一件“墨水瓶事件“。

当时,南洋公学文科班的一位老师,因为其中一个班级里放的墨水瓶空了,就认为是这个班级学生的恶作剧。一气之下报告了学校,而学校最后的处理方式竟然是把这个班级的学生都开除了。

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学校当时的教务长蔡元培和200多名学生愤然的离开了学校。

就是因为这件事,马相伯在蔡元培的介绍下,收下了一批学生,正好开启了他创办的学校。为此,他还为这所学校取了个响亮的名字:震旦学院。震旦,意欲为旭日东升,担负着以教育开启中国曙光的重任。

学校成立后,他以“广延通儒,培养译才“为宗旨。更是强调“重视文艺、崇尚科学、不谈教理”的办学方针,当时的学子对此非常认可和推崇。

梁启超在得知马相伯创办的学校后,更是赞誉:“今乃始见我祖国得一完备有条理之私立学校,吾欲狂喜。“

可以说马相伯创立的这所学校,不仅广纳很多优秀的学子,更是成为了高等人才的聚集地。

马相伯不仅非常热衷于教育事业,对于革命他也是积极支持,还因此被赶出了学校。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1904年时,学校来了个非常有争议的学生。他当时公然讥讽清政府的朝政,为此成为了朝廷缉拿的要犯。可是马相伯在知道后不但没有赶走他,还为他另外安排身份进入学校学习。

而当时,耶稣会想要把马相伯创办的学校改为教会学校,便借马相伯需要养病为由,派了教会的人来协助马相伯管理教务。他们除了要改变学校的教学方针外,还想让马相伯不要公然与清朝作对,以免波及教会。

教会的人自从代理了马相伯的位置后立即开始了一系列的更改措施,废除了原来的制度,还重新定了规则。而这与马相伯的办学宗旨是相对而立的,学生们对此非常不满,于是纷纷退学抗议。

对于教会的行为,马相伯深感不齿,无奈之下,只得选择跟学生们一起离开。

失去了震旦大学,马相伯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想着重新再开办一所学校。而当时被马相伯护着的那个位清朝要犯就提出建议,新学校就叫复旦,意为复兴震旦、自强不息。以此不忘创办震旦学院的信念,更是一种复兴中华之意。

马相伯一听,觉得甚好,于是就决定重新开的学校就叫做复旦。

这就是复旦大学的由来。

马相伯从创办学校起,就一直坚持相信只有育人才能救国;面对当时朝廷的不作为,他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卖书筹款为救国

马相伯在77岁时,听说袁世凯复辟称帝,对其非常痛恨,认为他是天下最大的贼。从此他决定隐居,不再过问世间任何事情。

可是,马相伯对于兴国之事从来没有放弃。已经91岁高龄的他看到了国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深刻的明白自己的一份力对于国家来说有多重要。于是他亲自执笔作书,用自己的作品总共筹到了十万元,用来支援部队。

此后,他更是连续4个月发表了拯救国难的广播演讲,为救国终日奔走。马相伯先后发起了多个爱国就亡的组织,写下了“耻莫大于亡国,战虽死亦犹生“的联语。他被人们公认为救国领袖、爱国老人。

后来因为战争,马相伯在避难的过程中,病情加重,不得不留在越南养病。虽然身在异地,可是他却一直惦记着国家安危。

在他百岁诞辰时,国家给他颁发了荣誉,称他为 “国家之光“。可是,马相伯却认为自己无德无功,每听到一句赞誉对他来说都感觉非常羞愧。

他在自己病情危急时曾说:“我只是一只狗,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

后来,前方传来抗战胜利的消息,马相伯终于看到了国家振兴的曙光。可是他并没能看到国家真正富强的那一天,因为病情加重,马相伯于100岁溘然长逝。

马相伯的一生都在兴学育人,而他的一生都在动荡中度过。他坚持用自己的方式帮助国家,用自己的力量救国。时至今日,他创办的复旦大学培育出了很多优秀的人才。作为中国文化知识的先辈,他值得我们致敬,学习。

复旦大学的创始人马相伯有着怎样传奇的一生

现在在全国范围内有着很多特别知名的高等学府,这些高等学府也都是很多的高中生们挤破了头也想要进去就读的地方,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这些大学它们都是历史悠久的高等学校,而且它们都是在晚清时期已经出现雏形了的,它们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底蕴也是非常深厚的。复旦大学的创始人马相伯,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处处不得志,他一开始参加洋务运动,企图能够挽救中国,但是失败了,后来他把着重点放在了教育事业上,并且创造了复旦大学的前身。

一、一心救国

马相伯生活在晚清时期,那个时期正是西方列强疯狂的侵略,并且企图瓜分我国国土的时候。他对于洋务运动是投入了很大的希望的,而且他把自己大半生的精力都放在了洋务运动当中,希望能够通过这一个运动来拯救当时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但是洋务运动的失败断送了他的希望,在李鸿章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时候,马相伯总是站在他的身后,所以他和李鸿章都被全国的人民当成了汉奸。

二、教育的火苗

在洋务运动的火苗逐渐熄灭之后,马相伯也是消沉了一段时间,后来在梁启超的邀请之下,他又去组建了一个学术团体,希望能够把一些先进的思想引入到中国,但是这个团体也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而解散了。马相伯终于意识到,只有创办一个学院,培养出大批的人才,才能够从根源上去挽救现在的中国,于是他又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创办学院上面。

三、震旦学院

在刚刚开始的时候,马相伯的学生只有24个人,虽然人数有些少,但是马相伯把自己的平生所学全部都教给了他们,帮助他们成为一个全面有用的人才,这24个人当中也涌现出了非常多的有用之才,像蔡元培,李叔同等等。逐渐地前来求学的人越来越多,马相伯就创办了震旦学院,震旦学院又是复旦大学的前身,所以说马相伯就是复旦大学的创始人。

马相伯的生平及其贡献是什么

马相伯的生平及其贡献是:

1、马相伯的生平:

马相伯,名良,以字行。曾名志德,字斯藏;又曾用明乾、钦善、建常,改为良,字相伯,或作湘伯、芗伯。曾署笔名为求在我者。

晚年自号华封老人,取教名若瑟,故又号若石。祖籍江苏丹阳,生于丹阳马家村,中国教育家,震旦大学、复旦大学、复旦中学、向明中学创始人兼首任校长。

2、马相伯的贡献:

在马相伯的运筹帷幄之下,震旦学院的教学、教务活动均安排得井井有条。为引导热血青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报效国家。

他振臂高呼:“欲革命救国,必自研究近代科学始;欲研究近代科学,必自通其语言文字始。有欲通外国语言文字,以研究近代科学而为科学救国准备者,请归我。”不出一年的光景,震旦学院的学生数量就翻了数倍,增至132人。

马相伯的故事:

热衷教育救国的马相伯对革命也非常支持。1904年夏,震旦学院来了个名叫“刘学裕”的新生。此人虽其貌不扬,却大有来头。

他就是因刊印《半哭半笑楼诗草》,讥讽时政而被清廷通缉的“要犯”于右任。于右任“潜逃”至上海后无处安身,马相伯得知后立刻将这名心系国家社稷的青年学子破格录取,免去他所有的学膳费,还特意让于右任易名“刘学裕”以避人耳目。

复旦大学创始人是谁

复旦大学创始人是马相伯。1902年,马相伯倾其家产,借天主教徐家汇天文台余屋为校舍,创办震旦学院。1905年,为反抗教会势力干预校政,于右任、邵力子等130名学生愤然脱离震旦,支持马相伯在吴淞复校。1905年9月14日(阴历八月十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复旦公学在上海吴淞提督行辕正式开学。

复旦大学发展现况

复旦大学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列全球第40位,复旦大学位列国内高校第3位。在学术影响力方面,复旦进入ESI世界前1%的学科领域数19个,位列中国大陆高校第2名(并列),其中,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全球1‰。

在QS世界学科排名中,复旦有29个学科位列世界前100,总量在国内排名第三;五大学科门类均位居全球前100位,在中国大陆地区仅二所高校跻身此列。

U.S.News世界学科排名中,有4个学科跻身世界前50,THE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学科排名中,1个学科大类跻身世界前50。在全国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中,5个学科获评A+,参评的学科中60%以上获评A类学科。此外有14个学科入选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