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解放战争中,国民党起义的将领以及他们起义后的际遇
- 长春围困战的守军投降
- 国民党的杂牌军队,竟然在朝鲜战争中立下大功,伟人直夸打得不错
- 郑洞国晚年孤身一人,前妻几度求复合,郑严词拒绝:以后不要再提
- 经过改编的国军起义部队,在抗美援朝中大放异彩,彭德怀鞠躬致敬
解放战争中,国民党起义的将领以及他们起义后的际遇
傅作义,率部举行北平和平起义,新中国第一任水利部部长!
陈明仁,1949年7月在长沙起义,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曾泽生,1948年10月在长春起义,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程潜,1949年7月在长沙起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湖南省省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副主席。
还有邓宝珊、龙云、卢汉、罗广文等等!
你可以在百度百科里搜索一下,有他们的详细介绍!
长春围困战的守军投降
10月2日,蒋介石飞抵沈阳召开军事会议,蒋认为共军主力南下,围困长春力量空虚,因此命郑洞国趁机率部突围。10月4日下午,郑洞国与曾泽生通话,要六十军出一个团配合新七军出击。10月7日至8日,郑洞国集中新三十八师等两个师组织了一次试探性突围攻击,攻击长春以西的大房身机场方向独立第6师阵地,受到解放军阻击。
10月14日,解放军向锦州发起总攻,经过31小时激战,最终攻占锦州,锦州国军10万余人全数被歼,东北剿匪总部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和第六兵团司令官卢浚泉被俘。 锦州被共军占领后,使东北国军从陆路撤退的道路切断,东北战场形势剧变。同日,六十军军长曾泽生派张秉昌、李峥先带着六十军联名信与解放军接洽,联名信由白肇学亲自书写,信中提出11条需要回答的事,曾泽生、白肇学、陇耀三人在信上签名。当晚二人来到位于穷岗子的东北军区前方办事处。
10月15日,蒋介石亲抵沈阳,向长春守军总司令郑洞国空投手令,命其率六十军,新七军立即突围,“如违命令,将以军法严惩,绝不宽贷”。 中午,张秉昌、李峥先带来的联名信被送到兵团政治部刘浩处,刘浩向兵团司令部报告,当时兵团司令部得到长春守军有可能突围的情报,因此一些领导怀疑六十军此举可能是假借“起义”之名进行突围。17时,刘浩赴兵团司令部当面汇报。夜,刘浩向兵团首长萧劲光,肖华等人汇报,刘浩认为六十军当前投共是可能的。经过讨论,兵团总司令萧劲光同意刘浩的意见,指出如果六十军企图突围,就消灭它。
10月16日上午,刘浩与解方、潘朔端到穷岗子与张秉昌和李峥先见面,表示欢迎“起义”并提出五点意见 。中午,郑洞国通知曾泽生到兵团司令部开会,讨论向沈阳方向突围的计划,决定17日拂晓突围。下午,刘浩派车送张秉昌和李峥先回到六十军暂二十一师阵地,请曾泽生派正式代表出城商谈“起义”事宜。黄昏,张秉昌和李峥先回到六十军军部,带回共军承诺。得到共军承诺后,曾泽生给暂二十一师营以上军官讲话,二十一师全师赞成“起义”,曾泽生宣布六十军投共,暂二十一师向新七军布防。又来到一八二师通知其“投诚”消息。晚8点,一八二师向新七军布防。11点,曾泽生通知五十二师师长李嵩及其三个团长开会,扣留李嵩及三个团长,并命其向五十二师副师长和三个副团长要求服从命令,拥护“起义”。夜,曾泽生派暂二十一师副师长李佐,一八二师副师长任孝忠为正式代表携带蒋介石15日空投的突围手令和郑洞国的突围计划出城商定“起义”计划。
10月17日凌晨一点,六十军指挥所搬到五四七团团部,派人送信通知郑洞国准备起义。上午刘浩与李佐、任孝忠到五四七团团部,中午,曾泽生与刘浩会面商量起义后的事宜,下午3时,刘浩与曾泽生出城,会见唐天际、潘朔端,商定防务交接,包括交接防地时间、口令、办法,约定凌晨四时前完成交接。 商定后刘浩与曾泽生回长春布置计划。17时通电起义。夜,接防部队解放军独立第6、8、9师入城接收东半部防区,12点,六十军撤出防区开往九台。六十军三个师共26000余人进行了“投诚”(解放军方称起义,国民革命军方称叛变)。
10月17日夜,曾泽生接通郑洞国电话,并由刘浩与郑洞国通话,敦促其放下武器。
10月18日,周恩来亲自拟电报给郑洞国,以黄埔旧谊敦促他“起义”,写道“时机紧迫,顾念旧谊,特电促速下决心” 。晚11时,新七军李鸿派三十八师副师长彭克立,暂第六十一师副师长宁伟,新七军军部炮兵指挥官王及人,新闻处副处长杨天挺,副官处副处长杨振汉,暂第六十二师政治部主任吴祥伯等人为代表,与解放军第一兵团参谋长解方商洽“起义”,达成协议。
10月19日清晨,新七军参谋长龙国钧面见郑洞国,报告已经准备投诚。上午10时,新七军放下武器,解放军接收西半部防区。至此,长春全部被解放军占领,只有郑洞国兵团总部机关和特务团固守中央银行大楼。解放军没有采取武力攻占,郑洞国部下(一说杨友梅)与解放军联络 ,提出“抵抗”一二日后再投降。
10月20日晚11时,郑洞国向蒋中正总统发出诀别电报 。10月21日凌晨4时,在一阵朝天开枪后,兵团总部举白旗投降。
国民党的杂牌军队,竟然在朝鲜战争中立下大功,伟人直夸打得不错
从辽沈战役开始,这支部队却成为了老蒋眼中的杂牌军队,不仅装备差,人员的素质更差。 但是当他们加入我国解放军后,摇身一变成为了我国伟人口中的“雄军”。
这支部队在朝鲜战场上展现出了恐怖的战斗力,震惊了中美两国, 更是让老蒋感到十分诧异。这支部队就是曾泽生带领的解放军五十军。
在战争结束之后,曾泽生被我国伟人亲自接见, 他的心中也一直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加入我党但是伟人随后说到,你还是不加入党的好。那么他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是如何成功实现了从“熊军”到“雄军”的完美逆袭呢?究竟这支队伍有什么特别之处能让伟人这么重视?
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曾泽生在国军六十军担任团长,而这个国党第六十军是由三个步兵师组成了滇军,也就是人们口中所谓的杂牌军队。 在一九三八年的台儿庄战役中,曾泽生就带领着部队和日军展开了血战。因为当时日军的实力正猛,对他驻守的阵地发动了多次的进攻,展开了最为激烈的白刃战。
但是这根本没有让他有所畏惧,一次次地将日军打了回去, 最终将台儿庄守住了,这场战役也取得了胜利。 我们可以在评论区留下铭记 历史 ,勿忘先辈的话语。
一九四零年,他被晋升为了一八四师副,后来是师长。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和很多国党将领一样南征北战,在抗战胜利之后,又被任命为了第六十军军长。 升官之后,曾泽生却遇到了巨大的困难。
一九四五年十一月,这时候的滇军在越南整编,次年四月,第六十军被派往了东北。 对于滇军,老蒋既想利用他的兵力,但是又不敢完全信任, 曾泽生的六十军被分割成了三个师。
其中属于曾泽生管辖的仅仅只有军直属分队和工兵营的一个连。 这让曾泽生感到非常愤恨和不满。六十军的三个师全部摆在铁路沿线,兵力十分松散。一个排甚至是一个班却防守在了车站。
一九四六年五月中旬,解放军在辽南实施反击,所有兵线都在东北分散着,一八四师的五五一团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被歼灭了。 当时处于孤军无援的状态,而且在中共的长期工作说服下,一八四师在海城发动起义。 这巨大的变化冲击了曾泽生,让他对部队的前途产生了巨大的忧虑和恐慌。
他再一次感受到了国党见死不救的态度和老蒋消灭异己的私心。一九四七年一月初, 国党吉林领导人要求六十军自谋出路,自行开疆拓土。 而理由就是辖区受到了限制。
曾泽生带领的六十军上下受气,只能带领自己的部队转移到磐石。 次年在东北民主联军的强烈进攻下,六十军惨遭重创,这时候的他也是意识到,国党正在走下坡路。
而此时的他为了能够尽量保住剩余的兵力, 只能将兵力收缩到吉林省,并向吉林撤退。 在此期间,曾泽生不敢轻易进攻,也不敢擅自撤退,于是就在当地来回徘徊。
此时的战斗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了,数次的打斗已经让这支部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完全成为了老蒋的炮灰。曾泽生在当时的时候就多次要求老蒋派兵支援,虽然老蒋说援兵正在路上,但是等了很久也没有见到援兵了踪影。
如果继续按照这样的情况下去的话,曾泽生所带领的部队很可能就会被全部消灭。 可谁都没有想到,这是老蒋的阴谋。 等到双方损失过半之后,老蒋就可以派出自己的嫡系部队,从而夺取阵地,取得战争的胜利。而曾泽生的部队就是这次战斗的牺牲品。
一九四七年七八月之间,曾泽生的老上级写信给曾泽生, 劝他认清楚国党、老蒋的本质,让他在内战前走反蒋起义的道路。 这一件件事情的发生让曾泽生的内心开始有所动摇,认为老蒋这个人无法信任。我党人员在这个时候也注意到了这支部队,对他的处境非常的担忧。
在抗日战争期间, 就一直对这支作战勇猛的部队深感欣慰,这支部队和其他国军部队完全不同。 其实曾泽生带领这支部队有着显著的功绩,可是老蒋却要故意将其拖垮。
为了将这支部队拯救回来,一些我党人员就开始潜入第六十军,从而将这支部队的真实情况了解透彻。 在此之后,工作人员倾听着每位战士的想法。不仅如此,还向他们传输我方积极的思想。当时有人就看到曾泽生连连受挫,开始思考要不要继续追随老蒋,于是经常和曾泽生分析当前局势。
当时的曾泽生恍然大悟, 因为他之前知道有一支为国为民的队伍,他们作战积极,各个部队团结一心。 在得知我党之后,他一瞬间清醒,明白了如果再继续跟随老蒋或许只有死路一条,而自己的忠诚根本换不来所谓的人心。
一九四八年,当时东北军已经完成了对四平的保卫。 当时卫立煌就对曾泽生下了命令,让其将丰满水电站炸掉。 这座水电站位于松花江上,是当时规模最大的水力发电站。
在松花江上竖立着这座水电站,从而形成了一个极大的松花湖,可以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如果要是将这个水电站炸掉的话,无数的人民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后果可想而知。
更重要的是,这座水电站中储存着大量的河水,会有近十几个县的百姓会遭受到水灾。当时的曾泽生也明白, 这座水电站要是自己亲手炸掉的话,就会造成严重的伤害, 更会成为 历史 的罪人。
老蒋当年将花园口炸毁, 导致一千多万人遭受到了伤害,其中有八十多万人在这场灾难中死去。 而现在却让他将小丰满水电站炸毁,他根本不敢去想象会造成怎么样的后果。
在此之前,对于老蒋的命令他从来没有违背过,但是这一次的命令却让他迟迟不敢作出决定。 由于他没有明确拒绝,所以只对小丰满水电站的设备进行了破坏,然后就离开了。
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做法,才将下游的数千个家庭拯救了。从中也能看出来,他的内心还是非常善良的。在一九四八的时候,第六十军进驻长春之后, 曾泽生发现和老蒋的嫡系部队新七军相比,自己的第六十军受到了排挤。刚开始两队的给养还是差不多的。
直到后来,六十军的大米变成了高粱米,最后又变成了黄豆。 这直接让当时整编二十一师的师长隆耀非常的气愤,还说到;“我早就受够了这样的窝囊气。”曾泽生将这些看在眼里,心里更是无比的挣扎。
曾泽生还想到,当时的老蒋为了获得更多的优势,连自己的同胞都不愿意放过。这些事情都出现在他的脑海中,渐渐地, 推倒老蒋的想法在他的脑海中浮现出来。
最终他决定在一九四八年的时候反蒋起义。 一九四八年,东北的战场局势发生变化,这时候的国党军队也被分割包围在了锦州、沈阳、长春三个城市中,形成了一种关门打狗的形势。
这时候摆在六十军面前的只有三条路, 第一是死守长春,城破军亡。第二是向沈阳突围,但是会在途中被歼灭。第三就是反蒋起义,参加革命。
在经过曾泽生等人的深思熟虑之后,曾泽生和隆耀达成共识,先后密谋六次,为起义行动进行了周密的准备。 在十月十三日的时候,他们送往解放军部一份要求起义的信。
在得到解放军的意见之后,经过周密的安排,在十七日晚上的十二点,为了脱离老蒋的阵营,曾泽生率领了三万的起义部队出城,向人民靠拢 ,从这个时候开始,他从歧途引入了正道,为长春的和平解放做出了贡献,也加速了东北的全部解放。
一九四九年一月,这支国党六十军正式改编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军。 而第五十军的军长则是由曾泽生担任。在我国伟人的批准下,五十军和四十七军进军四川,相互配合,八座城市相继解放。
仅仅只用了六十五天,就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五十军只有七十八人受伤,而死亡人数仅仅十人。随后他还参加了解放战争,也取得了胜利。
如果他当时选择继续跟随老蒋的话,就会落得和老蒋一样的下场。 但是幸好他及时醒悟,一起见证了祖国的成立, 人民终于不再受到外敌的欺压,他的心中也明白了这些。
他这一生跌宕起伏,其实是和他的经历有关的。曾泽生于一九零二年出生于云南省永善县大兴镇的马沟村。 他的家庭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地主家庭。家中有数百亩的田地,家族的人口也是非常多的。 他的母亲在曾泽生父亲去世之后,就改嫁到了叔叔那边。那个时候的曾泽生才两岁。
从这之后,在族内的地位一泻千里。村里的人总是在背后对他指指点点的,甚至到了读书的年纪,私塾先生都不收他。 后来在亲戚的帮助下,才到了几百里外的学校读书。
但是初中还没有念完的时候,家里就不让他再读书了。而这时候的曾泽生是非常不甘心的, 所以他选择了投笔从戎。
一九二二年刚满二十岁的曾泽生考上了唐继尧的建国军机关枪军七队学习。他以优异的成绩从这里毕业,之后进入了云南讲武堂学习。 后来因为军校发不起津贴,学生们就开始组织起了反对行动。
当校方评定反对行动之后,发现幕后的策划者竟是曾泽生。出于无奈,他只好被迫的离开了学校。其实从这个时候开始,就展现了他的领导才能, 不过云南讲武堂并没有慧眼识珠的能力, 就这样,一个军事天才就和自己失之交臂了。
一九二五年五月,他去往了黄埔军校,并任命为第三期的队长 。在十二月份的时候,又被调为教导师第三团担任连长。
虽然教导师团虽说都是上级长官聚集的地方,但是却没想到,这里的风气并不好,这里的长官指挥吃喝玩乐,全然不顾军务上的事情。 不仅没有时间,还一点能力都没有。
曾泽生在看到这样的现状之后,怀着厌恶的心情辞去了军队的职务,再次回到了黄埔军校。 经过两年的学习,曾泽生从黄埔军校的高级班毕业,被派到了前方。
但是没想到在前线还能看到国党军队更加腐朽的一面。 不仅将士兵的军饷克扣掉,还把士兵们的待遇压缩。 那些普通的士兵苦不堪言。
曾泽生再次感受到了深深的失望,他再次选择了辞职,去到上海学习 汽车 专业。 一九二九年,曾泽生受到了龙云的邀请,让他回到老家参加整军计划, 成为了昆明军官候补生队副队长。
在此期间, 他提倡公正廉洁,还在报纸上公开谴责旧军阀,得罪了老蒋, 之后就被老蒋送进了监狱,经过卢汉等人的营救才出狱。
一九三七年的时候,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曾泽生在听闻七七事变之后,他认为,中华民族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 必须要拿出报效祖国、捍卫民族的精神出来。
毕竟作为一个军人,这些都是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而当前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抗日战争,不能畏缩和退让。 恰好在这个时候,龙云决定组建国党第六十军应战日军,第六十军一八四师的团战由曾泽生担任。
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就继续为祖国的建设作出贡献,但是好景没过多久。 一九五零年,朝鲜战争爆发,本来这是一场内战,战火是根本不会蔓延到我国的。 然而由于美国的加入,这场战争就变得复杂起来。
美军还将战火推至三八线, 我国一而再再而三的警告美军不要试图将战火引到我方边境,如果在这样下去,就会出兵参战。
但是美军面对我国的警告,自然是不放在心上。 新中国为了让战火不再烧到我国本土,决定出兵支援朝鲜。 但是在经过一场场的战斗,中美双方都在不断地向朝鲜增援。
由于中美双方经过了多次的交手,所以对对手的实力也有了一个较为深刻的了解。所以在战略布置上,双方的将领也变得更加谨慎。 为了补充兵力,我国伟人命令第五十军前往汉江战场。 但是这一决定遭到了党中央不少人的反对,因为这支部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军。
他们前身是滇军的第六十军,也就是国党的军队,这支军队在国党的军队中并不是数一数二的,而是一支杂牌军队。这种杂牌军的战斗力十分的低。 但是谁都没有想到,这一去竟然打造了一支让美军闻风丧胆的军队。
入朝作战的时候,五十军只有山炮十六门,十门美式四点二寸的迫击炮以及四十五门八二迫击炮,并没有反坦克火器, 整个五十军作战只能依靠那些最简单的武器。
要是这些武器和美军的装备相对比,这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就算是在我军内部相对比,那也是配置最差的。 为了保护五十军,彭老总还是将志愿军最强的主力三十八军作为照应,以防万一。
一九五一年一月,一场属于五十军的战斗正式打响。 联合国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根本不给我方战士喘息的机会。五十军在刚刚进入战斗的时候,就陷入了苦战。这场汉江保卫战注定是一场艰难的战役。
战争在刚刚开始的时候,五十军的前锋一四九师的三个步兵营就直接遭遇了英军皇家坦克营。当时他们是没有任何反坦克火器的前提下, 这些五十军的战士们都拿起那些爆炸性武器就向前冲去。
本以为面对敌军强势的武器,全军覆灭的会是五十军。 谁都没想到,他们竟然将英军皇家坦克营打败了。 歼灭了五百人,俘虏了二百二十七人,坦克被炸毁了三十七辆。共缴获了 汽车 、装甲车、坦克二十五辆。
当时彭老总给曾泽生的命令是, 在阵地坚守十天, 如果到最后实在是打不动的话,就让三十八军顶上。
但是谁都没有想到,就连彭老总都感到不可思议, 五十军在阵地上连续坚守了五十个昼夜。 如果他们饿了,就会用雪进行充饥,要是没有掩护的地方,就会靠着血肉之躯来抵御敌人的进攻。
将士们对于那些武器,已经是无所畏惧了, 这时候的汉江已经成为了人间炼狱 。可是五十军却没有向彭老总提出任何的困难和要求。
就这样五十军硬生生的扛过了五十天, 汉江保卫战也成为了抗美援朝的经典战役。 他们在曾泽生的带领下,用鲜血用自己的身躯来证明,也把往日的屈辱洗刷了。
这场战役,五十军的三万战士击毙了一点一万的敌军,俘虏了六十一人,击毁装甲坦克七十多辆,飞机十五架,还有大量的军用物资, 彻底让五十军成为“五十雄”。 美军也只能灰溜溜的撤离了。
然而五十军在这场战役中付出的代价也是惨痛的,他们牺牲了两万多人,这些牺牲了的战士们大部分是没有留下姓名的。在最后退出战场的时候, 当初一个军的兵力这时候只剩下了四个连的战士。
这场战争让全军都看到了五十军的强大,也对曾泽生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当灰头土脸的曾泽生向彭老总汇报战况的时候, 彭老总竟然郑重的弯下了腰,向他深深的鞠了一躬。 这是让曾泽生万万没有想到的。
一九五五年,我军终于可以返回祖国,曾泽生对此也是非常开心,我国伟人早就听说了他的事迹, 于是就亲自接见了曾泽生,见到曾泽生的那一刻开始, 伟人就一直在夸赞五十军在朝鲜战场上打得好。
曾泽生在和伟人见面的时候,将自己心中的愿望说了出来:“上级能不能考虑让我入党?”但是伟人却回应这样一句话: “你还是不入党的好。” 此话一出,让曾泽生很是不解。
伟人继续说道: “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你不入党的作用会比入党的作用更大,因为老蒋和其他国家都在虎视眈眈, 现在正是需要像你一样的党外人士来为祖国宣传,这样才能让那些图谋不轨的人放弃所想。”
曾泽生在听到伟人的这番话之后,也是非常的激动,随后立马说到:“一切都听您的指挥。” 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让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
五十军曾经是国党的一支军队,但是国党只是塑造了他们的“形”,并没有塑造他们的“魂”。 在当他们成为新中国的人民军队之后,我党赋予了他们一颗完整的“魂”。
正是因为这样,即使在武器装备上远远落后于敌人,但是他们依旧能在战场上所向披靡。 曾经他们是老蒋看不起的炮灰军,如今他们却成为了能够在战场上与世界最强部队交手的王牌军队。
此后五十军的名号就开始迅速传播开来,这只军队也终于完成了从“熊军”到“雄军”的转变。 我们要向这些英勇无畏的志愿军们致敬!
郑洞国晚年孤身一人,前妻几度求复合,郑严词拒绝:以后不要再提
1991年1月27日,原国民党将领郑洞国与世长辞。
死讯传出后,很多人专程前来悼念。人群中,一位半身不遂、行动不便的老人显得尤为显眼,他送上花圈,郑洞国的家人向其由衷感谢,感谢他这么多年过去,仍然惦记着郑洞国。
老人听完,眼泪瞬间决堤,带着哭腔说: “不是我忘不了他,而是他的事情让我们忘不了。”
这位以勇猛稳健而著称的国民党抗日将领,从长城抗战到抗战结束,身经大小百十战,屡建战功,威名赫赫。 但在1948年后,他引以为傲的人生发生巨大波折,继而改变他的后半生......
1948年新年伊始,在人民解放军的不断猛攻下,国民党将领在东北战场节节败退,最后龟缩在长春、沈阳、锦州等几个大中城市。
国民党将领郑洞国建议:可以选择放弃长春,集中主力于沈阳、锦州之间,以期能战、能守、能退。但蒋介石、卫立煌不如此认为,他们坚持固守长春。
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任命郑洞国为长春防守司令官,要他担负坚守长春的任务。郑洞国心里清楚,此次去长春,必然是死路一条,于是决定不理卫立煌的命令,前往北平看病。
卫立煌急了,直接质问:“郑将军重任在肩,怎么能擅自离开?”
“在下有病在身,不堪担当此重任,总司令还是另请高明吧。”郑洞国毫不畏惧。
双方僵持几日,卫立煌没办法了,蒋介石只能亲自出马,很快,一封来自蒋委员长亲笔签发的电报就送到郑洞国手上:
这下,郑洞国是不得不去了,他的好友,包括他自己都知道去长春是下下策,在抱着最后希望又找了卫立煌一趟,郑洞国最后死心了。
临去长春前,卫立煌设宴饯行,郑洞国说道:
几乎是抱着必死的决心,郑洞国进驻长春,几天后,人民解放军就全面包围长春,拿下外围阵地,封锁长春与外界所有通道。人民解放军围而不攻,将郑洞国的部队牢牢围困在城内。
如此一来,在突围之前,郑洞国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粮食。
机场已被攻占,粮食已经无法入城,城内的军粮所剩不多,官兵断粮,一个个虚弱地倒在沙袋前。城内粮食、蔬菜的价格飞速往上涨,官兵饿得不行了,就去老百姓家里抢粮食,可穷人家早已经山穷水尽了。
看着毫无生气的长春城,郑洞国陷入无助,现在难的都不是领兵打仗,是让大家吃饱,无奈之下,郑洞国只能给蒋介石发去急报,希望能增援。
电报到蒋介石那儿时,他正在庐山庐林官邸举行宴会,看到郑洞国的求助电报,蒋介石先是吃了一惊,然后立刻回了一封电报:
蒋介石的电报内容不痛不痒,并不能给郑洞国带来任何帮助,拿着手里蒋委员长的电报,郑洞国站在长春街上,看着一个个饿得无力的官兵,苦笑哀叹: “固守固守,我总不能让官兵们勒着裤带去打仗吧。”
蒋介石下令空投的粮食落到人民解放军的阵地上,长春城内饿殍遍地,官兵们毫无力气,光是饥饿就足以打败城内的国民党部队。
郑洞国只能一次次地给蒋介石发电报,希望他能支援,1948年10月中旬,蒋介石抵达沈阳,国民党战机在长春上空盘旋一会儿后,投下一个布袋,里面装着给郑洞国的密信。
蒋介石的亲笔手令写着:
蒋介石的意思很明显,就是长春城内他帮不上忙,但要是突围出长春,就会有人支援。
郑洞国三人看完,除了苦笑,都沉默无语,曾泽生苦笑着说道:“总统下个命令倒是简单,真正突围谈何容易。”官兵们已经饿得连路都走不动了,就算不正面碰上解放军,也坚持不了多久了。
到了这种时刻,大家心里都明白,国民党部队根本没有突围成功的可能,若是突围,等待他们的结局只有一个:全军覆没。
还有一条路就是:放下武器,和平起义。人民解放军有优待政策,选择人民解放军的队伍,或许是条正道。这个道理谁都明白,只是没有人说出来。
蒋介石不顾郑洞国他们面临的困境,在沈阳不断催促突围,作为军人,郑洞国不愿投降,又要遵从服从命令的天职,心烦意乱之中,郑洞国召集各部队干部,下令全军突围。
会上,他认真宣布了蒋介石的亲笔手令,众人垂头丧气,第六十军军长曾泽生情绪低落:“我军突围是没有什么希望的。”新七军副军长兼参谋长说:“只要你下令突围,我们服从就是了。”
大家都不愿发表任何意见,只是低落地遵从郑洞国的命令,而郑洞国的心里,也充满了焦虑、迷茫,他下令:
郑洞国似乎感觉,自己的戎马生涯即将终结。
1948年10月16日,固守长春多日的国民党军队正艰难行进,准备突围,唯独不见曾泽生的第六十军,郑洞国眉头紧皱,思索着:这曾泽生出了什么事?
电话铃响了,郑洞国接起电话,电话那头立刻传来无比焦急的声音: “不好了,郑长官,六十军在曾军长的率领下,全军起义了。”
在“突围无望,固守待歼”之际,曾泽生毅然宣布起义,退出长春,等待改编。在最后与郑洞国的联系中,曾泽生说:
郑洞国没有说话,轻轻放下电话。紧接着而来的是,他的突围之令“胎死腹中”,第六十军起义后,新七军也停止行动,几乎在没有阻力的情况下,人民解放军入城。
郑洞国知道,自己已然成为败军之将、孤家寡人,他给蒋介石发去一封诀别电报,然后回到住处,整理了身上的军装,平躺在床上,准备用提前放在枕头下的手枪结束生命。
郑洞国怎么也没想到,手枪已经被部下拿走了,他们担心这位长官想不开,郑洞国陷入彷徨时,好几个部下推门走了进来,泪眼婆娑地劝他:“郑长官,你可千万不能走绝路啊,你还要为我们几万弟兄想想啊。”
郑洞国脸上写满疑惑:“谁?我的老师?”
形势到此,郑洞国无奈地叹了一口气,然后被部下拥护着走到楼下,而楼下早已站满了人民解放军战士,广场上响起了枪声,长春和平解放。
郑洞国放下武器,满脸沮丧地跟着部队往城外走,迎面开来一辆吉普车,车上坐着的是萧劲光、肖华,郑洞国不陌生,因为二人是他在战场上的老对手,不过如今自己不算是敌军,而是败将。
肖华也看到了郑洞国,立即下令停车,走到郑洞国面前,和他握手,礼貌地问候他,随即坐车离去,没有一丝盛气凌人的感觉,这让郑洞国感到被尊重,他的心情也算好受一点了。
当晚,萧劲光、肖华邀请郑洞国吃饭,郑洞国表示,自己想解甲归田,做个普通的老百姓。肖华则给了他另一个建议:是否愿意去哈尔滨看看,休息,学习。
就这样,郑洞国先到了哈尔滨,他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当时的“守节”之举没有实现,郑洞国心里始终悬着一个劲儿,他不知道该何以面对自己的身份,时常情绪低落,就如同身患重疾。
后来郑洞国身体不适前往上海,途经北京,除了与肖华、萧劲光两位老对手相聚之外,郑洞国受周恩来之邀到中南海相见。
饭桌上,郑洞国再次向周恩来表示:“我别无所长,人也老了,打算回老家种地去。”
周恩来诚恳地劝解他: “洞国,你还不到五十岁嘛,还有很多时间可以为人民做贡献。现在国家建设刚刚开始,有许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呀。”
周恩来的真诚打动了郑洞国,他不禁热泪盈眶,当即表示自己先去上海治病,随后听从老师的安排。
1952年6月,郑洞国担任水利部参事,参与国家建设,他也正式迁居到北京来,可妻子陈碧莲却不乐意了。
陈碧莲是郑洞国的第二个妻子,以前郑洞国四处征战,只要一有短暂的驻扎时间,陈碧莲就会赶到他身边,和他相聚,就这样二人的婚姻维系了二十多年,感情还算可以。
郑洞国兵败,陈碧莲依然跟着他,但当提起要举家搬到北京时,陈碧莲却不愿意了,她说“自己是南方人,不能适应北方冬天的寒冷。”她以此为由,拒绝迁往北京。
郑洞国只好一个人到北京生活、工作,夫妻俩相隔异地,仿佛已经注定了不好的结局,一年后,也就是1953年,陈碧莲就给郑洞国寄来离婚协议书,郑洞国无奈,却也没办法,只好牵了字,二人和平分手。
陈碧莲再婚嫁了人,郑洞国继续在北京生活,战场、情场上的双重失意对他造成了太大的打击,幸而在这个时候有人民领袖毛主席的关怀。
1954年4月的一天,郑洞国突然收到一张请帖,打开一看,是毛主席的请帖,毛主席要在中南海宴请他,郑洞国又惊又喜,赴宴前一晚,郑洞国心情澎湃,辗转难眠。
翌日,郑洞国乘车前往中南海,叶剑英、贺龙等领导人也在,毛主席热情迎接他,和他握手寒暄,不仅如此,毛主席还从口袋里拿出火柴,给郑洞国点烟,这个举动让郑洞国受宠若惊。
他没想到,领袖毛主席是如此地平易近人,这让他的心一下子温暖了不少。毛主席笑着说道:“我们终于坐在一条板凳上说话了,你的名字叫郑洞国。郑洞国好啊!你对人民是有功的。”
他们坐下来,毛主席回味般地接着说: “蒋介石太绝情了,是不是?你是抗日名将,我们说话是作数的,只要放下武器,我们一律欢迎,你还年轻,还可以为中国人民作很多工作。”
像当初周总理的赤诚一样,毛主席也十分真诚地鼓舞他,重新开始另一段人生,继续为祖国人民做贡献。
毛主席还关心他的家庭生活,得知郑洞国赴京后被迫与妻子离婚,毛主席鼓励他: “你今年才 51 岁,你还年轻!”毛主席说:
他说郑洞国如今刚过五十,还很年轻,依然可以为人民做工作,也可以盼来幸福。他告诉郑洞国:
如果说,之前郑洞国还心存芥蒂的话,在毛主席的这番话后,他的内心开始真正地改变,不再纠结于过去的失败和痛苦,他能静下心来,彻底改变思想,全身心投入到人民事业中。
此后,郑洞国先后出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等职务,他始终铭记毛主席、周总理的教导,为祖国、为人民殚精竭虑。
与此同时,他也重新遇见属于自己的幸福。
1955年,经黄埔军校一期同学李济深的秘书周泽甫介绍,52岁的郑洞国遇见了比自己小17岁的顾贤娟,顾贤娟出生在杭州西子湖畔,与之前的丈夫育有一个女儿。
顾贤娟人如其名,温柔贤惠,郑洞国与顾贤娟相识一段时间后,互生情愫,就自然而然地走到一起,时任水利部参事的黄翔为他们腾出了一个小院子,这就是夫妻二人的家。
婚后的郑洞国过着很幸福的生活,夫妻二人琴瑟和谐,几乎不吵架,顾贤娟还为他生了一个女儿,让这个家温馨了不少。如毛主席所言,他终于有了美满幸福的生活。
1972年,顾贤娟因病去世,郑洞国伤心了很长一段时间,组织上为了照顾郑洞国,还专门将他的儿女调回北京工作,这给了郑洞国极大抚慰。
此处再说郑洞国的前妻陈碧莲,虽然在与郑洞国离婚后,陈碧莲另嫁他人,但没多久丈夫亡故,陈碧莲成了独身一人。
得知郑洞国妻子逝世后,陈碧莲又生出和郑洞国破镜重圆的念头,她数次主动提出,就连孩子们也从旁推动,但郑洞国都严词拒绝。
1983年,陈碧莲实在难忍生活艰险,再度提起想和郑洞国复婚,二人的儿子还专门来劝父亲,郑洞国只说:
郑洞国始终态度坚决,没有给陈碧莲一丝希望。待2006年作为上海文史馆员的陈碧莲逝世,晚年她时常提起:
郑洞国晚年过得还算充实,有儿女照料,组织上也经常关心他,有时候一些曾经国民党起义投诚部队的老兵来找他,看老兵们生活困难,郑洞国会尽他所能地给予帮助。
对这些老兵们,郑洞国心里总有几分愧疚,他说:
1991年1月27日,郑洞国逝世,结束了他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一生。一代名将已逝,很多人为此悲痛不已。
在送别人群中,有一位半身不遂的老兵从远郊县艰难进城,倾尽所有为郑洞国买了一个花圈,向他告别,老人泣不成声地说道: “不是我忘不了他,而是他的事情让我们忘不了。”
这样一位名将的故事,后辈也终将难忘!
经过改编的国军起义部队,在抗美援朝中大放异彩,彭德怀鞠躬致敬
老覃在早些时候写过《抗战有功的“黑虎将军”,饱受蒋介石迫害,后成新中国副国级领导》一文,讲的是滇军名将张冲蒋介石单方面宣布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期间,弃暗投明,离开南京,投奔延安的传奇经历。
在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集结了4个军的8个主力师,共计10万多人围困东北民主联军。
这四个军中的60军原属滇军,张冲将军自告奋勇,说60军的军长曾泽生以前是他的部下,他可以出面策反曾泽生发动起义。
那么,本文来讲一讲这第60军起义后,经过改编,在朝鲜战场上的英雄事迹。
话说,曾泽生在起义前夕,听说了一些“要兵不要官”的谣言,顾虑重重,恳请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萧劲光不要把自己的部队“编得太散”,保证说“我们师以上干部听从你们分配”。
萧劲光当时就笑了,明确告诉他:“我们对于起义官兵都是有政策的,部队会被改编成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保持原编制,但会派政治委员来,一定会把队伍建设成人民的队伍。”
这样,60军起义后,全军开赴吉林省九台及其附近地区待命,不久被我中央军委授予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番号,军长仍由曾泽生担任。
为了把这支军队建设成人民的军队,实行党对其的绝对领导,中央军委从东北军区所属机关、部队抽调各级各类班干部到该军任职;另外又从该军抽调2490名班以上人员和军官到东北军政大学和牡丹江教导团学习,进行深入而全面的整训。
很快,第50军改头换面,成为了一支为中国革命彻底胜利而战斗的新型人民军队,参加了鄂西战役、成都战役。
1950年7月,中央军委根据朝鲜半岛的形势变化着手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边防军。
最先被抽调的原四野第13兵团(兵团部、第38军、第39军、第40军)、第42军、第四野战军炮兵司令部(炮兵司令部、第1炮兵师、第2炮兵师、第8炮兵师、高射炮兵4个团)、骑兵1个团、工兵第6团、 汽车 兵3个团,组成东北边防军,编制人数达25.5万余人。
但到了8月中旬,朝鲜形势进一步恶化,中央军委决定加强边防军的力量,于9月6日,抽调在湖北沙市、钟祥一带参加农业生产和修筑汉江大堤工程的第50军北上,编入东北边防军序列。
另外调第9兵团作为二线部队,调第19兵团为三线部队。
东北边防军于10月8号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0月19日正式跨江东征。
最先过江的是第38军、39军、40军、第42军这四个军。
彭老总在组织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时,鉴于“联合国军”已有13万余人越过了三八线,急令50军和屯驻在天津的66军入朝参战。
这样, 66军和50军分别于10月25日和10月26日过江。
在该场战役中,第39、40、42军都打得非常好,一下子就把西线的“联合国军”打懵了,将其从鸭绿江边驱逐到了清川江以南,歼敌1.5万余人。
但是,被寄予厚望的第38军表现失常。
38军在解放战争中,从松花江畔一直打到云南中缅边境,是一支王牌部队,却在这场战役中缩手缩脚,没完成“扎口袋”的任务,致使被围敌军犹如漏网之鱼,源源不断地脱逃南去。
彭老总非常生气,后果非常严重。
他在战后军级会议上痛骂38军军长梁兴初,有多难听就骂多难听,骂梁兴初是胆小如鼠的“鼠将”。
另外, 66军也挨骂了。
66军被骂的原因是:美军第24师南逃时,66军接到的任务是全力追击,但66军只追了一段路,就擅自停了下来,丧失了扩大战果的机会。
50军虽然没有挨骂,也没有得到嘉奖,它的对手英27旅太过胆小,稍加接触,就迅速后撤,而且撤得飞快,致使50军斩获无多。
第二次战役中,38军成功穿插三所里与龙源里,果断勇敢抢占松骨峰,一举扭转了整个朝鲜战局,打出了个“万岁军”的称号。
50军还是没有什么表现机会。它在西线进攻的主要对手还是英27旅。
英27旅还是一如既往地溜得很快。
到了第三次战役,50军才大放异彩。
原本,50军突破临津江防线时,兄弟部队早就都攻到前面去了,50军还是落在后面的。
但在高阳以北的碧蹄里地区,50军遇上了美25师的一个营。
美25师的这个营没有望风而走,向50军展开顽强阻击。
50军早就憋足了劲,一下子就把美军这个营打散了。
紧接着,50军在仙游里地区又遇上了英29旅皇家来复枪团第1营。
这个营也随即成了50军的盘中餐。
按说,这次收获不错。
但让50军将士更兴奋的事还在后头。
来复枪团第1营被歼,使得英29旅主力和英军皇家重型坦克营之间就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空档。
曾泽生采取了围点打援的战术,组织部队挡住英29旅主力,命令149师全力猛攻皇家重坦克营。
经过一夜激战,50军全歼英军皇家重型坦克营,缴获击毁坦克31辆、装甲车1辆、牵引 汽车 24辆。
这还不算,50军打扫了战场后,向前再攻,成为了第一支攻入汉城的部队,前锋还杀到了三七线附近的水原地区。
让50军一战成名,跻身于我军主力之列的是在第四次战役中。
第四次战役是一场防御战役,战略目标是压制住敌人的攻势,为后续兵团的到达争取时间,为反击作准备。
50军的任务和38军在汉城以南的汉江一线顶住美军主力的攻击,由另外4个军在东线向北犯的敌人进行反击。
50军独挡美3师、美25师、英29旅和土耳其1旅的轮番进攻,硬扛了50个昼夜,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战后统计,50军全军33000余人锐减到了10033人。
彭老总远远见到曾泽生,就大声说道:“五十军打得好!你曾泽生指挥得好! 我彭德怀代表志司向你和五十军全体指战员致敬!”
说完,彭老总果真向曾泽生深深地鞠了一大躬。
志愿军归国后,曾泽生还两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可惜的是,在1979年2月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时为50军副军长的关豁明贪功铸成大错,50军遭到了重大损失,之后在1985年军委扩大会议被裁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