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邓演达有后人吗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邓演达有子女后代
,儿子邓思干。 清明前夕,农工党主要创始人邓演达烈士的嗣子邓思干先生率子孙三代一行五人专程从香港来宁扫墓,纪念先辈。邓思干先生77岁高龄,虽然在他1岁时父亲就惨遭蒋介石杀害,记忆中没有父亲的印象,但随着岁月的增长,他逐步了解了父亲的伟大与光荣,也体验到演达后人的自豪与骄傲。
祖孙三代先后参观了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在邓演达烈士展厅驻足瞻仰,凭吊了邓演达烈士墓和殉难地,并敬献花篮。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谢谢
急求一位惠州历史名人的生平资料
邓演达纪念园的简介
邓演达故居于1995年6月被列为惠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年7月被广东省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12月,惠城区按照惠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在邓演达故居的基础上兴建邓演达纪念园。
邓演达墓的墓主简介
邓演达是国民党左派领袖之一,中国民主革命的勇敢战士,著名的革命家、卓越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中国农工党的创始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他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和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是三民主义的捍卫者,是反帝、反封建、反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英勇斗士,是孙中山得力的左右手。
大革命时期,他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1927年邓演达反对蒋介石出卖革命、实行军事独裁政策,坚持国民政府迁都武汉。他任武汉中央党部农民部长、军事委员会委员。“八一”南昌起义,邓演达是革命委员会委员之一。
1930年8月9日,在上海领导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即中国农工民主党前身。1931年8月17日,蒋介石勾结帝国主义,在上海愚园路逮捕了邓演达,同年11月29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南京麒麟门外西村附近的砂子岗。
邓演达牺牲后,当地群众冒着风险将其遗体掩埋在西村附近。全国解放后,人民政府为了纪念他的革命功绩,由国务院拨专款修建了烈士墓园,1957年,迁葬于此,革命老人何香凝为烈士书写了墓碑。1981年,国家再次拨款修葺了邓墓。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还撰写了邓演达烈士的革命简历,镌刻在墓碑的背面。
李洁之的人物生平
孙中山再造民国时,他毅然参军,先后毕业于陆军步兵军事教练所、陆军步兵学校将官研究班。他先在粤军第一师邓仲元部任班长。民国10年(1921)被选拔为大元帅府警卫第三团叶挺部排长,后升任第一师第三团邓演达部连长,担负护卫大元帅府任务,直接保卫孙中山的安全。其后历任广东部队营长、师经理处长、平南盐务总局长、步兵独立第二团上校团长、独立第四旅少将旅长。民国21年(1932)以后4年间任虎门要塞少将司令,负责海防防务。当时主持广东军政的陈济棠勾结日本军阀,积极进行假抗日真反蒋的内战活动,企图夺取蒋政权而代之。其时大规模内战已迫在眉睫。李洁之本是陈济棠的亲信,但反对陈的做法。为制止内战,保存国力,共同抗日,他先后与广东部队10多位将领联系,取得共识,策动第一军军长余汉谋领衔揭露陈的阴谋,并实行兵谏,迫使陈济棠宣布下野,一场即将爆发的内战遂告平息。民国25年(1936)7月,他接任广东省会警察局长,即将前任移交接管的230名政治犯悄悄地释放,又停止执行邮电新闻出版物检查及取消广州市居民入户担保办法。这对于团结各党派各阶层共同抵御外侮,是极为明智之举。日本南侵广州弃守前,李洁之已改任第四战区兵站中将总监,后又调任第七战区军粮计核委员会中将副主任。在任期间,一改过去各部队食粮食盐朝不保夕的困难情况,还有余粮借给灾民。抗战胜利后几年间,广东抗日部队多被蒋介石用各种手段分化瓦解,许多军政人员包括李洁之在内都处于投闲置散的境地,心怀不满。李洁之到达汕头弃政从商,开设“中国渔业公司”,名为企业,实际是聚集一批旧军政人员议论和制订反蒋投共的计划。李洁之是核心人物,多次奔走于香港、广州和汕头之间与各方联络。1949年4月,他被广东省政府委任为第九区行政督察(闽粤赣边)专员兼保安司令。5月1日他偕中共香港分局派来的联络员陈汉欣秘密离开汕头,到达兴宁就职,旋即与驻军河源等地的曾天节、魏汉新等联系共商起义事宜。18日即宣布和平起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次起义使粤东、闽西两区16个县联成一片,粉碎了蒋介石残部在赣州、长汀间固守的计划。不久李洁之就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潮梅人民行政委员会副主任。
建国后,李洁之先后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委员、黄埔建港管理局副局长、省水利厅副厅长。1957年整风、反右扩大化时,他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61年被摘掉“帽子”,任广东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委员兼军政史料征集组长。这时候,他积极撰写了数十万字亲历亲见亲闻的史料。1979年4月,李洁之的错案得到彻底平反改正,被委任为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他认真组织省参成员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精神,为我省的“四化”建设出谋献策。1983年4月,被选为省政协副主席兼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主任,直至1988年换届为止。1989~1990年,他将自己历年所写并已在《全国文史资料》等书刊发表过的著述加以整理,由《兴宁文史》部编纂为《李洁之文存》并排印出版,共70多万字,是粤东文史部门极具参考价值的书。 李洁之于1951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历任该党广东省委员会第一、四届委员,第五、八届常委和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咨监委员会副主席。
李健生的生平介绍
1928年李健生由上海回到北京,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在校时受到邓演达的接见,并加入邓演达领导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也就是农工民主党的前身。邓演达被国民党当局杀害后,李健生愤然带人前往国民党北京卫戍司令部,张贴反蒋标语。
1933年,李健生再次弃学南下参加民主革命运动,并与章伯钧结为连理,从此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她先是参加了福建人民政府的反蒋抗日活动,此后,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引下,投入到团结抗日的革命活动中。她先后赴武汉、重庆等地协助章伯钧联系进步人士,商谈工作,安排生活,结识了许多著名爱国人士、学者、教授以及共产党的重要人物。在重庆,参加了邓颖超组织的“中国妇女联谊会”,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
解放战争时期,她与其他同志一起成立了港九联谊会、妇女生产合作社,做了许多有利于民主革命和妇女运动的工作。
全国解放后,李健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投入到新政权的建设中。她出席了第一届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参加了第一次赴朝慰问团和土地改革工作团,并出访了苏联、印度、缅甸等国。
作为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北京市红十字会会长,她为北京市的卫生事业也作出了贡献。
1957年反右运动,李健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更严重的冲击。
1987年始李健生先后担任农工民主党中央常务委员、中央咨监委员会副主席,民盟中央妇女委员会副主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妇联一、二、五届执委等职。
1990年,李健生女士去世后,新华社的消息称她为:著名爱国人士、中国共产党的老朋友。赞扬她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和祖国的统一作出了贡献。
1993年,李健生的子女捐出名人字画321件、人民币20万元在她的家乡怀安县建立李健生教育基金,支持发展教育事业。怀安县在柴沟堡镇设立了李健生生平展室,以纪念这位巾帼英雄。
邓演达的人物生平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邓演达拥护孙中山与共产党合作改组国民党,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在所部第三团首先接受新的政治训练,积极协助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先后任训练部副主任兼学生总队长、教育长等职。
1926年3月,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作为反共借口,邓演达挺身斥蒋失去革命立场,劝其立即停止军事行动,遂遭蒋排斥,被调离黄埔军校。
1926年7月,广东国民政府出师北伐,邓演达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北伐途中,除领导政治工作外还兼军事指挥。攻克武昌后,兼任湖北省政务委员会主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移驻南昌后,又兼任总司令部武汉行营主任。
1927年2月,邓演达同徐谦、吴玉章、黄琪翔等5人在武汉组成行动委员会,与搞分裂活动的蒋介石进行斗争。3月,在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会主席团成员和中央农民部长,并重新任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主任。在他的建议下,中央成立了土地问题委员会;他与毛泽东一起在武昌举办了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这时,邓演达已成为著名的国民党左派领袖人物。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通缉邓演达。4月17日,邓演达和宋庆龄、毛泽东等联合发表《讨蒋通电》,声讨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的罪行。4月23日,邓演达主持了在武汉举行的30多万人参加的群众大会,谴责蒋介石政变、残杀工农群众的罪恶活动。当汪精卫准备叛变时,邓演达多次与汪斗争。当他感到大革命的失败已无可挽回、自己必须和汪划清界线时,于6月30日写了《告别中国国民党的同志们》的告别书,严厉谴责汪精卫的反革命叛变行径,随即辞职去苏联。11月1日,他在莫斯科与宋庆龄、陈友仁发表了《对中国及世界革命民众宣言》,明确阐述了三民主义的意义,提出组织“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继续与新、旧军阀作斗争。以后,赴欧、亚十几个国家游历考察,寻求中国革命的道路。
1930年5月,邓演达回到上海。8月9日召集各地代表举行了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正式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即中国农工民主党前身),通过了由他起草的政治纲领《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政治主张》,选出了中央干事会,他被推选为总干事。组党后,他一面策划军事倒蒋,一面主编《革命行动》半月刊,撰文揭露和抨击蒋介石集团以及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
1931年8月17日,邓演达在上海英租界愚园坊20号给干训班学员讲课,因叛徒陈敬斋出卖,被蒋介石逮捕,旋即解往南京。在狱中,蒋介石软硬兼施,要他放弃自己的主张,宣布解散组织,并许以高官厚禄,拉拢、软化他。但邓演达以“我要维护中华民族的正气”严词拒绝了。同年11月29日,邓演达被秘密杀害在南京麒麟门外沙子岗,时年36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追认邓演达为烈士,并于1957年11月将其遗骸从遇害处迁葬于南京中山陵左侧,与廖仲恺墓左右并峙。1961年11月纪念邓演达殉难30周年时,朱德和宋庆龄题词赞扬邓演达。1981年11月在邓演达殉难50周年的纪念大会上,彭冲代表中央再次表彰邓演达是“中国民主革命的英勇坚强的战士”,“是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是国民党左派领袖人物”,“在民主革命中立下的功绩,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称颂”。
1986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拨专款修复邓演达故居,并对邓演达父亲邓镜人创办的鹿冈小学进行修整、扩建,更名为“演达学校”。1987年6月,惠州市人民政府在南苑公园内树邓演达铜像,建邓演达纪念碑、纪念亭。1993年,惠城区三栋镇人民政府拨款在该镇建“演达医院”,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卢嘉锡题写院名。
革命烈士邓演达的生平事迹
邓演达1895年生,字择生,广东惠阳人,1909年考入广东陆军小学,1911年加入同盟会。
辛亥革命爆发后,邓演达等广东陆军小学的同学10多人被派往潮汕,参加以姚雨平为首的革命军敢死队。
1919年邓演达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1920年初,应粤军参谋长邓铿急召,邓演达赶赴福建漳州,加入孙中山领导的援闽粤军,开始追随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
1920年后,邓演达历任粤军第一师参谋兼独立营营长、第三团团长。
1924年,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孙中山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为反帝反封建的新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筹办黄埔军校。
邓演达被孙中山任命为军校7位筹备委员之一。在黄埔军校时,邓演达先后任黄埔军校筹备委员、黄埔军校教练部副主任兼学生总队队长。
他尊重苏联顾问,与共产党人周恩来、聂荣臻、叶剑英等真诚合作,彼此亲密无间,开诚布公。同年冬,邓演达赴德国研习政治经济学。
1925年底,邓演达回国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并任黄埔军校教育长。
北伐期间,邓演达担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主持国民革命军的政治工作并参与中路军的军事指挥。
他积极推广军队政治工作制度,扩大健全总政治部组织机构,支持了北伐军的军事行动。总政治部在各个军设立政治部,军之下各师也设立政治部。
国民革命军8个军中,除第一军和第五军外,全部由共产党员任党代表或政治部主任,如李富春、朱克靖、麦朝枢、林伯渠分任第二、三、四、六军政治部主任。
北伐军占领武汉后,邓演达兼任湖北省政务委员会主任和北伐军武汉行营主任,是武汉国民政府中著名的国民党左派领导人。
1927年3月,邓演达出席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主席团成员和农民部部长,并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主任。
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决定在武昌创办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毛泽东实际负责农讲所的工作,邓演达对此给予支持。大革命失败后,邓演达先后到苏联、德国以及一些欧亚国家考察。
1930年5月,邓演达秘密回到上海,同年8月9日在上海主持召开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正式成立了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前身——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主张反帝反封建,推翻南京反动统治,建立平民政权。
1931年8月邓演达正准备武装起义时,因叛徒告密,在上海被捕,同年11月29日被国民党当局杀害于南京。
扩展资料:
邓演达的后世纪念:
1、邓演达墓
邓演达墓,位于南京中山门外灵谷寺旁,陵墓座北面南,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邓演达,广东惠州人,早年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参加过1911年辛亥革命光复汕头和1913年讨袁的战斗。
1924年,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改组国民党,并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邓演达竭诚拥护,积极贯彻执行。
2、故居
1986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拨专款修复邓演达故居,并对邓演达父亲邓镜人创办的鹿冈小学进行修整、扩建,更名为“演达学校”。
1987年6月,惠州市人民政府在南苑公园内树邓演达铜像,建邓演达纪念碑、纪念亭。1993年,惠城区三栋镇人民政府拨款在该镇建“演达医院”,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卢嘉锡题写院名。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邓演达:铁血丹心为革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邓演达
第三党的简介
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前夕,在国民党左派邓演达和共产党个别领导人之间,就曾有解散共产党,再次改组国民党,另组第三党的酝酿。这个主张当然被共产党所拒绝。革命失败后,邓演达去苏联,后又到欧洲考察。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初,宋庆龄、邓演达、陈友仁在莫斯科以“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名义发表《对中国及世界革命民众宣言》,声明该会的职责是:“宣告南京武汉的伪党部中央之罪过,以革命手段中止其受第二次大会委托之职权;并临时行使革命指导之机能”(在全副武装的国民党反动统治面前,要实现这样的主张是不可能的。邓演达也曾提出建立“平民革命军”的问题,但他并不是从革命群众中去建立,而是寄希望于那些“潜伏在国民革命军内面而忠实于农工平民大众的分子,必然的能了解他们自己过去的光荣而与新起来的人民打成一片,形成新的革命武装——平民革命军”)。但这个临时行动委员会在当时并未形成为一个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