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余洒度的人物简介
- 秋收起义的部队有一位余洒渡师长后来的去向
- 黄埔军校中,谁最无耻
- 十五个叛徒的最后结局
- 余洒度中的“洒“读音是什么
- 余洒度的人物年表
- 秋收起义里的余师长是谁
- 余洒度的人物评价
- 毛主席“挥泪斩马谡”:他接替余洒度,却企图叛变投敌,后被处决
余洒度的人物简介
余洒度(1898—1934),生于湖南省平江县,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二期,在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的影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
1、余洒度在秋收起义前夕收编邱国轩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四团的过程中,没有亲自调查、没有对其部队进行混编、没有对官兵做细致的思想工作,而只委派“参谋彭楷、副官佘浩两同志前往邱部工作,察考其是否诚意,迭接彭、佘报告,均云邱部忠实可靠,可以随意指挥。”就轻意相信了邱国轩。正是余洒度在用人问题上的轻率和随意,所以有了邱国轩及其所部的反叛之举,给起义部队造成重大损失。
2、1927年9月19日,前敌委员会在文家市里仁学校召开的紧急会议中,余洒度自恃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自认为行军打仗有一套,对农民出身的毛泽东瞧不起,自始至终坚持“取浏阳,攻长沙” 的观点。他这种不顾现实,不服从前委领导规劝和不听取大多数前委委员的意见,不认可毛泽东关于时局正确分析的行为和做法,令包括毛泽东、卢德铭、余贲民等前委委员在内的领导人深为失望。
3、文家市按毛泽东提出的意见,决定工农革命军退萍乡往湘南转移。余洒度当时就不同意,但党的前委决定,余只得勉强服从。9月24日在芦溪战斗中,因余洒度越权指挥,部队一时混乱不堪,总指挥卢德铭为掌控部队、冒死冲杀,后中弹牺牲。这时余洒度自认为是当然的总指挥了,权力欲再度膨胀。而在随后的莲花战斗中,余擅自释放恶贯满盈的敌保安队长李成荫,几陷革命军于危险之地。面对毛泽东等人的责问,余竟强词夺理,大耍军阀作风,并索要更大的指挥权,严重损害了他作为一师之长的形象。
4、余洒度对部队中的旧军阀主义习气不改正,对随意打骂士兵的问题不制止,对士兵反映官兵待遇很不平等的问题不重视。
扩展资料
余洒度在秋收起义前夕收编邱国轩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四团的过程中,没有亲自调查、没有对其部队进行混编、没有对官兵做细致的思想工作,而只委派“参谋彭楷、副官佘浩两同志前往邱部工作,察考其是否诚意,迭接彭、佘报告,均云邱部忠实可靠,可以随意指挥。”就轻意相信了邱国轩。正是余洒度在用人问题上的轻率和随意,所以有了邱国轩及其所部的反叛之举,给起义部队造成重大损失。
秋收起义的部队有一位余洒渡师长后来的去向
余洒渡(1898—1934),生于湖南省平江县,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二期,在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的影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具体详述如下。
1、1926年随叶挺独立团北伐到武昌,后历任国民政府警卫团第一营营长、团长,江西省防军暂编第一师师长。1927年9月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长,在起义部队分三路从平江向长沙进军途中,因收编的土匪武装邱国轩团叛变,使进攻受挫。
2、毛泽东决定放弃进攻长沙的计划,令各路部队在浏阳文家市集中;他率部参加毛泽东主持召开的前委会议,在讨论进军方向问题时,极力反对毛泽东向农村进军、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正确主张,坚持要“取浏阳直攻长沙”,经过激烈争论,会议否定了余洒度的意见,决定向湘赣边界农村进军。
3、1927年9月29日,工农革命军到达永新三湾,毛泽东在这里主持召开中共前委扩大会议,会议根据部队当前的实际状况,同时也为了应付复杂的斗争局面,决定对部队进行改编;在改编中余洒度被免职,被编入军官队任一般干部(仍保留前委委员)。
4、可余洒度心怀不满,加上不愿“钻山沟”,更过不得艰苦的生活,于10月12日,以向湖南省委请求汇报工作为借口,伙同苏先骏在湖南酃县(今炎陵县)水口脱逃部队;1929年10月辗转来到上海,对革命逐渐产生了悲观失望情绪,最后脱离党组织。
5、1931年11月,在上海被国民党特务逮捕,余洒度最终投敌;1933年,被委任为国民革命军第六十一军政训处少将处长,为了满足奢侈的生活,余洒度利用职权贩卖毒品;事情败露后,蒋介石亲自下令将其枪决。
黄埔军校中,谁最无耻
1924年,孙中山在广东黄埔开班陆军军官学校,志在培养革命军人。受国民大革命风潮的影响,一大批有理想有文化的青年从全国各地赶到黄埔,投身革命。他们当中很多人成了国共双方的重要将领。但是,也有一些人品较差的人混进了这个英雄的集体。那么在这群黄埔差生中,谁是最无耻的人呢?
小编觉得这个人非余洒度莫属。余洒度是湖南平江人,生于1898年。他年轻的时候倾向于革命,于是便在1924年南下广东投考黄埔军校,被编入黄埔军校第二期学习。毕业以后,余洒度与其他黄埔生一样参加东征和统一两广的军事行动。1926年,余洒度又随北伐军进军湖南,打败了军阀吴佩孚的军队。随着革命的节节胜利,余洒度的军阶也火箭般蹿升,几年之内从一个小排长升为师长,此时的余洒度还不到三十岁,可谓是春风得意。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不久之后,汪精卫在武汉也召开所谓的“分共会议”,提出宁可错杀三千,也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口号。一时之间,国内的白色恐怖甚嚣尘上。面对国民党的反动派的屠刀,共产党人没有屈服,而是决定在这一年秋天在湖南发动“秋收起义”。余洒度作为共产党员也参加了这次战斗。
然而,秋收起义进行的并不顺利。毛泽东率领的工农红军第一师还没有打进长沙城便已伤亡惨重。毛主席当机立断,决定放弃攻打长沙。余洒度坚决拒绝,他自认为打仗有一套,不相信毛的军事指挥能力。在文家市会议上,余洒度坚决主张攻打长沙或者浏阳。但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更多人否决。余洒度只好服从大家的意见,此时的他已经对革命产生悲观情绪。
攻打长沙的计划失败以后,毛主席率领剩余部队向农村方向进军。但是,这一路上不断有人开小差逃跑。余洒度也萌生了退意,他坚决反对毛主席上井冈山当“山大王”的主张。十月下旬,红军正式到达井冈山,余洒度觉得自己再也不能忍受了,他离开了队伍,跑回到上海。
到了上海以后,余洒度找到上级,说了很多不利于毛的话,致使毛受到不公正待遇。此后,余洒度更是觉得大势已去,革命的进取心锐减。看着自己昔日的同学一个个都发达起来以后,余洒度心理很不是滋味,他琢磨着重新投奔蒋介石。1931年,余洒度正式叛变,投靠了蒋介石,被蒋介石委任为师参谋主任。没想到,余洒度觉得蒋介石这样的待遇仍然不能满足自己。他觉得自己这几年没捞到什么钱,比较亏。利令智昏的他开始琢磨倒卖鸦片的事,结果因为分赃不均被人告发。这一次蒋介石也受不了他,下令将他枪毙。
十五个叛徒的最后结局
《民国名人的最后结局》是一部集中介绍从1912年到1949年间,在中华民国历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的系列丛书。本书是其中的《十五个叛徒的最后结局》,收录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产生巨大危害的15个叛徒。
介绍了他们的一生,重点写其晚年的事迹,突出最后结局。他们是顾顺章、向忠发、张国焘、李士群、丁默郝、罗君强、白鑫、徐梦秋、龚楚等。
顾顺章(1903-1934),中央特科负责人,1931年被捕后叛变,1934年被国民党以秘密联络共产党为由处死。由于其掌握大量共产党机密,叛变后又破坏中共各地的组织,故被称为“中共历史上最危险的叛徒”。
余洒度(1898-1934),曾任第一军第一师师长、前敌委员会委员等职,在沪任职期间脱党。1933年,余洒度成为国民党第61军政训处少将处长,在此期间开始利用职权贩毒;1934年贩毒事发,被下令枪决。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十五个叛徒的最后结局
余洒度中的“洒“读音是什么
洒
sǎ
①(动)使(水或其他东西)分散地落下:扫地时先~些水。
②(动)分散地落下:把~在地上的粮食捡起来。
余洒度的人物年表
余洒度,一八九八年出生在湖南平江一个农民家庭。
一九二二年平江开展农民运动时期接受进步思想,一九二四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二期,在周恩来的影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黄埔军校内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的骨干成员,也是黄埔军校血花剧社重要演员。
一九二六年七月,受命潜入武汉发动兵变,余洒度任暴动队队长。
一九二七年六月,任张发奎的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中校团附建第一营营长,该团骨干大部来自叶挺独立团,团长为大名鼎鼎的卢德铭。
一九二七年八月,卢德铭、余洒度率领警卫团参加南昌起义,部队未开到南昌,南昌起义军已经南下,警卫团遂辗转在湘鄂赣边界地区。期间卢德铭离开部队寻找党组织,余洒度代理警卫团团长职务。他带领部队来到修水,与罗荣桓带领的农民武装取得联系,以江西省防军第一师的名义逐渐扩大力量。九月毛泽东在安源召开会议,决定把该部队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参加秋收起义,余洒度任第一军第一师师长。秋收起义后,余洒度跟随毛泽东向湘南转移,九月十九日的三湾改编后,余洒度担任前敌委员会委员,部队上井冈山后,毛泽东派遣余洒度前去与中共湖南省委和湖北省委报告工作并请示工作方针,余洒度的经历从此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九二七年十月十九日,余洒度辗转来到上海,向当时设在上海的党中央写了《警卫团及平浏自卫军合并原委参加此次两湖战役报告略书》的工作汇报,该文章刊登在中央内部秘密刊物《中央政治通讯》第13期上,该文后来成为研究秋收起义的重要文献。但余洒度在上海,对革命逐渐产生了悲观失望情绪,最后发展到脱离党组织。
一九二九年,他参加了谭平山、章伯钧等人组织的中华革命党。
一九三○年五月,邓演达秘密返回上海,创建了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这个党后来演变为现在的中国农工民主党,但在当时被人们称之为第三党。余洒度加入该党,并受邓演达的委托筹建黄埔革命同学会,号召黄埔学生反对蒋介石——应该说这时的余洒度依然坚持“革命”信念的,他坚决反对蒋介石,很快在十八个省市建立了黄埔革命同学会的分会和支部。但是好景不长,南京国民政府对邓演达进行通缉,一九三一年八月十七日,邓演达在上海被捕,当天晚上,余洒度也在上海束手就擒。十一月二十九日,邓演达被杀害,而余洒度则表示愿意“悔过自新”,摇身一变,进入了中央军校特别训练班学习,从此他彻底抛弃了自己以往的信念,从一个阵营走进了原来敌对的另一个阵营。
一九三二年三月,复兴社成立,余洒度成为该社的一个重要成员,在政训研究班学习结束后,他与同班毕业学员五百余人组成华北宣传队,赴华北进行宣传活动。
一九三三年成为第六十一军政训处少将处长。
在北平,这个昔日的黄埔学生,青年精英,在信念丧失、茫然摸索中竟然自甘堕落,生活腐化,纸醉金迷。为了满足自己奢侈的生活,他利用职权,走私并贩卖毒品。而且又贪心不足,分赃不均,结果引发同伙不满,最后事情败露。
一九三四年,北平宪兵团团长蒋孝先检举此事,余洒度旋即被逮捕押往南京,被蒋介石亲自下令枪决。
秋收起义里的余师长是谁
余洒度(1898—1934),湖南省平江县人,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二期,曾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秋收起义并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坚持“取浏阳直攻长沙”,意见被否决后,跟随毛泽东到达井冈山;10月中旬,在湖南酃县(今炎陵县)水口脱逃部队;1929年10月辗转来到上海,对革命逐渐产生了悲观失望情绪,最后脱离党组织;1931年11月,在上海被国民党特务逮捕,余洒度最终投敌;1933年,被委任为国民革命军第六十一军政训处少将处长,为了满足奢侈的生活,余洒度利用职权贩卖毒品;1934年事情败露后,蒋介石亲自下令将其枪决。
余洒度的人物评价
多少黄埔精英,在中国现代历史上留下不可抹杀的痕迹,但余洒度的结局却令人唏嘘。
余洒度,曾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在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率部参加了秋收起义。不可否认,当时身为共产党人的余洒度在秋收起义前期的工作是积极的。然而,他作为工农革命军的师长是不合格的、是不称职的:
1、余洒度在秋收起义前夕收编邱国轩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四团的过程中,没有亲自调查、没有对其部队进行混编、没有对官兵做细致的思想工作,而只委派“参谋彭楷、副官佘浩两同志前往邱部工作,察考其是否诚意,迭接彭、佘报告,均云邱部忠实可靠,可以随意指挥。”就轻意相信了邱国轩。正是余洒度在用人问题上的轻率和随意,所以有了邱国轩及其所部的反叛之举,给起义部队造成重大损失。
2、1927年9月19日,前敌委员会在文家市里仁学校召开的紧急会议中,余洒度自恃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自认为行军打仗有一套,对农民出身的毛泽东瞧不起,自始至终坚持“取浏阳,攻长沙” 的观点。他这种不顾现实,不服从前委领导规劝和不听取大多数前委委员的意见,不认可毛泽东关于时局正确分析的行为和做法,令包括毛泽东、卢德铭、余贲民等前委委员在内的领导人深为失望。
3、文家市按毛泽东提出的意见,决定工农革命军退萍乡往湘南转移。余洒度当时就不同意,但党的前委决定,余只得勉强服从。9月24日在芦溪战斗中,因余洒度越权指挥,部队一时混乱不堪,总指挥卢德铭为掌控部队、冒死冲杀,后中弹牺牲。这时余洒度自认为是当然的总指挥了,权力欲再度膨胀。而在随后的莲花战斗中,余擅自释放恶贯满盈的敌保安队长李成荫,几陷革命军于危险之地。面对毛泽东等人的责问,余竟强词夺理,大耍军阀作风,并索要更大的指挥权,严重损害了他作为一师之长的形象。
4、余洒度对部队中的旧军阀主义习气不改正,对随意打骂士兵的问题不制止,对士兵反映官兵待遇很不平等的问题不重视。
毛主席“挥泪斩马谡”:他接替余洒度,却企图叛变投敌,后被处决
读过《三国演义》的网友都应该知道“挥泪斩马谡”这个 历史 故事吧,其实就是因为马谡过于的自大,导致街亭被成功地攻破了,从而让整个蜀国都陷入了非常被动的局面,这个时候诸葛亮为了服众,就不顾别人的反对下处决了自己非常中意的将领马谡。
其实“挥泪斩马谡”这样的 历史 故事不单是出现在三国中,在其他的 历史 时期中同样出现过,就拿我们共产党来说吧,当年伟大领袖毛主席就亲自“挥泪斩马谡”,那么我党的这个“马谡”到底是哪个将领,他又是犯下了什么样的错误呢?
大家看过国家一级演员王霙主演的红色题材剧《井冈山》吗?其实这部剧还是拍得非常不错的,个人很喜欢王霙演义的中年毛主席,真的是演出了入木三分的感觉啊!
这部《井冈山》中其实就介绍过了今天的这个主角,此人是毛主席亲自给提拔上来的将领,当时的他被安排担任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长,起初这个职务是由余洒度担任的,这个余洒度其实在我党早期还是很有名气的,不过后来的他却叛变到了国民党中,结局并不是很好。
最后是今天的这个“马谡”接替了余洒度的职务,并且确实他是一位非常勇猛的将领,但是却在关键时刻想要叛变投敌,最后被毛主席亲自下令处决,他就是陈浩。
在经历了“三湾改编”后,陈浩被提拔为了团长,而至于余洒度和苏先俊则是被解除了军权,随后张子清担任了第三营营长、何挺颖担任第三营党代表、曾士峨担任特务连连长、罗荣桓担任党代表。
陈浩本身就是黄埔一期的高材生,为此有着很不错的军事技能,另外又经历了许多的战争洗礼,为此绝对是当时我党不可多得的人才。
为了彻底摆脱“白色恐怖”的压抑局面,陈浩在主席的命令下带队攻打了茶陵,这次的攻打茶陵其实是很有意义的,一来能大大的鼓舞当地群众的斗志,二来也是为了营救被抓的80多个革命骨干。
而在这次的战斗中,陈浩表现得非常不错,随后没多久“二打茶陵”也就开始了,但是这次攻打茶陵和上一次是不同的,这次的目的是为了在茶陵建立一个红色地方政权。
而这次攻打茶陵的过程其实还是很顺利的,比上次更加的游刃有余,随后陈浩遵照指示在茶陵建立了人民委员会,但是没想到的是陈浩却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他开始在茶陵吃喝玩乐,而且行为极为的过分,所幸的是党代表宛希先立马将这件事汇报给了主席。
随后陈浩等人自然是受到了严厉的批评,也就是因为这个彻底导致了陈浩徐庶、韩昌剑等人心生了叛变之心,好在陈浩等人的欲图叛变被宛希先等人给识破了,为此就立马报告了主席,接下来发生的就是著名的“湖口挽澜”。
结果是陈浩等人被成功的逮捕了起来,最后在公审大会上,主席亲自下令处决了陈浩。
想一想确实是令人心痛,陈浩等人都是败在了革命意志不够坚定的问题上,当然了这虽然很惋惜,但是这就是革命的残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