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读朱自清散文《初到清华记》:在路上,在去清华大学的路上
请允许我对“初到清华记”这个短句进行扩写——朱自清初到清华大学记,这样一来,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就都齐全了。相信大多数读者同我一样,关注点全都放在“清华”这两个字上了,可是当我读完全文之后,我才明白,原来重要的并非是那终点,而是起点和过程。
1936年4月18日,朱自清于清华园中写下了这篇《初到清华记》,回忆了他第一次来到清华大学时的场景,纵然已过了十多载时光,但与清华的初次见面,先生却是记忆犹新,景与物、人和事皆描写详细,仿佛此事昨日才发生过似的。
朱自清第一次来到北平这座城市,是在1916年,那时他年仅十八岁,刚刚从扬州中学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在北大求学的四年时间里,他见过清华的学生,但却从未到过清华。其实这两所学校之间的距离并不算遥远,朱自清之所以会觉得远,大抵是因为一个在城内而另一个则在城外的缘故——他一直在内城待着,倒是很巧去城外。
1925年秋,二十七岁的朱自清离开家乡扬州重返北平,九年前是为了求学,九年后则是为了求职,用今天的话来说,即他是要去清华面试。那时,朱自清借住在一位朋友家中,这位朋友具体是谁,姓名不详,朱自清在文中并未明示。我们只知道他家在朝阳门,曾去过清华一次。于是,朱自清听从这位朋友的建议,打算上午八点动身,雇洋车到西直门换车,十点之前赶到清华。不知为何,次日上午他还是出门晚了,比原定计划晚了一个小时,这大概就是墨菲定律吧,怕什么便来什么,最后他竟真得迟到了。
朱自清所乘坐的洋车就是人力车,北平那个时候街头随处可见洋车、车夫和车行,洋车俨然已经成为了老北京城市文化的一个符号。洋车,又称“胶皮”,上海人普遍称其为“黄包车”,因其来自于日本,故又称“东洋车”,具体发明者不详。清末民初传入我国,最先出现在上海和天津两地,后来盛行于北平,关于洋车和车夫,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其实已经说得很详细了。
“心里不免有点儿急,车夫走的也特别慢似的” ,其实不是车夫走的慢,而是坐车的人心里太着急了。朱自清在西直门换了车,终于到了黄庄,又耐着性子到了海甸,远远地看着西山解闷儿。 “好容易过了红桥,喇嘛庙,渐渐看见两行高柳,像穹门一般” ,这便是西远门了,一路上真是好不漫长,总算是烦了,坐下一看钟,已快十二点了。
文中所提到的“朝阳门”和“西直门”都是老北京内城的古城门,用功有九个,余下七个是:东直门,安定门,德胜门,阜成门,宣武门、崇文门和正阳门。
接下来提到的“黄庄”旧称“皇庄”,意为皇家的庄田,位于海淀镇南部。明代土地分为官田和民田,皇室的皇庄、官庄、太监庄遍于京郊,尽占丰硕之地。北京的皇庄源于明太祖洪武年间,始于永乐初年,终于嘉靖初年。“皇庄”虽废,但与之性质相似的官庄一直保存到了明末,并作为地名流传到了清代。辛亥革命以后,废除了帝制,以“皇”字相称的地名被改用“黄”字代替,“皇庄”也就改称为“黄庄”了。
还有个“海甸”,乃是“海淀”的旧称,亦称“海店”,意思是:近海地区。
一路上并无多少景致,只能远远地看着西山解闷儿,正如朱自清所说:路上没什么看的。
朱自清要去清华见的这个人名字叫做张仲述,是当时清华大学的教务长,他有一个比较广为人知的名字——张彭春,此人乃是我国近代史上有名的教育家,他还有一个同胞兄长,名叫张伯苓,南开大学的创办人之一。朱自清在张仲述的客厅里看到了一副邓完白的对联,才明白这位张先生同他的一位同学一样,都是书法爱好者,且都是邓完白的粉丝。邓完白是清代书法界的大牛级人物,工四体书,篆隶工夫极深,被认为是自秦李斯、唐李阳冰以来少有的名家,时人对其书法艺术评价极高,称之 “四体皆精,国朝第一” 。
赶路花了将近四个小时,但谈话其实只有十来分钟,十二点之后,朱自清起身告辞,原路返回。过了两天,他从环城铁路朝阳门站上车,坐火车第二次来到了清华,这一回是来搬行李的,面试顺利通过,他正式成为了清华大学的一名教师。
日子长了,朱自清得着一个诀窍:就是在西直门一上洋车,且别想“到”清华,不想着不想着也就到了。另外,香山汽车上人太多了,总是拥挤不堪,还是尽量不要乘坐的好。还有,海甸那家小饭馆挺不错的,有一回他坐在临街的四方桌边,要了一碟苜蓿肉,两张家常饼和二两白玫瑰,“吃着喝着,也怪有意思”,当时还在桌上写了一手诗——《我的南方》:
“我的南方,
那儿是山乡水乡!
那儿是醉乡梦乡!
五年来的彷徨,
羽毛般的飞扬!”
这“五年”指的是1920——1925年间,五年前从北大毕业后,朱自清回到南方,在江浙两地的中学里头任教,一直漂泊不定,如今来到清华,总算是稳定下来了,但他却开始强烈地思念起了家乡,因为那里有无可比拟的南国风光,更有他的至亲至爱。
全文总共有五个自然段,最后一段的收尾时,朱自清写到:
当时海甸到清华一路常有穷女人或孩子跟着车要钱,他们除“您修好”等等常用语句外,有时会说“您将来做校长”,这是别处听不见的。
说到校长,就不得不提一句,当时清华的校长是曹云祥,1924年5月至1928年1月任清华学校校长,任职期间,他将清华由一个中等程度的留美预备学校改办为一所完全大学,对于清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因而被后世尊称为“清华之父”。
一般我们写“初到XX记”时是不会在路上花费大量笔墨的,我们总是会将重点描写放在地名上,会提到某地的风景如何,人物如何,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但朱自清这篇《初到清华记》却不按常理出牌,因为它的重点并不在“清华”二字,而在“初到”俩字上。第一次去清华的时候是怎么去的,路线如何?路上花费了很长时间,倘若那时有手机,张先生或许会给迟迟未到的朱自清打电话,问他在哪里?他可能会说:我在路上,在去清华的路上。
朱自清同清华渊源颇深,自1925年进入清华执教开始,一直到1948年去世,他一生活了五十岁,其中有二十三载岁月都是同清华一起走过的,学在北大,任职清华,这便是朱自清,一个清华人平凡又伟大的一生。
历任清华大学校长
“清华学校”阶段:
1、唐国安:1912.10 - 1913.8
2、周诒春:1913.10 - 1918.1
3、张煜全:1918.7 - 1920.1
4、金邦正:1920.9 - 1921.10
5、曹云祥:1922.4 - 1927.12
6、温应星:1928.4 - 1928.6
“国立清华大学”阶段:
1、罗家伦:1928.8 - 1930.5
2、吴南轩:1931.4 - 1931.6
3、梅贻琦:1931.12 - 1937.8
“国立长沙临时大学”阶段:
1、未设校长,设立“常务委员会“,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校长任常务委员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阶段:
1、梅贻琦:1938.5 - 1946.5
“国立清华大学”阶段:
1、梅贻琦:1946.10 - 1948.12
“清华大学”阶段:
1、冯友兰:校务会议临时主席 1948.12 - 1949.5
2、彭佩云 党总支书记 1949.3 - 1950.3
3、叶企孙 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9.5 - 1952.6
4、何东昌 党委书记 1950.3 - 1953.9
5、刘仙洲 院系调整筹委会主任 1952.6 - 1952.9
6、袁永熙 党委书记 1953.9 - 1956.5
7、蒋南翔 党委书记 1956.5 - 1966.6
校长 1952.11 - 1966.6
8、刘 达 党委书记 1977.4 - 1982.7
校长 1978.6 - 1983.5
9、林 克 党委书记 1982.7 - 1984.2
10、高景德 校长 1983.5 - 1988.10
11、李传信 党委书记 1984.2 - 1988.9
12、方惠坚 党委书记 1988.9 - 1995.9
13、张孝文 校长 1988.10 - 1994.1
14、王大中 校长 1994.1 - 2003.4
15、贺美英 党委书记 1995.9 - 2002.2
16、陈希 党委书记 2002.2 - 2008.12
17、顾秉林 校长 2003.4 - 2012.1
18、胡和平 党委书记 2008.12 - 2013.12
19、陈吉宁 校长 2012.1-2015.3
扩展资料:
1、校徽&校名
清华大学校徽为三个同心圆构成的圆面,外环为中文校名(繁体)、英文校名(TSINGHUA UNIVERSITY)和建校时间,中环为校训字样,中心为五角星;校徽原型起源于清华学校兵操训练营的军旗。
徽章为题有学校横式中文标准字校名的长方形证章。
1950年6月,毛泽东主席应清华师生的要求,亲笔题写了校名“清华大学”。由毛主席题写的校名字样,已成为清华的一种特殊标志,极有代表性。毛主席亲笔题写的原件,保存在清华大学档案馆。
2、校旗
校旗为学校标准色长方形旗帜,中央印有学校标志与横式中英文标准字校名左右标准组合。
3、校色&校花
校色为紫、白两色。
校花为紫荆花及丁香花。
清华大学校训
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清华校训是从1914年冬梁启超在清华学校同方部作的题为“君子”的演讲中而来。梁启超以《周易》的两个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激励学子。他指出:君子自励犹如天体之运行刚健不息,不得一曝十寒,不应见利而进,知难而退,而应重自胜摈私欲尚果毅,不屈不挠,见义勇为,不避艰险,自强不息;同时,君子应如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容载万物,责己严,责人轻,以博大之襟怀,吸收新文明,担负起历史重任。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两句成语。前者代表刚健、勤奋、积极向上、更高更远更强的奋斗精神;后者则代表柔顺、承载、包容涵养、扎扎实实、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
自强不息是武,厚德载物是文;自强不息是阳,厚德载物是阴;自强不息是追求理想的方式,厚德载物是实际执行的原则;自强不息代表着天道和父亲的品质,厚德载物则是地道与母亲的美德。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清华”,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入选“2011计划”、“珠峰计划”、“强基计划”、“111计划”,为九校联盟(C9) 、松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亚洲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 、清华—剑桥—MIT低碳大学联盟成员、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基地,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
学校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校名“清华”源于校址“清华园”地名,是晚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其建校的资金源于1908年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国立北京大学、私立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清华大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后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1978年以来逐步恢复和发展为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
截至2020年12月,清华大学校园面积442.12公顷,建筑面积287.64万平方米;设有21个学院、59教学系,开设有82个本科专业;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0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2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60个;有教职工15772人,在校生53302人。
1911年2月,清政府在北京城内设立的游美学务处和筹建中的游美肄业馆迁入西北郊外的清华园办公,并将校名定为“清华学堂”。4月29日,清华学堂正式开学。清华学堂大楼东北侧,有一组灰砖红瓦坡顶的欧式建筑,曾是清华最早的礼堂。它落成于1911年,但直到1923年成为学校课外训育活动的场所后,这组建筑才获得“同方部”的名称。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即是从1914年冬梁启超在清华学校同方部作的题为“君子”的演讲中而来。1914年11月,梁启超到清华演讲,以《周易》的两个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激励学子,指出:君子自励犹如天体之运行刚健不息,不得一曝十寒,不应见利而进,知难而退,而应重自胜摈私欲尚果毅,不屈不挠,见义勇为,不避艰险,自强不息;同时,君子应如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容载万物,责己严,责人轻,以博大之襟怀,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以宽厚的道德,担负起历史重任。梁启超慷慨激昂的演讲深深激励了清华学子,后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被概括成清华大学的校训。
梁启超对清华情有独钟,将孩子梁思成、梁思永送到清华学校念书,二人都成为享誉世界的名家大家。同时,梁启超本人十分关注清华的办学和学子的成长。他心中念念不忘的是留美学子的文化植根,曾说:“清华学生除研究西学外,当研究国学;盖国学为立国之本,建功立业,尤非国学不为功。”他欣赏清华学堂章程所述的“以培植全材、增进国力为宗旨”,“以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为教育之方针”。其实,在最初的十几年中,清华学堂一直作为一所普通的留美预备学校而设置,学生进入清华园,主要学习英文和一些欧美文化知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则相对薄弱。1925年2月,在校长曹云祥主持下,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筹备处鸣锣开张。
此前,因提倡白话文而暴得大名的胡适建议曹校长采用宋、元书院的导师制,并吸取外国大学研究生院以学术论文为专题研究法来办研究院。曹校长深以为然,首先聘请由清华出身、美国哈佛大学学成归国的一代名士、年仅32岁的吴宓主持研究院筹备处事宜,并让吴拿着自己签发的聘书一一聘请。很快,在学界声名显赫的王国维、梁启超与在国外的赵元任、陈寅恪相继被聘为教授。这就是当年令天下学界为之震动,被后世广为流传并影响深远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教授”或“四大导师”。清华校方为聘请“四大导师”来校任教,可谓不遗余力,其中一个被后世广为称道的鲜明特点是重视真才实学,不慕虚名,不轻信文凭。
在“四大”之中,只有赵元任一人怀揣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证书,而王、梁、陈等三位均无博士、硕士头衔,甚至连学士学位也未拿到。
梁启超的“文学博士”称号,是他到了清华国学院任教之后由美国耶鲁大学赠予的。年轻的陈寅恪放洋十六载,于哈佛、柏林等美国、欧洲名校转过一遍,终未能揣得一张博士文凭回来,完全是为求知而读书。许多年后,对于陈寅恪的学问人品,吴宓曾不无感慨地说道:“寅恪不但学问渊博,且深悉中西政治、社会之内幕……其历年在中国文学、鸣学及诗之一道,所启迪、指教宓者,更多不胜记也。”
材者,用之使然也
成材者,能够做到自己想做的事,而一旦得用,则会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每个人的一生就好像一场电影,而他们就是电影里的主角,他们有时也会以为自己也是别人电影里的主角,可是他们可能只是一个配角,只有一个镜头。甚至他们的镜头早已被人剪掉,而他们还不知道。可见,材余非材者,关键在于用。
无论是一个人,一个团体,甚或是人类,在使自身得到完美发展与完善的同时,定会遇到重重挫折,如果他们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只要有人搭救,他们立马为材。
当年,被称为“教授的教授”的陈寅恪进入清华,成为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还为清华留下一段佳话。当初校长曹云祥问举荐人梁启超,陈寅恪是哪国博士。梁回答说既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再问有没有着作,梁说虽没有,不过他的百字要比我的全部作品都要有价值。听至此,校长曹云祥亲自登门礼聘。
如果没有当初的梁启超力荐陈寅恪,陈寅恪可能不会有多大的.突出,而有了梁启超的推荐,他讲学时推行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以身作则,用“四不讲”严格要求自己。有一位听陈寅恪讲课的学生曾不无感慨地说:“陈先生讲课够怪的,讲白居易的《长恨歌》。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为了考证一个‘汉’字,旁征博引,竟讲了四堂课。”从学生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梁之一荐,材则多生矣。
事物在客观存在的同时,也是相互有着复杂的联系的。不仅表现在事物的多样性上,也表现在事物发展的不定性上。因此,我们要辩证地、发展地看待事物,才能“物尽其能,才尽其用。”时间的流逝,空间的转换,彼时无用此时有用的事物多如牛毛。
史铁生若没有母亲的悉心关怀,怎能坦然面对残疾的生活,终创皇皇巨着?若没有熊庆来识得千里马的“慧眼”,华罗庚怎会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店员转变为一个千人仰慕的教授?若无当初那个执着要求同销女鞋而屡屡遭到拒绝却顽强不屈,最终在一男鞋店处得到机会增设摊位来卖他的新牌子女高跟鞋的年轻人,那么怎么会有如今在意大利几乎独霸天下的女鞋品牌——LMPO,又怎能使该品牌创始人雷桑德·巴尔塞拉为世人所熟知?不止这些,绿茵场上梅西的精彩绝伦,本·泽马的大放异彩,均与能用者相离不开。
正所谓“材者,用之使然也”。只要懂得如何用,即使世界上本没有材,会用的人多了,也变成了材!
曹云祥的人物简介
曹云祥(1881-1937),男,汉族,字庆五。浙江嘉兴人。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获哈佛大学商业管理硕士学位。1921年任北洋政府外交部参事,1922年任清华学校校长,1928年去职。
曹云祥担任清华学校校长5年多,实现了将清华由一个中等程度的留美预备学校改办为完全大学的计划。报请北洋政府外交部批准了《清华大学工作及组织纲要(草案)》,将清华学校改组成大学部、留美预备部、研究院三部分。1925年5月大学部正式成立,设17个系。这是清华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清华的教育和学术独立向前跨了一大步。1925年,曹云祥宣布组建“大学部”,招收清华历史上第一批大学本科生。他要求大学部创建中文系、社会学系、政治系、物理系,为清华升格正式大学,打好地基。
1926年,清华国学院主任吴宓腾出手来,创办中文系,兼系主任。吴宓清楚地知道,同在他掌控之中的国学院和中文系,一个大师显赫,一个声名微弱,彼此星月悬殊。不过,他还是聘用28岁的朱自清为教授,造就了一颗明星。
同时他主持办起了清华国学研究院,延致通儒,如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四大导师,使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沟通,大大提高了清华的学术地位和影响。
清华大学历任校长
截止2019年12月清华大学历任校长:
一、清华学堂(1911.4 - 1912.10)时期没有设立校长,只设立有监督:
二、清华学校(1912.10 - 1928.8)时期:
唐国安 校长 1912.10 - 1913.8
周诒春 校长 1913.10 - 1918.1
张煜全 校长 1918.7 - 1920.1
金邦正 校长 1920.9 - 1921.10
曹云祥 校长 1922.4 - 1927.12
温应星 校长 1928.4 - 1928.6
三、国立清华大学(1928.8 - 1937.8)时期:
罗家伦 校长 1928.8 - 1930.5
吴南轩 校长 1931.4 - 1931.6
梅贻琦 校长 1931.12 - 1937.8
四、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7.10 - 1938.2由北大清华南开组合)时期 未设校长,设立“常务委员会“,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校长任常务委员 。
五、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38.3 - 1946.5由北大清华南开组合)时期:
梅贻琦 清华校长(常务会主席) 1938.5 - 1946.5
六、国立清华大学(1946.10 - 1948.12)时期:
梅贻琦 校长 1946.10 - 1948.12
七、清华大学(1949年1月以后)时期中1948.12-1952.11没有设立校长,1967-1977为取消高考时期:
蒋南翔 校长 1952.11 - 1966.6
刘 达 校长 1978.6 - 1983.5
高景德 校长 1983.5 - 1988.10
张孝文 校长 1988.10 - 1994.1
王大中 校长 1994.1 - 2003.4
顾秉林 校长 2003.4 - 2012.1
陈吉宁 校长 2012.1-2015.3
邱 勇 校长 2015.3-至今
扩展资料
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在清华园开学;1912年10月,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清华学校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立清华大学迁到湖南长沙,与国立北京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于1937年10月25日联合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4月,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迁到昆明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抗战胜利后,清华大学开始接收清华园,并于1946年10月10日开学。1949年1月10日,北平军管会文化接管委员会主任钱俊瑞到校,正式宣布接管清华大学。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全国高校停止招生。1978年四个研究班恢复学业。
清华大学2019年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于7月7日举办,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寄语3000多名本科毕业生:新时代的清华人要自觉听从历史的召唤,不断超越自我,厚植家国情怀,无畏艰难困苦,敢于引领创新,扬自强之精神,做中流之砥柱!
清华历任校长名字
清华历任校长名字和任期如下:
第1任:唐国安,1912年10月至1913年8月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第一任校长。
第2任:周诒春,1913年10月-1918年1月周诒春担任清华大学校长。
第3任:张煜全,1918年7月至1920年1月,任清华学校校长。
第4任:金邦正,1920年出任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校长。
第5任:曹云祥,1922年任清华学校校长,1928年去职。
第6任:温应星,1928年4月至1928年6月任清华学校校长。
第7任:罗家伦,1928年8月至1930年5月任清华学校校长。
第8任:吴南轩,1931年4月至1931年6月任清华学校校长
第9任:梅贻琦,1931-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1955年,在台湾新竹创建清华大学并任校长。
第10任:冯友兰,1948年12月至1949年5月任清华校务会议主席。
第11任:叶企孙,1949年5月至1952年6月任清华校务会议主席。
第12任:刘仙洲,1952年6月至9月任院系委会主任
第13任:蒋南翔,1952年11月至1966年6月出任清华大学校长。
第14任:刘达,1977年4月至1983年5月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
第15任:高景德,1983年5月至1988年10月出任清华大学校长。
第16任:张孝文,1988年10月至1994年1月出任清华大学校长。
第17任:王大中,1994年1月至2003年4月出任清华大学校长。
第18任:顾秉林,2003年4月至2012年1月出任清华大学校长。
第19任:陈吉宁,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出任清华大学校长。
第20任:邱勇,2015年3月出任清华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