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红薯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 红薯之父陈振龙是引进哪个国家的
- 明朝有一人肩比袁隆平,靠种甘薯救无数人,为何如今却无人记得
- 历史上一个人从菲律宾带回藤蔓养活中国三亿人,他是谁
- 陈振龙偷运红薯是真实的吗
- 陈振龙是怎么把红薯引进中国的
- 被称为“甘薯之父”的他,解决了百姓挨饿,你知道是谁吗
- 福建人的骄傲,堪称古代袁隆平的陈振龙是个怎样的人
- 陈振龙使中国人口大增,他做了什么样的巨大贡献
红薯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红薯是16世纪末(大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传入我国,首先传入的是广东和福建。
红薯原产于南美的秘鲁、厄瓜多尔、墨西哥一带,随着各国早期探险和经商先人的洲际往来,红薯走出其故乡,到欧洲非洲亚洲等有人类的居住地拓展。
红薯别称甜薯、红苕、甜薯、地瓜等,为管状花目旋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有“长寿食品”之誉。
红薯之父陈振龙是引进哪个国家的
红薯是由西班牙引进中国的。
陈振龙这位祖居福州长乐乡下的秀才,是我国的“甘薯之父”。甘薯,由于当初是由“外番”引进的,所以又称“番薯”。因地下块如瓜,我国北方又称地瓜。甘薯有红、白、黄、紫等多种,可充饥,制淀粉,酿酒。酿出的酒,当地人称“番薯烧”。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闽中大旱,五谷歉收。
陈振龙把甘薯引入我国,改善了我国农作物的结构和食谱,成为我国旧时代度荒解饥的重要食物之一。据古籍记载,荒年时,“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清乾隆年间,甘薯已推广到全国大部分地区。目前全国甘薯种植面积达一亿多亩,年产量折原粮达三千万吨,占世界甘薯总产量的百分之80,清道光年间,福州人在乌石山建“先薯亭”以纪念这一成功的引进。
明朝有一人肩比袁隆平,靠种甘薯救无数人,为何如今却无人记得
袁隆平教授研究出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粮食缺乏的问题,他也被人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而在中国古代,也曾有这么一个人,他在菲律宾偷带了一根甘薯藤回中国,救了无数因灾饿肚子的人,被人尊称为“甘薯之父”,但他却没有像袁隆平一样受人关注和尊敬。
中国一直就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对粮食的需求量自然很高。但在中国古代,技术不够先进,粮食的产量一直就不是很好,百姓们能够吃饱就已经十分满足了,别的想都不敢想。若遇到干旱蝗灾,百姓们就只能吃树皮树根甚至连草根泥土都不放过。那时候粮食的收成完全只能靠老天爷赏口饭吃,为了吃饱这个小小的愿望,有多少人冒着杀头的风险也要揭竿举旗。
陈振龙出生在明朝,一个粮食十分缺乏的时代,他本想进入官场为民造福,最终却因官场黑暗只能改做商人。他曾跟随一些商人去菲律宾,在那里他看到了甘薯,一种简单且有顽强生命力的农作物。他立即被这种农作物吸引了,想起自己家乡。
他千方百计的和菲律宾人学习如何栽种甘薯,并打算偷偷将甘薯藤蔓带回国内。在当时菲律宾是受西班牙控制的,进出运货管得十分严格,若有偷运甘薯者,一旦发现就要杀死,陈振龙做出精明的谋划,将甘薯藤藏在拐杖里面,躲过了一波又一波的搜查,终于将甘薯藤蔓带回了家乡。
陈振龙回家后就种起了甘薯,恰巧那年天干大旱,粮食完全没有收获,可甘薯却生长旺盛。于是他将甘薯推广,许多地方都种起了甘薯,解决了无数人的粮食问题,养活了一代又一代人。陈振龙因引进甘薯被人称为“甘薯之父”,为了纪念他,人们还修了许多与他相关的亭子,如先薯亭和先薯祠。
陈振龙引进甘薯改善了我国的粮食结构,使万千人不再受饥饿之苦,这样一位对人民有极大贡献的人,在今天却不再被人们提起。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历史太过久远,明朝距近数百年,中国人都健忘,不记得了也很正常。
另外又因为近些年来,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已经被袁隆平教授解决,他的杂交水稻让人们不再担忧会不会饿肚子,陈振龙的甘薯自然就不再被人们提起,许多后代之人也就不认识他了。还因为现在从外面引进的食物有很多,像玉米、辣椒等,而甘薯也不是什么好吃的食物,陈振龙也更自然渐渐被人们忘记。
历史上一个人从菲律宾带回藤蔓养活中国三亿人,他是谁
生活在中国的新一代青年,都见证了国家的强大,在物质充裕的环境中长大,即使不富有,也是衣食无忧。殊不知,这样的盛况在古代却是奢侈的景象,李绅作《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样的景象是当代罕见,却是古时常态。
01
要知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三国志》中的名言放到今天依然是真理,现代社会得以安定和谐,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百姓衣食无忧,生活安康。现代人不用忍饥挨饿,是受利于社会变革,也得益于粮食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贡献。
而在物资相对匮乏的中国古代,曾经也有一位为粮食生产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人称“番薯之父“,被现代人称作:“古代袁隆平“。他就是陈振龙,明朝万历年间的人,曾冒生命危险从菲律宾偷回了一个藤条,让明朝人口增加了3亿。
▲陈振龙
陈振龙生于福建省长乐县,因为家乡土地贫瘠,水稻收成不好,家乡百姓时常忍饥挨饿。陈振龙一直想要改变家乡人的现状,让家乡百姓都能吃饱饭。所以,陈振龙求学却不为考取功名,而是弃儒从商。
明朝万历年间,商人大多选择出海从商。陈振龙也加入其中,随商队来到了吕宋岛,即如今的菲律宾。陈振龙看见吕宋岛的人民所食主食是明朝没有的作物,也就是朱薯,现代称为红薯。
▲吕宋岛风景
陈振龙了解到,朱薯不挑生长环境,适应性较高、产量高、耐旱,结果即可食用,没有生熟的区别。陈振龙当即就有了将此作物带回中国的心思,认为此物可以改变家乡百姓食不果腹的局面。
02
16世纪新航路的发现,让吕宋岛沦为了西班牙的殖民地,也为吕宋岛带来了西班牙的粮食作物——朱薯。朱薯的原产地是美洲,由于西班牙的大范围殖民侵略,朱薯由美洲传播到了吕宋岛。
▲西班牙殖民油画
当时的西班牙掌控着吕宋岛的海关权,严令禁止吕宋岛的物资流向其他国家。特别是煮熟,也在禁止外传之列。所以,陈振龙将朱薯带回中国并不容易。
中国商船在吕宋岛停留多日后即将返程,但陈振龙却没有随船离去,而是留在吕宋岛学习栽培朱薯,等待时机把朱薯带回家乡。将朱薯果实带回家乡几乎没有可能,因为西班牙人的严格盘查,好在陈振龙多日的学习后,得知朱薯的种植只需要一根朱薯藤即可,所以他决定找机会带一根朱薯藤回国种植。
▲商船往来贸易
1593年,陈振龙做好万全的准备后,静静等待中国商船的到来。恰巧有一支中国商船停靠在了吕宋岛。陈振龙用船只的麻绳遮挡朱薯藤,再绑在货物上,就这样躲过了西班牙的盘查。
商船启程后,陈振龙担心西班牙的人前来搜查,所以路途不敢耽搁,马不停蹄将朱薯藤带回福建。
03
带回朱薯藤后,陈振龙立马进行试种。不久后,朱薯在陈振龙家乡的贫瘠土壤上开花结果了。后来,朱薯的种植推广至全长乐县。次年,福建大旱,百姓收成大减。正在福建巡抚金学曾犯难时,得知长乐县因为栽培朱薯,并没有受到旱灾的影响。而陈振龙也向金学曾提议,将朱薯的种植推广到福建全省。金学曾听取了他的建议,朱薯成了饥荒闵中之地的救命稻草。
▲番薯地
在金学曾的推广下,朱薯帮助百姓度过了饥荒难关,因为朱薯内里呈金色,在人们食不果腹的状态下十分金贵,又被称为“金薯“。再到后来,浙江、广东、山东等地也开始大范围种植朱薯,也因其是外翻的作物,在其他省份被称作“番薯“。
▲番薯
清初,全国超过一半的省份种植番薯。清乾隆时期,全国都在种植番薯。明朝末年,全国的人口只有1亿,康乾盛世,全国人口在4亿以上。百姓衣食无忧,人口也不断增加。
就算是人口暴涨了3倍有余,清朝也未曾闹过严重的饥荒,番薯对此功不可没,而带回番薯的陈振龙,也相当于是解决了中国的三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结语
而当今之中国,人口已经十四亿有余。人口的增长,不仅是因为社会安稳,还是因为粮食供应充足。而粮食供应得益于这些为民生之计呕心沥血之人,可以说是: 前有陈振龙,后有袁隆平。这样的功绩,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比入仕为官逊色。
陈振龙偷运红薯是真实的吗
陈振龙偷运红薯是真的。
陈振龙,出生于福建福州长乐县,年轻时曾经考取过秀才,但随着明末人口的剧增和科举的艰难,在考取举人不第后,陈振龙跟随着东南各省浓厚的经商风气下了南洋(东南亚)经商,“往来于闽省、吕宋(菲律宾)之间。”
到了菲律宾以后,吃了大半辈子大米的陈振龙第一次吃到番薯,这种清甜又耐饱的神奇物种,一下子就吸引了他的目光。陈振龙想到老家粮食短缺,时常有各种旱涝灾影响收成,很多父老都因为粮食紧缺而生活艰难的时候,他就想着把这种“物种”带回国内。
陈振龙想把这种产量大,又美味的物种带回国内,可想法总归是想法,实行起来难度也很大。当时的西班牙人也很精,“珍其种,不与中国人”,并且加强了在海关层层盘查,陈振龙多次偷运都失败了,后来更被西班牙人列为“严查对象”。
直到陈振龙年近50岁,救民于水火的意愿更加强烈,他再沉思了好多天后,终于想到了一个好法子。1593年,在通过贿赂当地土著、得到番薯藤后,陈振龙将薯藤绞入汲水绳,并在外边涂上泥巴。混过关卡后,历经七昼夜的颠簸航行,终于将番薯藤从菲律宾带回福州。
陈振龙是怎么把红薯引进中国的
陈振龙将番薯藤绞入汲水绳中,在绳面涂抹污泥,以此躲过关卡的检查,得以乘坐船只渡海回到中国福建厦门。1594年,福建发生大旱,五谷歉收。陈振龙让儿子陈经纶上书福建巡抚金学曾,建议在福建尝试种植番薯。金学曾同意了。于是,陈振龙父子在福州南台沙帽池的一块空地进行试种。4个月后,番薯喜获丰收,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枣,可以充饥。
万历年间,福建陈振龙、陈经纶父子为了讨生活,决定趁万历皇帝开放海禁的机会跑海船,搞跨国贸易。为此他们来到了当时的东南亚贸易中心吕宋进货出货,而也就是在这里二人接触到了西班牙人种植的甘薯。二人见此物能在贫瘠的土地上生长茂盛,果实还甘甜可口。
考虑到中国因人口众多,自古就缺粮的现状,萌生了将甘薯带回中国的想法,认为若将此物带回中国肯定能够大赚一把,同时也能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番薯进入中国后,由于产量高、对环境适应性较强的特性,加上润泽可食,或煮或磨成粉,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味似荸荠,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成为北方旱地与南方山区重点依赖的粮食作物。
到了清朝乾隆时期,朝廷更是以官方名义鼓励民间种植番薯,乾隆皇帝更是亲自下令,在直隶省广劝栽植。在朝野上下的积极推广,番薯很快在全国广为传种,成为中国仅次于稻谷、麦子和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
被称为“甘薯之父”的他,解决了百姓挨饿,你知道是谁吗
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有众多民族组成!众所周知,从古代开始,中国就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数量一度世界领先。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也一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事情。纵观五千年历史的变更,每个朝代的更替都是跟吃有关!
古人的生活水平偏低,在灾荒年间不得不啃树皮,吃“观音土”等,但凡有点食物也不至于成这样。古代科技水平整体较低,粮食的产量太低,并且受到病虫灾害的影响大,加上耕作效率低下,粮食收获周期长的问题,经常发生粮食危机。
但那时候就有那么一个人,偷了一根藤带来了中国,就此拯救了无数国人的性命,现如今这一样东西在中国依然盛产,还备受所有人的喜欢。
陈振龙是福建省福州府长乐县青桥村人,他早年间一心读书,渴望日后能够进入仕途。
此人便是有“甘薯之父”之称的陈振龙。陈振龙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便开始吟读诗书,未满20便中了秀才。后来乡试不第,陈振龙便弃儒经商。当时明朝对海禁并不严格,所以陈振龙便跟随商队一同到吕宋岛(今菲律宾)经商。在到了吕宋岛后,陈振龙发现西班牙人在当地栽满了朱薯,漫山遍野都是。经了解,陈振龙才得知,朱薯耐寒、高产、适应性强,无论生熟都可食用。
陈振龙经过多天的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一种办法,那就是将番薯的藤蔓编到绳子的中间,这样终于骗过了西班牙人的搜查,经过七天七夜回到了祖国。陈振龙回到家乡先自己试验了一番,发现当时非常适合种植番薯,便上书福建巡抚在福建等地推广,然而因为古代信息的闭塞,明朝末年时间也只在江南等地种植。
相信每个人都吃过这个食物,哪就是甘薯了,在现在的中国可以说是非常常见的一种食物,甚至在过去几十年还有人以此为主食。而且甘薯卖的也是相当的便宜,基本上只需要几块钱就能够买一堆的甘薯饱餐一顿了。
其实在现在,粮食问题依旧非常的严重。但是还是有英雄为我们国家带来了贡献,就比如熟悉的袁隆平老爷爷当时为整个世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虽然现在很多人都记不得陈振龙了,但是一定要记住他曾经给我们国家带来的重大贡献,他的功绩是不能随着时间的消失而消散的,这种人才是真正的民族英雄。
福建人的骄傲,堪称古代袁隆平的陈振龙是个怎样的人
这是一位堪比现代“袁隆平”的人,因为是他冒着生命危险从国外带回了一根藤,也恰恰是这根藤后来救助了华夏大地上诸多的百姓,对于历史稍微有点了解的都知道古代可以说是多灾多难,兵荒马乱的不说,各种天灾往往都会使得百姓流离失所,而在明朝末年的时候当时就有出现旱灾,很多百姓都因为闹灾荒而饿死了,所以刚好在国外的陈振龙就看到了这种易种植的食物,所以冒着生命危险把它带回了华夏,也恰恰是这根藤条后来救助了很多人,这种藤条所种植出的食物就是红薯了,而陈振龙因此也是被称之为“红薯之父”。
对于古代社会而言,很多时候由于各种天灾人祸,粮食基本上都是属于急需物资,往往都有很多百姓因为各种灾难而饿死的,但后来因为福建陈振龙,可以说这种局面就大大扭转了,陈振龙是福建人,本来是个书生,只不过就是屡次考试都考不上,所以就想到了从商,因此就跟随着家族的人漂洋过海去了吕宋,也就是现在的菲律宾,当时的吕宋还是属于西班牙的殖民地,而陈振龙当时在吕宋就发现了从未见过的农作物,基本种植起来比较简单,而且产量还非常的高,所以在看到这种农作物的时候他就想到了要拿回家乡,这样家乡的百姓就不会因为粮食而发愁了。
所以为了了解这种农作物的种植方法,他请教当地的农民,弄清楚这种农作物的种植方法后但是如何拿回国内就是个问题,因为当时的吕宋是属于西班牙的殖民地,而西班牙人对于这种农作物的管控也是非常的谨慎,因为这是西班牙从美洲引进来的,他们也知道这种农作物对于解决饥荒的重要性,所以陈振龙当时为了把这种农作物带回国内也是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把这种农作物的藤条缠进了绳子里,最后才能安然的带回国。
陈振龙在回国后刚好当地就开始闹饥荒了,而陈振龙作为一个商人,本可以把这种农作物当时物品一般卖出去,但是他却没有,反而还大公无私的贡献出去,也恰恰是因为陈振龙的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使得在明朝之后百姓们基本上也不会再为粮食而发愁了,后来人们把这种食物称之为红薯,而陈振龙也因此被称之为“红薯之父”。
陈振龙使中国人口大增,他做了什么样的巨大贡献
在我国古代,一遇到闹饥荒的情况,就会饿死很多人。所以那个时候,纵使当权者有心增加本国的人口数量,也是很难达到目的的。因为当权者通常只能给予百姓们一些相关的优惠政策罢了,若遇上闹饥荒得情况,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百姓们又怎么会有心思去考虑增加人口的事情呢?不被饿死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不过也并非古代的所有时期都没有出现过人口激增的情况,在我国清朝时期,就曾经出现过一次人口数量大增的情况。
可能很多人看到这里,会以为这是康乾盛世带来的福祉。但是实际上,这只能算是其中的一个不是很主要的原因罢了。刚才我们已经说了,朝廷纵使再怎么关注老百姓们的疾苦,也是会因为能力有限而有无暇顾及到的情况出现的。所以,想要在短时间内让人口数量激增三个亿,那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的。毕竟古代人可不懂什么杂交水稻技术,更不懂得使用化肥等种植技术。单凭清朝廷颁布的政策方针,根本没有办法令百姓们安心地繁衍生息。
这样一来,肯定有不少人会好奇其中的原因。其实,清朝时期之所以会出现人口激增的情况,主要跟一个人有关。他,就是陈振龙。陈振龙本是一个读书人,却因喜爱经商,便找机会去了一趟菲律宾的吕宋岛。结果就在那里,他见到了番薯这种植物。而且在品尝过它的味道之后,陈振龙便生出了带回国去种植的想法。后来他顺利将番薯带回了中国,并把如何种植番薯的方法也教给了大家。于是从此,清朝的人口便开始出现不断激增的情况。而说到陈振龙,他为清朝人口数量激增这一结果做出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冒着生命危险将番薯带出吕宋岛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把番薯这样的东西带回国并不算是什么特别危险的事情。但是实际上,在那个时候,菲律宾的吕宋岛还在殖民者们的手中。这些殖民者们曾经制定下严格的规定,禁止任何人将种植在菲律宾吕宋岛本地的番薯带出国去。一旦谁违反了这一规定,就有面临被殖民者处死的风险。所以,我们才说陈振龙将番薯带出吕宋岛的举动是冒着生命危险的。
二、带着家人一起研究出番薯的种植方法你以为顺利将番薯带回中国就能让人口激增了?那你可就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要知道,陈振龙当时偷偷带回中国的,只不过是一根番薯的藤蔓罢了。而且在不清楚番薯的具体种植方法的情况下,他根本不可能让番薯在中国境内的产量变得非常高。这样一来,就说到陈振龙为中国人口激增一事做下的第二个贡献了,那就是带着家人一起研究出番薯的种植方法。因为只有掌握了番薯的具体种植方法,他才能有机会让更多的人像他一样在自家的田地里种上番薯。
三、推广番薯的种植方法当然了,就算是陈振龙顺利将番薯带入了中国,也顺利掌握了番薯的种植方法,可如果他最后没有将自己研究出来的种植方法推广出去的话,那就算是当时的百姓都人手一根番薯藤蔓,也是没有办法依靠番薯吃饱饭的。既然饭都吃不饱了,人口数量哪里还能出现激增的情况呢?所以,陈振龙做出的第三个贡献,就是推广了番薯的种植方法。正因为大家都掌握了番薯的具体种植方法,才能做到在自己的土地上种出又多又好吃的番薯这件事来。
番薯本身就是又好吃又容易产生饱腹感的食物,所以自从它的种植方法被推广开后,在清朝的疆域范围内,便开始刮起一场种植番薯的大风。再加上番薯这种植物又极易成活,并不需要种植者耗费多大心力,所以它在当时的情况下,就更加受大家的欢迎了。等到番薯丰收之后,百姓们就都能吃饱了。而只有饿不着了,他们也才会有心思和体力去搞增加人口的事情。由此可见,造成清朝时期我国人口数量出现激增情况的最主要原因,其实就在于陈振龙给中国做出的这三个贡献。而大家也不曾忘记陈振龙的恩情,不仅给他修建了纪念亭,而且还将跟他有关的故事当做家珍一样,细说给了后人知道。这样一来,就再也不会有人忘记陈振龙这个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