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氏族谱序言

张氏族谱序言(华容张氏族谱序)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1-09 17:52:48 浏览4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华容张氏族谱序

        庚子六月,华容县操军镇张宏亮欲谱其族,邀我为族谱作序,倍感荣幸。作序于我有难度,一则无修谱经验;二则文字功底欠缺,但我还是愉快的接受了,盛情难却之故也。

        人生欲知来处,必须修谱。谱,纪源流、序昭穆、明世系、辩尊卑。纪源流,即溯源,知晓本源,根自哪里?遗传信息传向何方?古人云:“木必有源,根固而叶茂,水必有源,源深而流远。岂有为人子孙者,而不思其本源乎?司马迁云“人不知祖,何异禽兽?”文天祥云“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史以记实事,犹谱以序昭穆”。明世系,即明了先祖世系,一世接着一世,不可错乱,更不可遗漏。辩尊卑,即依据班派,确定尊卑。辈份高者是长辈,辈份低者为晚辈。通过修谱,就可体现出来。这是数千年的历史传承,有着完整的文字记载为据。
        国家强盛,修谱正逢其时。宋朝书法家黄山谷曾说:作谱须要明白,知其祖某处分来,某祖某处分去,枝联脉系,方才是谱。对张姓而言,黄帝为血源祖先,张挥为得姓始祖。张挥为轩辕黄帝次妃彤鱼氏之子,始造弦弧,以张网罗取禽鸟,世掌其职,遂以为氏,国封尹城之青阳,后改清河郡。《世本》云:“黄帝子挥为弓正,始制弧矢,张网罗,姓张氏”。张挥传至张良,据传有80代,张良传至九皋亦有26代。九皋传至宣公14代。华容县操军镇张氏,其先祖贵文公,为宣公八世孙。元末明初,遵照父亲的嘱咐,从江右回迁沩宁,居于山底。清末光绪年间,再迁居岳阳华容县,至今已越一百余载,现有丁口两百余人。如今,族人在洞庭湖畔繁衍生息,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清末民初以来,兵荒马乱,加之“文革”之祸,族谱几近失传,导致今人寻根异常艰难。数年来,宏亮等人寻祖寻谱,十分辛苦。据悉,今夏其千里赴陕,终于寻得光绪旧谱,找到先祖之源,为本次编纂家谱,创造了条件。益阳市张先德先生热心族谱研究,已主修族谱多部。今受宏亮之约,聘为主修,乃明智之举。
        光大乃诠才末学之人,受邀作序,既感荣幸,又觉惶恐,却之又不恭,只得听命。家谱付梓之际,遵嘱聊书数语略记之。祈盼华容操军张氏一族,传承先祖家风,续写盛世华章,忠孝勤俭,家兴族旺。
        是为序!
公元二O二O年岁次庚子秋月
南轩廿五派孙张光大(志文)敬撰
随笔

张家界之名最早见于哪本书

张家界之名,最早见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张氏族谱》序言。序言的作者叫张再昌,是永定卫大庸所指挥使张万聪的第6代孙。明弘治年间(1488-1506年),朝廷见张万聪镇守有功,将今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一带“山林之地”作为封地赏赐给他。他于是举家上山守业经营。

明崇祯三年(1630年),张万聪的第6代孙张再弘被赐团官,且设衙署于此。这一带成为张氏世袭领地,被叫成了“张家界”。截止到20世纪末,张氏子孙在此已历17代,人口近千人。另一种说法是:相传西汉留侯张良当年在此隐居,终老后葬在水绕四门,因此很早的时候这里就叫张家界了。

1958年,这里建立国营林场,因场址设在张家界农业社的地盘上,林场即取名张家界。1978年,张家界林场最早拉开湖南旅游开发的序幕。1982年,建立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张姓聚居的张家界村由公园代管。

鉴于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自海内外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将大庸市更名为张家界市。

扩展资料

风景名胜

1、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张家界市境内。1982年9月25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将原来的张家界林场正式命名为“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也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

1992年12月,因奇特的石英砂岩大峰林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04年2月被列入世界地质公园。公园总面积4810公顷。

2、杨家界风景区

杨家界风景区东接张家界,北邻天子山,面积三十四平方公里。杨家界有香芷溪、龙泉峡和百猴谷三个游览区,其中知名景观有一步登天、空中走廊、龙泉飞瀑、绝壁藤王、白鹤聚会等二百余处。

最高峰“一步登天”海拨1130米。杨家界境内沟壑纵横,溪水长清,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达95%。

3、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

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的北部边陲,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主要保护对象为亚热带森林植被及珍稀动植物。海拔自346米至2003米,由斗蓬山、杉木界、天平山三大林区组成,总面积4.49万公顷。

婺源甲道阳坑张氏宗谱原序(转载)

不有所作焉有所述,不有所传焉有所继,此万古不易之定论也。予观历代帝王之传授及故家旧族之源派,未有不由於有所作而后可继述之也。本宗自挥公而下既无所作亦无所述,代次根源漫不可考。幸赖仪公以口舌名世,深惧后世之失其传,乃掇拾父老相传之,稽历代简册之记忝互考订,作为谱系以垂诸后。历秦汉晋魏及我皇宋,又不知几变更矣!而子孙代不乏贤,绳绳相继,使不因旧而图新,则后之子孙又将何所据也。况余生晚屡遭兵乱,日不暇给,虽欲从事於此盖无及矣。幸而干戈甫定,民各安生,始思家谱之不可不修也。於是日取仪公所系之图为本,逐一条具,详略相因,不为繁冗以耗人之目,俾千百世之后昭穆亲疏一览可识,则予之用心不又有大於仪公者多乎。余先南阳人也,自夔祖避难黄墩因家焉,遂为歙人。及予复自黄墩移迁甲道之阳坑,世为阳坑张氏。予年八十,故为家训以示诸子孙并修谱系以其序巅末云。         

时开宝原年戊辰岁仲春月之吉

八十老翁彻谨书

附注:张彻,字克明,行三,生于唐宣宗大中元年(847),终于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寿80。

贵州遵义桐梓小西湖张氏族谱

贵州省遵义桐梓小西湖张氏新编家谱/字辈:
正启荣发富贵昌,品行自修才流长;
道高德厚振家远,勤学志成国栋梁。
【张氏族谱】序言
张姓是一个极富开拓与进取精神的家族,先秦时期他们就从清河开始向各诸侯国迁徙;秦汉时代的兵祸天灾造成的流民大潮,又推动了张姓先民迁徙的脚步;而战后统一局面的形成,人丁兴旺的张姓家族,更需追寻新的生活空间。吾族追宗为江西人氏,早在三国时西汉流侯张良,深明韬略,足智多谋。大唐时大学士张统,仁宗皇帝封我族“百忍家风”。至今留下一对联:“大唐学士家声远,西汉流侯世泽长”以此认宗室。
后由于在明朝时,清兵入侵中原,明朝节节败退,我祖跟随难民逃至贵州遵义桐子县望里七甲半居住。事后没过几年,明末皇帝迁都安龙,吾祖张师达随难民西下,流落到兴义县马岭龙井居住。我支张光明做生意,与刘氏结婚,就在兴仁县海子龙井定居下来。
后因张奉先到穆家招亲,才把小兄弟张奉芝带到兴义县兴化乡全心村四轮碑照顾,为此成了贵州遵义籍人氏也。老族谱后来失踪。

家谱序言怎么写

家谱序言可以自己写,也可请有名望的人写,说明修家谱的意义和必要性,以及对组织倡导者的支持和赞扬,只要写的朴实无华就行了。各家情况不一样,不必太在意文章格式。

张氏家谱 (清)张正武 修

《张氏源谭》目录 从张氏发祥郡望之争说起(代序) 1
一、寻根溯祖张氏起源 1
(一) 黄帝之子,挥为始祖 4
(二) 以官得姓,封地为氏 10
(三) 解地得姓,亦出挥公 11
(四) 赐姓和改姓张氏 11
(五) 少数民族张氏 13
二、张氏郡望、堂号 17
(一) 张氏郡望 17
(二) 张氏堂号 23
三、张氏分布及各大支系迁徙始祖 26
四、遍布海外的张氏 32
(一)朝鲜张氏 32
(二)马来西亚张氏 33
(三)新加坡张氏 35
(四)越南张氏 35
(五)泰国张氏 36
(六)菲律宾张氏 36
(七)印度尼西亚张氏 36
(八)文莱张氏 36
(九)澳洲张氏 37
(十)北美洲张氏 37
(十一)欧洲张氏 37 (十二)非洲张氏 38
五、历代张氏族谱序言及上古世系表 39
六、匡世帝师诚谋国 60
张 仪 张 良 张九龄
张居正 张廷玉 张之洞
七、济世宗师千古名 88
张 衡 张仲景 张 陵
张三丰 张元素 张 謇
八、累世簪缨侯相府 108
张 仓 张 骞 张安世
张 华 张文瓘 张 说
张柬之 张仁愿 张 浚
张鹏翮 部分张氏宰相简介
九、辅世文武栋梁臣 138
张释之 张 汤 张 奂
张 绣 张 飞 张 辽
张 郃 张 宾 张 彝
张须陀 张守珪 张孝崇
张 巡 张议潮 张 美
张 俊 张 宪 张世杰
张 珏 张中彦 张泓范
张煌言 张伯行
十、乱世英豪称帝晚 198
(一) 前凉张氏八世帝王传略 198
(二) 黄天当立的“天公将军”张角 208
(三) 割据汉中的“师君”张鲁 211
(四) 吴王张士诚 212 (五) 西王张献忠 217
(六) 大汉永王张乐行 220
十一、盛世名儒冠古今 223
张 禹 张 芝 张 揖
张 翰 张僧繇 张子信
张 遂 张 继 张 祜
张 籍 张若虚 张 旭
张 萱 张 载 张择端
张 耒 张元傒 张 栻
张 炎 张养浩 张可久
张 路 张 照 张 澍
十二、历代张氏文武状元 261
十三、大清张氏300翰林传略 286
十四、近现代张氏名人传略 322
(一) 张氏近现代名人传略 323
(二) 共产党高级将领 370
(三) 国民党高级将领 387
十五、张氏家族文化宝典 413
(一) 张氏敕命 413
(二) 各地张氏辈份派字 417
(三) 张氏祖训 425
(四) 张氏宗祠与祠堂楹联 437
(五) 张氏祠堂、家庙、碑记 444
十六、存放于世界各地的张氏族谱 448
十七、张氏名胜古迹 506
十八、当代海内外有影响的张氏宗亲组织 525
附: 宋代百家姓及郡望 532
当代中国100家大姓排行 537 http://wenku.baidu.com/view/3238048884868762caaed544.html 地址是字辈的排列

平原张氏及翰林院史料荟萃 前言

        平原张辛张氏是平原县一宗大家族,曾出现多位治国文臣武将,为中华民族做出了贡献。这些史料,平原旧志、张氏族谱均有简要记载,也有诸多资料散见史书和民间,是我县劳动人民繁衍生息、文明进步结晶的一部分。张广峰、张谦谊二先生,为古为今用,传承人文历史,策划出版《平原张氏及翰林院史料荟萃》一书,笔者应邀辑录史料,在即将付梓之际,将该书内容概述于卷首。

        张氏祖世

        张氏祖籍济南王舍人庄,又称王十庄。“济南王十庄之张,素称大宗。几世而上,有为御史、为知县者,名字俱无考。再降,讳善,从平原人学,遂家平原”(见张氏二支七世张敬墓志铭)。“最著者讳谦祖也,鲁为直指使(朝廷特派负责某种政务的官员),亦莫有能指之者。直指之后,有作县令者汜,国朝连坐之罪,惧而蹈河、并县治。讳某之名失传。至今,子孙奉祀者,但题其主曰:‘故祖张知县’云,实讳善之父也,父亡祭。永乐时,年十六,携母姜氏,间关归原,距县十五里宫庄居焉。以此观之,张氏失传,年代之久,约与卦运崛起相辽迍(zhn,注:困顿不得志)矣”(见张氏长支七世岱麓墓志铭)。永乐年间,张善自宫庄迁来张辛今地,当时此地只有孙姓、王姓几户人家,还没村名,张家人口兴旺,得名张家庄。后来,张姓部分人家析出,靠近原庄东首建筑宅房,逐渐形成新村,并得名张新村,原张家庄随之易名张家老庄。再后,演变为东、西张新庄,今合称张辛村。乾隆五十六年(1791)张牧村重刻《张氏族谱》,尊善为始迁祖,清平进士刘湄为序,留下“世系之外不旁及,始迁祖而上不远追”的祖制;又经道光二十三年,1843)续刻、光绪十八年(1892)三刻,形成一套六册珍贵的家族史料保存至今。广峰、谦谊二君历经十几年的努力,续修族谱、重印旧谱,以为永永无虞之计。

        张氏家族功名人物  

        《张氏族谱》记载:进士5人。一、张国柱,字维桢,号宁宇。张氏八世。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1610)进士,官至陕西右布政使(从二品)。二、张完臣,字清岳,号良哉。国柱子。清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进士。国子监助教。,候补主事。三、张自涵,张氏十世。清顺治五年戊子(1648)举人,六年已丑(1649)进士,迁安知县,历升刑部郎中,宁武兵备道、河南分守道,终贵州安平道副使(从四品),崇祀乡贤、河南名宦祠。四、张予介,字济和。张氏十二世。乾隆元年丙辰(1736)进士,任新阳知县;五、张曾羽,字叔举。张氏十三世。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进士,内补光禄寺少卿,诰授中宪大夫(正四品)

        举人16名。其中文举13名:张尊周,张氏六世。明万历十三年乙酉经魁;张烶,字岱麓,张氏七世。武陟知县。嘉靖三十一年壬子山东乡试第三名经魁,答卷四篇,载《明代史籍汇刊》。张敬,七世,隆庆元年丁卯经魁,官至刑部贵州司郎中(正五品);张铨,九世,康熙十一年壬子经魁,候选知县;张拭,十世,清康熙十四年乙卯举人,内阁中书舍人;张方晋(1672—1727),十一世,康熙三十二年癸酉举人,山西长子县知县。张楙枚,十一世,康熙五十三年丙午举人,广西贵县知县,升任西城兵马司指挥;张予治,十二世,乾隆二十四年己卯举人,陕西肤施县知县;张予定,十二世,乾隆三十六年辛卯解元(乡试第一名),河南温县知县;张寿昌,十四世,乾隆五十三年戊申举人,选单县训导;张灏,十五世,乾隆三十九年甲午经魁(乡试前五名),家贫以授徒终其身。张承寯,十四世,乾隆六年辛酉举人,拣选知县。民国《续修平原县志》增加一名举人张予宣(《张氏族谱》记作优贡)。清代《平原县志》记载:“四世甲科坊,为进士、布政使张国柱;子,进士、主事完臣;孙,举人,内阁中书,拭;曾孙,举人、知县方晋立”。

.        武举3名:张援,十世,康熙十七年戊午武举,候选卫千总;张楙棨,十一世,康熙十一年壬子武举;张露沾,十六世,道光二年壬午科武举,南昌卫领运千总守备衔,敕封武略骑尉(正六品)。

        贡生63名。其中:恩贡2名、拔贡5名、副贡1名、岁贡25名、优贡1名。张德贲,字文若,张敬孙,清顺治丙戌(1646)岁贡生。江南繁昌县知县,调江西进贤县知县。清初东门外有士味园,文若先生之别墅。张德谦,贡生,顺治十年任仁化知县,皇帝敕命“奉天诰命”保存至今。张方佳,雍正己酉(雍正七年,1729)拔贡,湖南城步县知县。祖荫仕宦5名:张敟,字建六(张牧村次孙)。贡生。云南楚雄府知府(正五品),署昭通府知府,广东肇罗道(正四品),赏戴花翎,钦加三品衔,诰授通议大夫;张璥,字衡甫,号问珊,一号牧孙。贡生。历任刑部陕西司员外郎,广东司行走,坐办福建司事,兼督捕司减等处、督催所司务厅赎锾处,总办秋审处;钦差仓场、户部监督,海运北新禄米本裕等仓监督;浙江温州府知府,赏戴花翎;署金华府知府,钦命甘肃平庆泾盐法驿传兵备道;钦派办理山东省西北一带团练事宜,盐运使司盐运使,钦加二品衔,诰授资政大夫,晋授荣禄大夫;张惠承,字子霖,号晦岩(敟子)。直隶候补知县,署新乐县知县,直隶州用,钦加运同衔,诰授中宪大夫(正四品);张锡承,光绪年《张氏族谱》记作:元绶,字子若,号讷庵(璥子),贡生,太常寺典簿,光禄寺署正,钦加盐运使司盐运司衔,诰授中宪大夫。另有例贡1人,附贡3名,廪贡2名,增贡1名,贡生7名。又民国《续修平原县志·选举志》,增加拔贡张国珍1名,族谱缺;宣统年《例叙》贡生张翔、张维圻、张敷等14名,族谱缺。

        武职3名:张德垣,敬孙,字贞甫。崇祯末,以生员守城有功,授临清营参将(正三品)。张霈沾,字润皋。武生,抚标左营千总,历保守备(正五品)、都司衔,赏戴花翎。张公举,字钧一。武生,归标城守左营,举乡饮大宾。    

        总计,明清两代功名人物87名。七品以上官衔及军功46名。清代进士清平刘湄在乾隆《张氏族谱·序》中称:“平原张为吾东望族,庠序中几半,一邑举甲乙榜者,自前明至今亦累累不绝。”

        循良张翰林道光帝的启蒙老师

        张曾羽(1741—1825),号牧村。生于乾隆六年三月初三日。乾隆乙酉(乾隆三十年,1765)优贡。丁酉(乾隆四十二年,1777)举人,甲辰(乾隆四十九年,1784)进士,44岁,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从七品),兼办院事,历任重要职司,人称张翰林。“乾隆五十三年(1788)、五十九年(1794)、六十年(1795),分别担任陕西、贵州乡试副主考、云南乡试正考官”(见《三台体四首,赠张春坊牧村》注)。嘉庆元年(1796),在尚书房行走,授课于上书房,当过道光帝童年的老师。容止庄严,进止威仪,“渐进愈高而不为无困,古来自有此等贤人为天子之师友;不宵禄位者陆玮者,具一言一动,进止威仪,皆足为天下万世法”(张完臣《周易滴露集》)。

         嘉庆二年九月,由翰林院检讨升左春坊左赞善(从六品),十二月,内升右春坊右中允。三年(1798)二月,内大考三等,降补检讨。四年(1799)正月,内派本衙门办事。五年(1800)二月,内充文渊阁校理;六月,发往河南,以道府用,补怀庆府知府,治所在今河南省沁阳市。嘉庆十七年(1812),补授河南粮储盐法道(正四品)。曾荣获嘉庆帝召见四次,道光元年(1821)十月,内补光禄寺卿(从三品),休致,年81岁。他在《奏为奉旨回任谢恩事》奏折一文中介绍了自己的从政简历。

                 武陟知县张烶耻于剥民拂袖归

        张氏七世张烶,字岱麓,博学工文。明嘉靖壬子(1552)山东乡试第三名,经魁。明代科举,分五经(《礼记》《春秋》《诗经》《书经》《易经》)取士,每经有选一人曰之经魁。嘉靖壬子山东乡试第一场“易经”目《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一题的考试中,烶的答卷有幸一经中魁。“动静”句摘自《易·艮》,意思是,该静止的时候,必须要静止;该行动的时候,必须要行动。不论是静止还是行动,都要掌握好时机,这样做事就会顺利。同时,在第一场“四书”《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第二场“论”《至诚赞天地之化育》;第三场“策”第一问《孔子万代仁义礼乐宗主》等三场考试中均取得好成绩,共四篇答卷选录《明代史籍汇刊》一书,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县最好的答卷。“子路”句意思是,子路问孔子,怎样才是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这段文字摘自《论语·宪问篇第十四》,为乡试第一场“四书”的试题。今天重读截取四书、五经警句名句为题的论文,对当今学者仍有新的启迪。

         张烶任河南武陟知县,遇灾荒年,税赋难收,盖念救荒,先薄征,“居官历俸年半余,止领俸银四十两……后余俱未领,未究,拂袖空归(摘自《张岱麓墓志铭》)。在封建社会,政治腐败、贪官污吏频出,导致了“当官发财”思想的产生、流传和积淀。但张烶为官一年半余,为政清廉,重民情,耻剥民,未领半年多的俸禄,拂袖而归,这是极为少见的。归里后,著书,讲易,以明道为己任,学者称他为“东麓先生”。

                       温县知县张予定罢官归里

           张予定(1743—1817),字汝安,号云樵,平原张氏十二世。乾隆三十年乙酉(1765)拔贡,三十六年辛卯(1771)山东乡试第一名(解元),官河南温县知县。因承缉窃贼拒捕案件,四参限满,赃贼无获,部议降一级调用,尚未赴部候补,致仕归里,时年55岁。张予定的叔伯外孙女秋岩(齐河县人,名郝答)《贺外叔祖张汝安先生致仕归里》诗曰:“不为虚名羁却身,忙从宦海觅归津。清风一枕南窗卧,的是羲皇以上人。”

        邱县刘大观,乾隆四十二年拔贡,官至山西河东兵备道、署山西布政使。嘉庆十五年春,以劾奏前山西巡抚初彭龄而革职,翌年退居河南怀庆府城,后以内兄张牧村荐,掌覃怀书院将二十一载。刘大观继配张予定女,喜结良缘;刘大观与张牧村的关系,历久弥新,源远流长。刘大观著有《玉磬山房诗集》十三卷、《文集》四卷,其中诸多诗文涉及平原张氏,对于刘大观研究,而且对于平原张氏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今河北邱县文联邵福亮主席搜集诸多与平原张氏有关的资料,辑成平原张氏文稿,发来平原。细读王苏《张牧村检讨六十双寿序》、王偁《平原吊张观察牧村》两篇古文,可知张牧村的生卒时间;王祖昌《热肠得民易冷面事人难——刘大观与平原张氏述略》一文,详细介绍了刘大观与平原张氏历久弥新的关系;多篇鲜见史料,有待深入研究。邱县来文极具史料价值,为本书增色不少。

                   张氏家族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明清两代有20多名学者,出书25部30余卷。张完臣著《周易滴露集》一书、四卷,《四库书目提要》记述:“是书皆训释文句,不及象数。大旨取朱子《本义》为主,而附益以诸家之说,于吴琏《订疑》、蔡清《蒙引》、姚舜牧《疑问》所引尤多,间亦附以己意。所注仅上、下两《经》,而无《系辞》,以下盖用程子本也”。是研究易学的重要史料。张完臣传世墨宝《岁暮感怀》扇面,2011年,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春季艺术品拍卖会,拍出8万多元高价,今不知何人收藏。

        张氏家族多诗人。明朝刑部郎中张敬平原八景诗(八首),《云凝古渡》诗曰:“列帝争传巡幸过,八龙飞驾五云多。当时玉跸三停驻,紫气犹能结绿莎”(明朝《平原县志·诗文》)。康熙甲子(1684)冬十月六日,恭遇圣驾东巡经过平原,幸东关生员杜永祥宅,进膳毕。永祥率四子,俱诸生 ,叩奏履历。上奖曰:‘福寿双全’后,永祥寿九十有四。 赐炙肉、酥饼各四盘。更问:‘有生员否?’遂传廪生张琦至,命讲《中庸·予怀明德》一节,毕,天颜甚悦,奖谕再三。琦共纪四章以志《不朽》诗曰:“六龙东幸上元年,驻跸鄃城十月天。供顿无烦闾左力,行厨尽用大官钱。欢迎鹤发遮驰道,遥见霓旌绕瑞烟。自分腐儒甘牖下,谁知得近至尊前。”              

        张氏家族的文化遗产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地情资料和人文信息。这部书的出版,挖掘历史资料,弘扬中华文化,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有积极意义。本书正编有人物篇、翰林院、文学一、文学二、文物杂志等五部分。其中笔者辑录历史资料之大部,12.2万字;文学二,为河北邱县文联邵主席来文,6.2万字。附录现代人文25篇。全书21.1万字。

        张谦谊通审文稿,对张氏功名人物与族谱校对无误。山东福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山东福洋生物制造工程研究院院长张雷达解囊资助,顺利出版。由于水平有限,疏漏谬误,在所难免,望读者予以指正。  

           (原载:2020年7月 张谦谊主编《平原张氏及翰林院史料荟萃》;特邀王玉杰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