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骈文是什么意思
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中国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骈文起源
骈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
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其赋作即为源自骈文的律赋。唐代公文亦为骈文,即四六体。
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首遭一挫;韩、柳去世之后,影响又起,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皆此中好手,三人皆排行第十六,故世称“三十六体”。入宋之后,在欧阳修等人率领之下,古文运动掀起第二轮高潮,散文大家迭出,而骈文自此渐衰。
骈文代表作有哪些
一、哀江南赋
哀江南赋由南北朝时期庾信所写,主要用来伤悼梁朝的灭亡和感慨个人的身世。
二、北山移文
北山移文是孔稚珪所写的骈体文。文章一开始表彰真隐士以树立榜样,接着指出假隐士周颙的名字,并把他隐居时与出仕后截然不同的行为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层层揭露其虚伪本质,描绘其丑恶面目。
三、吊古战场文
吊古战场文是唐代诗人李华写的一篇骈赋。文中描述了古战场荒凉凄惨景象,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以及给人民造成的苦难。
四、洛神赋
洛神赋是曹植创作的辞赋名篇。全赋辞采华美,描写细腻,想象丰富,情思绻缱,若有寄托。洛神赋在历史上有着非常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五、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是王勃书写的骈文名篇。滕王阁是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始建,后阎伯屿为洪州牧,宴群僚于阁上,王勃省父过此,即席而作。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了作者“无路请缨”之感慨。有千古第一骈文的雅称。
四大著名骈文是什么呢
四大著名骈文:王勃《滕王阁序》;苏轼《前赤壁赋》;吴均《与朱元思书》;庾信《哀江南赋序》。
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滕王阁序》、《前赤壁赋》、《与朱元思书》、《哀江南赋序》是四大著名的骈文,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是一种文体。骈文讲究藻饰,体现骈偶,引经据典,对仗工整,笔意纵横,锦心绣口,是中华文明的灿烂瑰宝。
起源发展
骈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其赋作即为源自骈文的律赋。唐代公文亦为骈文,即四六体。
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首遭一挫;韩、柳去世之后,影响又起,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皆此中好手,三人皆排行第十六,故世称“三十六体”。入宋之后,在欧阳修等人率领之下,古文运动掀起第二轮高潮,散文大家迭出,而骈文自此渐衰。
详解什么是骈文
什么是骈文
骈文,是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骈文句子多以四、六字句为主,兼以杂言,所以后来也称骈文为“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骈文讲究排比、对偶,注重藻饰和用典,讲究运用平仄,声韵要求严格。一般说来,骈文多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自无可取,但如果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性。
骈文的形成:
中国的散文从汉代到六朝,出现了“文”、“笔”的对立。所谓“文”,就是专尚辞藻华丽,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骈文。所谓“笔”,就是专以达意明快为主,不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散文。
文笔分裂后,骈文就成为和散文相对举的一种文体。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代表作家有徐陵、庾信。中唐古文运动以后,稍告衰落。在元明两代成为绝响。至清初,作者接踵而起,以清末王运为最后一个作家。
名词解释:骈文
骈文是一种中国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
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
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而南北朝时期,亦不乏内容深刻的作品。唐以后,骈文的形式日趋完善,出现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骈文,所以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直至清末,骈文仍十分流行。
扩展资料
古代文学体裁包括:
1、赋
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
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2、骈文
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词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著名的有南朝梁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
3、原
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如韩愈的《原毁》、黄宗羲的《原君》。
4、辩
“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
5、说
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如《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
6、论
一种论文文体。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7、奏议
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1)、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如贾谊的《论积贮疏》。
(2)、表。是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3)、对策。古代考试把问题写到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对策,如苏轼的《教战守策》。
8、序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如《〈呐喊〉自序》、《〈农村调查〉序言》、《〈指南录〉后序》、《伶官传序》等。
9、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10、祭文
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如袁枚的《祭妹文》。
11、杂记
(1)、山川、景物、人事杂记。描写山川、景物和人事的,如《小石潭记》、《登泰山记》。
(2)、笔记文。以记事为主,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长的千字左右;内容丰富,有历史掌故、遗文遗事、文艺随笔、人物短论、科学小说、文字考证、读书杂记等五花八门。《世说新语》、《梦溪笔谈》就是这种文体。
12、游记
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13、散文
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灵活的文学体裁。如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14、童话
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像、幻想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童话的语言通俗、生动、形象、情节离奇曲折,富于趣味性。
对自然景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心理、情趣,激发人们的想像,便于他们接受和转化。选入教材的童话有: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叶圣陶的《古代英雄的石像》。
15、民间故事
群众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经过很多人不断地修改加工而形成的文学形式。民间故事的特点:故事性强,情节生动;口语化,朴素明快;想像奇特丰富;常用夸张、比喻,艺术感染力强。
内容上它来自民间,反映的多是民间生活。有的民间故事常有神话式的幻想情节,充满神奇色彩。例如:《渔夫的故事》、《牛郎织女》等。
16、寓言
是带有劝喻或讽谏性的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语言简洁锋利。
欧洲文学中著名的寓言作品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盛行,《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如《郑人买履》(《韩非子》)、《鹬蚌相争》(《战国策》)、《刻舟求剑》(《吕氏春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骈文
骈文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有哪些
骈文的特点:
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代表作品:《哀江南赋》。
哀江南赋(并序)
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华阳奔命,有去无归。中兴道销,穷于甲戌。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
天道周星,物极不反。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昔桓君山之志事,杜元凯之平生,并有著书,咸能自序。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
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下亭漂泊,高桥羁旅。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
什么叫骈文
骈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
简单地说,就是四个字四个字,六个字六个字相间的文章。例如:《与朱元思书》
百科链接:http://baike.baidu.com/view/8064.htm
“骈文”的意思是什么
【读音】:pián wén 。
【释义】:骈文是古代中国一种特有的文言文文体,其句多四六对仗,故又称四六文或四六、骈俪、骈体等,具骈文要点而有押韵者称骈赋。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该文体在文学史上评价不高主要因为后期华而不实,适于写景而不适于说理。
【造句】:
那些辞采华丽、骈四俪六、极尽雕琢之能事的六朝骈文,因思想贫乏而为后代人们所不取。
他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进行了长期的激烈斗争.
六言对句是辞赋在吸取楚辞句法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是骈文的重要构件。
骈文的写作需要很多技巧,比如一定要讲究对偶.
他反对魏晋以来购乐学的骈文,提倡古文,进行了长期购乐学的激烈斗争.
第二章分析经学家对古文与骈文的认识与思考.
乾嘉年间的汉学派、史学派、桐城派、骈文派之争,其焦点所在,是确立文章正宗。
判是盛行唐代官场,用四六骈文书写的司法文书,也是应试考生科举及第之后、授官之前“覆其吏事”的重要科目。
愿文有自己的语言特点,它以骈文为主的形式决定了其用典的频繁,同时也出现了难解的词语,对用典和词语的理解往往牵涉到愿文的校录点读。
诗、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戏剧、小说,那一样中又没有工整的对偶句呢?
骈文用典,自此愈演愈烈,至于梁陈,则几于句句用典.
骈文的形式日趋完善,出现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骈文,所以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
亮吉早年以诗名,骈文也不赖,“另具手眼,自写性情”,蒋士铨夸之为“铁崖乐府容斋笔,万口争传洪亮吉”。
代经师而工骈文者不一,盖以娴于小学声韵而善俪辞,理有固然者。
四六文指;骈文的一种,全篇多以四字或六字相间为句,盛行于南朝。
他“旧学邃密,根柢深厚,工书、能诗擅骈文,雅熟典故”。
骈文代表作有哪些
骈文代表作是《滕王阁序》,杨炯的是《王勃集序》,骆宾王的骈文最有名的一篇就是《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即《讨武后檄文》),卢照邻的《杨明府过访诗序》则最有代表性。“初唐四杰”是初唐时期的著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的合称。
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中国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骈文的特点
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
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而南北朝时期,亦不乏内容深刻的作品,如庾信的《哀江南赋》,他一方面描写了自己身世之悲,一方面则谴责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达对故国怀念之情。唐以后。
骈文的形式日趋完善,出现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骈文,所以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直至清末,骈文仍十分流行。
什么是骈文骈文的特征
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古代中国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那么你对骈文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什么是骈文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骈文的形式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中国的散文从汉代到六朝,出现了“‘文’‘笔’”之辩。据刘勰《文心雕龙˙总述》引录颜延之观点称:笔之为体,言之为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其以为:“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可见发生于宋齐时期的文笔之辩着眼点在于有韵与否。
骈文的发展
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而南北朝时期,亦不乏内容深刻的作品,如庾信的《哀江南赋》,他一方面描写了自己身世之悲,一方面则谴责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达对故国怀念之情。唐以后。骈文的形式日趋完善,出现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骈文,所以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直至清末,骈文仍十分流行。
骈文的特征
骈文的形态是认识骈文的第一要义,因此,讨论骈文的形式特征和美学特征的著作和论文也比较多。最初是对骈文的一般特征的介绍,旨在还骈文的本来面目,如张会恩的《论骈文的特征》(《殷都学刊》1985年第4期)和谭家健的《略谈骈文的基本特征》(《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85年第2期),就是属于这样的文章。然后逐步深入到骈文的内在形式,胡晓明的《〈文赋〉新论:骈文特征的内化与思维定势的形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莫道才的《论骈文的形态特征与文化内蕴》(《江海学刊》1994年第2期)、《以诗为文:骈文文体诗化特征论》(《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和冷成金的《试论骈文的美质美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可作为代表。他们探讨了骈文形式的深层特点,并从文化史的意义上进行了解读。向晁山的《论骈体文形式美的心理依据》(《吉首师专学报》1986年第3期)、莫山洪的《试论骈文的审美基础》(《柳州师专学报》1996年第2期)和《论骈文的审美形态》(《柳州师专学报》1996年第3期)则进一步探讨了骈文形式的产生原因,并上升到美学层次来分析。对骈文的具体特征的讨论则有钟涛的《骈文的隶事与声律》(《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几部骈文研究专著也对此有所讨论,如尹恭弘的《骈文》在第一章的第三节“骈体文的文体特征及其美学功能”专门讨论了骈文的五个方面文体特征,即裁对、句式、隶事、敷藻、调声,并讨论了各种特征的美学功能,如裁对的均衡对称美、句式的整齐建筑美、隶事的典雅含蓄美、藻饰的华丽色彩美、调声的和谐音乐美。又如莫道才的《骈文通论》的第四章《骈文的结构形式与句型模式》、第五章《骈文的修辞形态及其文化内蕴》、第六章《骈文的美学特征与审美效应》都是讨论骈文的形式特征和美学特征的。作者认为,骈文的结构形式具有起、铺、结的结构体制和领、衬、夹的游离构形;骈文的句式也有构造上的模式特点,如骚体句、诗体句、叠字句等;而骈文的句型则具有强烈的结构模式,如齐言单联型、齐言复联型、杂言复联型等;《骈文通论》还讨论了对仗、声韵、典事、藻饰等修辞形态及其文化内蕴,讨论了骈文的均衡和谐美、音乐美、典雅美等美学特征。可以说,经过二十多年的讨论,对骈文的形式特征及美学特征的认识已经取得了共识,也已达到了较深的层次。通过研究讨论使我们正确看待骈文的存在价值,这是有重要意义的。
韩愈的时代,骈体文的流行,他和他的同道把骈文称为“时文”,而把骈文形成以前的古代文体称为“古文”,也就是先秦和汉代的单行散句,在形式上没有限制的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