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龙且是怎么死的
- 龙且什么意思
- 项羽麾下第一猛将龙且有多重要有怎样的地位
- 大将龙且简介 看龙且是怎么死的
- 龙且怎么读
- 龙且为什么背叛项羽
- 龙且与项羽是啥关系,龙且对项羽到底有多重要
- 历史上的龙且是个什么样的人
- 龙且的实力如何他的存在对项羽有多重要
龙且是怎么死的
龙且是被汉骑将灌婴手下丁复斩杀。
前203年十月,项羽闻韩信已举河北,破齐、赵,而且想要击楚,于是派遣龙且率兵20万出击。十一月,龙且与韩信在潍水对阵,史称潍水之战。韩信连夜派人做了一万多条袋子,盛满沙土,壅塞潍河上流。随后率一半军队涉水进击龙且之阵,龙且出兵迎击,韩信佯装败退,龙且以为韩信怯弱,于是率军渡江进击。
这时韩信命人决开壅塞潍河的沙囊,河水奔流而至,龙且的军队大半没有渡过去。这时韩信挥军猛烈截杀,龙且被灌婴手下丁复斩首。项羽闻龙且军被韩信破,则恐。
扩展资料
龙且(?-公元前203年),中国楚汉之争时期人物。秦末名将,是项羽手下第一猛将,与季布、钟离昧、英布、虞子期为楚军五大将,与曹咎、周殷同为楚军大司马。
历史上的龙且,除了被提及受项籍信任外,并没有被提及和季布、钟离眛、英布相比有什么在性格上太鲜明的地方。与同是大司马的曹咎相比,龙且也没有被提及是否有被封侯。龙且唯一的独特之处是战绩,被提及打败过英布,但过程并不详细。
直至清末民初小说家蔡东藩编撰的小说《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中,龙且与季布、钟离眛、英布以及小说《西汉通俗演义》中杜撰的虞子期被并列为项籍帐下五大将。如果没有《中国历代通俗演义》,龙且的知名度恐怕不会太高。
龙且什么意思
《 秦时明月 》第四部《 万里长城 》中的人物
龙且(“且“读作jū)是由 唐宏宁 先生设计的,其他人物还有: 公输仇 、 隐蝠 、 星魂 、 蒙恬 、 逍遥子 等。值得注意的是,龙且是 楚汉 争霸时项羽手下的第一猛将,自幼与 项羽 一同长大,情同手足同样是一位霸气美少年,秦时明月第四部出场。他是赫赫有名的西楚 大司马 、传说中项羽手下的第一猛将, 楚汉 争霸中占据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自项氏起兵之初他一直是西楚重将,直至战死于潍水一战。他的死,直接导致了楚汉形式的大逆转,堪称 楚汉战争 中最具影响力的一次大将阵亡。
秦时明月第四部万里长城中最新出场的人物,与楚国项氏一族的 项少羽 手足情深,同样是 武功 卓绝的美少年。第一版 预告片 中手执长枪,骑乘烈马而来,与 少羽 有一场精彩的打斗。而第二版预告片中,是和少羽同着铠甲,在少羽的一声:我命令你!的号令中挥剑斩断马缰御马而去。短短几秒的预告,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请期待 秦时明月之万里长城 。
项羽麾下第一猛将龙且有多重要有怎样的地位
龙且是秦末楚汉争霸时西楚国的大将,骁勇善战,所向无敌,屡建功勋 。龙且和楚霸王项羽是自幼相交的发小,两人关系密切,堪称挚友。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陈涉(胜)、吴广在大泽乡领导戍卒起义。九月,项梁、项羽叔侄击杀会稽太守,起兵响应陈胜、吴广,龙且也参加了会稽暴动。龙且勇冠三军,是西楚灭秦的“五虎将” 之一,与楚霸王麾下的猛将周殷、曹咎、季布、钟离昧、英布同为楚军大司马。
公元前206年,项羽“破釜沉舟”,率楚军以一当十,大破秦军。秦将章邯被迫率残部投降霸王。
项羽率大军入关中,到函谷关时见有军队把守,才得知汉王刘邦乘他与秦军血战时已经捷足先登了。项羽大怒,率楚军攻入函谷关。原来,楚怀王熊心和诸将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项羽沿北路进发,刘邦率汉军走南路,乘楚军救赵与秦军浴血厮拼时,抢先入关了。
刘邦的左司马暗地派人对项羽说:“汉王要做关中王”。项羽怒不可遏。谋士范增建议他乘刘邦尚未强大,一举铲除之。项羽采纳了范曾的意见,决定次日与刘邦交战。
彼时,项羽四十万楚军驻扎在新丰鸿门,刘邦汉军有十万,屯兵霸上,两军相距四十里。
项羽的另一位叔父项伯和刘邦谋士张良是好朋友,遣人将此事告知了张良,让他快逃。张良不忍背弃刘邦,就把刘邦引荐给项伯。经项伯斡旋,项羽答应不攻击刘邦,并请他到鸿门赴宴。
“鸿门宴” 气氛很紧张,双方明争暗斗,剑拔弩张,范增唆使项庄舞剑助兴,准备乘酒酣耳热之际刺杀刘邦,项伯却一直暗中保护刘邦。张良见势不妙,示意刘邦借小便为由,乘机逃回汉营。一回去就把私通项羽的左司马曹无伤斩杀了。
项羽有妇人之仁,仁厚寡断,刘邦则当机立断,心狠手辣。
之后,项羽率楚军攻入咸阳,诛杀秦王子婴,纵火焚烧阿房宫,大火连烧三月不灭。
灭秦之战,龙且冲锋陷阵,直捣秦都,立下大功。灭秦后,项羽并未称帝,而是以西楚霸王的名义大肆分封功臣,率先入关中的刘邦被封为汉王,封地在秦巴交界处的汉中。项羽率大军返回彭城。
对分封不满意的诸侯纷纷起兵反对项羽,刘邦乘乱袭夺关中。楚汉战争爆发。项羽派大将龙且率军进攻占据定陶的汉将曹参、灌婴,不料被汉军挫败。公元前204年,刘邦麾下的官吏随何成功说服九江王英布背楚降汉,项羽得知后遣猛将龙且、项声率十万大军征讨九江国,大败英布,英布败逃到汉国。
后来,韩信率大军攻破齐都临淄时,项羽闻讯派遣龙且率二十万军队与齐王田广合力抵御汉军的进攻。有谋士向龙且献计:“汉军气势正盛,所向披靡,而齐、楚本土作战军队容易溃散,不如深沟高垒,坚守不战,以守为攻。再招抚已经被汉军占据的城池,让他们知道齐王仍存,楚国援军已到,汉军远来,时间一长粮草必告急,又得不到援助,一定不战自乱 ”。龙且和他的好朋友项羽一样,骁勇寡谋,他自恃兵强,轻视韩信,又急于求战,遂不采纳此计,而是与韩信军隔潍水东西摆开阵势,准备厮杀。
韩信连夜命人缝制了一万多条口袋,装满沙土,将潍河上游堵塞住。天一亮,他率一半军队渡河进攻龙且的阵地,龙且率军迎击,汉军佯装不敌,往后败退,龙且以为韩信怯战,大为兴奋,督军大举渡江追击。
龙且一马当先,率先渡过了潍河。这时,韩信下令掘开壅塞潍河上游的沙袋,大水汹涌而至,楚军大半都还没来得及渡过去。在潍水以西,韩信挥军发起反击,猛攻已经渡河的楚军,灌婴部将丁乂一举截杀猝不及防的龙且。在东岸齐、楚联军见已经渡河的楚军被全歼,主帅龙且也阵亡了,意志崩溃,四散而逃。
韩信乘势率军强渡潍水,一直追击到阳城,大部分楚军都做了俘虏。齐王田广落荒而逃,不久被擒杀。前203年,齐地被韩信平定。
齐国失败,自己倚为肱骨的骁将龙且战死,使“力拔山兮气盖世” 的项羽感到异常恐慌。龙且是他一起光屁股长大的挚友,对他忠心耿耿,起事后能征善战,屡建奇功,是霸王最可信赖的左膀右臂。如今,对自己死忠的龙且兵败身死,英布、周殷先后背叛了自己,二十万楚军精锐损失殆尽,他预感到离自己彻底灭亡的日子也不远了。
龙且死后,项羽果然接连失败。败退到垓下时,刘邦、韩信合兵数十万包围了楚军,项羽听到四面汉军营中不时传来熟悉的楚歌,大吃一惊,以为刘邦已经攻占了江东,楚人已经归顺了汉军,又见军心涣散,心知大势已去。
在汉军的围攻下,楚军再败,项羽率十余骑杀出条血路,退到乌江岸。汉军紧追不舍,项羽放弃了渡过乌江回江东的打算,弃马步战,格杀数百汉军。最后他慷慨自刎而死。他24岁起事,死时仅31岁。
龙且在历史上知名度不高。史料中除了记载他出身贵族,被项羽倚重与信任外,其他只叙述了他骁勇善战以及立下的一些战功 ,他甚至不如英布、季布、钟离昧出名,但他被项羽倚为干城是毋庸置疑的。他阵亡后,项羽果然气势不再,一败再败,很快就兵败垓下、自刎乌江了。
大将龙且简介 看龙且是怎么死的
龙且,秦末名将。生卒年不详,是项羽手下第一猛将,与季布、钟离昧、英布、虞子期为楚军五大将。曾被封为司马。自幼与项羽一起张大,情若兄弟。随项羽叔父项梁起义,后与田荣合军救东阿,大破秦军於东阿。英布背楚之时,项羽使龙且点兵十万往击之。龙且与英布战,大破之,英布逃离九江归汉。项羽闻韩信已举河北,破齐、赵,而且想要击楚,派龙且帅二十万众往击之。韩信与龙且大战,诈败,引龙且中水淹之计。龙且力战汉诸将,虽有万夫不当之勇无奈败局已定,终被汉骑将灌婴斩杀,楚军大败。韩信后自立为齐王。项王闻龙且战死大为伤感。
龙且怎么读
龙且的读音是。
声母是l,j;韵母是ong,u;分别读作第二声,第一声。
龙且中的且是个多音字,分别是qiě、 jū。
一、
1、副词。暂且;姑且:你~等一等。〈方〉表示经久:这枝笔~使呢。
2、文言副词。尚且,与“况”呼应:君~如此,况他人乎。
3、文言连词。且…且…(边这样边那样):~谈~走。
4、连词。并且;而且:水流既深~急。
二、
文言助词。相当于“啊”“呀”:狂童之狂也~。
笔画:
且的相关组词:
1、姑且
副词。表示暂时地,只好如此:我的意见~保留,以后再讨论。
2、且慢
暂时慢着(含阻止意):~,听我把话说完。
3、况且
表示更进一层,多用来补充说明理由:上海地方那么大,~你又不知道地址,一下子怎么能找到他呢?
4、苟且
只顾眼前,得过且过:~偷安。
5、尚且
提出程度更甚的事例作为衬托,下文常用“何况”等呼应,表示进一层的意思:为了人民的事业,流血~不惜,何况流这点儿汗呢。
龙且为什么背叛项羽
龙且没有背叛项羽。
龙且是西楚霸王项羽麾下猛将。龙且与项羽是莫逆之交,情同手足,龙且和项羽自幼一同长大,二人之间的感情非常深厚,项羽也非常信任他,龙且从项羽起义时就一直跟随在他身边,也是项羽最信任的人,被视作左膀右臂。
人物介绍
龙且,名苴,秦置东海郡朐县龙苴镇人,也叫司马龙。司马龙智勇双全且又忠诚无比,单就武力而言,龙且当之无愧的名列“五虎上将”榜首,被项羽视作自己的左膀右臂。龙且不仅武力超群,作战勇猛,而且善于用兵,可独挡一面,也算是项羽团队的中流砥柱。
公元前203年,韩信对齐国突然发起进攻,一直打到齐国都城临淄。齐王田广便向项羽求救,项羽派大将龙且率领精兵20万去救援齐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潍水之战,龙且也在此战中丢掉了性命。
龙且与项羽是啥关系,龙且对项羽到底有多重要
龙且可以说是项羽的铁子了,他两从小就认识,年龄也相仿,信任程度自然更高。但是正史上关于龙且的记载并不多,潍水之战是他的巅峰,但被韩信用计所杀。龙且就是项羽的左膀右臂,也是最信任的一个人,龙且被韩信搞死后自然意识到自家已经进入一个尴尬境地,最支持自己的铁子死了,也就是孤家寡人一个。
龙且参加项梁起义,联合田荣大破秦军于东阿。在九江王英布背楚归汉之时,龙且率军十万大破之。在听闻韩信平定河北、吞赵灭齐之后,龙且奉命率兵攻打齐地。后英布被策反,龙且奉命攻打九江国,大败英布,迫使英布逃往汉国。之后刘邦收拢各路诸侯,逐步对项羽形成合围之势,龙且作为项羽的重要将领,若汉要打下西楚,那么就必须解决龙且这个障碍。项羽听闻刘邦已经攻下齐地,很快就要攻打西楚了,于是让龙且率领20万大军出击。而这一次的对手是兵仙韩信,韩信用计水淹龙且部,后成功击杀了龙且。
龙且一死,不仅少了一个重要将领以及大部分兵力,还使得本就心不齐的麾下动摇,战斗力下降严重。众多将领中只有龙且是最支持项羽的,其他人除了近卫军都没有那么忠心,内部瓦解的威力远超于外界打击。一是龙且一死,原本效力于他的人也就发挥不出战斗力了;二是龙且带领的20万先头部队,也是很大的一个数字,纵使楚军众多也是大损失;三是龙且死后带来的影响很大,一方面少了一个项羽铁杆拥护者,另一方面让本就蠢蠢欲动的各路人马彻底脱离项羽。
项羽本就是领兵作战的好手,可以说他打仗靠的就是一鼓作气的气势,带领部队打穿敌军,他自然也知道龙且的死意味着对手是个狠人,若是单打独斗韩信之流不是他对手,可是兵家讲究的是大势,项羽也无能为力。龙且对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左膀右臂,是他的坚定支持者。
历史上的龙且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史记中,赫赫西楚大司马、传说中项羽手下第一猛将的龙且,一共只有四次战绩,还有两次是败绩:第一次,秦二世二年七月,于东阿大破秦军。
第二次,汉高祖二年,彭城之战前,与刘邦军战,败于定陶。
第三次,汉高祖三年,英布背楚,于淮南大败英布。
第四次,汉高祖四年,率楚军二十万救齐,与韩信战于潍水,战死。这就是龙且全部的人生轨迹——项氏初起兵时即为大司马,后一直为西楚重将,直至战死于潍水一战。龙且活着时虽然只出场了四次,但他战败身死之后,却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汉初功臣表上。刘邦手下的大小将领们,不论是功高者如韩信曹参灌婴,还是籍籍无名者如傅宽王周蔡寅丁复丁礼,都被记上了“杀龙且”这一大功。可以说,潍水一战,龙且之死,铺平了汉初大批将领日后的封侯之路。当然,龙且之死的影响,绝非只是为汉营诸将作垫脚石如此简单。龙且之死,堪称楚汉战争中最具影响力的一次大将阵亡,龙且本人也成为了五年楚汉相争中双方阵亡将士中最高级别将领之一(项羽除外……)。潍水之战,是楚汉之争的重大转折点。这一役,汉军占领三齐之地,对西楚形成了战略包围。韩信斩杀龙且,击溃西楚二十万大军,使项羽在痛失大将的同时,也失去了西楚的最后一支有生力量。楚汉之争的形式从此逆转,项羽由攻转守,刘邦则开始了全面的战略反攻。正是龙且在潍水之战的失利,让楚汉之争的形势完全倒转,直接导致了项羽最后的败亡。那么,在楚汉之争中起到了举足轻重地位的龙且到底是什么人?
一、身世之谜龙且的身世究竟如何?这是一个很难考证的问题。百科上说他和项羽从小是竹马竹马的兄弟,是没有提供任何史实依据的。说实话,在众多楚汉题材的文中,龙且什么身份都有,少羽的发小、情敌、黄忠式的老将、樊哙式的壮士,几乎是应有尽有,充分显示了广大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题外话:以在历史的夹缝中寻找JQ为己任的本人当然是觉得竹马竹马这个设定更有爱啦,于是就在万众俯首那个巨坑中采用了这个设定。再厚颜无耻地说一句,貌似这坑的影响力还蛮大的,好多后来的同人文都沿用这一设定了……)事实上,对于龙且的个人信息,我们除了名字,其实是一无所知的。年龄、身世、甚至性别,都没有任何史料记载。没错,即便是性别,也是存有疑问的,因为我们也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他是男性。龙且是一员女将的可能性,从理论上来讲还是存在的。先秦以及秦汉时期,中国男尊女卑之风并未盛行,女性的身影活跃在各个领域。比如商朝女军事家妇好,秦时著名的女商人寡妇清,汉初平定南越的女大使辛追(大家可能更熟悉她的另一个名字——马王堆女尸),以及权倾天下的女政治家吕雉,等等。司马迁对女性还是非常尊重的,将吕雉传擢升为《吕太后本纪》便可见一斑。因此,即便传说中的西楚第一猛将其实是个女性,也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不是还有人考证说希腊战神阿喀琉斯其实是一位女性么……)扯得有点远了,以上只是本着严谨踏实的学术精神探讨一下理论上的可能性而已。龙且性别为男,这一点不会有人怀疑吧?如果非要说证据的话,请看龙且的名字——龙且, “且”字念“jū”,在古汉语中,这个“且”字其实是个象形文字,就是指男性的小弟弟的意思(在下资料有限,无法举证出处,但这一结论已从就读中文系的某控以及他的古汉语教授处证实,)。试问,哪个父母会给女儿起这样一个名字呢?因此,龙且是男性,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这么说来,在咸阳宫里拿药囊砸荆轲导致他功败垂成的那个御医夏无且就很有可能是女性了……)性别的疑问解决了,接下来我们来讨论一下龙且的年龄。关于龙且的年龄,我个人的观点是他的年纪和项羽不会相差太大。其根据有二。第一,龙且的军事风格,第二,项羽的用人习惯。从巨鹿之战和彭城之战来看,项羽自己的战术风格,是走迅猛一派的,力求以雷霆之力,一击制敌。而项羽本身的性格,又是喜欢按自己个人喜好来用人的。因此,他重用的将领多是与他志同道合风格相似的,比如英布(钟离昧季布什么的军事风格实在考证不出来……)。《史记�6�1黥布列传》中提到,英布在后来反汉时,“布兵精甚,上乃壁庸城,望布军置陈如项籍军”,可见英布的行军布阵颇有项羽之风。反观之,韩信陈平这样擅使奇计的将领谋士,在项羽手中都未得重用。范增这样絮絮叨叨的老家伙,更是让项羽看到就嫌烦。项羽既然重用龙且,将举国之军交由他指挥,可见龙且深得其心。由此推测,龙且的作战风格应该也和项羽较为相似,以猛为主,潍水之战的急于求战也印证了这一点。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走这一路线的,年轻气盛的青年将领还是占了大多数(大多数,当然不是绝对),而老将们一般都力求稳妥。譬如战国末期秦灭楚之战,年轻的李信放言二十万即可拿下楚国,而老将王翦则力主需六十万大军,其后果是李信被项羽他老谋深算的爷爷项燕打的满地找牙,嬴政最终还是亲自向王翦道歉,请他动用六十万大军才灭了楚国。人年纪大了之后,思考问题都会更加全面周到,顾虑也会越来越多,不会再有年轻人那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以龙且在潍水之战中身先士卒渡河追击败军的行为来看,不像是经验丰富的老将,更像是很血气方刚的热血青年。由此推断龙且是和项羽差不多年纪的青年将领,还算合理吧。于是,我们现在又推断出了龙且和少羽年龄相仿,这好像距离“龙且和项羽是竹马竹马的兄弟”这个假设越近了。那么,龙且到底是何时何地与项羽相识的?他到底是项羽在江东的故楚旧部,还是项氏自江东起兵后前来投奔的地方武装?这在史记中并无直接记载,我们只能从极少的蛛丝马迹中去推测出一些端倪。龙且的第一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是在公元前208年七月,此时距离项氏一族在江东起兵,过了整整十个月。【居数月,引兵攻亢父,与齐田荣、司马龙且军救东阿,大破秦军於东阿。】《史记�6�1项羽本纪》这短短的一句话,看似简单,实则告诉了我们很多信息。(注明一下:“引兵攻亢父”的主语为项羽,省略主语是司马爷爷的一大特点)。最重要的两点信息:第一,龙且此时已经是大司马。第二,龙且是独领一军。这个大司马,到底是谁的大司马?是怀王的大司马,还是项梁的大司马?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此之前,项梁等人刚刚拥立了熊心为楚怀王,怀王立即进行了一系列人事任命,如任陈婴为上柱国。但是史记中并未提到“大司马”一职的任命。若龙且是怀王亲封的大司马,则他的地位还要在项梁项羽之上。先前说了,龙且的身份有两种可能,一是与项氏一同起兵的故楚旧将,二是反秦起义的地方武装。倘若龙且是怀王所封大司马,那必然是后者。当时拥立楚怀王的几股规模较大的地方武装,史记中指名道姓的几个如下:项梁,陈婴,英布,蒲将军。众人最初的兵力,项梁为八千,陈婴为二万。《黥布列传》中说到“陈胜之起也,布乃见番君,与其众叛秦,聚兵数千人。番君以其女妻之。”英布原本兵力至少有数千,投靠番君吴芮之后,还得到了他岳父吴芮手下的部分兵力。则英布投项梁时,兵力约摸在一万左右。蒲将军这个迷之人物考证不出来,兵力大概与英布相当。这么粗略估计一下,陈婴是兵力最多的一方,这也许正是怀王任命他为上柱国的原因。在楚制中,“上柱国”为总理大臣,“大司马”为军事总长。从以上几人的兵力对比来看,龙且如果是地方上的起义军首领,既然能力压项梁坐上大司马这个位置,手里至少有两万人马。要知道,连项梁都只是“自号”武信君,并未明确任何官职。如果龙且有这么强的兵力,太史公绝对不可能对这样一支庞大的地方武装只字未提。从史记的相关记载中可以知道,陈婴、英布、蒲将军虽然都是“以兵属项梁”,但在领兵作战的时候还是相对独立的。直到项羽杀宋义后,“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英布)、蒲将军皆属项羽。”(《史记�6�1项羽本纪》)直到这时项羽才真正掌握了全部的兵权。龙且救齐东阿时,确是独领一军。然而除了这一次,其余地方都没有出现龙且的身影。倘若他先前是一支拥有两万人马以上的起义武装,司马迁怎会独独忽略了他?综合以上几点,龙且是怀王所封大司马这一可能性不大。然而,项梁当时只有义军八千,是否有可能设大司马一职呢?【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史记�6�1项羽本纪》这句话中提到的司马,是基层军官的一种,与大司马并非同一含义。然项梁义军中既已有了完备军制,设有大司马一职也是极有可能的。若真是如此,龙且便是项氏军中权力仅次于项梁项羽的人物。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陈平曾说“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史记�6�1陈丞相世家》)项羽确实是有点任人唯亲的,就连英布这样在初期为他立下大功的将领,都没能进入西楚高层,因为英布毕竟是个外人(不过话说回来,倒也只有英布封了诸侯王,这算是一种补偿?)。到了楚汉相争时期,西楚的行政核心和军事高层都是项氏族人与亲信,如项它、项伯、项声、曹咎等。这个曹咎,是西楚的另一位大司马(详见后文),他虽非项氏族人,却对项梁有救命之恩,与项氏一族交情非同寻常。【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史记�6�1项羽本纪》那么龙且呢?在起兵初期即为大司马,跟项氏一族关系必然更是非同一般,有极大可能是跟随项氏一族一起逃亡的故楚旧将,也有可能是项梁在吴中时结交的“吴中豪杰”之一。这里在附一个不算证据但是能帮助猜测的资料:【〔龙〕羽音。武陵郡。黄帝孙飂叔安子董父,好畜龙,为豢龙氏。其后以官为氏。项羽将有龙且。】《百家姓》
【武陵郡,高帝置,莽曰建平。属荆州。】《汉书�6�1地理志》龙且这一支龙氏是楚国人,这大大增加了他是故楚旧将的可能性,而且他在江东起兵时就已跟随项氏了。这么看来,百度百科里那个“自幼与项羽一起长大,情若兄弟”的YY也并非不可能。然而,太史公为什么要特地指出项羽“与齐田荣、司马龙且军救东阿”?按理,如果龙且是项羽的人,只需说项羽和田荣救东阿就行了,为何还要特地指出龙且?我个人的猜测是,当时项氏军总指挥是项梁,龙且并非项羽部下,而是与项羽同属项梁部下,他二人当时极有可能是分领两军的,因此太史公才在此处特别指出龙且。于是综上所述,我推测出的龙且的身世大概就是这样的:性别男,与项羽年龄相若,曾为故楚旧将,江东起兵之时即在项梁麾下,为大司马,公元前208年与项羽、田荣救东阿,大败秦军。
二、楚大司马(本章为西楚部分大臣及将领介绍)西楚建国之后,项羽在行政上很大一部分沿用了旧楚官制,其中级别最高者,文为令尹、柱国,武为大司马(对于楚制我不算太了解,不知柱国是令伊是否并列)。大司马,实为统领全国军事的最高长官。能当得大司马一职、统领全国军事者,必是受到项羽绝对信任的。史记一共记载了项羽的三任大司马,龙且,曹咎,周殷。这三人与项羽的关系如何?【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史记�6�1项羽本纪》
【大司马咎者,故蕲狱掾,长史欣亦故栎阳狱吏,两人尝有德于项梁,是以项王信任之。】《史记�6�1项羽本纪》早年在江东时,项梁曾犯事入狱,多亏曹咎出面才摆平,曹咎是项梁的救命恩人,与项氏的关系自是非同一般。而龙且和周殷呢?【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史记�6�1陈丞相世家》陈平为刘邦献离间计时,特地点了四个人的名:范增,钟离昧,龙且,周殷。这四个人,在他看来,这四人是项羽为数不多的“骨鲠之臣”。陈平先前曾评价项羽道:“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史记�6�1陈丞相世家》)能够成为陈平眼中“不能信人”的项羽身边的“骨鲠之臣”,可见他们在项羽身边的地位之高。陈平对这几人的离间究竟取得了怎样的效果?从结果上来看,陈平好像使得范增被气走,病死于返乡途中,还使得项羽不再信任钟离昧等人。但实际情况如何呢?首先,范增被气走并非陈平离间之故。【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项王欲听之。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详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史记�6�1项羽本纪》这里太史公说“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完全属于他个人的主观揣测。范增一直是楚军阵营中要置刘邦于死地最坚决的人,不论先前的鸿门宴还是此处的荥阳之围。项羽再笨,也不可能疑心范增暗地里与刘邦有来往。倘若项羽真疑心范增与刘邦有私,那就绝不会放走范增,要么杀之,要么软禁,放走范增他就不怕范增把楚军最高机密全都泄露给刘邦么?他夺范增之权,并非疑心范增,而是正好借此机会摆脱范增的掣肘。范增在项羽集团中的身份是谋士,职责就是献策(至于项羽用不用那是另一回事了)。然而,可范增常常企图干预项羽的决策,偏偏还喜欢倚老卖老,经常在众人面前不给项羽面子(比如鸿门宴),项羽这种心高气傲的人怎么受得了?而且由于 “亚父”这个身份,还不得不对范增处处忍让,这对项羽来说太憋屈了。因此不管他是不是真的相信陈平这个离间计,都正好借此机会让范增交出权力,回家养老。项羽夺范增之权,是他个人的决策,和陈平的离间是没有太大关系的。更何况,说句实话,这个离间计真的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再来看看对钟离昧、龙且、周殷的离间。【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闲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眛等。】《史记�6�1陈丞相世家》这里说项羽不信钟离昧等人,也是没有依据的,很可能又是太史公对当时情形做出的揣测罢了。陈平使反间计正是项羽对刘邦的荥阳之围之时,时间是汉高祖三年。而在此之后,这三人仍然得到了项羽的重用: 【楚使项声、龙且攻淮南。】《史记�6�1黥布列传》
【楚亦使龙且将,号称二十万,救齐。】《史记�6�1淮阴侯列传》
【汉军方围钟离眛于荥阳东,项王至,汉军畏楚,尽走险阻。】《史记�6�1项羽本纪》
【六年,布与刘贾入九江,诱大司马周殷。】《史记�6�1黥布列传》龙且先是率军前往讨伐翻盘的英布,后又率二十万之兵救齐,一直是项羽最为倚赖的将领。周殷在龙且曹咎死后,即任西楚大司马,掌九江兵。钟离昧一直率军在荥阳前线与汉军主力相持,兵败后项羽还亲自前往救援。因此,太史公在这里说项羽从此“不信钟离昧等”是说不通的。陈平的离间计其实是完全失败了,而他眼中的这四个“骨鲠之臣”,也确实对项羽忠心可鉴。除了周殷在最后不知为了什么原因降了刘邦(详见后文),范增自始至终都在为项羽的霸业谋划,直至负气出走疽发病死;龙且身先士卒战死沙场;钟离昧在项羽兵败自刎后拒不降汉(据说还领楚军残兵继续进行丅游击战),直至最后被刘邦擒杀(一说被韩信)。对比一下项羽手下的其他几位重臣:【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乃封项伯为射阳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项氏,赐姓刘。】《史记�6�1项羽本纪》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史记�6�1项羽本纪》项伯,西楚左令尹,项羽的季父,楚汉时期最大无间道。他对刘邦可谓是劳苦功高,得以封侯一点不为过。(扯一句无关的,项梁也是项羽的季父。)背叛项羽的项氏族人并非只有项伯一人,当时还有别人也是和项伯一起站在刘邦一边的,比如桃侯项襄。他本人的事迹我们无从考证,不过他儿子刘舍继承了他的侯位之后,曾在景帝期间官拜丞相。【刘舍,本项氏亲也,赐姓刘氏。父襄佐高祖有功。】《史记�6�1张丞相列传》徐广注项伯与张良有旧,向着刘邦,也就罢了。项襄不是什么重要人物,也不去说他了。可是,连项羽及其器重的西楚柱国项佗,居然也封了平皋侯。项佗,普遍认为与记载中的项他、项它是同一人。在反秦战争时期就已是楚将,楚汉战争时期曾被项羽派至魏豹身边任相国,亦曾与龙且协同作战,后为西楚柱国,被灌婴俘虏。【章邯已破陈王,进兵击魏王于临济。魏王使周市请救齐、楚。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随市救魏。】《史记�6�1魏豹彭越列传》
【(灌婴)击项羽将龙且、魏相项他军定陶南,疾战,破之。】《史记�6�1樊郦滕灌列传》
【羽使从兄子项它为大将,龙且为裨将,救齐。韩信破杀龙且,追至成阳,虏齐王广。】《汉书�6�1陈胜项籍传》
(汉书中说救齐的主将是项佗,学界普遍认为这里项佗只是坐镇彭城负责的后方事务,主将仍是龙且。)
【婴度淮北,击破项声、郯公下邳,斩薛公,下下邳,击破楚骑于平阳,遂降彭城,虏柱国项佗,降留、薛、沛、酇、萧、相。攻苦、谯,复得亚将周兰】《史记�6�1樊郦滕灌列传》
(话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周兰在潍水之战被俘后这里又被俘了一次……是被放回来的还是逃出来的?)不管从军事还是内政角度来说,项佗在西楚的地位都是举足轻重的。甚至有人评价项佗是西楚的萧何,我不知道这句话是不是还有别的史实依据,他是项羽重臣这点是毋庸置疑的。这样一个国之重臣,在被俘后不但没有被杀,最终还封了侯,毫无疑问,他不但降了汉,还为刘邦立了大功。(估计是提供了很多西楚内部情报?)项羽最亲信的项氏族人、左令尹和柱国这两位栋梁之臣,居然都投靠了刘邦。比起那几位骨鲠之臣,真是……当然,这也侧面说明了项羽常年呆在军中,朝堂之上其实并没有什么心腹之人。反观武将们,他们对项羽的忠诚度可就要高的多了。传说中的项羽手下五大将:龙且,英布,季布,钟离昧,虞子期。这五人中,虞子期是野史人物,不做讨论。龙且和钟离昧,先前说了,是项羽的“骨鲠之臣”,为数不多的誓死忠于项羽的人(不得不说一句,陈平的眼光真毒啊)。项羽虽是起用了众多项氏族人,但这些人牵涉到不少盘根错节的家族利益,倒也的确未必会像这些武将一样誓死效忠。相对于项伯项佗这两位总理级别的大臣投汉这类杯具来说,项羽在军中还是一个很成功的领导。且不论最后垓下的八百死士与二十八从骑,项羽手下的军队将领在败军之际,没有一个降汉的,单凭这点,项羽他可以含笑九泉了(好吧,我说的有点太绝对了,但确实没有一个重要将领是战败投降之后反过来帮助刘邦攻打项羽的。英布和周殷都是主动背叛。)由此看来,说项羽的心腹尽在军中一点不为过。而项羽在军中的最信任的人,便是龙且。(接下来有很多YY,还请见谅,咳咳……)项羽和刘邦是截然不同的,刘邦用韩信的话来说,最多“将兵十万”,碰上项羽这种军事奇才就只有挨揍的份。因此,刘邦的才能在于,他能指挥着韩信彭越等人替他打天下。然而项羽不同,项羽本身就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他的战场之才远远高于庙堂之能,他手下的将领们在军事才能上甚至没有一个能及得上他。刘邦常常是输的一败涂地之后向他的将领们求救,而项羽恰恰相反,往往是他亲自冲锋陷阵无往不利,而他手下的将领在哪里打了败仗,就让他去救援。这就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了:下属的才能完全比不上领导,凡事都要领导亲力亲为,领导还要不停地替下属们收拾烂摊子,这算什么事?人说项羽用人不如刘邦,其实这也不能怪他,实在是他自身太优秀了导致无人可用。倘若刘邦也有项羽这样的军事才能,还会把指挥权全权交给韩信么?显然不会。扯得有点远了,继续说龙且。其实这一段就是要说明,项羽这样一个事必躬亲的领导,英布反了,他放心地派龙且去打;齐国求援,他便将二十万的主力大军交到龙且手里。由此可见,项羽对龙且是多么地倚重和信任。潍水一战龙且虽然战败,但他宁死不降直至战死,毕竟没有负了项羽对他的信任。(宁死不降这个是怎么YY出来的呢?古代打仗对于敌方重要将领,都是生擒重于斩杀的。潍水之战中龙且所在的先头部队脱离了主力,被韩信包围。此时龙且在人数上处于绝对的劣势,(兵力对比大约是数千人对十万+?)在这种毫无悬念的实力对比下,韩信的第一选择必然是劝降。而且前面也说到了,龙且的亚将周兰就没死,是被俘了,后来不知道怎么回事又回到了项羽身边,然后又被灌婴俘虏了一次(这个……)。但是龙且身为主将却死了,可见他是宁死不降。YY完毕。)而另一位大司马曹咎之死(详见后文),那就更是可歌可泣了,三位主将齐齐自刎于汜水之上,这是何等悲壮的场面啊!三军用命,将士效死。项羽最后虽然兵败身死了,但就这一点来说,他的人格魅力还是闪耀千古的。一不小心又扯远了,继续说五大将。五大将中,龙且在起兵时即任大司马,一直是项羽心腹,排名第一无可争议。英布排名第二,多是凭的巨鹿之战的战功。其实我个人认为英布不应该排入五大将里。他本身是地方起义军首领,只是在怀王时期受项羽调遣,严格来说并非项羽手下,且后来又被封为十八路诸侯王之一,把他排在诸多西楚将领之间,实在有些牵强。对于英布的背叛,没有什么可以谴责的。他并非西楚将领,而是一个有野心的诸侯王,诸侯之间的关系,本就分分合合错综复杂,为自己谋利益是应当的。后来英布反汉之时说“欲为帝”,也证实了他的野心。因此,英布在五大将中身份特殊,不适合与其他几位作对比,更谈不上忠诚度之类的。(英布事迹详见后文)季布和钟离昧的排名谁在前,这是一个问题。因为史记中并无季布作战的记载,而对钟离昧也仅仅知道他是项羽的心腹重臣,几次作战都没有什么特别,他二人行军打仗水平孰高孰低,很难确定,只能从刘邦对他们俩的怨恨程度来侧面推断。【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史记�6�1季布栾布列传》
【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史记�6�1季布栾布列传》
【项王亡将钟离眛家在伊庐,素与信善。项王死后,亡归信。汉王怨眛,闻其在楚,诏楚捕眛。】《史记�6�1淮阴侯列传》一个是悬赏千金,一个是勒令逮捕,刘邦更恨谁一些还真不好说。不过刘邦“诏楚捕眛”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为难韩信,这么看来好像还是季布更重要一些。不过,就忠诚度来说,钟离昧是胜过季布的。毕竟,季布被刘邦赦免之后还是当了汉臣,此乃后话。说完五大将,终于可以来说说大司马了。
龙且的实力如何他的存在对项羽有多重要
龙且因为在西楚军援齐的潍水之战中被韩信击毙而得以名扬后世,他的实力如何这还真不好判断。因为《史记》里西楚将领都没有被单独立传,龙且的事迹仅仅是散见于其他人的传记中,所以关于龙且在西楚中的具体地位,只能从这些非常零散的资料中去推测了。
龙且第一次出现在史料记载中,是公元前208年8月到9月间,他以司马的身份随跟随上柱国项梁率楚军救援,被秦军围困在东阿(今山东聊城东阿县)的魏国贵族后裔魏豹。这一战项梁大败秦军,解除秦军对东阿的围困。
这个司马在楚国的职位与上柱国是同级而且重复的,两者都是楚国最高的军事长官。按理说此时的楚国既然有上柱国项梁了,就不应该不会再设立司马了。但是其后的楚汉相争时,西楚阵营里先后出现了大司马曹咎和周殷。
而根据《史记》的记录,项梁在会稽郡起兵的时候,授予了吴中豪杰校尉、军侯、司马等官职,这里的司马全称应该是军司马。
秦汉以来的军制是五人设一伍长,两伍设一什长,五什设一队率,两队设一屯长,两屯为一曲长(长官称之为军侯),而两曲为一部(长官称之为军司马),也就是说伍长带领5人,什长领导10人,队率率兵50人,屯长统率100人,军侯手下200人,军司马则领400人。
两相比较,似乎龙且是军司马的可能性更高。毕竟如果是大司马,司马迁都会在《史记》中注明大字。所以这时龙且的地位应该不高,但是东阿之战中他的名字被专门提到,应该是此战中他立下了大功。
可自东阿之战后龙且很长时间都不再见于史料,无论是项梁兵败定陶被杀,还是项羽的成名作巨鹿之战,乃至联军入关中,龙且都未再出现于史料中。而且龙且在东阿之战时为军司马的这个记录,也是史料中唯一一次出现龙且的具体职务。
其后直到公元前205年,西魏王魏豹投降项羽,换取项羽派兵助他抵御韩信的进攻,龙且才再次登场。项羽任命堂侄项佗(项它)为西魏相,统领西魏军队和西楚援军抵抗韩信率领的汉军。在定陶县南部,项佗、龙且率领楚魏联军与韩信第一次对阵,结果自然是被兵仙韩信打败了。
公元前204年,九江王英布背叛项羽转头刘邦麾下,项羽派同族项声领龙且率军击败了英布,攻取了英布控制的几乎全部地盘。这一战应该是龙且最出彩的一战,毕竟击败的是汉初三大将之一的英布。从这一战的战果看,龙且应该还是非常有实力的将领。
公元前204韩信伐齐,齐王田广被打得节节败退,不得已他向昔日的死敌项楚求救。项羽考虑到齐国是天下除了自己的项楚之外,唯一一个还与汉对立的诸侯国,本着唇亡齿寒的道理于是同意救援齐国。
楚国这一次出兵救齐可能也有趁机反攻北方各地,将汉军驱逐到远离自己首都彭城的考量,所以它基本上动员自己还能动员的所有机动部队号称20万大军,北上救援齐国。这支大军以西楚柱国项佗为主将,亚将周兰,裨将龙且,楚国基本上是能拿得出手的将领都派出来了。
十一月,楚军和齐国的败军会师,两军进至潍水之战与追来的韩信大军对峙。韩信用沙袋修筑堤坝堵塞了潍水的上游来水,楚军见潍水很浅便渡水进攻汉军。结果楚军刚有一半渡过潍水时,汉军扒开堤坝楚军被暴涨的潍水冲得七零八落,汉军趁机掩杀大破楚军。
潍水之战是龙且最后一次出现在史料中,《史记》关于潍水之战的记录在多个传记里都有出现,但是这些记录里有关龙且的部分却存在矛盾。
有的记录宣称项佗不听龙且劝阻执意进军,因此中了韩信之计,楚军大败,龙且被汉军杀于潍水畔;
有的记录则宣称楚军的统帅就是龙且,周兰是龙且的副将。龙且不听田横的劝阻执意渡潍水进攻韩信,战败被杀于潍水畔。
有的记录又说,楚军在潍水大败后退守西楚国都彭城,灌婴率军追至攻陷彭城时,项佗被擒,龙且被杀。
龙且反正最后肯定是死了,但是他在潍水之战的混乱记录,让我们难以弄明白他在楚军的地位到底是如何的。弄不清楚龙且的地位,我们就很难就他对项羽的重要性下了一个结论。
当时唯一对龙且有评价的是陈平,他在投奔了刘邦后向刘邦介绍西楚将领时,说道龙且是项羽身边不多的几个骨鲠之臣(敢于直谏的忠臣)之一。陈平这个评价只能说明龙且是项羽的亲信之人,但是却不能就此证明他在西楚的地位有多高,因为当年韩信在项羽帐中作为执戟郎时也向项羽多次进言过。
综合各种资料看,龙且的身份存在两种可能性。
第一种北上救援齐国的楚军统帅是龙且,那么龙且就是西楚项羽一人之下的第二号人物。
第二种龙且只是北上援救楚军的第三号将领的话,那他就只是一个西楚比较重要的将领而已。
从其它的记录看,龙且没有被项羽单独委派领兵过,再结合他公元前208年时只是一个率兵400的军司马,所以第二种可能性比较高。
龙且出名不是因为他在西楚的地位高,而是他被兵仙韩信击毙,加上《史记》对潍水之战记录混乱,所以龙且后世被误以为是楚军援齐大军的统帅。因此他总是被后人拿来作为韩信的战绩提及,使得他知名度因此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