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胡适参加革命但为什么没有被成为英雄
- 如果当初胡适没有离开大陆,会怎么样呢
- 胡适能归来吗
- 胡适拒留大陆的三句话
- 胡适说过的最经典的话
- 胡思杜为什么留在大陆
- 胡适《容忍与自由》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是如何论述的
- 胡适拒留大陆的三句话是什么
- 历史揭秘:为什么胡适不愿留在大陆
胡适参加革命但为什么没有被成为英雄
先纠正一点,胡适并没有参加革命,他只是领导了新文化运动。胡适是不支持共产党的,相反,胡适和帝国主义走的很近,后新中国成立后胡适还发文反对过大陆。在抗战等主张是一直都是消极的,甚至是投降主义。30岁前的胡适是一个新思想的代表,倡导新文化运动,文学造诣也很高。但是30岁之后的胡适却与之前一起领导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开始抵制马克思等进步思想,甚至可以说后来当了卖国贼。所以胡适并不能算是英雄。
如果当初胡适没有离开大陆,会怎么样呢
历史没有如果,胡适当时选择了离开大陆去往美国,随后又到台北,那么这一切都已成定局。
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兵临北平城下,用电台广播呼吁胡适留下继续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但胡适决定离开北平。
12月,北平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邀请胡适在中南海怀仁堂商讨是战是和,胡适送了八个字“和比战难,坚持待变”;12月13日,写成杂文《北京大学五十周年》;同日,朱家骅、傅斯年、俞大维、陈雪屏四个人在南京设法派飞机去接胡适南下,胡适本来不肯丢下北京大学不管;12月14日,在南京方面的劝说下离开;12月15日下午4点,傅作义派了部队护送胡适到北京南苑机场上了飞机,夜里10时到达南京明故宫机场;12月17日,在南京中研院内主持北大校庆纪念会。
1949年1月15日,被聘为“总统府资政“;4月6日,应中华民国政府要求,从上海搭威尔逊轮前往美国当说客。
1952年返台,1957年始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1962年2月24日在台北病逝。
胡适晚年为何回台湾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胡适当时的经济境况不佳。胡适晚年回台湾,并非心血来潮,早在1956年就有此打算。那年11月18日,他给赵元任写信说:“我老了,已到了退休年纪,我有一点小积蓄,在美国只够坐吃两三年,在台北或台中可以够我坐吃十年而有余。”
胡适回台,还与学术环境有关。他晚年的一大心病就是《中国哲学史》与《白话文学史》的下卷迟迟没有写出来。要想完成这些学术著作,一来需要大量的古代典籍,二来也需要学术助手帮忙。在美国,这方面的资料一来不太集中,二来还需要胡适亲自跑来跑去借阅,这对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而言,颇有体力不济之感。
此外,还有父亲的因素。胡适的父亲胡传,在台湾做过官吏,而且留有日记。为了让自己父亲的相关史料尽快刊印,胡适希望回台。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胡适 中国网——胡适晚年为何回台湾
胡适能归来吗
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博士有一句名言:“生活即经验,经验即是适应环境。”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适者生存不适者灭亡”的观点来衡量,杜威先生的论点应该是没错的。杜威是胡适之先生的恩师,而胡适虽然没有带过兵,甚至连枪也没握过,却被赫然列为55号战犯!四十年代末,毛泽东曾托人传信胡适:如果胡适能留在北京,还可以做北大图书馆馆长。然而清醒的胡适不受这香饵的诱惑,毅然乘机去了台湾。后来有人“假设”说:如果胡适留在北京,他的下场会比他的学生老舍更为悲惨。不过这是后话。-------五十年代,亦即开国之初,在知识界开展了对胡适先生毁灭性的批判,胡适的广博的学识以及深邃的思想,就被尘封在历史中了。按照株连的惯例,胡适以及与胡适有关的人的思想即使再正确,谁还敢为之遵奉与宣扬?看来胡适不适于中国的环境。适之,适之,名至而实不归,既未能适应大陆的环境,也只好“乘桴浮于海”,逃到海外去谋求生存了。从另一方面说,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泱泱大国,竟容纳不下胡适这样一个旷世之奇才,将胡适无情地扫地出门,实在令人瞠目。。-----五十年代,有人劝胡适归国,胡适微微一笑,问道:他们能容得我吗? 是啊,他们是不会容纳胡适的,与胡适势同水火,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不但把胡适钦定为战犯,要从肉体上无情的消灭,而更为主要的,是把胡适的思想定为反动思想,开展对胡适反动思想的批判运动,彻底清算。-----为什么对胡适的思想如此的畏之如虎,势不两立?这其中的奥秘,确实应该认真的做一番推敲。 有人对胡适的思想作了一个简单的概括,就是争人权,争自由,争民主,摒弃一切腐朽的传统文化,学习先进的人类文明制度,逐步改良社会,把中国建成一个自由、民主、幸福的国家。---------胡适是一个锐意进取的革命者,他猛烈批判的锋芒,不只是指向旧社会,旧制度,蒋家王朝,凡是任何形式的专制与独裁,都在他的扫荡之列。胡适说:“我第一提倡自由,提倡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发表自由;第二我提倡怀疑,我一生就反对独断。”胡适这种民主自由的理念,追求真理的精神,当然不见容于独裁专横的野心家,被视为敌对思想就是必然的了。胡适师承赫胥黎和杜威。他的原则是“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把一切学说理想都看作待证的假设”。胡适说:“从前禅宗和尚曾说,‘菩提达摩东来,只要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我这里千言万语,也只是要教人一个不受人惑的方法。被孔丘、朱熹牵着鼻子走,固然不算高明;被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牵着鼻子走,也算不得好汉。我自己决不想牵着谁的鼻子走。我只希望尽我的微薄的能力,教我的少年朋友们学一点防身的本领,努力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胡适在知识界,影响深广,他的聪明与睿智,他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就像一把犀利的匕首,戳穿了那些愚弄民众、玩弄权术、以假乱真、惑乱舆论的政治掮客的假面,因此,胡适被视作敌人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胡适说:“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这入木三分的铮铮雷鸣,击中了什么人的要害?现在有人正在呼唤“胡适归来”,其心甚诚,其情可悯。但因路途险阻,扫清道路尚需时日。所谓“胡适归来”,无非是胡适思想归来。如果相逢胡适于地下,问其是否愿意归来,胡适还会一如当年,微笑着反问一句:“他们能容我吗?”中国知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周恩来的外交秘书李慎之先生临终前说过:“20世纪是鲁迅的世纪,21世纪是胡适的世纪。”但愿他一语成谶,在21世纪,胡适的思想,将成为领袖!“李杜文章众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胡适拒留大陆的三句话
在胡适还没有决定离开北平时,西山一带的中国共产党的广播电台,已经明确宣布:只要胡适不离开北平,不跟蒋介石走,中共确保北平解放后仍让胡适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和北京图书馆馆长。北大同仁与下属也有劝胡适留下的,但胡适只是摇摇头,还是决定走。劝得急时,他留下三句话:
“在苏俄有面包没有自由;在美国又有面包又有自由。他们来了(指中共),没有面包也没有自由。”后来有朋友传达了毛泽东给胡适的一个口信:只要胡适不走,可以让他做北京图书馆馆长。胡适听后,只冷冷回了一句:“不要相信共产党的那一套!”
扩展资料:
胡适人物简介: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男,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学名洪骍,后改适,字适之。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
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领袖。
他的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新诗。
“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20年不谈政治;20年不干政治”的态度。于1920年代办《努力周报》,1930年代办《独立评论》,19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
1949年创办《自由中国》。1938~1942年出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1946~1948年任北大校长。1949年去美国。1952年返台,1957年始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在台北病逝。
胡适一生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的治学方法。
胡适说过的最经典的话
1、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2、也想不相思,可免相思苦。几度细思量,情愿相思苦。
3、昨日种种,皆成今我,切莫思量,更莫哀,从今往后,怎么收获,怎么栽。
4、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5、你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需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
6、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
7、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8、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认真的做事,严肃的做人。
胡思杜为什么留在大陆
北平和平解放后,胡思杜被派到华北人民革命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政治研究院去学习,学习会上他踊跃发言,表示要与父亲划清思想界线;1950年9月22日胡思杜在香港《大公报》上发表了《对我的父亲——胡适的批判》,言辞尖锐,锋芒直指胡适;此后,胡思杜被分配到唐山铁道学院马列部教文史,1957年“反右”期间,被定为“右派”分子,他不甘受辱,自杀身亡,年仅37岁。
直到1962年胡适病逝台北,都不知道他的小儿子胡思杜在大陆已经“畏罪上吊自杀”了。
胡适:
14日,蒋介石两次亲自打电报摧促胡适飞南京,并派专机迎接。胡得此消息,决定乘机南飞,临行前,他派人劝辅仁大学校长兼好友、与陈寅恪齐名的史学大师陈垣共同乘机赴京,陈垣不从。令胡适想不到的是,不但老友陈垣不从,即使他的小儿子胡思杜也表示暂留在亲戚家,不随父母南行。这一拒绝令胡适夫妇大为吃惊,心中恼怒又不知如何是好。
1941年,胡思杜投奔在美当大使的胡适进入美国学校读书,1948年夏回到国内,8月30日到北平图书馆报到,成为北图的一名职员。据胡适办公室不挂名的秘书邓广铭回忆说:“当时胡思杜不愿意随胡适南飞,他刚从美国回北平不久,对国内这几年的情况不熟悉。他说:我又没有做什么有害共产党的事,他们不会把我怎么样。结果胡适夫妇就把他留下来了。”
因事涉紧急,胡适无法也无力在短时间内做通这个脑后长有反骨的儿子的政治思想工作,眼见胡思杜周身充溢着一股年轻气盛,不知天高地厚的牛烘烘的叛逆气味,胡适夫妇颇感无奈,只好强压怒火,按照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或者儿要守家的古训——随其便了。
胡适对儿子说了几句不要再像在美国读书时那样——整天出去吃喝嫖赌,正事不干,除了工作,要好好蹲在家中照看家产与书籍之类的话,便告辞而去。想不到这一别竟成永诀。
胡适《容忍与自由》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是如何论述的
胡适的《容忍与自由》主要观点是:容忍是自由思想的根本,社会没有容忍就不会有自由;只有容忍不同的思想存在,才能使人人都能够充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他认为“容忍”既为一种自由的精神,同时又是一种民主的精神,或者说它就是自由之根本。容忍既是自由存在可能的前提,也是自由最后所成就或者所归属的社会秩序形态和个人思想行为的重要准则。换言之,一个健康的社会,只有容忍不同的思想存在,容忍有不同的声音,才能使人人都有思想的自由。
胡适容忍与自由中思想自由史的例证是:对于国民党在大陆的彻底失败以及败退到台湾之后依然未能彻底改变、特别是继续沿袭专制威权体制、不容异见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失望和郁闷。
扩展资料:
从可以看出胡适的《容忍与自由》,中国人的容忍精神源于孔孟学说的,小不忍则乱大谋同时也表现为怀柔精神,在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里仁义、道德、忠恕、礼仪为精神支柱的人文精神价值观根深之入中国人的骨子里,中国人的容忍是一种同情,宁可他人负我不可我负他人注重了中国人的仁义道德精神。
君臣之礼奠定了中国人的忠恕之道君有君道臣有臣道君臣有礼谓之忠恕忠君报国之情怀延续了五千年,泱泱华夏礼仪之邦俯仰世界莫非王土是中国历朝历代的世界观,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的一种尊他利他的谦卑心态而不是自傲自居,所以说中国人的容忍精神是集合了谦卑道德礼仪忠恕,这种容忍并不代表一味的容忍,中华民族遵循的是天地人融合的精神先礼后兵的讨伐之道。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容忍与自由》
胡适拒留大陆的三句话是什么
在苏俄有面包没有自由;在美国又有面包又有自由;他们来了(指中共),没有面包也没有自由。
胡适是蒋介石拟定的抢救名单的第一人,面对这一番抢夺战,胡适说,在苏俄有面包没有自由,在美国又有面包又有自由,他们来了,没有面包也没有自由。
1953年,举国上下批判胡适的“反动”思想。有记者在美国访问胡适本人:“你对这个批判运动怎么看?为什么中国大陆把你定为反动思想?你这个敌对思想是什么思想?”
胡适想了一下回答说:“我第一提倡自由,提倡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发表自由;第二我提倡怀疑,我一生就反对独断,就是反对教条主义。”
晚年忏悔:
胡适的思想就是倡导民主与科学。1927年,他写《我们对西洋文明的态度》,对社会主义持肯定态度。1949年去了台湾的周德伟把《通往奴役之路》介绍给殷海光与胡适,由殷海光翻译并在《自由中国》上连载,此举引起了中国自由主义者的反思。
胡适晚年在《自由中国》上发表《从〈到奴役之路〉说起》,认为社会主义的倾向与他的自由主义思想间有冲突,开始公开地忏悔,甚至清算自己过去的思想。这和上世纪50年代大陆形势有关,同时他也受到了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一书的影响。
历史揭秘:为什么胡适不愿留在大陆
他以为国民党效仿美国的政治,美国的思想,就会真的和美国一样拥护自由,拥护人权,结果明显他的选择是错误的。他选择离开大 陆,而和蒋介石去了台 湾,是因为他心中对自由中国的向往与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