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泽如

黄花岗起义的领导者是谁 黄花岗起义过程?江门都出了哪些名人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1-03 11:00:58 浏览12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黄花岗起义的领导者是谁 黄花岗起义过程

1、“黄花岗起义”的领导者是著名的革命家黄兴。

2、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集赵声、黄兴、胡汉民、邓泽如等中国同盟会重要骨干会议,决定集同盟会精英,在广州起义,和清朝政府决一死战。

1911年1月,黄兴、赵声、胡汉民在香港成立起义领导机关──“统筹部”,并在当时的香港屯门青山农场策划起义,又派人到广州附近各地,联络新军、防营、会党、民军,以备响应;同时在广州设立38处秘密机关,刺探敌情,转运军火,为起义作准备。

4月8日,统筹部召集会议,会议议定起义时间为4月13日(宣统三年三月十五日),计划十路大军攻打广州:第一路由赵声率领江苏军攻打水师行台;第二路由黄兴带领南洋、福建同志攻督署(两广总督张鸣岐驻所);第三路由陈炯明领东江健儿堵截满界;第四路由朱执信领顺德队伍守截旗界;第五路由徐维扬领北江队伍进攻督练公所;第六路由黄侠毅领东莞队员打巡警道;第七路由莫纪彭领军策应徐维扬、黄侠毅两队;第八路由姚雨平率领陆军响应;第九路由洪承点派队分途攻守;第十路由刘古善领队分途攻守。

因同盟会会员南洋华侨温生才4月8日同天单独行动,枪杀广州将军孚琦,以及吴镜运炸药被捕,原定起义被迫改期。

1911年4月23日,起义组织者在两广总督署附近的越华街小东营五号设立起义总指挥部,赵声任总指挥(留守香港),黄兴任副总指挥。将原定十路进军计划改为四路:黄兴率一路攻总督衙门;姚雨平率军攻小北门;陈炯明带队攻巡警教练所;胡毅生带队守南大门。

4月27日(宣统三年三月廿九)下午5时30分,黄兴率800名敢死队员分四路攻打两广总督衙门、小北门、巡警教练所和守南大门。黄兴首先发难,连发三弹,率队攻入总督衙门,决心生擒两广总督张坚白。不料张越墙逃遁。由于清朝部队人数众多,起义队伍得不到接应,各路队伍虽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彻夜相攻,但都先后失败。黄兴侥幸脱险。由于实际起义以黄兴率部为主,黄兴为实际起义领导人。赵声、胡汉民廿九日率200选锋队员出发,三十日凌晨抵达广州城外,但是大势已去遂返回。

事后,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多方设法收殓烈士遗骸72具,合葬于城东黄花岗,后改名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1932年,查得此次死难烈士姓名达86人。由于习惯,人们仍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江门都出了哪些名人

梁启超,梁思成,僧一行,陈垣,等等。

江门 历史 文化悠久,出现过很多各行各业的名人:

一代大儒陈白沙、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梁启超以及9个子女:梁思顺(令娴)(1893年~1966年),长女,曾经生活在日本,并当父亲的日语翻译,1966年病逝。梁思成(1901年~1972年),长子,著名建筑学家,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其妻为林徽因。梁思永(1904年-1954年),次子,著名考古学家,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梁思忠(1907年-1932年),三子,曾任国民党十九路军炮兵校官,因病早殇。梁思庄(1908年-1986年),次女,著名图书馆学家。梁思达(1912年-),四子,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梁思懿(1914年-1988年),三女,从事 社会 活动。梁思宁(1916年-2001年),四女,投奔新四军参加中国革命。现已离休,住在山东济南。梁思礼(1924年-),五子,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院士、中国航天第一人冯如、同盟会元老陈少白

张其光、易建联、杨丞琳、刘德华、甄子丹、周润发、杨婉仪、余文乐、关智斌、梁朝伟、曾志伟、黄家驹、欧阳震华、朱玲玲、谭咏麟、张可颐、胡杏儿、钟镇涛、梁咏琪、麦嘉、黄贯中、黄家强、李克勤、谭耀文、梁汉文、苏永康、林子祥、黄凯芹、陈美琪、黎姿、叶世荣、甄妮、徐少强、郑伊健、何家劲、张保仔、容祖儿、陈慧珊、杜汶泽、伍思凯等等等等。







介绍几位从广东江门市走出的名人,他们是:

崔世昌,广东江门新会人,1954年2月生,无党派,研究生学历。现任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澳门中华总商会副会长、崔世昌核数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第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六届立法会议员。是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陈伟文,广东省台山市都斛镇白石乡塘边村人,海军少将。1956年7月入伍,1961年4月入党。曾任海军榆林基地参谋长、海军广州舰艇学院任副院长兼训练部长。1988年被授予海军少将。

容永祺,广东江门新会人,1960年8月生,香港专业及资深行政人员协会创会会长、友邦(香港)区域执行总监。此外,他还是香港杰出青年、香港杰出青年协会主席、香港人寿保险从业员协会会长、亚太寿险总会会长、国际人寿保险经理协会国际委员会主席。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第一位飞机制造者,飞行家_冯如。江门唯一一位参加长征之人_冯燊。



江门自古以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出现了不少 历史 名人,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江门都有哪些 历史 名人。

1. 张保仔

(1783年—1822年),原名张保,籍贯广东新会县江门镇水南乡人,1810年以前广东沿海著名海盗、华南海盗、以后投诚成为清朝水军军官。到当代仍为人所熟悉的香港 历史 人物。

2. 刘天一

刘天一,原名刘厚吉,学名刘善庶,广东台山人。民国4年(1915)随父母居广州,民国14年就读于广州宏英中学。

3.冯如



冯如(原名冯九如,1884年1月12日-1912年8月25日),汉族广府人,飞机设计师、制造者和飞行家。

4.杨铨



杨铨,广东鹤山人。他16岁时,即随父入工厂做工。在太古船坞当“后生”时,常代一英国人购买古董,因而开始对 历史 文物有所认识,觉得祖国的珍贵文物不应流失到外国。他开始自己收集文物。经过长期的积累,文物储量相当可观。与此同时,他又悉心研究中国 历史 ,广泛学习各种文物知识,由是酷爱古代文物之情益发加深。

5.李树芬

李树芬(1887 1966)广东新宁(今台山)人。光绪三十一年,他由李自重介绍,在香港加入同盟会。入会后,他积极筹款支持革命。

1954年,李树芬出任香港名誉鸟兽保护官。1956年,被推选为美国胸科学会监察委员。1961年,被日内瓦国际外科学院授予名誉院士称号。1964年,他获得美国国际外科学院“国际百周年杰出外科医师”奖。1966年病逝于香港,遗著有《静脉注射浅说》、《香港外科医生——60年回忆录》。

6.方玉莲

方玉莲(1874 1965)女,广东开平人。出生于贫苦农家,嫁与本县西成村周姓村民之后,仍在农村种田。她性良善,乐于助人,常出钱出力办公益事。1949年10月广州解放,港九妇女界在六国饭店举行庆祝会,75岁高龄的方玉莲应邀参加并在会上讲话。 同年10月底,方回到开平,不久被选为粤中区妇女联合会委员。她积极组织群众支援解放海南岛,以及捐献飞机大炮,抗美援朝。历任第一、二、三届广东省政协委员。1965年因病去世。

7.李煜堂

李煜堂(1850 1936),名文奎,一字郁堂,广东台山人。幼研经史帖括之学,年18随兄经商美国,数年后积资返港,设金利源、永利源两药材行于港岛南北行;甲午中日战争后,以国势微弱,认为非振兴新工商业不能自存,遂先后经营广州电力公司、河南机器磨面公司、泰生源出入口货行等,因缺乏经验,屡屡失败。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港创办联益保险公司,经营保险业务,举办经年,成效大著。旋复创设康年人寿保险公司,为国人自办人寿保险之滥觞,后更开设联泰、羊城、上海联保三保险公司,充主席、经理要职,分店遍布国内各口岸及南洋一带,时人以“保险大王”称之。

8. 邓泽如



邓泽如(1869—1934.12.19),名文恩,字远秋,号泽如,以号行。清光绪年间,以契约劳工身份到马来西亚谋生,逐步发展成为南洋知名的实业家。1907年,邓泽如加入同盟会,任马来西亚分会会长。担任过国民党广东支部长以及一、二、三、四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等职。思想上偏右,反对与中国共产党联合。1931年因蒋中正软禁胡汉民,曾与四位监委联名弹劾蒋中正。1934年因病在广州逝世。

9.陈子褒

陈子褒(1862-1922),名知孚,号荣衮,又号耐庵,江门外海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光绪三年(1877年)考取秀才,光绪十九年(1893年)考取广东举人第五名。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他痛感屡遭外国侵略,丧权辱国;又见日本明治维新后,转弱为强,因而萌发出变法图强的意识。1895年,陈子褒赴京会试时,参加了康有为、梁启超组织的“公车上书”行动,并加入“保国会”,积极参与戊戌变法。

10.伍朝枢

伍朝枢(1887—1934),字梯云,广东新会县会城镇人。出生于天津,他是伍廷芳之子。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归国居于京都,攻读国学。不久,赴英国入伦敦大学专习法律。三年考试以第一名卒业,获法学学士位。后又转入林肯法国研究院深造。毕业后,应伦敦大律师考试,又获第一名,取得大律师资格,一时名震英京。

求民国期间(1912-1949)的历任财政总长

从1914年5月1日正式设立财政部起,历任财政总长有:周自齐、周学熙、孙宝琦、陈锦涛,以上为袁世凯时期财长。

陈锦涛、李思浩(代)、李经羲、梁启超、王克敏、曹汝霖(署理)、龚心湛、潘复、周自齐、李士伟、高凌霨、张弧、董康、汪大燮、罗文干、凌文渊、刘恩源、张英华、王正廷,以上是1916至1924年皖系军阀时期的财长。

李思浩、陈锦涛、贺德霖、顾维钧、潘复、汤尔和,以上是临时执政府时期(段祺瑞)财长。

阎泽溥,以上是军政府时期(奉系张作霖时期)财长。

1921年4月,国会非常会议在广州召开,决议通过《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七条,建立中华民国政府,采用总统制,下设各部。此后的历任财长有:唐绍仪、廖仲恺、古应芬、邓泽如、宋子文、钱永铭(代)、孙科、黄汉梁、孔祥熙、俞鸿钧、王云五、徐堪、刘攻芸、关吉玉。

扩展资料

陈锦涛(中华民国首任财政总长、汉奸)

陈锦涛(1871—1939),广东南海人,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客,幼年就读于香港皇仁书院,后任北洋大学堂教习。1901年赴美,入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攻读,获博士学位。1906年归国参加学部考试,获第一名,授法政科进士。

历任度支部预算司长、统计局局长、币制改良委员会会长、大清银行副监督、度支部副大臣。1912年1月出任南京临时政府财政部总长,1916年6月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任外交总长。1917年4月因受贿罪入狱,1918年获赦免。1920年5月任广东护法军政府财政部部长。

1925年再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1930年任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抗战爆发后,投靠日本,沦为汉奸,出任伪维新政府财政部长兼伪兴华银行总裁,1939年病死于上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陈锦涛

卢夫人写给孙中山的诗,先生再见

卢夫人写给孙中山的《先生再见》:

我常识不够又不懂英语,缠脚行动又不便,帮不上先生什么忙,愿先生与我各寻良人,我爱你是真的,可我不能阻止你,奔向比我更好的人吧。可我就是觉得除了我谁也配不上他。”

其实《先生再见》是一封离别信,原本是卢慕贞和孙中山离婚时,写给孙中山的。信中表达了卢氏的豁达大度,但也流露了她的心酸和无奈。可离开孙中山后,她终生未嫁直到八十岁永远离开,世人皆知山龄喜,无人知晓卢氏悲。这份爱也只有孙中山先生才受得起。

扩展资料:

卢慕贞在十七岁的时候,就遇见了意气风发的孙中山,两个人很快走进了婚姻。她放手让丈夫在外闯荡,独自一人守着一个人家,毫无怨言。可是千盼万盼,没有盼到丈夫归来,却等来了一纸离婚书。

孙中山主张民主,宋庆龄亦是身份特殊,想要婚姻名正言顺不被世人诟病,无疑就要结束上一段婚姻。收到丈夫离婚书的卢氏,平静异常,二话不说便在回信中写了一个“可”字,便同意了离婚。

卢氏说自己没有文化,更不会英文,缠着脚行动也不方便,帮不上孙中山的忙。不像宋庆龄留过学,见识广,家族庞大,足够帮助孙中山干一番大事。卢氏一个人的成全,免了三个人的纠结。

卢氏对孙中山的爱,不比任何人少,其中的一句“我无法阻止你奔向更好的人,唯一能做的就是支持你的所有决定。”很是让人钦佩。

邓泽如的子女后人

邓泽如共有五个儿子:邓光夏、邓光商、邓光周、邓光武、邓光华。邓泽如去世时,除大儿子外,其它四子都还年幼,最小的儿子邓光华则出生在邓泽如去世前一天。解放后,其长邓光夏、四子邓光武在香港生活,三子邓光周后来去了台湾,五子邓光华在纽约生活。二子邓光商留在了大陆。

邓泽如的人物生平

邓泽如,早年随父习商,18岁前往南洋谋生,初在马来半岛往来于金宝、芙蓉等地开采锡矿, 后在挂罗庇劳埠经营橡胶,结识富商陆佑,尝为其代理人,以此发家致富。
1906年,邓泽如因倾慕孙中山之名,遂于12月在吉隆坡会见孙中山,信服革命主义,从此追随孙中山进行反清革命活动。1907年挂罗庇劳埠同盟会分成立,邓泽如任会长,积极筹款支持同盟会在两广和云南发动的历次武装起义。
1909年,同盟会南洋支部迁到庇能,他主持支部事务,积极推进南洋党务、筹集起义款项、支持《中兴日报》刊行。1910年11月与孙中山、黄兴、赵声、胡汉民等在马来西亚槟榔屿举行秘密会议,决定筹集巨款,谋在广州大举。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邓泽如应召回国,孙中山曾拟委任其广东都督府实业司司长、官钱局总办,他辞而不就。
“二次革命”失败后,他仍回南洋经商,重操旧业。1914年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邓泽如担任南洋各埠筹款局委员长,为支持国内反袁斗争而积极筹款。1915年,在孙中山派来的同志协助下, 以中华实业公司名义募集数十万元,将款汇回国,作讨袁经费。
1917 年孙中山南下组织护法运动,发行“军事内国公债”,邓泽如帮助推销3万余元。
1918年,邓泽如50岁生日时,孙中山亲笔题了“仁者寿”的匾额送给他。国民党多位政要人物向他祝寿,由胡汉民起草祝贺信,廖仲恺执笔,汪精卫、陈炯明、居正、林森、徐谦、许祟智、邓铿、戴季陶、朱执信都署了名。祝贺信中提到:“黄克强(即黄兴)先生语余曰:以言南洋爱国之士,吾必以邓君泽如为巨擘。”
1920年11月底,孙中山在广州重组军政府,邓泽如应召回国,任广东军政府内政部矿务局长兼广东矿务处长。
1922年6月,陈炯明部叛乱,邓泽如前往香港与孙中山取得联系,筹款讨逆。8月,被任为中国国民党广东支部长, 发表讨陈宣言。之后,任讨陈办事处第三科主任、驻港讨逆办事处理财员。他在短短几个月内,筹得40余万元作讨陈活动经费。
1923年任大本营建设部长、两广盐运使等职。1923年10月被孙中山指定为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九委员之一,参与国民党改组事务。
1924年1月在国民党一大上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任中央银行董事等职,但反对与共产党合作。1924年6月他与张继、谢持等上书孙中山,反对联俄、联共政策,弹劾共产党,声称国民党内“绝对不能党中有党”,反对国共两党合作。1925年,廖仲恺遇刺后,邓泽如接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孙中山逝世后,他与胡汉民等纠集一起,多次策划“清党”,后又支持西山会议派的反共活动,成为国民党右派。
1926年3月,以广州国民政府代表身份北上参加孙中山陵墓奠基礼。
1927年4月,邓泽如与吴稚晖等积极促使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并兼任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国民党“三大”上被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他又先后支持汪精卫、胡汉民反对蒋介石,曾在1931年被选为反对南京中央的广州国民政府委员。1931年6月被南京中央开除党籍,撤销职务。1931年11月又恢复其党籍。
1932年,设在新会县篁庄乡的西江乡村师范学校成立,邓任校董会主席,支持该校实践乡村教育理论,培养乡村教育人才。
“九·一八”事变后,宁粤议和,邓泽如被选为改组后的国民政府委员和西南政务委员会委员。1934年12月19日病逝于广州,终年65岁。

叶剑英与香港的世纪情缘

1916年,19岁的叶剑英从广东乘船至香港,经香港转轮渡去往南洋。

这是他第一次出国,但不是去留学,而是去打工。

他的家境不算好也不算差,父亲叶钻祥自幼习武练功,曾在梅县考取武秀才,但却没有捞到官位,只好退出官场,转行做点小买卖。

有时,叶钻祥帮别人杀猪、打渔,有时,兼职做“水客”,赚来的钱除去日常生活开销,剩下的就是供他读书。

叶剑英天资聪颖,1908年,念完了私塾后,升入丙村三堡学堂继续求学。

学校内的老师知识渊博,思想进步,其中,以林修明为典型代表。

时值辛亥革命前期,中国长夜如磐的封建 社会 正在发生剧烈的震颤,影响力波及古老的梅州城。

林修明带领学生,发起“头上革命”,剪掉长辫,向旧势力抗争。

在老师的科普下,叶剑英受到启蒙,了解了当下 社会 的局势与孙中山先生所做之努力。

他看到本地的清兵专做些蝇营狗苟之事,忍不住与他们争辩,联动学生与这群“蛀虫”动起手来。

但以暴制暴只能短暂解决矛盾,如何让老百姓彻底跳出火坑才是问题的关键点所在。

在那之后,他考入梅县务本中学,后转到私立东山中学,不仅攻读书本知识,还开始注重学习武术,既撰写文章,又积极参与文体活动。

1915年秋毕业之际,他在同学录的序言中挥笔写下:“成则周武三千,败则田横五百”,告诫同学们勿忘自己身上承担着的责任与使命,要为国家富强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中学毕业后,叶剑英渴望再攀知识的高峰,去省城、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开开眼界,但因家庭情况不允许,暂时搁置了此计划。

他应父母的要求回乡,在雁洋横山的一所小学任教,但心里还是想着,去外面闯荡一番。

这个念头一直萦绕不散,他便与父亲心平气和地谈了一次。

叶钻祥看自己的儿子态度坚决,也就不再左右他的想法:“你的堂哥叶宜桐在马来亚怡堡,待与他联系后,便去南洋谋生吧。”

那几日,叶钻祥找了一位与自己相熟的“水客”,嘱托他把叶剑英带去香港,再经新加坡抵达马来亚。

漂泊与奔波十余天后,叶剑英与伯父、堂哥会合,顺利地在当地落了脚。

但他的钱已经用光了,得赶紧找到工作才行。

那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得如火如荼,马来亚成了英殖民主义案板上的一块肉。

当地的资本家如同大象,求职者如同蚂蚁,轻轻一踩就会被踩死。

读过书,有点文化底子的叶剑英,不至于沦落到去工厂做工,先后当过英文打字员、小学国文教员,但发下来的薪水寥寥无几。

在他的生活愈加艰苦、穷困时,云南都督唐继尧派人来南洋招收华侨子弟入云南讲武堂就学,叶剑英听到了这则消息,立刻报了名,成功通过考试被录取。

他靠着攒下来的微薄收入,又得到了堂兄宜桐等人的支持,于1917年夏天坐船返回香港,再经越南海防、河内,取道滇越铁路前往云南昆明。

这一去一回,香港,成了他走上 社会 的出发地与投笔从戎的转站点,有了不同的意义。

云南讲武堂让叶剑英儿时嫉恶如仇的那股子劲发挥出来了,校内群英荟萃,皆是有理想有抱负的能人,这使他感到无比兴奋。

在那里,他学习到了军事技能与战场谋略。

偶尔,他会写一封家书回去,报报平安,说一说自己过得怎么样。

他在信中对弟弟叶道英袒露心声,称他决定为国一展英雄之志。

为了鼓励自己,他把父亲为他取的名字——叶宜伟,改成了叶剑英。

三年,弹指一挥间,叶剑英毕业了,国内的局势又变了天。

早些年跟着孙中山干革命的人,渐生异心,比如说当初为云南讲武堂招生忙前忙后的唐继尧。

还有一些曾积极参与辛亥革命的各地军阀,成了墙头草,风吹两边倒,比如说广西军阀刘震寰等人。

在革命局势不明朗时,叶剑英仍决定投奔孙中山。

1920年,他加入国民党,被分配到粤军工作。

因基础知识学得够扎实,叶剑英的军事才华慢慢显露。

他以南洋华侨身份,只身前往汕头、香港、江门三地,策反桂系部队,为粤军攻下广州,两广统一铺好了路,立下一功。

粤军总司令陈炯明,起初不愿班师回广东,在军队本身受到了威胁后,才勉强听命于孙中山,从广西回粤,率部打败了盘踞广东的桂系军阀。

此人野心大,表面迎合,却满肚子花花肠子,令人捉摸不透。

北伐战争前,陈炯明多次破坏北伐,不让孙中山在桂林设置大本营,拒绝与孙中山讨论关于北伐的种种问题。

1922年8月,在把持广东军政大权后,他终于露出了自己的狐狸尾巴,公然反对孙中山。

被逼无奈下,孙中山只好去上海暂避风头,而担任大总统随员的叶剑英,再一次回到香港,与先期抵港的同事碰头。

这是叶剑英第四次去香港。

他与孙中山不呆在一处,但却以书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革命的任务在一封封的信件中写得清楚明白,叶剑英要想办法筹款,支持北伐继续进行下去。

他联系了老同盟会员、著名侨胞邓泽如及一大批在海外的云南讲武堂同学,登记好每一笔捐款,让北伐部队熬过了最艰难的日子。

1924年1月,叶剑英应廖仲恺邀请,参加筹办黄埔军校工作。

在黄埔军校,叶剑英结识了周恩来,对共产党的广阔胸襟和伟大抱负深感佩服,多次提出想要加入中国共产党。

蒋介石叛变革命之后,叶剑英虽然已经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但他深明大义,通电讨蒋,挽革命于危难,用行动证明了到底要走一条怎样的路。

在周恩来的介绍下,他得偿所愿地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不过,他的行为激怒了蒋介石,被列进了国民党的黑名单中,叶家也一度卷进了风波里。

十万大洋的悬赏通告张贴在大街小巷,叶剑英回到了熟悉的香港,时不时地变换住所,在交通员的接应下,远赴江西,继续奔忙。

1938年,叶剑英因病去香港就医,顺便开展工作,他和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的廖承志、潘汉年打交道比较多。

为了在香港宣传抗战思想,他特地指导该如何操作,果然激起了当地民众的抗战热情。

1950年初,广东闹春荒,时任广州市市长的叶剑英,又想到了“老朋友”香港。

他觉得只需要在外国采买粮食,再经香港“中转”,运入广州,就可以解决军民所需粮,缓解大家的燃眉之急。

为了广州的经济,叶剑英格外注重人才的引进,他奔走香港,鼓励香港工作的文化界精英人士回广州发展。

每次去香港,他总有解决某些问题,总能有所收获,总能认识新的朋友,与香港市民建立下了宝贵的情谊。

1977年至1983年,叶剑英担任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对港澳台的回归统一问题倾注了大量心力。

他的这份心意被一众港澳台同胞看在眼里,部分港澳政协委员还给他写过致敬信。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巧的是,这一年,恰好是叶剑英元帅诞辰100周年。

叶剑英与香港的世纪情缘,是旁人所不可复刻的。

张继的人物简介

张继(1882—1947),字溥泉,河北沧县人,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中国国民党元老。

1897年就读于保定莲池书院。1899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1903年回国与友人创办《国民报》、《民报》、《新世纪周刊》等报刊,宣传革命。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2年任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参议员、中国同盟会本部交际部主任。

1921年任中国国民党特设广州办事处干事长、中国国民党宣传部长、北京支部部长。1928年后历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国民政府司法院副院长、北平临时政治分会主席,中央监察委员、国史馆馆长等职。 1947年12月15日在南京病逝。

扩展资料:

1914年(民国三年)起,张继先后历任参议院议长、护法军政府驻日代表、中国国民党宣传部长、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1916年(民国五年)任孙中山护法军政府驻日代表。1920年(民国九年)任广东军政府顾问、中国国民党北方执行部主持人。

1921年(民国十年)任中国国民党广州特设办事处干事长,中国国民党宣传部长,北京支部部长。1922年(民国十一年)11月,携带孙中山亲笔信到北京与苏俄使者越飞会谈。

1924年(民国十三年)1月,张继当选为中国国民党一大中央监察委员。1924年(民国十三年)6月张继和谢持、邓泽如联名提出《弹劾共产党案》,为此受孙中山斥责,乃至避走上海。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12月15日在南京病逝。张继生平著有《张溥泉先生全集》及《补编》。


有空回电是什么意思

回电是接到电报或信件后用电报回复:赶快给他回个电。
用电报、电话给对方回覆。亦指回覆的电报、电话。
回电造句:
1、邓泽如很快接到革命党人的回电,说卢慕贞及家人因旅资问题无钱购买船票,所以尚未确定行期,正由革命党人集资资助。
2、等她一回来,我就请她马上回电。
3、她可能会说“你为什么不给我回电呢?”。

邓泽如的介绍

邓泽如(1869—1934.12.19),名文恩,字远秋,号泽如,以号行。清光绪年间,以契约劳工身份到马来西亚谋生,逐步发展成为南洋知名的实业家。1907年,邓泽如加入同盟会,任马来西亚分会会长。为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数次筹款,接济军费。1912年回国,开发矿业,1920年担任广州军政府内政部矿物局局长兼广东矿务处处长,期间为讨伐袁世凯、陈炯明大力筹款。担任过国民党广东支部长以及一、二、三、四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等职。思想上偏右,反对与中国共产党联合。1931年因蒋中正软禁胡汉民,曾与四位监委联名弹劾蒋中正。1934年因病在广州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