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姓魏的起源
源流一:魏姓源出隗姓。夏商时期,西北部落隗姓中的魏地部落,最终发展为国家,即魏国。商末隗姓魏国后被灭,其子孙以国为氏,姓魏,已有4000年历史。
源流二:魏姓出自姬姓。商末周文王占领隗姓魏国之地,封其亲属于魏国,这是姬姓魏国的始封之地。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毕公高于毕,在今陕西咸阳北,是为毕国。迁封魏国于山西芮城东北的魏城。春秋时,毕公高的后裔毕万辅佐晋献公,于公元前661年灭了姬姓的耿、霍、魏等小国,晋献公封毕万于魏地,建立另一个姬姓魏国。公元前445年传至十二世孙魏斯,于三家分晋事件自立为诸侯,即魏文侯,建立了强大的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再传三世到魏王假,于公元前225年被秦始皇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姬姓魏氏有3100年历史,史称魏姓正宗。
源流三:魏姓出自芈姓,战国时秦国大臣魏冉,为芈姓之后裔。秦武王去世后,拥立武王之异母弟嬴则(秦昭王),曾长期任秦相,封于穰(今南阳邓州穰东一带),号穰侯,魏冉之族后裔皆姓魏,这支魏姓有2300年历史。
源流四:魏姓出自少数民族汉化改姓或为少数民族固有之姓。
魏姓起源和来历:源自上古时期的魁隗氏生于4千年前
魏姓是由最古老的华夏族姓氏隗姓演化而来的,始祖是神农氏之后的第二位炎帝-魁隗氏,夏商时期发展出了隗姓部落,正好位于魏地,商末期被灭国后,遗民才以国为姓。之后又延伸出了姬姓魏氏,因为商朝末期周文王姬昌占领了这里。
魏姓起源和来历
1. 源自魁隗氏
魏姓可以说已经有4000年的历史了,因为在夏朝时期,西北就出现了隗姓部落,主要居住于魏地,他们的始祖就是魁隗氏,与神农氏有着差不多的地位。而隗姓部落之后发展壮大成为了魏国,直到商朝末期被灭之后,遗民才为了纪念故国,所以将自己的隗姓改为了国名,也就是魏姓。
2. 源自姬姓
姬姓魏氏的始祖也是魁隗氏,因为姬姓魏氏的初封之地就是周文王姬昌在商朝末期占领的隗姓魏国,当时将他的亲属封在了这里,于是这里就成了姬姓魏氏的始祖家园,之后周武王姬发继位后,又将他的弟弟毕公高也封在了这里,于是这里就被改为了毕国,但之后他的后裔毕万因为辅佐晋献公有功,所以将其封于霍、魏以及耿等组成的封地,这里便建立起了一个新的姬姓魏国。直到战国时期,魏文侯又才建立了七雄之一的魏国。
3. 源自芈姓
芈姓魏氏的始祖就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大臣魏冉,他是宣太后异父的弟弟,也就是华阳君芈戎的亲属,魏冉当时拥护秦昭王上位,被封于穰地,成为穰侯,而他的魏姓也延续了2千多年的时间,流传了下来。
4. 源自少数民族改姓或者固有姓氏
与赵姓起源和来历一样,魏姓中也有不少人是由少数民族改姓而来的,比如满族的倭彻赫氏、佤族的斯内氏以及鄂伦春族的魏拉依尔氏等,几乎汉化为了魏姓,这其实和当时元明清朝的政府推行的改土归流活动有关。
魏氏起源
1.出自姬姓,为是周文王裔孙毕万之后,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
2.出自芈姓,为颛顼帝的后裔魏冉之后,后改姓魏。
3.出自少数民族改汉姓或为少数民族固有之姓。
魏氏,在百家姓里面排名第30名,是个大姓。
魏氏家族家谱辈分顺序
1、魏氏统一字辈:天启大名兆吉昌信陵建立德锦长忠贞克笃赞先烈贤哲绍徽永世芳。
2、山东莱西魏氏字辈:文正家风、士业仁居、懋修令德。看历史上魏姓名人,品历代魏氏名人伟业
3、福建南靖魏氏字辈:兴均邦宗秉景廷嘉道显元志士成盛汝常定光兴。
4、辽宁营口、盘锦魏氏字辈:永国殿炳文(鸿)万福连世庆。
魏姓的来源介绍_是怎么来的
魏姓最早来源于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南部一带,毕万为得姓始祖。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魏姓的来源,希望你喜欢。
魏姓来源
1.魏国,是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姬姓伯爵诸侯国,册封地于今山西芮城县北,国君为姬姓魏氏。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十六年),魏国被晋献公攻灭,封给毕国后裔毕万(战国时魏国国君先祖,毕国始祖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
2.出自姬姓,为周文王裔孙毕万之后,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
3.出自芈姓,为颛顼帝的后裔魏冉之后,后改姓魏。据《史记》等有关资料所载,战国秦昭襄王时有国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后异父弟魏冉,本楚人,芈姓,后改姓魏。
4.出自外姓改姓魏:
① 出自高姓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庆元进士,本魏氏,接给高家续其香火,姓高。长大后改回魏姓。姓魏。
② 出自李姓改姓魏。明代有昆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进士,后改姓魏。
5.出自少数民族改汉姓或为少数民族固有之姓:
① 满族倭彻赫氏、佤族斯内氏、鄂伦春族魏拉依尔氏改汉姓为魏。
② 土家、蒙古、彝、回、朝鲜等族均有魏姓者。
6.族,出自南北朝时期略阳氐族人王元寿,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7.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兀良哈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8.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在土家族、彝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魏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魏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毕万。据有关资料所载,魏姓为黄帝的姬姓嫡裔,他们原为毕国人。周文王的十五子毕公高受封于毕(今陕西省西安、咸阳两地之北),后毕国为别国所灭,其后裔万仕晋(今山西省境),成为晋国大夫。晋献公是当时晋国一名很有雄心壮志的君主,在位期间攻克了周围的许多小国,使晋国一度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献公念毕万在晋国灭霍、耿、魏 三国 中功勋卓著,于是将原是姬姓国的魏地赐给毕万为邑。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与韩、赵两家共同瓜分了晋国,自立诸侯,建国为魏,公元前225年,魏国即为秦所灭,亡国后的魏国王族子孙遂以国为姓。毕万也就被后人尊为魏姓族人的得姓始祖。
魏姓分布地区
巨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省平乡西南)。相当今河北省白洋淀、文安洼以南,南运河以西、高阳、宁晋任县以东,平乡、威县以北,山东省德州、高唐,河北省馆陶之间地。任城郡:夏商为仍国,周为任国、邿国。秦统一中国后置任城县,亢父县,西汉为任城、亢父、属东平国。东汉章帝分东平国置任城国。三国魏置任城郡(今山东省微山县一带)。西晋复任城国。北朝魏孝明帝神龟元年(518年)分高平郡一部,置任城郡,治所由仲浅村移于今济宁市任城路,并为任城郡治,隶兖州。北齐天保七年废亢父县。隋、唐、五代任城县建置名称不变,但隶属有别。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年),置济州于巨野,任城属之。金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济州移至任城。元至元六十二年之间,济州治所数易巨野,任城。济宁的名称始于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以后虽州、府、县时有变更。
魏姓迁徙分布
魏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南部一带,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也有部分居于今湖北、湖南省境。先秦时期,魏姓就已经出现了以“战国四大公子”之一信陵君魏无忌为代表的一批著名人物,使魏姓在当时盛极一时,家族地位十分显赫,势力也十分庞大。秦汉时期,魏姓子孙继承先人遗风,历居高官,使本族得以持续发展,并在秦时由于“秦徙 天下 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是故魏姓也有部分迁至今陕西省境内。魏无忌的六世孙因在西汉时任巨鹿(今河北)太守,有功于朝廷受到封赏,并使其家族成为朝野所敬仰的家族,其居地巨鹿也就发展成为魏姓 历史 上最著名的大郡望。与此同时,魏姓也有进入江苏、浙江、甘肃、宁夏者。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军阀割据,相互攻伐,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加上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多受冲击,因此魏姓大举南迁至四川、江西、福建等地,在当地安居繁衍,发展壮大,名人志士也有如泉涌,如三国时期蜀之名将魏延便以勇猛善战、功迁征西大而闻名。盛唐时,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士族壮大,魏姓繁盛,人丁兴旺,郡望与名人显宦大量出现,并且有部分族人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于福建安家,后又徙至广东等地,使家族播迁更加广泛,唐末,战乱烽烟又起,外族入主中原,魏姓被迫再度南迁,广泛进入到南方各地。截止宋末,魏姓人已遍布江南广大地区,繁衍于全国各地,从而使魏姓成为我国一大姓氏。元明清时期,魏姓族人已远播于海外,成为我国诸多家族中一个比较大的著名宗族。魏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七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三。
魏姓姓氏 文化
郡望堂号
魏姓的郡望主要有巨鹿、任城等。魏姓的堂号除了与郡望同名者外,还有九合等。“九合”堂号出自春秋时晋大夫魏绛。 山戎向晋请和,绛向晋君说和有五利。于是晋便和附近的少数民族山戎等缔结了友好条约。8年之中,晋国九合诸侯,称为霸主,都是魏绛的功劳。
宗族特征
1、魏姓族人在早期就已在南北方同时发展。
2、魏姓家族史上名人较多,且分布于经济、 政治 、文化、 军事 各个领域,为历朝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3、魏姓人早在宋朝时就已广播于全国,成为我国一大姓氏。
4、魏姓家训严明,颇具时代与家族特色。
5、魏姓族人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清光绪十六年魏子建修《魏氏族谱》山西忻州魏姓一支字行辈份为:“新文良,时懋行,昭弘知,泰宪圣,德益宁。”
魏姓家族名人
魏颗:春秋时代晋国魏犨的儿子,为人明礼敦厚,任晋国之职。有一次秦桓公派遣了一位勇猛善战,威震当时的名将杜回,带兵攻伐晋国,大军在晋国辅氏(今陕西省辅邑县)的地方扎营,准备会战,晋国面临重大威胁,就派魏颗出师对抗,两军大战之下,结果出乎意料,魏颗在辅氏地方打败了秦师,虏获了秦国猛将杜回,为晋国立了战功。为了奖励魏颗的这次功劳,晋景公把令狐之地赏给他做了封邑。
魏绛:即魏庄子,魏犨之子,春秋时晋国卿。其先祖为庶人,与周同姓,因伐纣有功被周武王封于毕,于是以毕为姓。到毕万时,事晋献公,伐霍、耿,魏等国有功,封于魏,遂又以魏为姓。晋文公时,魏氏列为大夫,徒于霍(今山西省霍州)人。他的活动主要在晋悼公时期(公元前572年至公元前559年)。晋悼公元年(公元前573年),魏绛为司马,执掌军法。
魏斯:战国初魏国的建立者,历史上著名的魏文侯,其在位期间奖励耕战,兴修水利,进行改革,使魏国日益强大,并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魏徵:馆陶(今属河北省)人,唐代名臣,政治家,相太宗,曾任谏议大夫,敢于犯颜直谏,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治世名言,曾谏二百余事,为太宗所器重,其博学多才,文采飞扬,著有《群书治要》等书。
魏源:原名远达(1794-1857),改源,字默深,湖南邵阳金潭(今湖南省隆回县)人。道光进士,官内阁中书,晚年任高邮知州。近代著名思想家,与龚自珍齐名,时称“龚魏“。他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倡导变革。魏源不以诗名,但他的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 鸦片战争 时期的许多名篇,感情炽烈,洋溢着浓郁的爱国主义激情。他还有许多山水诗写得气象雄伟,瑰丽悦目,有的还具哲理意味。魏源的诗风格遒劲,激越奔放,但律诗用典较多,显得费解,韵味不足。著有《古微堂诗集》和《清夜斋诗稿》。
魏忠贤:明代河间肃宁(今属河北省)人,少无赖,自宫后改名李进忠。万历时入宫为宦官,后乃复姓,赐名忠贤。熹宗即位,升为司礼秉笔太监兼提督宝和三店。他密结大臣为援,以犬马声色媚帝。天启三年(1623年)掌东厂,与熹宗乳母客氏勾结,排斥异己,专权揽政,参阅奏章,斥逐言官,纵容校尉,横行肆虐,迫害东林党人。次年,杨涟疏劾其二十四大罪,魏大中等七十余人又交章论其不法。遂兴大狱,大臣被罢逐者数十人,凡不附己者一概斥为东林党人,并杀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自内阁、六部、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广建生祠,时有「九千岁」之称。思宗即位,黜职,置凤阳。行至阜城(今属河北省),闻逮治令,遂自缢死。
魏巍(1920.1.16~2008.8.24)河南郑州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当代诗人,著名散文作家、小说家, 毕业 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魏巍原名魏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1937年 抗日战争 爆发后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底,奔赴朝鲜前线,和志愿军一起生活、战斗。回国后发表了一批文艺通讯,其中《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影响。毛泽东主席旋即批示“印发全军”。从此,“最可爱的人”成了志愿军的代名词。后来《谁是最可爱的人》入选中 学 语文 课本,影响了数代中国人。1978年,创作完成了抗美援朝题材长篇小说《东方》,于1983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2008年8月逝世。
猜你喜欢:
1. 2017年魏姓宝宝的名字大全
2. 魏姓取名男孩的名字
3. 魏姓男孩起名技巧
4. 姓魏的男孩的名字推荐
5. 魏姓女孩的取名方法
关于魏姓的来源
魏姓起源于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姬姓伯爵诸侯国魏国,册封地于今山西芮城县北。后魏国被晋国消灭,封给大夫毕万,后人以邑为氏,尊毕万为得姓始祖。魏姓人口主要集中于河南、四川、河北三省,大约占魏姓总人口的28%。
魏姓分布
魏氏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也有部分分居于今湖北、湖南省境。魏无知有两个玄孙,一个叫魏谌,定居清河;一个叫魏汉,定居任城。此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魏氏有部分人迁至今陕西省境内。东汉时江南一些地方已有魏姓居民。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随行将佐有魏有人、魏仁浦,后均在福建安家。唐代有魏慕中自巨鹿徙居江西南昌,历15世;二子魏亨,移居福建上杭,5代孙邦政又移居广东龙川;三子魏利,留守祖坟;四子魏贞,有一子移居广东揭阳,还有一子居海丰。
魏姓历史人物
1、魏相,字弱翁,济阴定陶(今属山东)人,后徙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西汉大臣。少学《易》,为郡卒史。昭帝时举贤良,以对策高第为茂陵令,迁河南太守。
2、魏延,字文长,南阳义阳(今河南南阳)。三国蜀汉大将,累迁征西大将军,封南郑侯。题跋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3、魏徵,现作“魏征”,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魏这个姓氏的来源是什么
魏 百家姓排名: 47
由来:
在西周初分封的姬姓诸侯国中,有一个毕国,统治毕国的君主是毕公高,到春秋时,毕公高的后裔万在晋国做官。晋献公把魏国的旧土地赐给他,作为他的封邑,命为为大夫。
晋献公死后,毕万家族势力强大,他的子孙用封邑作为姓,称为魏氏。公元前225年,亡国以后的魏国国民,为纪念故国,用国号为姓氏,又形成一批魏姓居民。
魏氏早期主要是在现在的山西、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也有部分居住到湖北、湖南省境。东汉时,江南一些地方已经有魏姓居民。
魏姓人才济济,秦末有个被陈胜起义军立为魏王的魏咎,他的弟弟魏豹作为汉初诸侯王。西汉有大臣魏相,隋末有个河北农民起义首领魏刀儿,唐代,魏姓有魏徵,、魏元忠、魏知古、魏暮、魏扶等6人先后任宰相。北宋有个诗人叫魏野,南宁有个名将魏胜,学者魏了翁,明代有个戏曲音乐家魏良辅还有专断国政的宦官魏忠贤。清代有个治程和朱理学的保和殿大学士魏裔介、刑部尚书魏象枢,还有散文学家魏禧,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魏源,文学家魏秀仁现代有个作家叫魏金枝。
魏姓的来源和历史是什么
来源和历史以下: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裔孙毕万之后,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史记·魏世家》、《通志·氏族略》等有关资料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攻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后,亡国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
2、出自芈姓,为颛顼帝的后裔魏冉之后,后改姓魏。据《史记》等有关资料所载,战国秦昭襄王时有国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后异父弟魏冉,本楚人,芈姓,后改姓魏。
扩展资料:
得姓始祖:毕万
据有关资料所载,魏姓为黄帝的姬姓嫡裔,他们原为毕国人。周文王的十五子毕公高受封于毕(今陕西省西安、咸阳两地之北),后毕国为别国所灭,其后裔万仕晋(今山西省境),成为晋国大夫。
晋献公是当时晋国一名很有雄心壮志的君主,在位期间攻克了周围的许多小国,使晋国一度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献公念毕万在晋国灭霍、耿、魏三国中功勋卓著,于是将原是姬姓国的魏地赐给毕万为邑。
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与韩、赵两家共同瓜分了晋国,自立诸侯,建国为魏,公元前225年,魏国即为秦所灭,亡国后的魏国王族子孙遂以国为姓。毕万也就被后人尊为魏姓族人的得姓始祖。
魏姓来源于哪里,
魏姓起源于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姬姓伯爵诸侯国魏国,册封地于今山西芮城县北。后魏国被晋国消灭,封给大夫毕万,后人以邑为氏,尊毕万为得姓始祖。截至2013年,魏姓人口大约占中国人口的0.45%,总人口大约有570万。主要集中于河南、四川、河北三省,大约占魏姓总人口的28%。
魏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南部一带,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也有部分居于今湖北、湖南省境。
秦汉之际,魏姓进一步扩展到今山东、山西、甘肃、宁夏等为主的北方广大地区,其中在今山东微山(古为任城)一带形成大郡望。此时,魏姓还有一支迁入今四川。
扩展资料:
魏姓历史人物
1、魏相
魏相, 字弱翁,济阴定陶(今属山东)人,后徙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西汉大臣。少学《易》,为郡卒史。昭帝时举贤良,以对策高第为茂陵令,迁河南太守。宣帝即位,征为大司农,迁御史大夫,建言削弱霍氏之权,宣帝善之。地节三年,代韦贤为丞相,封高平侯。卒官。魏相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2、魏延
魏延, 字文长,南阳义阳(今河南南阳)。三国蜀汉大将,累迁征西大将军,封南郑侯。题跋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3、魏徵
魏徵,现作“魏征”(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贞观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现晋州市) 。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魏”姓的来源是什么
魏氏 030
历史来源 「魏」源出 ;
一 ; 出自「姬」姓,以邑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毕公高之裔孙毕万,在晋国为大夫。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封毕万于为邑 (今山西芮城县 ) 。毕万裔孙魏斯,与赵,韩,三家分晋,各自建国。魏斯建魏国,都安邑 ( 山西夏县 ) ,为魏文侯,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225年被秦国所灭,原王族散居各地,以原国名为氏。
二 ; 据《史记》记载,秦国穰侯魏冉,奔出自芈姓,后改为魏氏。
家族名人 魏文侯
魏无忌 (?~前243)
战国时魏昭王的幼子、魏安厘王的异母弟。天性仁厚,好养士,有贤名,曾用侯嬴计,却秦救赵;秦伐魏时,率领五国兵归救魏,大破秦兵,声名威振天下。后被谗废用,遂抑郁不乐沉迷于酒色,不久即因饮醇酒多近妇女,病酒而死。与齐孟尝君、赵平原君、楚春君并称为战国四公子。因魏安厘王封其地在信陵,故亦称为信陵君。
魏征 (580~643)
字玄成,唐曲城(今山东省掖县)人。太宗时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谏诤剀切,累官至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后总修周、隋等史,多所损益,时称良史。以疾卒于官,谥文贞。
地望分布 河北巨鹿郡,山东任城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