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荣骏

大学只有 985 和非 985 两种,这种说法有道理吗?沈荣骏的履历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2-29 22:36:58 浏览13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大学只有 985 和非 985 两种,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我的观点是这种说法是完全没有道理的。我们年年都会出现这种观点,并且大家对此都是各有看法,那么到底怎么样呢,我就根据自身看法来探讨一下。


首先一般提出这种想法的都是高于985大学这个层次的,可能对于这个有点过于武断了,但是事实如此。我们都可能听过一句调侃“自我之上,人人平等。自我之下,等级分明”,现实生活中当然也对此并不少见,很多人都会这样。像总有人提出专科无用论,对大专生表现出很不屑的态度,但实际上,我国的本科率才10%不到,虽然这个时代的学生们往往本科率远远高于这个比例,但是本科率依然不高。那么在985这个本次的学校将更为稀少,难道说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学生都是无用的吗?那么还有必要分各个批次录取吗?

实际上,每个层次都是有分别的,虽然我们不提倡这种等级分明,但是确实在生活和工作方面都是有差别的。在高考中,能够上985层次学校的学生占比不到5%,所以这种论点是完全错误的。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一名专科生和一名本科生,一名普通本科生和一名211层次毕业的学生薪资待遇也很难相比。显然,只有985和非985这种论点是不行的。

如果严格意义上来说,确实可以将大学分成各个层次,但是显然不是这种一刀切的方法。出现这种想法对于985以上层次的学生来说,确实有他们的理由,越优秀的人将自己对比的是更优秀的人,即使是985的学生工作上也不是完全顺风顺水,更何况我们这些比他们学校层次还要差的呢?但是学校的层次我不代表着每个同学的终点,并不是说985就可以保证你一辈子优秀。你有更好的起点接受教育,应该更加努力才对。

如今很多高校发展速度很快,因为985与211高校建设,后面很多高校没有进去,但是依然有很多非985/211学校比某些弱高校强。每个层次的学校,你享受的教育资源是不同的,国家对你的扶持力度是不同的,社会对你的接纳程度是不一样的。完全不能偏信这种说法,而让自己丧失了努力的动力。


所以,现在你还觉得只有985和非985两种说法正确吗?你也可以说出自己的观点来讨论!

沈荣骏的履历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毕业于解放军测绘学院。历任国防科委基地助理员、组织计划处副处长,国防科委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国防科工委研究所所长、干部学校校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是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晋升为中将。参加了导弹、卫星发射试验的技术计划工作。 航天工程管理与测控技术专家。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1958年毕业于军委测绘学院。曾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顾问,国防科技大学和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2007年起担任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名誉院长一职。

“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专家介绍

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组委会专家介绍
孙家栋,男,1929年生,辽宁省瓦房店市人,中共党员,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天研究院院长。1958年毕业于苏联茹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飞机设计专业。历任国防部五院一分院火箭总体设计部研究室主任、七机部五院院长、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主任等职。现任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国家航天局特别顾问、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在中国的航天史上,孙家栋是中国第一枚导弹总体、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师,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刘经南,男,1943年7月生于重庆,汉族,湖南长沙人,研究生学历,1967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武汉大学校长。主要研究卫星定位理论与应用、数据处理及相关软件开发。
刘经南院士长期从事大地测量理论及应用研究与教学工作,在大地测量坐标系理论、软件开发和重大工程应用方面成就显著,特别是在GPS技术应用和工程领域有卓有建树。九十年代以来,美国、前苏联等国家的全球定位技术发展以后,他全心致力于全球定位技术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应用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深入钻研GPS技术与思想,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具有独特见解的一系列理论方法,广泛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隋起胜,男,1956年出生,1981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现任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总指挥。在“神舟”四号发射时,担任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神舟”六号七号连任着陆场系统总指挥。
沈荣骏,高级工程师。安徽合肥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毕业于解放军测绘学院。历任国防科委基地助理员、组织计划处副处长,国防科委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国防科工委研究所所长、干部学校校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是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晋升为中将。参加了导弹、卫星发射试验的技术计划工作。 航天工程管理与测控技术专家。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1958年毕业于军委测绘学院。曾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顾问,国防科技大学和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李祖洪,男,1942年生,莆田莆田涵西街道青年街人。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科学委员会副主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
1967年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七机部(即航天部)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从事技术研究。从此,他在中国航天事业工作近20年,其间于1984年任所书记、第一副所长。1991年,调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会长。1992年被评为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并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李祖洪主管中国几个型号卫星的研制、生产、发射、在轨运行,并担任国家重要、重点卫星型号发射总指导与调度。近年,由他主管发射的3个型号4颗卫星都发射成功并运行正常,其中为世人所熟悉的有中星22号、资源2号、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等;他还指挥并参与发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
杨元喜,男,1956年生,江苏泰县人。大地测量专家。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77年入郑州测绘学院,1987年获该校大地测量硕士学位,1991年在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历任国际大地测量协会第四委员会秘书,中国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测绘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常务副主编等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德国洪堡奖学金获得者。主持完成了“2000国家GPS大地控制网数据处理工程”和“全国天文大地网与空间网联合平差工程”,使我国国家大地网控制网步入国际先进行列。出版学术专著2部,合著3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收30篇(23篇为第一作者),曾获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和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李济生是我国第一代航天测控科技工作者,主要从事人造卫星轨道动力学研究工作。196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此后,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工作,曾任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总工程师。李济生曾获国家级和部委级科技进步奖多项,编著有《人造卫星精密轨道确定》和《航天器轨道确定》等著作与教材。1992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5年获首届中国航天基金奖,1997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
谭述森,男,1942年生于重庆开县。1960年9月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雷达系学习,1965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北斗试验系统工程地面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北斗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从事卫星导航系统及应用研究20余年,主持完成了中国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地面应用系统和中国卫星导航增强系统的研制建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多项。发表专著有《卫星导航定位工程》、《广义RDSS全球定位报告系统》。
樊士伟,男,中国卫星导航工程中心主任,研究员。1961年出生,1982年获郑州测绘学院学士学位,2001年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6年获国防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航天工程的总体论证和项目管理工作,参与多项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重大专项论证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屠善澄,自动控制技术专家。我国人造卫星工程开拓者之一。中国自动化学会的创建人之一。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导弹、卫星、载人飞船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工作。为《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研制与发射试验做了突出的贡献。为促进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和国际间的友好往来做出了重要贡献。长期担任兼职教授,首批博士生导师,培养了许多自动控制科技人才。
梁思礼,梁启超之第五子,导弹控制专家。广东新会人。1945年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获学士学位。1949年获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博士学位。1987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顾问。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副所长、七机部总工程师、通用测试设备总设计师、航天部总工程师、航空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等职。
戚发轫,男,1933年生,空间技术专家,神舟飞船总设计师。辽宁省瓦房店市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飞机系,分配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1976年调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从事卫星和飞船的研制,曾任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同时担任过多个卫星型号和飞船的总设计师。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第九、十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委员。
夏国洪,1939年10月生,江苏金坛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66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导弹自动控制专业毕业后,任七机部二院26所技术员、工程师。1979年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任访问学者,后为美国加州大学自动控制专业博士研究生。1983年后任航天部二院二部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84年任航天部、航空航天部二院25所所长。1993年任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国家航天局)副总经理、党组成员。1999年后历任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兼科技委主任。兼任全国自动化学会理论委员会委员,全国企业家协会执行理事,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副理事长,清华、北航、华中、东南等大学兼职教授。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
范本尧,男,1935年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原籍上海市人,卫星总体技术专家。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硕士学位。曾任通信卫星总设计师、中国宇航学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导航卫星领域首席专家、导航卫星总设计师。
负责研制成功卫星再入防热结构,突破了卫星返回时的复杂防热技术。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代通信卫星,在卫星总体技术、结构优化设计和抗空间电磁干扰等方面作出了成绩。主持研制了我国新一代通信卫星,制定了全新的卫星方案,采用了多项先进技术,达到了国外同类卫星先进水平。主持研制成功我国新一代导航定位卫星,制定了利用两颗静止轨道卫星实现区域导航定位的卫星方案,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和自主创新。并首次实现了“双星共位”运行。三十多年来主持研制了十多颗应用卫星,在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上发挥了指导和决策作用,为我国卫星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6项。
陈俊勇,浙江宁波人,1933年5月生于上海,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55年考入天津大学土木系,后调归武汉测绘学院,1960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大地测量专业,1964年被录取为该校的研究生;1981年完成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卫星大地测量专业的学习,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测绘界的第一位博士。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测绘局科技委员会主任。
陈俊勇同志在几何大地测量、卫星大地测量、地球重力场参数计算及地球动力学等方面做出了显著的成就和贡献。推导出大地测量中许多重要公式。他首次利用卫星大地测量资料对我国参考椭球定位进行详尽研究,为后来形成的我国“1980西安坐标系”作出了重要贡献;担任1975年我国珠峰高程计算组组长;主持推算和提供我国首次民用地心坐标转换参数并在全国采用;推导的世界“1980年大地参考系”全套参数计算公式被国际组织IUGG于1980年通过并采用至今,这是中国人首次为全球测量基准提供数学基础。他在建立、完善我国测绘基准、大地测量科技发展、完成国家重大测绘任务等方面做了大量组织协调和技术指导工作。
张履谦,雷达及航天电子技术专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早年研究雷达抗干扰为抗美援朝作出了贡献,并为中国电子对抗事业作了开创性工作。1957年从事航天技术工作,主持研制成功中国第一代地空导弹制导雷达装备了部队,并领导完成了其改进型号的方案设计,是60年代国防科研系统科技干部标兵。任总设计师研制了微波统一测控系统和超远程雷达,成功地用于中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的测控。他参与中国多种卫星和航天型号的技术方案制订和关键技术攻关以及航天电子领域的工作,为中国雷达技术进步与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1985年获1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7 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
张锡祥,1933年5月19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雷达对抗专家。195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系。现任信息产业部第29所高级工程师、所长顾问。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雷达有源干扰领域的带头人,先后两次参加了对我国不明空情的分析,找出了原因并进行了实验验证。曾获得1985年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1990年一等奖、1997年二等奖,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两项。发表论文50多篇,专著两部。整理内部资料约400万字,培养博士、硕士生数名及一批科研技术骨干队伍。曾获成都市、四川省、全国电子行业劳模和成都市优秀党员称号。
闵桂荣,工程热物理学及空间技术专家。福建莆田人。1956年毕业于南京工院。1963年获苏联科学院动力研究所副博士学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2年被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4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从60年代起,长期从事空间技术工作。开创了空间热物理分支学科,解决了中国各类人造卫星的热控制等一系列科学技术问题,创造性地完成各次飞行任务。80年代,领导和主持了中国摄影定位卫星总体的研究和发展工作,以及返回式卫星微重力搭载试验的总体工作,完成空间飞行任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90年代,主持国家863计划航天领域工作,完成了大量创新科研成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工程热物理与空间技术专家,中国航天器热控制技术学科创建人之一。
许厚泽,1934年5月4日出生于安徽歙县,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1962年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理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许厚泽原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从事近代外部重力场逼近理论研究。模型逼近方面,发展带约束条件的高逼近级高异常与垂线偏差统一逼近理论和截断误差估算;算子逼近方面,提出虚拟单层密度表示的概念。在中国开拓固体地球潮汐形变研究,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重力潮汐基准,发展顾及侧向不均匀性、椭圆、滞弹性、自转地球的潮汐理论,为在国际和中国建立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的交叉新领域——动力大地测量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许其凤,1936年1月出生,是我国著名卫星导航定位专家,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58年从解放军测绘学院大地测量专业毕业留校执教至今。先后担任中国测绘学会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天文学会卫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
庄钊文,男,1958年6月生,福建省南安市洪梅人,国防科大77级学员,本科毕业后继续在国防科大读硕士研究生,1984年8月毕业后在国防科大电子技术系任教,1989年在北京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长期从事目标识别、卫星导航定位等领域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主持“973”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863”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0余项科研任务,多项成果已直接应用于武器装备系统中,为我军武器装备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全军及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二等奖5项,全军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奖和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2005年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命令给庄钊文少将记一等功。已培养博士33人、硕士61人,1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4人获湖南省优秀博士论文。
叶叔华,女,著名天文学家。原籍广东顺德,生于广东广州。194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1981-1993年任台长。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届、第五届副主席(现是荣誉委员)、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六届主席、第七届荣誉委员、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志愿者协会主席。第三届中国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委员。1998—2003年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十届中国人大常委会常委。
主要从事综合世界时的精确测定和地球自转等方面的观测研究。50-70年代建立并发展了中国的综合世界时系统,在各天文单位的合作下该系统精度从1963年起一直保持国际先进水平。1978年以来组织中国各天文台参加国际地球自转联测并推进有关新技术在中国的建立,负责中国甚长基线射电干涉网的建设。90年代开拓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负责“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重大攀登项目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发起和创建“亚太空间地球动力学”国际合作项目,1996年担任首届主席,1985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外籍会员。1988-1994年当选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副主席。
艾国祥,1938年生,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体物理专业。中共党员。历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台长,北京天文台太阳物理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怀柔站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任1997-2000年度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十委员会主席。
独立发明并主持研制的太阳磁场望远镜,获198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太阳磁场与速度场研究,其研究成果被评为1994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发明以双折射滤光器为基础的两维同时光谱仪,将太阳磁场测量方法连续推进了三代。主持研制的太阳多通道望远镜,获得1995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获何梁何利奖。
王礼恒,1938年生, 导弹动力技术和航天工程管理专家。江苏省镇江市人。196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曾任航空航天部总工程师、副部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研究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副主任。
魏子卿,1937年4月15日生,河南省睢县人。西安测绘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测绘学会大地专业委员会委员。1960年毕业于郑州测绘学院,1981任副研究员,1984-1986年在美国俄州大学进修卫星大地测量,1987年晋升为研究员。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的重大课题攻关,是我国卫星大地测量学科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童志鹏,1924年8月12日出生,宁波慈溪(今属江北)人,电子信息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4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50年获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博士学位,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电子工业部电子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部科技委常务副主任,兼任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是中国军事电子高新技术开拓者、奠基者与带头人之一。

中国创造北斗的初衷是什么

中国创造北斗的初衷有两方面,一是为了我国的国防安全,二是为了降低企业生产导航设备成本。接下来,我们就从这两个角度来讲一下这个问题。

以下内容皆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1.国防安全

我国一开始创造北斗,就是为了我国的国防安全。因为海湾战争的时候,美国关闭了伊拉克的GPS,整个伊拉克的导航都失效了,伊拉克武装部队的大部分导弹也失效了,因为没有了美国的GPS。而当时全球使用最广泛的就是GPS导航,如果美国关闭我国的GPS导航,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基于这一原因,我国就开始研发自己的北斗导航系统,避免出现海湾战争时伊拉克的情况。然后因为发展的需要,才针对北斗导航系统进行了部分的军转民,当然,使用北斗最多的还是国防上,民用还是以GPS为主,但那都不重要,当GPS被关闭的时候,我们可以第一时间切换为北斗。

2.降低企业生产导航设备成本

这也是北斗导航系统军转民的一个原因。因为现在那些导航设备生产商,每生产出一个GPS导航设备,都要给美国交专利费的,而且汽车使用GPS导航也要交专利费。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北斗入局民用市场,也就是为了从这里面分一杯羹,这么做除了可以给北斗会本之外,还可以保护我国的民用导航市场。最重要的是还可以保护我国的地图信息不被窃取。所以,我国现在在快速布局北斗导航的民用市场,势必要覆盖掉GPS。

总的来说,中国创造北斗的初衷就是为了国防安全,后面为了我国市场,就对北斗导航系统进行了部分军转民。

605所哺育我成长

  我走出校门来到605所直至退休,荆门成了我名副其实的第二故乡。1961年11月13日肖劲光宣布命令成立这个所,称海军船舶研究院(七院)第十所驻陜西阎良。1968年迁青岛二航校、翌年又迁青岛潜士校、1971年再迁湖北荆门。后改归航空研究院(六院)称605所。也称中国特种飞行器研究所,以水面飞行器研发为主。水轰5飞机交付后,这个所又经历了主体转民二次创业时期和军民品共发展时期。1993年开始进入了主体转民二次创业时期,鼎全所之力完成摩托车液压盘式刹车系统研发、建线、入市而走向辉煌。曾与俄罗斯合作研发地效飞行器。进入新世纪军品任务增多,进入军民品共发展时期。几十年几代人奋斗,今非昔比,如今海慧沟水清如许、罗汉山青翠欲滴。
605所几十年风风雨雨,最为漂亮的事首推研制水轰5飞机并有四架飞机装备部队三十年。水轰5是中国自行研制的水上反潜轰炸机,主要用于近海域的侦察、巡逻、反潜,也可用于对水面舰艇监视和攻击,经过改装还可用于灭火。该机研制工作是1968年开始的,第1架于1976年4月在漳河水库首飞,1986年交付海军部队使用。水轰5为大展弦比高置上单翼,机翼上装4台WJ5甲涡桨发动机,最大起飞重量45吨,外翼下有支撑浮筒,双立尾置于水平尾翼两端,船形机身前部有抑波槽,两侧有挡水板。机上装有搜潜反潜设备,机身后段背部有炮塔,可携带鱼雷、炸弹、空对舰导弹等武器。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四架飞机在团岛海军航空部队服役近三十年,现已退役,但她为中国水上飞机部队薪火相传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所党代会上。老所长王洪章已仙逝。
在简陋的二楼会议室
在总公司、省市支持下组建液压刹车总成生产线,经多轮调研和竞标于1996年与北京机械研究院签定总额778万元的、由8台数控加工中心组成的生产线合同,在当时这还是超前的。该加工中心是美国马刀名牌的芯子加装国产外壳,性价比高、质量稳定,特别适宜我们这批有文化没手艺的年青人,因而成为我所浴火再生的生命线,凭此重器开始了艰苦卓绝的转民之战⋯
早在1993年我所就和俄罗斯喀山大学、新西伯利亚航空研究院等有过接触,后通过两院院士顾颂芬和俄罗斯中央水翼船设计局、中央空气流体动力研究院(ЦАГИ,英文缩写TsAGI)建立了技术合作并开展地效飞机的研发。1995年2月由李绪鄂发起,深圳中国科技开发院、航天701所、航空605所组建中国地效飞机研发中心。
DXF-100首飞仪式,李绪鄂崔尔杰出席。
叶正大孙家栋沈荣骏顾颂芬崔尔杰王金城在北京远望楼会议室

人因工程中考虑影响人的健康

人因工程这门学科,在大多数人眼里,是陌生的。
关于人因工程,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简单来说,人因工程(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致力于研究人、机器及其工作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最终实现提高系统性能且确保人的安全、健康和舒适的目标。
不管是复杂到航空航天器材制造,还是小到设计一个杯子,它的理念就是“以人为中心”。
举几个例子。
手机容易滑落,掉地上易摔碎,就给它加个手机壳;小孩饭前要洗手,有些餐厅就会有低矮的洗手池;宇航员要在外太空活动,宇航服必须考虑外太空辐射、低温等环境问宇航员身体健康的影响……
人因工程涉及的问题,其实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第二届中国人因工程高峰论坛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合影
这次高峰论坛,有政府部门代表、两院院士、人因工程领域专家、设计创新领域专家、相关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代表约400余人参加会议。
翻看名单,就能发现,来的嘉宾都是学界和业界大咖。
中国工程院沈荣骏院士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周建平院士为论坛名誉主席;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陈善广研究员为论坛主席。
包括沈荣骏院士和周建平院士在内,共有15位两院院士出席了本次论坛。
过去20年,在国家载人航天工程、863计划、973计划以及大型飞机、高铁、核电站等国家重大计划和专项的支持下,我国在人因工程学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理论和技术成果。
这些成果的取得,与这些院士、专家的努力密不可分。在2天的会期内,他们将围绕“人因设计、中国智造、军民融合、共赢共享”的核心议题,分享人因工程研究成果,研讨人因设计发展规划。
此外,中国航天员刘旺也来到现场。2012年6月24日,刘旺手动控制神舟九号飞船完成与天宫一号的交会对接。
梦栖小镇 图源网络
【浙江新闻+】
人因工程高峰论坛缘何选择杭州梦栖小镇?
2016年,首届中国人因工程高峰论坛是在深圳举办的。第二届论坛为何会选择来到杭州良渚梦栖小镇?
“在我看来,人因工程与工业设计息息相关。这次主办方能够选择在梦栖小镇召开第二届人因工程高峰论坛,也是对小镇这几年在工业设计领域取得成绩的认可。”余杭区良渚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沈丽月告诉记者,梦栖小镇的规划理念与建设思路与本次人因工程高峰论坛“设计创新中国”的主题相一致。
2015年11月,梦栖小镇正式启动,并于2016年1月列入浙江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小镇紧盯高端装备制造前端的工业设计,兼顾智能设计、商业设计等各类设计产业,重点实施“科技、人才、文化、金融”战略。
在短短的两年不到时间里,梦栖小镇集聚了创新设计企业311家,创业人才2100余名。
良渚新城与浙江大学软件学院共建的设计开放大学就在梦栖小镇,今年9月迎来第一批20名浙江大学学生;国内著名设计公司凸凹设计总部入驻梦栖小镇。
沈丽月介绍,如此重量级的专业型论坛放在梦栖小镇,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自小镇启动以来,先后召开了中国工程院“创新设计论坛”、“2015年中国创新设计大会”、福布斯·中国设计力量榜单”发布会、世界工业设计大会、金圆规奖亚洲计划、中国原创设计奖等一系列活动。

航天工程大学邮编 附地址和介绍

一、航天工程大学邮编是多少

航天工程大学的邮编为101416,该校地址位于北京市怀柔区八一路1号,是一所培养航天指挥管理与工程技术人才的综合性大学。

二、航天工程大学简介

在京郊明珠怀柔,毗邻雁栖湖国际会都,近靠慕田峪长城雄关胜地,坐落着一所我军改革调整后重新组建的军事高等教育院校——航天工程大学。这里是我军高素质新型航天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航天科技创新的前沿高地,是航天领域的高端智库,更是青年学子献身国防事业、放飞航天梦想的知识殿堂。

大学是一所具有光荣传统和深厚历史积淀的军队院校,伴随我国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伟业不断发展壮大,2017年,经中央军委批准,以原装备学院为基础重建为航天工程大学,地位更加重要、责任更加重大、使命更加光荣。大学主要面向全国全军培养航天领域指挥军官、技术军官、士官、文职人员和军民融合人才,承担航天领域关键技术研究、军民融合和国际合作等任务。近些年来,大学始终突出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这个中心任务,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发展,先后培养出以我国第一代航天员和航天工程指挥长、总师为代表的杰出人才,走出了不少共和国将军和大批师团职领导干部,造就了众多航天指挥人才和工程技术骨干。

大学是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院校,是全军第一批本科教学优秀单位。现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学术学位硕士授权点、7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领域、24个本科专业,形成了军事学、工学、理学、管理学协调发展,覆盖航天高技术及战略支援关键领域的综合性学科专业体系。

大学拥有一支由中国科学院庄逢辰院士、中国工程院沈荣骏院士和校长中国科学院周志鑫院士领衔,以一大批优秀名师为骨干的高素质教员队伍。现有230余名教授、副教授和一批全国、全军优秀教师,30余名军委科技委和国防领域专家,20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有40余人获何梁何利奖、中国航天基金奖、中国科协“求是奖”,50余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大学先后承担千余项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重点航天装备型号研制任务,获国家级和军队级教学成果奖50余项,获国家级、军队级科技成果奖440余项,申报知识产权340余项,多个奖项填补了国内空白。

大学拥有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条件和公共服务体系,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军队级重点实验室,建有航天模拟训练中心、航天试验训练中心、深空探测组网天线阵列、航天测控站、国家核高基集成技术攻关基地等一批重点专业实验室,建有占地近3000亩的现代化校园和具有军内先进水平的数字校园系统。

进入******,航天工程大学将立足航天、服务全军、放眼世界,打造太空领域新型人才摇篮,努力创建世界一流的航天工程大学。热忱欢迎矢志建设航天强国的青年学生报考!

中央成立的载人航天工程论证小组班子人员有哪些

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起步了。1月20日,中央成立了载人航天工程论证领导小组,由国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任组长,副主任沈荣骏、航天部部长刘纪原任副组长。组员由国家计委副主任甘子玉、财政部副部长迟海滨、中科院副院长胡启成组成。同时,领导小组还成立了评审组,对国防科工委、航天部和中科院负责组织的8个论证的工作进行指导。评审组由航天部高级顾问任新民任组长,副组长为王大珩,陈芳允、屠善澄。8个论证组为:总体组、航天员系统组、飞船应用系统组、载人飞船系统组、运载火箭系统组、测控通信系统组、发射场系统组、着陆场系统组。其中发射场系统组组长为陈躬若,副组长由刘庆贵和邵发声担任。

美国的GPS系统是让全世界免费用的吗为什么我们要建北斗系统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694条回答。

GPS是一个很大的发明,对世界的改变很大。

最初,在50年代,苏联发生了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

美国科学家在追踪这颗卫星时,发现卫星出现了位置偏移。

他们很疑惑,反复研究发现是:这颗卫星的频率出现了偏移,是相对运动引起的多普勒频移效应。

这几个科学家还发现,只要在地面上架设多个接收机,根据型号的不同频差,就可以精确推算出这个卫星的具体位置。

搞笑 的是,他们将这个 科技 告诉美国军方时,对方立即想到:如果倒过来,岂不是可以确定接收机的位置?

由此,GPS诞生了。


目前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以及俄罗斯、中国,GPS都分为民用和军用。

美国搞了GPS,使用了几十颗卫星,免费开放了民用信号。

这样一来,普通老百姓就可以随便进行定位,这个作用大到了无限。

对于个人来说,以后开车到陌生的地方,不需要拼命看地图了。

对于运输业来说,无论是船只还是卡车,从此畅通无阻。尤其是船只,一旦遇难就很容易被人定位援救。

军事上的作用更不用说。


利用GPS定位,除了可以迅速知道己方部队的位置,大大提高指挥效率,还可以进行精确打击。

目前GPS定位的导弹、炸弹,精度可以提高到十几米内甚至更高。

以往一百个一千个炸弹也炸不到的东西,今天一个炸弹就解决了。

那么,既然美国人免费提供GPS型号,中国和俄罗斯为什么还要搞呢?

原因很简单:


第一,军用和民用的信号精度是不同的。

今天我们用手机的GPS定位,已经很精确了,但仍然有一定的误差,一般至少在几米甚至十几米,或者更多。

对于老百姓来说,这种误差没有什么问题,对于军队就不同。


比如使用GPS制导的炸弹,可能自身的威力并不大,一定要很精确的击中目标才可以,误差要尽可能的小。

美国只是开放民用GPS数据,并没有开放军用。



第二,一旦两国敌对,美国必然会关闭GPS信号。

这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后果还很严重。

当年银河号运送货物去中东,被美国军舰拦截,同时关闭了银河号所在海区的GPS导航服务。

当时银河号船员已经习惯了使用GPS定位来驾驶,使用传统的方式驾驶船只已经很不适应。

而银河号船员中还有一部分参加过战争的老船员,使用过老式的驾驶方法,这才能够保证船只航行。

如果交给年轻的船员,他们恐怕连船往哪里开都不知道。

此次事件后,“孙家栋院士与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沈荣骏联名‘上书’,建议启动中国的卫星导航工程”。



第三,更可怕的是,美国可能伪造GPS型号。

这在技术上毫无难度,而且也肯定会这么搞。

也就是,你导弹发出去,以为攻击的是美国的一个野战指挥中心。

结果美军伪造信号,导弹直接落到自己的建筑物上。

或者你的部队猛烈攻击美军一支部队,稀里哗啦打了半天,才发现型号被伪造了,打的是自己人。



第四,其实没有第四了。

大家有没有 玩过一些特种兵作战 游戏 ,比如很老的三角洲特种部队。

那里面有电子地图,可以用GPS定位敌人士兵的位置,定位敌人建筑物和车辆位置。

你适应了这种作战以后,突然没有电子地图只能依靠双眼,你还打个毛,根本没法打仗。

在导航领域,最大的笑话是美国GPS是免费的!

GPS是全球最大的导航系统,全球覆盖的用户量非常多,但用户基本上不会为GPS付费,因此很多人都以为GPS是免费的,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对于GPS来说它可以说是免费的,但也可以说是不免费的。

之所以说GPS是免费的,因为目前终端用户包括手机用户以及 汽车 用户或者其他设备用户都不用直接为GPS付费,大家都可以免费使用 ,因为厂家在卖的时候已经自动带有GPS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GPS是免费的,这无可争议。

但GPS耗资非常庞大,GPS从1964年开始推出,最初的时候主要是用于军事用途,后来慢慢向民用领域放开,从1964年到现在累计耗资至少达到300亿美元以上,投入这么大金额,难道美国不收回?难道真的在为全球用户做慈善?大家想得太简单了。

其实GPS是收费的,虽然GPS不直接向终端用户收费,但是终端用户所搭载的芯片有一个GPS模块,这是要交一个授权费的 ,只要这些芯片接入GPS就必须向美国的相关部门交纳一定的授权费。

授权费可能不会太高,一部手机估计就几美元,但是目前全球搭载GPS芯片模块的智能手机用户量至少达到30亿以上,另外全球每年销售的手机至少达到15亿部以上,这里面至少有一大半是搭载GPS芯片模块的,我们就按每部手机GPS模块的授权费是3美元,那么光是每年产生的授权费就达到20亿美元以上,而对于这些授权费,厂家最终还是要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的。

当然除了手机GPS芯片模块之外,包括 汽车 导航系统,还有其他GPS服务项目,其实都要向GPS支付一定的费用,把这些费用收入加起来,GPS每年收入并不在少数。

当然除了直接产生的GPS授权费之外,真正对美国来说有意义的是跟GPS相关的产业链产值,这才是最有意义的,保守估计跟GPS相关的产业产值至少达到1000亿美元以上,这可以直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现在美国免费给终端用户使用GPS,然后圈了一大堆用户,这些用户可以源源不断地给GPS的相关产业贡献收入,这才是最有价值的地方。

接着我们再来看一下为什么有了GPS,我们还要开发北斗导航?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事情。

1993年,我国商船银河号在公海上正常行驶,但美国却莫名其妙地指控银河号运送化学武器原料,要求必须进行检查。

但是在美国第一次登船检查之后,没有发现任何化学原料,然后他们仍然不甘心,又第2次登船,检查结果仍然一无所获;最后美国仍然不甘心, 位于霍尔木兹海峡的美军直接把银河号的GPS给切断了,结果导致银河号无法求助和定位,当时在海上被困一个月以上。

对于民用商船来说,可能其重要性看不出来,但万一发生一些特殊情况,军事设备被切断GPS,就相当于没有了眼睛,而目前很多军用设备包括导弹、飞机、无人机等等都依赖于导航系统,一旦导航系统被切断,这些武器再先进也会变得一无是处,到时我们会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

这个事情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没有掌握导航系统的主动权,我们只能处于任人宰割的位置。

在这个事情发生之后,我国认识到了导航系统的重要性,但刚开始的时候,我国的策略是要跟欧洲合作伽利略导航系统,但后来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欧洲排斥,所以我国只能自己单干。

在1994年的时候,我国正式启动北斗1号系统工程建设 ,2000年开始发射两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 这标志着我国导航系统正式进入应用阶段,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先后建立起了北斗1号,北斗2号和北斗3号系统。

有了北斗导航系统之后,我们将不再受制于人,我们的民用设备军用设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内,这样可以确保在任何情况下所有的设备都能够正常运行,这对于维护国防安全或者民用设施的安全都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北斗导航的重要性除了我们上面提到的这两点之外,实际上,北斗导航是一个非常大的产业,围绕北斗导航存在的经济价值是非常庞大的, 比如目前围绕北斗导航开展的一些行业,经济产值至少达到几千亿,而且未来还有可能达到上万亿 ,这是一个新兴的经济增长点,对于带动经济的发展同样是非常有帮助的。

银河号事件了解一下。1993年7月23日,美国宣称驶往伊朗阿巴斯港的中国“银河”号货船载有制造化学武器的 前体化学品 ,要求中国政府立即采取禁止措施,否则将按国内法制裁中国。从8月1日起,美方派遣海军舰船、飞机对“银河”号近距离跟踪和低空侦察。并直接干扰银河号附近海域的GPS信号导致货船直接在公海上迷失方向,无法继续航行。


96年台海危机中,因美军干扰GPS,解放军无法跟踪美航母战斗群。


所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导航系统,从军事到经济,甚至是人民的出行都受制于人。就连美国的欧洲盟国都建了个伽利略导航,何况我们算是敌对关系,不建自己的系统,万一打仗就成了瞎子

美国“GPS” 由美国国防部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设计、研制,于1993年全部建成。1994年,美国宣布在10年内向全世界免费提供GPS使用权,但美国只向外国提供低精度的卫星信号。 据说该系统有美国设置的“后门”,一旦发生战争,美国可以关闭对某地区的信息服务。

据了解,美国GPS全球定位系统是美国从上世纪70 年代开始研制,历时20 余年,,耗资200 亿美元,于1994 年全面建成,具有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施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GPS信号分为民用的标准定位服务(SPS,Standard Positioning Service)和军规的精确定位服务(PPS,Precise Positioning Service)两类。

需要注意的是,GPS系统并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谓的GPS导航仪,大多数人提到GPS系统首先联想到的便是GPS导航仪,GPS导航仪只是GPS系统运用中的一部分。

中国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主要是缘于军事战略考量,是中国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 社会 发展需要,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是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的国家重要空间基础设施。

众所周知,GPS最初就是为军方提供精确定位而建立的,至今它仍然由美国军方控制。因此,我们使用GPS系统应用于军事,就极为被动。近几年,我国已建成了北京、武汉、上海、西安、拉萨、乌鲁木齐等永久性的GPS跟踪站,进行对GPS卫星的精密定轨,为高精度的GPS定位测量提供观测数据和精密星历服务,致力于我国自主的广域差分GPS(WADGPS)方案的建立,参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和GPS增强系统(WAAS)的筹建。同时,我国已着手建立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双星定位系统),能够生产导航型GPS接收机。GPS技术的应用正向更深层次发展。

除了美国的GPS系统、中国的北斗系统,还有 欧盟“伽利略” 卫星导航系统、 俄罗斯“格洛纳斯”。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英文名称: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简称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也是继GPS、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和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盟GALILEO,是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已认定的供应商。

2003年5月25日零时34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地将第三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送入太空,前两颗“北斗一号”卫星分别于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发射升空,运行至 今导航定位系统工作稳定,状态良好。2010年1月17日0时12分,中国在西昌再次成功发射第三颗北斗导航卫星(北斗三号)。这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建设又迈出重要一步,卫星组网正按计划稳步推进。

“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是一种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的区域性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网成功将能够提供与GPS同等的服务。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成为与GPS并驾齐驱的“卫星导航系统”代名词的新星。不同于GPS的是,“北斗”的指挥机和终端之间可以双向交流。

随着北斗系统建设和服务能力的发展,相关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水文监测、气象预报、测绘地理信息、森林防火、通信时统、电力调度、救灾减灾、应急搜救等领域,逐步渗透到人类 社会 生产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全球经济和 社会 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北 斗二号系列卫星已进入组网高峰期,建设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拥有自己的系统,中国国防将从根本上摆脱了受控于美国,中国的尖端武器拥有了自己的眼睛,国家的导航系统独立性得到保证,更加可靠。

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我国第55颗北斗卫星,即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成功。中国完成北斗全球系统 星座 部署。

2035年,中国将建设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时空体系,进一步提升时空信息服务能力,为人类走得更深更远做出中国贡献。

全球范围内已经有137个国家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签下了合作协议 。随着全球组网的成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未来的国际应用空间将会不断扩展

谁跟你说免费了?接收gps需要模块,需要协议,这些东西都是要钱的,你没有每次付钱不表示你没付钱。

而且是精度很差的,随时还可以关闭

这个套用一句现在比较流行的话,免费的才是最贵的,你是要拿东西来交换的或者是你有他想要的东西。美国GPS民用当年开放时,确实在航海 科技 农业等等方面,使中国快速与世界接轨,但也意图打击我们中国自己独立研发的决心和动力。1993年银河号事件,96年的台海危机,及之后被欧盟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坑了一笔钱后使国家决策层决心开发自己独立的导航系统。卫星导航系统尤其在军事方面,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不受制于人看人脸色的国防,西方傲横100多年骑在我们头上作威作福肆意掠夺世界的 历史 也即将终结。

美国GPS并非免费使用,每一个GPS芯片都是要收费的,只是这笔钱你在购买手机的时候就已经支付了。

美国让全世界使用只是为了分摊自己的投资成本,用的人越多,自己花的钱越少。

由于GPS受美国军方高度管制,一旦与美国关系出现波动,GPS就要变得不稳定,这是重大安全隐患。最明显的就是1996年台海危机,台海上空GPS信号突然消失,基于GPS定位的工具全部报销。

也就是说,卫星定位系统是一个基础设施,如果把基础设施交给外国控制,就好像把银行卡交给隔壁老王一样的离谱。

如果中国不搞出北斗系统,那么类似银河号事件要不断重演,对国家是极大的侮辱。
还有是军事上的使用,美国会把信号关闭,甚至改变坐标,本来是打向敌方基地的导弹,结果把自己的城市炸了。

战时你觉得中国的东风用美国的GPS还能打的中目标吗

唉,这样的问题不是第一次出现,也绝对不会是最后一次。

你可以问一下当年银河号的小到船员大到各种操作手船长,如果当年有北斗,他们会有多好?你直接问他们“自己的定位都没用,GPS各国都免费啊?”你看他们揍不揍你!

我们上个世纪末的各种海上演习,导弹发射推演——你可以以相同问题去问他们的跟踪与操作员,看看他们看你的眼神像不像看一个白痴。甚至于你都不用具体到哪一场军演,没必要。类似事件的数量太多了……

这样说也许过份了,但是我看到这样的问题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北斗让我们能够避免很多类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