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恽铁樵

中医把脾命名为五脏之一,而西医可把脾割掉,人能活,为什么?民国时中医名家恽铁樵为什么要将中医的脏腑称为不是血肉的五脏,而是四时的五脏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2-27 19:07:49 浏览9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中医把脾命名为五脏之一,而西医可把脾割掉,人能活,为什么

中国人的老祖宗把一个器官和一类功能合称为脾,后来外国人把人体解剖了,把一个脏器叫做spleen,再后来这个叫spleen的词来到中国,要找一个中国的词相对应,就勉强把spleen翻译成脾,

请注意,在中国,是先有的脾这个词,有它特定的内涵和外延。

在spleen被翻译成脾之后,就开始有人说中医乱说,说脾没有消化功能。

请重新捋一下这个 历史 顺序,很容易发现不是脾没有消化功能,,是spleen没有消化功能,中国人说的脾根本不完全等于spleen。

其实,还有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不按照中医书的记载,脾的位置和spleen都不在一个位置,这能说明什么?说明各自定义的语义范围都不同。

反过来也一样,人家uncle指的就是包括叔叔和舅舅在内的这些人,我们给人家翻译成叔叔,之后就开始嘲笑人家没有舅舅,而这本来是他们的 历史 文化所形成的,从基因的角度而言,对于一个人来说,叔叔和舅舅的关系是无差别的,而我们中国的文化就有差别,所以就有叔叔和舅舅的区别。

很多时候不是什么对不对,而是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去看 历史 ,嘲笑过去,这件事本来就很可笑,这更多是因为我们自己无知。

不搞清楚就带着偏见出来乱喷,没任何意义。话说回来,好多黑中医的人、黑中国一切的人,中医不是没有问题,西医也不是没有问题,各自有自己的局限性也有自己的优势,在搞不清楚状况的情况下就乱黑,就算把中医黑了对你们有什么好处呢?

我不反对任何人出来说问题,但至少要能懂一些,说清一些道理,如果只拿一个个例就想证明一切论证是不能成立的。

有人说一次什么病中医没看好,西医一看就好了,就说明中医没用西医有用,还有人说一个例子反过来证明中医有用西医没有,这根本就是乱说,论证不成立。

这就如同你在大街上遇到你老妈,喊了一声,她没理你,这能证明那就不是你老妈或者你不是你妈亲生的吗?反而言之,你在大街上碰到一只狗,你好奇喊了她一声妈,它回应了,这能证明这狗是你亲妈吗?显然这都不能。

论证是要有充分的证据,合理的过程,冲动没意义……

我讲的是一个逻辑过程,有道理就讲道理,没有道理就硬杠、凭感觉就定对错的,其实是不敢或者不会论证,只能歇斯底里的贴标签。

问题有层次之分,事物进展中的 探索 有对有错,任何学科都是一样的,所以期其间的对错,真伪是为本学科发展有作用的,这都不是可以对整件事做出判定的理由,就比如天文学的地心说和日心说,哪个对呢?无论哪个对错,能证明天文学不对吗?

我在大学教授西医内科学14年,在临床工作中该用中医用中医,该用西医用西医,只要能帮助患者解决痛苦就好。而在我所诊疗的病人中很多都是使用中医方法得到改善的,所以谁说中医无效实在令人费解。

尽管如此,必须明白,这不代表中医处处有效,处处特效,如果只有这样才能证明中医的作用的话,那就是刻意的刁难了。因为西医也做不到。

纵观一下,这很像我们的国家发展过程,很多崇洋派自认为西方什么都对,我们自己的文化和认知什么都不对,但是在一次次 历史 实践中,这种错误认知被一次次打脸,但是那些崇洋派还是死不承认。

中医也一样,因为是国产的,被很多人认为不行,这些人不了解中国古人的智慧,不懂得古人在古代生产力和 科技 极低的情况下创造出当时的文化和医学的伟大,偏用今日的视角贬低过去。

中医也好,西医也好,都是人的认知,难免有局限性,相较于疾病的不受限制,人类的认知仍然浅薄的很,只有不断开阔认知的视野才有可能帮我们进步,而只是出于不了解的偏见就无止境的贬低和抬高任何一方都是对整个人类认知的损失。

相较于黑中医,还有一些人迷信中医,乱吹捧,其实也没什么好处,反而会招惹嘲笑。大大方方的把问题拿出来研究,批评的问题有的没道理,而有的也是有道理的,也可能就是需要改进的,共同去寻找出路,这没什么不好。

我不认同只会用中医语言解释和辩论问题,道理很简单,要用公共的语言讲大家都能明白的道理,如果始终自说自话,也是不是行业的人困扰听不懂,会让人觉得是不讲道理。而如果根本不会用公共语言讲述自己专业的东西,那在问题讨论时确实无法太多贡献,只有干着急使不上劲的份儿。你一肚子花,别人不懂,那真是白费。

所以我希望参与讨论的中医多学如何讨论问题,而非行业的人客观了解一些,这样大家讨论问题才更有意义。

我希望发表不同意见的人能最好把全文看完,如果那点耐心都没有,根本不了解你要反对的是什么,单凭感觉不讲道理那就没意思了,会显得自己很没逻辑……
举个例子, 汽车 助力坏了,请了两个修理工一个叫中医一个叫西医,西医说把助力去了一样能开,中医说我尽力给你修复,西医说我在外面看不见助力在哪,而且写过论文证明去掉助力能开,我的技术国际认可,你修复得先写论文经过双盲实验得有数据,否则不科学;中医说我不管能不能看见还有写不写论文数据国际认可,但是我有修复的经验,知道有修复的可能。去掉助力是能开,但是驾驶感受呢?
说到根上,这就是个话语权的问题!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问篇第八,开头就写道,

“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

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看清楚了,这就是中医所使用的“十二脏”之名词的解释。

正本清源的话,这才是十二脏的“正规解读”!

现在把事情搞颠倒了。西医东来,借用了中医术语。现在一些人搞事,好似硬要把“小三”扶正,鸠占鹊巢,占了中医术语,占据了中医的话语权,然后再来排挤中医?也不知天下还有“廉耻”二字。

搞清楚了,真要拿这个词语说事,话语权是中医的!

想借此攻击中医的,对不起,重新造词吧,音译也行。中医的词语,自然以中医的解释为准。正本清源,这样才不会发生异议!

所以,既然你觉得西医的脾割了没事,那简单,试试呗。你割了西医脾器官,按西医的解释去说事,和中医没啥关系,别以此找中医的麻烦!

中医的称呼和西医的称呼不是完全一一对应的。

西医的肾,指的是一个单独的器官,中医的肾,指的是以肾为主的主持和调节水代谢的功能的系统(和西医解剖学划分的人体九大系统不同)的称谓(当然,肾是这个系统中最主要的器官)。

中医的理论是围绕在辩证统一性上的,说肾就是说这个系统的整体,不可以用西医的逻辑性单独拿出来解释。

中医把脾比作运化器官,免疫系统。西医把脾割掉确实也能活。就好比是车,有个油路过滤器,把过滤器摘掉来个直通,车照样走,但保证不了车走的过程途中停火、停车。

这是现代医学对人体的认识的进步,也是局限。脾切除了,暂时对生命和 健康 没有影响,所以外科医生看见脾大,就切了。切多了,现在外科医生也知道了,不能随便切!知道理由吗?第一,脾脏不会无缘无故的肿大,是身体其它地方发生疾病的一个临床表现,切脾(除极少数脾外伤破例大出血外)对治疗疾病没有意义,原发病还是在的,并没有除掉。第二,脾脏是重要的免疫器官,切脾后,病人发生爆发性细菌性肺部感染的概率明显增加。所以,除外伤外,切脾都是要内科医生先会诊,内科医生同意后,才手术,比如先天性溶血性贫血疾病等。除外伤救命外,其它疾病随便切脾,当心吃官司。

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静态的尸体解剖,发现脾脏没有作用,随着动态的不断认识,发现脾脏的其它重要功能。上帝或者自然造人,没有多余的,多余的自己会萎缩消化的。古人云,身体发肤,发自父母,不能轻易毁伤。有道理。
因为从某种角度来讲,中医的“五脏”和现代医学的“五脏”名字虽然一样,但却不是一样东西……

但是,仙人在此必须申明,这种理论只是民国中医恽铁樵的一家之言!并非古籍!

而且恽铁樵是一个半路出家的中医,即使是在民国时期,恽铁樵难以跻身“中医宗师”的行列……

凭心而论,仙人自小对中医和玄学感兴趣,不敢夸口读懂,但特别喜欢读《黄帝内经》《易经》之类的国学经典。

但是说句心里话,至少相当一部分,倘若以客观的心态真读了,却未必能增加敬畏。

题主所提这个“脾”,在中医“五脏”中属土,是重要的运化器官。

熟悉“五行”理论的朋友应该知道,五行中“土”的重要性。“脾”既然能够对应“土”,这个器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坦白说,仙人对恽铁樵的理论很多地方不敢“敬同”,所以说对于中医之“脾”和现代解剖学之“脾”是不是一个东西,不敢妄言。
好,这问题提得好,我经常在临证给患者澄清这个问题,尽量避免误导患者。 中医脾脏与现代医学的脾,名同概念不同,内涵不同,不能混为一谈。脾是五脏的组成部分,但它是个虚脏,与现代医学的脾功能差别较大。其它四脏与现代医学名同,功能也有相似之处。中医的脾主运化,是消化吸收功能;脾主统血是心血管系统功能;思伤脾,又影响了神经系统功能等。综合的说,古人设置的脾脏,包括了人体多个系统及大脑的部分功能,主宰着人体生命运行。所以说脾为后天之本,脾健则体健;脾弱则体衰。现代医学的脾,是消化系统一个附属器官,它给消化提供一种消化酶,有酶能消化,没酶也消化,只不过对消化的质量产生影响,对人体的生命影响不大,有些消化酶药物还能补充。所以脾出现大的功能障碍,现代医学用手术把它摘掉,对人体 健康 影响不大。这是我的理解,不对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我见过3例被西医割掉脾的人,人是活着,但并不是 健康 地活着,吃东西慢慢的少了,人体慢慢的消瘦了,高度也慢慢的矮了。

中医对人体内脏系统有一个基于中医理论的认识,西医对人体内脏有一个基于人体解剖学的认识。

中医理论将内脏按功能归纳为五大系统,即肺肝肾心脾,对应金木水火土。它们既有各自独立的功能,也有互相协同影响的机制,这在中医理论中都有相对比较完整的认知。

解剖学意义上的人体脏器就多了去了,但各部分的功能以及其协同工作机制目前还不够完善。比如解剖学有胃脏,大小肠,脾脏,胰脏,胆囊等等,构成一个消化系统。心脏、血管等等构成循环系统,脊柱、神经、大脑等等构成神经系统等等。

所以中医的脾指的是一个功能系统,而非一个解剖学意义下的脏器。你可以把中医的脾近似的理解为西医的消化系统,但把中医的脾直接对应西医的脾脏,那就是驴唇不对马嘴了。

民国时中医名家恽铁樵为什么要将中医的脏腑称为不是血肉的五脏,而是四时的五脏

因为传统中医的血肉五脏理论和现代解剖学之真实发现不符,不自洽,漏洞之多已经到了无法自圆其说的程度,不改玄更张升级理论,最终会收摊也未可知,四时之五脏应时而出,还在四季之外新生出一个季节--长夏,以对应五脏,中医终于真正成为玄学

中医的历史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和发展。除此之外,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比如日本韩国朝鲜越南这些国家的医学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韩国等地。两宋时期,宋朝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抄引起的穴位紊乱。从清朝到元朝以后开始慢慢的下降,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
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国运衰落。同时现代医学也就是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想模式加以解释。中医学陷入了存在与废除的争论之中。
2003年非典以来。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的迹象。

中西医汇通派代表医家

1、唐宗海的“折衷归于一是”
唐氏主要活动于19世纪后半叶,正处国难深重,内外矛盾日益激化,欧风东渐,西学在中国迅速传播。他力主顺乎潮流,成为我国中医界明确提出“中西医汇通”口号的第一人。他指出,“西医亦有所长,中医岂无所短……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衷归于一是。”(Tang ZongHai Esseutials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Shangjiang: Yuhai Publishing House,1894.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清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申江油海山房石印本⑵),其主张(1)“折衷归于一是”建立尽善尽奖之医学,(2)中西医学原理相通,(3)重中轻西,厚古薄今。作为早期中西医汇通的代表,筚路蓝缕之功不可没。《清朝续文献通考》中说:“近代医家,喜新者偏于西,泥古者偏于中,二者未将中外之书融合贯通,折衷至当。唐氏慨之,研精覃思,著此五种书,执柯伐柯,取则不远。”正是当时对唐宗海的评价。
2、朱沛文的“华洋医学各有是非”
朱沛文(约生于19世纪中期),字少廉,著《华洋脏象约纂》一书(1892),又名《中西脏腑图象合纂》。他强调学习西医的解剖知识,以弥补中医学对人体结构缺乏细致了解的不足,他对汇通中西医学态度比较慎重,采取“通其可通,存其可异”,“不能强合”。
3、张锡纯的“衷中参西”
张锡钝在充分吸取前人见解的基础上,不以中西之界横亘胸中,在立足我国传统医学的根基上,“采西人之所长,以补吾人之所短(Zhang Xichun. Records for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s and Western Medicine,BeiJing:People’s Health Publishing House,1974,18.张锡纯:医学哀中参西录,人民卫生出版社,1974:18⑶)”,确立了“衷中参西”的汇通原则。张锡纯警重从临证治疗,特别是药物治疗上来沟通中西医学。他为中西医汇通提出了一条新的思路。
4、恽铁樵的“新中医”
恽铁樵具有深厚的旧学根底,广泛地接触了中西文化,又通晓英语,这些使他有条件对中西医学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从事中西医汇通的探索,提出一些独特性的见解。他在《伤寒论研究·总论》中强调指出:“居今日而言医学改革,荀非与西洋医学相周旋,更无第二途径。”又说,“中医而有演进之价值,必能吸收西医之长,与之化合,以产生新中医。”他认为:“中西医之不同,乃由于中西文化之不同”。“是根本不同方法之两种学说

恽铁樵半路出家,为什么对中医贡献这么大

恽铁樵对中医的贡献主要在病理学方面,他把中医诊疗的原理讲得比《哈利波特》更有趣。恽铁樵既继承了《黄帝内经》以降各个中医大家和名著的学说,充分发挥想象力,把中医理论说的铁桶一般无懈可击,没有人可以和他讨论辩证。

金庸对中医的贡献主要在经络学方面,他把任督二脉和十二经络的运行以及修炼挖掘极深,并将传统经络学和现代军工科技结合起来,使少年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生莫大爱好,放弃学业去少林学习绝世武功。

作为“中西医汇通派”的一员大将,恽铁樵的优势在于家学功底深厚

作为“中西医汇通派”的一员大将,恽铁樵的优势在于家学功底深厚,出身江苏武进孟河,这江苏孟河自古就有“吴中名医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美誉,其中又以丁甘任为代表的“孟河四家”闻名于世。打小,恽就沐浴中医传统文化。

相比其它老中医,恽铁樵的优势在于,他懂外文,早年从事英文编译工作。西方先进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他比其它人更能理解其中的含义。

所以言脏腑,单独起名字也行,肝就是肝,肺就是肺,心就是心

中医学,古圣贤达人,将人体参透,所以中医理论如《内经》里的描述,用中医词语叫“藏象“理论。用现代词解释就是高维度的人体″三维立体图像“,细到脏腑间的“气脉“变化,交换。即:脏腑与功能合成。脏腑本身就不是孤立的,它要自身能量产生供身体运作的能量,如何工作,“经络气脉“运化!

所以言脏腑,单独起名字也行,肝就是肝,肺就是肺,心就是心。但人们要对正常人体认识,对患疾病的病体认识,单独的脏腑就代表不了脏腑,因为那是单独的,象摘了的″西瓜“,已经成熟,没了生机气理,在医学上是狭隘的认知,代表不了“脏腑“这个真腑之名。

“西方医学“以抗菌消炎速效,赢得了人们的认可

“西方医学“以抗菌消炎速效,赢得了人们的认可,众目光齐聚传统的“中医“该如何?就解剖学上的“脏腑“,出现偏误,解释不清。可中医的理论又切实有效。争辩,存费,自然产生。恽铁樵,正是在此争辩的风头浪尖上,棋高一筹,言明指出:中医的脏腑包括经络功能。

即正确的继承解释了传统医学概念,又让学习中医者在现代文明之影响下,提高认识中医知识的能力。问恽铁樵半道出家,对中医功献大,是掌握中医知识理论的特性所决定。不是所有人半道出家都能学懂中医,但中医众先贤大多都是半道出家。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也是这个理

在“中西医汇通”思想的影响下,恽铁樵在1925年在上海创立“函授学校”,这为我国现代中医学院树立了榜样和模范作用。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也是这个理。因为中医是中华文明“道“文化的精髓,所以只要对传统文化在“内修“内悟“的基础上,有所掌握,就自然而然对中医知识有所了解,甚至就是一流的″高人“。恽铁樵就是近代的一位中医“高人“。

恽可以组什么词

“恽”字可以组的词不多,现在主要是用作姓氏、人名。如:

恽姓、姓恽、恽氏、恽家、恽代英、恽日初、恽寿平、恽源浚、恽兰溪……

一、“恽”字的基本信息

拼音:yùn。

繁体:恽

简体部首:忄。

部外笔画:6。

总笔画:9。

笔顺:丶丶丨丶フ一フ一丨

二、“恽”字的基本解释

1、 重(zhòng )厚。

2、 姓。

三、“恽”字的详细解释

《说文解字·心部》:“恽,重厚也。”从心军声。於粉切。

《康熙字典》:【卯集上】【心字部】恽

【唐韵】於粉切

【韵会】【正韵】委粉切,?音薀。

又【广韵】谋也,议也。 

又姓。 

又【集韵】巨陨切,音窘。义同。

四、恽姓部分名人

恽日初(1582-1659),明末臣。字仲升,号逊庵。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崇祯副榜贡生,曾应诏上《备边五策》,未被采纳。明末,隐居天台山,拒绝召荐。逃亡浙江、福州、广州,削发为浮图,名明昙,以讲学为生。后助金坛王祈聚众抗清。兵败后归居常州。先后与杨廷枢、刘宗周交游。学识广博。著有《见则堂语录》、《不远堂诗文集》等。

恽向(1586-1655),明画家。原名本初,字道生,号香山翁。江苏武进人。初为诸生,崇祯年间举贤良方正,拜中书舍人,不就。自幼爱好诗文,博学多才。擅长画山水,早年学董源、巨然,以悬肘中锋作画,骨力圆劲,浓墨润湿,纵横淋漓,自成一派。晚年敛笔于倪瓒、黄公望风格,惜墨如金,挥洒自如,妙合自然。往来于齐鲁之间,常登临泰山,故笔下山水得自然雄浑之气。曾为周亮公画山水,自题云:“逸品之画,笔似近而远愈甚,似无而有愈甚;其嫩处如金,秀处如铁,所以可贵,未易为俗人道也。”侄恽寿平曾以师事之。传世作品有《春雨迷离图》、《仿北苑山水》、《秋亭嘉树图》等。

恽寿平(1633-1690),清画家。原名格,字寿平,后以字行,更字正叔,号南田,晚年号白云外史、瓯香散人。毗陵(今江苏常州)人。明亡后曾参加过抗清斗争,终生不与清朝合作,以书画为生,工诗文书法。擅花卉、山水,其花鸟师法沈周、陆治、孙隆,转益多师,“酌论古今,参之造化”,创没骨花卉画法。其画直接用笔蘸颜色在纸绢上敷染成画,在形似的基础上饶有潇洒秀逸的韵致,具有文人画的情调。早年学画山水,先随伯父恽向学习,后师承王蒙、黄公望、倪瓒、董源、巨然,颇有画名,后遇王翚,声称耻为天下第二手而改画花卉,但仍未间断山水画创作。其山水笔墨秀逸疏灵,意境清幽,颇为时人所重。清人对其花卉评价甚高,追随者也多,遂形成常州派。与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合称四王吴恽。有《红梅山茶图》、《玉堂富贵图》、《桃花图》、《三友图》等传世。著《南田画跋》、《瓯香馆集》。

恽源浚,清画家。字哲长,号铁箫,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寿平族裔。官天津县丞。行楷极雅趣,花卉款字俱仿寿平,颇能神肖。水墨写生,尤得神韵。

恽兰溪,清画家。武进(今江苏常州)人。画家恽源浚之妹,邹一桂(1686-1772)之妻。善画山水,人赞其“山水平远,风韵天然”。亦善花卉。夫妇曾合画《蟠桃图》,约长丈余。二人在夜间秉烛作画,匍匐地上,画大小桃三百枚,天未明而成。

恽敬(1757-1817),清散文家。字子居,号简堂,江苏武进人。乾隆四十八年(1783)举人。以教习官京师,与庄述祖、庄献可、张惠言等友善,切磋学问。历知富阳、江山二县,任内以振兴文学为务,以廉洁奉公、执法严格、善于治狱著称。以卓异擢南昌府同知,改署吴城。为人负气,矜尚名节。为忌者诬劾,以失察去官。早年从事考据、骈丽之学,后因受“桐城派”影响,乃改治散文,其主张与“桐城派”不同;与其同里张惠言、李兆洛为同道,世称其文为“阳湖派”古文。桐城派专宗唐宋诸大家之散文,阳湖派则兼取骈文之长。他嫌桐城派文内容薄弱,主张“文集之衰,当起之以百家。”著有《大云山房稿》、《诗集》、《历代冠服图说》、《子居决事》等。

恽冰,清女画家。字清於,号浩如,一号兰陵女史,亦署南兰女子。武进(今江苏常州)人。恽寿平后裔,毛鸿调妻。身受家庭熏陶,擅画能诗。喜绘花鸟草虫,芊绵蕴藉,用粉精绝,作品辄题小诗,以没骨名著吴中,与常熟马荃的钩染,并誉为“江南双绝”。乾隆初尹继善曾以其画进呈高宗。她传承家艺,后代子孙皆受她画意濡染。有《仿王若冰花鸟图》、《花蝶图》、《牡丹玉阑图》等传世。

恽珠(1771-1833),清画家、文学家。字珍浦,号星联,晚号蓉湖道人,江苏阳湖(今常州)人。恽冰侄女,知府完颜廷璐妻。自幼聪敏过人,十岁能诗,十三岁善绣。从姑母恽冰学画,深得其法,工画花卉。著有《红香馆诗词草》二卷;编有《闺秀正始集》二十卷,共选入历代女诗人九百三十三人的一千七百余首诗;后又编《闺秀正始续集》十卷,共选入历代女诗人五百九十三人的一千二百余首诗;著有《兰闺宝录》,分为孝、贤、慈、烈、智、才六个部分。

恽怀英,清书画家。号兰陵女史。武进(今江苏常州)人。恽寿平族孙女,画家恽源璿女,户部郎吕光亨妻。幼承家学,工书善画,所写花鸟,明净雅秀,尤工墨兰。早寡抚孤,以卖画自给。年五十余岁卒。

恽怀娥,清画家。号纫兰。武进(今江苏常州)人。恽寿平族孙女,画家恽源璿女,知县曹恒妻。夫任江浦县令,时民饿馑,怀娥出私资以济灾民。与妹怀英并传家学,雅好绘画,其写花卉,精雅鲜润。

恽光宸(?-1860),清臣。顺天大兴(今属北京)人,字浚生。道光进士。道光十二年(1832)任湖南岳州知府,调长沙知府。十九年任广东督粮道,旋擢江西按察使。咸丰三年(1853)先后在南昌、九江等地与太平军作战,并为湘军筹措饷需。后累升江西巡抚。

恽世临(1817-1871),清臣。江苏阳湖(今常州)人,字季咸,号次山。道光进士。累迁长沙知府、岳常沣道、湖南巡抚。在任督率兵勇团练攻打太平军,并为曾国藩湘军筹措饷需。未几,被劾,裭职。

恽祖翼(1835-1900),晚清臣。江苏阳湖(今常州市)人。字叔谋,又字崧耘。举人出身。以知县累官至武昌(今武汉)道。镇压王觉一教民起义。1889年(德宗光绪十五年)后历任湖北督粮道,汉、黄、德道兼江、汉关监督。1895年晋湖北按察使。次年迁浙江布政使,任内开挖嘉兴(今嘉兴)泖河,疏港建闸,以资蓄泄;疏浚杭州上塘河,灌溉临平、乔司等处农田三十余万亩;改上虞南塘土圩为石坝,免为水患。1900年代表巡抚加入张之洞、刘坤一发起的“东南互保”。寻授浙江巡抚,镇压衢州(今衢州市)反洋教斗争。后病死。

恽祖祁,清臣。字心耘,江苏阳湖(今属武进)人。办理湖北唐心口筑堤工程得法,被提升为厦门道道员。光绪二十五年(1899)为厦门人民的爱国热情所激励,挫败日本在虎头山强索划专管租界的企图,由此被清廷调往延平府撤职议处。

恽毓鼎(1863-1917),清臣。江苏常州人。表字薇孙,室号澄斋。光绪进士,授翰林院编修。1892年任国史馆协修。1897年任日讲起居注官,次年升任翰林院侍讲学士。戊戌变法时反对变法。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受奕劻的委托办理北京南城绥缉事宜。1907年被袁世凯买通,两次上奏诬陷两广总督岑春煊与外务部尚书、军机大臣瞿鸿禨。对清末的立宪运动,也持反对态度。著有《崇陵传信录》、《澄斋日记》等。

恽铁樵(1878-1935),近代医学家。名树钰。江苏武进人。出身于小官吏家庭,幼时父母双亡,由族人抚养,励志读书,考入南洋公学,曾入商务印书馆为编译员。1912年主编《小说月报》,风靡一时。后因长子病故,发愤学医,曾就学于名医汪莲石。当余云岫《灵素商兑》以西医理论攻击中医时,作《群经见智录》予以驳斥。1925年创办铁樵中医函授学校,1933年办铁樵函授医学事业所,受业者千余人。医学著述很多,著作有二十二种,编成《药盦医学丛书》。

恽代英(1895-1931)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又名蘧轩,字子毅,原籍江苏武进人,1895年生于湖北武昌。中华大学毕业。学生时代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是武汉地区五四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1920年创办利群书社,后又创办共存社,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任上海大学教授。同年8月被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宣传部部长,创办和主编《中国青年》,它培养和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

其他恽姓名人有清学者恽鹤生,诗人恽元箴、恽淑湘、恽淑留、恽幼晖,画家恽源景、恽源成、恽源桂、恽湘、恽玉、恽璠、恽周、恽恒、恽元复,刺绣艺人恽冰娥等。近当代恽姓名人有革命家恽雨棠,化学家恽子强,爆炸专家恽寿榕,电工专家恽震,力学专家恽伟君,船舶工程专家恽良,医学家恽敏、恽慧庄,经济学家恽希良,教育学家恽昭世,新闻学家恽逸群,目录学家恽楚材,画家恽震霖、恽圻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