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谭人凤

洪门的历代掌门有谁?谭人凤的人生经历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2-27 19:17:47 浏览35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洪门的历代掌门有谁

洪门中知名的近代历史人物(部分,敏感词的人名就不说了)

1、孙中山:洪门致公堂元帅(洪棍),洪门分支组织同盟会创始人

2、秋瑾:洪门同盟会军师(白纸扇)

3、黄兴:洪门哥老会龙头

4、刘志丹:洪门哥老会龙头

5、刘伯承:洪门奉节哥老会成员

6、邓绍昌:洪门四川广安哥老会掌旗大爷

7、贺龙:洪门哥老会“十排老幺”

8、章士超:洪门华兴会成员

9、宋教仁:洪门华兴会成员

10、司徒美堂:洪门致公堂成员,中国致公党创始人

11、富兰克林-罗斯福:洪门致公堂法律顾问,后任美国总统洪门是明末清初的一个地下秘密组织,起源于“汉留”,经由南明东宁总制使陈近南先生大力发展,进而由“汉留”转化为洪门,故陈近南被尊为洪门创始人。

扩展资料:

洪门供奉的牌位:

始祖:洪英(殷洪盛)。

五先贤:朱之瑜、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傅山。

五宗:文宗史可法、武宗郑成功、宣宗陈近南、达宗万云龙、威宗苏洪光。

前五祖:蔡德忠、方大洪、胡德帝、马超兴、李式开。

中五祖:杨仗佑、方惠成、吴天成、林大江、张敬之。

后五祖:李式地、洪太岁、吴天佑、林永超、姚必达。

五义:郑君达、谢邦恒、黄昌成、吴廷贵、周洪英。

五杰:郑道德、郑道芳、韩龙、韩虎、李昌国。

三英:郭秀英、郑玉兰、钟文君。

二师:男军师史明鉴、女军师关玉英。

谭人凤的人生经历

谭人凤,字有府,号石屏,晚年又自号雪髯。1860年(清咸丰十年庚申)农历八月初六出生于湖南新化八都石鼓塘湾老屋(今属隆回县鸭田公社南塘大队)。
谭人凤有兄弟六人,他最幼。家庭世代务农,父亲谭忠宅及其六子一家,只有少许田土,力耕自食,勉可糊口。他因有兄弟的帮助,得以入学读书,并考取了秀才。他先娶新化水车毛田罗氏,生有子女四人,即长子德甲(一鸿),次子德金(二式),三子三星,早夭折,四女四巽。后娶扬州卞氏,又生子女四人,即五子德揖(五武),六女德顺(六娃),七女德宜 (七娥),八子八骏,幼夭折。 36岁以前的谭人凤,以老秀才的身份,在自己的家乡创办一所福田小学,请了谢介僧等人担任教员,潜心文吏,未究时事。1895年偶遇[司乡邹价人经过,与谈古今中外事,皆闻所未闻,思想大有启发,因之一变而投身反清革命。我早年听乡里老辈讲过,谭人凤在家乡教书时,即以好骂出名,当地几个土豪劣绅,几乎被他骂遍了。他在朋友同志间也以好骂称.然而一骂之后,毫无成见,仍和好如初。他在地方很有威信,乡里人每有争议,必请他去排难解纷。在家庭里也很有威信,每早必持旱烟袋杆子敲侄辈的房门,喊他们起来出早工,常说:“三早当一工。”侄辈们跟他年纪差不多,都很敬畏他,乐于听命。
40岁以后,在1903年到1904年两年间,谭人凤在新化县城文场内办小学堂,仍操粉笔生涯,但接触面比较广些。 据邹永成过去对我说,谭人凤在办福田小学的同时,即注意联络会党,召集一些江湖上的朋友在那里开山堂,取名卧龙山,他自己作山主。后来又在宝庆府城分设一个山堂,先后吸收李燮和、唐镜三、李洞天等多人加入。照谭人凤自己的活说.他当初搞帮会活动,是“抱部落主义以自雄”,尚未觉悟到献身关系民族前途的反清革命运动。
1904年暑假期间,有个朋友由日本归来,在县城里找到谭人凤,秘密告诉他:黄克强、宋教仁等将联络哥老会首领马福益在省城发难。从这年冬季起,他加紧在会党中进行活动,发展组织。他与周叔川由隆回赴桃源,转往辰沅,再赴常德,到处奔走联络,席不暇暖。第二年夏天,应他的老朋友、广西警察学堂总办曾叔式和随营学堂总办蔡松坡的电邀,带领三个学生去广西。到广西后;在警察学堂挂个文案名义,实际上是作食客。后听说李燮和、唐镜三在宝庆起义,他喜不自胜,特地带学生岳森回来相助。半路上遇见唐镜三,才知道事情已经失败了。这时传闻宝庆官方将派兵勇到乡里来围捕,经过亲友殷勤相劝,才于1906年春离开县境,经宝庆到长沙,在草潮门新化中学堂任监督。
陈浴新1961年写的《湖南会党与辛亥革命》(载《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四辑)中,谈到谭人凤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暑假期间,常到长沙黎家坡遐岭庵来。呼他为“小友”。又谈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阳节,谭人凤召集湖南各地会党代表在岳麓山举行游山会。游山会后几天--九月十六,借庆祝黄兴30岁生日,与黄兴、刘揆一等组织华兴会,进一步联络会党。此说可疑。因为谭人风在《石叟牌词叙录》中说:“癸卯、甲辰(1903到1904年)二年间,余于邑城(新化)文场内办小学堂”,并没有提到他曾到过长沙,也未提到他举行游山会、组织华兴会的事。且1904年农历九月十六,是华兴会长沙起义事泄失败日期,而不是发起成立的日期,它是先年九月十六黄兴30岁那天成立的。陈浴新所谓谭人凤1904年在岳麓山举行游山会,事关湖南近代史实,有待考证。 1906年8月,谭人凤离开长沙去南京,由南京而上海。12月到东京时,适逢同盟会举行《民报》创刊周年纪念大会,他也去参加了。会后,经先到东京的唐镜三恳切介绍,与黄兴相晤,畅谈两小时,决定加入同盟会。不久,萍、浏、醴大起义爆发,黄兴派他与周震鳞、洪春岩、何弼虞、宁调元、。胡瑛等回国谋响应。到长沙后,得知起义已失败,无计可施,又重返东京,入政法学校,插入五期班,时在1907年春。
同年12月,镇南关之役爆发,孙中山偕黄兴、胡汉民等亲临阵地参战。谭人凤得到民军占领镇南关的消息,估计大有可为,立即把儿子一鸿的官费折抵借百金,偕同志前往参战,以遂平生之志。他们到达时,战事已结束,民军早已撤走,满腔希望,顿化烟云。黄兴此时正苦于子弹缺乏,因谭与广东钦廉道道台郭人漳有旧,黄过去在广西也运动过郭,便托他往郭处求接济。谭人凤赶到郭人漳处,郭认为革命军事败,态度忽变,最后并悬赏捉拿他。他脱离虎口,跑到广州,转回香港。在港看到报载黄明堂、王和顺、关仁甫起兵于河口,清军望风而溃,便情不自禁地割须改装再往,至则又是烟消云散了,空跑一趟,败兴而归。
1910年1月,同盟会南方支部运动广东新军起义已届成熟,黄兴从日本到香港,与赵声、倪映典筹划一切。黄兴走后,谭人凤接踵前往。结果新军起义以失败告终,他又一次怅然回到东京。 1911年2月4日,谭人凤应黄兴、赵声之邀,由东京抵香港,当天晚上和黄、赵商谈广州起义计划。他认为两湖地当冲要,非先示机宜不可。征得黄、赵同意后,第二天即带2000元往上海,再到汉口,与居正、杨玉如等聚商于某旅社。
谭说:“余奉黄克强同志命,察看长江流域革命近况。并报告紧要消息。因黄同志与胡展堂(汉民)、赵伯先(声)诸兄均在香港,备省同志毕集,决定今春在广州起事。南京、九江已有联络,两湖尤关重要,希望急起响应。”旋交居正600元,又与孙武200元,告知广州起义汁划,希望相机策应。2月间,谭偕刘承烈到长沙后,在路边井某日本旅馆召集同志开会,到会的有文斐、曾杰、肖翼鲲、龙铁元、吴超征、洪荣圻、何陶等十余人。谭在会上报告,黄兴鉴于往者以会党、新军或防营谋举事,往往坐失机宜。乃改由吾党同志自行发难,而以防营、新军为应援。决定手农历三月间在广东起事,湖南当急谋响应。当时议定,刘文锦在马队任排长,运动军界由文锦担任;绅学界由文斐、曾杰进行运动;会党方面,由焦达峰担任;经费接济,由龙萸溪、龙铁元负责。焦达峰不在省垣,谭等了几天仍未见回,就回上海转香港去了。
黄花岗起义前夕,黄兴由香港秘密进入广州,在小东营机关部进行部署。谭人凤也由香港赶来参加。当讨论进攻计划时,他认为10路进攻,应有一人居中司指挥调度责任,不应同时都告奋勇。最好先炸毙李准,合攻督署,再由赵声从城外以新军进攻,内应外合,较易得手。这个建议,因时机迫促,未被采纳。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他从广州脱险抵香港,在港稍事逗留,折返上海。5月初到汉口,与孙武、蒋翊武等多次会商,建议湖北共进会、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通力合作,相辅相成。在谭人凤的策动下,共进会和文学社联合组成机关部,作为筹划武汉地区起义事宜的领导机关。
1912年,黄兴在南京黄花岗周年纪念会演说中赞扬他说:“……至于内地之布置,长江一带,谭人凤先生任之。谭先生身体多病,此时亦冒险力疾至鄂。” 1911年秋黄兴和谭人凤诗中有句云:“能争汉上为先着,此复神州第一功。”谭与湖北的两个革命团体早有联系,武昌首义他是出了力的。
武昌起义前夕,10月8日,谭人凤由沪到南京,约集同志,商讨响应湖北发难问题。事后,他同居正一起去武汉,船过九江时,即得到武昌起义的消息。10月14日渡江入武昌,与黎元洪相晤。黎向他倾诉了一大堆困难,他责以大义,促速下令进击清军。第二天早上,民军步炮各队大批过江进攻,清军不支,狼狈败退。商民欢声雷动,满街燃放鞭炮庆祝。经此一战后,士气愈旺,形势大变。
10月22日夜,长沙新军反正消息传到武汉,谭人凤立即向都督府请领快枪2000支,派任震运送回湘。两天后,他自己乘轮回湘,到长沙后,发现焦达峰的都督府一片混乱,立宪派组织了一个参议院总揽全权,焦达峰遇事受挟制。谭人凤看到了这个不正常情况,以外援事急,只好隐忍,而着重于敦促出兵援鄂。他在新军出发前的誓师大会上,当场写了一首军歌激励士气,歌词是这样的:“湖南子弟善攻取,手执钢刀九十九。电扫中原定北京,杀尽胡人方罢手。”
不料王隆中刚率新军一部到湖北去,3天后,就发生了焦达峰、陈作新被害事件,立宪派篡夺了湖南的政权,谭延闿作了都督。这时,光复各省电促派代表往湖北开会,他与邹价人、廖笏堂、刘揆一被举为代表,于11月24日到达武汉。到武汉后,他与邹价人等赴王隆中军中演说,勉励大家奋勇杀敌。不久,黄兴离开武汉东下,准备进攻南京。黄兴走后,黎元洪打算退往葛店,武昌情况危急。革命党人推举谭人风以武昌防御使兼北面招讨使,支撑危局,秩序稍为安定,不久,黎元洪也回来了。
11月30日,各省代表在武昌集会,会上,推举新到会的谭人凤为临时议长。经过讨论,通过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随后,黎元洪遣人送到公文及旅费,委派谭人凤为议和代表,促赴上海、南京与会。他于12月26日到南京,参加各省代表会。这时,会议已在南京进行半个月了,正准备选举临时大总统。谭人凤曾在各省代表会上倡议举黎元洪为总统,但开票结果,孙中山在17票中以16票当选,黄兴得一票,无有及黎者。他一面参与各省代表的集会,一面仍以北面招讨使名义,在上海组织机关,准备北伐。但是,所谓招讨使者,是个空架子,唯一的兵力就是他的儿子二式从湖南带去的两营人。 谭人凤到东京不久,就结识了宋教仁。章太炎撰《前长江巡阅使谭君墓志铭》,说他”与孙、黄好尚异,独重桃源宋教仁,以为隽才。”这是事实。
1910年春,广东新军起义失败,宋教仁深为叹息,经常找谭人凤商量整顿办法,谭这时与新从国内来的邹价人、邹永成等同住在东京神田区。经过磋商后,他们向同盟会建议三策:一、在北方举事为上策;二、在长江流域举事为中策;三、在边疆举事为下策。后又决定以中策为上策,组织长江机关付诸实施。邹永成后来对我说过,他们在东京时,计划把新化县的锑矿专卖权卖给日本商人,以所得手续费作长江机关的活动经费。他说这个办法是邹价人想出来的,当时推宋教仁向日本交涉,他和张斗枢回新化与矿商接洽。他们回国后,还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组织一家广惠矿务公司,以便办理此事。
辛亥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后,黄兴在香港医院疗伤,日唯以“报吾良友之仇”为念。5月18日,赵声忧愤致死,黄受刺激更深,时刻想到要去暗杀李准等清朝悍吏,“以酬死事诸君,庶于心稍安”。谭人凤这时在香港,极力劝阻,事后又邮电力阻,黄均不为稍动。宋教仁也是参与策划黄花岗起义的,对此次事败悲怆满怀,无限伤感。他和潭人凤以及其他同志,鉴于这次失败的沉痛教训,即时把握川、鄂、湘各省反对铁路国有风潮的有利时机,决定组织力量,重振旗鼓。1911年7月31日,宋教仁、谭人凤、陈英士(其美)等29人,在上海湖州会馆开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会,谭人凤起草成立宣言,指出:“定名同盟会中部总会者,奉东京本部为主体,认南部分会为友帮,而以中部别之,名义上自可无冲突也。”在这次成立会上,谭人风被推为总务干事,兼负交通部之责,两天后又被选为总务会议议长。他随即往湖北组织分会,对文学社、共进会成员多方开导,晓以大义,因而出现了尔后团结对敌的合作局面。
1913年春,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得胜利,宋教仁到处发表演说,抨击时政,大招袁世凯之忌。谭人凤在武汉相晤时劝他注意戒备,免遭暗算。宋不以为意。3月20日,袁世凯果然派人在上海暗杀宋教仁,两天后宋伤重殒命。谭人凤万分悲痛,亲撰挽联:“破坏建设一身兼,有思想,有学问,有才能,谓之政治大家曾何愧;瘈狗毒蛇全国布,无人心,无天理,无国法,成此暗杀世界岂能堪?”宋教仁死后,谭人凤办理丧葬事宜,照料遗族生活,计划周详,煞费苦心,极其奠重牺牲的亡友。 宋案发生后,谭人凤离开北京到上海,其时刺杀凶手武士英已被捕获在押,赵秉钧、洪述祖与应夔丞的往返函电,也在应家搜获,可说铁证如山。他向孙中山、黄兴询问主张,孙说,若有两师兵,我当亲率问罪。黄说,此案证据已获,当可由法律解决。他反驳说:“孙先生之说空谈也,两师兵从何而来?黄先生之说迂谈也,法律安有此效力?”谭人凤当时主张遣使促湘、粤、滇三省独立,再檄各省同兴问罪之师。后来事实证明,他这个主张也是行不通的。在这以后,他往北京见袁世凯,往武昌见黎元洪,想进行调整,结果又是枉费心机。
1913年7月7日,谭人凤奉黄兴之命自上海返湘,与谭延闿面商,告以南京将宣布反袁独立,届时湖南应迅速响应。
7月15日,南京宣布独立,黄兴被举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章士钊任秘书长,通电各省,希望同张义帜。经过谭人凤一番策动,多数下层党人奔走呼号,谭延闿见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不得不于17日召开全体会议,用省议会名义发出通电,宣布湖南独立。但到各省讨袁军事相继失利时,他见风使舵,于8月13日宣布取消独立。9月15日,袁世凯下令通缉孙中山、黄兴、李烈钧、柏文蔚、廖仲恺、朱执信、邓铿、谭人凤、熊克武等。北京陆军部的通缉名单上,把谭人凤列为“湘省之乱”的“首魁”。在袁世凯的罗网下,国内已无容身之地,他被迫出走,亡命日本。抵日后,卜居于福冈县筑紫郡中之太宰府町,改姓名为林泉逸,以避袁探和日本新闻记者的耳目。直到袁世凯毙命后,才由日本回到上海,与孙中山、黄兴过从密切,共同商讨袁贼死后的斗争形势问题。翌年4月,黄兴国葬于长沙岳麓山,谭人凤专程返湘,参加国葬仪式。
1920年4月24日(农历三月初六),谭人凤病逝于上海,终年60岁。长子一鸿扶柩返里,葬于新化县文田镇茅田村。

邵阳有哪些名人

邵阳是一座 历史 悠久的城市,其文化底蕴浓厚,有些不少得文人墨客,名人名将。

蔡锷,字松坡,生于湖南宝庆(今邵阳大祥区蔡锷乡),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

魏源,隆回县金滩(今名金潭,属司门前镇)人。属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石醉六,又名石陶钧,邵阳和安乡大树村现新邵县潭府乡大树村
廖耀湘,国民党将领,爱国民主人士,湖南邵阳北乡酿溪镇人。曾任蒋介石“五大王牌军”之一的第六军军长。
吕振羽 ,湖南省武冈(今属邵阳县)人。
魏光焘,湖南隆回人。
彭述之,湖南 邵阳 人
刘敦桢, 湖南 新宁 人。
匡互生,湖南邵阳东乡天台山。
吕振羽,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湖南省 邵阳县 (今属 邵阳 )人
萧天石,湖南 邵阳县龙山乡文山村
李熏,湖南 邵阳
萧赞育,湖南邵阳人
陆骏, 祖籍湖南邵阳,其父当年跟随邵阳老乡蔡锷出来参加革命。
严怪愚,本名 严正 , 湖南邵阳 人
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1882年12月18日生于湖南宝庆(今邵阳大祥区蔡锷乡)。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1916年11月8日逝世,终年三十四岁。北京政府拨款二万元,举行国葬,追赠其为上将军,定12月25日为云南起义纪念日。遗体安葬在

长沙岳麓
出版诗集

黄埔学校

留学法国

研究论文

上海音乐

音乐院校

音乐创作

朵玫瑰花
邵阳古称宝庆,是湖南第一大人口城市,这里虽然经济不怎样,但是物华天宝,自古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古往今来邵阳为人类的发展, 社会 的进步做出了大量的贡献。

魏源

魏源,隆回人,清朝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所著《海国图志》首次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被誉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蔡锷

湖南邵阳人,民国军事领袖,有着军神之称,蔡锷一生维护共和,爱国爱民,蔡锷将军也是民国国葬第一人。

另外宋朝抗金名将杨再兴,明朝开国将领蓝玉也是宝庆人,近当代的抗日名将、远征军奖领廖耀湘、共和国开国将军姚喆等都是响当当的邵阳人。

邵阳是湖南省人口最多的地级市,自古人杰地灵,英才辈出。象蔡锷、魏源、廖耀湘、彭述之、贺绿汀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大咖我就不复述了,再提几个人的名字,估计大家也应该如雷贯耳。
一、谭人凤,隆回县人。中国同盟会会员,国民党元老。

二、刘坤一,新宁人。著名湘军将领,清光绪时曾任两江总督。

三、邓亚萍,新宁人。著名运动员,中国乒乓球女子第一单打。

四、谢璞,洞口人。著名作家,代表作《竹娃》《丁香梦》等。

五、李自健。著名旅美画家。

六、肖仁福。城步人,著名官场小说作家,代表作《位置》等。

护国将军蔡锷,抗金名将杨再兴,两江总督刘坤一,睁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洪门首领谭人凤,唐代诗人胡曾,明朝名将蓝玉,两广总督刘长佑,南洋大臣魏光焘,内阁中书张家钰,清代神医周学霆,资政大夫曾炳熙,太子少保李臣典,立达学会匡互生,中科院院士吕振羽,音乐家贺绿汀,抗大2分校政治委员袁国平,名将廖耀湘,中将李寿轩。

邵阳最开始叫昭阳,晋代因避司马昭讳改名为邵阳,唐宋设邵州,后升为宝庆府,宝庆之名始于此,民国复名邵阳。邵阳物产丰富,民俗丰富多彩,不乏英雄好汉,不缺名人高士。

其中有唐代诗人胡曾宋代名将杨再兴等。

明代名将蓝玉,清代思想家魏源,军事家刘坤一,魏光焘等。

近代爱国将领人士廖耀湘,蔡锷,刘寿祺等以及革命家匡互生等。

当代音乐家贺绿汀, 历史 学家吕振羽等。

邵阳是湖南的一个地级市,地处湖南西南部,山明水秀,环境优美,历来的名人也不少先说一说新宁四雄吧。

江忠源(1812至1854),字常孺,号岷樵,邵阳新宁人,1837年举人,在乡办团练,号“楚勇”,是晚清湘军初期纺帅。曾任湖北按察使,卒赠总督。谥忠烈,有《江忠烈公遗集》行世。

刘光才(1840至1918),字震谷,号华轩,邵阳新宁人,湘军重要首领,官至江南提督。纺兵数十年,屡战屡胜,曾抗击外侮,保卫海防。

刘长佑(1818至1887),字子默,号荫渠,清朝大臣,湘军重要将领。光绪二十九年拔贡,曾任江西巡抚,两广总督,直隶,云南总督等。一生骁勇善战,势不可挡。卒谥“武慎”,有《刘武慎公遗书》传世。

刘坤一(1829至1902),字岘庄,邵阳新宁人,禀生出身,曾为教谕,在乡办团练,后入湘军。擢江西巡抚,两广总督,调任两江总督。曾联合张之洞等反对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位至太子太保,谥忠诚,有《刘坤一遗集》行世。

蔡锷(1882弋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宝庆(今邵阳市)人。是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的军事领袖。蔡锷一生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另一件是四年之后,积极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制政体的护国军起义。他能辨别政治风云,顺应 历史 潮流,投身革命运动,在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方面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逃亡中,曾与小凤仙结下深情厚谊。其遗著被编为 蔡松坡先生遗集》,蔡锷是近代中国一位传奇性的人物。
邵阳是一座具有二千五百年 历史 悠久的古城,它地灵人杰,人才辈出。在这块热土上,先后出现的名人名将有魏源、蔡锷将军、廖耀湘将军、吕振羽、石醉六、袁国平、魏先焘、严怪愚、邓亚萍等。

蔡锷,魏源,杨再兴,廖耀湘,贺绿汀。

有蔡锷,魏源?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授上将军衔的都有哪些人

1、特级上将1名:蒋中正(蒋介石,1935年4月1日授任) 

2、一级上将17名:陆军一级上将16名,海军一级上将1名。 

1935年4月2日授任8名:阎锡山(1946年7月留退延役)、冯玉祥(1946年7月退为备役)、张学良(1937年1月被褫夺)、何应钦、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 

1935年9月6日授任1名:陈绍宽(海军一级上将); 

1938年1月22日追晋1名:刘湘(抗战中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二级上将); 

1938年6月14日追赠1名:曹锟(死不附逆、忠贞爱国,原为北洋上将); 

1939年5月13日晋任1名:程潜(原为陆军二级上将); 

1939年12月9日追赠1名:吴佩孚(死不附逆、忠贞爱国,原为北洋上将); 

1940年5月18日追晋1名:宋哲元(抗战中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二级上将); 

1944年2月2日追晋1名:陈调元(抗战中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二级上将); 

1945年10月3日晋任1名:白崇禧(原为陆军二级上将); 

1947年2月21日晋任1名:陈诚(原为陆军二级上将)。 

3、二级上将34名:全是陆军二级上将 

1935年4月3日授任20名:陈调元、何成浚(1946年11月退为备役)、朱绍良、韩复榘、宋哲元、刘湘、刘峙、万福麟(1946年7月退为备役)、何键、白崇禧、刘镇华、顾祝同、商震、傅作义(1949年2月被褫夺)、徐永昌、于学忠、杨虎城、蒋鼎文、龙云、徐源泉; 

1935年12月10日授任1名:杨爱源; 

1936年1月11日授任1名:程潜; 

1936年12月31日授任1名:李烈钧(专为担任审判张学良的军事法庭审判长而授衔); 

1939年5月2日晋任2名:陈诚(原为加上将衔)、卫立煌(原为加上将衔,1942年1月9日被“革去陆军二级上将“降级为陆军中将,1943年11月23日复任陆军二级上将); 

1944年2月9日晋任1名:薛岳(原为加上将衔); 

1945年10月3日晋任2名:张治中(原为加上将衔)、张发奎(原为加上将衔); 

1946年6月13日晋任1名:余汉谋(原为加上将衔); 

1947年2月21日晋任3名:熊式辉(原为加上将衔)、陈仪(原为加上将衔)、邓锡侯(原为加上将衔); 

1947年11月18日晋任1名:邹作华(非现役,原为加上将衔); 

1947年11月21日授任1名:孔庚(并予除役,即授予退役陆军二级上将军衔;非现役,原为国民党军早期中将,时年75岁)。 

4、上将54名:陆军上将51名,海军上将3名。 

1935年4月3日追赠1名:范鸿仙(民国先烈); 

1935年4月6日追赠1名:石青阳(积劳病故); 

1935年7月15日追赠1名:谭人凤(民国先烈); 

1935年10月18日追赠1名:张开儒(积劳病故); 

1936年4月2日追赠3名:王金铭、施从云、白毓昆;(均为民国先烈) 

1936年6月24日追赠3名:徐镜心、刘浦霖、簿子明;(均为民国先烈) 

1936年7月23日追晋1名:李生达(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6年11月23日追晋1名:王均(事故去世,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7年7月31日追晋2名:佟麟阁(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赵登禹(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7年12月6日追晋1名:郝梦龄(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7年12月11日追晋1名:饶国华(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838年追晋1名:王铭章(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3月追晋1名:张諝行(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3月23日追晋1名:蒋方震(字百里,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9月23日追晋1名:陈安宝(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11月19日追晋1名:吴广新(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11月21日追晋1名:廖磊(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1940年7月7日追晋1名:张自忠(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1941年9月29日追晋1名:唐淮源(抗战失利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3年6月12日追赠1名:蒋作宾(积劳病故,民初将领); 

1943年9月10日追晋1名:陈训泳(海军上将,积劳病故,生前为海军中将); 

1944年6月22日追晋1名:李家钰(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5年4月9日追晋1名:张定璠(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5年5月25日追晋1名:陈季良(海军上将,积劳病故,生前为海军中将); 

1945年5月28日追晋1名:邹洪(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6年7月31日晋任4名:张之江、鹿钟麟、王陵基、王树常;(均为原加上将衔,并予退为备役) 

1946年7月31日授任8名:李济深、但懋辛、李杜、张钫、石敬亭、郭汝栋、周濂、金汉鼎;(均为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6年10月19日授任1名:张贞(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6年11月22日授任1名:萨镇冰(海军上将,并予除役,即授予退役海军上将军衔,时年88岁); 

1946年12月7日晋任1名:吕超(原加上将衔,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1月6日晋任1名:蔡廷锴(原中将,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1月19日授任1名:俞飞鹏(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2月28日晋任1名:姚以价(原中将,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6月13日授任1名:陈铭枢(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9年1月追晋5名:李明(内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黄百韬(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陈章(内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邱清泉(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熊绶春(内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5、陆军中将加上将衔55名 

1936年9月12日授加1名:张发奎; 

1936年9月12日加衔1名:余汉谋; 

1936年9月26日加衔9名:张治中、张之江、钱大钧、鹿钟麟、陈诚、卫立煌、马鸿逵、薛岳、刘建绪; 

1936年12月16日加衔2名:庞炳勋、孙连仲; 

1936年12月16日授加1名:盛世才; 

1937年1月8日加衔1名:吕超; 

1937年3月13日加衔1名:李品仙; 

1937年3月31日加衔1名:邓锡侯; 

1937年4月10日加衔1名:朱绶光; 

1937年4月12日追加1名:黄慕松(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7年5月14日加衔2名:廖磊、夏威; 

1937年6月7日加衔1名:王树常; 

1937年9月2日授加4名:黄绍竑、黄旭初、陈仪、熊式辉; 

1937年9月2日加衔1名:邹作华; 

1937年9月18日加衔2名:刘文辉、杨森; 

1937年10月15日加衔1名:杨杰; 

1937年10月22日加衔1名:刘兴; 

1938年1月28日追加1名:周浑元(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8年2月2日加衔1名:贺耀祖; 

1938年10月24日加衔1名:唐式遵; 

1939年5月2日加衔2名:张自忠、孙震; 

1939年5月13日授加1名:卢汉; 

1940年5月25日加衔3名:潘文华、王瓒绪、王陵基; 

1941年3月19日赠加1名:贾德耀(追赠为陆军中将,特加上将衔;生前为民国将领); 

1945年10月3日加衔1名:胡宗南(黄埔一期,国民党军在大陆期间唯一的“上将黄埔生“); 

1945年11月19日赠加1名:井勿幕(生前为民国将领); 

1946年1月12日赠加1名:方策(追赠陆军中将特加上将衔,生前为民国将领); 

1946年2月18日加衔1名:汤恩伯; 

1946年6月13日加衔2名:黄祺翔、罗卓英; 

1947年6月特加1名:伯达马宁尔; 

1947年8月9日加衔1名:林蔚; 

1948年3月26日追加1名:鲁英麐(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8年5月17日追加2名:刘戡(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严明(破格追晋陆军上将衔;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少将); 

1949年2月21日加衔1名:李汉魂; 

1949年5月24日加衔1名:刘士毅; 

1949年8月17日加衔1名:马步芳。 

谭人凤的谭人凤墓

1920年,民国元勋谭人凤归葬茅田(现湖南省新化县文田镇茅田村)望上台下的老马塘山。与周围的山不同,此山山体硕大,状如肥猪,山顶石脉裸露似城墙。 谭乃苗田人,为何落葬于与之相隔四十里的茅田?因之,谭之夫人为茅田罗氏(查茅田罗氏九房族谱)。谭人凤来岳家必登此山。曾对山主说:“我死后就埋这山上。”并自选葬点。谭人凤去世后,,民国政府拨七十万银圆为其修筑墓陵。其后人根据他的遗愿,把他安葬在老马塘山,将老马塘山改名为“谭家山”。
葬法是:从山腰往山心里挖一个深洞,将棺木推进洞内,再用原土石充填堵塞洞口;然后在棺木上方相应的位置开挖墓框,培土坟堆三个,立三块青石碑,碑高约五尺,宽约三尺,均无字。自山脚用料石砌六十级台阶(谭享年六十岁)至墓前拜台。
辛亥成功,谭人凤功勋卓著。特别是武昌首义为策反黎元洪起了重要作用,但他在政治上与孙中山等未曾保持一致。其一:孙黄等商议改散同盟会,组建国民党,谭表示反对。其二:首届民国总统选举,全国共十七省代表,谭为湖南代表之首。选举前谭怂恿个别代表投黎元洪和黄兴的票。选举结果是孙中山得十六票,黎元洪得一票。虽然是无记名投票,但这一票显然是谭人凤所投。孙中山当选总统后未给谭安排任何工作和职务。其三:谭不满孙黄以软弱态度对待袁世凯。
基于以上原因,谭去世后,民国政府效法为武则天立无字碑,亦为谭人凤立三块无字碑。

民国巡阅使,护军使,镇守使是什么官

巡阅使是北洋政府时期的高级官职,类似于以前的总督职位,相当于大军区司令,通常授予拥有两省以上地盘的军阀。始设于袁世凯统治时期,袁世凯任张勋、倪嗣冲为长江巡阅使、副使,为此职之始。至1924年12月11日,被全部裁撤。

护军使,护军使是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各省重要地区设护军使﹐管理一个地区的军务﹐其职权在镇守使之上。

镇守使为中国北洋政府时期临时军事官衔编制,设置于省内某一要地,相当于今天的省军分区司令,普设于边疆及重要大城市,如陇东镇守使、上海镇守使等。

扩展资料:

巡阅使历史

1924年12月11日裁撤所有的巡阅使. 巡阅使一般在形式上属陆军部管辖,海疆巡阅使属海军部管辖。

控制了一省的军阀实力膨胀后,就要控制两省或更多的省,于是在北洋时期的地方军政制度中出现了高于省级的军政职官,最常见的是巡阅使,职务介于督军与政权之间,名义上管辖着两三个省的督军,如果督军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那么巡阅使就相当于现在的大军区司令。

当时大多数的巡阅使实际上是虚职,只不过用于对那些过气将军职务的名升暗降,有的则用于安抚,例如张勋任长江巡阅使,实际一个省也管不着,王占元的两湖巡阅使也只管自己的湖北管不着湖南,真正有名有实的巡阅使只有两个:

东三省巡阅使张作霖和两广巡阅使陆荣廷——巧合的是他们都是绿林出身。吴佩孚的直鲁豫巡阅使不但管直隶和河南,还能管湖北陕西热河等省,当然比张作霖陆荣廷风光,但是这里单纯讨论豫巡阅的职权,山东郑士琦不听吴佩孚的使唤,吴佩孚就不是名副其实的直鲁豫巡阅使。 

巡阅使的设立、裁撤、职权、机构等均没有统一的法规,完全因人而设,取决于北洋军阀内部平衡的需要,设置最长的达9年。主要的有长江、直鲁豫、东三省、苏皖赣、两湖等巡阅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巡阅使

百度百科-镇守使

百度百科-护军使

同盟会成员包括哪些人

同盟会著名成员包括:孙中山、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章太炎、胡汉民、汪精卫、陶成章、朱执信、章炳麟、蔡元培、秋瑾、唐绍仪、汪兆铭、蒋洗凡、廖仲恺、陈其美、谭人凤、刘揆一、刘师培、唐群英、何香凝、阎锡山等。

同盟会员中的8位著名共产党人:朱德、林伯渠、吴玉章、董必武、杨殷、苏兆征、张云逸、李四光,其中李四光是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的年龄最小的会员。

中国同盟会:亦为中国革命同盟会,是中国清朝末年,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推翻清政府、结束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中起到重要作用。

姓谭的历史名人

谭嗣同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其父为巡抚。谭嗣同不仅饱读经书,而且遍历南北各省,足迹踏至新疆、台湾诸地。游历中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留连忘返倍加热爱,对列强蹂躏奴役下的民众灾难倍感痛心疾首。面对满目疮痍日趋衰落的中华民族,他冥思苦索着挽救良策,终于从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政治学说中找到了变法图强的道路,形成了变法维新思想。这一思想自中法战争萌芽,至中日甲午战争后迅速发展。 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堪,在浏阳倡立学社。
1896年入资为候初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学》成稿。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八月以徐致靖荐,被征入京,任四品衔军机章京,参与戊戌变法。九月政变发生,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来到世上仅仅33个春秋,他用鲜血与生命去实现自己的抱负。时间虽短,但留给后人的东西却十分丰富。一部《仁学》中留下了其深邃而又进步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变法虽败,但其不屈不挠以生命唤醒国民的精神永存。
谭延闿
谭延闿(1880年-1930年),字组庵,湖南茶陵县人,中国国民政府主席 、第一任行政院院长。1880年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1904年中进士、他二十八岁点翰林,授翰林院编修,后与时偕行,支持立宪;辛亥鼎革,又赞成革命,追随孙中山,后与汪精卫合作,又与蒋介石结盟,直至逝世。且广交游,有“药中甘草”之誉;能治军,曾多次领军征讨,有“翰林将军”之称;善书法,为民国颜体第一人,著有《祖盦诗集》、《慈卫室诗草》、《祖盦诗稿》等。
谭平山
谭平山(1886-1956),又名谭彦祥、谭鸣谦、谭聘三,广东高明人。1909年在两广优级师范学校学习期间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开始投身于反对清政府的宣传活动。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成为“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谭平山当选为改组后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和组织部部长。
谭平山
1927年8月,谭平山与周恩来、朱德、贺龙、恽代英等领导发动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流亡港澳。因他参加南昌起义,武汉国民党中央于1927年8月8日开除谭平山的国民党党籍。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回到武汉,投入全民族的抗日救亡运动。1947年冬,在香港出席了李济深、何香凝等人组织召开的国民党民主派第一次代表大会,决定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48年初参与组织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中央常委。1949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并参加了10月1日的开国大典。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政务委员、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监察部前身)主任等职。
谭绍光
太平天国慕王,广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参加金田起义,英勇善战,1860年因破江南大营和攻克苏杭有功,被封为慕王。1862年率军围攻上海,打败英法联军、华尔洋枪队,后又转战太仓、昆山,屡创敌军。1863年在苏州被叛徒刺死。
谭纶
明代抗倭名将,江西宜黄人,嘉靖进士,初任台州(今浙江临海)制服,练兵抗倭。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抚福建,率戚继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内倭寇。隆庆元年(1567年)总督蓟辽,与戚继光训练部队,加强北方防务。他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主持兵事三十余年,与戚继光共事齐名,号称“谭戚”。
谭元春
文学家,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与钟惺同为“竟陵派”创始者。论文强调性灵,提倡幽深孤峭的风格。主有《谭有夏合集》。
谭夫吾
战国时期人物,曾以无比崇高的言行而名垂青史。
谭政
1906年出生,原名谭世铭。湖南湘乡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特务营任文书、书记。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三十一团秘书,红四军军委秘书长、军政治部训练部部长,红十二军政治部主任,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后方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副主任,陕甘宁晋绥联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建国后,历任中南军区暨第四野战军第三政委兼干部管理部部长,中南局第一副书记,华南分局第三书记,华南军区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第一副主任、主任,中央军委常委、顾问,国防部副部长,中央监委副书记。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法制委员会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8年11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2岁。
谭震林
1902—1983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新四军老战士。湖南攸县人。青少年时期当过装订工人、书店学徒。1925年参加革命,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茶陵县从事工人运动。1927年秋上井冈山,任中共茶陵县委书记、县苏维埃政府主席。1928年9月任中共湘赣特委代理书记,不久任书记。1929年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二纵队党代表,第四纵队政治部主任、司令员、政治委员等职,为建立和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1931年初任红十二军政治委员,1932年任福建军区司令员。1933年在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开展的反“罗明路线”斗争中受打击,调国家保卫局任科长。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闽西,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兼军事部长。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南方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新四军第三支队副司令员、政治委员,坚决贯彻中共中央提出的放手发动群众、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的方针,是皖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1940年春,任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六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并兼中共苏南区党委书记。1943年1月至1945年8月,任新四军第二师政治委员兼任中共淮南区党委书记,领导淮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1945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解放战争初期,任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副书记,华中军区副政治委员、华中野战军政治委员,1946年7、8月间,与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在苏中地区同国民党军队作战,取得了七战七捷的重大胜利。1947年1月,任华东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参与指挥了莱芜、孟良崮等战役。同年冬兼任山东兵团政治委员,与许世友指挥部队在山东内线作战,和华东野战军外线作战兵团相配合,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山东根据地的重点进攻。1948年9月济南解放后,任济南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1948年11月,华东野战军整编为第三野战军,任第一副政治委员兼第七兵团政治委员。在淮海战役中任前敌委员会委员,参与了战役的领导和指挥。1949年5月后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省军区政治委员。1951年11月任中共中央华东局企业工作委员会主任,1952年秋任华东局第三书记、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治理淮河委员会主任等职,为新解放区的清匪反霸、土改镇反、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作了大量的工作。1954年12月调中共中央任副秘书长兼中央书记处第二办公室主任。1956年9月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1958年5月在中共八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59年4月任国务院副总理,1962年10月后兼任国务院农林办公室主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文化大革命”中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受到残酷的迫害。1974年重新出来工作,当选为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七、八、十、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共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并在中顾委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为副主任。1983年9月30日在北京逝世。
谭人凤
谭人凤(1860—1920),字石屏,名有时,号符善,晚年自号雪髯,人称谭胡子。汉族,湖南新化县人。清咸丰年农历八月初六(1860年9月20日)生于新化县福田村(今隆回县鸭田镇南湾村)。谭人凤是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同盟会早期会员和重要骨干,在武昌首义为策反黎元洪起了重要作用。
谭钟麟
谭钟麟(1822-1905),字云觐,号文勤。谭延闿之父;光绪五年(1879)任浙江巡抚,加兵部尚书衔。他派人清查土地,核实漕平,更定厘税,治浚河道,鼓励商运,修筑炮台,重建文澜阁并珍藏乾隆帝赐予的“四库全书”,名震一方。两年后,调任陕甘总督。为准备新疆建立行省,他于八年(1882)曾奏请在新疆南路设置丞倅牧令道员;十年(1884)新疆正式建省后,他为改变每年向新疆调运粮饷征用大批民车的做法,专设官车局,减轻了百姓负担。为解决盐贩哄抬盐价问题,他制订就场征课法,使食盐价格下降。还在兰州创建求古书院,在甘州(今甘肃张掖)创建河西精舍,选拔文人学者著书讲学。十一年(1885年)中法战争爆发。他上奏朝廷,请求率军迎敌,未允。十四年(1888年)黄河决口,主动筹集60万两白银援助河南修堤、赈灾。任陕甘总督六年半,陕甘文化和经济均有发展,库储银百余万两,各州县积谷数百万石,比他就任时增长十倍以上。十四年(1888)以目疾开缺回籍养病。十七年(1891年)春奉旨入京,以尚书衔补吏部左侍郎,后历任户部左侍郎、工部尚书、闽浙总督、四川总督等职。二十年(1894年)加赏太子少保衔。二十一年(1895)春调任两广总督,曾力排众议,禁赌查盗,维护治安,但终不能畅行其志。二十五年 (1899年)冬奉旨回京,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三十一年(1905年)逝世,谥文勤。
谭其骧
谭其骧(1911.2.25-1992.8.28),字季龙,浙江嘉善人,中国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中国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获燕京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谭其骧长期从事中国史和中国历史地理的教学和研究, 他对中国历代疆域、政区、民族迁移和文化区域做了大量研究,对黄河、长江水系、湖泊、海岸变迁均有精辟见解,建树颇多。主要著作有《长水集》《长水集续编》等。

宋教仁、谭人凤为改变同盟会的涣散状态采取了哪些行动

1911年7月,宋教仁、谭人凤等在上海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把武装起义重点转向华中一带,它的成立填补了同盟会的领导空缺,使长江流域的革命力量有所加强,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同盟会领导力量的涣散状态。

新化县历史上最大的官员是谁

新化县历史上最大的官员是龚谷成,湖南省新化县白溪镇人,1940年12月生。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十届全国政协常委。

个人简历:

195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0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63年毕业于解放军第一工程兵技术学校。曾任师政治部助理员、司令部作训科参谋。

1967年6月后,任广州军区司令部作战科参谋、副科长。

1983年1月任广州军区司令部作战部副部长。

1983年9月入军事学院学习。一年后任广州军区某军副军长、某集团军副军长。

1990年6月任集团军军长。

1990年7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1992年在中共十四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1993年12月任广州军区参谋长。

1995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

1996年11月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党委常委。

1997年10月在中共十五大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扩展资料

抗洪英雄

1998年夏,奉中央军委命令抗击长江特大洪水。

8月2日,率指挥部到达抗洪第一线,任广州军区湖北长江抗洪抢险前指总指挥。他身穿迷彩服,顶烈日,冒风雨,把指挥部建在越野车上、直升机上、船舶上、大堤上,调动千军万马,领导参战官兵严防死守,度过数十个激战的不眠的日夜。

他七下荆州、四进武汉,在长江中游追着洪峰走、伴着危险行,嘉鱼救人、荆江分洪、洪湖抢险、监利抢险,千里干堤上,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他率部战斗的身影。他领导10万官兵与湖北人民共同战斗,胜利地完成抗洪抢险任务,保卫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8月8日,朱镕基总理亲临湖北灾区视察灾情,与他紧紧拥抱,情景感人。这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解放军将士英勇抗洪的高度赞誉,也是他个人的无上光荣。

百度百科-龚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