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旆怎么读 怎么读

三点水加市怎么读?旌旆怎么读 旌旆读音及解释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2-25 09:02:16 浏览8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三点水加市怎么读

三点水加市读:pèi

pèi ㄆㄟˊ
 1. 水势湍急,行动迅疾的样子:~然。~~。
 2. 充盛的样子:充~。丰~。
 3. 有水有草的地方。
 4. 跌倒,倾仆:颠~(挫折困顿)。
 5. 古同“旆”,旌旗。

旌旆怎么读 旌旆读音及解释

1、旌旆:见“旌斾”。

2、旌斾,汉语词语,拼音是jīng pèi,意思是旗帜。

3、出处:

(1)晋·陆机《饮马长城窟行》:“戎车无停轨,旌斾屡徂迁。”

(2)唐·高适《燕歌行》:“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3)清·魏源《圣武记》卷三:“﹝皇上﹞命选精骑万馀人,扈行私从仆马亦复逾万,旌斾亘三十馀里。”

旆 这个字怎么读

您好!
旆 pèi
(形声。本义:古代旐旗末端形如燕尾的垂旒飘带)
同本义
旆,继旐之帛也。――《说文》
白旆央央。――《诗·小雅·六月》
又如:旆旆(旗旒下垂的样子;生长茂盛的样子)
泛指旌旗
白旆,殷旌也。――《释名·释兵》
拔旆投衡。――《左传·宣公十二年》。注:“大旗也。”
亡大旆之左旃。――《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又如:旆旃;旆旌

ㄆㄟˋ
古代旗末端状如燕尾的垂旒。
泛指旌旗。
郑码:SYAL,U:65C6,GBK:ECB7
笔画数:10,部首:方,笔顺编号:4153311252

“沛”字怎么读

 pèi

声母p;韵母ei;第四声。

沛,多指水势湍急,行动迅疾的样子。也形容充盛的样子,如,充沛、丰沛。沛也可指有水有草的地方。沛古同“旆”,如,旌旗。

见于明代都邛《三余赘笔》浙中少水,人家多于山上置闸蓄水,遇旱岁开以灌田,名之曰沛,取沛然之义也。

扩展资料:

基本用法:

1、水势湍急,行动迅疾的样子:沛然。

2、充盛的样子:充沛。丰沛。

3、有水有草的地方。

4、跌倒,倾仆:颠沛(挫折困顿)。

5、古同“旆”,旌旗。

6、沛县(今江苏沛县)简称

7、沛郡、沛国的简称。刘邦沛丰邑中阳里人,此处“沛”指沛郡。朱元璋世家沛,此处“沛”指沛国。

隼旆酆这三个字怎么读

1、隼
sǔn
鸟类的一科,翅膀窄而尖,上嘴呈钩曲状,背青黑色,尾尖白色,腹部黄色。饲养驯熟后,可以帮助打猎。亦称“鹘”。
【名】 (指事。据小篆,从隹(zhuī)一。“隹”是汉字部首之一,短尾鸟的总称。“一”表示这种鸟的标识。本义:一种凶猛的鸟)同本义〖falcon〗隼科(Falconidae)的各种鹰,特征是有长的翼,嘴短而宽,上嘴弯曲并有齿状凸起。飞得很快,它们通常突然从空中冲向猎物处猎取食物 有隼集于陈侯之庭而死。——《国语·鲁语》
2、旆
pèi
古代旗末端状如燕尾的垂旒。
泛指旌旗。
3、酆
fēnɡ
〔~都(dū)城〕迷信传说指阴间。
姓。

三点水右边一个市怎么读

沛(pèi)。

沛,是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pèi ,多指水势湍急,行动迅疾的样子。也形容充盛的样子,如,充沛、丰沛。沛也可指有水有草的地方。沛古同“旆”,如,旌旗。

意思:

1. 形声。从水,市( bèi)声。本义:沛水

2. 同本义

沛,沛水。出 辽东番汗塞外,西南入海。——东汉·许慎《说文》

3. 泽名。沛泽

齐侯田于 沛。——春秋·左丘明《左传·昭二十年》。注:“沛,泽名。”

4. 多水草的沼泽地

大陷于沛泽之中。——《公羊传·僖公四年》。注:“草棘曰沛。”

犹逸禽之赴深林,蝱虫内之趣大沛。——《后汉书·崔骃传》

5. 蓄积用来灌田的水

浙中…少水,人家多于山上置闸蓄水,遇旱岁开以灌田,名之曰沛,取沛然之义也。——《三余赘笔》

6. 通“旆”。旗,幡

丰其沛,日中见沫。——《易·丰》

7.江苏沛县简称,昔沛县西有大泽,故称沛地为沛泽。至春秋末,楚国灭宋,的沛地置县,始改称沛县,简 称沛。

扩展资料:

基本意思:

1. 水势湍急,行动迅疾的样子:~然。~~。

2. 充盛的样子:充~。丰~。

3. 有水有草的地方。

4. 跌倒,倾仆:颠~(挫折困顿)。

5. 古同“旆”,旌旗。

6. 沛县(今江苏沛县)简称

7. 沛郡、沛国的简称。刘邦沛丰邑中阳里人,此处“沛”指沛郡。朱元璋世家沛,此处“沛”指沛国。

旆怎么读 旆的读音是啥

1、旆拼音:pèi。

2、基本信息:部首:方、四角码:08227、仓颉:ysojb。

3、86五笔:ytgh、98五笔:ytgh、郑码:SYAL。

4、统一码:65C6、总笔画数:10。

5、基本解释:古代旗末端状如燕尾的垂旒。

旌旆怎么读

“旌旆”,读音:

旌斾,汉语词语,拼音是jīng pèi,意思是旗帜。

中文名:旌斾;

解释:

1、亦作“旌旆”。旗帜。晋 陆机《饮马长城窟行》:“戎车无停轨,旌斾屡徂迁。”唐 高适《燕歌行》:“摐金伐鼓下 榆关,旌旆逶迤 碣石 间。”清 魏源《圣武记》卷三:“﹝皇上﹞命选精骑万馀人,扈行私从仆马亦复逾万,旌斾亘三十馀里。”

2、犹尊驾、大驾。多用于官员。唐 贾岛《送周判官元范赴越》诗:“已曾几遍随旌旆,去谒荒郊 大禹祠。”宋 苏轼《与范蜀公书》之一:“日望旌旆之至,不敢复上问。”清 恽敬《上举主笠帆先生书》:“前者旌旆自 江西 移 湖南,士聚於庠,商告於市,民要於野,愿一叩首马前。”

3、借指军旅。《太平广记》卷一九○引 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高骈》:“楼橹矗然,旌斾竟不行,而骠信讋栗。”

旆怎么读

旆拼音:pèi    

基本信息:

部首:方、四角码:08227、仓颉:ysojb  

86五笔:ytgh、98五笔:ytgh、郑码:SYAL  

统一码:65C6、总笔画数:10

基本解释:

1、古代旗末端状如燕尾的垂旒。

2、泛指旌旗。

扩展资料:

常见组词:

1、虹旆 

彩旗。

2、红旆 

红旗。

3、旆旆 

亦作“斾旆”。下垂貌。

4、素旆 

犹素旗。

5、隼旆 

画有隼鸟的旗帜。古时诗文中常用以为州郡长官之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