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木兰 朝代 朝代 花木兰是哪个朝代

花木兰是哪个朝代?寇准和包拯是一个朝代吗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4-24 00:32:55 浏览26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花木兰是哪个朝代

南北朝。

花木兰是中国古代传说的四大巾帼英雄之一,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壮的英雄史诗。花木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一首叙事诗《木兰辞》中,该诗约作于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录于南朝陈的《古今乐录》。

明代文学家徐渭将《木兰诗》改编为戏剧作品《雌木兰替父从军》,剧中自称:“妾身姓花名木兰,祖上在西汉时,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亲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旧时也做一个有名的千夫长。

历史背景

北魏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但是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无法上战场,家中弟弟年龄尚幼,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十几年的军旅生活。

寇准和包拯是一个朝代吗

1宋朝是个有传奇色彩的一个朝代,一提到宋朝很多人脑海中就是积贫积弱,军事上被周围的国家轮流欺负,甚至于快要亡国了,整个宋史就像一部屈辱史,但是即便是这样,并不妨碍在宋朝涌现出很多影响后人的大人物,比如王安石、寇准这些人,有一个人没有岳飞那样的武艺,文采更没有三苏那样的才华,可是他在百姓心中却是一个神一样的存在,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很高,他就是包龙图,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包拯。

包拯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很高,对于当时的宋朝来说,这是个不常见的事,很少有人在百姓心中的地位这么高,不过现在人们流传的包拯的事迹大部分都是假的,不过很多人都愿意把那些传奇的事,安装在包拯的身上,就连近代的胡适都夸奖包拯。在赵桓统治的时候,包拯通过考试,顺利的进入了朝廷,成为赵桓身边的一个得力的官员。

没多久赵桓就让他去端州(其实这是因为当时的寇准集团被丁谓陷害的缘故)。端州盛产端砚,而且端砚还是贡品,不过以前的官员很精明,每次多弄点端砚,端砚可不多的,好多人想要还得不到,以前的官员就用端砚来讨好朝廷的官员,让自己仕途好走一点,可是包拯的脾气有点和寇准像,都是比较正直的人,包拯也不拿端砚讨好上司,上面要求多少,他就弄多少,有点小实在。

没多久赵桓就死了,到了庆历年间,包拯代表宋朝出使辽国(也就是契丹),这已经距离赵桓和萧太后签订的条约过去半个世纪了,表面上是结为兄弟国家,但是宋朝始终低三下四,包拯有点看不下去,这次他去辽国,显得很硬气,面对辽国上来就怼的问题,包拯全部怼了回去,不过包拯对于宋朝每年进贡很不满,就对赵桓的孩子宋仁宗说,国家每年拿钱去养辽国人,还不如自己厉害点,让契丹不敢在来宋朝,仁宗比赵桓好多了,仁宗一方面先稳定辽人的心,另一方面开始了改革,包拯也给了仁宗不少的建议,基本上魏征给李世民的建议,包拯又原封不动的给了仁宗。

那时候宋朝的盐都在朝廷手里把握着,因为从汉武帝时期就开始盐铁官营,这样可以给朝廷就可以自行设定盐铁的价格,从而依据国家财政情况,调整盐铁的价格,这两样,尤其是盐这一项是关系到百姓根本的大事件,家家炒菜做饭少不了放盐。但是这个制度到了宋朝就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进步了,由于管控的并不严所以有几个商店有卖的,而且盐也很重,好多百姓都拉不动,就连牛马都累倒了,包拯就建议说让百姓自己贩卖,打开宋帝国的市场,因为贩卖盐需要缴税,所以这下子宋朝的财政大涨,而且百姓也有钱了,就连之后的沈括都夸包拯的这项制度。

当包拯的父母生病的时候,他主动辞官去照顾他的父母。当百姓得知包拯要走的时候,他们都不舍得包拯,好多人都亲自去请包拯,没有办法包拯只好请了高明的大夫回家给父母治病,等到父母的病好转以后,他便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包拯不但对自己十分的严厉,而且对自己家里的仆人也很严格,这是个很难得的官员,特别是经历了赵桓那时候的党争,丁谓和寇准死了之后,整个宋朝都乱了,幸亏仁宗上任进行了稳定,此时的宋朝可以说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个时候君主的稳定,大臣们,像包拯这样的主持大局才能挽救这大宋的江山。

包拯也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敢弹劾张可久,宋瑒,甚至还敢弹劾张贵妃的亲拨付张尧佐,而且还有一个叫王逵。王逵本身就是一个小官,但是他通过压榨百姓,一次收税就能多收三十多万,在以前,这可是一笔大数目。包拯上任之后,立刻弹劾,但是仁宗没有在意,王逵以为是卞咸干的,就把卞咸给弄死了,不过包拯并不怕,一次不成功就再来一次,一共来了七次,仁宗终于注意到这个小官了,直接罢免了王逵,并且没多久就把王逵处死了,彻底弄死了这个贪官。也正是这个原因,后世包拯的形象总是处置贪官污吏,而包拯自己也成了为官清廉,贪污官吏的死仇敌。

而且包拯是个很爱民的一个官员,有的时候发生了灾荒或者洪水,要是等着把文书送到了仁宗手里,再批下来,由于古代交通不便利来回往复就得好几个月。大家都知道灾情就像这洪水决堤,一分钟一个样,这个可是国家的根本,拖延不得,等到文书下来,那时候百姓至少要死一半以上。于是包拯便先斩后奏,不等朝廷正式的命令下达,自己就直接开粮仓,让百姓先解决温饱问题。这是要杀头的大罪,那些心怀不轨的人就趁机告发包拯,但是仁宗也是个明君,知道包拯做的事那都是十万火急的事情,一刻也不能够耽误,所以也就没有怪罪包拯。

在宋仁宗统治的宋朝,辽国没有敢进攻宋朝,而且还有包拯这样的人辅佐,原本经过宋真宗的挥霍的宋朝又变得有了朝气,而且,仁宗还是个明君,可以和赵匡胤和赵光义相比较,虽然没有他们两个那么伟大,但是仁宗也是一个有志气的皇帝,努力的把宋帝国变得更加强大。在包拯的政策下,宋朝的边疆更加的稳固,连士兵都换了一套新装备,并且西南的十几万贼军造反,仁宗仅仅派了两万宋军,就击败了十几万的贼军,这和包拯的改革分不开,大部分的改革家都没有好下场,就连古代的商鞅也是惨死,包拯的下场是真的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