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kimi信息
基米·莱科宁(英文:Kimi·Raikkonen),芬兰车手,F1世界冠军。1979年10月17日出生,2001年加入索伯车队成为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车手。2002年转会F1豪门迈凯轮车队。2007年,莱科宁加入法拉利车队并于当年取得世界冠军。2010年,莱科宁离开F1,加入雪铁龙车队参加世界汽车拉力锦标赛(WRC)。2011年,莱科宁组织了属于自己的车队:ICE1Racing。2011年11月29日,莱科宁宣布加盟莲花F1车队,于2012年重返F1。2013年9月11日,法拉利官网正式确认莱科宁明年加盟。
1年度总冠军次数:1(2007年)
首次F1大奖赛:2001年澳大利亚大奖赛
首次登上领奖台:2002年澳大利亚大奖赛
首次分站赛冠军:2003年马来西亚大奖赛
首次杆位:2003年欧洲大奖赛
F1大奖赛参赛次数:180
2003年赢得首个分站赛冠军(9张)
F1大奖赛发车次数:179
F1大奖赛完赛次数:129
F1大奖赛登台次数:71
F1大奖赛获取积分次数;116
F1大奖赛退出次数:50(包括一次05年米其林罢赛)
F1大奖赛分站冠军次数:20
F1大奖赛杆位次数:16
F1大奖赛创最快圈速次数:38(05年10次平舒马赫记录;08年10次平舒马赫和之前自己创造的记录)
F1大奖赛累计积分:835
以上数据更新至2013赛季中国站
1989 开始练习驾驶卡丁车1990年开始参加卡丁车赛1993年首次在国内卡丁车赛上获得名次
1995 进入方程式A级,第一次获得赛事胜利;受邀参加了摩纳哥杯的比赛
1996 参加卡丁车欧洲系列赛、世界锦标赛赛事和北欧锦标赛赛事;芬兰全国锦标赛方程式A级第四名
1997 洲际A级芬兰锦标赛冠军,北欧锦标赛第4,参加大奖赛和世界锦标赛赛事
1998 芬兰冠军,北欧锦标赛冠军,洲际A级系列赛冠军,超A级欧洲大奖赛亚军摩纳哥杯季军,世界锦标赛列第7,但中途退出
1999 方程式A芬兰亚军,超A级世界锦标赛第10,首届雷诺方程式赛事季军雷诺方程式冬季系列赛冠军
2000 英国雷诺方程式冠军,参加三轮欧洲雷诺方程式系列赛,两次获胜
2001 加入索伯车队成为正式F1车手,得9分列车手排名第11
2002 加入迈凯轮车队得29分车手年度排名第6
2003 成为大舒马赫卫冕冠军有力争夺者,赢得91分,仅以2分之差获得赛季亚军
2004 取得1个分站冠军,1站首发,以45分的成绩取得赛季车手第7名
2005 取得7个分站冠军,6站首发,以112分的成绩取得赛季车手第2名
2006 取得3站首发,以65分的成绩取得赛季车手第5名
2007 加入法拉利车队,获得澳大利亚大奖赛冠军,雪邦赛道获得第三,巴林获得第三,西班牙因电子故障退赛,摩纳哥排位赛事故15位发车,正赛第8,加拿大站正赛第5,美国站第4,法国站排位赛第三,正赛冠军,英国站排位赛第二,正赛冠军,德国站排位第一,决赛退赛,最终获得第22名,匈牙利站排位赛第四,正赛第三位出发,获得亚军,比利时站冠军,日本站季军,中国站冠军,巴西站冠军,在两次与总冠军擦肩而过后,也最终以奇迹的名义夺得年度总冠军。
2008 前四站取得了两个分站冠军和一个分站亚军领跑积分榜,但之后遭遇一系列事故和故障,成绩起起伏伏,最终卫冕失败。
2009 法拉利的F60竞争力不佳,在赛季中期就放弃了研发,但在这之后莱科宁反而连续拿下4个领奖台狂澜35个积分,更是在比利时的斯帕赛道拿到了个人第18个分站冠军,也是六年内的第四个斯帕冠军。赛季结束后,莱科宁离开了F1,转战世界拉力锦标赛。
2010 莱科宁正式转战WRC的第一年,总共获得25个积分,年终排名第10。
2011 莱科宁组建了自己的车队:ICE1Racing,总共获得34个积分,年终排名第10。在拉力间隙,他去尝试了纳斯卡赛事,再次掀起“莱科宁是否会回归F1”的猜想和各种传言。2011年11月29日,莲花F1车队官网发布声明,确认莱科宁于2012年加入该车队,重返F1。
2012年阿布扎比站获得复出首冠(30张)
2012赛季F1倒数第三站F1阿布扎比大奖赛站在亚斯码头赛道结束。莱科宁赢得了他复出后的首个分站赛冠军,也是路特斯车队的首个分站冠军,同时也是他F1职业生涯中获得的第19个分站赛冠军。
2012赛季莱科宁复出第一年表现强势,夺下赛季车手第三名。
2013年3月17日,莱科宁以第七位起步,用2停策略赢得2013赛季的开官站胜利,并于第56圈创下了最快圈速。
2013年4月14日下午15时,2013赛季F1上海站正赛在上海国际赛车场举行。莱科宁以1小时36分37秒的成绩获得分赛亚军。
2013年6月30日的英国站莱科宁以第五名完赛,同时创造了一个连续25场获得分站积分的记录,打破了原先有舒马赫保持的连续24站获得积分的记录。
2013年赛季中后期,莱科宁同意重返法拉利F1车队。
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中国大奖赛的2013F1赛况
北京时间2013年4月14日,2013F1中国站在上海国际赛车场结束。阿隆索第二位发车,通过完美的执行三停策略夺冠,路特斯车队的莱科宁赛中鼻锥受损,坚持驾驶受损的赛车比赛获得亚军,杆位起步的路易斯-汉密尔顿第三。使用中软胎从第9位起步的红牛车手维泰尔第四,采用两停战术的巴顿第五。P5~P10依次是:马萨,里卡多,迪-雷斯塔,格罗斯让和霍肯博格 。 今年F1中国站迎来10周年,本届比赛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事情是,首次拥有中国籍车手参赛,虽然只是练习赛。星期五,加盟卡特汉姆车队出任预备车手的上海车手马青骅,顶替查尔斯-皮克参加了第一次练习,成功完成了20圈的测试。
正赛于北京时间15:00开始,气温27度,赛道温度37度,相较周六略低一些。倍耐力为本站比赛带来的轮胎配方中中软(白)+软(黄)。中软胎的寿命约为18圈,软胎则只有11~12圈。两种轮胎之间的圈速差距相差1.5秒左右,轮胎的高速退化是车队面临的最大难题。DRS超车区分别位于两条大直路。
排在杆位起步的是梅赛德斯AMG车队的汉密尔顿,这同时也是他加盟三叉星以来的首个杆位,路特斯车队的莱科宁和法拉利车手阿隆索分列二三。P4~P7依次是:罗斯博格,马萨,格罗斯让和里卡多,以上7人均是软胎起步。
迈凯轮车队的巴顿和红牛车队维泰尔采用了不同的轮胎策略,昨天两人均是使用中软胎参与Q3,今天分别排在第八和第九位发车,索伯车队的尼科-霍肯博格位居第十。红牛车队的另一位车手马克-韦伯,昨天因为燃油违规被取消排位成绩后,车队今天更换了其变速箱并对调校进行了修改,这意味着他必须从维修站发车,澳洲人选用的是软胎。 汉密尔顿起步后成功守住领先,阿隆索升至第二,马萨从第五攀升至第三,莱科宁则跌至第四。原本位居P4的罗斯博格下到第五位。P6~P10保持原顺序不变。
维修站起步的马克-韦伯,一圈之后便返回了维修站,澳洲人将软胎换下,装了中软胎,很不解的举动。
第4圈,原本领跑的汉密尔顿,在发车大直道上连续被阿隆索和马萨超越,比赛局势瞬间变为法拉利领跑1-2。 第6圈,奔驰轮胎性能急剧退化,汉密尔顿,罗斯博格率先执行1停。印度力量的苏蒂尔在14号被错过刹车点的索伯新人古铁雷兹追尾撞坏尾翼后进站维修,结果排气管着火,退出了比赛。
阿隆索和莱科宁在第6圈执行1停,马萨第7圈。比赛至此变为尚未进站的霍肯博格和维泰尔领跑1-2。
第14圈,领跑前二的霍肯博格、维泰尔,P6的迪-雷斯塔同时执行1停。红牛高效的进站,帮助维泰尔在这轮进站中超越了霍肯博格。巴顿成为比赛新的领跑者。
然而另一辆韦伯驾驶的红牛却同红牛二队的维尔格尼在弯心相撞,澳洲人前翼受损被迫进站。但是返回赛道不久便退出了比赛。原因非常蹊跷,澳洲人的左后轮竟然在14号跑掉了。
同样遭遇不幸的还有路特斯车队的莱科宁,芬兰人在赛道上被迈凯轮车队的佩雷兹挤压,撞坏鼻锥,随后他在无线电中对墨西哥人咆哮:“What the hell is he doing? ”
第18圈 尚未1停的巴顿继续领跑比赛,阿隆索追到第二位,汉密尔顿和莱科宁分列三四。 第19圈,马萨和罗斯博格开始执行2停,成为第一批二停的车手。
第21圈,阿隆索超越简森-巴顿夺回领先位置。1圈之后,P3的汉密尔顿和P4的莱科宁同时二停,返回赛道保持原有顺序,由于赛车受损轻微,芬兰冰人并未更换受损的鼻锥。同意权,去年中国站的卫冕冠军罗斯博格因轮胎泄气退出了比赛。
第24圈,阿隆索从领先位置二次进站,同期进站的还有使用中软胎起步的巴顿以及佩雷兹,但迈凯轮的两人是1停。
阿隆索在完成二次进站后,凭借轮胎优势一路超车,在第30圈重新夺回领先位置。
维泰尔32圈从第二位执行二停,返回赛道排名第五。至此,前十的排序刷新为:阿隆索,汉密尔顿,莱科宁,巴顿,维泰尔,霍肯博格,马萨,里卡多,格罗斯让和维尔格尼。这其中只有保胎王巴顿只完成了1次进站。 第34圈,莱科宁从P3的位置执行三停,是领先车手中第一个使用第四套轮胎的车手。
第36圈,马萨和霍肯博格同时进站,法拉利高效的换胎帮助巴西人提前返回PIT通道,超越了对手,一次成功的进站。
第37圈,汉密尔顿从第二的位置执行三停,返回赛道调到了莱科宁的后面,一次失败的进站。
第41圈,阿隆索从领先位置进站,返回赛道后刚好处在只有2停的维泰尔身后,西班牙人利用轮胎优势轻松将对手超掉,继续保持领先。这一刻,为他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第47圈,阿隆索将领先优势扩大到5.4秒,尚未3停的维泰尔第二。P3~P4依次是:莱科宁,汉密尔顿,巴顿,迪-雷斯塔,马萨,里卡多,霍肯博格和格罗斯让。这其中巴顿只有一次进站。
巴顿最终在第50圈完成了他的二停。维泰尔则在51圈完成了他的3停,也就是必须用到的那套软胎。返回赛道后,前十洗牌为:阿隆索,莱科宁,汉密尔顿,维泰尔,巴顿,马萨,里卡多,迪-雷斯塔,格罗斯让和霍肯博格,其中阿隆索领先莱科宁有11秒。 最后4圈的比赛,维泰尔在换上软胎后,向莱科宁和汉密尔顿发起了猛烈追击,但是整个座次并未发生任何改变。
最终阿隆索以10.1秒的优势夺冠,莱科宁和汉密尔顿分获亚季军。维泰尔第四,采用两停战术的巴顿获得第五。P6~P10分别是:马萨,里卡多,迪-雷斯塔,格罗斯让和霍肯博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