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采桑子 重阳的主旨是什么
- 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的意思
- 采桑子*重阳的写作背景
- 采桑子 重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采桑子·重阳的诗词原文
- 《采桑子·重阳》诗词解释是什么
- 《采桑子·重阳》原文是什么
- 采桑子 重阳
- 采桑子 重阳 全文及赏析
- 采桑子《重阳》的意思
采桑子 重阳的主旨是什么
主旨:人的一生多么容易衰老,而苍天不老。
《采桑子·重阳》是现代革命家、文学家毛泽东所作。
原文: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译文:人之一生多么容易衰老而苍天不老,重阳节却年年都来到。今天又逢重阳,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那不是春天的光辉。却胜过春天的光芒,无涯的汀江之上有绵绵不绝的秋霜。
扩展资料
此词通过重阳述怀,表达了诗人对革命根据地和革命战争的赞美之情;表达了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表达了诗人宽广的胸襟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前后阕都是由议论转入写景,寓情于景,景中抒情。哲理寓于直叙,议论,写景之中;深情寓于宏观秋光之中。整首词写得鲜明爽朗、气度恢弘,有着鼓舞人心的巨大力量。
整首词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
毛泽东(1893—1976年),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的意思
意思如下:
人之一生多么容易衰老而苍天不老,
重阳节却年年都来到。
今天又逢重阳,
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
那不是春天的光辉。却胜过春天的光芒,
无涯的汀江之上有绵绵不绝的秋霜。
原文如下:
采桑子·重阳
【作者】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1929年的重阳节(10月11日)。此时距离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也有两年了。而此一阶段毛泽东过得并不舒心: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落选,丢掉了前委书记的职务,前委书记的职务由陈毅同志代替,他的游击战术被冠以“流寇主义”,被指会像黄巢和李自成一样难成大器,而他在会上强调党对军队的领导必须加强,又被冠以有“形成家长制度的倾向”,遭到部下的反对;
身染疟疾,缺乏科学的医治,并且在永定县苏家坡养病期间差一点儿被捕;红四军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他被担架抬到上杭县城继续养病,却没有恢复前委书记的职务。当是时,毛泽东在上杭县城的临江楼上养病,重阳佳节来到,院子里的黄花如散金般盛开。
重阳,一个秋高气爽、登高壮观天地间的日子,一个把酒临风、月下赏菊、遍插茱萸怀念先人的节日,毛泽东的梦想和现实再一次发生了位移,因而作了此词。
扩展资料:
赏析
词的开头“人生易老天难老”,直截了当讲人生、宇宙发展的客观规律,表达了一个唯物主义者看待人生的态度。“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讲述时光的流逝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革命者一心为人民的革命事业,只争朝夕,更感觉到时光易逝,转眼又是一年重阳节。
接下来“战地黄花分外香”,表达在革命根据地迅速扩大的大好形势下,战地上的野菊花绽放吐香,因为时逢重阳节,野菊花显得比平时更美更香。“香”字传神地表达了毛泽东同志积极的心态、愉悦的心情,他借重阳节战地黄花的芳香盛开热情歌颂人民革命战争的良好局势,这是词中感情的激昂和高潮部分。
“不似春光,胜似春光”,不光是战地黄花分外香,就连整个秋天的风光也更胜过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描述秋天江水云天一色,显得更加宽广高远;经霜染过的林木色彩斑斓,比春天还要绚烂多姿。
自古至今,多少描写秋天的诗词主题都是失意、悲秋,抒发离别思念之情、人生不得志的伤感情怀。如南唐后主李煜《相见欢》中“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萧索心情,孤单寂寞跃然纸上;宋代范仲淹《渔家傲》中“衡阳雁去无留意”的苍凉,雁犹如此,人何以堪;
宋代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伤别离,又是在萧瑟的冷秋,无疑雪上加霜;南宋李清照《醉花阴》中“佳节又重阳…半夜凉初透,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写尽了离怀别苦的哀愁,凄凉至极。
但毛泽东同志的这首词却一反悲秋伤情的古风,他如实描写战地秋天的艳丽风光,借此比喻革命武装斗争迅猛发展的大好形势。他高歌战地秋景的绚丽壮美,以景抒情,赞美越来越广阔的革命根据地,欢呼全国各地革命红旗高举的伟大战果,抒发了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对革命前景充满乐观和信心的伟大情怀。
采桑子*重阳的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1929年10月11日就是重阳节。这年5、6月间,红四军攻占龙岩,蒋介石组织兵力会剿红军,红四军主力配合当地游击战争,9月21日,攻占上杭,击败敌人的会剿。这年10月11日,毛泽东来到上杭,这时的闽西山区,黄色的野花竞相开放,毛泽东面对怒放的野菊花吟成了这首词。
《采桑子·重阳》是现代文学家毛泽东所作。
原文: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译文:人之一生多么容易衰老而苍天不老,重阳节却年年都来到。今天又逢重阳,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那不是春天的光辉。却胜过春天的光芒,无涯的汀江之上有绵绵不绝的秋霜。
扩展资料
此词通过重阳述怀,表达了诗人对革命根据地和革命战争的赞美之情;表达了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表达了诗人宽广的胸襟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前后阕都是由议论转入写景,寓情于景,景中抒情。哲理寓于直叙,议论,写景之中;深情寓于宏观秋光之中。
整首词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
采桑子 重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品表达了作者对老年的美好祝福,表达了对老友重阳安康之情,语言优美,韵律和谐。表露了对秋天的赞美和热爱,对老年生活的美好憧憬。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采桑子·重阳》表达了词人对老年的美好祝福,表达了对老友重阳安康之情。语言优美,韵律和谐。表露了对秋天的赞美和热爱,对老年生活的美好憧憬。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采桑子·重阳》这首词是作者在重阳节思念朋友时所做,表达了词人对老年的美好祝福,表达了对老友重阳安康之情,语言优美,韵律和谐。表露了对秋天的赞美和热爱,对老年生活的美好憧憬。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采桑子·重阳的诗词原文
《采桑子·重阳》是主席毛泽东所作,全诗原文如下: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白话文释义:人的一生是多么容易衰老,然而苍天却不易老,重阳节年年都来到。今天又逢重阳,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那不是春天的光辉。却胜过春天的光芒,无涯的汀江之上有绵绵不绝的秋霜。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采桑子·重阳》就是毛泽东同志写于1929年秋的一首咏重阳节的词。当时,毛泽东正在妻子贺子珍的陪同下养病,时值重阳节前夕,金风送爽,丹桂飘香,高天澄碧,层林尽染。毛泽东同志看到汀江两岸的野菊花顶霜怒放,如同遍地耀眼的碎金,有感而发,挥毫写下了这首《采桑子·重阳》。
《采桑子·重阳》诗词解释是什么
释义:
人的一生容易衰老而苍天却不老,重阳节年年都会来到。今天又逢重阳,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这景色不如春天的光景那样明媚。却比春天的光景更为壮美,如宇宙般广阔的江面天空泛着白霜。
1.出自: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2.原文: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3.赏析:
诗人的感情、战士的气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天朗气清,江澄水碧;满山彩霞,遍野云锦,一望无际,铺向天边,这瑰丽的景色难道不“胜似春光”么?
4.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遗体在北京天安门水晶棺内。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思想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主要著作《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八卷)、《毛泽东诗词》(共43首)。
《采桑子·重阳》原文是什么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译文
人之一生多么容易衰老而苍天不老,
重阳节却年年都来到。
今天又逢重阳,
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
那不是春天的光辉。
却胜过春天的光芒,
无涯的汀江之上有绵绵不绝的秋霜
此词通过重阳述怀,表达了诗人对革命根据地和革命战争的赞美之情;表达了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表达了诗人宽广的胸襟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前后阕都是由议论转入写景,寓情于景,景中抒情。哲理寓于直叙,议论,写景之中;深情寓于宏观秋光之中。整首词写得鲜明爽朗、气度恢弘,有着鼓舞人心的巨大力量。
采桑子 重阳
采桑子,是词牌名。词题是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附带推介一首名作,或许可以更进一步了解之所以采用这首词牌的创作心态。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廖廓江天万里霜。
(主席填词)。
采桑子 重阳 全文及赏析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译诗】
人之一生多么容易衰老而苍天不老,
重阳节却年年都来到。
今天又逢重阳,
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
那不是春天的光辉。
却胜过春天的光芒,
无涯的汀江之上有绵绵不绝的秋霜。
【赏析】
对于九九重阳节这个民间古老的习俗,曾引起古往今来多少诗人的咏叹,这是一个属于秋天的时节,也是一个登临赏菊的时节,是慨叹、惆怅、追忆的时节;韶光易逝,人生短促,譬如朝露,明日黄花蝶也悲的时节。
就在这个时节涌现过多少离愁别绪的诗篇,其中最著名的,也是我们人人皆知的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还有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等等不一而足。
我在羁旅南京四年时,也曾写过一篇《苏州记事一年》,以平常心写了苏州的民间世俗生活,其中有“九月九,效外登高;望云望树,望鸟;小贩漫游山下。”(这里面有悠闲也有快乐;有风景也有商业。)
而诗人毛泽东在他这首《重阳》中却融慨叹和飞扬为一体,他没有一味缠绵在古代诗人的悲秋、哀秋、伤秋之中,而是从此中飞升起来。
诗篇一开始就是一句大气磅礴的感慨,这一句的胸襟气势以及对具体的光阴不再的体验唯有孔子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可与之相较,如同一辄的感慨决非“诗家九月怜芳菊”式的感慨,毛泽东关心得更多,思考得更多,整个人生或苍天主宰都在他的注目之中。
接着他反复吟唱,后二句,连用二个叠字叠韵,让“重阳”二字回荡在耳际,缕缕不绝,令人产生一种博大的沉郁之感。突然,画面及音调变了,仅仅一句从前三句中异军突起,带来鲜明而新奇的出人意料之美,这就是诗人生活的一个侧影,也是革命斗争中抒情的一笔。的确,芬芳的战地黄花在一年一度的重阳节里脱颖而出,它在沉郁之气中颤动着它娇嫩的花瓣,恍若初春的小花在龙钟的重阳疾速闪烁着,拂动着,因为“战地”二字之音韵已将刚劲果敢之力锲入前面三行所造成的浓郁画面。这上半阕最后一行显得英姿勃发,仿佛是一个美的亮点从隆重的气氛中破空而出,美焕美伦。
接下来下半阕有豁然开朗及挺进之势,好像诗人已彻底战胜了“人生易老天难老”以及“重阳”的浓厚秋云,秋风在刚劲有力地年年吹送。诗人再进一步以一贯的“到中流击水”及“欲与天公试比高”之大无畏的气概说出这秋风胜过春光,同时表明他青年时代“风华正茂”的热血必将贯注其一生。在此他改天换地之豪气又一次控制不住地跃然纸上。
最后一行以描写大景致结束,其中“霜”字也是毛主席极爱使用的一个字,而“不”字也是他爱使用的,这两个字不断表明他对风景的热爱以及对气吞山河抒发之偏爱。
而且当时毛主席在病中,因1929年的重阳节前后他先后在上杭、永定等县养病,但他的吟唱也非“病中吟”,而是“壮士行”,豪气依然雄沉爽朗。
采桑子《重阳》的意思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一九六二年五月号。
★注释:
从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一词来看,“采桑子”是词牌,“重阳”是题目,这个题目确定了词的内容与重阳节相关。
〔重阳〕阴历九月初九叫“重阳节”。一九二九年重阳节是阳历十月十一日。这年秋天,红四军在福建省西部汀江一带歼灭土著军阀,攻克了上杭,所以词中说“战地黄花分外香”。黄花指菊花,我国古代菊花的主要品种是黄的。《吕氏春秋•季秋纪》:“季秋之月:……菊有黄华(花)。”古人常于重阳赏菊。
这首词写的是重阳节战地风光,诗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诗人与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从容不迫、欢快愉悦的心情。
毛泽东写《采桑子·重阳》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统一在艺术形象里,由于对革命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描绘的秋光、秋色明艳而壮丽。两度突出“重阳”,既符合“采桑子”“反复”的格律,又表现作者重回红四军前委工作时的激动心情。选择“黄花分外香”这一形象,侧重表现色彩艳丽,选择“寥廓江天”与“万里霜”这两种形象,侧重表现境界开阔。
与我国传统的诗文相比,《采桑子·重阳》之中的秋天形象色彩艳丽,生机勃勃;这主要取决于当时作者“东山再起”的革命豪情;词中主要选择了“战地黄花”“寥廓江天”“万里霜”等形象表现这种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