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浪淘沙北戴河
- 如何赏析《浪淘沙·北戴河》
- 毛泽东《浪淘沙 北戴河》原文
- 《浪淘沙北戴河》是什么
- 浪淘沙 北戴河 全文
- 浪淘沙 .北戴河词中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 浪淘沙 北戴河主旨
- 浪淘沙北戴河读音
- 浪淘沙北戴河全诗意思
浪淘沙北戴河
浪淘沙·北戴河》是毛泽东主席于1954年于秦皇岛北戴河开会时创作的一首词。《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浪淘沙 · 北戴河
毛泽东 1954年夏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诗词注释:
浪淘沙:词牌名。 北戴河:地名,在河北秦皇岛的渤海边,是旅游胜地。 幽燕:指今天河北省北部一带,故叫幽燕。滔天:形容水势很大,大到好像与天连接起来一样。幽指幽州,燕指燕国。在今河北,北京一带。 秦皇岛:三面环海,是渤海湾一个不冻良港,现已设为市,北戴河是它所辖的一个区。相传秦始皇求仙曾到此,它因为得名。 汪:指水势大,深且阔。 谁边:哪边,何处。 往事:过去的事,这里指公元二百零七年(建安十二年)曹操东征乌桓(古代部族名)经过碣石山时写下《观沧海》一诗之事。 越:越过。 千年:只是一个大概数,实际已一千七百多年。 魏武:即曹操(一百五五~二百二十年)。曹操死后,他儿子曹丕当上皇帝追封他为魏武帝。 挥鞭:原指挥鞭策马,这里指骑马出征。 碣石:碣石是古代山名,在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北戴河附近,南北朝北魏时沉没于海中,今天已不存在。 遗篇:遗留下来的诗篇,指《观沧海》一诗。 萧瑟:秋风吹拂草木的飒飒声音(或指风的阴冷狂暴)。 人间:指社会。
诗词译文:
大雨落在了幽燕, 滔滔波浪连天, 秦皇岛之外的打渔船, 在起伏的汪洋里都已经看不见, 也不知漂去了哪边? 往事已有千年, 那时魏武帝曹操跃马挥鞭, 东巡至碣石山吟咏过诗篇。 秋风瑟瑟到了今日, 人间却换了新颜。
如何赏析《浪淘沙·北戴河》
赏析:
这首词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
“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
在《浪淘沙·北戴河》上阕中,毛泽东写道:“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道出了毛泽东同老渔民交谈的美好回忆,也寄托着毛泽东对海上渔船安危的牵挂和关怀。
毛泽东在《浪淘沙·北戴河》的下阕中说到曹操,并将曹操的“秋风萧瑟”升华为“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豪迈激情。
出自:《浪淘沙·北戴河》是毛泽东主席于1954年于秦皇岛北戴河开会时创作的一首词。原文: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译文:
大雨落在了幽燕, 滔滔波浪连天, 秦皇岛之外的打渔船, 在起伏的波涛里都已经看不见, 也不知漂去了哪里。
往事已经有千年, 那时魏武帝曹操跃马挥鞭, 东巡至碣石山吟咏过诗篇。 秋风瑟瑟到了今日, 人间却换了新颜。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50年6月,中国解放战争以共产党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而告终。1953年,中国社会格局基本稳定,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对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逐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一边休养,一边工作,《浪淘沙·北戴河》便是毛泽东主席于1954年于秦皇岛北戴河开会时创作的一首词。
《浪淘沙•北戴河》背后的故事:
毛泽东一生酷爱游泳,先后游过长江、珠江、湘江、钱塘江、庐林湖、韶山青年水库等大小河流水域,并多次到北戴河的大海中畅游。
从1954年夏开始,毛泽东在每天工作之余都要到北戴河西海滩游泳,每次游泳只下水一次,下去就要游个够,且不怕风大浪急,正像他诗中所写的那样:“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他常对身边人讲:“游泳不仅强身健体, 而且可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勇敢顽强、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精神。”1954年7月31日下午,天气闷热,毛泽东看了一会儿文件。
感到有些困倦,伸了个懒腰, 对警卫们说:“走,游泳去! ”一位警卫说:“主席,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雷阵雨。”毛泽东笑了:“有风雨更好,更适合在大海中游泳!”
果然,走到海边时已是狂风大作,紧接着雷声隆隆,大雨倾盆而下,大海波浪汹涌,惊涛拍岸。面对呼啸翻腾的大海,毛泽东脱去外衣,扑进大海,一起一伏地向大海深处游去。
十几名警卫围在毛泽东的左右,时而被波浪掩盖,时而又飞快地冲出浪尖。61岁的毛泽东游兴大发,不断变换着泳姿,一直在浪尖波谷与大海搏斗。
同时鼓励警卫们说:“不要怕, 大不了呛两口水,没什么了不起的! ”游了一会儿,毛泽东看见一条渔船,他向警卫询问了渔民的安全情况。听到了船上的渔民已经安全上岸。
毛泽东才放心下来,继续在海中游泳。直到雷停雨息,风浪过后,大家才游回来。只见毛泽东身上已被海水里的贝壳划出了血痕, 但他仍然兴致勃勃,毫不疲倦。
上岸后毛泽东对警卫们说:“征服急难险恶,你强他就弱!大凡世界上凶恶的东西就是这样,你表现得怯懦,你就会遭到凌辱,世界上一切反动派看起来样子是可怕的,其实并没有什么了不起。”
次日,毛泽东纵笔挥毫,写下了不朽的名篇《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浪淘沙 北戴河》原文
一、原文: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二、译文:大雨落在了幽燕,滔滔波浪连天,秦皇岛外的打渔船,在起伏的波涛里都已经看不见,也不知漂去了哪里。
往事已经有千年,那时魏武帝曹操跃马挥鞭,东巡至碣石山吟咏留下诗篇。现在的北戴河,依旧秋风萧瑟,但是人间已经换了新颜。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后,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实力增强,农村的合作化运动已有较大的进展,对工商业的改造也开始着手,建设一个工业化的强国的伟大目标也开始提出。1954年夏毛泽东到北戴河住过一些日子,在此填了这首词。
二、赏析
这首词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
《浪淘沙北戴河》是什么
《浪淘沙·北戴河》是毛泽东主席于1954年于秦皇岛北戴河开会时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这首词生动描绘了北戴河海滨夏秋之交的壮丽景色;展示了一代伟人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
作品原文
《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浪淘沙 北戴河 全文
作品原文:
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扩展资料:
《浪淘沙·北戴河》是毛泽东主席于1954年于秦皇岛北戴河开会时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
这首词生动描绘了北戴河海滨夏秋之交的壮丽景色;展示了一代伟人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
创作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后,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实力增强,农村的合作化运动以有较大的进展,对工商业的改造也开始着手,建设一个工业化的强国的伟大目标也开始提出。
以上就是这首词的写作背景。1954年夏毛泽东到北戴河住过一些日子,在此填了这首词。词中描绘了北戴河壮阔的场景和渔民出海的情形,怀古思今,热情地歌颂了新时代的新生活。
浪淘沙 .北戴河词中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浪淘沙·北戴河》词中生动描绘了北戴河海滨夏秋之交的壮丽景色。一方面,它充分展示着大自然的伟力,另一方面,也包含着作者回想起领导中国革命斗争几十年所度过的峥嵘岁月的感受。
全词: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译文:
大雨落在了幽燕, 滔滔波浪连天, 秦皇岛之外的打渔船, 在起伏的波涛里都已经看不见, 也不知漂去了哪里。
往事已经有千年, 那时魏武帝曹操跃马挥鞭, 东巡至碣石山吟咏过诗篇。 秋风瑟瑟到了今日, 人间却换了新颜。
这首词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这首词生动描绘了北戴河海滨夏秋之交的壮丽景色;展示了一代伟人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后,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实力增强,农村的合作化运动以有较大的进展,对工商业的改造也开始着手,建设一个工业化的强国的伟大目标也开始提出。
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一日时逢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他顿起击水之兴,不顾身边警卫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
上岸后意犹未尽,有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此时毛泽东的心情,比当年征服乌恒后的曹操还要自信。
二、赏析
这首词通过对雨中北戴河景象的描绘和对魏武帝的追忆,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历史的进步,赞颂了新中国万象更新的大好形势。
上阕,写大雨中的北戴河风高浪急的景象,表现出对渔民的关心、赞美之情。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词一开头就以极其开阔的视野,泼墨般地描绘了北戴河的雨景:辽阔的华北平原,茫茫的渤海海滨,大雨滂沱,巨浪翻滚,而秦皇岛外的海域还有许多打鱼的船只准备起航。
这首词起势很高,营造出一种大境界,不仅有狂风暴雨、滔滔白浪的自然景观,更有冒着风雨、迎着波涛出海捕鱼的人文景观。
既有诗人面对壮丽雄浑的大海而生发的苍茫之感,也有诗人目睹打鱼船乘风破浪征服大自然的壮举油然而生的赞叹与关怀。
毛泽东在《浪淘沙·北戴河》的下阕中说到曹操,并将曹操的“秋风萧瑟”升华为“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豪迈激情。
浪淘沙 北戴河主旨
词中描绘了北戴河壮阔的场景和渔民出海的情形,怀古思今,热情地歌颂了新时代的新生活。 这是毛泽东主席于1954年于秦皇岛北戴河开会时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
扩展资料:
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 译文】
大雨落在了幽燕, 滔滔波浪连天, 秦皇岛之外的打鱼船, 在起伏的汪洋里都已经看不见, 也不知漂去了哪边?
往事已有千年, 那时魏武帝曹操跃马挥鞭, 东巡至碣石吟咏过诗篇。 秋风瑟瑟到了今日, 人间却换了新颜。
【创作背景】
毛泽东一生酷爱游泳,先后游过长江、珠江、湘江、钱塘江、庐林湖、韶山青年水库等大小河流水域,并多次到北戴河的大海中畅游。
从1954年夏开始,毛泽东在每天工作之余都要到北戴河西海滩游泳,每次游泳只下水一次,下去就要游个够,且不怕风大浪急,正像他诗中所写的那样:“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他常对身边人讲:“游泳不仅强身健体, 而且可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勇敢顽强、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精神。”
1954年7月31日下午,天气闷热,毛泽东看了一会儿文件, 感到有些困倦,伸了个懒腰, 对警卫们说:“走,游泳去! ”
一位警卫说:“主席,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雷阵雨。”
毛泽东笑了:“有风雨更好,更适合在大海中游泳!”
果然,走到海边时已是狂风大作,紧接着雷声隆隆,大雨倾盆而下,大海波浪汹涌,惊涛拍岸。
面对呼啸翻腾的大海,毛泽东脱去外衣,扑进大海,一起一伏地向大海深处游去。十几名警卫围在毛泽东的左右,时而被波浪掩盖,时而又飞快地冲出浪尖。
61岁的毛泽东游兴大发,不断变换着泳姿,一直在浪尖波谷与大海搏斗,同时鼓励警卫们说:“不要怕, 大不了呛两口水,没什么了不起的! ”
游了一会儿,毛泽东看见一条渔船,他向警卫询问了渔民的安全情况。听到了船上的渔民已经安全上岸,毛泽东才放心下来,继续在海中游泳。
直到雷停雨息,风浪过后,大家才游回来。只见毛泽东身上已被海水里的贝壳划出了血痕, 但他仍然兴致勃勃,毫不疲倦。
上岸后毛泽东对警卫们说:“征服急难险恶,你强他就弱!大凡世界上凶恶的东西就是这样,你表现得怯懦,你就会遭到凌辱,世界上一切反动派看起来样子是可怕的,其实并没有什么了不起。”
次日,毛泽东纵笔挥毫,写下了不朽的名篇《浪淘沙•北戴河》。
浪淘沙北戴河读音
浪(làng)淘(táo)沙(shā)·北戴河(běidàihé) 毛泽东(máozédōng)
大雨(dàyǔ)落(luò)幽(yōu)燕(yàn),白浪(báilàng)滔天(tāotiān),秦皇岛(qínhuángdǎo)外(wài)打(dǎ)鱼船(yúchuán)。
一片汪洋(yípiànwāngyáng)都(dōu)不见(bújiàn),知(zhī)向(xiàng)谁边(shéibiān)?
往事(wǎngshì)越(yuè)千年(qiānnián),魏(wèi)武(wǔ)挥(huī)鞭(biān),东(dōng)临(lín)碣(jié)石(shí)有(yǒu)遗(yí)篇(piān)。
萧(xiāo)瑟(sè)秋(qiū)风(fēng)今(jīn)又(yòu)是(shì),换(huàn)了(le)人(rén)间(jiān)。
浪淘沙北戴河全诗意思
《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译文
大雨落在了幽燕, 滔滔波浪连天, 秦皇岛之外的打鱼船, 在起伏的汪洋里都已经看不见, 也不知漂去了哪边?
往事已有千年, 那时魏武帝曹操跃马挥鞭, 东巡至碣石吟咏过诗篇。 秋风瑟瑟到了今日, 人间却换了新颜。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后,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实力增强,农村的合作化运动已有较大的进展,对工商业的改造也开始着手,建设一个工业化的强国的伟大目标也开始提出。以上就是这首词的写作背景。1954年夏毛泽东到北戴河住过一些日子,在此填了这首词。词中描绘了北戴河壮阔的场景和渔民出海的情形,怀古思今,热情地歌颂了新时代的新生活。
这首词生动描绘了北戴河海滨夏秋之交的壮丽景色,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