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什么是品质体系
品质体系就是质量管理体系(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QMS)。
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是组织内部建立的、为实现质量目标所必需的、系统的质量管理模式,是组织的一项战略决策。
它将资源与过程结合,以过程管理方法进行的系统管理,根据企业特点选用若干体系要素加以组合,一般包括与管理活动、资源提供、产品实现以及测量、分析与改进活动相关的过程组成,可以理解为涵盖了从确定顾客需求、设计研制、生产、检验、销售、交付之前全过程的策划、实施、监控、纠正与改进活动的要求,一般以文件化的方式,成为组织内部质量管理工作的要求。
标准
针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制定了ISO9000族系列标准,以适用于不同类型、产品、规模与性质的组织,该类标准由若干相互关联或补充的单个标准组成,其中为大家所熟知的是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它提出的要求是对产品要求的补充,经过数次的改版。
在此标准基础上,不同的行业又制定了相应的技术规范,如IATF 16949《 汽车生产件及维修零件组织应用ISO9001:2015的特别要求》,ISO 13485《 医疗器械 质量管理体系 用于法规的要求》等。
ISO9001:2015标准是由ISO(国际标准化组织)/TC176/SC2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质量体系分委员会制定的质量管理系列标准之一。
质量管理体系是指什么
质量管理体系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是组织内部建立的、为实现质量目标所必需的、系统的质量管理模式,是组织的一项战略决策。质量管理体系应最佳化,组织应综合考虑利益、成本和风险,通过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使其最佳化。
体系特性:
1.符合性:欲有效开展质量管理,必须设计、建立、实施和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对依据ISO9001国际标准设计、建立、实施和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决策负责,对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和提供适宜的资源负责:管理者代表和质量职能部门对形成文件的程序的制定和实施、过程的建立和运行负直接责任。
2.唯一性: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和建立,应结合组织的质量目标、产品类别、过程特点和实践经验。因此,不同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有不同的特点。
3.系统性:质量管理体系是相互关联和作用的组合体,包括:组织结构——合理的组织机构和明确的职责、权限及其协调的关系;程序——规定到位的形成文件的程序和作业指导书,是过程运行和进行活动的依据;过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是通过其所需请过程的有效运行来实现的;资源——必需、充分且适宜的资源包括人员、资金、设施、设备、料件、能源、技术和方法。
4.全面有效性: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应是全面有效的,既能满足组织内部质量管理的要求,又能满足组织与顾客的合同要求,还能满足第二方认定、第三方认证和注册的要求。
5.预防性:质量管理体系应能采用适当的预防措施,有一定的防止重要质量问题发生的能力。
6.动态性:最高管理者定期批准进行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定期进行管理评审,以改进质量管理体系;还要支持质量职能部门采用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改进过程,从而完善体系。
7.持续受控:质量管理体系所需求过程及其活动应持续受控
质量管理三大体系是什么
宏观质量管理体制由3个体系共同构成:市场质量监管体系、社会质量监管体系和政府质量监管体系。质量管理体系(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QMS)
ISO9001:2005标准定义为“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活动。实现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有效地开展各项质量管理活动,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就叫质量管理体系。
首先是你公司的产品知识,你得熟悉掌握你公司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原材料、生产过程及成品的检验标准、规范及检验方法
其次是质量管理的相关知识,哪些过程应做哪些事情,如何控制这些过程,最好的当然是按ISO9001;2008标准的要求来执行
品质管理包括哪些方面
简单来说,分三大部分:
一、产品质量检验及工序检验:
1、进料有进料品质检验(IQC)
2、生产过程中有制程检验(IPQC)
3、成品入库前有最终检验(FQC)
4、出货前有出货检验(OQC)
二、品质保证:
1、供应商品质保证(VQA)
2、系统及客户品质保证(通常称为QRA):主要指进行ISO系统、QCC活动、客户投诉处理等的工作。
三、品质工程:
1、材料品质工程(CE),如富士康有专门的CE部门;
2、产品品质工程(QE),主要进行检验标准的订立、产品可靠性检测、产品质量问题分析等工作。
什么是品质管理 品质管理指的是什么
1、品质管理(Quality Control)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客户满意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主流商业管理教育如EMBA、CEO12篇及MBA等均将”品质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包含在内。
2、企业只有得到买方的同意,才能获得一定的利益。为此不能欠缺,必不可少的生产、销售的技术,确保产品质量的技术等,正确经济的制造出满足顾客产品质量要求的管理体系。所以如前所述,追求所有工作的效率提高和具有改进效果的工作方法,因此解决工作中发生的各种各样问题,常常探索更有效的新方法是必要的。这样的活动称为品质管理.并且将关于制造的品质管理作为重点叙述。事务工作如前所述也有很多共同点。
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解
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解
引导语:质量管理在现代企业中已普遍存在,在许多情况下,对质量管理的理解是肤浅的。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通常情况下,在许多人的认识中,质量管理只是被当做一些技术或方法,似乎也能像购买产品技术那样花些钱买来就能用。实际上,我们应将质量管理的原则、理念、意识和价值观作为质量管理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组织的质量管理能否成功的关键,就是看它是否能将这些质量管理的原则、理念、意识和价值观渗透到组织中的各个层次和领域。而QMS的八项管理原则对组织树立有益于自身发展的质量管理的原则、理念、意识和价值观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2.领导作用 3.全员参与 4.过程方法 5.管理的系统方法 6.持续改进
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8.与供方的互利关系
一、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标准条款:组织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当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
理解:这个观念的价值在于所有的努力都应该直接以使顾客满意为目的。ISO9000:2005标准定义,顾
客是“接受产品的组织和个人”就是指那些接受组织活动的结果的人。
在这种情况下,组织都有顾客,包括购买商品的人,家长、学生、病人、政府机构、团体和个人。QMS
关注的重点是“最终顾客”。有的组织的产品直接交付给最终客户,而另外一些不直接与最终顾客接触,无论哪一种都应该始终关注“最终顾客”的当前和未来的需求。
顾客对于组织至关重要,他是决定组织是否能生存下去的决定性因素。任何一个组织,如果顾客多,它一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如果失去了顾客,也就失去了继续存在的价值。因此,任何组织都无一例外地依顾客的存在而存在。那么,组织如何才能不失去顾客 ,并且不断增加顾客的数量呢?理解并满足顾客的需求是留住并增加顾客的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径,而超越顾客的期望,则是使顾客满意的最有效的方式。
任何顾客都希望为自己提供产品的组织是值得依赖的,这是顾客对组织的最基本要求。当一个组织满
足了这个要求,顾客才能放心地购买其产品(即使这个组织的产品偶尔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为顾客认为这样的组织比较可靠。
但是,顾客怎么会依赖那些不关注他们的需求,而一味的只是关注自身利益的组织呢?在这种情况下,顾客与组织之间的活动就变成了“斗争”的关系,这无形当中就增加了顾客采购和组织经营的风险,这必然进一步造成企业、社会成本的上升。
因此,“关注顾客的需求,让顾客满意,做一个值得顾客依赖的组织”是对任何组织起码的要求,是
所有管理原则中最基本的原则,应该成为每个组织始终不渝的追求。
二、领导作用
标准条款 :领导者应确保组织的目的与方向的一致,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良好的内部环境,使员工
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理解:这个观念的含义是领导者应该找准组织发展的正确方向,并营造环境,带领全体员工,为实现
组织美好愿景和历史使命而不懈努力。这里领导者最高管理层,现代质量管理认为,正确的质量意识,必须首先渗透到整个组织的所有层次和领域,质量职责不应该只赋予一个部门,而应该始终作为最高管理层关注的重点。
他们最需要做的,同时也是最有义务做的,就是创造并保持使广大员工能够充分和顺畅的发挥作用的
内部环境,可能包括:充分考虑员工的各种需求,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建立充分和牢固的信任感,解除员工的疑虑,表彰先进,鼓励提高,保持员工心情舒畅,提高员工企业自豪感,保持上下沟通渠道的通畅,维护员工在规定范围内的各项自主权,保持员工个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等等。在这些方面,最高管理层的细致入微是很必要的。
三、全员参与
标准:各级人员都是组织之本,唯有其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为组织的利益发挥其才干。
理解:这个观念的价值是与上一条相关的。在质量管理活动中,不只是最高管理者发挥作用,而是需
要每一个员工都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质量管理工作不仅仅是质量部门来负责。
我们应该认识到,要想改进一个过程,就必须先要了解它,并且了解得越深,才有可能改进的越好。
组织中的过程很多,而最了解某个过程的人,一定是经常接触这个过程的人。因此,从质量管理角度来看,每个员工对组织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促使全体员工为组织发展做出贡献,就必须让他们投入到质量管理改进的活动中,就需要全体员工的参与作为质量改进的必要条件。
在质量改进过程中,每个过程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那么组织也就向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只有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获得这样的结果。
四、过程方法
标准:将活动和相关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
理解:每一个组织都具有一定的结构,通常一些部门的活动或过程很难分清职责,而在不同的部门之间引起争议。这时就用“过程方法”实现目标。
首先考虑目标和过程,然后再建立一个支持这些过程运行的科学、合理、适宜的组织结构,通过在过程运行中,解决不断出现的问题,也就能够避免出现那种“无人管理的过程”或“重复管理同一过程”的情况,因而,过程就可以更高效地运行。组织在这种过程转化中实现目标。
五、管理的系统方法
标准: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体系来看待,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 理解:质量管理的作用主要是能够使组织的工作结果符合要求,即实现预期的目标。但是大多数结果都要经过复杂的过程才能得到。传统的质量管理只是在结果出现后去鉴别其是否符合要求,然后将符合要求的结果做为产品,不符合要求的结果予以处置。这种方式不但效率低,而且造成大量的浪费,从而使成本上升。可能还会给组织造成影响。
既然结果都要经过复杂的过程才能得到,那么过程运行的状况将直接影响到结果是否能达到其目标。因此对过程的有效控制是必不可少的,而复杂的工作过程又涉及许多部门、人员、设施、材料、规章制度等,所以要对这个过程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提出系统的要求。使各个过程之间有关联性,不是相互独立的。只有这种系统的管理才有预防作用,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出现质量问题的环节,未必就一定在那个环节存在着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
六、持续改进
标准:持续改进总体业绩应当是组织的永恒目标。
理解:传统观念认为,一个组织如果能够做到不间断的改进,就达到了比较理想的质量管理水平。但也容易使他们认为,持续改进是由于在质量方面一直存在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看法,是他们把组织的活动和组织所处的环境看成是静态的。
在一个充满活力的环境中,总会有人设法寻找更好的方法来达到他们预期的目标。如果这些人不是你,就可能是你同行中的竞争对手。因此,组织首先就需要不断地改变你自己头脑中陈旧、过时和不适宜的质量观念,同时建立持续改进的机制,尽最大努力使组织不断产生有益的变化,从而促使组织整体业绩的持续改进。
所有持续是无止境的,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终点。因此,我们不应该把改进看成是一种负担,而应该把它看作是一种乐趣。
七、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标准:有效决策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
理解:所有的决策都应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在质量管理活动中,收集并保留适当的数据和信息作为记录,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分析,为有效决策提供数据,便是这个观念的一种实践。
通常按照传统的质量管理的观点,我们能够获得的数字信息才是客观明确的。然而,在组织中有很多基本现象,如感觉、关系、气氛、文化、情绪等都是很难量化的,因此也就很难把这些现象变得清楚和明确。而这些因素是直接影响组织的过程和产品质量的因素,同样也是组织的领导和顾客非常关心的因素。通常人是很难客观的,但是透过我们自身的主观性,我们能了解其他人的感受,并且理解、领会和醒悟是一名合格质量管理人员掌握质量管理知识,开展质量管理工作和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素质。
以上这个观念是为了作出一个有效的决策而去寻找可靠的依据,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值得赞赏的做法。通常在实践中所获得数据和信息,以及通常对这些数据和信息的分析所得出的结果都是很有价值的。当然,获取了这些数据和信息也不一定就意味着掌握了无可争辩的事实,我们可以通过应用一些适宜的科学方法来分析这些数据和信息,从而指导我们改进工作。
八、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标准:组织与供方相互依存,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
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不断的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时迅速的掌握并提升专业化水平。现在社会分工都越来越细,每个组织一般大量的工作是针对供方的协作和采购。因此,供方的工作结果的质量,包括工作过程的质量,显然都会最终影响到组织的工作结果。
传统的质量管理中,人们认为供方的产品质量应该是最好的,供方的产品价格应该是最低的,其实,这两者本身就不存在对应的关系。在传统的管理方式中,组织与供方之间仅存在简单的“供—需”关系。双方都为自身的利益与对方讨价还价,任何一方的愉快几乎都伴随着另一方的痛苦。利益只是供需双方各自的利益。
但是,在现代质量管理中,人们已经充分的认识到“满意”这个词对双方合作意味着什么。组织与供方之间是合作伙伴关系,双方都在为共同的利益而不懈的努力。此时的利益是双方的共同利益,而这种利益将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顾客满意
标准:
顾客对其要求已被满足程度的感受。
注1、 顾客抱怨是一种满意程度低的最常见的表达方式,但没有抱怨并不一定表明顾客很满意。 注2、 即使规定的顾客要求符合顾客的愿望并得到满足,也不一定确保顾客很满意。
理解:
既然顾客满意是一种感受,那么它一定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顾客本身,而不是完全取决于组织及其产品,即它是主观的。只有了解了这一点,才能知道如何让顾客满意。现实中,在组织不了解顾客要求,又缺乏一定的经验的情况下,要想让顾客满意是不太容易的事情。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及时与顾客沟通,了解顾客的感受,然后根据顾客当时的实际感受来调整组织自身的行为,以达到顾客满意。
;品质量要求的管理体系
品质量要求的管理体系范文
引导语:品质管理是生产、销售的技术,确保产品质量的技术等,正确经济的制造出满足顾客产品质量要求的管理体系。下面我整理了品质管理心得与体会,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品质量要求的管理体系范文
品质两字是由三个口和三个斤组成,也就是说要想做好品质,除了要严格遵守作业标准外,还需品质管理人员婆婆妈妈,斤斤计较去指导您负责范围的作业及品质检验人员,让之理解并执行,同时需确认实施效果。
一个优秀的管理人员,绝不是在其下属工作人员犯错之后通过罚款去追究下属失职的责任,例如某些企业,下属员工不按标准作业及管理不良事件一犯再犯,而管理人员每次均采取罚款,而且还骂员工很笨,教多次都教不会,使员工抵触情绪及怨言很大,但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其实不是员工笨教不会,而是我们给了员工太多犯错的机会,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兵,只有不会带兵的将,要想解决此问题,只有在下属执行某件任务之前通过教育或在模治具上做一些防呆措施去防范其犯错,同时还需制定一套健全的管理机制,约束工作人员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的行为规范,以顺利达到预期的执行效果。
一个优秀的品管人员,他的主要职责是配合生产组长(或供应商)在生产之前教育每一个作业员工正确的操作方法及检验标准,并通过每一环节的严格检验,层层把关,使成品品质达到预定品质水平的目的。
生产如同一列高速前进的火车,客户是终点站,品管人员是列车长,基层生产管理人员则是火车头,列车长需要做的,就是引导火车头的方向,使其朝着终点站前进,无论火车速度多快,列车长必须保持清晰的头脑,为其指明一条正确的道路,以预防其偏离轨道,并朝着终点站顺利前进。而每一个工序如同每一节车厢,必须一环衔接一环,不可脱节。检验标准如同火车轨道,每一节车厢必须在固定的轨道上前行,只要有一节车厢越轨,必将导致整列火车的翻车。
每一位管理人员的工作就是排除所有会造成列车翻车的影响因素,从而预防列车翻车,而不是在翻车以后去抢救,“亡羊补牢”虽然犹未为晚,但我们更应该做的工作是在狼来以前就将羊圈修牢固一些;强调事前预防重要性,重视事后纠正及改善效果的确认。
品质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品管人员的工作重点是“管”,检验只是手段.我还记得在有一次在参加培训质量管理的时候,有一位老师带我们去一家企业参观,走进企业大门看见这家企业的品管人员轻闲的在车间里飘来飘来去,无所事事的样子,觉得很奇怪,我就随便问一个品管员为什么不去检验产品质量,而站在流水线中间,那个品管员对我说,我用眼睛在检验每位作业员是否做到自检、互检、是否按作业指导书操作,员工素质和精神状态。主要检验工作是在上班时检验各工作场所是否存放有与产品无关的材料和杂物、卫生环境、作业标准的悬挂、作业条件是否与标准相符、半成品的摆放方式、成品的包装是否与包规相符等;当这些事项均符合要求后,具体检验只要做好首件、巡检及末件工作,品质便可得到很好的保障;同时她还对我说:假如在正常生产过程中,依赖品管人员对每件产品进行检验,这个企业的产品质量是无法得到保障的,我又问为什么她说,如是那样一条线有多少操作人员,也就要有多少品管人员,我想想也说得不错,因那样每位员工都有依赖性质量。而检验出来的不良品、返工、返修、品质就比不上一次性完工的产品。一个品管人员如果完成了这些工作后,只需在车间转一转,看一看就行了,看的也就是六个项目:(人、机、料、法、环、测量),这六个项目是产品中影响质量主要因素;管好了这六大因素,品质管理工作便会既轻松且品质又有保障。
通过以上一个现场简单的一问一答案例,相信各位正从事品质及现场管理工作的人员有所体会,对后续的质量管控有了新的方法和目标。
:其实现场品质管理的有效方法就六个字(三原则):眼到、心到、手到;一个不良也逃不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要多到现场找问题,注重细节,通过眼睛去巡视现场的每一个环节,然后用心去体会和思考,发现有不规范的地方,亲自动手操作一下或拿来看看,发现不符合的地方给予及时纠正。
反思:为何亿佳现场5S及作业标准执行力始终未得好的提升?主要是品质意识、责任心、执行力三方面做得不够,要想做好品质,就必须得从这三方面作手,做到人人品管,每一个作业人员均要有把下一工序当成自己的终端客户的心态,换位思考一下,假设这个产品在市场上是我自己买的话,会满意吗?是否会打折扣?只要每一个人有了这种心态,亿佳公司的品质不久将会上升一个台阶。
篇二:品质量要求的管理体系范文
不知不觉来到华北来到神华已经半年多的日子了,从学生到社会人,我学到了很多,也领悟了很多。
还记得参加工作的第一课——军训。它让我们从散漫的大学生活状态中迅速的跳脱了出来。我们不再能够睡到日上三竿,不再能够无所事事,不再能够任性妄为,它让我们学到了努力,坚强,坚持与合作。我们所要做得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我非常荣幸能够分来神华项目,我的工作生涯从这里开始。这几个月来,看了不少,学了不少,现在对这几个月做下总结:
一、看图纸是一切的开始。
只有看懂了图纸,才能对现场的施工有大致的了解。但如果只是一味的只看图纸,我们可能无法发现任何的问题。只有将图纸和现场情况相结合,才能更早的更好的发现和解决问题。当发现图纸和现场情况相抵触时,我们要及时和设计及甲方人员进行沟通及协调,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同时,图纸上还有体现不出来的东西——综合排布。我觉得综合排布是个很复杂很难的课题。你需要将所有专业的所有管线都考虑进去,还不可以让它们发生冲突和打架的情况。还要考虑施工过后的维护问题,能不能有空间给施工人员去进行操作。在这方面我还要学习很多。
二、现场的施工管理和对质量的`监控。
我们要每天到施工现场去,对施工的进度做到心中有数。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做好和土建施工队伍的配合。我们在追求进度的同时,还要抓好质量关。对施工中常出现的预留、开槽、配电箱和线槽的安装和防雷焊接等问题,及时纠正其错误,进行整改。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及时通知施工队伍,做到防微杜渐。对隐蔽工程做到随做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处理。要求施工队伍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能做到人走场清,避免对随后进行作业的其他施工队伍产生影响。做到绿色安全文明施工。
三、为了保证工程进度,对于材料的管理和控制也是非常必要的。
不能因为材料的短缺造成工程滞后,所以我们必须将所需要的材料及量提前准备好。在材料进场的时候及时做好合格证及检验报告的收集,做好物资报验。我觉得按时核对材料的数量是有必要的,这样可以避免材料的浪费及丢失。
四、竣工资料。
这几个月做的最多的就是306#、401#竣工资料的整理。从中我学到了很多。我觉得资料是做出来的,不是补出来的。补出来的资料有可能就丢失了一些真实性和准确性。资料最重要的就是真实性,而确保它的唯一方法就是及时。物资报验、隐蔽工程验收、试验、检验批、分项工程、分部子分部工程都需要及时找甲方工程师及监理工程师签字,从而做到各项资料的日期能够与实际施工日期相吻合。
半年的工作时间使我学会了很多东西,对于工作要细心,要具有前瞻性,不能拖到最后一刻才去做,而是要提早完成。遇到不懂的问题,要仔细思考,求助于有经验的前辈。不能只盯着自己的专业,要想学会更多的东西,就必须将所有专业的东西综合起来一起学习,这样在考虑问题的时候才可以更加的全面。我们是一个团队,不是只有自己,不能只顾自己的工作,还要和别人做好配合,这样才能让工程顺利的进行。学无止镜,时代的发展瞬息万变,各种学科知识日新月异。我将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各种建筑理论知识,并用于指导实践,以便更好的把握建筑、规划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