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元宵节看花灯的由来是什么
元宵节看花灯的由来是:
元宵节看花灯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
在山西的县城一级城廓甚至乡,镇中,这些居民集中地,繁华热闹区,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正月十五的“观灯”已经成为山西民间群众自发的活动。
扩展资料:
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过元宵节的风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汉明帝永平年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
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放花灯是什么节日的传统
花灯是元宵节的传统。
正月十五,民间叫元宵节,民间有观赏花灯的习俗。灯会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这个节日最突出的景观,就是围绕张灯、赛灯、赏灯等一系列“灯”事活动而展开,因而也称“灯节”。
看花灯,看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不一而足。正如辛弃疾词中所述:“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的一大标志就是造型各异,精美绝伦的灯笼。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花灯,猜灯谜,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元宵节看花灯的由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元宵节看花灯场面描写怎么写
元宵节看花灯场面描写如下:
1、那里有荷花灯、小兔子灯、青蛙灯、老鼠灯。真是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我最喜欢龙灯,只看见两条活龙活现的龙正在戏耍一颗龙珠,好像马上要飞到天上去一样,身上的鳞片波光粼粼,两只眼睛炯炯有神,看得我跳跃欢呼,拍手叫好。
2、一进去,就看见有三朵花灯,它们颜色有七种,就像彩虹的颜色,我看见了它们的名字,叫做“万年长青节节高”。然后,我向后望了一眼,看见俗称“小蛮腰”的广州塔灯光闪烁,艳丽无比,也有彩虹的颜色,有时候,还会有绿色的照射灯……我最喜欢的是“茶点点”和“涟漪”这两种花灯,“茶点点”是由虾饺和流沙包组成的,我心里想:怪不得叫“茶点点”呢!
3、看完烟花,我们又去看花灯,我们看见了十二生肖,它们好像在向我们挥手,鼠、牛、虎、兔、龙、蛇、马在向游人表示新春的祝福。再往前走,我们看见了迪士尼乐园,里面的米老鼠、唐老鸭等主人,它们演奏着各种乐器,真是歌舞升平,恭贺新岁啊!
4、元宵节晚上,我和全家人去城隍庙看花灯,参加游园活动。那里人山人海,街道的两边都挂满了五颜六色的灯笼,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摆动。
5、只见一条雄伟壮观的龙灯不断往里面蜿蜒开去,一眼望不到边,连绵起伏,曲折蜿蜒,龙灯形成的拱门更是一个接一个。我们欣赏了龙灯旁边的畅游海洋、遨游森林等想象力丰富的灯展作品,人们头上都带着闪闪发亮的饰物,有牛角啊、有蝴蝶结啊、有羊角啊,还有很多五彩缤纷的灯,我们又艰难的从人群中挤到了另一个地点,妈妈给我拍了几张照片。
元宵节为什么要看花灯
人们为了驱逐黑暗的恐惧感,于是灯笼衍生为具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
元宵节也称灯节,同时也是中国情人节之一。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约637~约689,字升之,范阳人)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灯笼也用来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有一种“光明灯”,在岁末年初时,把灯笼放在寺庙中,藉以佛的法力求得一年中平安顺利。也有农家在田间立长竹竿挂上一盏灯“照田蚕”,观察火色以预测一年的水旱情况,以期丰年。
元宵节花灯种类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编制的形象灯,如龙灯、虎灯、兔灯等等,或是根据民间故事编制而成的活动灯,如牛郎织女、二十四孝等等,表现忠孝节义的民族精神。各种花灯制作工巧,一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
为什么要看花灯
花灯,又名灯笼,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传统民间工艺品,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其通常由纸或者绢作为外皮,竹或木条制作骨架,中间放上蜡烛或者灯泡而成。在古代,它主要作用为照明,现代社会则多于春节、元宵等节日悬挂,为佳节喜日增光添彩,祈求平安。 花灯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重要的娱乐文化,既有“傩戏”酬神的功能,又有娱人娱乐的价值。受中华文化影响,灯笼在亚洲华人地区,许多国家的庙宇中十分常见。
元宵看花灯是中国传统习俗,花灯是怎么来的
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据传,闹花灯的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始于汉朝。隋唐时发展成盛大的灯市。到宋元时期,京都灯市常常绵延数十里。灯会的时间,汉朝只限于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长到三夜,到明朝规定从正月初八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七。唐朝灯会中出现了杂耍技艺,宋代开始有灯谜。明朝有增加了戏曲表演。
灯市所用的彩灯,也演绎出“橘灯”、“绢灯”、“五彩羊皮灯”、“无骨麦秸灯”、“走马灯”、“孔明灯”等等。始于南宋的灯谜,生动活泼,饶有风趣。经过历代发展创造,至今仍在使用的谜格有粉底格、秋千格、卷帘格、白头格、徐妃格、求凤格等一百余种,大多有限定的格式和奇巧的要求,巧立名目,妙意横生。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关于元宵节赏花灯的由来,民间有一个说法,故事很有趣。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