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匠精神八个人物事迹

工匠精神八个人物事迹(中国有哪些展现出『工匠精神』的人物事迹)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2-20 23:33:13 浏览8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中国有哪些展现出『工匠精神』的人物事迹

中国工匠精神代表“首席技师”邬明华 曾同时给7家公司当设备顾问太仓市高技能突出人才、苏州市高技能重点人才、苏州市企业首席技师……邬明华获得的荣誉很多;把一套“洋垃圾”还原成了当时最先进的设备,攻克一个技术难题获奖一套房,也曾凭着突出的技术,同时给7家公司当过设备顾问……邬明华的故事也有很多。而邬明华说,他只是因为工作比较认真,也爱钻研,才有了这身技术。让“洋垃圾”重获新生1979年,邬明华高中毕业,进了当时的二棉厂当一名工人,那时候高中生很受重视,他被厂里送到了上海的国棉十四厂学习机修技术。邬明华说,当时的国营大厂对技工的培养很严格,一年学习,给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除了有扎实的基础,邬明华还特别爱钻研,工作认真又执着。一般的年轻机修工,一旦机器修不好,马上就找老师傅,而只要不影响生产,邬明华通常都会先自己反复钻研。很多机修工,修完了设备就不再管了,而邬明华过一阵会再去问问操作工,设备运作怎么样,和修理前有没有区别,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从来不嫌麻烦,并且从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几年后,邬明华就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1987年,二棉厂花了很大力气从英国引进了一台机器,当时全国也就3台,邬明华被派到深圳去接收,结果大吃一惊,原来是3台英国企业淘汰的设备,不仅没图纸,“简直已经散了架,好多零件都掉在机箱里,根本不知道安装位置。”厂里把机器的修理任务交给了邬明华,过硬的技术加上一个月的苦干,他硬是把机器修好了,“虽然是人家淘汰的设备,但在当时,确实是国内先进的。”把换电机变成换电刷邬明华在二棉厂另一个“传奇”故事是获奖一套房。上世纪90年代末,上海的三枪集团特别有名,很多棉纺厂都想成为它的供应商,但三枪的技术要求特别高,哪家公司织出的布能达到要求,才能获得订单。邬明华又开始攻关,最后用两个月时间,把一个工艺的精度从国标的8丝调到了3丝,二棉厂终于成了三枪供应商,因为贡献重大,厂里奖了他一套110多平方米的房子。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二棉厂也成了历史。但凭借自己过硬的技术,邬明华为不少企业解决了难题,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尊重。现在的邬明华是维艾普新材料的设备主管,但他依然爱钻研,比如公司原来的制袋设备频繁出现断袋现象,邬明华通过研究,给这两套设备加装了一个装置,就解决了问题。今年,公司的生产特别忙。有一次,一台美国产的裁床发生了故障,厂方派人检查过后,表示要换两台电机。这样的裁床公司只有3台,一台停产意味着全厂产量要减三分之一,而换电机不仅要花3万多元,而且要等电机到货、等对方技师上门,会影响订单交付。虽然以前没有修过这种电机,但邬明华的执着钻研劲又上来了,他决定先自己修理,拆开机器仔细研究分析后,他找到了故障原因,最后只换了电机中的电刷就解决了问题。

大国工匠8位人物事迹是什么

1、王津: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钟表修复师。

2、高凤林:航天科技集团一院211厂特种熔融焊接工。

3、徐珺:中国电信上海公司西区局静安分局一线线务员。

4、孟剑锋 北京工美集团握拉菲首饰有限公司錾刻师。

5、崔惠峰:海尔集团冰箱装配工。

6、邹峰:中国航天三江集团红林公司数控机床车工。

7、魏红权:中国兵器武重集团研磨钳工。

8、邹志平:鄂菜大师、湖北经济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副教授。

“工匠精神”火遍了大江南北,迅速遍及了传统制造业和新兴互联网行业等众多领域;这一年,它被列入“2016年十大流行语”,折射出社会经济发展的变迁,成为年轻人追捧的热门;这一年,人民网IT频道与八位大国工匠相逢,品味他们的匠心故事,走进他们的2016。

工匠精神的人物及事迹是什么

工匠精神的人物及事迹:

1、司马光

我国古代文学家司马光,以一个圆木头做枕头,用来惊醒自己,起来继续写作,还给它取名为“警枕”。俄国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为使自己不睡得太久,常用块大劈柴作枕头。发明家爱迪生工作起来常常几天几夜不睡觉,实在困乏了,就把桌上的书籍垒起来当枕头。

2、匡衡

西汉学者匡衡贫而好学。夜晚无灯,为了能借邻家的烛光读书,他在墙壁上凿了个洞。南齐时的江泌家境贫寒,白天做鞋,晚上才能抽空学习。点不起灯,他就拿书登上屋顶,借着月光读书。

3、牛顿

英国大物理学家牛顿有一次请朋友来家里吃饭,饭菜做好了,可朋友还没到,他就进实验室专心致志地做实验去了。朋友来后找不着牛顿,因急于上班,就独个儿把饭菜吃了,并把吃剩的鸡骨头放在盒子里,然后走了。傍晚时,牛顿做完实验,准备吃饭。但当他看见盒子里的鸡骨头时,显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哈哈大笑地说:“我以为自己还没吃饭呢,原来早就吃过了。

4、司马迁

司马迁写《史记》花了18年;左思写《三都赋》花了10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30年;哥白尼写《论天体的运动》花了30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花了22年:弥尔顿写《失乐园》花了21年:伟大的马克思写《资本论》整整花了40年的功夫。

5、安培

物理学家安培一天傍晚在街上散步,忽然他脑子里考虑到一个题目,就向前面一块“黑板”走去,随手从口袋里掏出粉笔头,在“黑板”上演算起来。可是,“黑板”一下子挪动了地方,而安培的演算题还没有做完,他不知不觉地追随在“黑板”的后面计算。

“黑板”越走越快,安培觉得追不上了,这时候他看见街上的人都朝他哈哈大笑,他才发现那块会走动的“黑板”原来是一辆黑色的马车车厢的背面。

工匠精神名人事例

工匠精神名人事例

工匠精神名人事例,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为的是促进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更好满足群众消费升级需求。以下关于工匠精神名人事例

工匠精神名人事例1

郭剑英——从事金相工工作41年,积极进行技术革新,开发晶间腐蚀温控装置,解决晶间腐蚀微沸问题;开发钢管内壁研磨轮,提高制样速度十几倍;开发低倍腐蚀温控装置,解决手动控温不便问题等。曾多次在国家物理测试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在冶金工业产品脱碳层深度的检验,脱碳层式样制备;测定脱碳层深度划分等方面有较深的研究。编写金相分析相关培训教材,在全国培训120多名金相检验人员。作为技术专家,为17家冶金企业提供实验室咨询服务,曾被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等荣誉称号。

李建国——从事烹饪工作40年,在创新机关食堂烹饪技艺技法和节能降耗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干一行,爱一行”,留心大锅菜烹饪方法的探索和总结,组织编写了《热菜卷》、《凉菜卷》、《自助餐副食卷》等中国大锅菜系列图书,收录656道菜谱。在注意菜肴烹饪中色、香、味的同时,还特别强调了菜的营养,把大锅菜做出“小炒”的滋味来。注重节能减排,对大锅灶进行设计改造,节能效果达到37.6%,每年节约燃气近1000立方米。曾荣获中国烹饪大师、国家机关首届烹饪金牌、北京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等荣誉称号。

工匠精神名人事例2

1、彭祥华

彭祥华,男,汉族,群众,初中学历,籍贯重庆铜梁,1969年6月出生,中铁二局二公司兴泉铁路项目部副经理、高级工。

2015年,彭祥华参建川藏铁路拉林段,他所在的标段是其中最难的一段,路段地质非常复杂,生态脆弱,施工要求非常高。

有一次地质勘探,需要技工沿绳索从五六十米高的悬崖上顺势而下,脚下就是波涛汹涌的雅鲁藏布江。不少工友都不愿去接这份“苦差事”,但彭祥华却挺身而出,独自一人“飞舞”于悬崖峭壁之上,并顺利地勘探出了所需的资料,为以后的成功爆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徐立平

徐立平,男,1968年出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航天发动机固体燃料药面整形组组长,国家高级技师、航天特级技师。

自1987年入厂,徐立平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固体燃料发动机是战略战术导弹装备的心脏,也是发射载人飞船火箭的关键部件。

它的制造有上千道工序,要求最高的工序之一就是发动机固体燃料的微整形。雕刻固体燃料,也就是火药,极其危险,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会引起燃烧,甚至爆炸。

火药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火药整形不可逆,一旦切多了,或者留下刀痕,药面精度与设计不符,发动机点火之后,火药不能按照预定走向燃烧,发动机就很可能偏离轨道,甚至爆炸。

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经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这让他的师傅都望尘莫及。

3、王进

王进,男,1979年生,汉族,中共党员,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输电检修中心带电班副班长,高级技师。

20年来,他经历过的带电作业100余次,累计减少停电时间300多个小时,多次完成抗冰抢险,奥运、全运保电,十八大保电,线路防舞动治理等重大任务,为社会节省电量1000万度,避免经济损失数以亿计。

4、张冬伟

张冬伟,生于1981年12月,大专学历,现为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总装二部围护系统车间电焊二组班组长,高级技师,主要从事LNG(液化天然气)船的围护系统二氧化碳焊接和氩弧焊焊接工作。

LNG船是国际上公认的高技术、高难度、高附加值的“三高”船舶,被誉为“造船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其建造技术只有欧美和日韩等发达国家的极少数船厂掌握。

研发建造LNG船是沪东中华人响应党中央关于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号召,为实现中船集团公司“五三一”战略目标而进行的一次自我挑战,它对于推动和保障国家能源战略的实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张冬伟是中国首批LNG船建造者之一,他从开始接触LNG船开始就立志为中国LNG船建造事业做出贡献。

在建造过程中,张冬伟发扬了沪东中华“团结拼搏,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甘于吃苦,勇于奉献,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为LNG系列船的顺利建造做出了突出贡献。

工匠精神名人事例3

【一】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是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新词,促进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更好满足群众消费升级需求。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工匠精神”,国务院常务会新闻通稿中首次使用“品质革命”这一提法。

在我心中,工匠精神就是脚踏实地全神贯注的做好一件产品,做精一件产品,让作品在自己手中不断升华。工匠精神不仅要求我们坚持不懈的不断超越不断突破,更需要我们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坚强的走出困境,直至最后的成功。

一代大师齐白石老人有一方印叫“大匠之门”,这是白石老人为了纪念自己的木工出身而特意刻制的。针对木匠出身地位低微的世俗偏见,白石老人曾刻过“鲁班门下”、“木人”等印并引以为自豪。正因为他木工的经历,给他的篆刻和绘画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让他到达了艺术的高峰,终成一代大师。

伟大的领袖邓小平爷爷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就去学做一名钳工,后来65岁的邓爷爷‘重操旧业’,坚持做了3年多优秀钳工,他手法熟练,技艺精湛。凡经他修整过的机器零件全部合格,工友们都称好。而在1982年,邓爷爷更以他不老的匠心为国家机器的灵活运转设计出低能耗转动装置,首次提出了提出了‘一国两制’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二大最新概念,促进了我们祖国的飞速发展。

而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以先人为榜样,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情做起,让工匠精神潜移默化的存在与我们的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让工匠精神成为引导我们社会发展的新坐标,让工匠精神千秋万代,代代相传!

【二】

在现在这繁华复杂的世界,许多人都会沉迷于新科技,而那些古色古香的`工匠精神却淡淡的被人忘却。在这次游学中,我看到了工匠精神可以回家。

我们坐在大巴上,在蜿蜒曲折的公路上盘旋。累意,困倦早已充满了我的头脑,当大巴渐渐停歇时,一栋栋徽派建筑,一个个身穿朴素衣服的人们映入我的眼帘,我便知道这就是山林掩映中的胡开文墨厂。

导游阿姨在门口接待了我们,她为我们讲述了墨场的历史及胡开文老先生的生平,伴随着讲解声,我们来到了一个不大不宽的房间。刚踏进门口,一股刺鼻的异味扑鼻而来,我下意识的捂住了鼻子。可当我抬头一看,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整个屋子呈暗黑色,从那暗黑色但又有细小的地方有白色的墙中可发现,这屋原应是白墙,可现在呈现着的,莫非为墨魂的足迹吧!再看那些工匠们身穿的衣服早已变了黑色,那些不知造就了多少徽墨的双手早已充满皱纹,可他们的眼神依旧透露着专注,淳朴,甚至使我们忘掉了城市中的喧嚣——这应该就是工匠精神吧。

随后导游阿姨便带我们去体验徽墨描金。我们三人一组,在工匠阿姨旁边仔细观看着描金的步骤,她先把徽墨的半成品放在桌子上,随后拿起宣笔,沾上金色。仔仔细细的描在墨的凹处,那宣笔的笔尖在墨砚中如蜻蜓点水般轻盈地点着金边,她的眼神中透露着一种精益求精的执着——这也许也是工匠精神吧!等到我们描金时才发现其实并不是很简单。我努力控制自己的手平稳,可还是避免不了小抖动,以至于描出了边框。很难想象这些描金的阿姨们是如何凭借着工匠精神,日复一日地做着如此单一的动作。

工匠精神典型事例有哪些

1、三菱的电饭煲

即使现在已经进入了高科技时代,许多智能产品取代了传统手工产品,但制造者们并没有因此而形成流水线作业,而是依然遵循传统工匠们的精神精工细作,不为一时的利益而降低品质。

三菱电机集团便是其中一个,他们用沿袭工匠们的执着精神,制造出非同一般的电饭煲,赢得了消费者们的青睐和好评。

成立于1921年的日本三菱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知名的综合性企业集团,总部位于东京,凭着强大的技术实力和良好的企业信誉,三菱电机有限公司在全球的电力设备、通信设备、工业自动化、电子元器件、家电等市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2013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中,三菱电机公司排在第244位。

作为一家制造多种高端电子产品的企业,三菱电机集团完全可以不制造电饭煲这样的普通小产品。因为在一般人看来,电饭煲在当今时代太普通了,就像以前的铁锅一样寻常,而且根本做不出新意来。

但三菱电机集团并不这样认为,他们看好电饭煲市场,并坚信只要把电饭煲做出新意,就一定能够占领市场,成为电饭煲的领军产品。

他们调研发现,虽然人们已经进入简便快捷的电气化时期,却非常怀念传统土灶铁锅做出来的米饭,纷纷认为那是最美味的食物。或许平常人会觉得这只是一个怀旧的信息,但三菱电机集团的制造者们却从中抓住了电饭煲的本质:那就是口感。

三菱电机集团于是专注于这一点上,把它列为电饭煲的主要功能,并力争把它做到极致。为了做出与土灶相同口感的米饭,制造者们充分发挥执着的工匠精神,遍访日本各地老建筑与高级日料的土灶,彻底分析其构造及火势,同时将土灶烹制米饭的软硬、水分等数据化,并把这些数据应用到电饭煲的制造中去。

他们经过无数次的试验,请许多人试吃,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利用纯度为99.9%的炭材料制成内胆,这样能加强电饭煲的加热能力,使米饭有传统土灶铁锅的香味,并最终让电饭煲烹饪再现土灶品质。

三菱电机集团的电饭煲一经问世,就受到了主妇们的喜爱。因为用这款产品做出来的米饭能够使家人胃口大开,而这也是主妇们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家有着高端制作设备的企业生产电饭煲时,却采用了看似非常落后的工艺。

三菱电机集团的电饭煲名为“本炭釜”内胆电饭煲,在这款产品中,凝聚工匠精神的点在内胆上。一个内胆全部都是炭制成,因此名为炭胆。生产炭胆的周期非常长,从最初加工到最终完成需要5个月,而且完全是人工作业。

这种做法看似落后于工业化时代的步伐,却将米饭的口感做到了极致。而三菱电机集团也因其执着再现“土灶”米饭口感的匠人精神,赢得了消费者的尊敬和忠诚。虽然价格比同类产品要高两三倍,却在销量上位居首位,成为电饭煲产品的经典之作。

工匠之美,并不是一味地创新,也不是固执地守旧,而是抓住本质,将守旧和创新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产品的品质得到质的飞跃。

2、徐建华的古书画修复

“看我这马蹄刀,手打的,多好!现在都买不到了。”当徐建华把手里的布包层层打开,露出一件件他心爱的“宝贝”:五六把大小不一的马蹄刀、几个长短薄厚不同的起子,一大把针锥儿,还有一把鬃刷。这些修复古书画的必备“家伙什儿”,已经陪伴了他四十多年年。

徐建华,这个几十年如一日守在故宫文保科技部的老人,几十年来用技艺、心血参与修复了《清明上河图》《游春图》《五牛图》等传世名作,延续古书画的生命。

古书画修复有四个步骤,即清洗画心、揭开背纸、重补破洞、精细全色。工作至今,令徐建华记忆犹新的作品是《游春图》。《游春图》是隋代画家展子虔流传下来的唯一一幅作品。历经千年,这幅世界上最早的绢本绘画作品已千疮百孔。

《游春图》是山水画,处理不当就会失色,所以清洗难度极大。历经千年,画作已经脆弱不堪,稍有不慎满盘皆输。

那是 1977年,徐建华学徒 3年,他作为副手与“苏裱”名家杨文彬共同承担《游春图》的修复工作。师徒二人齐心协力、小心翼翼,历时半年,终于让《游春图》重焕生机,重现于世。

如今,徐建华已经是裱画室中资历最老的师傅了,在他的徒弟们看来,“师傅的活可以免检”了。然而,徐建华一直都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新技术,尝试新方法。徐建华说:“这是个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只有对自己有要求,才能越裱越好。”

2015年,故宫博物院展出了《清明上河图》等 283件珍贵书画藏品,一时间火爆京城,每天排队等待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这样的场景让徐建华颇感欣慰,他说:“老先生要是看到了,也一定会很高兴的。”他口中的“老先生”,正是当年亲手主持修复《清明上河图》的“苏裱”名家杨文彬。

早在 1974年,徐建华当兵复员被分配到故宫修复厂。因为他能听懂无锡话,被分配给杨文彬当徒弟,正赶上《清明上河图》的修复。

“当徒弟,你就得处处用心。要跟师傅聊,盯着师傅干。只有学到要点、诀窍,才能真正立住脚。”当了徒弟的“小徐”,每天早早就到裱画室,打水、生炉子、拉煤,给师傅磨刀、备纸……什么活儿都抢着做。师傅趴在宽大红漆裱画案上干活时,他就站在旁边一刻不离。

历时一年多,曾经千疮百孔的《清明上河图》重焕生机。修复工作圆满结束后,“老先生”才一改往日严肃的神情,绽露了些许笑容。

徐建华在“老先生”身上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对待事业的“态度”:尽心尽力,一丝不苟。

按照学这行的规矩,第一年托绫子、打糨子,第二年做立轴,第三年做手卷、册页——三年出徒。但徐建华坦言:“想真正把手艺学精了,至少要十年。”,“想学好这行,需要耐得住寂寞”。

“我徒弟高翔去年在武英殿看的就是这张画。”徐建华指着其中的两张照片说,2015年《梅花蕉叶图轴》在武英殿展览时,高翔上上下下看了好几遍,愣是没看出来补哪儿了。

5年前,徐建华正式退休。可裱画室里徒弟多、师傅少,于是,他每天仍旧挤着公交车去故宫“上班”。一晃几十年,徐建华一路走来,从“小徒弟”成为了“老师傅”。

在行业中,他被视为“国宝级”专家。而随着故宫古书画装裱修复技艺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底徐建华也被评为这一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徐建华,这位我们身边的大国工匠,总能以匠人之仁的态度,专注于找准产品本身的病因,开出有效治疗的良方。一个人要真心地热爱自己从事的每一件细微的事情,专注、沉着地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如此,你也就拥有了成为一流匠人的基础。

“匠人精神”的核心就是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坚持不懈、创新进取,执着于某一件事情,努力将其做到极致,大到生产高铁、汽车,小到制造一部手机、一台彩电,或是一顶帽子、一个箱包,每一个零部件、每一个环节都要凝神聚力、精益求精、尽善尽美,在质量上的要求近乎苛刻,不允许存在任何瑕疵。

“匠人精神”究竟是什么?是专注的态度,精雕细琢的品质,是纯粹的意志,拼搏的动力,是创新的衍生,是产品的灵魂,更是传承的敬意。无论你在做什么,只要带着“匠人精神”全身心去投入,就能找到工作的意义和劳作的乐趣。

精神简介

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0提高到1,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

工匠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是企业竞争发展的品牌资本、是员工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工匠精神的人物及事迹有哪些

1、彭祥华

彭祥华,男,汉族,群众,初中学历,籍贯重庆铜梁,1969年6月出生,中铁二局二公司兴泉铁路项目部副经理、高级工。

2015年,彭祥华参建川藏铁路拉林段,他所在的标段是其中最难的一段,路段地质非常复杂,生态脆弱,施工要求非常高。

有一次地质勘探,需要技工沿绳索从五六十米高的悬崖上顺势而下,脚下就是波涛汹涌的雅鲁藏布江。不少工友都不愿去接这份“苦差事”,但彭祥华却挺身而出,独自一人“飞舞”于悬崖峭壁之上,并顺利地勘探出了所需的资料,为以后的成功爆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徐立平

徐立平,男,1968年出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航天发动机固体燃料药面整形组组长,国家高级技师、航天特级技师。

自1987年入厂,徐立平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固体燃料发动机是战略战术导弹装备的心脏,也是发射载人飞船火箭的关键部件。

它的制造有上千道工序,要求最高的工序之一就是发动机固体燃料的微整形。雕刻固体燃料,也就是火药,极其危险,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会引起燃烧,甚至爆炸。

火药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火药整形不可逆,一旦切多了,或者留下刀痕,药面精度与设计不符,发动机点火之后,火药不能按照预定走向燃烧,发动机就很可能偏离轨道,甚至爆炸。

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经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这让他的师傅都望尘莫及。

3、王进

王进,男,1979年生,汉族,中共党员,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输电检修中心带电班副班长,高级技师。

20年来,他经历过的带电作业100余次,累计减少停电时间300多个小时,多次完成抗冰抢险,奥运、全运保电,十八大保电,线路防舞动治理等重大任务,为社会节省电量1000万度,避免经济损失数以亿计。

4、张冬伟

张冬伟,生于1981年12月,大专学历,现为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总装二部围护系统车间电焊二组班组长,高级技师,主要从事LNG(液化天然气)船的围护系统二氧化碳焊接和氩弧焊焊接工作。

LNG船是国际上公认的高技术、高难度、高附加值的“三高”船舶,被誉为“造船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其建造技术只有欧美和日韩等发达国家的极少数船厂掌握。

研发建造LNG船是沪东中华人响应党中央关于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号召,为实现中船集团公司“五三一”战略目标而进行的一次自我挑战,它对于推动和保障国家能源战略的实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张冬伟是中国首批LNG船建造者之一,他从开始接触LNG船开始就立志为中国LNG船建造事业做出贡献。

在建造过程中,张冬伟发扬了沪东中华“团结拼搏,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甘于吃苦,勇于奉献,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为LNG系列船的顺利建造做出了突出贡献。

5、周平红

周平红,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周平红教授。

传统POEM手术容易损伤患者食管,周平红另辟蹊径,在病人的食道管壁的夹层中,建造一条隐形隧道,不仅减少了患者痛苦,也让中国的消化内镜微创切除技术领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