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抬头

龙抬头是什么意思?什么是龙抬头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2-21 00:09:51 浏览6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龙抬头是什么意思

龙抬头(农历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二月二,龙抬头”,古代天文学方面,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每到春分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

农历二月初二,春回大地,正是作物播种的时节,大地渴求雨水的滋润。龙在中国文化里是主宰风雨的祥瑞之物,俗语里有“龙不抬头天不雨”一说,因此龙抬头是复苏和吉祥的象征。民俗里,人们选择在这一天剃头,以期许鸿运当头的吉祥预兆。

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农历二月二,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素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中国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每逢二月二这一天,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而中国人素以龙为图腾,这一天“剃龙头”,体现出人们祈求神龙赐福的美好愿望。

除 了讨吉利,还有禁忌方面的原因。在北京、河北等地,有正月不剃头的习俗,所以腊月底理发店的生意异常火爆,员工从早忙到晚,正月里的客人寥寥无几,有的老板干脆给员工放假、关门歇业,甫一出正月,特别是二月初二这天就又会客人爆满;但他来到上海后发现,年前年后客流量的变化没有一冷一热这样悬殊。

什么是龙抬头

  龙抬头是民间的一个节日,但是很多人都不太明白这个节日,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龙抬头这个节日吧。

  什么是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二月二在中国民间是非常重要的节日。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节,又被称为“龙头节”、“春龙节”、“青龙节”,由此可看出跟“龙”有着深刻渊源。

  二月初二龙抬头的形成,也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关。二月初二龙抬头节,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南方水多,土地少,这天多流行祭祀土地社神)。由于北方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地表水资源短缺,而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又离不开水,病虫害的侵袭也是庄稼的一大患,因此,人们求雨和消灭虫患的心理便折射到日常信仰当中,二月初二的龙抬头节对人们而言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依靠对龙的崇拜驱凶纳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龙神赐福人间,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龙抬头那天属蛇的和属龙的洗衣服好,洗去一身的晦气。

  龙是什么?

  是我国古代先人的图腾。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是惊蛰,据说这时经过冬眠的龙,到了惊蛰这一天,被隆隆的雷声唤醒,所以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龙抬头预兆着一个春意萌动的春天的全新开始。

  传说中的’龙是我们祖先在蛇、蚯蚓等的基础上想象出来的,因而民间又将蛇叫“小龙”。二月二前后,蛇、蚯蚓等结束冬眠、开始活动。民间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风雨的主宰,而“二月二”则是龙欲升天开始活动的日子,故曰“二月二,龙抬头”。

  关于“龙抬头”的来历,在中国北方流传着一个故事:相传武则天当上皇帝时惹怒了玉帝,玉帝就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可掌管天河的龙王看着人间因干旱而遭受的惨不忍睹的景象,于心不忍,就违背谕旨为人间降了一次甘雨。后被玉帝打落凡间,压在大山下受罪,并称“除非金豆开花,才能重返天庭”。后来,人们发现炒的玉米粒爆开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玉帝无奈,便将龙王召回天庭,继续行云布雨,造福人间。人们为了纪念龙王的恩德,便在每年二月二吃爆玉米花,久而久之形成习俗,俗称“抬头节”、“春龙节”、“青龙节”。

  至于龙抬头作为春天的一个重要节日,跟四瑞兽的传说也有着深刻的渊源。四瑞兽即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本为中国古代星宿崇拜之四灵,经道教演变为四方护卫神。

  四瑞兽不仅代表四个方位,又分别代表四时,即青龙象征春天,万物萌发之象;朱雀象征夏天,生长热烈之象;白虎象征秋天,万物萧杀之象;玄武象征冬天,万物归藏之象。由此大可推知,我国古代神话五帝中的东方司春之神“青帝”,与青龙有着深刻渊源。因此,青龙节既为祈求龙王在新的一年庇佑人间风调雨顺,也有纪念春神的意味。

  那么,为什么不是“二月一”或“二月三”呢?

  这和我们民俗中喜欢双数有关。在中国古代,尤其是秦汉及其以前,凡像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之类的“重日”多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因而,在这样的日子里人们就需多做祈福、祭祀或是纪念活动,以求得幸福、安康和吉祥。


龙抬头是什么时候 龙抬头的简介

1、2022年龙抬头是2022年3月18日,农历二月初二,星期日。

2、龙抬头(农历二月二日),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岁仲春卯月(斗指正东)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龙抬头日在仲春卯月初,“卯”五行属木,卦象为“震”;九二在临卦互震里,表示龙离开了潜伏的状态,已出现于地表上,崭露头角,为生发之大象。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标示着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自古以来人们亦将龙抬头日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

3、“龙抬头”源于自然天象崇拜,与上古时代人们对星辰运行的认识以及农耕文化有关。“龙抬头”虽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但成为全国性节日并出现在文献上记载是在元代之后。“龙抬头”相关的活动很多,但不论哪种方式,均围绕美好的龙神信仰而展开,它是人们寄托生存希望的活动。就全国而言,由于地域不同,各地风俗也各有差异。

4、龙是神话里生活于大海中的神异生物,司掌行云布雨,常用来象征祥瑞。自古以来,人们在仲春“龙抬头”这天敬龙庆贺,以祈龙消灾赐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农历“二月二”,既是“龙抬头节”,又是土地神诞辰“社日节”。由于节期重叠,南方部分地区“二月二”既有龙抬头节习俗又有祭社习俗,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二月二”(古时为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多以祭社(土地神)为主,祭龙多在“龙飞天”的端阳。

龙抬头是什么意思啊

龙抬头节日时间是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阳历日期不定。

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我国农村的一个传统节日,名曰龙头节。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之际。

龙抬头的传说故事

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

关于龙头节的又一说,为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不下雨。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便将龙王打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龙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祷,最后感动了玉皇大帝,于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实际上是过去农村水利条件差,农民非常重视春雨,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从其愿望来说是好的,故龙头节流传至今!

二月二龙抬头6大习俗

1.剃龙头

二月初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农历的二月初二,无论是走在乡间集市,还是城里的大街小巷,都会看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许多人都在排队理发!一为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2.摆围仓

二月二围仓是村民勤劳的象征。

围仓的圆圈,大套小,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围单不围双。

围好仓后,把家中所有的粮食都找出来虔诚地放在仓的中间,还有意撒在仓的外围,象征着当年的大丰收,粮食已经多得茓子和斗都盛不下了。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

3.吃龙食

二月二还有吃猪头肉、啃猪蹄和咬猪耳的习俗,都是象征着日子过得吉祥富足。人们形容龙也是从很多动物身上找到特征,在龙形象里,可以找到蛇、鱼、凤、麟、鹿、马、牛多种动物的影子。人们用猪头代替龙头,也是这个原因。

4.带姑娘

二月二,带姑娘

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在被接回来的日子里,姑娘除了吃喝,就是串门聊天儿,轻松而愉快。而城里人带姑娘则是姑娘、女婿一起带回来吃一顿丰盛的中饭。

5.放龙灯

一些沿河地区还有放龙灯的习俗。不少人家用芦苇或秫秸扎成小船,插上蜡烛或放上用萝卜挖成的小油碗,待到傍晚时分,放到河里或湾里点燃,为龙照路,借此娱乐同时又传递一种美好的祝愿。

6.开笔礼

二月初三为文昌诞辰日,文昌是主宰功名之神,该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举登第。旧俗,儿童在二月二这天行开笔礼,表明开始正式学习。

开笔礼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礼。仪式主要有拜孔子像、讲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赠文房四宝等内容。现在很多地方也恢复了这项活动。

龙抬头的传统食物

1、葱饼

有些地方二月二吃的饼叫龙鳞饼,而吕梁地区这天吃煎饼或葱油烙饼,称为揭龙皮。太原地区这天除吃烙饼外,还有吃水饺,叫做吃龙耳,晋南这天则一定要吃麻花、撒子,谓之啃龙骨。

2、饺子、驴打滚(财源滚滚)

在龙抬头这天,讲究吃肉菜饺子,取肉菜之谐音有财,寄语新年财源滚滚之意;而在老北京的习俗中,人们喜在农历二月二买驴打滚品尝,黄豆粉面裹上豆沙馅儿,外形圆润,同样有财源滚滚的含义。

3、炒豆子

在西北、甘肃岷县等地有吃炒豆子的习惯,表示春天的开始,岷县的二月二会,人们买大黄梨回家孝敬老人,故二月二庙会又称黄梨会。

4、撑腰糕

江浙沪地区在二月二这天保留着吃撑腰糕的习俗,意思是吃了糕,当年里就不会腰酸背痛了。

5、面条

北方人喜欢在这天吃碗龙须面讨个好彩头。龙须面由山东抻面演变而来,因抻出的面细如发丝,下滚水如银龙入海,故得名。龙须面有顺顺溜溜,顺心如意的美好寓意。

6、面旗子

淄博老百姓有吃炒面旗子的习俗。就是切成菱形的面片,将干后的面旗子用白抗土加热炒制而成。

7、炒面

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北乡一带,每逢二月二,家家户户都吃炒面条,因炒熟的面条外形像虫,寓意大家合力把虫炒熟并全吃了。

二月二这一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这一切都是为了唤醒龙王,祈求龙王保佑一年风调雨顺,获得好收成。

二月二龙抬头10大禁忌

1、忌讳吃稀饭喝疙瘩汤,以免糊住龙眼,天将降冰雹。

2、忌刀切,怕砍了龙头;

3、女子结婚选女送客和嫁娘忌用孕妇。回头和寡妇。

4、从春节到二月二不得空锅。

5、商店忌说关门,晚上关门叫靠门。

6、渔民或船户忌说翻过来,称滑过来。

7、忌说吃醋,叫用忌讳。

8、停止一切家务活。

民间认为,二月二这一天,妇女们不能做针线活,因为苍龙在这一天要抬头观望天下,使用针会刺伤龙目;还要停止洗衣,恐怕伤了龙皮等等。

9、忌讳磨面。

俗话说磨为虎,碾为龙,有石磨的人家,这天要将磨支起上扇,方便龙抬头升天。对于属龙或蛇的人来说这个日子是要特别在意,在二月初一的晚上家里有石磨的就要把石磨掀起来,说是不要影响了龙抬头,据说只有这样,才能细雨下得满地流,一年吃穿不发愁。

10、引龙钱山西特有习俗。

晋南地区认为这一天是青龙活动的日子,忌去河边、井上担水,以免带回龙卵。在河边、井旁走动与劳作时,很注意安静,尽可能不弄出声响,以免惊动了青龙,把风调雨顺的好年景破坏了。

晋北地区这一天,盛行司钱龙。早上太阳未出山,家家户户提一把茶壶,到河边或井上去汲水。按照这一年几龙治水的推算,在茶壶内放几枚铜钱或硬币。汲水以后,随走随倾地洒一条水迹回到家中,将余下的水与钱全部倒入水缸,钱龙就引回家来了,意喻一年发财。引钱龙时特别忌说话,以免惊跑了钱龙。

晋西北一些地方的引钱龙,选择一棵大树或一块大石,用灰线围洒一圈。再用红线拴一枚铜钱,先将铜钱置放在灰线圈内,手拉线牵回家中,用容器盖住即成。

晋东南地区的引钱龙,是用灶灰,洒一条弯弯曲曲的灰线,从门外一直通到厨房,围绕水缸一圈即可。

龙抬头是什么

龙抬头是指每岁仲春卯月之初,龙角星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龙抬头又名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节期为每年农历二月二。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标示着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
龙抬头源于自然天象崇拜,与上古时代人们对星辰运行的认识以及农耕文化有关。龙抬头虽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但成为全国性节日并出现在文献上记载是在元代之后。龙抬头相关的活动很多,但不论哪种方式,均围绕美好的龙神信仰而展开,它是人们寄托生存希望的活动。就全国而言,由于地域不同,各地风俗也各有差异。
龙是神话里生活于大海中的神异生物,司掌行云布雨,常用来象征祥瑞。自古以来,人们在仲春龙抬头这天敬龙庆贺,以祈龙消灾赐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农历二月二,既是龙抬头节,又是土地神诞辰社日节。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你知道吗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如下:

1、中国民间认为,龙是吉祥之物,主管云雨,而农历“二月二”这天是龙欲升天的日子。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我国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

这是自然规律,但古人认为这是“龙”的功劳。而且,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不仅是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2、“二月二,龙抬头”还有古代天文学方面的解释,但往往被人忽略。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的角。

3、天上“龙抬头”的同时,春天也慢慢来到了人间。此时节,大地返青,春耕从南到北陆续开始。因此,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

知识拓展:

农历二月初二,我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

2月2龙抬头的来历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

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因此,这天也叫“春龙节”。

扩展资料:

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我国农村的一个传统节日,名曰“龙头节”。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之际。

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

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又一说为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不下雨。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

玉帝得知便将龙王打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龙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祷,最后感动了玉皇大帝,于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实际上是过去农村水利条件差,农民非常重视春雨,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从其愿望来说是好的,故“龙头节”流传至今!

参考资料:二月二来历-百度百科

2月2,龙抬头的来历

1、第一种来历是民间传闻,老农说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故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因此,这天也叫“春龙节”。

2、“二月二,龙抬头”还有古代天文学方面的解释,专家说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

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

扩展资料

二月二龙抬头各地习俗:  

1、山东地区用灶烟在地面画一条龙。一是请龙回来兴云布雨,祈求丰收;二是龙为百虫之神,龙来了,虫都躲起来,对人体健康、农作物生长都有益。  

2、晋西北地区引钱龙,选择一棵大树或一块大石,用灰线围洒一圈,再用红线拴一枚铜钱置圈内,牵线回家,用容器盖住即成。  

3、还有的地区在这天清早,人们从井里挑水回家,倒入水缸。谁最先挑回家就最先引到钱龙,这年财运就会非常好,所以经常出现凌晨争先恐后挑水的情形。  

二月二里龙抬头代表什么生肖

农历二月初二日,俗称青龙节。

青龙节的渊源,与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有关。惊蛰过后,大地复苏,阳气上升。山西民谚就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晋南地区认为这一天是青龙活动的日子,忌去河边、井上担水,以免带回龙卵。在河边、井旁走动与劳作时,很注意安静,尽可能不弄出声响,以免惊动了青龙,把风调雨顺的好年景破坏了。

晋北地区这一天,盛行“司钱龙”。早上太阳未出山,家家户户提一把茶壶,到河边或井上去汲水。按照这一年几龙治水的推算,在茶壶内放几枚铜钱或硬币。汲水以后,随走随倾地洒一条水迹回到家中,将余下的水与钱全部倒入水缸,钱龙就引回家来了,意喻一年发财。引钱龙时特别忌说话,以免惊跑了钱龙。

晋西北一些地方的引钱龙,选择一棵大树或一块大石,用灰线围洒一圈。再用红线拴一枚铜钱,先将铜钱置放在灰线圈内,手拉线牵回家中,用容器盖住即成。二月二龙抬头民间活动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晋东南地区的引钱龙,是用灶灰,洒一条弯弯曲曲的灰线,从门外一直通到厨房,围绕水缸一圈即可。

俗话讲:“惊蛰过,百虫苏。”青龙节里,民间流行着许多驱毒的活动。《阳城县志》记载:“百蛰初惊,悬天师符以辟虫毒。”早上,人们起床时,忌说“起”字,恐怕一切毒虫也应声而起。晋南地区民俗喜煮蔓菁汤,遍洒屋内墙缝、墙角,炕席底、床下,谓之“禁百虫”。也有的集合村民,抬着神像,到各家门首,向院内洒米汤,意喻将瘟疫禳而散之。人家门前则围以石灰。晋东南地区民俗画一个药葫芦,内装蛇、蝎、蜈蚣、蚰蜒、蜘蛛等五毒虫害,贴于墙壁,谓之“辟百虫”。也有的用豆、麦面搓成灯捻形式,埋在土中,称之为“薰蚰蜒”。晋中地区民俗家家拍簸箕,童谣有“二月二,拍簸箕,跳蚤、壁虱不敢上炕哩”。用石灰在厕所及门前围上一条线,称作除瘟。吕梁地区习惯家家扫除房屋。晋北地区讲究“糊狼嘴”,用麻糖或黍米面团粘贴在二郎神 哮天犬的嘴边。

青龙节,在晋南一些地方称为“花潮”。人们携带酒肴,来到郊外,选地围坐,亦歌亦舞、尽情欢饮,也称作“游春”,“踏青”。晋东南地区习惯用秫粉制作煎饼,慰问妇女。晋中地区儿童习惯放风筝。一些县讲究此日打灰窖,祀土地神。晋北地区喜食面条、粉条,名为挑龙尾。并要吃糕糊狼嘴和吃梨败火、打脏气。吕梁地区喜食煎饼,称为“揭龙皮”。晋南这天则一定要吃麻花、馓子,谓之“啃龙骨”。晋西北地区讲究青龙节大闹社火秧歌,垒砌旺火,盛况酷似其他地方的元宵节。  

青龙节,晋北地区民间讲究吃灶王爷前的枣山。一家几口人,将枣山切成几块,人均一份,最上面的三尖部分归家长享用。

芮城合河的青龙节,有一种坚持千余年的古会,可称为奇俗。据传始于汉光武帝年间,迄今已1800多年,为纪念东岳大帝黄飞虎治水有功而三社联典庆贺,故又称“三社典”。这天,山民们尽兴狂欢,并将各自家中最珍贵的宝物都展示出来,民间又称“亮宝会”,取宝能驱邪避灾之意,希冀年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届时,妇女们身着彩装,演唱传统的民歌小戏,男子们则扮演粗犷强悍的天神、地祗武将及文臣、八仙、俗神等,或骑马坐轿、乘牛、抬杆;或赤身,腰系野布;或土布裤衩,身背铡刀、冰凌、粗檩、石磨,大展阳刚之气。当地戏称“合河二杆”。社火氛围由锣鼓组成并渲染,打击法古朴、原始,俗称“撇锣鼓”。传统节目尚有耍狮子、跑旱船、高跷、背人等等。整个活动从村外出发,浩浩荡荡,一直到泰山神庙旧址结束。

2节日来源

龙抬头 农历二月初二 ,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农村的一个传统节日,名曰“龙头节”。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之际。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又一说为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不下雨。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便将龙王打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龙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祷,最后感动了玉皇大帝,于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实际上是过去农村水利条件差,农民非常重视春雨,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从其愿望来说是好的,故“龙头节”流传至今!

农历二月初二,之所以称为龙抬头节,其实与古代天象有关。旧时人们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称“二十八宿”,以此作为天象观测的参照。“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龙形星象,人们称它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的咽喉,氐宿代表龙爪,心宿代表龙的心脏,尾宿和箕宿代表龙尾。《说文》中有龙“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的记载,实际上说的是东方苍龙星象的变化!

古时,人们观察到苍龙星宿春天自东方夜空升起,秋天自西方落下,其出没周期和方位正与一年之中的农时周期相一致。春天农耕开始,苍龙星宿在东方夜空开始上升,露出明亮的龙首,夏天作物生长,苍龙星宿悬挂于南方夜空;秋天庄稼丰收,苍龙星宿也开始在西方坠落;冬天万物伏藏,苍龙星宿也隐藏于北方地平线以下。而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晚上,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露头,角宿,代表龙角,开始从东方地平线上显现,大约一个钟头后,亢宿,即龙的咽喉,升至地平线以上,接近子夜时分,氐宿,即龙爪也出现了。这就是“龙抬头”的过程。之后,每天的“龙抬头”日期,均约提前一点,经过一个多月时间,整个“龙头”就“抬”起来了。后来,这天也被赋予多重含义和寄托,衍化成“龙抬头节”、“春龙节”了!

二月初二龙抬头的形成,也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关。二月初二龙抬头节,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南方水多,土地少,这天多流行祭祀土地社神)。由于北方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地表水资源短缺,而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又离不开水,病虫害的侵袭也是庄稼的一大患,因此,人们求雨和消灭虫患的心理便折射到日常信仰当中,二月初二的龙抬头节对人们而言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依靠对龙的崇拜驱凶纳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龙神赐福人间,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龙抬头龙抬头那天属蛇的和属龙的洗衣服好,洗去一身的晦气。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二月二龙抬头源自上海吗

据说是的。

龙抬头,是二十八宿之东方青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于二月二从东方升起,角宿据称是龙角,先出现在东方,所以是龙抬头。这是东方之事,与上海有关。

答案是:太相关了。龙抬头是龙的节日,也称青龙节。以青龙名地的不少,但是上海独多。上海历史上最繁荣的港口叫青龙港,有青龙江,唐代设立青龙镇,至今有青龙寺,青龙村。

在我们把上海比作长江的龙头的时候,古人就以青龙自况了。

在更古老的时候,上海已经是龙的故乡。

上海地区的考古发现证明,上海有六千年的历史。六千年前,上海地区有了成熟的打井技术,六千年前的上海人,充满智慧。上海一个小小的地方,以地名命名的古文化就有两个:崧泽文化和马桥文化,这是十分突出的文明积淀,一般地区没有这样的深厚传统。

图片说明:据崧泽文化头骨复原像的6000年前的上海人

一般认为,龙文化主要起源于北方,中原和西部,所谓的濮阳之龙,红山文化之龙,都比东南要早。而凤文化则是起源于东南方。浙江河姆渡文化的双凤朝阳牙雕配饰,距今7000多年了,可以视为凤文化之祖。但是,我们见到的南方的龙文化还是相对较晚。

在上海地区古文化,有自我独特属性的崧泽文化,受到浙江地区的辐射,也有丰富的鸟文化,但是,龙文化在距今5000多年左右的上海已经有鲜明的表现。

图片说明:良渚文化玉鸟,1987年出土青浦福泉山

我们看到的良渚文化的出土文物,龙文化形象很精美。如1984年青浦福泉山出土的良渚文化蟠螭纹镂空足带盖陶鼎,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图片说明:1984年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蟠螭纹镂空足带盖陶鼎

这件带盖的陶鼎,镂空的足间有龙,而盖上,腰身上的龙纹则更加精彩:

后来的青铜器上的龙纹,可以视为这种陶鼎龙纹的摹本。因此,这件器物是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的。龙虽然起源于北方与中原等地,但是标准的龙图案却是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建立的。这是过去为人们所忽视的一个问题。其中的双龙文,比如交龙纹,蟠龙纹,一头二身,二身一头,S纹,都是后来常用的,并延续到今天的典型的龙纹。

当我们看到上海的龙纹陶鼎的时候,会感觉这里也是龙文化的故乡。其发生的情景是怎样的呢?我们阅读古籍中知道,在距今4000多年前,浙江地区曾经发生了一件大事。《史记·孔子世家》是这样记载的:“吴伐越,堕会稽,得骨节专车。吴使使问仲尼:‘骨何者最大?’仲尼曰:‘禹致群神于会稽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节专车,此为大矣。’”南方的大神被杀死了,学者一般认为,这是夏文化对于东南土著的防风氏王国的一次征服。也是龙文化与凤文化的一次交流。代表龙文化的夏族进入到东南文化地区,开始了龙在东南文化的新的里程。

这一事变,显然是上海地区龙文化发生的重要背景,上海地区于是开始了由凤的文化世界向龙凤交流的文化形态转变。龙与凤在上海及东南地区开始走向融合。我们看到的上海4000年前的陶器图案,龙凤融为一体者开始出现。

图片说明:1986年青浦福泉山禽鸟蟠螭纹陶豆

具体的图像细部我们可以看出,这是鸟龙同时存在的图案。它标志着曾经有过的文化冲突走向了和谐。我过去曾经写过一篇论文,发表在《学术月刊》上,讲到历史上曾经有过的龙凤之间的冲突,讲到夏商文化是有冲突的,夏的龙文化与商的凤文化经过了很长时间的磨合。在周代这种冲突才整体上消失,但是,在个别地区,如荆楚之地,这种冲突还有,最典型的是马山楚墓出土的丝绸上的花纹图案,龙凤在激烈争斗。到战国秦汉,这种融合才全面完成。

图片说明:豆的腰身是鸟

图片说明:豆的底座是蟠龙

除了这样的鸟与龙同居一器,更为突出者是出现了鸟首龙身的图案。

图片说明:1983福泉山鸟头蛇身双鼻陶罐

放大的鸟首龙身的图案:

这样的图案,说明了这种龙凤的融合在上海地区已经完成了。

学术界有一种说法,即中原的夏商文化是东南地区的良渚文化北上西进的结果。如果结合夏商青铜器图案与上海与东南地区的良渚文化的图案的关系看,浙江地区玉器图案与中原青铜器的关系看,这种说法是完全成立的。还有,良渚文化的去向,这样一个在东南地区跨越长江两岸,存续千年,绵延千里的古国,不是消失了,而是在中华文明中持续生存发展着。从这个角度看,上海地区的龙文化,龙凤交融的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龙文化在很多地方都有发生,但是是在上海和东南地区走向了成熟的,进一步扩展为全民族的图腾和标识。

在此后近千年的距今3000多年左右的马桥文化,既体现出中原文化特质,与中原王朝保持一致,又可以看出原先的本土文化的延续

图片说明:马桥文化的龙文豆与鸭形器纹饰

这种与中原一脉相承的龙纹,我们既可以看作是与中原文化的一致性追随,也可以视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本土文化主力迁移后,留守者还在做艰难的坚持。对于马桥文化的水准低于良渚文化的现象,人们解释为自然环境的恶劣所致,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文化中心的转移对于当地文化的影响。但是我们看到,马桥文化时期(相当中原夏商时期)的上海,已经坚定了这个地区的龙文化的本土性了。到了春秋时期,这种龙文化的坚持承袭便无处不在了。

图片说明:春秋时期青浦原始瓷器,龙文,S纹的体现。

到了战国后期,上海地区为楚国春申君的封地。其时在公元前300年前,到秦统一前,楚人统治上海百年,文化特质被塑造,并有了上海的文化身份:申地,申文化。

《说文解字》说,申,神也。申是神的古字,实际上就是一个两头蛇的形象。

这里,申即是神。我们再结合青铜器的龙文看,二者有着亲密关系。龙是神,当然其造型要与申字保持一致。

春申文化是龙文化的继承者。我们看到的春申君时代的上海文化的龙图案,就会看到这种自觉的文化追求。

图片说明:1983福泉山战国墓双龙璧,春申时代,申文化的典型象征。

我们可以将这个双龙璧视为上海文化形象的代表。精美优雅,龙翔海上。

当我们看到这些实物图案后,就会明白,为什么春秋战国的时候,会把东方作为龙的国度,这实际上是成熟的龙文化的大本营。也许一个比喻最能够说明问题:现代中国革命是在上海成立组织,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但是,在延安的时间长,影响更多,是从延安取得政权的,所以延安很引人瞩目,很重要。

龙文化在北方,中原等地发生,由夏族带到东南地区经营成熟,然后返回中原,至蔚为大观。人们的记忆中龙便是东方神物。事实上,要不是考古发掘,我们也无法得出红山文化,濮阳龙文化的印象,那些龙是中国龙的前身,但后来不是主流的龙形象,主流的标准的龙形象是在东部诞生而在中原发扬光大的,所以上海和东南地区也是中国龙的重要故乡,就像中国革命圣地有好几个一样,中国龙也有多个圣地。

中国古代文化中有几个标志性的事件把东部确认为龙的故乡:

一,经典文献明确记载着龙文化的东部方位,儒家经典《礼记·曲礼》上说:

行。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急缮其怒。

这是行军的阵势,青龙在东方。青龙,或谓苍龙,被指为东方之神,也谓天上星宿主宰的地下空间。这就是四灵,又与二十八星宿结合。我们在春秋时期的随国墓葬里,已经见到这样的图案。这种东部为龙的观念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完全形成并达成共识。这也是在上海地区的春申君及其他更早的前辈那样以龙自况的原因。

由于东部被国家文献视为青龙之乡,所以上海地区出现青龙镇就是很正常的了。唐宋时期,繁荣的青龙镇青龙港口,就是对于这样的文化的承接。今天的青龙村,青龙塔,青龙寺,体现出上海人们古老的对于民族的经典文献的主动承接的珍贵遗产,应该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东海龙王的独特地位进一步体现。传东海龙王敖广,南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顺,西海龙王敖闰,独以东海龙王为大。今天,人们对于敖广很清楚,对于其他几位龙王的名字都很难记得。大约在西晋末年,有一部道教经典《太上洞渊神咒经》开始流传,其中提到五方龙王,即东方青帝青龙王,南方赤帝赤龙王,西方白帝白龙王,北方黑帝黑龙王,中央黄帝黄龙王。这是原来的五帝体系与龙王信仰结合的产物。接着该经典又说道四海龙王:东方东海龙王,南方南海龙王,西方西海龙王,北方北海龙王。并指出可以将四海龙王的神像置放于住宅的四方,可以保障住宅平安。唐代开始祭祀五龙王,宋代宋徽宗封青龙神为广仁王,后来《西游记》就叫出敖广这一溜名称了。至此,四海龙王,东海龙王可谓家喻户晓。

面向东海的上海自然是承接东海龙王文化遗产的最直接的地区。过去,上海东部沿海密布龙王庙,可谓文化自觉。今天,上海地区对于东海龙王的传说和信仰已经成为濒危遗产了。但是在影视中,传世的小说等读物中,东海龙王依然富有活力。作为东海之滨的上海,应该承担起继承文化传统的使命。我们也希望东部其他地区国内外其他地区一起来完成这样一项龙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光大的使命。

上海是龙文化的故乡,有丰富的龙文化的遗存和文化传承,他者与自我均将龙视为东部文化的标识。上海应该擎起龙文化的大旗。一个要做中国经济龙头的地方,又是龙文化的故乡,不去弘扬龙文化,这个经济龙头能否做好是值得怀疑的。所以,上海各界必须明确自己的光荣任务。

三、现在,崇明三民文化村弘扬二月二龙文化,已经连续六年举行了二月二龙抬头文化节,举办各种庆典,为老人理发,吃撑腰糕,弘扬二月二的习俗,得到上海各界,国内各界的支持。目前,上海崇明正在申报二月二龙文化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在上海崇明,在中国各地,世界各地,都有自觉的龙文化的继承者,有千千万万的龙的传人和子孙在弘扬龙文化的传统。中国龙一定会伴随着中国的壮大,在世界上产生更加广泛的影响。对于上海来说,有比喻的中国经济的龙头之说,更有东方龙的故乡之实,所以,二月二应该隆重庆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