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请问一下“犯而不校”是什么意思啊
犯而不校
意思:犯:触犯;校:计较。意思是指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泰伯》:“以能问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译文:能问和不能问,多问和少问;有或者没有,真实或者虚假,这些都不计较。
用法:复杂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例句:像他这样宽宏大量、犯而不校的人是不多见的了。
扩展资料:
1、近义词:逆来顺受
释义:意思是指对恶劣的环境或无礼的待遇采取顺从和忍受的态度。
出处:明·周楫《西湖二集·侠女散财殉节》:“若是一个略略知趣的,见家主来光顾,也便逆来顺受。”
译文:如果是一个稍微识趣的人,看见家主来探望,也就应该逆来顺受。
2、反义词:针锋相对
释义:意思是针尖对锋芒。比喻双方在策略、论点及行动方式等方面尖锐对立。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夫一切回答,如针锋相投,无纤毫参差。”
译文:你的所有回答,如针尖来投,没有丝毫差别。
成语“犯而不校”的详细意义
释义: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犯:触犯;校:计较.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泰伯》:“以能问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近义词:唾面自干、逆来顺受
反义词:针锋相对、以眼还眼
用法:复杂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示例: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五十五回:“惠养民道:‘ ,何以罚为.’大家微笑,各自散去.”
鲁迅说过:“‘ ’是恕道,‘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直道’.”
像他这样宽宏大量、 的人是不多见的了.
犯而不校的基本释义
词目:犯而不校
发音:fàn ér bù jiào (犯而不“较” 同音)
释义: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犯:触犯;校:计较。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泰伯》:“以能问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近义词:唾面自干、逆来顺受
反义词:针锋相对、以眼还眼
用法:复杂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犯而不校”是什么意思怎么读
犯:触犯;校:计较。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
FAN E BU JIAO
犯而不校的意思
【解释】:犯:触犯;校:计较。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
【出处】:《论语·泰伯》:“以能问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反义词】:针锋相对、以眼还眼
【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例子】: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女吊》:“只有明明暗暗,吸血吃肉的凶手或其帮闲们,这才赠人以‘犯而勿校’或‘勿念旧恶’的格言。”
犯而不校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指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原句出自于先秦孔子的《论语·泰伯》。
原文: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白话译文:
曾子说:“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被人侵犯却也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就这样做过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内容简介:
《论语·泰伯》的基本内容涉及到孔子及其学生对尧,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评价。孔子在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孔子道德思想的具体内容以及曾子在若干问题上的赏析。
成语 犯而不校
犯而不校
【解释】:犯:触犯;校:计较。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
【出自】:《论语·泰伯》:“以能问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示例】:惠养民道:“~,何以罚为?”大家微笑,各自散去。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五十五回
【语法】:复杂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