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郎已恨蓬山远 是什么

刘郎已恨蓬山远(“刘郎已恨蓬山远”是什么意思)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2-18 17:38:29 浏览4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刘郎已恨蓬山远”是什么意思

当年的刘郎,都会怨恨蓬山路途的遥远了。

“刘郎已恨蓬山远”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一诗。

此句应与下一句“更隔蓬山一万重”一起解释,意为当年的刘郎君都会怨恨蓬山路途之遥远了,而你离我的地方,却是要比蓬山更隔着千山万岭的所在。

这里的刘郎指的是东汉的刘晨,相传其与采药遇仙女有一段良缘。

诗人李商隐,其诗风格构思新奇,非常绮丽,特别是一些描写爱情诗和无题诗非常的缠绵悱恻,广为传诵。本诗即为其爱情诗代表做之一,通过梦醒以及梦境中的描述,层递而进,创造出疑梦疑真的艺术境界,最后才点明了蓬山万重的相互阻隔之恨,与首句遥相呼应。巧妙的艺术构思,曲折而又宕荡,突出了爱情阻隔的主题以及梦幻式的心理氛围,使得全诗了充满迷离恍惚的情怀。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这句诗怎么解释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的释义:

我像古代的刘郎,本已怨恨蓬山仙境的遥远;我所思念的人啊,哪堪更隔着蓬山千重万重。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出自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  其古诗全文如下: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全诗注释:

刘郎:相传东汉时刘晨、阮肇一同入山采药,遇二女子,邀至家,留半年乃还 乡;后也以此典喻“艳遇”;

蓬山:蓬莱山,指仙境。

全诗翻译:

她说过要来的,其实是句空话,一去便杳无影踪;我在楼上等着,直到残月西斜,传来五更的晓钟。

因为远别而积思成梦,梦里悲啼,久唤难醒;醒后便匆忙提笔写信,心情急切,墨未磨浓。

蜡烛的余光,半罩着饰有金翡翠的帷幕;兰麝的香气,熏染了被褥上刺绣的芙蓉。

我像古代的刘郎,本已怨恨蓬山仙境的遥远;我所思念的人啊,哪堪更隔着蓬山千重万重。

刘朗以恨蓬山远 更隔蓬山几万重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李商隐
李商隐做的是原诗,后宋代宋祁写了一首宋词--鹧鸪天,不过大多从李商隐诗里摘出的:
画毂雕鞍狭路逢,一声肠断绣帘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金作屋,玉为笼,车如流水马如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
诗的表面意思很简单,一看就懂,主要是创作经历很有意思:宋祁“上班”途中遇见几辆宫车,一阵风吹过掀起了一辆车的帘笼,而他也刚巧正侧过脸去。于是就像无数电影里常见的慢镜头一样———面对着风神俊朗的宋祁,车里那位俏美的宫女不禁春心萌动,惊呼一声:“哇!是小宋哎!”这一声娇呼如同温软的小手,挠酥了小宋的耳朵,也揪住了小宋的心。当晚,彻夜难眠的他填了一首《鹧鸪天》———
画毂雕鞍狭路逢,一声肠断绣帘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金作屋,玉为笼,车如流水马游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
一见钟情的宋祁本来没敢抱什么奢望,填词也只是慰藉一下自己的相思。谁料仁宗皇帝不但知道了此事,而且还一眼看穿了他的心思。
既有隐秘突然暴露的羞愧,又有怕受责罚的担忧,可怜的宋祁如坐针毡,错,如临深渊,手脚都不知道往哪里摆了。看着他这副滑稽的窘迫相,刚才故作严肃的宋仁宗再也绷不住脸,放声大笑:“有我成全你,一万重蓬山也远不到哪里去!”原来,宋仁宗早已派手下人广泛调查,而在紧要关头那位宫女也勇敢地站出来承认了。当晚,小宋就把那个美丽的宫女领回了家。

“刘郎已恨蓬山远,又隔蓬山一万重”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李商隐

描写与情人别离后的思念,从觉醒的甜梦中醒来,即感觉怅然若失,回忆起梦中依依惜别的情景,又匆忙滴写信给她,借用牛郎天台山梦遇仙女的典故,来表达今后若要相见恐怕是“更隔蓬山一万重”,形容其难度真d是太大了耶!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刘郎是什么典故如何理解

一、典故的出处
刘郎的典故出自《幽明录》。据传东汉时期,刘晨和阮肇二人到天台山采药,迷路回不到家。遇到两位仙女,留下刘晨和阮肇居住了半年。回家后,世上已过七世。之后又到山中去寻访,再也没有见到了。后来用作吟遇的典故。
全诗原文如下:
《无题》(唐)李商隐
来是空言去绝踪 ,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 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 ,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 ,更隔蓬山一万重。
意思:说好的约会却成了空言,你再也寻觅不见;夜半醒来, 斜月空照,听得见晓钟初鸣; 梦里又一次为你的远去而哭泣 醒后,相思成灾仓促写信,水墨未干;残烛半照金翡翠的被褥, 麝香微透芙蓉似的纱帐; 刘郎怨恨那蓬莱仙山的遥远,而我与你隔着的却不止是一座蓬山。
诗的前三联描写的是在梦中与她短暂相聚。从梦中可见作者思念之苦。尾联“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千万重”,抒发出远隔之恨。诗中虚幻和现实结合,来去空绝。月儿斜洒,淡淡地笼照;梦被离别的泪水啼醒;书被难以控制的情感摧成。残烛、半盖着的翡翠锦被以及炉中散出香气,透过芙蓉帐;更隔道千万重的蓬莱仙山。这一切景和物,描述出作者思念之切,含情之深。同时透露出作者在幻实之间的凄苦、孤独、寂寞和愁怅的心情,让人感慨万千。这种悲凉的心情。
细细品味李商隐这两句诗有暗喻自己之意。“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这两句诗中的刘郎,有暗指自己的怨恨比刘郎还高的寓意。他这是在说,当初刘郎怨恨蓬山的遥远,不能与相恋的她相见,自己的怨与遗憾比他惨了,刘郎的所在地距蓬山还要相隔万重山呢!难道李商隐对“异地恋”深有体会?否则,怎么能写出如此耐人寻味的诗作呢?从中看出李商隐诗歌创作之一的缠绵徘徊的风格。我们再联系这两句诗前的那几句,不得不令人赞叹李商隐情感丰富。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刘郎是什么典故

南朝宋的刘义庆写过《幽明录》,它讲述了“刘阮遇仙”的神话传说。汉朝的刘晨和阮肇的人去天台山旅游挖药迷路,结论遇上2个绝世女人。于是他们就在那山间日常生活了一段时间。春天到了,她们想念家乡,但是当他回到家后结果发现,山上一日地面上一年,世间中的人已属于自己七代以后。之后,刘晨和阮肇又回到寻找仙妻,却怎么也找不到。

晚唐时期文坛慢慢廖落,李商隐的诗则是西斜夕阳的一抹余晖,如同夕阳黄昏的暗晦朦胧之美,纸墨染就了色彩,幽深的诗意在他的《无题》诗里读起来暗然劳神。这首古诗在虚拟和现实生活中,酿制出一种痛断肝肠的意境。“梦为远别”是这首诗的主题风格,当梦醒了,梦中的足迹从此找寻不到了,仅有天边的斜月和远方暮钟传出凄凉的响声。

诗的前三联描写的是在梦里和她短暂相聚。从梦里由此可见创作者思念之苦。尾联“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千万重”,表达出相隔万里之恨。诗里虚无缥缈和现实融合,去空绝。月儿斜洒,万般无奈笼照;梦被离别的眼泪啼醒;书被无法控制的感情摧成。残烛、半盖着翡翠玉锦被及其炉中散出香味,通过芙蓉帐;更隔道千万重的蓬莱仙山。这一切景和物,叙述出创作者想念之切,含情之深。

“刘郎已恨蓬山远 ,更隔蓬山一万重”:借刘晨的故事暗示着两人之间存有无法逾越的阻碍。刘晨与他钟爱的小仙女已经是仙凡异路,故恨蓬莱仙山太遥远,而诗里主角与深爱的人也是距离“一万重”了,导致天赐良缘隔绝的也许并不是空间的间距,反而是作家没法说明的社会原因。从今后,很有可能从此难相见,深爱着和对爱的崩溃纠缠不清在一起,相爱的人后来的我们的痛苦在诗的最后表露出去。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有什么典故

此句出自李商隐的《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

原文如下: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译文如下:

你说来相会是空话,别后不见踪影;
醒来楼上斜月空照,听得晓钟初鸣。
梦里为伤远别啼泣,双双难以呼唤;
醒后研墨未浓,奋笔疾书写成一信。
残烛半照金翡翠的被褥,朦朦胧胧;
麝香熏透芙蓉似的纱帐,软软轻轻。
当年的刘郎,早已怨恨那蓬山遥远;
你去的所在,要比蓬山更隔万重岭!

首句“来是空言去绝踪”凌空而起,次句“月斜楼上五更钟”展开来写景,两句若即若离。这要和“梦为远别啼难唤”联系起来,才能感受到它的韵味。远别经年,会合无缘,夜来入梦,两人忽得相见,一觉醒来,却踪迹全无。但见朦胧斜月空照楼阁,远处传来悠长的钟声。梦醒后的孤寂更证实了梦境的虚幻。如果说第二句是梦醒后一片空寂孤清的氛围,那么第一句便是主人公的叹息感慨。

颔联出句追忆梦中情景。“梦为远别啼难唤”,相隔甚远的双方,在梦里虽能越过重重阻隔而相聚;但即使是在梦中,也免不了离别之苦。梦中相会而来梦中分别,带来的是难以抑制相思之苦。这样的梦,正反映了长期久别,更加重了刻骨相思。因此对句“书被催成墨未浓”写梦醒后立刻修书寄远。在浓浓思念之情驱使下奋笔疾书的当时,是不会注意到墨的浓淡的,只有在“书被催成”之后,才意外地发现原来连墨也成磨浓。

梦醒来,残烛的余光半照着用金线绣成翡翠鸟图案的帷帐,芙蓉褥上似乎还依稀浮动着麝熏的幽香。这几句对室内气氛的描绘渲染,极具象征暗示色彩。刚刚消逝的梦境和眼前景象在朦胧光影中分不清究是梦境还是实境。烛光隐隐约约,室内若明若暗,恍然仿佛还在在梦中般;麝香微淡,让人疑心爱人真的来过这里,还留下些许余香,上句是以实境为梦境,下句是怀疑梦境是实境,在恍惚迷离中一时的错觉与幻觉描写的特别传神。

幻觉一消失,迎来的便是室空人杳的空虚迷茫,和对方远隔无缘相会的感慨。尾联借刘晨重寻仙侣不遇的故事,点醒爱情受阻,“已恨”“更隔”,层层递进,突出了遥远的阻隔无法越过。

这是传说东汉刘晨与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二仙女,结成一段奇缘,整篇写男主人公“梦为远别”醒来后思念对方心境。但那种殷切期待中只迎来“空言”和“绝踪”的失望,那种已隔蓬山,更复远离的间阻之感。 刘郎已恨蓬山远,刘郎一句是诗人借用刘郎的典故,意思是今后再会是几乎不可能了。刘郎已经恨蓬山太远了,无缘与心上人相会;而诗人处境更差了,相隔是蓬山的数万重,又怎么与心爱之人相会呢?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当年的刘郎,早已怨恨那蓬山遥远;你去的所在,要比蓬山更隔万重岭!

出自《无题四首》,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组无题诗,包括七言律诗两首,五言律诗、七言古诗各一首。第一首七律抒发一位男子对身处天涯海角的情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原文如下: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译文如下:

韵译你说来相会是空话,别后不见踪影;醒来楼上斜月空照,听得晓钟初鸣。

梦里为伤远别啼泣,双双难以呼唤;醒后研墨未浓,奋笔疾书写成一信。

残烛半照金翡翠的被褥,朦朦胧胧;麝香熏透芙蓉似的纱帐,软软轻轻。

当年的刘郎,早已怨恨那蓬山遥远;你去的所在,要比蓬山更隔万重岭!

扩展资料:

首句“来是空言去绝踪”凌空而起,次句“月斜楼上五更钟”宕开写景,两句若即若离。

这要和“梦为远别啼难唤”联系起来,方能领略它的神情韵味。远别经年,会合无缘,夜来入梦,两人忽得相见,一觉醒来,却踪迹杳然。但见朦胧斜月空照楼阁,远处传来悠长而凄清的晓钟声。梦醒后的空寂更证实了梦境的虚幻。如果说第二句是梦醒后一片空寂孤清的氛围,那么第一句便是主人公的叹息感慨。

颔联出句追忆梦中情景。“梦为远别啼难唤”,远别的双方,梦中虽得以越过重重阻隔而相会;但即使是在梦中,也免不了离别之苦。梦中相会而来的梦中分别,带来的是难以抑止的梦啼。这样的梦,正反映了长期远别造成的深刻伤痛,强化了刻骨的相思。

六、七句对室内环境气氛的描绘渲染,很富有象征暗示色彩。刚刚消逝的梦境和眼前所见的室内景象在朦胧光影中浑为一片,分不清究是梦境还是实境。烛光半笼,室内若明若暗,恍然犹在梦中;麝香微淡,使人疑心爱人真的来过这里,还留下依稀的余香。

幻觉一经消失,随之而来的便是室空人杳的空虚怅惘,和对方远隔天涯、无缘会合的感慨。尾联借刘晨重寻仙侣不遇的故事,点醒爱情阻隔,“已恨”“更隔”,层递而进,突出了阻隔之无从度越。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这诗怎么解释呢

意思是:我像古代的刘郎,本已怨恨蓬山仙境的遥远;我所思念的人啊,哪堪更隔着蓬山千重万重!

出自唐代李商隐《无题四首(其一)》,原文为: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译文:

她说过要来的,其实是句空话,一去便杳无影踪。我在楼上等着,直到残月西斜,传来五更的晓钟。因为远别而积思成梦,梦里悲啼,久唤难醒;醒后便匆忙提笔写信,心情急切,墨未磨浓。

蜡烛的余光,半罩着饰有金翡翠的帷幕;兰麝的香气,熏染了被褥上刺绣的芙蓉。我像古代的刘郎,本已怨恨蓬山仙境的遥远;我所思念的人啊,哪堪更隔着蓬山千重万重!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此诗即其中一首。

思想主题:

这是一首艳情诗。诗中写女主人思念远别的情郎,有好景不常在之恨。抒发一位男子对身处天涯海角的情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李商隐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什么意思

意思是:当年的刘郎,早已怨恨那蓬山遥远;你去的所在,要比蓬山更隔万重岭!

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

原文如下: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译文如下:

她说过要来的,其实是句空话,一去便杳无影踪。

我在楼上等着,直到残月西斜,传来五更的晓钟。

因为远别而积思成梦,梦里悲啼,久唤难醒。

醒后便匆忙提笔写信,心情急切,墨未磨浓。

蜡烛的余光,半罩着饰有金翡翠的帷幕。

兰麝的香气,熏染了被褥上刺绣的芙蓉。

我像古代的刘郎,本已怨恨蓬山仙境的遥远。

我所思念的人啊,哪堪更隔着蓬山千重万重!

扩展资料:

《无题四首》包括两首七律、一首五律和一首七古。体裁既杂,各篇之间在内容上也看不出有明显的联系,似乎不一定的同时所作的有统一主题的组诗。

此诗首句凌空而起,次句宕开写景,两句若即若离。这要和“梦为远别啼难唤”联系起来,方能领略它的神情韵味。远别经年,会合无缘,夜来入梦,两人忽得相见,一觉醒来,却踪迹杳然。但见朦胧斜月空照楼阁,远处传来悠长而凄清的晓钟声。

梦醒后的空寂更证实了梦境的虚幻。如果说第二句是梦醒后一片空寂孤清的氛围,那么第一句便是主人公的叹息感慨。

颔联出句追忆梦中情景。远别的双方,梦中虽得以越过重重阻隔而相会;但即使是在梦中,也免不了离别之苦。梦中相会而来的梦中分别,带来的是难以抑止的梦啼。这样的梦,正反映了长期远别造成的深刻伤痛,强化了刻骨的相思。因此对句写梦醒后立刻修书寄远。

在强烈思念之情驱使下奋笔疾书的当时,是不会注意到墨的浓淡的,只有在“书被催成”之后,才意外地发现原来连墨也成磨浓。

梦醒书成之际,残烛的余光半照着用金钱绣成翡翠鸟图案的帷帐,芙蓉褥上似乎还依稀浮动着麝熏的幽香。六、七句对室内环境气氛的描绘渲染,很富有象征暗示色彩。刚刚消逝的梦境和眼前所见的室内景象在朦胧光影中浑为一片,分不清究是梦境还是实境。烛光半笼,室内若明若暗,恍然犹在梦中。

麝香微淡,使人疑心爱人真的来过这里,还留下依稀的余香,上句是以实境为梦境,下句是疑梦境为实境,写恍惚迷离中一时的错觉与幻觉极为生动传神。

李商隐的无题,以七律为主要形式。这类无题,以抒情的深细婉曲,意境的含蓄朦胧为主要特色,多取抒情主人公内心独白的表达方式,很少叙写事件、人物和客观生活场景。

这首七古无题却不主抒情,不作心理刻画,以第三人称的表达方式,描写出一幕有人物、有事件的生活场景,诗的旨意通过生活场景表现出来。语言朴素无华,与七律无题那种华美而富于象征暗示色彩的语言有所区别,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