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乡的风俗一一春节

家乡的风俗一一春节(家乡的春节有哪些习俗)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2-18 08:42:37 浏览2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家乡的春节有哪些习俗

家乡的春节习俗:

1、饭前先祭拜祖先

祭祀是中国传统民俗,自古以来,中国社会讲究的是“孝道”,百善孝为先,祭祀我们的先人就是表达孝道的一种方式。春节作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当然会煮一些丰盛的吃食,这个时候,用丰盛的吃食祭拜祖先,祈祷祖先庇佑后人平安顺利。

2、出嫁的女儿不能在娘家过年

民间有一句话说道,“出嫁的女儿不能看娘家的灯”,意思就是说已经出嫁的女儿不能在娘家过年了。因为从传统上来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如果出嫁的女儿在娘家过年,也暗示着女儿在婆家过得不好,从情理上说不过去。

3、年夜饭的剩饭剩菜要留到初一吃

除夕到初一是跨年的时段,是从去年走到今年的标志,那么去年的饭菜留到今年,就预示着“年年有余”。二是大年初一是很隆重的日子,不杀生,如果做饭做菜的话,会有肉食,有可能会伤害无辜的生灵,所以年夜剩饭要初一吃。

4、初一不打扫,不洗衣服,不倒垃圾

大年初一不打扫,因为初一是纳福的日子,如果在这一天把东西扫出家门,也预示着把家里的福气都扫出门了。喜欢干净的朋友们,不妨在除夕这一天就把卫生搞干净,让自己干净清爽迎接大年初一。

5、大年初一不干活

过年有一句话说得好,“初一要干活,一年白忙活”。大年初一是接待亲友的日子,如果在这一年这么重要的一天里选择干活,相当于如老牛拉磨一般,只懂干活不知道抬头看路。

本来平日里辛勤努力地干活,就为了能在过节的时间里让自己过得好一些,还选择大年初一干活,那相当于自己一整年的时间里白忙活,讨不到好。

家乡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家乡春节的风俗有:

1、温州的春节

晒酱油肉和鳗鲞温州人习惯大约在农历十一月份就开始晒酱油肉和鳗鱼鲞。用生瘦猪肉、生鸡鸭放在酱油中泡浸,然后晒干食用,别有风味。

捣年糕也叫“捣糖糕”用糯米掺些籼米,加上红糖或白糖,蒸熟,放在石臼中捣韧,然后做成长方形,瑞安叫“慢食”。

祭灶农历十二月廿四,家家户户还要“拜镬灶佛”。

掸新每年农历十二月廿四前后,沿袭腊月“掸新”习俗,温州全城家家户户扫尘驱垢,粉壁饰室,涤具晒物,每户人家趁此机会洗去家里一年堆积下来的污垢,准备干干净净迎春。

分岁酒除夕夜合家同堂,摆酒聚餐,或邀请好友亲朋同食,开怀畅饮,称“分岁酒”。

2、重庆的春节

当地人喜欢春节在家里摆上淡黄色的腊梅花,其花瓣带有清香的味道。

中国北方年夜晚最后一道一定吃饺子,重庆人则必须吃汤圆,象征团团圆圆。他们在汤圆的数量上有许多讲究。

大年三十很多人都要玩到零点以后或者通宵。到了除夕午夜12点,一家人会将提前准备好的小气球踩破,发出类似鞭炮的响声,以示辞旧迎新。

3、潮汕的春节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

家乡过年的风俗有哪些

1、贴门神

中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

2、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

3、守岁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还有的人家不管大人还是小孩儿,整晚都不能入眠。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就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4、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

5、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过年了家乡有哪些风俗

过年了家乡的风俗有:

1、祭灶:农历十二月廿三/廿四日祭灶。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释名》:“灶。造也,创食物也。”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

2、扫尘: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民间称作“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3、贴年红: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户户“贴年红”(年红是春联、门神、横批、年画、“福”字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过年贴年红(挥春),是中国传统的过年习俗,增添了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4、守岁:除夕守岁是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岁到来。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曰“燃灯照岁”或“点岁火”。

5、压岁钱:压岁钱,年俗之一,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派发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

6、在历史上,压岁钱是分多种的,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派发给晚辈,表示压祟,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种就是晚辈给老人的,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

7、游神:是传统贺岁习俗之一。游神,又称圣驾巡游、游老爷、营老爷、游菩萨、游神赛会、年例、迎神、迎年、游春、行香、菩萨行乡、抬神像、神像出巡等等,是指人们在新年期间或其他喜庆节日里,又或诸神圣诞的这一天。

8、拜岁:拜岁,年俗活动之一。在岁首早上迎新岁,拜祭“岁神”。“岁”又名为“摄提”“太岁”,在新年初一辞旧迎新之际,迎新岁、拜祭岁神、接福,这一传统习俗自古以来代代相传。

9、庙会:逛庙会是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之一。广府庙会与北京地坛庙会并称中国两大庙会。涵盖木偶荟萃、中华绝活、武林大会、元宵灯会等主题活动,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贸休闲文化等丰富的内容。

你们家乡过年有哪些习俗呢

我的家乡过年有好多习俗,基本上都是为了祈福美好,下面我来简单介绍一下。

1、首先要从腊八节开始说起,腊八节要吃腊八粥。关于腊八还有一句顺口溜是“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一过,预示着马上就要过年了,所以大家都开始忙碌起来,收拾卫生,进行家庭大扫除。置办年货,买过年的吃的喝的。买新衣服、理发等等。从这一天开始到年除夕夜,都是新年的准备阶段。

2、除夕夜。除夕夜是过年最热闹的一个晚上,除夕是农历每年的最后一天,家家户户要坐在一起吃一顿年夜饭,预示着团团圆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摆上大鱼大肉,好好的吃一顿。除夕这天晚上还要灯光通明,预示着红红火火。守岁和给小孩压岁钱是必须的,过了晚上12点,燃放烟花爆竹,寄托美好的愿望。

3、大年初一不去拜年,家家户户都在家里包饺子。这一天还不能洗衣服洗澡,也不能扫地和倒垃圾,都是有很多讲究,反正都是对未来一年的一种祈福吧。

4、到了初二就开始走亲访友,开始拜年。大街上也开始热闹了,除了好多回家过年的,街上很多店铺也开始陆续开门了。

5、初五包饺子,用我们这里的话说是“填穷坑”,也很好理解,就是把穷坑填起来。就是通过包饺子吃饺子,祈福自己来年不再穷。而且这一天是财神的生日,户户放鞭炮吃饺子也是象征着对神的恭迎与敬重。

6、初七吃长面,寓意着健康长寿。传说这天是人类的诞辰日,即人的生日,民间曾把这天叫作“人日”“人日节”或“人胜节”。也是对美好的向往和寄托。

7、正月十五元宵节,和全国各地基本一致,这一天要吃元宵或者汤圆。过了正月十五,年就算彻底过完了,过了这一天,生活就逐渐恢复了平静。

今天是农历虎年的第四天,祝大家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