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钓鱼的启示完整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
2、朗读与默读课文,体会作者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培养学生的语感。
3、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做诚实守纪的人。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具准备
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1、导入 :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2、理解题目意思。
师:“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二、初步了解课文
(一)学习生字词
1、生字读音
这篇课文的生字多达20字,而且有的很难读。所以啊,我们就从检查生字的读音入手,看看是不是都会读了,大家有信心吗?
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卡片显示)
放好鱼饵 抛出钓线 湖面涟漪 耐心等待
鱼竿剧抖 大鱼挣扎 小心翼翼 操纵钓线
鱼跃不已 筋疲力尽 拉鱼上岸 父子得意
乞求无果 不容争辩 放鱼回湖 依依不舍
月光如水 获得启示 遇到诱惑 思父告诫
道德抉择 简单问题 道德实践 勇气力量
师依次指“剧”“跃”“抉”“挣”“获”等字,指导学生学习。
2、部分词语的意思。
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2、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才回答)
(板书:钓鱼 放鱼 启示)
三、深入体验课文情感
1、初步了解情感
从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写事的记叙文。读这样的课文,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了解课文内容。但是,我们还必须读出课文隐藏的情感。请用心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体会到了课文中的什么情感。
2、提问,随机指导,择要板书 (如:得意 依依不舍 感激)
(对获得启示以后感激的情感的体会很难,学生可能说不出来。在学生真正说不出来之后,可以暗示:明白了所发生的事情的意义后,我对父亲是什么情感啊?)
(二)深入体验“我”的情感。
1、自读
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钓到大鲈鱼时 ;把鱼放回湖里时, ,得到启示是 。 请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有关描写“我”的情感变化的语句,并用( )表示。
2、指导与交流
(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
(学生说完,出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指导:在朗读种体会,联系《江上渔者》体会
(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指导:逐句指导, 在朗读种体会,在想象中体会。
(语句: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当父亲再次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
( “可是不会再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 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它任何人的影子时,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三)父亲的情感
1、自读
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 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1)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又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显示有关语句)
2、逐句指导: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指导:从“得”字你体会到什么?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指导:从父亲平静的语气 从中体会到什么?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指导:“不容争辩”什么意思?(板书:不容争辩 )请看看课文中的插图,体会体会。
这是当时的情景。儿子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领会到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正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里取下来。
请展开想象,当儿子向父亲再次投去乞求的目光的时候,父亲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我当儿子,谁来当父亲?(师生合作表演)
从父亲“不容争辩”你体会到什么?
3、讨论; 师: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四)课堂小结,留下悬念
师: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会怎样影响我的成长?我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五、课外作业
1、写生字词,要求会写的生字每个写3个;带生字的词语每个写2个。
2、朗读课文。
3、摘录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4、预习课文的后半部分,提出疑难问题。
板书设计
29、钓鱼的启示
我 父亲
钓 鱼 得意
放 鱼 依依不舍 不容争辩
道德实践 严格教育
《钓鱼的启示》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钓鱼的启示》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标:
1.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4.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按事情发展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抓住主要内容,读懂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钓过鱼吗?能说一说当你钓到大鱼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吗?
2.假如你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很大的鱼,别人却让你放回去,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3.“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节课我们学习“钓鱼的启示”。
(二)感知全文
1.自读全文,读准字音。
2.指名学生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3.默读全文,想想“我”回忆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1~9节)得意→急切→哭出声→乞求→依依不舍
4.简要理解(10~11节)写的是我从中得到的启示。
(三)理解中心,总结扩展
1.反复诵读第10节,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2.重点句: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
(1)讨论:这“鱼”指的是什么
(2)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样做的?
3.理解:“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这句话。
(四)布置作业
把你遇到的.与本文相类似的情况写成一篇小短文,或写这篇文章的读后感
教案点评: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教师在设疑引题后明确学习目标:得到了什么启示,启示的含义以及从钓鱼中得到哪些启示?学生明确目标后运用已学过的边读边想的学习方法以及了解叙述的顺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知课文,理解“我”从中得到的启示。
探究活动
以“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开一个研讨会。
1、讲讲你在生活中遇到的类似《钓鱼的启示》中的事。
2、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讨论:我们以后该怎么做?
《钓鱼的启示》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钓鱼的启示》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文以当事人回忆的方式,记叙了三十四年前发生的事件,然后议论现在的人生成就与对往事的感悟。文章采用了“一事一议”的表达方式,叙事讲明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而议论则把作者的认识和见解表达出来,二者紧密结合,不但使所述事件更加清晰、更有价值,也使议论有了坚实的事实基础。这种倒叙的结构增强了课文的生动性和亲切感,也使文章产生了悬念,引人入胜。同时,开头的倒叙和最后一段相呼应,使全文在结构上更加完整。
这篇文章之所以打动人心,还因为情节描写的精彩。一是钓鱼过程的直接再现,特别是第三自然段对“一收一放”地操纵鱼竿成功钓起大鲈鱼的描写,细致、具体。二是心理描写与叙述穿插安排的推进方式,不但能把人物写“活”、写“真”,而且使文章错落有致,还为后文启示中的“道德……实践起来却很难”埋下伏笔。三是情景交融,多处景物描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还烘托了人物的心情。四是细节描写有深意,父亲划火柴看手表的描写和“我”抬头看四周的描写为“抉择”蓄势,说明不放鱼情有可原,也说明道德实践确实很难。
【设计理念】
抓住高年段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的重点——以典范的课文为例,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采取内化重组的策略训练篇章构造,采取写法迁移、补白想象、摘录积累等策略训练把事情写具体、写生动。
【教学目标】
学习《钓鱼的启示》一事一议的写法,揣摩课文蕴含的写作秘妙。
【教学重难点】
揣摩课文蕴含的写作秘妙。
【教学准备】
1.阅读《钓鱼的启示》。
2.练笔本。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明确目标
1.老师板书课题,请同学读题。
2.质疑:这是一篇学过的课文,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谈。
3.学过的课文还有再学的价值吗?大文豪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这节课我们试着以《钓鱼的启示》为例,探索课文的写作秘妙。
【设计意图:疑是思之始。教师质疑一篇学过的课文是否具有再学习的价值,促使学生反思。歌德的名言道出了写作形式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对文本形式的探究欲望,也引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梳理旧知,探索秘妙
(一)学习布局谋篇
1.回顾课文《钓鱼的启示》,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先写三十四年前发生的事情,再写回忆往事得出的启示。
2.板书:一事一议
3.引导学生知晓开头是倒叙的写法。读中感悟:(1)倒叙写法特别有一种讲故事娓娓道来的亲切感;(2)结尾与开头照应,使文章结构紧凑、完整。
4.小结:学习范文的谋篇布局形式,我们可以给习作搭建稳固的框架。
(二)学习细节描写
1.作者把三十四年前的故事讲得如此动人,读来如身临其境,在描写方面有什么秘妙呢?
2.领悟环境描写的作用。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老师总结: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读课件上的秘妙。
3.领悟动作描写的作用。作者怎么写钓鱼的过程?圈出描写钓鱼的动词,体会作者怎么写动作的。你读出了什么呢?老师总结:动作描写具体再现场景。读课件上的秘妙。
4.领悟心理描写的作用。出示课后题,它背后的含义是什么?默读描写心情的语句,你读出了什么?老师总结:心理描写推进故事情节发展。读课件上的秘妙。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从内容的掌握和涵义的体会中得到写作方法的启示。在探索写作秘妙视角的阅读中,做到读有要求,读中悟写,把阅读和品词品句、揣摩表达作用、学习文章写法结合起来,实现直立行走的阅读教学。】
三、迁移运用,妙笔生花
1.荀子说: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现在就来知行合一,试着运用这节课我们探索到的写作秘妙。填写表格,学习一事一议的谋篇布局。
2.回忆你所列的事件,在整个过程之中,你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请一个同学说一说。全体学生试写出表格所列事件中人物的心理变化的关键词。
3.想一想可以在哪些情节中加入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呢?在表格中的事件中标注出来。四人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展示。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是读中悟写,更是从读学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设置不同形式的练笔,不仅仅是反馈练习,更是实实在在的“吸收”到“倾吐”的语言文字学习过程。】
四、课后成文,整体润色习作
1.课后完成整篇文章,题目自拟,建议互评互改。
2.师小结:课文也是写作的范文,我们要善于运用阅读方法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比如篇章结构,比如描写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这就是《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示。
【设计意图:互评互改,是提升高年段学生习作水平的一个有效措施。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形式,也是多元评价的落实。教师的全课总结与开课目标的呼应,有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板书设计】
一事一议
钓鱼的启示 环境描写
写作秘妙 动作描写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课文最后一部分有些句子的含义深刻,学生受年龄、经历的局限,领会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过程:
直接导入、释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钓鱼的启示》,请看老师写课题。板书:钓鱼的启示
你们觉得课题中哪个词最关键?那“启示”是什么意思呢?(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
通过此环节的学习,让学生对“启示”有一个初步的理解。
二、抓“启示”的句子。
1、通过钓鱼这件事,作者又从中获得什么启示呢?答案就在文中,用你善于发现的眼睛找一找吧!
2、谁愿意把找到的句子与大家交流呢?
a、课件出示:
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b、你们都觉得这句话是钓鱼给作者带来的启示吗?那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齐读)发现了吗?这句话中有一对反义词?
板书:是 非
你认为“是”是什么意思?“非”是什么意思?
师:那么在钓鱼这件事上,怎样做就是对的,怎样做就是错?板书:放 不放
面对这样一条大鲈鱼,作者与父亲的意见一致吗?他们的意见是什么?
板书:父亲 “我”
找启示的句子,目的是解决两点,一是通过找反义词让学生是与非的意思;二是在学生对文章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明白我和父亲的具体做法是怎样的。
三、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感受“我”心情变化的过程
1、为什么作者不愿意把这条鲈鱼放回湖里呢?能找见文中的句子来告诉大家吗?
课件出示:
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阳光下轻轻翕动着。
能谈谈自己的理解吗?能把作者这种得意的神情读出来吗?
2、同学们,从哪些句子也能看出作者舍不得把鲈鱼放回湖里呢?
3、交流,谈理由,并引导想象作者的心理活动,指导读。
4、出示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参考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
上堂课我们一起讨论了今天,我们该怎样生活这样一个话题,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詹姆斯?兰费蒂斯讲述的故事,故事原来的题目叫做《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通读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生字生词,朗读情况。
2、重点理解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3、通读全文,思考课文大意。
三、揭题质疑,梳理课文
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教师归纳: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中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为什么钓鱼会使我从中受到启示?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解决疑问。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自己读课文后的理解。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细读感悟
1、在我十一岁那年的一个夜晚,和往常一样我和父亲来到了附近湖中的小岛上钓鱼,而三十四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却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这是为什么呢?自由读第3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⑴ 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诱人的大鲈鱼:
来之不易: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
真诱人的大鲈鱼:啊,好大的鱼!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⑵ 分别指导朗读相关句子,体会鲈鱼的来之不易和诱人之处。
⑶ 齐读第3自然段。
2、多诱惑人的鱼呀! 我和父亲是多么兴奋、得意呀! 可父亲却让我把这条鲈鱼放回湖里去、请默读第4自然段,同桌说一说,这是为什么?
3、读5~8自然段,思考:
11岁的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漂亮的大鲈鱼,父亲却要我放回湖里去,假若你就是文中的父亲和我,请你们讨论讨论这条如此诱惑人的鱼该不该放?各自说出自己的理由、联系上下文,与周围的同学合作、讨论。
小组汇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找到描写我心情的词语,一起来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距捕捞鲈鱼还有两个小时的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在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到湖中。
对比读第3、9段,对比感受我钓到鱼时的喜悦以及放鱼时的不舍心情。
4、转眼问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沮丧的我,已经成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我对父亲当年的举动有了新的理解:
⑴ 出示:
我再没有钓到过像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所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⑵ 默读感悟:
这里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究竟指的是什么呢?结合父亲告诫我的话谈感受:放不放鲈鱼只是个简单的对与错、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做起来却很难!
⑶ 齐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二、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正因为如此,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在作者的脑海中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我相信,这个故事也一定给大家带来了启示、读了父亲告诫我的话,你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结合今天你所感受到的对我或父亲说一句话,还可以写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也可以背诵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两句话。
教学资源
只有善于向生活学习的人才会有所收获。因此,教师要在本组课文教学的过程中渐渐把生活的美丽与丰饶展现给学生,引发学生的好奇,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生活的意趣。所以,本组课文只是给学生采撷了生活的几片叶子让学生欣赏,这些还不足以概括生活的林林总总。所以,教师应该努力开发关于本组的教学资源。现建议如下:
一、编撰生活美文的辅助读本
教师可以发动学生每人找一篇描写生活感悟的美文,然后经过筛选,选出二十篇左右的生活美文,把这些生活美文编撰成一册子让学生阅读、收藏。
当然,当学生在进行本组口语交际后,教师也可以把学生的生活小感悟也编撰在生活美文里面,让学生一起分享。
二、开展传递格言小背篓活动
教师可以在黑板报上开设一个格言小背篓,每天由一个同学介绍一条自己收获的生活小格言,由这位同学带领大家一起理解、背诵。这就是传递格言小背篓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肯定能够收获很多生活的道理。最后,教师可以把大家曾经记诵的格言打印发给大家留做纪念。
上面两点是我就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开发关于本组教材教学资源的建议,其实,我们能够实践得还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钓鱼的启示解读及教学设计
《钓鱼的启示》是美国短篇小说家兼建筑家詹姆斯·勒菲斯特所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钓鱼的启示解读及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钓鱼的启示解读
读《钓鱼的启示》一文的题目,便可猜读出文章大概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叙事,讲述钓鱼的经历;另一部分是感悟,讲述获得的启示。由此看来,这是一篇叙事说理文。
一篇文章,通过起、承、转、合的过程,基本形成一篇文章的主题、立意。最吸引读者眼球、吊起读者胃口的莫过于情节上的“突转”。《钓鱼的启示》中的“突转”,便是介于“钓鱼”与“放鱼”中那一句不引人注意的句子: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这也正是父亲让孩子必须放掉那条鲈鱼的唯一理由。由此,故事情节发生了突转──必须把鱼放回湖中;人物心情发生了突转──由“得意”转为“急切”“难过”“乞求”“不舍”。直接影响孩子心情的,便是父亲说的那两句话,父亲没有用“必须”而用“得”;没有据理力争而是安慰孩子。这两处语言描写带给读者的是,同一个意思──必须把鲈鱼放掉;同一种情感──自然地流露出了对孩子的爱。这种爱既包含了一位父亲对孩子严格的要求──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境遇,都要无条件地遵守规则,还包含了他对孩子无尽的理解与期待。父亲仅说的两句话,便成了全篇中最精彩的描写。
文中的孩子之所以如此不情愿地放掉鲈鱼,细细咀嚼文字,便会发现至少有四条理由──从未见过、来之不易、无人知道、只差两小时。
难道说真的“无人知道”吗?文章中三次描写“月光”,多么美的月夜!月光下抛竿、月光下垂钓、月光下欣赏鲈鱼、月光下放回鲈鱼。环境本身就是具体内容中的一部分,作者借助环境烘托人物心理和渲染气氛。更重要的是,父子俩的一举一动被美丽的月光紧紧地注视了,这三次对月光的描写,也呼应了这篇文章的原题──《做得对与做得好──天知地知》。“月光”所表现的意象,所传达的意味,所起到的作用,耐人寻味。
正是因为孩子如此不情愿地放掉到手的鲈鱼,所以父亲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三十四年前的那天晚上,孩子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依然在体会着父亲的话语;三十四年来,孩子常常体会着父亲说的这句话;三十四年来,每当孩子再次遇到本该不属于自己的利益的时候,他就想到了父亲说的这句话;三十四年来,他对童年钓鱼的经历也有了自己的体会──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当我们翻开“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中,会看到这样的学段目标: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依据文本特点,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本中的细节,让学生体会“我”的心情变化和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读懂父亲曾告诫孩子的话及孩子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感悟篇章结构,领悟将事与理融为一体的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
学生喜欢阅读故事性极强的文章,《钓鱼的启示》中的“突转”情节易于其走进文本。他们能够独立读懂文本内容,从描写作者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中体会人物心情,但体会这则故事背后的“启示”,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年龄、阅历所至,是个难点,也是教学中的重点。
通过幻灯片,教师出示父亲告诫孩子的那句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学生理解这句话有一定的难度,前一分句说“道德是个简单的问题”,后一分句又说“实践起来很难”,只有让学生在第一分句前添上三个字“说起来”,这样学生再读这句话,很容易理解其意思了,当然,也不会再引发前后分句间的自相矛盾了。
这仅是初步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教师还要深入引领学生体会这句话的含义。教师要引领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是”与“非”,这是显而易见的,学生知道“是”就是对的,“非”就是“错”的。但教师要再次引领学生浏览全文,联系前文所讲的“钓鱼的过程”,说说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
这是在全篇的背景下,引导学生前后联系起来深入思考问题,这样的阅读教学过程才能提高高段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通过阅读,一定能说出“把鲈鱼放掉是对的”“把鲈鱼留下是错的”,显然,学生读懂了这篇课文。但是,他们在表达上是有欠缺的,缺少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要再一次引导学生表达出“当没到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钓上来的要放掉,就是对的”,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准确的表达。
继而再联系前文,体会从哪看出来“道德实践起来却很难”?再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引读,加深学生对这一句的深刻体悟。这样一来,就突破了教学中的第一个难点。
“感悟篇章结构,领悟将事与理融为一体的写作方法”,是教学中的第二个难点与重点。说它是难点,是因为这是学生独立阅读所不能的,需要教师的阅读引领与点拨;说它是重点,是因为在第三学段中,要引领学生“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课标”中强调的是在这一学段中要引导学生领悟谋篇的方法,而不是写句的方法,更不是造段的方法。
在这篇文章中,谋篇的方法上可谓有三:一是钓鱼与放鱼间,在情节上发生了“突转”,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却造成了事件的波折性,给人事情急转直下的感觉;二是环境描写与叙事相结合,环境描写有三次,前两次可谓烘托人物心情,而第三次增加了鲈鱼对我的诱惑力,也是对父亲是否依然坚持原则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更是对凸显文本的主题起到了有力的背景支持,其烘托作用可谓大也;三是事与理之间,巧妙地连接在一起,这对于叙事说理文来说,决定着整篇文章的成败。
语文教学是一门舍得的艺术,三种写法选择哪一种作为教学内容?这要依据教材特点,哪一种写法是这篇文章所独有的,就选择哪一种。这样一比较,教师应确定课堂上要引领学生感悟事与理之间,是如何巧妙地连接在一起的。
通过幻灯片,教师出示第十自然段。
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我再没有钓到过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这一段一共四句话,作者表达了三层意思。第一句是第一层,讲的是“人”;第二句是第二层,讲的是“事”;第三层是第三句和第四句,讲的是“理”。
制作幻灯片时,教师可将每一层设定一种颜色。这样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一段时,通过颜色的变化,很自然地了解了段落层次。再通过问题引领,进一步指导学生细读:在这三层中,哪些是讲三十四年前的内容?哪些是讲钓鱼以后的内容?这时,学生一定会恍然大悟:原来,在每一层中,都是先写三十四年前的,再写钓鱼以后的。然后,按照人、事、理的顺序交织在一起。
当我们的学生掌握了若干篇谋篇的方法,学生笔下的作文一定会新颖别致,恐怕难见“起因、经过、结尾”这样三段式的作文了。
课至尾声,教师可告诉学生:三十四年过去了,文中的“我”长大了,成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他,就是詹姆斯·兰费蒂斯。他还骄傲地把这件事告诉他的朋友们和他的子孙后代。有两句话,他会印刻在子孙后代的心里。此刻,齐声朗读父亲告诫我的话和我若干年后体悟出的那句话。这两句话也一定会深深地印刻在学生的心中。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诱发感悟,探求表达之秘妙,做到得意,得言,得法,得能。
语文四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导语:教案既是以往教学经验的总结,又是开拓知识新领域的钥匙,能够体现学科发展前沿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下面就由我为大家带来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教学目标:
能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能正确理解体会描写月夜美丽景色的句子和课文的重点句子。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心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我”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法学法:
导读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在月光的辉映下,静悄悄的湖边,作者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心情十分兴奋。面对这条大鲈鱼的诱惑作者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呢?今天我们学习《钓鱼的启示》。
二、问题引路,揭示课题。
这个故事给作者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到底是什么呢?揭示课题《钓鱼的启示》。
读题质疑。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三、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特别注意生字词,边读边用笔画出来,可多读几遍。需要理解的词语,联系课文相机引导理解。
指名逐段检查朗读情况,边检查边指导,对易错的字音相机领读,对难读的句子范读。
快速浏览全文,画出文中描写月光的语句,月光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景下出现的?
引导学生发现。
第一次,“我”和父亲来到湖边时:月亮渐渐地爬出来,银色的水面……
第二次,“我”哀求父亲留下鲈鱼时:“我”向四周望去,月光下,没有一个垂钓者……
指导学生将这种美妙的情景读出来。自由练习读、指名读、配音展示读。
引导学生划分层次。(钓鱼——放鱼——启示)
作者在钓鱼时究竟发生了什么值得回忆的事呢?月光的描写在这里又起到什么作用呢?
四、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默读1-3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从作者对月光的描写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第一处对月光的描写表明在作者的记忆中,这件事情非常美好,连那一天的月色都是这样美,还表明作者和爸爸一起钓鱼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2、除了能从月光的描写中体会出作者的喜悦心情,还有哪些描写也能体现出来?品读第3自然段,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3、我们跟随作者回到了三十四年前的’那个夜晚,与作者一起分享钓到鲈鱼时的快乐。然而,作者和父亲没有得意多久,就遇到了难题,会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课下研读“放鱼”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激发兴趣。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在三十四年前,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作者和父亲去钓鱼,作者钓到了一条少见的大鲈鱼,父子二人欣喜异常。可是,父子二人没有得意多久,一道难题却出现在他们面前。那个晚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使它像一杯陈酿令作者三四十年间回味无穷?这节课咱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那个夜晚。
二、朗读感悟,体会感情。
自由读课文4—12自然段。了解父子二人面临的难题是什么。
分角色读。在分角色朗读中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体验面对难题,“父亲”和“我”的态度有何不同,从哪些具体的语句中体会到的?
父亲:态度坚定,没有商量的余地。
(1)“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水里去”从哪个字中你体会出父亲态度的坚决和不容争辩?父亲说这句话时语气会怎样?你能试着添加一个提示语吗?
(2)“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
你从爸爸的话语中读出了什么?(学生自由说一说)
“我”:不理解——难过——哀求——依依不舍——沮丧
(3)“爸爸!”詹姆斯大叫起来。“可哪儿能钓到这么大的鱼呀!”儿子大声抗议。从儿子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我”觉得委屈,与父亲大声争辩着。
(5)“他又一次回头看着父亲”。你想象一下作者还想对父亲表达什么?
(6)那条大鱼的身体在水中嗖地一摆就消失了。”(尽管是那样的舍不得,我还是把鲈鱼放回了湖里。假如是你,心里当时会是什么滋味?)
(7) 再次分角色朗读,表达人物的情感变化。
3、阅读13—16自然段。
(1)为什么虽然三十四年前“我”不理解父亲的严格要求,但三十四年后“我”不但理解了父亲,而且每当想起这件事就对父亲充满着崇敬之情?
(2)再次品味父亲的教诲。(投影出示父亲告诫“我”的话)
“道德问题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正确或错误的问题,但是实施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
理解道德的“正确”与“错误”。
就钓鱼这件事来说,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我做起来觉得很困难?
当年我放弃了那条大鲈鱼,却在人生路中收获了宝贵的财富,是什么?
齐读父亲告诫“我”的这段话。
4、理解“当遇到道德的问题时,这条大鱼就会出现在他的眼前。”指的是什么?(引导体会)
这诱人的“鱼”还是海里的鱼吗?(对自己有利却违背道德的事物)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还会遇到哪些与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呢?(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如:金钱、名誉、地位等的诱惑)
面对这些诱惑,“我”抵制住了吗?是什么力量让他战胜了诱惑?战胜了自我?
三、作业
根据文章内容,写一句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将自己生活中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注意环境衬托手法的灵活运用。
板书设计:
钓鱼的启示
月光如水的夜晚
钓鱼——放鱼——受益
“我”(惊喜)——(沮丧)——(骄傲)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