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端午的鸭蛋》 选自哪里
选自《汪曾祺全集》第四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
初二《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第1篇】
这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个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而《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文章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灌注深情于文章,写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
(一)
准确理解和领会教材是合理的教学设计的前提。所以在备课时,我从这一单元的主题以及课文特点入手,制定了如下几个目标:
1、了解各地端午风俗,了解作者家乡独特的端午风俗,体会作者的情感。
2、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散文闲适自由的创作风格。
3、揣摩语言,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传神的写法。
力求在课堂上完成目标,让学生能自主学习,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二)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的设计教学注重如下几方面的安排。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调动读书的积极性。在上课一开始,我就以体现思乡情感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导入,让大家产生一些联想,马上融入一个思乡的氛围当中;在接下来的整体感知中,我则用“作者家乡有哪些风俗,为什么作者仅对家乡高邮的鸭蛋情有独钟?”这个问题引入阅读。因为关于家乡风俗生动文字浅显,所以我没有讲解,只是让学生自由朗读,在书上勾画,在读书基础上把这些风俗找出来;在总结完作者家乡端午的风俗后,我还以一些课前准备的有关端午节的小饰品,与课文介绍挂钩,提起同学的兴趣,以求营造一种端午过节的气氛,同时以此引入民俗、文化的体验。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文章出发,在自主探究这个环节中以语言为教学立足点,关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和积累。首先引导学生朗读、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使学生深入领会文中的思想情感。接着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合作探究,体味好词好句。学生在朗读讨论后,找到了许多体现情感,以及语言特点的句子(比如:对比、字词生动、文白夹杂等)。语言离不开生活,为了让学生的语言发展得更好,我让学生在分析时先朗读,自己感受作者的情感,然后再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这时我适当地给予一些评价、点拨。比如:在体会作者对家乡鸭蛋的自豪之情时,学生找到了作者拿其他地方的鸭蛋与家乡鸭蛋那对比的句子,但分析不够到位。我提示说:“作者还有哪些话没说出来,意犹未尽呢?”教学就转入了情感体会,学生立刻融入角色,揣摸音调、神态、领悟作者的心理感受。回答到:“别的地方的鸭蛋哪里有我们高邮的鸭蛋好,还是我们高邮的鸭蛋是真正的鸭蛋。”再如,说到文章为什么引用元稹的诗句“除却巫山不是云”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引用文言诗句的作用,我结合了以前学过的《春》这篇课文,提问说:我们以前学过哪篇课文的引用使用得较好,好在什么地方?学生很快得出引用的作用:简洁、凝练。而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在这种探究、品味、互动的过程中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语言的赏析能力。
三、注重课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中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注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精神,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使语文教学更加鲜活,更加有趣,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与体验,我适当地扩展教学范围。在分析体会完课文的情感、语言后,把作者对家乡高邮的感情与同学们对赣南的感情联系起来,利用讲述赣南的民风民俗、风味小吃,很自然地由作者对于家乡风味小吃鸭蛋的自豪感引入学生对赣南的风味小吃的一种自豪之情,并趁势让学生自己尝试写一种赣南的风味小吃,以达到联系实际,情感升华的目的。而且学生的写作超出了预期效果,虽然篇幅较短,但却写出了赣南小吃的特色,很有感情色彩,从学生的反馈中也得知,学生对着这环节感触较深。
【第2篇】
《端午的鸭蛋》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生趣盎然。《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文章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所写内容固然简单,但作者灌注深情,于一个简简单单的鸭蛋中发现到诗意的美,品味到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
一 正确理解和领会教材是公道的教学设计的条件。所以在备课时,我从这一单元的主题以及课文特点进手,制定了如下几个目标:
1、文如其人,品读美文先读懂作者本人
2、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故乡情愫
3、揣摩语言,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学习闲适自由,但信马不由缰的写法
二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的设计教学注重如下几方面的安排。
(一)创设情境
学生自己设计学习元稹的《离思》,特别留意“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一句。学生在朗读,理解背诵的基础上,自然引出“曾经鸭蛋难为蛋”,这是哪里的蛋呢?自然引出《高邮的鸭蛋》,这一设计继续了逐日一诗的传统,学生自由备课,自主上课。目的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锻炼学生真正的实践运用与学习能力。在接下来的整体感知中,我则用“作者家乡有哪些风俗,为什么作者仅对家乡高邮的鸭蛋情有独钟?”这个题目引进阅读。由于关于家乡风俗生动文字浅显,所以我没有讲解,只是让学生自由朗读,在书上勾画,把这些风俗找出来;在总结完作者家乡端午的风俗后,我还以一些课前预备的有关端午节的小饰品,与课文先容挂钩,提起同学的爱好,以求营造一种端午过节的气氛,同时以此引进民俗、文化的体验,同时谈及为什么特别要提及“十二红”,引出高邮的鸭蛋。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文章出发,在自主探究这个环节中以语言教学为立足点,关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和积累,关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首先引导学生朗读、运用批注法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使学生深进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接着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合作探究,体味好词好句,比读语言特色。学生在朗读讨论后,找到了很多体现情感,以及语言特点的句子(比如:短句、感叹句、方言、口语、文言、诗句等)。语言离不开生活,为了让学生的语言发展得更好,我让学生边分析边朗读,读出自豪,读出幽默,力求真实体会作者的情感,然后再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这时我适机地给予一些评价、点拨,点评的语言尽量多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比如:在体会作者对家乡鸭蛋的自豪之情时,学生找到了作者拿其他地方的鸭蛋与家乡鸭蛋相对比的句子,但阅读不够到位。我提示说:“自豪的情感应该如何体现呢?”学生就会调动已有的生活积累,融进角色,揣摸音调、神态、领悟作者的心理感受。另外,从大处着手,用“这是一只---的鸭蛋,我为之--,由于--”的句式来表达,这一方法不仅让学生学会了筛选信息,而且能正确把握到作者字里行间的对家乡的赞美之情。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在这种探究、品味、互动的过程中来进步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语言的赏析能力。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整理的《端午的鸭蛋》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各位评委:
大家上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七课《端午的鸭蛋》,下面我将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及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敬请各位评委指正。
一、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教材分析: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的五篇课文绘声绘色地介绍了民风民俗和民间艺人轶事,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从学校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提高语文的综合素质。
《端午的鸭蛋》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学会从生活中发现乐趣,这篇文章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可以品味到日常生活的情趣和底蕴。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散文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对主题理解的深度还有待教师进一步引导点拨。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教材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1)、积累“门楣、籍贯”等词语。(2)、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概括文章主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品析精彩语句,学习自然传神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会感受平淡生活中蕴涵的乐趣,培养热爱民俗文化的感情。(2)体会端午的独特魅力,培养对中国民俗文化的热爱和保护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突破方法:朗读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用心品味,从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突破方法:本文所写内容丰富,语言富有表现力。我打算采用合作探究法,同学之间讨论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文风。)(这一目标着重放置第二课时)
五、教学方法、学法根据本课目标和文本特点,拟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情景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朗读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用心品味,收到与文本与作者交流的效果,便于理解作者的情感。
学法指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和圈点批注的的学习方法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让同学们猜谜语,“三角四楞长,珍珠肚里藏,要吃珍珠肉,解带扒衣裳。(猜一物)”,再问同学们,你知道我国关于吃的传统的三大节日吗?(端午----五月初五、中秋----八月十五、春节---正月初一)各地端午节的风俗不尽相同今天,我们跟随著名散文家汪曾祺一起体验江苏高邮的端午节(这个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投影,简介作者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通过投影“读一读,写一写”让学生给生字注音,教师订正字词的读音、释义。
2.概括文章各段大意,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文意。
思考:本文的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通过初步的阅读思考,归纳出课文的内容:写了家乡端午的习俗;家乡的鸭蛋,写端午的鸭蛋(板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生活的留恋热爱之情。
(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朗读、思考,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完成目标1、3)
我们在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研读赏析,这是讲读本文的难点,为第二课时做铺垫。
3.学生再读课文思考:
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家乡的鸭蛋?
4.思考: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作者对家乡的任何小事都如数家珍,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对童年的怀念。(设计这几个问题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信息的能力,进一步细读课文,从而理解作者对家乡的任何小事都如数家珍,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对童年的怀念,从而突破重点。)
(三)、课堂小结:这篇民俗散文,以小小的鸭蛋为载体,承载着作者的童心童趣、对故乡的缅怀和对民俗的追念用闲适自由的笔墨,表达了对家乡的对生活的热爱、赞美之情(这个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
(四)、拓展延伸:
1.韩国申报端午节为文化遗产,“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每年吸引国内外百万人次参与和观光,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于2005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且取得成功。
2.韩国拟将中医改名为韩医申报:据报道,韩国在“端午祭”“申遗”成功后,拟将“韩医”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10月8日日,向媒体透露这一消息的民俗专家白庚胜证实,韩国已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报,“韩医”“申遗”进入正式程序。我国自20xx年开始酝酿中医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目前申报草案已起草完毕,标志着中医药“申遗”项目正式启动。
反思:我们该怎么办?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词语。(2遍)
2.仿照本文以《我家乡的中秋节》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
3.“韩国端午祭”捷足先登成功申遗这也说明我们传统文化自我保护意识不够,清谈谈你对保护传统文化财富的认识。
(这个作业的设置,首先让学生关注我们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如何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板书:
端午的风俗
家乡的鸭蛋怀念童年热爱家乡热爱生活
端午的鸭蛋
八年级(下)语文:端午的鸭蛋
1、3个部分。小标题:端午节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2、挂“鸭蛋络子”
3、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
4、句子
1、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吗?
剖析:用小孩子的眼光与语气,评价地方的风俗,真切而实在。“道道“一词明显含有地方特色,用在这里,平淡中增加了文章的趣味。
2、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剖析:“出鸭......鸭多“,作者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
3、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剖析:“一扎下去““就冒出来“两相对比。特别是用“一......就......“的句式,写出了高邮咸蛋的质细而油多的特点。作者对高邮蛋的赞美之情也就溢于言表。突现了文章的主旨,赞美高邮咸蛋,歌颂故乡可爱。
4、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剖析: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不由暗暗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如此自然和谐地捏到一处并倍添韵味的艺术功力。
5、“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至“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剖析:这一段说“端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依次写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作者行文如同随意聊天,谈端午风俗时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前文看似闲笔,实际上渲染了“端午“的浓烈气氛,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所以谈“端午风俗“也是必要的。
6、“高邮的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至“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剖析:这段写家乡腌蛋的特点。作者将文言词语与口语结合起来,相映成趣,倍添韵味。例如“质细而油多“、“入口“、“尤为别处所不及“属古汉语语言,而“发干、发粉“、“嚼石灰“又极俗。“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让人跃跃欲试,作者把它写得有声有色、富有动感。
端午的鸭蛋几年级
《端午的鸭蛋》是八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文,第17篇课文。
《端午的鸭蛋》是当代作家汪曾祺于198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记叙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一些风俗,着重介绍了家乡咸鸭蛋的特色,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表达出了对儿时生活以及童真童趣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全文布局清晰,各情节环环相扣,一丝不乱,语言闲适自由,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
作者通过对端午风俗的描写特别是对家乡高邮鸭蛋的介绍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及儿时生活的怀念。但文章并不单单写吃鸭蛋,作者是要透过吃鸭蛋这一生活细节抒发其对人生的独特感受。
《语文》课本中出现的哪些吃的让你念念不忘
1.《少年闰土》里的西瓜
这是我六年级学的一篇课文,课文里对西瓜的描写至今让我不能忘记,“深蓝的天空中挂这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脑中不禁会浮现一大片西瓜地,尤其是夏天炎热的时候,想想就觉得可口。
2.《端午的鸭蛋》里的鸭蛋
这是八年级时学的一篇课文,里面对高邮鸭蛋的描写也是让人念念不忘的,课文里写高邮咸蛋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蛋黄的黄是通红的,仿佛能看到从内而外流着的油。
3.《我爱故乡的杨梅》里的杨梅
“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这段对杨梅的描写也是非常生动,看了就特别想吃。
初中有篇课文 好像是高邮的鸭蛋叫什么
八年级下册,端午的鸭蛋(节选) 汪曾祺
节选: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