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竹子的古诗四句100
开篇明义,在我国诗歌长廊中,有许多赞咏竹子的作品,唐代诗人李贺十分爱竹,在摩挲观赏之余,写了不少咏竹的诗句,有时还直接把诗写在竹自上,以寄托自己的情思。《昌谷北园新笋》就是李贺的一首咏竹诗,原诗如下:
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
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
李贺的这首咏竹诗,旨在表达自己心中郁积已久的哀怨之情。结合李贺的生平与人生际遇,可以看出,竹的形象就与诗人自己直接抒情的形象叠合起来,不再是独立自在的实体。这样写,是虚实结合的写法,虚与实之间并行不悖,读来让人无限感慨。
开篇两句“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意思是说:刮去竹上的青皮写下我楚辞般的诗句,白粉光洁香气浓郁留下一行行黑字迹。这两句描述诗人在竹上题诗的情景,语势流畅而又含蕴深厚。
句中的“青光”指代竹皮,同时把竹皮的颜色和光泽清楚地显现出来。“楚辞”代指诗人创作的歌诗。
诗人从自身的生活感受联想到屈原的遭遇,这里因借“楚辞”含蓄地表达了郁积心中的怨愤之情。首句短短七个字,既有动作,又有情思,蕴意十分丰富。
尤其是诗人描摹竹子的形态时,运用了对比映照的手法:新竹散发出浓烈的芳香,竹节上下布满白色粉末,显得生机勃勃,俊美可爱。可是题诗的地方青皮剥落,墨汁淋漓,使竹的美好形象受到污损。诗人巧妙地以“腻香春粉”和“黑离离”这一对色彩形成强烈反差的对比,来表现内心的忧愤。
后两句“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大意是说:新竹无情但却愁恨满怀谁人能够看见?露珠滴落似雾里悲啼压得千枝万枝低。这两句着重表达诗人怨恨的感情。
“无情有恨”,指的是诗人在竹子上题诗的事,诗人毁损了新竹俊美的容颜,可说是“无情”的表现,而这种“无情”恰恰是长期积郁在诗人心中的无法抑制的怨愤导致的。
这是一种怎样的怨愤呢?清代学者姚文燮在为李贺的诗集作注时,曾写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语有一段很精彩的评述:“良材未逢,将杀青以写怨;芳姿点染,外无眷爱之情,内有沉郁之恨。”
李贺在家乡昌里是,不知写过一首咏竹诗,在另一首咏竹诗中,诗人写道:“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诗人曾以“龙材”自负,希望自己能像新笋那样,夜抽千尺,直上青云,结果却无人赏识,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回到故里,整日与竹为邻。
李贺将诗题写在竹子上,无非是为了排遣心中的怨恨。然而无情也好,有恨也好,却无人得见,无人得知。
这从“无情有恨何人见”一句中就可看出端倪,诗人摒弃直抒胸臆的陈述句,用疑问句的语气和句式将心中感想诉诸于笔端,在大开大合的写作手法中,诗意也呈现出变化多姿的风貌。
细细品味最后一句,诗人含蓄地回答了上句提出的问题,措语委婉,然而感情充沛。它极力刻画竹子的愁惨容颜:烟雾缭绕,面目难辨,就像是伤心的女子掩面而泣。而压在竹枝竹叶上的露水,不时地向下滴落,这与因伤心而垂泪的女子的形象是何其的相似。
表面看起来,诗人是在写竹子的愁苦,其实是移情于物的手法,也就是将人的情感赋予在物上,人的怨情变成竹的怨情,从而创造出物我合二为一、情景交融的动人境界来。
此诗通篇采用“比”“兴”手法,移情于物,借物抒情。就表现手法而言,写竹的形态是实,写人的感情是虚;而从命意来说,则正好相反,写人的感情是实,竹的形态是虚。因为诗人写竹,从头至尾写竹,却又无处没有诗人自己的面目和精神。
竹子的愁颜宛如人的愁颜,竹子的哀情也与人的哀情相通。写竹又似写人,其旨趣在有意无意之间,扑朔迷离,使人捉摸不定。
然而诗人兴寄深微,将自己的情感寄寓在竹子上,避免直抒胸臆的口头对白,从而形成了诗人与竹子的心灵对白。
李贺的这首咏竹诗,是诗人情感的倾泻,也是诸如有着像李贺这样人生际遇的古代文人情感世界的一个缩影。
小乔初嫁了是哪一首古诗词里的句子
出自:宋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出处】《念奴娇·赤壁怀古》——宋代:苏轼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译文】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小乔刚刚嫁给了他做妻子,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扩展资料
1、《念奴娇·赤壁怀古》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五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
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写下此词。
2、《念奴娇·赤壁怀古》鉴赏
《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了词人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以及词人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之情。“人生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怀才不遇的无限感慨。“一尊还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
古诗词“少小离家老大回”出自哪首诗
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1、释义: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
2、出处:唐·贺知章 《回乡偶书二首》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3、创作背景:
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时已八十六岁。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组诗。
4、作品赏析:
写于作者晚年辞官还乡之时。第一首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这两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感情自然逼真,充满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