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急急…地质实习报告怎么写
实习报告
一.项目概况
包括项目名称,自然地理位置(地名,山名,河名)等。
三.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你获得的钻探资料进行岩性划分,岩石定名及岩土分层。
水文资料,地震资料等
四.岩土工程评价
需要室内实验提供基本参数。
五.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
看看附近是否存在不良地质作用等。
六.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
查规范判定场地类型。
七.地基处理建议
八.结论与建议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怎么写 关于建筑专业
实习目的及任务目的是通过参观典型建筑,建筑工地,使我们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感性认识,对本专业的概貌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我们学习本专业的兴趣。实习的任务如下:1.通过参观实际建筑,增加对建筑的认识程度,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2.通过参观和老师的讲解,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建筑的优缺点,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和欣赏水平,为以后自己的设计提供参考。3.通过实习,了解建筑工程施工工艺,熟悉房屋构造。4.通过在实际施工现场的参观实习,培养我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实习地点及时间1.合肥碧湖云溪住宅小区(2007年11月30日下午)2.合肥体育运动学校全民健身训练馆施工现场(2007年12月07日下午)3.合肥工业大学结构实验室(2007年12月19日下午)实习内容(一)建筑外观11月30日下午,同学们来到碧湖云溪住宅小区,参观该小区。一路上李老师就所看到的建筑给我们进行讲解,并给我们分析某一构造设置的作用,设置原因,设计的优缺点。同时结合具体的问题,告诉我们现行国家规范是怎样规定的。工大学在参观的过程中,同学们都很认真,及时发现问题并请老师解答,并及时作记录。通过大家有针对性的问答,我们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东西,比如可以在建筑物顶上安装成排的短型避雷针,使其具有传统避雷针的效果同时又不影响建筑物的美观;虽然使用太阳能热水器能节约能源,但是规范禁止用户自行安装,以免影响建筑的整体外观,但可以在建筑物设计时将其统一规划、安装。我们还从老师那里了解到,该小区的设计理念是“爸爸是湖,妈妈是溪,我是快乐的小鱼儿”。事实上,这一设计理念也在设计中很好的体现了出来。小区中的湖、小溪与周围的精致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拉近了人与大自然的距离。(二)建筑施工12月7日下午,同学们又到合肥体育运动学校全民健身训练馆施工现场进行参观。在施工现场的外面,我们惊喜的发现,这个建筑的设计单位就是我们学校的建筑设计研究院。所以同学们都很激动,参观过程中似乎也更加积极了。在现场,我们看到了部分梁的端处有不少伸出来的钢筋头,看上去比较奇怪。于是就问老师是什么东西。老师告诉我们那就是预应力钢筋。说实在的,提起预应力混凝土,我相信没有讲几个同学不知道,但是说到真正的,我估计则没有几个同学真正的见过。这一次参观,使大家能从感官上对一些建筑构造有个直观的了解,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是很有帮助的。在现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支撑上部重量的柱子很粗,在承重柱的四周有细一些的构造柱,它们是用来加大墙的强度的,以避免因墙身过长导致容易坍塌。在三楼,我们看到上面楼板的支架还没有拆,这些支架是用钢管和模板组成的,钢管很密,可见要承受完全没有强度的混凝土板和梁需要很大的支撑力。在一楼,我们看到了施工后浇带,里面还有钢筋网。老师告诉我们在施工完成后这些后浇带就会被浇上。在一楼入口处旁边,大家还看到了地下室的通风采光口。(三)建筑内部12月19日是我们的最后一次实习。地点在学校的结构实验室。由于是大型的实验室,并且实验内容比较特殊,所以这个建筑的设计也有很多特别的地方。实验室采用大跨度,框架结构,其中屋顶为网架结构。在实验室的柱顶上安有预埋件和钢板,通过螺栓节点连接屋顶的平板网架。据老师讲,采用平板网架和螺栓节点,适合于跨度不大的结构(50-60m)。在建筑组合上采用了错层的组合方式。建筑主体空间为实验室,在南面又加设了第二层,作为公室。由于实验的要求,实验室中设置了10t的吊车,相应就有吊车梁。这一点与工业建筑很像。但据贾老师说,在吊车梁与高侧窗的设置上有点问题。高侧窗正好被吊车梁挡住,影响了其采光作用的发挥。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⑴在当初设计时就考虑吊车梁和高侧窗的相对标高,以免发生这种遮挡的问题。此外,在设计这种大型的车间形式的建筑物时,最好设在其相邻建筑物的南面,以免影响高侧窗采光。但这个实验室在这一点上设计的并不太合适,因为它建在建筑材料实验室的北面,采光会受到其影响。⑵在屋顶增加几条条形采光带,增加采光,以补偿侧窗造成的采光不足。但应注意屋顶的防水问题。实验室的另一个特别之处就在于它的地面。为增强建筑的刚度,墙和地面采用的整浇施工。据给我们讲解的周老师说,实验室内北部地面厚达1.2m,全为轻钢砼材料,因为北面安置有大型实验仪器,实验时对地面产生很大的荷载。而南面地面则和墙的厚度一样,采用预应力砼材料做成,为地面自承重。由于地面厚度相差较大,我们看到在厚薄地面的交界处出现了裂缝,但周老师说,这并不影响使用,也不会影响建筑的安全性。这使我们放心下来。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2022工程地质实习报告(精选7篇)
时间过得真快,一段时间的实习生活已经结束了,我们肯定学习到了不少学问,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实习报告吧。那么好的实习报告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2022工程地质实习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篇1
一、前言
主要说明实习的时间、地点、目的、任务及路线安排,实习队的组成,工作的方法,工作量以及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二、实习区概况
1.实习区的范围、地理位置、交通概况等,最好附上“工区位置图”。
2.实习区的区域地质概况
3.实习区自然地理概况,如地形、地貌、河流、气候等概况。
4.实习区社会经济概况。
三、地层
实习区的地层层序、时代、接触关系、厚度及分布状况。按照地层的新老关系,由老至新叙述各个时代地层的岩石组合特征、古生物特征、沉积特征、分布和出露情况、接触关系、厚度、地貌特征及特殊的识别标志。
四、岩石
叙述实习区出现的岩石类型,详细描述其特征。可按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的顺序分别叙述,要说明成分、结构、构造、产状、成因、时代等。
五、内动力地质作用
1.地壳运动及地质构造
概述实习区的大地构造位置、基本的构造格局、地壳运动、具体构造的类型和特征。对褶皱构造与断裂构造分别进行详细描述,并应附有素描图、构造剖面图等。
褶皱构造要描述构造的位置、范围、规模、长轴方向,核部的地层时代、岩性,两翼的地层时代、岩性、层序,两翼岩层的产状,轴面和枢纽的产状,最后确定褶皱的类型、褶皱的形成时期及形成机制。
断裂构造要描述断层的位置、方向、规模,断层面产状及形态变化,断层面、断层带的特征如擦痕、断层泥、断层角砾、断层崖等,断层两盘的地层时代、岩性,两盘岩层的产状,地层的牵引现象,伴生节理及构造岩等。
2.岩浆作用
按岩浆作用时代、作用方式及产状等进行描述。分析柳江向斜的形成与岩浆作用的关系。
3.变质作用
按变质作用方式分别进行描述。
六、外动力地质作用
1.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的类型、方式、产物及特征。
2.河流地质作用
描述河流的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特征。
3.海洋地质作用
描述海洋的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三角洲的形成及沉积特征
4.内动力地质作用与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关系
内动力地质作用与外动力地质作用的辩证关系
七、矿产
简述实习区内所出现的各种主要矿产资源,说明每一种矿产的赋存层位、规模、找矿标志、矿物组合和矿产应用等。
八、地质发展简史
根据实习区的地层、岩石、地质构造、岩浆及火山活动资料,综合分析本区的地质发展历史。从古到今按地质时代连续论述各时期发生的地质事件,包括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沉积演化、构造演化、岩浆活动、地壳运动等。
九、结束语
概括性地总结野外实习的主要成果,自己的收获和体会;野外实习方法上有哪些提高;哪一部分实习收获最大;野外实习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将来参加工作的意义,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今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篇2
一、实习概况:
本次实习为期一周,实习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和提高同学土木工程专业的热忱和爱好。实习包括课堂讲解和实地考察两部分。在课堂中,老师简洁讲解实习内容及各种地质相关内容,在现场依据详细状况姚老师深化分析,细心讲解,不仅使我们把握了野外实习的基本要领,还使我们对课程理论学问有了感性熟悉并加以巩固和深化。
二、实习内容:
岩石及边坡工程地质问题,地质实习本质就是讨论各种地质状况,其中一大块内容便是岩石和及其构成边坡的工程地质问题,因此,此次实习最大的内容就是观看各种岩石和分析其构成的边坡状况。实习中我们几乎每天都跟岩石和边坡打交道,老师也花了大半部分的精力讲解这部分的学问。我们看到了由残积土形成的土质边坡,其下的坡积物颗粒大小悬殊,工程性能很复杂,需要压实的能量相当的大。由于该坡的坡角和坡度均不大,这里只实行了最简易的边坡防护方式――铺一层水泥砂浆和插上一些排水管,但好像还是让人有些担忧。我们知道由于岩浆喷出地表后,快速结晶,以致其形成的岩石具有肯定的流淌性,并且排列有序,在此就可以用肉眼看到。该岩体结构是整体块状结构,强度较高,并且风化程度低,属于微风化程度,故此边坡稳定性相对较高,但由于该坡的结构面倾向和坡面倾向相同,且倾角小于坡面倾角,导致该坡存在潜在滑动问题。在这里我们测量了一组岩石的倾向、走向和倾角:65°,155°,35°。在地质灾难危急点,我们看到了一个路堑式边坡,该坡的结构体为散体状、碎裂状,风化程度高,属于强风化,稳定性较差。因此,该边坡防护实行就地取材,用片石做成坡角挡墙,坡面铺上一层水泥砂浆,插上一些排水管,但是山体的另一面则没有做任何防护,真为山下的居民担忧。我们还看到了由岩石和土构成的坡,该坡的表层是沉积土。由于该坡的地质构造产生的结构面倾角小而且与边坡平行,加上岩体属于全风化、强风化程度,导致该坡具有较严峻的失稳问题,因此其实行路堑式边坡加固方式,用铆钉、抗滑桩和挡墙做防护,这也是在高速大路上常见的防护方式。在其大路的剖面上我们看到了具有一层一层积累现象的层理层面构造的沉积岩,这也是本次实习唯一一处岩石类别为沉积岩的观看点,该岩为碎屑岩中的细砂岩、混砂岩,有明显的褶皱现象,较为完整,而且是倾斜背斜褶皱构造。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背斜褶皱现象,由此我感到相当的荣幸。在这,我和同组组员对背斜两翼岩石的倾向、走向和倾角进行了测量,左翼:73°,341°,34°,右翼:334°,240°,34°。
在大路旁我们看到路旁的花岗岩的风化作用包括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岩体的表面长着一颗树,自上而下患病着植物生长活动引发的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作用,这让我想起了郑板桥的一首《竹石》诗,不禁感叹大自然的力气。
最终我们考察了变质岩。变质岩是指地壳中已存在的岩石,由于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等造成物理化学环境的转变,处在高温、高压及其他化学因素作用下,使原来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一系列改变所形成的新的岩石。依据变质作用的地质成因和变质作用因素,将变质作用分为:接触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和动力变质作用。变质岩的结构可分为:变余结构(残余结构);变晶结构;碎裂结构。岩石经变质作用后常形成一些新的构造特征,这是区分于其他两类岩石的特有标记,是变质岩的作重要特征之一。原岩变质后仍残留有原岩的部分构造特征者叫变余构造。通过变质作用形成的新的构造叫变成构造:
a)板状构造岩石具有平行、较密集而平坦的裂开面劈埋面,沿此面岩石易于分裂成板体,原岩基本未重结晶,仅有少量绢云母或绿泥石。
b)千枚状结构岩石常呈薄板状,其中各组分基本已重结晶并呈定向排列,但结晶程度较低而使得肉眼尚不能辨别矿物,仅在岩石的自然裂开面上见有剧烈的丝绢完泽,系由绢云母、绿泥石小鳞片造成。常具挠具和小皱纹。
c)片状构在定向盈利的长期作用下,岩石中所含大量的片状、柱状矿物如云母、角闪石等,都呈平行定向排列,岩石中各组分全部重结晶,而且肉眼可以看出矿物颗粒。
d)片麻状结构以石英、长石等矿物为主,期间夹以鳞片状、柱状变晶矿物,并呈大致平行的断续带状分布而成,他们的结晶程度都比较高。
e)块状结构岩石中的矿物分布匀称,结构均一,无定向排列,这是大理石和石英岩常具有的构造。鉴别变质岩时,可先从观看岩石的构造开头,依据构造,将变质岩区分为片理构造和块状构造两类。然后可进一步依据片理特征和结构以及主要矿物成分,分析所属的亚类,确定岩石的名称。
三、实习感想
为期一周的地质实习很快的就结束了,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培育了对大自然的喜爱,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对地质科学的喜爱和爱好,而且还在实习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地质学问的了解,尤其是工程地质学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理解,从之前的感性熟悉升华为如今的理性熟悉,这种质的飞跃,应当归功于实践的作用。此外,在此次实习中我在老师身上学了不少的东西。体会最深的就是做事要仔细、不能懈怠,更不能放弃,爬山时,在老师的激励下,我坚持下来了,所以要.:做事要仔细,即使不喜爱的,也要努力去做,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让自己造福于人类!在实习中我还学到了许多的在学校课本上和学问里学不到的东西,这些都是在真正的实践中才能够得到巨大的熬炼的,我也信任我会做好这一切的,正是由于存在这样的问题,我才会将我全部的精力用在学习上,学习中我信任我会连续不断的做好的。通过实习我对自己更有信念了,这一次实习是给我的巨大的人生的财宝,信任我会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连续做好的!
四、实习目的及要求
1、培育同学吃苦耐劳、艰苦努力、遵守纪律、等优良品质和增加集体观念,总结此次实习与我们所学专业的相关联系。
2、熟悉了解水工建筑物中的工程地质条件和要求。
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a.地形地貌条件
b.岩石与土的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
c.地质构造
d.水文地质条件
e.物理地质作用
f.自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3、通过实习巩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联系现场实际,验证和拓宽视野,培育和实际工作力量。
4、通过实际考察,了解各种地质现象,增加感性熟悉。
五、实习总结:
经过五天的实地考察,我们学到了许多的东西,加深了对书本上老师所讲内容的熟悉,对三大类岩石有了一个感性的熟悉,让我知道了书本上的东西都是死的,假如你不和实际联系起来的话它只能变成无用的东西,所以我觉得应当尽量多的去实践,只是感觉实习时间太短了,感觉还不是很够用,假如能常一点的时间的话我们就能进行更深化的考察,对各种地址面貌有个更深的理解。这次实习也让我熟悉到团体协作的力气,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当中肯定要留意团队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力气。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篇3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我们对工程地质与土力学有了深刻的熟悉与了解,把握了关于工程地质与土力学中的基本学问,但是书本上的学问与实际状况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为了更好点的熟悉地质现象,加深对其了解,我们08级土木工程专业在六月三号在刘传孝老师的带领下开头我们的地质实习。
一、地质实习的目的
1、学会对岩石的肉眼判别
2、了解馒头山沉积岩的每一层的岩石组成及其颜色、厚度等
3、学会地质罗盘的用法方法
4、用地质罗盘测量实地测量岩层的产状(走向、倾向、倾角)
5、把握褶皱的基本学问和推断背斜、向斜的力量
6、现场熟悉断层、滑坡、岩层,背斜、向斜等地质现象
二、地质实习的过程
我们的实习分为两天(六月三、四号),六月三号实习地点是长清张夏镇满寿山和灵岩寺,实习项目是满寿山的岩层构成和滑坡、断层现象,六月四号的实习地点是苏庄,实习项目是背斜构造和地质罗盘的实习,六月四号下午我们结束地质实习,返回学校。
工程地质勘查实习总结
工程地质勘查实习总结范文
时间稍纵即逝,充满意义的实习生活结束了,这次实习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在实习报告中记录下这来之不易的成果吧。很好奇实习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我整理的工程地质勘查实习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工程地质勘查实习总结1
转眼之间,两个月的实习期即将结束,回顾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感触很深,收获颇丰。这两个月,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我自身的不懈努力,我学到了人生难得的工作经验和社会见识。
一、努力学习,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在工程地质勘查岗位工作的实习过程中,我始终把学习作为获得新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切实做到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思想上积极进取,积极的把自己现有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也才能检验知识的有用性。
在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中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在学校学到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很少用于社会实践中,这样理论和实践就大大的脱节了,以至于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找不到方向,无法学以致用。同时,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也是弥补自己的不足的有效方式。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社会在变化,人也在变化,所以你一天不学习,你就会落伍。通过这两个月的实习,并结合工程地质勘查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的工程地质勘查岗位工作各项政策制度、管理制度和工作条例,使工作中的困难有了最有力地解决武器。通过这些工作条例的学习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各项工作的理解,可以求真务实的开展各项工作。
二、围绕工作,突出重点,尽心尽力履行职责。
在工程地质勘查岗位工作中我都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每项工作。虽然开始由于经验不足和认识不够,觉得在工程地质勘查岗位工作中找不到事情做,不能得到锻炼的目的`,但我迅速从自身出发寻找原因,和同事交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至于迅速的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工作定位。为使自己尽快熟悉工作,进入角色,我一方面抓紧时间查看相关资料,熟悉自己的工作职责,另一方面我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使自己对工程地质勘查岗位工作的情况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认知和了解。根据工程地质勘查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优势,把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尽心尽力完成工程地质勘查岗位工作的任务。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我经常得到了同事的好评和领导的赞许。
三、转变角色,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从大学校门跨入到工程地质勘查岗位工作岗位,一开始我难以适应角色的转变,不能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认为没有多少事情可以做,我就有一点失望,开始的热情有点消退,完全找不到方向。但我还是尽量保持当初的那份热情,想干有用的事的态度,不断的做好一些杂事,同时也勇于协助同事做好各项工作,慢慢的就找到了自己的角色,明白自己该干什么,这就是一个热情的问题,只要我保持极大的热情,相信自己一定会得到认可,没有不会做,没有做不好,只有你愿不愿意做。转变自己的角色,从一位学生到一位工作人员的转变,不仅仅是角色的变化,更是思想观念的转变。
四、发扬团队精神,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协同其他同事。
在工作间能得到领导的充分信任,并在按时完成上级分配给我的各项工作的同时,还能积极主动地协助其他同事处理一些内务工作。个人的能力只有融入团队,才能实现最大的价值。实习期的工作,让我充分认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团队的精髓是共同进步。没有共同进步,相互合作,团队如同一盘散沙。相互合作,团队就会齐心协力,成为一个强有力的集体。很多人经常把团队和工作团体混为一谈,其实两者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优秀的工作团体与团队一样,具有能够一起分享信息、观点和创意,共同决策以帮助每个成员能够更好地工作,同时强化个人工作标准的特点。但工作团体主要是把工作目标分解到个人,其本质上是注重个人目标和责任,工作团体目标只是个人目标的简单总和,工作团体的成员不会为超出自己义务范围的结果负责,也不会尝试那种因为多名成员共同工作而带来的增值效应。
五、存在的问题。
几个月来,我虽然努力做了一些工作,但距离领导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如理论水平、工作能力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工程地质勘查岗位工作岗位还不够熟悉等等,这些问题,我决心实习报告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努力加以改进和解决,使自己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
工程地质勘查实习总结2
林州市地处太行山东麓,西依太行山连接黄土高原,东连华北平原,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上,林州地区各种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现象典型多样,并且出露良好,区内交通便利具有较好的实习条件,因此,从10月31日——11月4日进行了为期5天的实习,主要的实习对象是林州野外地质地貌以及本区的土壤、植被、气候等。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在于:
1、通过实习来印证、丰富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
2、通过实习,初步学会观测和分析实习地区的地质、地貌、土壤、水文和植被等自然地理现象,并掌握地质野外工作的一般方法,掌握地貌、土壤等野外考察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为将来教学和进行乡土地理调查打下基础。
3、通过实习,了解实习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一、林州简介
我们这次实习的地点是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林州,林州市区处于林州盆地之内,北纬36°线大致横穿林州盆地中央。盆地西界为太行山,东部为低山丘陵,北止于太行山与东部丘陵相接的姚村,难道东部丘陵与太行上相连接的合涧镇。盆地略呈南北延伸的长方形,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约5-10公里。盆地形态很完整,构成一个独立的自然单元。林州市位于盆地东缘,恰在盆地纵长方向上的中央。盆地海拔450米,盆地内为第四系黄土覆盖,土层深厚,地表平坦。盆地走向为北北东—南南西向,西侧的太行山受林州断层制约并为断层仰测,平均海拔高出盆地400—500米,东侧为东部丘陵,高出盆地100—200米,为林州断层的下降盘。
对于此次实习地林州,根据一路所见及一些书本知识,我把林州的概况分为以下几大方面。
1. 地质基础
林州地区出露的地层最古老的是太古界片麻岩,最新的是近代冲积层。其中发育较为完善的是太古界、远古界和下古生界地层,上古生界和中古生界地层本区缺失或为新生界地层所覆盖。本区地质现象丰富多样。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都有分布,其中变质岩和沉积岩分布最为广泛;地层多样,太古界、元古界、中生界、新生界地层均有分布,太古界地层主要分布着各类片麻岩,元古界地层以石英岩为主,古生界的寒武纪地层分布有竹叶状灰岩和鲕状灰岩,奥陶纪地层主要为灰岩,新生界未胶结的沉积物,各种规模的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典型。
2. 褶皱和断层构造
林州盆地地处太行山南段山前过渡带(指太行山主要山体与华北平原之间的倾斜地带),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山西台背斜东部边缘的太行山隆起,中生代的构造变动是太行山南段的前中生代地层形成宽缓的背斜隆起,并伴随着大量的断裂发育和岩浆侵入活动。林州盆地的西侧为林州断层,在地形上为陡峭的悬崖,断层线走向为nne。断层在盆地西部延长35公里,断层的上升盘位于断层西部,平均高出林州盆地400—500米,基部出露的是太古界片麻岩,上覆远古界震旦系石英岩和古生界页岩、鲕状灰岩。林州盆地是伴随着林州断层生成的,又形成了盆地内许多强度不等的褶皱构造,在盆地边缘常形成小型褶皱出现。在盆地西侧山体,断层的接触关系是太古界片麻岩与中奥陶纪灰岩相接触。
3. 地表形态
林州地区大致可分为三部分:西部是陡峻的太行中山,浑圆的中部丘陵和黄土覆盖的林州盆地。
4. 气候状况
林州盆地位于华北大平原的西南部和山西高原的交界地带,东部距海不远属于北温带东亚季风气候区的范畴。按行星风讲,一年中受盛行西风的影响很重。气团方面则是基地气团和热带海洋气团的交替又严重地支配了这里的气候规律。
5. 水文概况
本区河流皆发源于太行山东坡,与太行山构造方向近于垂直,盆地北部为漳河,中部为洹河,南部是淅河,各和均由西向流经盆地,在盆地东部的平原地区先后与卫河上源各河交汇。各河谷水文均具有干燥气候区域、山地和平原的河谷特征。河流在山中时,比降大,下蚀力强,到盆地中心河流干涸成砾石浅滩。
6. 土壤概况
本区土壤磷、钾肥充足,透水、蓄水性适中,肥力较高,但植被稀疏,坡陡土薄,冲蚀作用严重。若能按坡度的急缓,划分宜农、宜林、易牧的范围,开展水土保持,增施氮肥,则土壤的肥沃程度必能更高。
7. 植被概况
林州地区的天然树木,早被砍伐破坏,现有树木基本上是近几十年植树造林的结果。植被中主要的树种有槲、栎、槐、杨、板栗、山楂、山皂荚等,草本有蓑草、苦草及木本科草类等为优势种。
8. 交通状况
林州市交通、通信便利,境内铁路连接京广线;国家干线公路胶(东)长(治)线横穿东西,新(乡)河(口)线纵贯南北,地方干线公路直通境外;行政村道路硬化率达到85%以上,全市通信建设已达到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9. 物产状况
本区物产资源丰富。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铁、铅、锌、铜、煤、石灰石、白云石、石英岩、大理石、花岗岩等20多种农业方面,盛产小麦、玉米、谷子、红薯、大豆、花生、棉花、油菜等。传统的土特产品享誉海内外,新的名优特产品不断涌现,柿子、核桃、山楂、板栗、花椒、蚕茧等土特产品和花岗岩、大理石等优质工艺品,带着林州人民的勤劳、纯朴和红旗渠故乡的深情厚意,走出国门,奔向世界,架起了一座座友谊的金桥。
10. 经济概况
本区经济发展迅速。创造了红旗渠奇迹,并培育了“红旗渠精神”的林州人民,在经济建设中再显身手。10万建筑大军以“红旗渠传人”的姿态。遍布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500多个县、市,建立了北京、天津、上海、太原、长治、郑州、西安、新疆等12个建筑基地,并已打入南也门、科威物、俄罗斯、等国际市场。近几年来,林州旅游业发展迅速,有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拉动当地各项产业的发展。
11. 旅游业发展情况
林州市自然风光秀丽多姿,名胜古迹闻名遐迩,素有“太行天然公园”之称的林滤山风景名胜区、龙头山风景名胜区和“人工天河”——红旗渠、国家级森林公园——五龙洞,以其独特的雄、险、奇、秀、幽令中外游客留连忘返。王相岩、惠明寺等文物古迹更引发华夏子孙的悠悠情思。“亚洲第一|世界一流”的林滤山国际滑翔基地,吸引中外滑翔运动健儿来此大展风姿。
二、区域地层与岩性
林州地区的地质现象比较典型,出露良好,最古老的是太古界的片麻岩,最新的是近代冲积层。其中,发育较完善的为太古界、元古界和下古生界地层。上古生界和中生界地层本区缺失或为新生界地层所覆盖。太古界时期,以片麻岩、片岩为主的变质岩类居多,元古界中石英岩广泛分布,其波痕、泥裂构造清晰可见,古生界中的灰岩较多,尤其是寒武系的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和早奥陶的白云质灰岩,在林州地区分布较广。新生界的砾岩在该区也很具有代表性。
;地质实习报告的编写
一、地质实习报告
(一)地质实习报告编写要求
在野外填图工作结束以后,就转入室内整理阶段。
首先要整理野外的所有原始资料,完成野外实际材料图;审阅野外记录本;清理和核对标本;对化石标本详细研究,准确确定地层的时代;整理各项鉴定、化验成果等。其次要清绘地质图,对图面进行整饰,出露不好的推测地段用虚线表示。图面上的界线、符号、数据都要清绘得整洁、美观、匀称。画好图廓,写好图名、图例、比例尺等。
最终成果整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编写报告。编写实习报告是对实习期间所观察到的各种地质现象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并以简练流畅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是系统化地认识实习内容的过程,也是进行地质思维训练、熟悉地质研究成果及科研报告编写程序的过程。实习报告内容要真实、丰富,图文并茂,有理有据。因此衡量地质报告质量的标准就是地质报告的完整性、报告中资料的真实性、精确性以及报告组织的合理性和流畅性等。具体要求如下:
(1)每位同学编写一份,归纳、分析观察到的地质现象,综合成文;
(2)资料应主要来自野外观察,内容符合实际情况。可参考教师讲课及实习指导书上的内容;
(3)使用地质术语,重点突出,有理有据,概念正确,条理清楚,文字通顺,字迹工整。
(4)文字叙述与图件相配合。图件要求:内容正确,结构合理,整洁美观,要素齐全。
(5)字数要求在5000~10000字之间。报告要有封面、目录和章节。
(二)地质实习报告内容
地质报告的主要章节有:前言;地层;岩石;构造;矿产;区域地质发展史;结束语。根据工作任务和工作手段可增加一些专门性的章节,如水文地质、地震地质等。各章节的一般内容简述如下:
1.前言
实习区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图幅编号、名称、范围和总面积;自然地理特征,山川形势,地形的特征,山岭及河谷的绝对标高和相对标高,露头情况,植被覆盖程度,气候特征等。
实习区的经济和交通概况,工业、农业的发展情况,人口密度,资源开发及交通路线等。
实习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地质构造的最主要特征,以往地质研究的历史及研究程度简述及评价。
本次实习的性质、目的、任务,主要解决哪些地质问题,实习的组织情况,实习时间的安排,实习中主要采用的方法、手段,最终提交的成果等。
最好附有“测区交通位置图”、“地质研究程度图”和“大地构造位置图”等。
2.地层
概述实习区地层发育情况,所有地层时代,主要岩性特征,古生物化石的概貌等,然后应该根据地层时代的新老关系,由老至新详细叙述地层各组、段的分布特征,出露情况,岩性特征,所含化石的种属、时代划分及其依据、接触关系、厚度等。
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根据实测剖面及实测填图时的野外记录综合叙述,并附上实测或路线地质剖面图、素描图等。
3.岩石
叙述实习区出现的岩石类型,详细描述其特征和分布规律。可按照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顺序分别叙述,说明各类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产状、成因、地质时代等。
对于岩浆岩的叙述首先应该进行分类,按照基性、中性、酸性,或者按照侵入岩、喷发岩,或按岩体的大小进行分类命名。综述区内的岩浆岩发育的特征之后,应该逐一描述该区出露的各个岩体的特征,包括岩体出露的位置、规模,所处的构造部位,岩体的形状,与围岩接触关系及产状特征,岩体内的分相情况,岩石类型及名称,岩体内外接触带的蚀变特征等。然后要叙述岩石的物质组成,包括岩石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岩石的结构构造特征,岩石所经受变化及改造等。说明岩石类型、形成时代,与围岩的关系、含矿性等。
沉积岩主要按照物质来源分为外源沉积岩和内源沉积岩。外源沉积岩主要包括陆源碎屑岩和火山碎屑岩,以前者为主;内源沉积岩在实习区主要是碳酸盐岩。分别就各类岩石的岩性特征及其产状、成因、形成过程等进行分析、描述。
变质岩在实习区出露较少,可简单描述。
岩石学的研究除在野外详细收集第一手资料外,还需进行镜下鉴定及各种化学分析测试工作。通过这些资料的深入研究,寻找其内在的规律性。
4.构造
首先概述实习区构造的总体面貌及所处大地构造位置,然后分别描述具体的构造单元。
对于褶皱的描述要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先叙述褶皱构造的位置、范围、规模,后叙述组成褶皱的地层,包括褶曲核部的地层时代、岩性,褶曲翼部的地层时代、岩性、层序等。进一步应该详细地描述褶皱的形态,如褶皱轴的方向、褶皱轴面和枢纽的产状,将褶皱进行形态分类,讨论褶皱形成时期,褶皱的形成机制等。
对于断裂构造要侧重区域性断裂的描述。如断层的位置、规模(一般用断层所经过的两个或几个地名来命名);断层面的走向、倾向和倾角;断层两盘的地层时代、岩性以及构造变动。断层的构造现象,如构造角砾、片理化、断层泥、透镜体、拖曳褶皱、伴生节理、地层的牵引现象;断层面的形态变化、断面上的擦痕及其产状。推测断层形成及发展演化的历史,断层产生的力学机制等。
构造分析,要将褶皱、断裂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根据不同时期分析它们的形变特征,推断地壳活动的规律性。更重要的是论述构造与矿产、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地震地质的关系。
构造形态特征和空间关系往往用图能够更明确和直观地表达,因此要尽量用各种图件帮助叙述,如各种比例尺的剖面图、素描图、照片、录像等。
5.区域地质发展史
根据地层、岩石、构造等综合分析,反映出当时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以及沉积演化、构造演化、岩浆活动、地壳运动等地质变迁过程,恢复实习区地质发展历史。简明扼要地、由老到新地按地质时代连续陈述各地质时期所发生的各种地质事件。本区太古界以后地史时期中地层缺失O2、O3、S、D、C1、T1、T2、T3、K及R。出现4次角度不整合(不考虑孙家梁组与第四系之间的角度不整合),3个平行不整合,1个沉积不整合接触关系。这些是重要的讨论线索。可按这些基本地质事实恢复该区的地质发展史,进而了解华北地区的地质演化史。
6.矿产
从最主要矿产开始,说明矿产所在位置、矿种、矿床类型、规模,各种化验分析数据,矿物组合,地球化学特征,各种工程揭露的实际资料,各种经济指标,找矿标志及矿床成因等。目的是为进一步找矿勘探提供依据。
分别叙述金属矿产(如铁、铜、铅、锌等)和非金属矿产,尤其是煤和石油等。根据区内地质特征的综合分析,提出找矿远景和找矿方向。
地质报告中除以上必不可少的章节外,还可有些专门性章节内容,如“地貌-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地质”等,但要经过专门性工作之后,才能单独列章节。
7.结束语
结束语是对整个地质测量工作的结论和评价,要明确而简练。概括性地肯定工作的主要成果,新的发现,新的认识等;简明叙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哪些问题需待解决;对进一步的工作提出建议。
结语要实事求是,对工作要正确评价,认真负责。地质测量工作的质量反映在全部工作的成果中,而不在于结论写得冠冕堂皇。也不必过于谦虚,埋没成绩。对于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工作的建议要准确而中肯。
需要指出的是,工作中所使用的地质符号与图例应符合国土资源部门规定的图式图例。本次实习可用实习指导书中所提供的图例和符号。
二、实习成绩评定
实习成绩的评定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纪律的情况及所编写实习报告的质量。实习总成绩应包括平时成绩、小测验成绩和实习报告成绩三部分。
平时成绩侧重于学生在野外和室内学习的认真程度,野外记录簿记录的质量,遵守纪律的情况等。
小测验成绩包含野外现场提问,室内讲课提问和室内考核,目的在于检查学生掌握地质基础知识的程度及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习报告成绩应考虑资料选用、章节安排、内容取舍、专业术语的应用等是否得当,论述是否有据、合理,图件内容、要素是否齐全,文笔是否通顺等。
实习总成绩采用五级制: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地质实习报告怎么写
摘要: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是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在保证外业和实验资料准确可靠的基础上,文字报告和有关图表应按合理的程序编制。要重视现场编录、原位测试和实验资料检查校核,使之相互吻合,相互印证。地基岩土分层是一个重要环节,要根据岩土地质时代、土的成因类型、岩土性质、状态、岩石风化程度和物理力学特征合理划分。岩土的工程力学性质是根据原位测试和实验资料的数理统计值综合判定。报告要充分搜集利用相关的工程地质资料,做到内容齐全,论据充足,重点突出,正确评价建筑场地条件、地基岩土条件和特殊问题,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合理适用的建议。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 报告 图表 编制程序 岩土分层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是工程地质勘察的最终成果,是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报告是否正确反映工程地质条件和岩土工程特点,关系到工程设计和建筑施工能否安全可靠、措施得当、经济合理。当然,不同的工程项目,不同的勘察阶段,报告反映的内容和侧重有所不同;有关规范、规程对报告的编写也有相应的要求。下面着重谈一谈有关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工作,且侧重于详细勘察阶段。
1 报告的编制程序
一项勘察任务在完成现场放点、测量、钻探、取样、原位测试、现场地质编录和实验室测试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即转入资料整理工作,并着手编写勘察报告。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工作应遵循一定的程序,才能前后照应,顺当进行。不然的话,常会出现现场编录与实验资料的矛盾、图表间的矛盾、文图间的矛盾,改动起来费时费力,影响效率,影响质量。
通常的编制程序是:
(1)外业和实验资料的汇集、检查和统计。此项工作应于外业结束后即进行。首先应检查各项资料是否齐全,特别是实验资料是否出全,同时可编制测量成果表、勘察工作量统计表和勘探点(钻孔)平面位置图。
(2)对照原位测试和土工试验资料,校正现场地质编录。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但往往被忽视,从而出现野外定名与实验资料相矛盾,鉴定砂土的状态与原位测试和实验资料相矛盾。例如:野外定名为粘土的,实验出来的塑性指数却《17;野外定名为细砂的,实验资料为中砂,其0.25~0.5mm颗粒含量百分比达50%以上;野外定为可塑状态粘性土的,实验出来的液性指数却《0;野外定为稍密状态的砂性土,标准贯入击数却《10击;野外定为淤泥或淤泥质土的,实验出的孔隙比却《1;野外定为硬塑粘性土的,标贯击数却《18击……产生诸如此类的矛盾,或由于野外分层深度和定名不准确,或试验资料不准确,应找出原因,并修改校正,使野外对岩土的定名及状态鉴定与实验资料和原位测试数据相吻合。
(3)编绘钻孔工程地质综合柱状图。
(4)划分岩土地质层,编制分层统计表,进行数理统计。地基岩土的分层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因此,此项工作必须按地质年代、成因类型、岩性、状态、风化程度、物理力学特征来综合考虑,正确地划分每一个单元的岩土层。然后编制分层统计表,包括各岩土层的分布状态和埋藏条件统计表,以及原位测试和实验测试的物理力学统计表等。最后,进行分层试验资料的数理统计,查算分层承载力。
(5)编绘工程地质剖面图和其它专门图件。
(6)编写文字报告。按以上顺序进行工作可减少重复,提高效率;避免差错,保证质量。在较大的勘察场地或地质地貌条件比较复杂的场地,应分区进行勘察评价。
2 报告论述的主要内容
报告应叙述工程项目、地点、类型、规模、荷载、拟采用的基础形式;工程勘察的发包单位、承包单位;勘察任务和技术要求;勘察场地的位置、形状、大小;钻孔的布置者和布置原则,孔位和孔口标高的测量方法以及引测点;施工机具、仪器设备和钻探,取样及原位测试方法;勘察的起止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质量评述;勘察工作所依据的主要规范、规程;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报告应附勘探点(钻孔)平面位置图、勘探点测量成果表和勘察工作量表。倘若勘察工作量少,可只附图而省去表。一个完整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由下面几部分组成。
2.1 地质地貌概况
地质地貌决定了一个建筑工地的场地条件和地基岩土条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论述:(1)地质结构。主要阐述的内容是:地层(岩石)、岩性、厚度;构造形迹,勘察场地所在的构造部位;岩层中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和风化、破碎程度。由于勘察场地大多地处平原,应划分第四系的成因类型,论述其分布埋藏条件、土层性质和厚度变化。(2)地貌。包括勘察场地的地貌部位、主要形态、次一级地貌单元划分。如果场地小且地貌简单,应着重论述地形的平整程度、相对高差。(3)不良地质现象。包括勘察场地及其周围有无滑坡、崩塌、塌陷、潜蚀、冲沟、地裂缝等不良地质现象。如在碳酸盐岩类分布区,则要叙述岩溶的发育及其分布、埋藏情况。如果勘察场地较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