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关于牧童的古诗六首有哪些
1、《牧童》吕岩〔唐代〕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翻译: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2、《牧童诗》黄庭坚〔宋代〕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翻译: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啊,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3、《所见》袁枚〔清代〕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翻译: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
4、《村晚》雷震〔宋代〕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翻译:在一个长满水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5、《清明》杜牧〔唐代〕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翻译: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6、《题画》袁枚〔清代〕
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
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翻译:乡村傍晚雨后初晴的天空格外明朗,桃花映照在水中,显得更加鲜艳。放牛的牧童也不知道去哪里了,只看见远处牛背上有一只鸥鸟,正睡得香甜。
吕岩《牧童》古诗赏析
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吕岩《牧童》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原文
《牧童》唐代: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译文
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注释
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铺:铺开。
横野:辽阔的原野。
弄:逗弄,玩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赏析
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牧童》一诗,不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诗中尽道牧童生活的闲逸与舒适。此诗委婉劝说钟傅趁早离开那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官场,回归田园,过牧童那样无欲无求的生活。在此诗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现为迷失在宦途中的钟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本诗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关于牧童的古诗十首
有关牧童的古诗十首如下:
1、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时复往来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
2、阴村烟树暝黄昏,一簇人家半掩门。看尽栖鸦啼噪后,牧童归去雨声繁。
3、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5、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6、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7、东风放牧出长坡,谁识阿童乐趣多。归路转鞭牛背上,笛声吹老太平歌。
8、春暖平原烟草肥,柳阴牧罢夕阳微。儿童惯识林塘路,纵著鞭绳月下归。
9、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0、半坞夕阳红树叶,一村鸡犬野人家。牧童歌笑牛羊下,太古淳风尽属他。
牧童这首古诗的意思
《牧童》是唐朝诗人吕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反映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
全诗的字面意思: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全诗如下: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赏析:
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
牧童的古诗有哪些呢
牧童的古诗如下:
1、牧童歌笑牛羊下,太古淳风尽属他。——《秋日山行》
翻译:远远的传来嘹亮欢快的歌声,原来傍晚放牛的小牧童归来了。
2、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宋代雷震《村晚》
翻译: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3、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唐代卢肇《牧童》
翻译:谁能比得上牧童的心境呢,他趴在牛背上睡着,周围满是秋声。
4、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唐代吕洞宾《牧童词》
翻译: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牧笛逗弄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
5、东风放牧出长坡,谁识阿童乐趣多。——宋代周敦颐《牧童》
翻译:春风吹拂,活泼可爱的小牧童赶着牛儿,爬上长长的山坡。抓蚂蚱,捕蜻蜓,春天的田野里,乐趣多多。
关于牧童的古诗
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所见
清代: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田家元日
唐代: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村晚
宋代: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牧童
唐代:刘驾
牧童见客拜,山果怀中落。
昼日驱牛归,前溪风雨恶。
牧童
唐代:卢肇
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
时复往来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
山中
唐代:李涉
无奈牧童何,放牛吃我竹。
隔林呼不应,叫笑如生鹿。
欲报田舍翁,更深不归屋。
牧童的古诗诗句
1、牧童向日眠春草,渔父隈岩避晚风。——出自唐·杜荀鹤《途中春》
2、牛闲牧童卧,犬吠市船归。——出自南宋·陆游《羸老》
3、所念牛驯扰,不乱牧童心。——出自唐·储光羲《牧童词》
4、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出自宋·雷震《村晚》
5、牧童时时放野火,耕夫怒击樵夫剁。——出自元·王冕《虾蟆山》
6、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出自唐·卢肇《牧童》
7、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出自清·袁枚《所见》
8、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出自宋·华岳《骤雨》
9、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出自唐·杜牧《过骊山作》
10、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出自唐·韩愈《石鼓歌》
11、牧童见客拜,山果怀中落。——出自唐·刘驾《牧童》
12、千金估客倡楼醉,一笛牧童年背歌。——出自宋·刘过《喜雨呈吴按察》
13、会须少缓丹青笔,更倩牧童横笛归。——出自宋·华岳《田家 其一》
14、无奈牧童何,放牛吃我竹。——出自唐·李涉《山中》
15、牧童避雨归来晚,一笛春风草满川。——出自南宋·陆游《杂感》
16、牧童披短蓑,腰笛期烟渚。——出自唐·于濆《山村晓思》
17、老农私与牧童论,纷纷便是仓箱本。——出自唐·李咸用《春雨》
18、山村牧童遭虎噬,血肉俱尽余双髻。——出自南宋·陆游《捕虎行》
19、牧童斯在眼,田父实为邻。——出自唐·杜甫《从驿次草堂复至东屯二首》
20、远岸牧童吹短笛,蓼花深处信牛行。——出自唐·刘兼《莲塘霁望》
21、牧童牛背柳风斜,短笛吹红几树花。——出自现代·老舍《北戴河赠四友诗 赠李可染》
22、借问牧童应没酒,试尝松子又生仁。——出自明·唐寅《落花图咏》
牧童的古诗句
《所见》
清代: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释义: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扩展资料:
《所见》赏析: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
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