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是什么意思
- 可怜夜半虚前席
-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赏析
-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是什么意思
- 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 可怜夜半虚前席,这句是什么意思
-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意思
- 请问一下“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出自哪位作者的哪首诗
-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是什么意思
- “可怜夜半虚前席”是什么意思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可惜文帝半夜移动坐席听讲,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
原文:
《贾生》
唐代: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汉文帝在宣室中因求贤征询贾谊的政治见解,贾谊才气纵横,无与伦比。可惜文帝半夜移动坐席听讲,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
扩展资料:
解析
点破而不说尽,有论而无断,并非由于内容贫弱而故弄玄虚,而是由于含蕴丰富,片言不足以尽意。诗有讽有慨,寓慨于讽,旨意并不单纯。从讽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并不在此。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
在寓讽时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诗人夙怀“欲回天地”的壮志,但偏遭衰世,沉沦下僚,诗中每发“贾生年少虚垂涕”、“贾生兼事鬼”之慨。这首诗中的贾谊,正有诗人自己的影子。概而言之,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悯。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
唐·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
汉文帝在宣室中因求贤征询贾谊的政治见解,贾谊才气纵横,无与伦比。
可惜文帝半夜移动坐席听讲,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
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唐文宗年号,836—840年)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与温庭筠合称“温李”,与杜牧并称“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赏析
可怜夜半虚前席,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维妙维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
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概极深沉。
扩展资料
1、《贾生》诗词原文
《贾生》——唐代: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汉文帝在宣室中因求贤征询贾谊的政治见解,贾谊才气纵横,无与伦比。可惜文帝半夜移动坐席听讲,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
2、《贾生》创作背景
关于本诗的写作年代,有两种说法。其一为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中谓此诗为李商隐在公元848年(大中二年)正月受桂州刺史郑亚之命,赴昭州任郡守时所作。另一说为杨柳提出,认为此诗当于大中二年三、四月间李商隐离开桂林北上后滞留荆巴时期所作。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是什么意思
1、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贾生》。
2、意思: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3、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4、此诗寓慨于讽,深刻而具有力度,在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中,寄寓作者自己在政治上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感伤。
扩展资料
关于此诗的写作年代,有两种说法。其一为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中所言,“此盖至昭州修祀事,故以借慨”,意谓此诗为李商隐在大中二年(848年)正月受桂州刺史郑亚之命,赴昭州任郡守时所作。
因李商隐时为一郡之长,故须主奉祭祀大事,于是借题发挥,创作了本诗。另一说为杨柳提出,认为此诗当于大中二年三、四月间李商隐离开桂林北上后滞留荆巴时期所作。(见《李商隐评传》)
这首诗的作者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与藩镇跋扈深为不满。而且李商隐被卷入了牛李党争,屡受排挤,怀才不遇。
于是他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通过讽刺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知贤的行为,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即晚唐帝王也像文帝一般,表似开明,实则昏聩无能。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贾生
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首先,李商隐的这首诗是为了表达自身在晚唐昏暗的朝廷官场环境下怀才不遇的心境。
其次,《贾生》是李商隐用来借古讽今的诗作。西汉初年的贾谊虽然曾一度被贬谪外放,却并没有不受重用。相反,汉文帝对贾谊的观点非常重视,甚至拜其为自己儿子的老师。宣室谈话,是二次召贾谊入朝时的会见,只因宣室中的祭品还在,二人的话题才转移到了鬼神方面去了。
作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其代表作有《过秦论》、《治安策》和《论积贮疏》等,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被后世誉为“西汉鸿文”。
据《汉书·贾谊传》记载,汉文帝刘恒执政初期,就因听闻贾谊从小就有“洛阳神童”的名号,故而特意召其入朝担任博士,而当时贾谊才二十余岁。当时的博士,多为年老时多的学者,主要用来执掌天下典籍和文献,以备皇帝随时咨询。换言之,类似于后世的参谋部或者智库的角色。
相较于其他博士,贾谊可谓是英气逼人、少年得志。每当文帝与诸位博士进行策论之时,其他老博士欲语不能之际,贾谊总能提出独到的见解,他也因此深受文帝的宠信。入朝不足一年,贾谊就被破格提拔成为太中大夫,俸禄千石。
面对汉文帝求贤若渴般的询问,贾谊向其抛出了一系列策论,并明确提出了居安思危、革除弊政的建议。在《过秦论》中,贾谊明确引述秦朝二世而亡的故事,向文帝讲述‘前车覆,后车鉴’的道理。“看到前面的车子倒下了,后面的车子就应当引以为戒”,这便是成语“前车之鉴”的由来。
然而,自古以来改革变法多为不易。任何一个时代的改革者,都会面临巨大的阻力。抱残守缺的既得利益者,是无法在短时间内清理干净的。比如战国时期,楚国吴起变法就曾因时间急促、政策过于激进而夭折;相比之下,秦国商鞅变法则在汲取了魏国李悝变法经验、承袭了秦献公新政的基础上得以长久推行,并“奋六世之余烈”,到了秦始皇时期才算基本完成。
贾谊入朝后不久,便向汉文帝提出了“兴礼乐、改正朔、易服色”等一系列改革建议,并明确提出了包括削弱藩王和列侯、收拢天下财权的主张。可是问题在于,当时汉文帝才刚刚在宗室和功勋元老们的支持下清理了吕氏势力,权势尚未稳固,贾谊的建议不仅阻力甚大,反而不符合汉初修生养息的国策。
当然,汉文帝绝非庸主,他非常清楚贾谊在削藩、削弱功勋集团、增加中央财政等主张对于巩固皇权是多么的重要。文帝二年,皇帝依据贾谊《论积贮疏》中的建议,加强了重农轻商的政策,促进了天下农耕的繁荣。不久,文帝又依照贾谊的献策,迫使功勋元老集团的列侯们陆续离京,前往自己的封地,削弱了元老派对朝局的影响力。基于此,文帝决定再度提拔贾谊,准备任命他为公卿,这遭到了元老朝臣们的强烈反对。
以周勃、灌婴、张相如、冯敬等人为代表的元老们,诬蔑贾谊独断专权、破坏国家祖制,强烈反对汉文帝的这项任命。 除此之外,因贾谊经常对文帝身边的宠臣邓通鄙夷和讥讽,招致后者的忌恨,于是也在文帝面前煽风点火、诋毁贾谊。看到阻力甚大,文帝便放弃了对贾谊的任命,转而将其外放到南方楚地的长沙国去了。长沙国是汉高祖刘邦留存下来的唯一一个异姓诸侯国,第一任开国君主是汉朝开国功臣吴芮。
贾谊受命前往楚地担任太傅之时,长沙国已经是第五任君主吴著时期了。或许在汉文帝眼中,将贾谊外放既可以锻炼这位年轻人的施政手腕,又能够将其暂时摘除中枢权力的漩涡之中。不过,贾谊显然并未领悟汉文帝的良苦用心,长途跋涉、远离家乡的经历,促使其充满了挫败感和悲观情节。身在楚地的文人,不可避免地想到了离世尚不足百年的屈原。当年,屈原亦是力主楚国革新,却遭佞臣权贵的谗毁而被楚怀王贬谪出京的。为此,贾谊在途经湘江之时还特意写下了千古流传的《吊屈原赋》,借以抒发心中怀才不遇的愤慨。
按理说,贾谊身在长沙国之后,应该反思自身,改变自己政治手段过于刚硬、主张过于激进的缺点,吸取当年屈原失败的前车之鉴。但是年轻气盛的贾谊,实在难以改变自身的性情,并在外放长沙的第三年向文帝上了著名的《谏铸钱疏》,并在里面明确指出宠臣邓通和吴王刘濞自铸铜钱势必引发经济动荡、天下大乱。可是问题在于,吴国坐拥汉朝上好的铜矿资源、自成体系,朝廷难以长臂管辖。邓通身为宠臣,其私自铸造铜钱的背后,本就是朝廷对抗藩王的暗棋,同样也无法废黜。所以,贾谊的这次上奏不仅未能起到效果,反而加深了邓通对他的憎恨。
不过,恰在贾谊担任长沙王吴著的太傅之时,朝中的功勋元老集团却接连遭受重创。原来曾压制过贾谊的灌婴已死,周勃也在冤案被赦之后不问政事了。很快,汉文帝就将贾谊从楚地召回,二人在未央宫祭神的宣室相谈甚久。需要指出的是,晚唐诗人李商隐曾有诗作《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然而事实上,汉文帝绝非故意冷落贾谊,只是双方谈话太过于投机,后来话题又从祭祀拓展至鬼神了而已。
当然,汉文帝既不是晚唐皇帝,也不是楚怀王。作为“文景之治”的开创作,他非常清楚人才治国的重要性和贾谊的才干。为了能够将改革措施长久落实,文帝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在贾谊二次入朝之后,“拜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刘揖是文帝的少子,自幼喜好读书,可以说是汉文帝诸子中寄予希望最大的一个。在汉文帝看来,贾谊关于巩固朝政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不宜过于急迫。文帝吸取了秦朝的前车之鉴,最终做出了让贾谊对自己的继承人言传身教的决定。
凭借多年外放的见闻,以及对时局的潜心研究,他一方面依据异姓王和同姓王接连造反的教训提出了削藩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也指出了和亲政策绝非长久之计,在匈奴问题上必须保持居安思危的态度;最后,他一直对商人经济力量膨胀的警惕,极力主张收拢铸币权回归中央,并推行重农轻商政策。
然而遗憾的是,在贾谊担任梁怀王太傅之职的第四年,梁怀王在朝见文帝的途中不幸坠马而亡。此事对贾谊的打击极大,这不仅仅意味着其身为师长和监护人的严重失职,更是影响了自己和汉文帝宏大改革计划的实施推动。此后,虽然贾谊依然尽心尽力地替汉文帝出谋划策,并制定了预防吴楚藩王叛乱的策略,但最终心力憔悴、丧失了对人生的信心。去世之时,年仅33岁。
后来汉景帝、汉武帝时期,朝廷频频对地方藩王做出削藩试探,并在平定了吴楚七国之乱以后,又以“推恩令”的方式加速了藩国的瓦解。至于功勋元老集团,则以名将周亚夫的冤死而烟消云散。那位颇受文帝喜爱的佞臣邓通,更是被景帝以过境采矿的罪名,罢了官、没收其全部财产,最后饿死于雅安。而当藩王、元老集团和商人势力相继剪除以后,汉朝开始在武帝的统御下抛弃了对匈奴的和亲政策,掀起了一场席卷整个东亚大陆的战略大反击。
贾谊宛若文帝时期上的一颗流星,却因此照亮了西汉帝国的霸业!
可怜夜半虚前席,这句是什么意思
全句为: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翻译成白文是:可惜到了半夜前面的坐垫空了出来, 文帝不问天下苍生而去问鬼神之事.
出自李商隐的《贾生》
作者是想表达:自己有满腹的经论,有渊博的学识,但是皇上却不识自己的大才,而是相信鬼神之说.一方面感叹自己怀才不遇,一方面讽刺当时执政者的昏庸无能!
有疑问可追问,望采纳,谢谢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意思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意思是:可惜文帝半夜召见贾谊,移膝贴近贾谊听讲,不是询问百姓生机,而是问起鬼神之事。“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出自唐诗诗人李商隐的《贾生》。
《贾生》
李商隐〔唐代〕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释
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才调:才华气质。
可怜:可惜,可叹。
虚:徒然。
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苍生:百姓。
赏析
全诗前两句“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看似在写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与后文形成鲜明对比。第三句“可怜夜半虚前席”承、转交错,写文帝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却是不问苍生问鬼神。全诗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请问一下“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出自哪位作者的哪首诗
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是什么意思
意思: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出自:唐 李商隐《贾生》
原诗:
贾生
唐代: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释义:
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
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为李商隐在大中二年(848年)正月受桂州刺史郑亚之命,赴昭州任郡守时所作。因李商隐时为一郡之长,故须主奉祭祀大事,于是借题发挥,创作了本诗。另一说为杨柳提出,认为此诗当于大中二年三、四月间李商隐离开桂林北上后滞留荆巴时期所作。
这首诗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诗中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首句特标“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次句隐括汉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汉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
“可怜”与“虚”连用,增强语气,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汉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
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一语中的——“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
“可怜夜半虚前席”是什么意思
1、解释:
可惜的是,虽然谈到三更半夜,竟是白白的向前移席。
2、出处:
李商隐《贾生》
3、全诗: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4、全诗译文:
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
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1、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大家。开成二年(837),登进士第。后陷入牛李党争,仕途坎坷。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诗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贾生》,源于《史记·屈贾列传》中关于汉文帝见贾生一事。其中有一句“贾生(贾谊)征见,孝文帝方受厘”。“方受厘”即刚刚祭拜过(想得到神灵好的保佑)。“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之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接着写道:“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其中“前席”即把自己的坐席往前拉。而李商隐在诗歌中,另辟蹊径,独具慧眼,表现了自己的思想情感。
2、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首句“宣室求贤访逐臣。” “宣室”即汉未央宫前殿的正室。“逐臣”即被贬之臣。“访”即咨询的意思。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汉文帝为了求贤,曾在未央宫前的正室里召见被逐之臣。这里一个“求”字,不但把汉文帝求贤若渴的行为表现出来,而且也突出了汉文帝的真诚。一个“访”字,表现了汉文帝对待贤才态度之诚、之谦。特别是“逐臣”一词,很是有分量的,它不但说明汉文帝访过朝内那些贤士,而且连被贬逐的臣子也要访。这样,不但表现出贾谊的才华出众,人品的高尚,由此更加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汉文帝求贤若渴,甚至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诗歌开始,好似在表现文帝思贤若渴,一个明君的形象跃然而出。重点落在了描写文帝上,实则是诗人先“扬”一笔,为后面真的表现做了铺垫。
次句“贾生才调更无伦”。这一句承接上一句而来。“贾生”即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言被贬逐,一生抑郁不得志。在中国历史上,贾谊是第二个最有名望的被贬流放的文人(第一个是屈原)。他被贬后第三年召回长安,受到汉文帝的召见,并问事于宣室。“才调”即才华气格。“更无伦”即无以伦比。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贾谊的才华气格,确实是无与伦比的。诗人用“更无伦”强调并不赞叹了贾谊才华出众。真正表现出了一个是明主,一个是良臣。这里,诗歌由“求”而“访”,层层递进,通过“贾生才调更无论”,从侧面突出了汉文帝是一位求贤若渴的明君。可以说,对文帝来说,又是一“扬”。
第三句“可怜夜半虚前席”。这一句紧承上句二转,直接进入写文帝。“可怜”即可惜。“夜半”即半夜。“虚”即空自、徒然、白白的意思。这句的意思是说,可惜的是,虽然谈到三更半夜,竟是白白的向前移席。按理说,移动坐席的应该是贾谊,而诗人却说是汉文帝,是为了表现汉文帝,更加突出地表现出了汉文帝求贤的态度。然而,诗人在诗句中首先用了一个“可怜”,针对上面一二句的描写,明显具有了转折意味,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再加上在“前席”之后加了的一个“虚”字,这样,不但对前面汉文帝求贤的一切作为都予以了否定,而且具有很强的讽刺的意味。这一句针对前面两句来说,在意义上来了一个大转变,但也留下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可怜夜半虚前席”,这为后面进入诗人要揭示的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奠定了基础。
末句“不问苍生问鬼神”。这一句是对诗歌的总结,是“合”,是诗人思想情感的集中体现。“苍生”即百姓。“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文章写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诗句的意思是说,他(汉文帝)问的并不是天下百姓的事,而只不过问的是鬼神。诗人在这里,文帝的形象一下跌落,诗人的情感也一落千丈,“不问国事问鬼事”,这样,不但照应了上句中“虚前席”的意义,而且也更好地说明“访”的行为所体现的虚假行。作为一个帝王,不去关心人民生活,而关心的鬼神;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而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把文帝的实际行为与自己的本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不是把汉文帝的“求贤访臣”的虚假行为揭示的淋漓尽致吗?这些诗人虽然没有直接说出来,但其批判的锋芒也显而易见。
在艺术上,首先,结构完整。诗歌注重了诗歌的起承转合,在层层铺垫,层层推进中,为表现人物做了扎实的基础。其次,欲扬先抑。诗歌先把所要批判的人物推进到极点,最后一落千丈。语言含蓄、确切、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