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四年级下册永生的眼睛教案
- 六年级下册18课《永生的眼睛》教案或主要内容、质疑、分段等等
-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永生的眼睛》课文及教案
- 我现在教小学四年级,刚参加工作,学校让做一节公开课,不知道该选哪篇课文,希望多多指点,非常感谢!!
- 四年级触摸春天课件
-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9课内容
四年级下册永生的眼睛教案
教学内容:《永生的眼睛》教学目标:1.从一个新的视角感受琳达一家三代人的善举,对光明的向往对生命的热爱。2.从重见光明者的角度从更深层次感受光明的可贵,生活的美好。3.了解家人对角膜捐献的看法和态度,并能成为一位角膜捐献的实践者。教 具:多媒体课件板书设计: 永 生 的 眼 睛教学过程: 导 入:(配乐朗诵)你的眼睛,像远方淡蓝的大海:那永恒的痛苦,像尘土,隐没在你的眼中。你的眼睛是清泉,它的希望的光照着我,通过流水的闪烁,宛如水底的珍珠。 最美的诗章也无法表达我内心的感慨,我曾经是一位远离光明的人,当我在黑暗中倍受煎熬痛苦徘徊的时候,我想到的海伦·凯勒的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像她想象的一样用三天宝贵的时间,去看看身边的亲人朋友,去看看初生的旭日,去看看心中渴望的一切。我是幸运的,海伦·凯勒没有实现的梦想我却圆了,因为我接受了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手术,接受了一位名叫温迪小女孩的馈赠,是她给了我第二次光明,第二次生命。你可知道什么也看不见有多么痛苦吗?曾经的恶梦已经离去,可是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我要去寻找那位光明的使者,温迪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师: 大家都听见了吗?这是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光明人的呼声,他要呼唤、感谢的是谁?(学生齐答)对,是金发碧眼的安迪!这永远也都不可能了。 但是她却可以和温迪的妈妈进行对话和交谈,而且会知道关于这一家人与眼角膜更多更感人的故事。刚才我们从重见光明者的画中感受到了他的心声,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文中作者的一家。 一.真情投入有感情朗读全文,感受父亲温迪的话语:并完成下列问题: 你所给予别人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 这句话是“我” 岁 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 因 时 ,爸爸能有助于他人的健康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而讲的话语。 话语的影响( ) 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重见光明,并象 这是 年,父亲 你的女儿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美妙! 想一想,另一对父母如果看到他们的女儿也向温迪 而讲的话。一样,将会多么高兴。 话语的影响( ) 妈妈我真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动骄傲。你想过什么看 这是 14岁时,我 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要学外公见眼睛送给 失明的人。 的话语。 话语的影响( ) 1. 文中“我”对眼角膜捐献态度有和变化?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 读一读上面人觉得最感人的话语。(指名读,齐读) 3. 你认为穿越时间的话语中你都感受到了什么? 4. 结合这些话语谈谈你对“永生的眼睛”的理解。二.真情对白 看来同学都被父亲和温迪的朴实真诚的话语打动了,从他们的话语中感受到了一种精神的传承,虽历经时间而不逝去。面对一家三代人的角膜情结“我”却没有没有更多的话语,我想今天就给“琳达”一个机会,就和哪位接受温迪角膜移植的人进行交流,而两位交流者就是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们: (一)交流前的准备: 1. 角色的选择:琳达 重见光明者2. 谈话资料的准备:家人的话语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3. 对话方式,可以时下面的结构,也可以自由确定: 重见光明:我要感谢您的 ,感谢您 , 。 琳 达:人最珍贵的东西 ,如果我的( ),会多么的 。 重见光明:我知道了 ,更要 我要把这样的诗句献给你的全家: 琳 达:从 眼中,我有看到了 ,他们会永远 。 4.自由组合进行交流。 5.展示: 下面让我们聆听两颗心灵的交流,他们是否能够引起你的共鸣:(并组织自己的语言) 从大家的不同的回答中,不同感受中我们对课题,对文章,对眼睛,对永生有了更多的理解。这是一片有心写成的文字也让我们大家有心去品读,用心去感受。(读句子) 老师曾经布置一项作业,让你把这篇文章读给家长,亲人听,并让谈谈对角膜捐献或器官捐献的看看,下面说愿意展示一下你的采访结果。 人们都说科学无国界,我想人类没有的情感也是没有国界的是共通的,这片来自异域他乡的文章感动了你的家人,更重要的是在他们心中早有这种爱的萌芽。 课堂实践:1. 以重见光明者角度写一首赞美诗。 2. 以“我”的角度协议向社会倡议捐献角膜的倡议文字。
六年级下册18课《永生的眼睛》教案或主要内容、质疑、分段等等
《永生的眼睛》之读后感
一个人的身体最最重要的部分无非是眼睛,眼睛能看见美妙的世界,能感受到人间的繁华,一个人永远不能长生不老,而眼睛能,就像一首歌里说的一样:“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人间将变成美好人间。”是呀,每个人只要为社会贡献出一点爱,就算这个世界是黑暗的世界,也会在我们心中变成一个美好的世界。
如果一个人死后能将自己完好的器官捐赠出来,能重新让患有疾病的人变成健康的人,能重见天日,那是多么好的事情呀?
我认为琳达的父母非常的伟大,他们决定把眼睛角膜无偿捐献出来,帮助一些盲人变成健康的人,我们逝世以后,会进入另一个黑暗的国度,会永远的长眠,眼睛角膜已经对于我们没有多大用处了,如果捐献出来,帮助盲人,让盲人能看见世界的美妙,他们将会是多么的快乐,多么的新奇,一个盲人,闭着眼睛不能看见湛蓝的海,不能看见直入云霄的山,不能看见草坪上的花,不能……而且,还给生活带来许许多多的不便,写字困难,阅读困难(只能阅读盲文),在没有盲人道的道路上,说不好还会发生事故,酿成灾难,与我们相比,他们永远不能追赶上我们,我们可以玩电脑,可以阅读各种各样的故事书、科幻书、漫画书……等,他们,只能沮丧的坐在一边,这对他们是多大的打击啊,可是,事实就是无情的,他们只能默默的接受这个痛苦的事实。
眼睛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非常的重要,没了眼睛,就等于看不见世界,只能看到的,是一片眼前的黑暗。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保护眼睛,不要成为盲人家族的一员。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永生的眼睛》课文及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永生的眼睛》课文及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15个新词,并用指定的词语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4、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质疑揭题
(配乐朗诵)“你的眼睛,像远方淡蓝的大海;那永恒的痛苦,像尘埃,隐没在你的眼中。你的眼睛,宛如水底的珍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我曾经是一位远离光明的人,当我在黑暗中倍受煎熬痛苦徘徊的时候,我多么想去看看身边的亲人朋友,去看看初生的旭日,去看看心中渴望的一切。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接受了温迪捐献的角膜。是她给了我第二次光明,第二次生命。我要去寻找那位光明的使者,温迪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师:大家都听见了吗?这是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天日的人的呼声,他要呼唤、感谢的是谁?(学生齐答)对,是金发碧眼的温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温迪一家人捐献眼角膜的感人故事。(板题:永生的眼睛)
师:看了这个题目后,你有哪些疑问呢?
生:永生是什么意思?
生:眼睛怎样才能得到永生?
生:谁的眼睛获得了永生?
生:课文题目为什么叫《永生的眼睛》?
(板书:谁?怎样?为什么?)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现在我们就围绕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探究学习,释疑解惑
1、小声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谁捐献了角膜?在他们捐献时,“我”的态度如何?
(板书角膜捐献:母亲父亲女儿
“我”的态度:不情愿遵从遗愿主动捐献)
2、你从哭喊中体会到什么?
3、父亲是怎样教育引导使我从不情愿到遵从遗愿?
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投影出示:“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1)这里有几句话?谁先来读读第二句话?你怎么样理解这句话。(
身体比任何金钱、地位等都更重要,因为一旦给予了他人,自己将不再有了;对人来说死亡就是走向终结,然而生命却能够在别人身上得到延续,使他们能够重获新生,更多地为社会作出贡献。)
(2)对于一个盲人,一个尿毒症患者,一个白血病人,他们最想得到的礼物是什么?什么样的礼物最珍贵?(对于因角膜病致盲的人,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可使其复明。通过肾脏移植(换肾)可治愈尿毒症。在配型成功的前提下,移植骨髓可以治愈白血病。所以对上述三种病人来说,“最珍贵的礼物”是角膜、肾、骨髓。)
(3)怎样帮助别人恢复健康?(这有很多种办法。凡力所能及的帮助都是好的。)
(4)父亲是怎样一个人?(关爱他人无私奉献)
指导朗读:把你的理解通过读表达出来。(多么无私的奉献精神)
4、请同学们再读5-8自然段,看一看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温迪又怎样使“我”的态度发生由遵从遗愿到主动捐献的改变呢?
6、请同学们潜心默读9-13自然段,画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做批注,想想令你感动的原因。
7、学生画句子做批注后,小组交流并全班交流。
温迪离我而去了,她去世后的三周,我收到了一封角膜银行的信。
出示配乐幻灯片:“亲爱的里弗斯先生和太太: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令爱――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终生分享她的美丽。”
此时此刻,你对“永生”的含义有何进一步的理解?
(人虽死,但精神永存)
共同解答在学课文前提出的问题,答后擦去板书:谁?怎样?为什么?
8、关于这一家人的故事讲完了。我们现在来了解一下我国角膜捐献的情况。
(1)课件出示:
资料一: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
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资料二:目前美国有超过84
000多名患者登记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分钟就会有一个新的登记等待患者。20xx年仅有30%的等待者获得了器官移植,而剩余的70%的等待者必须继续等待他们迫切需要的移植器官。不幸的是,每天有16个人会因为无法等到器官移植而丧失生命。
(2)看了这两段资料,你有什么想法?我国的角膜捐献情况显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三、交流体会,课外延伸
电脑课件出示:当人体的某一器官出现病变导致功能衰竭,威胁到人的生命时,植入健康的器官代替原有的器官成为现代医学延长生命的重要手段。器官移植被列入20世纪人类医学三大进步之一。每年数以万计的病人在器官移植后得以生存,肾移植的10年生存率已经超过60%,心、肝、肺移植的5年生存率也已经达到50%以上,前景非常可观,然而器移植供体短缺的矛盾也日趋严重,目前大约有五分之四需器官移植的病人在等待供体的过程中死亡,因此急需解决器官移植供体的来源问题。
引导学生谈一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器官捐献。
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办板报、广播、写倡议书等方式向家长及社会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四、总结全文
放录音《爱的奉献》,集体朗诵父亲的话。
《永生的眼睛》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眼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课文种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角膜的不理解,到程年后亲自捐献父亲的角膜,这是多么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展现了“我”思想认识升华的轨迹。当年的’14岁的“我”和现在的14岁的女儿,对亲人捐献角膜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又是多么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也反应了前辈的耳传身授对后辈所产生的巨大的影响。文章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意。“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在学习《永生的眼睛》一课时,出现了几处亮点。
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出最受感动的人物,学生首先找到了作者的女儿,从文中找到小女孩的精神境界要更高,和作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让我感到学生读书的细致。同时,也让我感受到同龄人之间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在教学中,学生对父亲、母亲进行了分析,感到他们是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人。同时都能深入地有感情地去读这些人物的对话。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很透彻,好不牵强,回答积极主动。这主要原因是我没有用更多的问题限定他们,使他们自由感悟,有感而发,谈得开心,悟得深刻。而与我讲《自然之道》却是两种效果。
在理解课文后,我引导学生回到课文的主题,“永生的眼睛”指什么呢?一个学生说:因为是外公捐献了眼角膜,虽然他死了,但眼角膜还在,就好像他还没离开家人一样,还活着。而在这个学生回答的同时,又有几个同学急着答到:这永生的眼睛指的就是永生的品质。
在课的结尾我给孩子们读了这篇课文的没有编在课本里的结尾,小女孩在外公死后的第二周也不幸因车祸而死,妈妈把小女孩的角膜也捐了出去。读着读着我的泪水噙满了我的眼窝,几个女孩也留下了眼泪。此时,我与孩子们的心灵又一次的到了碰撞,也又一次的的到了撞击。心灵的撞击之后,一定会有心灵感悟的升华。
我现在教小学四年级,刚参加工作,学校让做一节公开课,不知道该选哪篇课文,希望多多指点,非常感谢!!
最好选些能让学生感兴趣的课文 嗯 能和学生产生比较多的交流
不能自己一味的在上面讲课 总而言之 课堂气氛是很重要的``
选些有趣点的课文 然后先让学生回去预习```
嗯 当然了 如果遇到冷场 问问题没人举手的情况 一定要镇定的继续讲下去
千万不要不断的问有哪位同学会呀 怎么都这么害羞啊``这类的话 会导致冷场
就个人来说 四年级的话 地震中的父与子 这篇课文 比较好`嗯 比较贴近生活
贴近人的感情
接下来就是自己备课的问题了`要较多方面的顾及 也不能光问问题``把握好时间
因为一节公开课很短 如果时间不把握好 通常是讲不完课文的`
四年级触摸春天课件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触摸春天课件,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触摸春天课件 篇1
一、设计思想
1.个性化阅读凸显学生个性的张扬,生命活力的释放,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有赖于教师的引导。
2、要让学生产生阅读体验,就得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丰富的情感世界中反复诵读涵咏,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课文的人文意蕴。
3.注重课内外的紧密结合,拓宽学习语文的渠道,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二、教材分析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简短的抒情散文真切描写了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文章文笔细腻,用词丰富、优美。本文共有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2课时进行学习。
三、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发人深省,富有情感的文章。小学4年级的学生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中,本文对启迪学生想象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世界,从而能较深刻理解生活有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浓郁、流连、小径、穿梭、流畅、引导、悄然、竟然、灵性、经历、瞬间、扑闪、张望、概念、弧线、飞翔、权利、缤纷、花繁叶茂、磕磕绊绊、多姿多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
4.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五、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体会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所表达的情感,理解含义,发现并揣摩其中所包含的人生道理。
2、怎样引导学生从盲童的角度,体会小女孩安静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因为学生缺少体验,很难去想象安静的世界。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生动、鲜活的情境极富感染力,能够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主要通过听课文录音,学生自己朗读,看图片以及发挥合理想象来感受安静所创造的奇迹。
七、课前准备
1.提前阅读整组课文,初步感知本组课文内容,自学生字。
2.师生共同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图片及影像资料。
八、学情分析及策略建议
小学生在享受着生命的乐趣,经历着生活的悲痛欣喜,然而对于生命的意义和本质,很少会进行思考。教学本单元课文,要一道学生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语言,让其作换位思考,走进人物的内心是金额,然后结合自身实际,谈论对生命的感想。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3、 学习课文前三段,初步体会安静的心理。
教学重难点
学校课文前三段,走进安静的世界,初步体会安静的心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准备字词课件。
学生准备:了解盲人的生活状态。
教学互动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一、谈论春天引入课文。
1、引导谈话你心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2、进一步引导:你是通过什么方式去感受春天的?
3、引入:我们大多数人都是用眼睛去观赏春天的花红草绿,去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然而如果我们失去眼睛,我们还能感受到春天吗?我们通过什么方式去触摸春天那?
1、自由谈论。
2、自由发言:用眼睛看,用鼻子闻。
3、想象情景,陷入沉思。
二、自读课文理解文意。
1、板书“触摸 ”一词,指名学生说说对该词的理解和感受。
2、过渡:安静是怎么触摸春天的?请大家自读课文,完成常规任务。
3、出示重点词语,指名认读。词语有:浓郁、流连、小径、穿梭、流畅、引导、花繁叶茂、多姿多彩。
4、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中你有什么感触?
5、鼓励朗读:谁来读读自己觉的写的美的句子?
1、理解词意,用触摸造句。
2、自由读课文,理解字词,勾画优美语句,概括文意。
3、朗读词语解释词意。
4、概括词意,发表感想。
5、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爱的语句。
三、学习前三段初步体会安静的内心世界
1、指名读第一段。提问:读了这一段,你对安静有什么了解?
2、范读第二段。
3、提问:小区的绿地上花繁叶茂,月季花开了。这些,安静都看不见,课她为什么会流连花丛中?从“整天”一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4、提问:安静在花丛中是怎样“穿梭”的?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1、朗读课文,认识到安静是一个盲人。
2、用心听,想象画面。
3、明确:花香吸引了安静。由“整天”可知安静对春天的喜爱和渴望。
4、朗读:她走的很流畅,没有磕磕绊绊。从该句中认识到安静对花园非常熟悉,说明她经常在花园走动。
5、边读边想象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将手伸向月季花的情景。
6、围绕话题展开讨论,说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反思
本文的作者以别与常人的细腻眼光捕捉到了一个盲女的小小动作,并被这动作所感动着,由此感受到了盲女丰富的内心世界。教学时要紧抓盲女安静的动作神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体会,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鲜活的语言,使平面的文字变成立体的画面,从而走进文本,走进安静的内心世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后三个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涵的深意。
3、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教学重难点
1、体会盲童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感受其对生活的热爱。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准备重点语句的课件。
学生准备: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教学互动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一、课堂体验,体会盲人生活
1、组织谈话:你的生活有盲人吗?他们平时的生活是怎样的?
2、让几名学生蒙上眼睛,做些常规动作,如走路取物等。
3、询问几名试验学生:你能描述一下失去光明后的心情吗?
4、过渡:我们来看一看小盲童安静有一颗怎样的心灵。
1、描述盲人的生活状态
2、感受盲人的生活,体会其不便。
3、描述感觉:沮丧、灰心等。
4、继续学习课文。
二、细读课文后半部分,深入体会安静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
1、让学生小组内合作学校课文,想象画画,勾画自己觉的写的好的句子,讨论其含义,分析安静的内心世界。
2、组织谈话:通过仔细阅读,你对盲女安静的有了怎样的认识?你觉得她是个怎样的孩子?
3、提问:安静是怎样捉放蝴蝶的?请用文中的词语来描绘。
4、引导品析下列语句:
1、小组合作学习课文后半部分,想象体会安静的内心世界。
2、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的理解。
3、描述安静从捉住蝴蝶到感受蝴蝶,再到放飞蝴蝶的过程,尽量用上文中的语言。
4、品读语句,想象画面,体会心灵。
教学环节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1、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2、我仿佛看到了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一瞬间我深深感动着。
3、在春天的深处,安静细细的感受着春光。
4、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此刻安静的心上,一定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
1、探讨“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所指的内容,分析为什么说“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的地方”。
2、分析为什么说安静内心的世界“多姿多彩”。
3、理解“春天的深处”想象此刻安静心中的春光是怎样的。
4、理解盲童安静在“张望”什么。探讨“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数说着飞翔的概念”的含义。
三、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1、组织谈话:学习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收获?
2、组织讨论:如何理解“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3、导入:可爱的小姑娘安静虽然无法用眼睛看见多姿多彩的春天,却能用心灵触摸到。在20世纪,有一个与安静一样生活在黑暗中,却以她独特的生命个体震撼了世界,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她就是海伦·凯勒。她曾说过:“世界上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内在的视觉,那可能是真实的,那就是用心去看这个世界”。下面请大家自读“阅读链接”中的内容。
4、全班交流:“我”在树林中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我为什么会有这些发现?
5、组织学生讨论对海伦·凯勒的认识和了解
6、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1、自由发言。
2、自由讨论,激发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3、自读“阅读链接”的内容。
4、交流所得,感受海伦·凯勒细腻、敏感的心灵和丰富内心世界。
5、交流海伦·凯勒相关资料
教学反思
在本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到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实实在在的接触文本,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画面,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细致咀嚼、推敲,体会文本内涵,受到感染。
四年级触摸春天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书写“浓郁、流连、小径、穿梭、流畅、引导、悄然、花繁叶茂、多姿多彩”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后三个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4、 体会盲童对生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已经度过了十个春秋,谁能描述一下你心中的春天。
从同学们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大家谈得最多的是通过眼睛所提供给我们的视觉形象。那么一些双目失明、失去视觉的盲人心中的春天又会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没有视力的盲人虽然不能用眼睛去观察春天,但是他们心中得春天也同样是多姿多彩、生机盎然的。因为他们是在用心灵出触摸春天。
二、 检查预习,认读生字。
1、 同学们已经在课前预习了课文,谁能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可以谈一谈你阅读后的初步感受。
2、 利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并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
3、 小组合作读课文互助互学,将课文读准、读通。
4、 指名朗读,进行评议。
三、 再读课文,自读自悟。
1、 自读,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说一说文中的小女孩安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 默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做出标注:写一写自己的感悟,画出不懂之处。
3、 教师组织全班同学交流读后感受,重点围绕“盲女安静特殊在哪儿”来谈
第二课时
一、 自读课文
二、 品评人物,深化认识
说说通过仔细阅读,你对盲女孩安静有了怎样的认识,或者说一说你觉得她是个怎样的孩子?
三、研读语句,深化感悟
1、 明确研读内容:上节课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的内容,交流了感悟,这篇课文有许多词句含义深刻,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到这样的词句,并认真揣摩言外之意。
2、 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研读结果。
3、 全班交流,教师点播使学生理解引向深入。
4、 总结理解句子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抓住重点词语理解)
四、 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1、请同学们谈谈学习课文之后,有什么收获?
2、可爱的小姑娘安静虽然无法用眼睛看见多姿多彩的春天,却能用心灵触摸到。海伦.凯勒说:“世界上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内在视觉,那可能是真实的,那就是用心去看这个世界。”下面请同学们自渎“阅读链接”中的内容。
3、 班交流:“我”在树林中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
4、 同学们谈一谈对海伦凯勒的认识和了解
五、 布置作业,课下延伸
1、 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抄写下来。
2、 课下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写读后感想。
18《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4.按课文前的“连接语”中的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5.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及相关事例。
6.小调查:问问你身边的人们,他们对器官捐献的事情了解多少?他们愿意捐献自己的器官吗,为什么?
阅读资料,交流感受
1.教师导入:《触摸春天》中盲女孩安静是那样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她多么盼望也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呀!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下面的资料:
(投影出示)
资料一: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 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资料二:目前美国有超过84 000多名患者登记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分钟就会有一个新的登记等待患者。2004年仅有30%的等待者获得了器官移植,而剩余的70%的等待者必须继续等待他们迫切需要的移植器官。不幸的是,每天有16个人会因为无法等到器官移植而丧失生命。
2.看了这两段资料,心中有什么话要说?
引导学生谈一谈对器官移植的看法:假如自己的父母要求在死后捐献器官或遗体,你会同意吗?你是否愿意在死后捐献自己的器官或遗体?
熟读精思,探究文本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永生的眼睛,相信同学们学习之后一定会对器官移植产生新的看法。
2.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3.仔细阅读,边读边把令你感受很深的句子画出来,想一想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比一比哪个小组最会学习。
5.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进行研读:
研读重点:文章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为题?
研读重点:父亲教育“我”的两段话。
a.投影出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悟:你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
b.投影出示: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引导学生讨论:第二处语言与第一处语言有什么关系?
c.把父亲的这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起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悟。
研读重点:含有“骄傲”一词的句子。
a.引导学生说一说谁为谁感到骄傲,为什么感到骄傲,从中体会到什么?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6.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有结束。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故事原文的结尾,读后交流自己的感受。(出示投影)
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二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俄勒冈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大胆评议,深化感受
1.评价人物:文中的一家人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之后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从而进一步通过朗读品出言中之美,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
2.评价作品:你认为这篇文章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是否还有不足,应如何修改?
鼓励学生从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多角度进行大胆评议,发表不同看法。
交流体会,延伸课外
学完课文,你对器官捐献有什么新的体会?你打算做些什么?
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办板报、广播、写倡议书等方式向家长及社会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9课内容
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
教学目标
1.认读31个字,认识字形,读准字音。会写35个字,正确掌握字形,能按田字格里的范字写
字,注意字的间架结构。
2.理解课文,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学习科学家的崇高品质增强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爱护环境、
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3.在阅读中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默读课文。
表演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4.感悟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写作方式,体会段与段之间的联系。练习用“并且”造句。
掌握与“宛如”、“约莫”意思相近的词语。继续运用体会重点句子的意思的方法进行阅读,深入理解课文。
5.通过收集资料、说、写调查报告,促进学生接触、了解社会,增强环保意识,提高口语表达
和写作能力。
6.促进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收集并记忆科学家名言。
7.继续引导学生学习观察、了解汉字的结构特点,认真观察每一个会写字,指导学生写好生字。
知识架构
本单元的课文体裁多样,有文艺性的说明文,有故事,有调查报告等。《卫星比武》通过孩子们观看的电影介绍了几种人造卫星的特点和用途;《巴斯德征服狂犬病》介绍了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征服狂犬病,造福人类的故事;《小树死因的调查报告》通过对小树的死因的调查、分析及所得出的结论呼吁人们增强环保意识,避免人为地破坏绿化成果。《绿色记事本》则通过小奥茨和同学们的环保周记,教育孩子们环保要从点滴的小事做起。“语文百花园”中的积少成多、阅读平台和语文大课堂也都是围绕着科学、环保这一主题设计的。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课文中介绍的卫星的种类、特点和作用。
2. 理解、体会巴斯德征服狂犬病过程中的情感变化,感受他崇高的品质。
3. 了解报告文学各部分间的联系。
4. 理解小奥茨和他同学的“绿色记事本”上记录的内容,知道孩子们在保护环境方面做了些什么,有些什么感想。
课时划分
9、卫 星 比 武 2
10、巴斯德征服狂犬病 2
11 小树死因调查报告 2
12、绿色记事本 1
语文百花园三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