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这二十多年来哈尔滨和长春的普通话为何传播速度如此之快
你好!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
这是不争的事实。二十年来,以哈尔滨和长春为代表的普通话(东北话)传播确实很快,席卷了大江南北。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作答。
东北话形成的独立性特点,是东北话传播快的基础。
东北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之一,东北话最接近普通话,相对标准。
东北话历史悠久,声声不息。东北话在其发展和传承的历史长河中,融合汉族、蒙古族、满族、高句丽族等民族的特色语言于一体,内容丰富多彩,是东北各民族文化融合的大熔炉。
东北话充满民间智慧,情趣盎然,幽默感强,形象生动,富有诗意。东北话中饱藏着调侃滑稽的歇后语、俏皮话、疙瘩话,用乡土乡音创造出一种新的语言情趣。
这些独有的特点,利于快速传播,容易传播,也很容易被接受。
媒体和影视作品的加入,是东北话传播快的推手。
好东西要分享。二十多年来,东北特色的相声、小品、二人转突破地域限制,纷纷走出东北,走向全国,得到老百姓的喜欢和追捧。东北农村题材小品和电视剧的创作者们,也紧贴现实生活,与时俱进。
如小品《超生游击队》《卖拐》,如剧电视剧《刘老根》《乡村爱情》系列的播出。这些新时代的作品,让人耳目一新,东北人感到熟悉亲切,南方人也能看得懂,听得懂,觉得新鲜有趣。
东北话大流行的最大推手,是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每年的春晚规模空前,几亿人收看,就算20年下来,总的观众人数也有几十上百亿人次。长达四五个小时的晚会中,用东北话表演的语言类节目,差不多半小时,不亚于一堂全国免费的东北话公开课。再加之网上的传播,受众更是不计其数。
这类节目中的经典东北话,瞬时就传播开来,你说,我说,大家说,不亦乐乎。这也是东北话的魔性所在,传染力实在超强,让人难以抵御。
对东北话的自信,新移民是东北话传播快的火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少东北人走出这块神奇的黑土地,外出谋求发展。语言跟着人走。随着东北人向全国各地的流动,东北人也就将东北话带到了全国各地。
俗话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全国各地的东北新移民,不改变自己的口音,在哪儿都说东北话,犹如星星火种,人们都能感受到东北话的魅力。
这是对东北话的高度文化自信,东北话自然也就得到了传播。
著名学者钱玄同曾说:“方言的本身,是一种独立的语言,方言文学的本身,是一种独立的文学,它们自己发达,它们永远存在。”
【大家好!我是九日文谈。希望喜欢我的原创文字。一起学习,一起探讨,共同进步,传承文化。】
东北二人转和对口相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我觉得有三点。
一个是暖场时候的说口,也就是小笑话。这个有点类似相声返场和垫场时候讲的那些段子,很多段子其实完全一样。相声在使用垫话和返场的时候,都会拿捧哏的或者熟人砸挂,同样二人转也多是拿搭档和弹弦子打板的开心。
第二个是小帽,也就是小曲。这个在相声里好像叫柳活。现在德云社两个小曲很出名:《清水河》 和 《送情郎》。这些最早我其实是在二人转小帽里听到的。郭德纲反复强调过清水河是北京小曲,这个我信,因为有一个二人转小帽版本的《清水河》里也提到过蓝靛厂火器营。
第三就是正戏。相对来说,相声里的戏曲不是杂学唱就是恶搞的那种。而二人转里的正戏就是正戏。可惜,现在会唱正戏,唱的好正戏的人越来越少了。
过几天去东北,谁教我几句东北话,让我很快融入东北
融入东北人就是放下警惕性,别太过机警,显得诚实,仗义很快就会融入,东北人基本不排外,但排挤自私,不仗义,不大方,防备别人的人。学几句话没有,听口音就知道你是哪里人,学了反而弄巧成拙,以为你在讽刺呢。那可就对你不客气了。自私在北方没有市场。
生活在长春,你听过东北的二人转吗
我们这一代东北人好像大多已经不特意听二人转了,可是,对家里打老人来说,听二人转依然是他们最重要的,也可以说是唯一的娱乐方式。他们记不住层出不穷的流行歌手,理解不了充斥着网络用语的相声小品,只能在每周固定的时间等候地方电视台的二人转节目。
像在长春,又有刘老根大舞台这样的地方供大家欣赏
根植于民间的艺术形式总是有难以想象的生命力。也许你没听过纯粹的二人转,但总会知道几个唱二人转起家的演员,他们虽然很少唱二人转,但是传播的还是来自二人转思维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