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大家家乡都有什么风俗习惯呢
- 中国春节有什么风俗习惯
- 成都有什么风俗习惯
- 你家乡最有趣的传统风俗习惯是什么样的
- 你认为农村老家哪些风俗习惯需要改变哪些需要保留下去
- 山东有什么有意思的传统习俗吗
- 中国和外国不同的生活风俗习惯
- 风俗民俗是如何起源发展的
- 汉族男人娶满族女人,按照满族习俗,汉族男人有哪些注意事项有哪些步骤
- 满族人在春节过大年时,有什么风俗,民情,说道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大家家乡都有什么风俗习惯呢
謝谢悟空小秘书邀请!腊月二十三了,过小年了,你家乡都有什么风俗?
今天就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了,在此祝今日头条的朋友们!以及中华各民族的亲人们!战斗在各行各业的职工们!守卫在边防的战土们!小年好!
腊月二十三,为小年,也就是过年的开始。在我们北方地区这一天,叫辞灶。是请灶王的一天,家家户户大扫除。房里房外,清理所有垃圾与灰尘,真是面貌一新。请灶王爷,帖灶王像。有的还自语什么:上天多言好事,下界多带钱财。上天多言好事,下界多保平安。又是下界送福纳祥等等。达到心理需求的愿望。旧的风俗吗?没有科学依据,就是迷信吧了!現在只有年龄大的还在这样做,年轻的没人再信了。不过打扫卫生还是要打扫的。
到了下午开始饱水饺,在我们这里,腊月二十三晚饭,家家户户吃水饺,过小年吗?如同过年一样。呜放鞭炮。放烟花爆竹还有点讲究,一家人不全不能放鞭炮。就是说还有在外地沒有赶回家的。人口全了的才能放鞭炮。对亲人的一种尊重吧!
腊月二十三,地区的不同,民族的不同,风俗也会不同。我们地区就这么简单。你们地区又是如何呢?
中国春节有什么风俗习惯
中国春节有什么风俗习惯?就我们河南省中牟县这里的春节风俗习惯多达二十多种。
春节是我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着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开始了,广义的春节从腊八一直到元宵节。下面小编顺次来谈谈我们这里的春节习俗。
一:腊八节。农历的十二月初八这天叫腊八节,这天人们用大米和五谷杂粮熬粥喝。汉代蔡邕《独断》(《太平御览》卷三十引)说:“腊者,岁终大祭,纵吏民宴饮“。民间的祭祀活动往往夹杂狂欢,当时的腊日是一个很盛大的节日。
二:祭灶。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是祭灶日。这天人们喜欢吃灶糖,民谣中“二十三,糖瓜黏”就是说吃灶糖的,祭祀的对象是“灶王爷”,“灶王爷是司管厨房的领导,灶王爷自上年的除夕就一直留在家中,时刻观查着家人的一言一行,到了腊月二十三的晚上,要上天去玉帝那汇报一家人的善行恶果,“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就是这个道理,这天晚上人们都要祭祀灶王爷,不让灶王爷在玉帝那里说你一家的坏话。
三:扫尘。在腊月过了二十三就算进入春节了,人们在腊月二十四就开始扫家里、屋里的卫生了。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样,跟随着人的行踪,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搬弄是非的主,他经常在玉帝面前说人间的坏话,久而久之在玉帝的印象中人间是个肮脏不堪的世界,一次三尸神状告人间诅咒玉帝,玉帝大怒,降旨查办人间犯乱之事,凡怨愤诸神的人家,将其罪行书放在屋沿下的蜘蛛网处,凡是在屋沿下作记号的一律斩杀,灶王爷发现这个秘密,就合各家灶王商量对策,最后决定在腊月二十四打扫卫生,将屋里屋外打扫干净,不让下界神看出到有蜘蛛网,这样人间就太平无事了。
四: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很有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据说贴春联与朱元璋有关,刚开始是贴在桃木板上,后又改为红纸,因为红色吉祥可避邪。庙宇用黄色,家里有人去世用白、蓝、黄三色贴春联。
五:贴门神。春节家门口、房门凡是有门的都贴门神,门神有五虎上将,秦琼、尉迟恭、杨家将、岳飞等,人们将其尊为守护神,把守大小恶鬼,以保人间平安。
六:除夕守岁。守岁民俗起源于南北朝,南朝文学家庚肩吾《岁尽应制》:“聊开百叶酒,试奠五辛盘“,就是描写守岁的情景,守岁时准备的食品有包饺子、做年糕、包汤圆等。
七:放爆竹。农村俗语就是放炮、放烟火等。它的目的是驱逐鬼怪迎神。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初一是三元之日,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
八:吃年糕、饺子。年糕和饺子是春节必吃食物,年糕谐音“年年高”,《食记》记载了当时年糕一一“白茧糖制作。饺子又叫水饺、扁食、角子。据说在五世纪时就有吃饺子一说,“形如弯月“。
九:祭祀祖先。在儒家思想“以孝治天下”的政治影响下,祭祖成为春节民俗的重要活动。《尚书.舜典》:“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意思是舜在正月初一到祖庙里祭祀祖先。祭祖的目的是,感谢祖先功德,就是所为的“慎终追远”。
十:祭神。腊日祭祀百神,新年燃放烟花爆竹,民间解释为新年迎接灶王和财神。天明早饭前,人们面对神像祭祀天地全神。
十一:拜年。拜年是强化亲情关系的重要活动。《左传.文公四年》:“昔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乐之,于是乎赋《湛露》,则天子当阳,诸侯用命也”。大年初一天刚亮人们争先串门拜年,已成为春节又一习俗亮点。
十二:压岁钱。春节时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已成为常事,也是春节最重要的活动。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故事,古代有一个妖精叫“崇“,黑身白手,每年三十夜出来,专门摸熟睡的小孩脑门,凡是被摸过的小孩,就会发高烧,退烧后小孩变成呆傻,人们怕“祟”来伤割小孩,整夜点灯不睡,叫守“祟“。为了防崇的侵扰,就在小孩的枕边放上八枚铜钱,半夜“崇”来侵扰,伸手去摸小孩头时,铜钱放出金光,把祟吓跑了。因而人们把这种钱叫“压崇钱”,“祟“与岁谐音,时间久了人们就叫“压岁钱“。
由于篇幅的原因,小编压宿篇幅。
十三:正月初二祭财神。
十四:正月初三小年朝。
十五:正月初四禁出门。
十六:正月初五迎财神。
十七:正月初六“送穷“。
十八:正月初七人日。
十九:正月初八日顺星。
二十:正月初九石头生日、老鼠嫁女。
“十里不同俗,百里改规矩“,您那里的春节习俗是怎样过的,请友友们在评论区讨论!
成都有什么风俗习惯
成都,这个被称为最“安逸”的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因为地处盆地天府的膏腴之地,深处祖国腹地,这里的人们最会过日子,享受生活。在近代中国这个纷扰的时代,天府之国的生活也同样安逸、闲适,但是在这些“安逸”的表面下也有实实在在的生活,也有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下面这些历史印记就是生动的反映:
《搬家“背子”》
旧社会成都搬家要请“背子”。何谓“背子”? 就是帮忙背家俱的人。人们要搬家了,就得先找“背子”来家里,看过每件家俱,如大立柜呀、连二柜呀、神龛柜等等。大的背,小零小碎、坛坛罐罐就挑,价钱讲好,他就用粗绳将重物每件捆好背在背上,手里拿着一根俗称“打杵子”的木棍,木棍上面钉个四方木板,累了、就坐在木板上歇气。就这样一趟趟地背,真有一股子愚公移山的劲头。尤其难能的是他们背上那座“山”一一大大小小、高高矮矮的箱笼架柜组成的“家俱山”, 绑扎组合得那么好,远远看去,几乎不见人,只看见家俱在走路似的。有这功夫的人,今天怕已不多见了!
《卖火者》
旧成都冷天出现在街头的一种专为穷人服务的营生。穷人吃不饱,穿不暖,白天干体力劳动倒还不感到冷。到晚上活干完了,没有棉衣穿,冷得实在难熬。这时候,就有卖火者在街边摆开了生意。一口大铁锅,锅底盛着引燃的木炭或柴渣渣,其上盖着锯末子,旁边一盆热草灰。有买主提着烘笼来买火时,卖火者先舀上红木炭,然后再舀热草灰,将烘笼按得紧紧的,每瓢多少钱,她心中有数。这种买卖在成都人口中叫“撮火”。数九寒天,穷人们纷纷手提烘笼来撮火,生意很兴旺。由于取费低廉,穷人们提着热烘笼,热乎乎上床偎着它一觉睡到明天。
《寄宿舍》
旧时成都很闭塞,公寓很少而且全是有钱有势的人包了的,一般穷苦群众绝对住不起。于是,就有人别出心裁,开办寄宿舍来方便劳苦人民。寄宿舍很简单,只不过将房主自己的住房,腾出一二间,摆上几张小床,门口挂个纸灯笼,写上“张记”、“王记”寄宿舍,这样就有人来住宿了。当时成都的君平街、小南街、包家巷那一带就有不少这样的寄宿舍。这种寄宿舍既方便开店人,也方便来往旅客,特别是外地来成都读书而又不愿受住校约束的大中学生,他们一群一伙地成了寄宿舍的主要房客。
《牙牙饭》
牙牙饭是用一大铁锅煮的米饭,水少米多,水干后,放在灶上用微火闷着,然后再切成一牙一牙地卖,所以叫牙牙饭。这饭硬如铁粒,吃了很经饱,因此很多劳动人民去吃。为了适应这些顾客的口味和经济能力,牙牙饭的菜肴多是些价廉物美的大众化家常味,如各色泡菜、豆腐乳、豆花、豆芽、豆汤以及应时蔬菜等素菜,荤菜不多,不外猪杂、肥大块熬锅肉之类。
《帽儿头》
这是一种和牙牙饭类似的米饭,但这种饭的煮法不同,水掺得多,饭也粑得多,舀进碗时,卖饭者把饭添得松松的,只往上垒,堆得来像一顶帽子,故名“帽儿头”。这种饭能哄眼睛,买主很喜欢,看起来多,其实不经饿。但没有牙牙饭硬,最迎合一般粮户和中等公务人员之需。
《消痰化食糕》
旧成都少城一带地方,每晚有个弯腰驼背的老头子,手中提个篮子,篮内装着许多纸盒,盒里装有各种各样的药品。篮子上挂个蓝色的油壶子。老人边走边喊:“凉咳、火咳、伤盐咳、伤风咳,消痰化食糕!”每晚如此。小孩最喜欢他的消痰化食糕,觉得还好吃,甜蜜蜜的。据说这老头子是个满族人,只卖夜市,每晚卖到有明天的“帽儿头”钱就回家。
《财神》
旧时成都,每到农历的正月初一,不断就有“财神”临门。所谓“财神”者,即乞丐及无职业的人,装扮成财神模样,用五颜六色的纸做衣,头上戴个高帽,手里拿根纸糊的“金鞭”挨门挨户讨钱,嘴里还唱着:“财神,财神,送金送银。”“财神不开腔,年年买地方。”“财神开了腔,金银堆满缸。” “金 钱来银钱来,发财就从今年来。”之类的吉利话,让主人听了心里欢喜,马上给赏钱。
(欢迎关注一下!)
你家乡最有趣的传统风俗习惯是什么样的
风俗习惯就是社会和家庭中长期形成的某些风气和习俗之说,也就是说谓的习惯吧。
谈起家乡最有趣的传统风俗习惯这事,本人在青岛生长了60多年,谈不出多少最有趣的风俗习惯,能记住点的有,到了夏天人们有愿意到海里去洗海澡的习惯,打散啤准备回家喝时,有用塑料袋装酒的习俗,吃大蟹子肉和大海螺肉时,有爱蘸调上醋姜汁吃法的习惯,吃饺子时基本上都愿意蘸调好料的大蒜沫,这也算是当地的一些习俗吧。
在称谓父母方面习俗变的有点统一了,过去叫大大,爹、娘的很多,到如今少闻。现在叫爸爸、妈的这习惯,也是大多数儿女们对长辈的称呼了。
再就是有一种习俗,多少年来没有改变,就是男人们都剃头刮胡子(须),这真是一种习惯。女人们这种习俗就少而少了,修饰的多。
要谈起这些问题来就很多了,在此就不多言了。
就谈到这里吧,也须没回答在正题上,不过,谈谈也无妨,欢迎评论,谢头条问答邀答,谢谢。
◇谢网图◇
你认为农村老家哪些风俗习惯需要改变哪些需要保留下去
谢邀!你认为农村老家有哪些风俗习惯需要改变?哪些需要保留下去?
俗话说,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规矩。但是,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与当地当时的情况有直接关系,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的文明进步,有的风俗习惯或已落伍,优胜劣汰嘛,人总是要向好处发展,风俗习惯也是要改变的。
就目前农村家乡的一些风俗习惯中,我认为是应该有改变的:
一是桌子上的浪费。农村现在经济条普遍提高了,农民谁家有了红白喜事,摆桌待客是必然的事,尽管每个村在餐标上都有不成文的规矩,但谁也不会有意降低,按过去传统的凉菜和热菜数量不会减少,扣碗数量不会减少。所以,往往是饭后桌子上留下许多,甚至有的没人动一下。虽然现在农民也兴起了打包的规矩,但对事主来说是很大的浪费。
二是桌子上的游戏。现在农村人没事的时候,男的女的,老的年轻的都喜欢斗地主,打麻将。如果说闲时娱乐也无可非议,但一些年轻人总是爱赌,搞的家庭不和,社会不安。
三是桌子上的聘礼。有的农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男女青年订婚又兴起了要彩礼的规矩,少则三五万,多则十几万,甚至有的要房,要车,要票子,真是让人难以接受啊!
有些风俗习惯也是应该保留的:
一是邻里情深。农村人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群居在一起,既便不是同姓本族,但相互之间都能和睦相处,互帮互助,亲如一家。所以,许多农村人在城里住不惯,就是珍爱邻里之间的那份深情厚谊。
二是尊老爱幼。农村人在一起,由于是同族或同村,大家最讲究的是辈分,在一起共事,吃饭,长者都会被让到上桌,表示对长者的尊重。小孩子们在一块玩耍,到谁家都会受到喜欢,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会共享。
三是勤劳节俭。农村人的本质就是勤劳节俭,虽然现在的农民不用再像过去那样掏苦力,但天生的勤劳本质,让他们能干好任何事情。农村人的节约也是传统美德,有居安思危和艰苦创业的精神,这也是农村的希望所在。
山东有什么有意思的传统习俗吗
清明节,七月十五,农历六月初六日前,六月六是山神老爷生日,狼是山神老爷的狗,不能出来咬小孩,上坟是新麦子,以后陈麦子,三月三关系夫妻二人,女儿不能过娘家,4月八日雹子老爷生日,腊月初八不能过娘家,意思是婆婆死了沒人拉,留不下后代,五月初五,中秋节,春节全国都一样过。
中国和外国不同的生活风俗习惯
謝邀,别说中国与外国风俗不同,就是在中国每个地方风俗也不相同,在中国人们大多都非常谦虚,好多时侯都不愿意表现自己,而外国人都比较有接,你对他们对称赞,他们立马表示感謝,在一些公共场合,国人会无所顾忌的大声说话,甚至吃刺激口味的食品,如大蒜,菲菜包子,生葱等,不注意公共环境及卫生,而外国人会非常注意外在环境和个人形象。在国内如遇到熟悉的人或朋友,大家会马上握手,而外国人会拥抱,搞的国人好不习惯,在待客方面,如国人邀请朋友吃饭,会把费用全部包了,在席间会不断敬酒以表示对客人尊重,而国外人,不管与客人还是父再或成年子女,都各掏各的钱,实行AA制,夫妻都AA制在席间喝酒自己渴多少倒多少,不敬酒,但是待客热情是一样的,在饮食方面国人喜欢米饭,炒菜,面条,馒头,等喜欢热乎的,而擅长用筷子,勺子用餐,而国外喜欢西餐,面包,黄油,半生不熟的牛排,牛奶等食物都是凉的,且喜欢用刀,叉,在中国大家都喜欢品茶,而外国人喜欢喝咖啡☕️,在国内吃饭大多数人会发出巴哒声,而在国外是不允许的发出声响的,相对来说外国人比较直接,如有人送礼物,外国人会当着客人的面直接打开,而中国会接过礼物当面道谢,等客人走了才会打开,这就是国内和国外的不同风俗,造就不同的生活习惯。
风俗民俗是如何起源发展的
民俗是人民根据自己的生产、生活内容与生产活方式,结合当地的自然条,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之下,自然而然地创造出来,并世代相传而形成的一种对人们心理、语言和行为都具有持久、稳定的约束力的规范体系,它表现许多方面,如饮食、服饰、居住、婚嫁、丧葬、信仰、生产、交通、贸易、社会组织及文化艺术等。
风俗实际是风水民族,具有原始性、神秘性、传承性、实用性等特征。它也有自己的表层和深层结构,並通过各种形式自然地表露所在地区人们的心玲特征、语言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在内容上和形式上表现为风水心理民俗、风水语言民俗和风水行为民俗。
汉族男人娶满族女人,按照满族习俗,汉族男人有哪些注意事项有哪些步骤
在时下当今,一般情况下,汉族男人娶满族女子为妻,百无禁忌!
满族,历史上,生活在东北、外东北,在明朝末年,满族入主中原建立清帝国后,大量的随之入关,散居全国各地,杂处生活在汉人中间,几百年历史进程中,已经基本汉化。
最能代表民族文化的语言、文字,满语、满文,已经基本消亡,据说,现在能掌握使用满族语言、文字的满族人,全国仅十余人而已。
满族女子身著“旗袍”,很有民族特色,也早已经为广大汉人女子普遍穿著使用,成为“国服”之一了。
满族,原信奉“萨满教”,没有什么严格的教规教仪,巫师、巫婆为宗教人士,俗称“跳大神”者,意既能与神仙鬼怪沟通的人士,现除在满族聚居的、不太开化的偏远乡村地区,已经很少见到了。
满族,生活习俗,原来最有的特点的,不杀狗,不食狗肉,不使用狗皮制品,据说与狗曾救主---满族汗王,既后来的清太祖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有关。
满族,其他生活习俗,住房烟囱在山墙外另外砌出,室内匚形火炕;儿童、尤以女童,喜欢抓“嗄拉哈”游戏。
(“嗄拉哈”,羊后腿膝盖骨头,猪腿的亦可;可染成不同色彩,四个为一组,手中持一个,抓取其余,抛向空中,伸手接住,以手背接住为高,多者为胜等不同游戏规则,可加小布口袋增加乐趣)
清初都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赫图阿拉城,次都辽宁省辽阳市,三都辽宁省沈阳市,图为沈阳清故宫大政殿,清帝办公室,具马背民族蒙古包特色。
满族,以上的种种生活习俗,除在偏远乡村地区,尚偶有残留。
另外,可以在沈阳故宫满族习俗展馆见到满族历史、生活习俗,节假日满族风情表演。
城市中生活的满族人,除户口本、身份证民族项填写“满族”以外,已经根本上与汉人无异。
所以,汉族人娶满族女子为妻,没有什么禁忌可言。
仅供参考。
满族人在春节过大年时,有什么风俗,民情,说道
满族人过春节和汉族基本相同。过去满族人过春节,糕点一一萨其玛,张对联,窗花,挂笺,分旗居分,红,黄,蓝,白色。除夕接神,接神后大门口放一横木以阻鬼,魅进来。掛门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