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教育幼儿

如何教育幼儿(学前儿童如何进行教育)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2-11 13:50:26 浏览5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学前儿童如何进行教育

我们这边学前儿童一般是指五六岁的小孩,一般都是幼儿园大班毕业,如果就读的幼儿园有学前班,就是在读学前班,如果幼儿园没有开设学前班,就是在培训机构读幼小衔接班。这些年龄稍大的小孩,已经经历过幼儿园教育,基本上生活和教育课程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比较习惯,不会出现和父母短暂分别的焦虑症,生活上已经能很好的适应,教育方面要看学校的课程设计和父母的指导。

如果是指幼儿园小孩,新生开始入园几乎大部分小孩开始一段时间都不适应,见不到父母会哭会想念,这样就需要老师们好好照顾和开导,父母每天接送孩子也要多和小孩沟通聊天。教育上就是以玩为主了。


家长如何做好幼儿的学前教育

上幼儿园是孩子第一次离开家,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孩子们会出现离别焦虑。

离别焦虑:是指孩子要和亲人分开而产生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离别焦虑是亲子依恋导致的,依恋是指孩子家长或其他主要看护人之间形成的强烈的情感连接。每个孩子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离别焦虑,这是正常现象

如果孩子突然与父母分开,孩子的内心就会产生不安全感,导致离别焦虑

依恋关系主要有安全型、抵抗型、回避型等三种

安全性依恋关系的孩子:

在分别时会有哭闹,但在父母和老师的安慰下会有很大的转变,再次见到家长时也会表现得很开心,这样的孩子,与家长的相处中,能够充分感受到来自家长的关心和爱,获得心里的安全感,在与外界接触时会更主动,长大后也容易与他人建立信任关系。

抵抗型依恋关系的孩子:

在入园时会长时间的大哭大闹,比较难安抚,再次见到家长了,虽然想亲近但也不会表现的很开心,相反会表现出无理取闹的行为,家长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来安抚孩子的情绪,这样的孩子特别粘人,长大后在人际关系中会过度的寻求认同,渴望建立亲密关系但又忧心忡忡

回避型依恋关系的孩子:

入园时离别焦虑很少,离开家长时都会大哭大闹,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见到家长时,也不太在意,虽然看上去很适应幼儿园,但家长需要格外注意,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常常表现出惧怕亲密关系,和拒绝信赖别人的倾向

不同依恋类型离别焦虑程度和表现的都不太一样。家长的不恰当做法会导致孩子离别焦虑情绪更严重了

如:家长表现得很焦虑,会让孩子产生紧张情绪

对于大多数的孩子来说,入园离别焦虑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行为表现不同,当孩子经历了这三个阶段后,会表现的已经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但在一段时间的长假不上学后,孩子再去幼儿园就可能会出现二次适应阶段,有的持续时间长,焦虑情绪严重,有的持续时间短,两三天就能很好的适应,这时家长要多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理解并耐心的陪伴孩子,因此,要根据孩子所处的阶段和实际情况,帮助孩子度过入园焦虑。

为预防孩子得强力反应阶段持续时间太长,父母可以让孩子提前了解幼儿园的生活,如果孩子提前熟悉幼儿园知道来这个地方做什么?那么到孩子真正上幼儿园时,就不会感到陌生,心里也不会太排斥,

可以提前了解幼儿园生活的方法

  • 1、 带孩子常去附近的幼儿园里转转玩玩滑梯等等
  • 2、 提前认识一些已经上幼儿园的小朋友,邀请他们分享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
  • 3、 开放日带孩子深入了解幼儿园的生活,
  • 4、 入园前提前了解幼儿园里一日的作息情况,在家养成与幼儿园作息一致的生活钟,提前提前演练

除了和孩子一起准备一些幼儿园必备的物品外,有的孩子特别喜欢一些物品

比如:布娃娃,小毛毯,睡觉的枕头等等

再上幼儿园之前,父母针对孩子在幼儿园里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孩子一起讨论,

比如:上厕所,尿床了怎么办等

在上幼儿园之前,家长先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生活处理能力

比如:穿脱衣服,独立上厕所等

送到幼儿园后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会第一时间去接他,爸爸妈妈是爱你的,并且要说道做到

调整波动阶段

在这一阶段,孩子会出现一天好一天坏的情况,偶尔出现哭闹的情绪,父母要容忍孩子的反复做到三要三不要

二次适应阶段

父母提前告诉孩子什么时候开学,并做好准备,每次幼儿园放假都要和孩子讲清楚,放几天,什么时候开学,与孩子在日历上标注好具体时间,假期里尽量不打破幼儿园的作息。

【欢迎关注“熊娃大变身”,与您分享更多儿童教育心理实战经验、教育案例帮您解决家庭教育的困惑!】

如何树立正确的儿童教育观

儿童教育应该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不仅是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也是人生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

育人为本也是中华民族的祖训“子不教父之过”“三岁看大七岁看老”都说明从小抓做人教育的重要性。按照现代发展心理学的观点,在人的一生中个性、气质、兴趣、自尊要素是人生成功与失败的关键要素,而这些都是在婴幼儿期形成并稳定的,所以育人必须从“从娃娃抓起”。

无需讳言,这些年来忽视或者不懂婴幼儿教育造成的后果是触目惊心和让人痛心的。在全国开展的“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中,相继打掉了一批“黑恶势力“,收到了打击和震慑犯罪的双重效果。但从中也看到了一些的现象,在黑恶势力犯罪中,青少年成为其“中坚”和“骨干”力量,应该引起人们反思。而“小龄化”认知犯罪更让人痛心,比如因怕玩伴苏醒后告诉父母会受罚的理由,银川12岁儿童杀死6岁玩伴的事件等等,足以说明儿童偏执倾向不能也不敢再忽视,对儿童的教育已经不是简单的普法教育问题了,已经是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及其环境上的综合治理的问题了。其中比较现实的几个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独生子女及“独二代”生育的高峰期已经到来。1970年至1980年是提倡“晚、稀、少”的生育政策,表面上只有十年时间,但其惯性一直延续到2018年。据资料显,截止2014年出生的独生子女达到8.525亿(1970至1979年出生人口2.17亿人, 1980至1989年出生人口2.19亿人 1990至1999年出生人口1.88亿人 2000至2009年出生人口1.47亿人 2010至2014年出生人口0.8150亿人)。独生子女政策为解决中国当时的供需矛盾,加快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不得不承认这几十年的部分独生子成长是有缺陷的。独生子女及其“独二代”(独生子女的独生子女)成为新父母的主角,如何教育下一代应该引起足够的关注。

二是家庭教育造就了独生子女特殊的人格倾向。新出现的父母是这样长大的:从小被珍稀被宠爱是普遍现象,尤其是6+1家庭(双方父母+)以自我为中心本来是婴幼儿的特质,但这两代人更加突出;从小内心孤独,缺乏玩伴,社会化形成较晚,智商较高,智商要素发展不均衡,情绪不稳定,合作、分享意识差;从小肩负不堪重负的重担,成龙成凤是整个家庭的期盼,各种补习班培训班纷至沓来,有的甚至两岁母语还没有真正学会就加上了外语班;从小忽视做人教育,甚至玩耍中谁家欺负了孩子,家长还有报复心理;从小忽视规范的独立人格养成,不知尊长、不做家务在孩子的认知里是理所当然。孩子进入小学、中学后提出更高要求,当满足不了时孩子时,孩子会理直气壮的说家长“过时”,可以说部分孩子(不是全部)发展很不均衡的。

三是学校(包括幼儿园)被动教育影响了一些人。第一,家庭送来的孩子无论是个性优良或是个性不良后面都有一群支持者,少部分冷漠的家长为孩子在校“吃亏”总是争得不眠不休,老师成了罪人;第二,重视教育不尊重教师的现象存在,一方面把老师抬得很高“为人师表”,一方面鄙视教师的地位,尤其是对小学教师;第三,过度负性评价教师,以偏概全。资料显示全国当前的幼儿园、小学和初中,拥有教师是1131万,其中乡村教师290万,这是一支庞大的行业群体,个别教师不能为人师表惩处是应该的,但经常见诸报端的总是体罚学生、侮辱学生的信息,正向报道太少,负性评价太广泛。很多小学教师认为教育已经是风险行业,队伍不稳,改行较多。有些小学教师公开说,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好几个关口,严防死守,孩子安全到家,我们的心才会落地。老师的主要精力不再是教书育人,而是“看家护院”。教师的荣誉感被仅仅是就业吃饭所替代。因此,一些学校的“校训”“活动规划”都是空架子招牌。

上诉问题虽然不能说全部现象,但也达到了个别+的程度,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现在的大政方针都有,关键是在具体要求上做文章。首先要从家庭教育重灾区着手,解决独生子女及其独二代如何承担教育孩子的认知问题。第二,清楚认识孩子不是私有财产,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自觉地学习育儿知识,担当起责任履行好义务。第三,学龄前期重点进行做人教育,有关机构可以设想设立学前教育指导机构,甚至可以设置类似“英雄母亲”奖项,褒奖尽职尽责的家庭。第四,真心实意的尊师重教,让教育成为人们羡慕的职业,重塑“天地君卿师”荣耀;第五,把学前教育纳入教育规划,家庭、学校、社会沟通联系渠道,变各行其是为齐抓共管,从抓婴幼儿做人开始,开通新生婴幼儿的成长通道,为学校教育做好基础准备。

孩子在幼儿、小学、初中阶段你是如何去教育的

对于“孩子在幼儿、小学、初中如何教育”这个问题,我的回答具体如下:

第一,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在不同的学段要对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才能更好的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在幼儿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活泼好动,喜欢接触新事物。就需要我们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多多培养孩子在某个或某几个方面的兴趣。

第二,在小学阶段,随着在幼儿阶段注重兴趣的基础上,逐步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这个阶段,有的孩子因随着课业负担的加重和小升初的心理压力,有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及抵触学习的想法,就需要我们多去关心的内心世界,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在初中阶段,相对于小学阶段而言,因为将来要面对中考,对孩子更加注重知识的应用与考查,也是孩子面临的第一次“选拔考试”。而初中阶段,也刚是孩子青春期,可能会有叛逆心理。这个阶段,需要我们在关注学习的基础上,更要加强与孩子心灵沟通和学业规划,轻松度过叛逆期。

综上,在孩子的幼儿、小学、初中的教育上,我们需要根据孩子所处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幼儿阶段注重兴趣爱好的培养,小学阶段注重良好习惯的养成,初中阶段注重心理沟通,度过青春叛逆期。

怎么样才能让幼儿园大班小孩专注学习

孩子的专注力是从小培养的,从小孩子专注于一件事情时候不要打扰,哪怕他是在看电视,过多的打扰,就会让其不集中注意力。

幼儿园大班养成专注力就够了,有了专注力,可以参加一些兴趣班,从中训练自己的学习能力,为进入小学打下基础。

而大班如果要专注于类似于小学的那种学习,那是不可取的。

幼儿园大班的孩子说谎怎么办该怎么教育

宝宝说谎的原因主要有三点:1.想引起大人的注意.2.模仿大人的行为,有些大人喜欢说谎,影响到孩子.3.犯错为躲避惩罚.孩子说谎了,父母要教育和引导好孩子,让他做诚实的孩子.

1.父母要以身作则,平时说话算数,不说谎,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如果孩子说谎了,父母不要打骂孩子,打骂只会助长孩子说谎.

3.多与孩子保持沟通,对于孩子遇到的困难,父母要帮助孩子一起克服,让孩子少犯错.

5.从小教育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能够做,什么事情不能做。

6.对于孩子的诚实行为,父母要给予表扬和肯定,培养孩子养成诚实的惯。

孩子的性格来自家庭教育,父母的教育决定孩子的性格,父母要多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做到科学育儿,才能培养优秀的孩子。我是侯妈,从事教育十几年,大家可以关注我,每天给你们分享教育知识,有问题可以给我私信,我们一起讨论.

幼儿园大班的女孩,话特别多,过于好动,怎么教育

其实活泼好动是孩子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因为自控力太差,过分好动而影响了正常的活动,长期下去就会影响到孩子的发展。对孩子的身体心理等带来不利的影响。

首先我们要考虑搞清楚孩子好动的原因,如果仅仅是偶发行为,比如由于对幼儿园的活动不感兴趣,觉得无聊,才耐不住性子,那么家长应该理解和宽容给孩子指出问题。并给他改变的时间。

如果是不良的习惯,家长要进行耐心的提醒和指导,合理地引导、帮助他们改掉这个坏习惯。

一、培养注意的坚持性。家长平时要有目的地加强对幼儿注意力、坚持力的培养和训练。比如观察力,记忆力训练,克服他们好动的行为。

二、参加运动释放能量,既然孩子的精力过剩,家长就要引导孩子参加运动来释放能量,比如做广播体操,打跆拳道,跳舞,做体育游戏等等,让孩子玩个够,这样既锻炼了身体又消耗了过剩的能量,是孩子不再兴奋异常。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上课坐端正,手放平,两眼看前方,举手发言不抢答。在要求孩子完成某一学习活动后,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样能很好的控制幼儿的好动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