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史记》中《鸿门宴》一篇告诉我们什么
- 谁能讲一讲“鸿门宴”的由来
-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鸿门宴”
- “鸿门宴”一词,是怎样产生的樊哙当时是什么样的英勇表现
- “鸿门宴”是什么意思
- 鸿门宴是怎么回事
- 刘备大摆“鸿门宴”,为何最后心慈手软半途而废,没有除掉目标
- 电影《鸿门宴传奇》谁的武力值最高
- 冯绍峰演项羽评价
- 项羽不想做皇帝,为什么要搞鸿门宴
《史记》中《鸿门宴》一篇告诉我们什么
司马迁的《史记》有项羽的本纪,而本纪又是专门记裁帝王业绩的,项羽是唯一一个不是帝王而进入本纪的人,也可見大文豪司马迁对项羽的喜爱和同情,但成王败寇,也是不变的真理。
项羽为什么赢得了大家的同情,我想,大概因为项羽不仅是一位悲情英雄,而且其本身极具人格魅力。
项羽最精彩的人生是在巨鹿大战中破釜沉舟,一举消灭了秦军主力,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项羽短暫的一生坦坦蕩蕩,兒女情長,和對手劉邦的陰暗狡诈比起來更是顯的豪氣雲天,顯示出大丈夫的豪邁。
但人无完人,项羽刚愎自用、残暴、没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理想也是他失败的主要原因。
司马迁《史记》记载项羽和刘邦两人见秦始皇巡游时说的话也可见两人的性格和城府。项羽看见秦始皇巡游时威风八面的场面时对叔父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之”,吓得叔父赶忙捂住项羽的嘴,项羽豪迈之气可见一斑。刘邦见了秦始皇巡游,喟然叹息曰“嗟呼,大丈夫当如此”,羡慕嫉妒的心裡跃然纸上。
推翻暴秦以后,项羽集团和刘邦集团成为了潜在的对手。但项羽并没有意识到这点,在鸿门宴上优柔寡断放走了刘邦,也就是说项羽不够黑不够狠,充分显示出项羽在政治上的幼稚和为人忠实厚道的一面。
其次,项羽也没有统一全国的想法,反而封分诸侯,又回到了战国时期的老路上,自己仅仅满足于当一个西楚霸王,并火烧咸阳,迁都彭城,这显然是历史的一种倒退。
谁能讲一讲“鸿门宴”的由来
要讲鸿门宴这个典故,我们需要从汉元年10月开始讲。而这里面又涉及到了指鹿为马,约法三章,鸿门宴,项庄舞剑,垓下之战,霸王别姬等一连串的故事。
我们可以看到鸿门宴,在这一组7个故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今天少校就给大家连贯起来说一下。
第1个重点:”汉元年十月都发生什么事情?这里面包含三个事件:沛公先到了霸上,秦王投降,约法三章。
我们很多现代人耳熟能详的典故,都是在历史中有出处的。《史记·高祖本纪》里,是这样描写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这段话里说了以下几个事情:
1.第一句,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
这句话里有包含3个意思:
第一:为什么叫“ 汉元年“?
这是因为秦朝灭亡以后,公元前206年,项羽封刘邦为汉王,这才有了汉元年的说法。实际上汉朝(西汉)建立,是公元前202年,也就是四年后。所以这个汉元年十月不是西汉元年十月。
第二:为什么叫沛公
这是因为刘邦在沛县出生的,又在沛县做过亭长。公是表示对他的尊称.
第三:先诸侯至霸上
诸侯?那里来的? 项羽封的!
(汉元年)正月,项羽阳尊怀王为义帝,徙于郴。二月,分天下王诸将,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分封十八路诸侯,即以刘邦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2。第二句: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这句话包含3个意思:
第一:为什么是秦王?为什么不叫秦三世?(胡亥叫秦二世,按理子婴应该叫秦三世)
这里面就不得不提一个臭名昭著的大太监——赵高。
赵高假传圣旨,让胡亥这个草包做了秦二世,赐死了长公子扶苏,害死了镇国大将蒙恬,屠杀了始皇帝的儿女,反正是各种方式祸祸大秦朝,最后烽烟四起。国以不国了。没办法了。他就杀了胡亥,立扶苏的长子子婴为皇帝。但是哪个时候,秦已经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了,各诸侯割地自居,于是有了下面这段话:
秦本来只是诸侯,始皇统一天下,所以称帝。六国各自独立,秦国地方更狭小,竟然以空名称帝,这样不行。应该像以前一样称王,才合适。“故而子婴不该再称“皇帝“,只适合当“王“,所以叫秦王。第二:皇帝玺符节
玺:是指传国玉玺,就是由和氏璧做的,上面有李斯写的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符:调兵印信,比如说虎符。皇帝与大将一人一半,能合成一个。
节:天子使臣所拿的凭证信物,以此证明自己的身份和职事
第三:降(xiang二声)轵道旁。
轵道: 典故名,亭名,位于现今在陕西省西安市东北
3.约法三章的典故
很多人都秦朝的法律是比较严苛的。但个人认为秦法算是当时比较健全的。一举一动都有法可依。但也正是管的太细致,导致除了秦国人以外的长期散漫的六国都受不了。
觉得扼杀了自由什么的。于是刘邦顺天命,应人心。直接说了三条:杀人偿命,伤人的或者偷盗的,要抵罪。并悉数去除秦法。赢了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
4.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中国的老百姓从古代到现代都是最善良的,一个约法三章,就让老百姓满足了。箪食壶浆。要来劳军。
刘邦呢就说”仓库里华友很多粮食,不让大家破费了。你们也不容易“,于是老百姓更喜欢刘邦了。唯恐他不当秦王。(由此见国人对于一个好领导是多么盼望)
5.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
有人劝刘邦:”现在项羽把秦王这个名号给了章邯了。估计你没戏了,干脆这样,我们派人守住函谷关,不让其他诸侯的兵进来。他们要是敢打,我们就近征兵,不需要怕他们。
刘邦觉得你说的对啊。那就这样。于是派兵封锁函谷关,老子要当关中王了!
但刘邦的实力又不能与项羽硬刚,这才有了后来的鸿门宴/项庄舞剑/垓下之战/霸王别姬等这些历史名典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鸿门宴”
“鸿门宴”,最为有名的莫过于鸿门宴,其中的曲折自古到今几乎人人耳熟能详,里面的人物也是张口即来。但多数是围绕着刘邦与项羽,这两位主要人物而去感叹的。而降类似樊哙,张良,范增,项庄等人的描绘不多,只充当了配角。
其实,在鸿门宴之中,就是因为配角恰到好处的精彩出场,在本该畅享美酒佳肴的短暂瞬间之中,如同一幕幕毫不停息又精彩绝伦的曲目刹那间爆发,其中的凶险只在一呼一吸之间便已辗转数回,将鸿门宴暗含其中的权谋,角逐,心智比拼等等一一展现出来,更让鸿门宴的大名流淌千年。
那么,还有没有类似的酒宴或者鸿门宴之中有反客为主的情节出现,或者是酒宴结束之后,再次向后延展而出的鸿门宴呢?
历史上的确也发生过!
比如,在吕后当政时期,吕后宴请吕氏子弟和刘氏子弟。此时的情景大致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吕氏强势,刘氏弱势可又不服。其中刘氏的代表就是齐王刘肥之子刘章。
吕后发起这场酒宴目的不得而知。或许是为了炫耀吕氏子弟在朝中的势力,或许是为了缓和刘氏子弟与吕氏子弟之间的微妙关系。从结果上看的话,应该后者的成分多一些。不然的话,刘章只能是血溅当场。
大致的情景是这样的。吕后遍邀刘氏和吕氏子弟,在一处宫殿之中宴饮,还未开席,朱虚侯刘章向吕后请命,希望成为此场宴会的监酒令。
说白了,监酒令就是保证大家喝好吃好的情况下,使得宴会得以在欢快祥和的氛围之中结束,根本没有什么权利。
吕后当时可能感染当时的气氛,不假思索的同意了。
宴会在酒斛交错之中,很快就进行到了一半。
刘章再次向吕后请命,愿为大家高歌一首,增添酒兴。
这个有些讨好意味的请求,兴致不错的吕后不能不答应。
刘章的歌词被记录了下来。
章曰:“深耕穊(音既)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鉏(音除)而去之。”歌词很直白,吕后陷入了沉思。
就在这个空挡,刘章拔剑而出。
原来,吕氏子弟其中一员不知是不胜酒力还是另有它事,借故离席。关键是没有向监酒令汇报情由。
刘章此时应当是二十出头,正是血气方刚之时。
闻讯,提剑追赶。待赶上离席的吕氏子弟后,二话不说,一剑便刺了过去,当场将此人诛杀。太后,左右皆大惊。
消息迅速传到吕后耳中,未等吕后质询,刘章便将个中情由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其理由就是身为监酒令就应维护宴会的秩序。
当然,刘章也不是没有任何的倚仗,刘章的家族虽然没有如刘邦兄弟家族一样参与到建国的战争,仅是依靠血缘关系而获得分封,而且是最为富饶的齐地。藩国凭借封国地理优势,煮海为盐,挖铜造钱,国力强盛。受诏入宫当了侍卫之后,与同受吕后及吕氏子弟挤压的功臣系太尉周勃和丞相陈平结成利益共同体。
最为关键的是刘章娶了吕禄的女儿,这本是吕后为了制约刘氏子弟的手段,到了此时却成了刘章的依仗。
吕后内心的挣扎,无以言表。
最终将刘章免罪。
之后,刘章成为了诛除诸吕的主力军。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刘章与兄长齐王刘襄一个在长安外一个在长安内,诛吕时出了大力,却最终没有成为皇帝。只有唐朝史学家司马贞的一段八个字的评语,将刘章定格。
硃虚仕汉,功大策长。
历史中诸如此类的鸿门宴还有很多,大多都能全身而退,仅有在三国时期的东吴,在孙权之后,接二连三的发生鸿门宴,使得东吴的实力一降再降,最终消亡在晋朝的大军之中。
本来司空见惯的一顿饭,被有心人利用,就足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鸿门宴”一词,是怎样产生的樊哙当时是什么样的英勇表现
- “鸿门宴”一词出至“项庄舞剑,意布沛公”。《鸿门宴》所描写的是项羽,刘邦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关中王而展开的一场震烁古今的政治斗争,由此也拉开了激烈而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当时是,当时是项羽拥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灞上,在军事力量的对比上,项羽处于绝对优势,刘邦处于绝对劣势。
- 宴会前,在项王的军营中,由于曹无伤的告密“沛公欲王关中”,项羽大发雷霆,当即下令“旦日飨士辛,为击破沛公军”。而“亚父”范增对刘邦入关前后的行为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其志不在小”的结论,又借助古代的“望气”方术,指出刘邦上方的云气为“天子之气”,借此来揭露刘邦的野心,乘机提出了“急击勿失”的建议,更使项羽火上浇油。在沛公的军营中,由于项羽的叔父项伯为报沛公的谋臣张良的恩情,连夜私见张良,劝他逃走。忠心耿耿的张良,在太难来临之际并没有临阵逃脱,反而以“为韩王送沛公”为借口,将这紧急情况通知刘邦。沛公于是借此拉拢项伯,与项伯“约为婚姻”,并渴力为自已辩护,甘愿称臣,请求项伯告诉项王“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他的一番礼仪备至的话和笼络人心的行为终于骗过了项伯。于是项伯同意在项王与沛公之间斡旋调停,并在临走前再三叮嘱刘邦“旦日不可蚤自来谢项目”。于此有了鸿门宴上的醒风血雨。
- 在宴会前,刘邦面临大军被击溃的危机;赴宴中,又极有可能遭遇杀身之祸。但刘邦在鸿门宴上表现得机智果断,随机应变,最终转危为安,这其中与樊啥在关毽时刻所起的作用密不可分。
- 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王玦以示之者三”,显然要置刘邦于死地,而项羽因为在宴会前听信了项伯的“中肯”劝说,即“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和相信了刘邦在宴会中降贵纡尊的“诚恳”表白,对范增的再三举玦作出了“默然不应”的决定。决心己下的范增又岂肯善罢干休,他即刻召来项庄,假以舞剑为名,实则企图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此时,因曾经受恩于张良,与刘邦“约为婚姻”的项伯为了保护刘邦也拨剑起薛。一时间,宴会上刀光剑影,顿时杀机暗藏。刘邦的谋士张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按捺不住急忙寻求外援,于是便有了樊哙的出场。
樊哙是今徐州沛县人,原以杀宰狗为业,后跟随刘邦反秦,屡建战功,又是刘邦的连襟。所以樊哙与刘邦既有君臣之谊,又有亲情之情。鸿门宴上,樊哙是刘邦的参乘,他的责任既是保护沛公,但又不具与会的资格。当他从张良中得知“项庄拔剑起葬,其意在于杀死沛公”,便不假思索请命!”紧急形势下奋不顾身显出樊哙的耿耿忠心。樊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不顾戒备森严,刀剑如林的危险,义无返顾,勇往直前,侧盾冲撞,“卫士仆地”,直闯宴会。一副拼命三郎的姿态呈现在众人面前,只见他“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眂尽裂”,显示出了樊哙咄咄逼人,怒发冲冠之势,粗豪威猛,凛然无畏之神,霸气十足,威震全场。这便是樊哙在巜鸿门宴》上的英勇表现!
“鸿门宴”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秦朝末年,各地反抗秦朝残暴统治的起义风起云涌。这其中有两家队伍的势力最为壮大,一个是项羽,一个是刘邦。因为志同所以道合,这两支队伍很快联合起来东攻西伐。一时之间定鼎天下胜利在望。由于在起义初民心尚不归附,他们打出的旗号是拥立楚怀王登基。彼时楚国已经灭亡好多年了,怀王是一个放牛娃忽然有一天被人黄袍加身变成怀王的。他自然明白自己不过是项刘野心图霸天下的一颗棋子。于是他下令,先入咸阳者,王之。意思是说谁先攻入秦朝的首都咸阳就封谁为王。项羽本以为自己先入咸阳是唾手可得的事,谁知却被刘邦抢了先。项羽对此不满。于是在鸿门宴请刘邦,埋伏刀斧手席间假意舞剑欲除掉刘邦,但是在宴会上始终没有动手,尽管项羽的军师曾举起珏暗示项羽下定决心痛下杀手项羽始终不为所动。刘邦终于逃过这一劫。后来项刘纷争,项羽兵败乌江自杀。刘邦称帝建立汉朝
后世把这场宴会称之为鸿门宴,现在比喻为不坏好意的宴请或者邀请赴局
鸿门宴是怎么回事
汉元年(前207年)末,刘邦西入关中,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却并没有占据咸阳,而是将军队撤到了霸上。听闻刘邦先入关中,项羽随即率领四十万诸侯联军也向关中赶来,却不想在函谷关遭到了阻拦,项羽一怒之下破关而入。自知不敌项羽的刘邦,遂主动向项羽低头认错,而项羽则于鸿门设宴款待刘邦,“鸿门宴”事件就此发生。
项羽入关曹无伤告发刘邦,刘邦道歉项羽设宴款待
汉元年(前207年)十月,在项羽与章邯仍在巨鹿大战之际,刘邦却已经攻破武关进入关中,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遂出城投降,秦朝灭亡。刘邦短暂进入咸阳后,在张良劝说下又退出咸阳,驻军于霸上,并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
与此同时,项羽在击败王离、劝降章邯后,也统帅着四十万诸侯联军杀奔关中而来。但等其抵达函谷关时,却发现关上不仅有刘邦的士兵驻守,而且还拒绝自己入关,项羽一怒之下派当阳君攻破函谷关,大军驻扎于新丰鸿门。
这时,刘邦麾下曹无伤却跑去给项羽打小报告,言称“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以秦王子婴为相,并将秦宫奇珍异宝全部占为己有”。联想到自己被拦在函谷关外,项羽顿时大怒,命令士兵做好准备,明日进攻刘邦,定要将其击杀。要知道,刘邦毕竟也算是项氏旧部,项梁死后怀王熊心为夺取权力,不断分化瓦解项氏兵权,项羽杀宋义夺兵权也是因此而起,项羽之所以恼火,其实就是因为他认为刘邦也要脱离项氏自立为王,对项氏起了叛逆之心。
项羽的叔父项伯听说后,因其与张良关系极好,于是便偷偷跑去将此事告知了张良,张良则又转告了刘邦。刘邦自知不是项羽对手,因而连忙给项伯赔礼道歉,表示自己从来没有称王的打算,虽然侥幸进入咸阳,但却什么都没敢动,就是在等项羽前来接手,而之所以在函谷关设兵,也不是为了挡住项羽,而只是为了挡住乱兵而已。
刘邦凭借出色的口才,很快便说服了项伯,项伯则表示,我只能回去帮你劝劝项羽,你最好还是明天一早亲自去给项羽解释,刘邦连忙答应下来。于是,项伯便返回军营,将刘邦的话又转述给了项羽,在他的一番劝说之下,项羽的火气便也消了。
次日清晨,刘邦率领着一百多人来到鸿门拜见项羽,表示自己和项羽合力灭秦,根本没想到能够抢先进入关中,与将军在这里相见,又岂会背叛项羽,这定然是有小人挑拨。项羽则表示,这是刘邦麾下左司马曹无伤所说,如果不是这样,自己也不会生气。项羽见刘邦态度诚恳,便也没有再怪罪于他,反倒是设宴款待于他,于是便有了“鸿门宴”。
刘邦赴宴范增欲除之后快,项伯樊哙助刘邦逃过一劫
项羽之所以恼火刘邦,乃是因为刘邦未经自己同意便有自立为王之心,因此当刘邦放低姿态,亲自前往项羽军营,做出了一番“合理”解释之后,项羽其实已经熄了杀心。“鸿门宴”上要杀刘邦的,其实是看出刘邦志向不小的范增,这才令这场宴会变得险象环生。
范增曾言,“刘邦在山东时贪财好色,入关之后对财物、女色却丝毫不取,这表明其志向不小。而自己找人为其望气,发现刘邦呈现龙虎五彩之景,乃是天子之气。”因此,相较于已经熄了怒火的项羽,范增才是真正想要置刘邦于死地之人。
宴会上,项羽和项伯面东而坐、范增向南而坐,刘邦坐在范增的对面,张良则在项羽对面。范增多次向项羽示意除掉刘邦,但项羽却始终没有反应。无奈之下,范增这才决定自己动手,跑出去找来了项庄,要其进去请求舞剑助兴,然后趁机将刘邦杀死。谁知此计却被项伯识破,他也起身与项庄对舞,并始终用身体保护刘邦,导致项庄始终无法下手。
到了这时,刘邦和张良岂能看不出蹊跷,在刘邦无法起身应对的情况下,张良连忙起身跑出去找到了樊哙。于是,樊哙便如同一个不知礼数的莽夫一般闯进了宴会,但项羽偏偏就喜欢这样的武将,非但没有怪罪,反而赏赐给他酒肉享用,然后樊哙又将刘邦的解释重新向项羽说了一遍,并表示项羽想杀有功的刘邦,乃是因为听信小人谗言。
片刻之后,刘邦起身借口解手,与樊哙离开了宴会,然后抛下车辆和随从人马,便带着樊哙、夏侯婴、靳彊、纪信偷偷溜回了自己军营,并让张良携带了礼物留下向项羽告辞。估摸着刘邦已经返回军营后,张良这才走进宴会,向项羽辞别,表示刘邦不胜酒力,已经返回了军营,并为项羽和范增献上了白璧一双、玉斗一双。
得知刘邦逃走,亚父范增怒不可遏,当即砸碎了送给自己的那双玉斗,并对项羽说出了那句著名的“竖子不足与谋”。而刘邦返回军营之后,则当即诛杀了向项羽告状的左司马曹无伤。
项羽之所以没有杀刘邦,绝非简单的“妇人之仁”
“鸿门宴”可以说是项羽杀死刘邦的最佳时机,如果当时真的杀了刘邦,那么也就不会再有之后的“楚汉争霸”了,项羽也不至于落到兵败垓下、乌江自刎的下场了。因此,很多人都认为项羽不杀刘邦,实在是“妇人之仁”。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项羽对刘邦没动杀心。以项羽的性格来说,如果真的对刘邦动了杀心,那么刘邦绝无生还的可能。但正如前文所说,项羽之所以对刘邦恼火,乃是因为听了曹无伤的话后,认为刘邦背叛了自己,背叛了项家,想要自立为王。要知道,项羽的人生目标始终是霸业而非帝业,因此对于刘邦称王他其实并不反感,但对于刘邦不将自己放在眼里自立为王,却是极为反感的。
也就是说,你刘邦想称王可以,但必须经过我项羽的同意,或者说必须由我项羽来封。其实这也是牵扯到刘邦站队问题,毕竟此时项羽与怀王熊心已经基本相当于决裂了。因此,当刘邦姿态放低,表示仍然愿意听命于项羽后,项羽便也就熄了杀心。
其次,项羽杀死刘邦的后果。鸿门宴上的项羽虽然实力强劲,但他此时却更像是个诸侯盟主,他的实力在各路诸侯中或许最强,但却还没有强到足以藐视各路诸侯的地步。因此,项羽是否诛杀刘邦,还必须考虑其他诸侯对此的看法。
如果刘邦始终不低头,坚决自立为王,那么项羽将其杀了影响自然不大。可如果刘邦已经低头认错,并表示了臣服,而项羽依然将其杀死,那么会让其他诸侯王怎么想?这种随意屠杀一方诸侯的做法,无疑会让各路诸侯离心离德,甚至暗中联手对抗项羽,这点他不能不考虑。
最后,项羽对消灭刘邦没把握。“鸿门宴”之前,项羽虽然拥兵达四十余万,但实际上却是由自己的兵马和诸侯联军所组成,其中本部兵马只有原属于宋义麾下的五万兵力,即使“巨鹿之战”后有所扩充,应当也极为有限,就算加上蒲将军和英布的两万军队,其麾下总兵力应当也不超过十五万人,甚至不足十万人。刘邦麾下军队的战斗力固然不如项羽,但那十万军队却是刘邦实打实的私兵。
“鸿门宴”前后,刘邦和项羽的势力其实达到了一种巧妙的平衡,项羽手中兵力虽多,但由于嫡系相对较少,因而不敢轻易对刘邦动武;刘邦虽然有一定自保的本钱,但由于战斗力较弱,也不敢轻易惹怒项羽。因此,才有了刘邦低头认错,项羽设宴款待这个结局。
综上所述,刘邦之所以能在“鸿门宴”逃过一劫,其实很大程度源于项羽并未对其动杀心,但却并非是项羽“妇人之仁”,而是综合考量后的决定。项羽设“鸿门宴”的根本原因,其实是刘邦向项羽赔罪之后,项羽对其设宴款待罢了,而这场宴会之所以惊险,更多源自于范增的谋划,否则刘邦岂能轻易逃脱。
刘备大摆“鸿门宴”,为何最后心慈手软半途而废,没有除掉目标
“鸿门宴”是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项羽宴请沛公刘邦的一次盛宴。此次宴会中,范增派出剑客项庄舞剑助兴,准备伺机杀掉刘邦,却被项伯挡住,最后项羽放走了刘邦,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大好时机,落得身首异处。公元211年,历史重演,又发生了一起“鸿门宴”事件。刘备应刘璋之邀,进入西川,帮助刘璋对抗汉中张鲁的侵扰。
在接风宴上,军师庞统、内奸法正劝刘备在席间斩杀目标刘璋,一举夺取益州,成就霸业。然而,刘备却优柔寡断,放弃刺杀刘璋,自绝快速夺取益州的最佳时机,这是为什么呢?依据演义,分析如下。
首先,刘备刺杀刘璋时机不成熟。
当时,益州文武大员,只有益州别驾张松、法正、孟达少数人,其余的益州本土势力对刘备非常不友好。如主簿黄权、李恢、王累、张任、刘璝、泠苞、张任、邓贤等文臣武将对外来者刘备非常不感冒。此时,刘备刚刚进入益州,对西川地形十分陌生,即使有张松献的地图,也无济于事。刘备进入益州时,仅仅带了军师庞统、大将魏延、黄忠、刘封、关平等将,五万军队,开赴益州。刘备进入益州的军事实力和本土的刘璋相比,兵少将寡,不占优势。如果此时,刘备强行刺杀刘璋,夺取益州,很难得到益州的民心,很难彻底收服益州,更别谈复兴汉室江山了。
其次,刘备素来爱惜自己的“仁德”名声,不忍行此奸诈之计。
刘备在三国演义中,一直以“仁德之君”的形象出现,爱民如子。在这儿仅举几个例子。
第一件事为,陶谦三让徐州,前两次,刘备都拒绝了,在陶谦快死去的时候,他才勉为其难地答应接手徐州。如果换做其他人,在陶谦第一次让徐州时,就会迫不及待地接管了。这可是一州之地,实打实的地盘,军阀赖以生存的基业。
第二件事为,新野刘备撤退时,十余万军民跟随刘备,不离不弃,情愿远离家乡,就是为了跟随明君刘备。
第三件事为,刘备在荆州落脚时,多人劝说刘备窃取刘表的荆州,都被刘备给拒绝了。刘备认为刘表是自己的同宗兄长,自己不忍心夺取荆州。最后,荆州被继承的刘琮拱手让给曹操了。
最后,刘备已经有了更加稳妥的夺取益州方略,分三步走。
刘备在接到刘璋的求援信后,可能与诸葛亮定好了夺取益州之策。他想要收服益州,先要收服益州之心,准备以德服人,再慢慢蚕食益州。现在,刘备刚刚进入益州,寸功未立,就想着走捷径,夺取富饶的益州,这是不现实的。因此,刘备夺取荆州方略如下:
第一步,刘备全心全力为刘璋抵抗汉中张鲁的侵犯。
刘备率领五万大军,进入益州,和刘璋在涪城相会后,便马不停蹄地奔向葭萌关,为刘璋看家护院。这时的刘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打了益州那些认为刘备有不轨之心的脸,使刘璋彻底放心,认为自己的同宗兄弟刘备是值得信任的,不是为了窃取自己的益州而来的。演义中相关内容如下:
忽报张鲁整顿兵马,将犯葭萌关。刘璋便请玄德往拒之。玄德慨然领诺,即日引本部兵望葭萌关去了。第二步,刘备在益州散播自己的仁德名声,收买人心。
刘备到达葭萌关后,再一次强调军队纪律,对老百姓秋毫无犯,还常常施舍恩惠,使出自己一贯行之有效的收买人心的方法。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玄德到葭萌关,严禁军士,广施恩惠,以收民心。第三步,刘备收买益州刘璋手下部将,瓦解刘璋的势力。
刘璋手下部将兵丁战败被擒,不许随意杀害,如果谁无故杀害川兵,也得偿命。他还颁布法令,大意为,你们川兵都有父母妻子,愿意投降者从军,不愿意投降的一律发放路费放其回家。
对于被活捉的主将冷苞,刘备二话没说,亲自为其松绑,还信了他的一面之词,放其离去。刘备的种种做法,都是为了瓦解刘璋部队的抵抗之心。
总结:刘备部下庞统私自决定在宴会上刺杀刘璋,这和刘备一贯的仁德之君相悖,这本来就没得到刘备的同意,也就不会成功的。
关注三国、分析三国、研讨三国,为您揭开三国未解之谜。
电影《鸿门宴传奇》谁的武力值最高
NO9、夏侯婴
炮灰角色,打谁都打不过,专门为了衬托对手多牛皮而存在。最后被项羽一枪攮死,成为刘邦阵营死于敌手的第一人。
NO8、张良
张良刺杀秦始皇这一段,历史上还真有这么回事,只不过张良应该不是这么弱智,穿着一身孝服去当刺客,就这么爱显摆,你还不如直接举一杆“嬴政去死去死”的大旗拉风呢。
张良在这部电影里的智力很难吐槽,毕竟全片都是弱智操作,所以张良的剧情漏洞也就不那么恶心人了。
电影的结局是张良给一群学生,讲述鸿门宴的真相,并把那些因为权斗牺牲的战友,他们的故事传承下去,为那些冤魂吹响集结号(谷子地附体)。
NO7、刘邦
黎明版的刘邦,大概是影视史上表情最呆滞,台词最生硬的汉高祖了。
不过这也很难为黎天王,刘邦这种性格复杂,层次感极强,而且表里不一的角色,即使让陈道明去演,也就有个七分效果。黎明这种本来文戏就弱的一批,除了装B嘛都不会的香港天王,直接就能把角色彻底摧毁。
当然了,跟他演对手戏的冯绍峰,演技也不怎么样,所以以烂比烂来看,黎明也还过得去。
电影里刘邦竟然还有点武力值,鸿门宴上樊哙夏侯婴等团灭,韩信还没赶到的时候,刘邦竟然还能跟项羽过几招,而且还活了下来。历史上刘邦要是遇上提着菜刀杀过来的项羽,估计又把自己儿女扔过去了。
最大的一个槽点,那就是刘邦管虞姬叫嫂子,拜托刘邦年龄都够当项羽爸爸了,这么装嫩还要脸吗。
NO6、樊哙
我叫樊哙,樊哙的樊,鸡B的鸡。
山鸡版的樊哙颇有看点,虽然武力值设定偏低,被项羽吊打被韩信吊打,就连龙且项庄都比他强。但混古惑仔讲究的是哥们义气,这方面我樊哙谁也不惧。
历史上樊哙被刘邦忌讳,差点被陈平斩杀,不够樊哙运气爆表,陈平还没动手,刘邦就GG了,结果吕后专政,樊哙这个妹夫就大富大贵,最后活了个寿终正寝。
电影里为了突出樊哙的古惑仔气质,直接让他自杀在刘邦面前,以死表达自己对腹黑刘邦的不满。
当然了,就山鸡哥连续两次用剑指着皇帝的骚操作,不自杀也得万剐凌迟。
NO5、项庄
武都头版的项庄,前期存在感很弱,在垓下之战强行秀了一把。当时刘邦正在装B,说只要项羽认输,就放他回江东。项羽这边还没说话,项庄就拔剑冲了出去,表示你愿意放项羽,我不愿意。
正因为这么讨人厌,所以项庄最后死得非常惨烈,被骚气冲天的项羽握住小手手,领到了自己的盒饭。
项庄表示,我在景阳冈打虎的时候,从没想到自己会死前握住一个男人的手,如果真要让我腐一把,我希望对象是宋江欧巴~
当初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导演要选丁海峰演项庄,历史上项庄明明是项羽的堂弟,但丁海峰比冯绍峰大了十几岁,看面相也老得多,这玩意儿实在很难入戏。
后来终于想明白了,项羽结局死于虞姬之手,也就等于是项庄的嫂子杀了项庄的哥哥。而丁海峰扮演的武松,也有同样的悲惨经历。
这古装剧选角也是讲究逻辑的!!!
NO4、龙且
项羽手下第一猛将,而项羽实力由盛转衰,也是因为韩信斩杀龙且开始。
《鸿门宴传奇》里的龙且表现不多,除了在范增和张良下盲棋的时候,当了一个工具人。之后就是项羽刘邦大决战,龙且跟古惑仔樊哙来了一场街头互砍。
龙且虽然用偷袭打败了樊哙,但很快就被逼王韩信虐杀,可能这是导演在强行匹配历史,向观众表示咱不是全套魔改。
NO3、韩信
魔改版的韩信,武力值爆表,单枪匹马独闯刘邦营寨,吊打杂兵,樊哙跟夏侯婴联手也打不过他。
最狗血的是,把项羽力能扛鼎的设定,直接给了韩信,开篇就让他拿着大鼎扔秦始皇,最后刘邦诛杀韩信,这哥们也是举着大鼎反抗。话说你把自己罩鼎里面挡箭,也比举鼎砸门强吧,就这智力还当军神呢~
堂堂汉初三杰之首的淮阴侯,被糟践成个无脑莽夫,除了打架厉害点,就是喝酒装B,说一些烂七八糟的段子。刘邦在这些垃圾的拖累下,依然能够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实在是太难了~
NO2、项羽
冯绍峰版的项羽有一种阴柔之美,虽然有一脸霸气的络腮胡子,以及高级皮草外套衬出来的强悍感。但当时影评普遍认为这是最妖艳的一版项羽,颠覆了有史以来所有的霸王。
这可能跟冯绍峰演任何角色,都扔不掉偶像包袱有关,那一脸络腮胡感觉就是假的,就跟岳不群割完丁丁后的伪装一样。
正因为冯大帅哥对项羽的颠覆性演绎,这才有了历史上最矫情的项羽,举手投足妖气四溢,让人过目不忘。
魔改版项羽跟历史上匹配的两个要素,一个是武力值,可以单杀刘邦手下所有战将,韩信那么能装看见项羽也只能躲。另一个是智力低,电影里那种低级到让人发指的反间计,智商归零后都能看破,项羽愣是硬接招,还把范增给开了。
估计项羽的所有智力,都充给恋爱脑了,谁让对面是刘天仙呢,不矫情点对不起盛世美颜啊。
NO1、天仙虞姬
项羽的武力值如果有100,那么刘天仙版虞姬最低150起步。
张嘴就是“能让他死而瞑目的,只有我虞姬一人。”
自己管自己叫“虞姬”,姬就是盛世美颜之意,这得脸皮多厚。当然了刘天仙有这本钱,就这么自恋这么不做作,谁能在咱颜值上挑毛病~
最后刘天仙单杀项羽,修正了被太史公篡改的历史。
冯绍峰演项羽评价
本人非常喜欢项羽,所以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这是一部由冯绍峰出演的商业电影,商业电影人物要帅,流量要高,主要是为了卖钱!
本片的导演是名香港导演,他可能跟我们受过的传统文化教育不同,历史文化的理解有差异,首先项羽的造型够帅,够霸气,也很能博眼球!但是要注意项羽是贵族出身,向上数十八代也是贵族,贵族就这造型,简直不能直视,披头散发,还穿皮草!不知道还以为是匈奴单于打过来了!那时人非常看中出身,注重礼仪!项羽穿戴一定会非常讲究!请参考下图!
冯演的本身没有问题,但是霸气感还是差很多,造型容易出戏,还没黎明演的刘邦贵气,导演可能对这段历史没有仔细研究!为了赚钱,用明星堆积起来的电影,根本没有什么文化底蕴!
这部电影不能算优秀的作品,浪费了大量的好的演员,题材,冯当年很红,流量也很强大!只能说剧本和造型耽误了演员的发挥!
项羽不想做皇帝,为什么要搞鸿门宴
“鸿门宴”名头叫得响,但却也只是个一般的军中宴饮。项羽并非打算真心实意的款待,而是想借机抖自己的威风灭刘邦的锐气,满足一下他这个诸侯联军统帅的虚荣心!
秦末大乱后,楚怀王一面派刘邦率兵西进直捣关中,一面又派宋义和项羽率兵北上解救赵国。
这两支部队打得都不错!
楚怀王与诸侯们有“先入关中为王”的约定,也就是说谁先灭了秦国,谁就是关中之主。
所以,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歼灭了20万秦军,解除了赵国的危险后,立刻率领诸侯联军浩浩荡荡地开向了函谷关!
可惜,还是迟了一步,因为刘邦已从武关打进关中,并且还让人封锁了函谷关,不想让项羽入关。
项羽要的不是当皇帝,他要的是做第一个进入关中的人——我在巨鹿苦战,你却不费吹灰之力就灭了秦国!灭秦首功哪能让刘邦得去呢!
项羽盛怒之下命人攻克函谷关,虽说终究还是入了关,但心里却被刘邦有了看法。
俗话说:不怕没好事儿,就怕没好人。
就在项羽火冒三丈的当儿,刘邦手下的左司马曹无伤,为了谋求荣华富贵便偷偷地告诉项羽说:刘邦野心很大,他想独霸关中,独吞金银珍宝,还想让子婴做丞相帮助他统治秦人。
项羽听了怒上加怒,便打算第二天就发兵攻打刘邦,彻底消灭刘邦的势力!
项羽的叔叔叫项伯。
项伯和刘邦的“参谋长″张良有交情。
于是,便偷偷摸摸地跑到了刘邦的军营里,告诉张良说:“上将军(项羽)明天要率领攻打沛公了!你还是赶紧逃跑吧!“张良却没有逃走,反而将这件事告诉了刘邦。刘邦一听就急了,心想:“项羽有四十几万大军,可我却只有十万人马,硬拼肯定不行!”
于是,赶紧召见项伯,请求项伯在项羽面前替自己辩解,还和项伯结成了儿女亲家。
至此,项伯便被刘邦收买了。
于是回去后,就把自己见到了刘邦的事儿告诉了项羽,并说刘邦没有异心,明天刘邦便会亲自上门给项羽赔罪。
听了项伯的解释,项羽的怒气儿全消了。
于是,便取消了明天一早攻打刘邦的计划!但亚父范增认为不能放过刘邦,打算在鸿门宴上干掉他!
果然,第二天早上刘邦就带着张良、樊哙等人,在一百多个骑兵的保护下来到了鸿门。
刘邦对项羽表现得那可真服服帖帖,毕恭毕敬!
闹到最后,心直口快的项羽竟然说出了“咱们是老交情了,这都是曹无伤搞的鬼”之类的话!
范增好几次给项羽发“可以动手了”的暗号,但项羽却好像什么也没有看见。
实在没招了,范增只好想出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主意,叮嘱项庄找个机会刺死刘邦。
项伯哪肯让刘邦死啊,便也抽出宝剑跳舞,项庄无法接近刘邦,自然也就无法完成刺杀任务了。
此后,刘邦便以上厕所为由头溜了,留下张良继续和项羽周旋。
为防项羽派人追杀,刘邦便找了条小路逃回了军营。至此,鸿门宴便结束了。
总之:鸿门宴是一场刘邦登门“谢罪”的宴会。此时,能够左右局势走向的人只有项羽。但是,项羽却被刘邦的花言巧语蒙蔽了,以至失去了一举消灭这个最危险的对手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