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悯农古诗 为什么

《悯农》诗中“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为什么这样说?《悯农》其一,古诗是春天的古诗吗你怎么理解的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2-11 01:36:02 浏览8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悯农》诗中“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为什么这样说

这首诗出自唐代李绅的《悯农》二首中的其中一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首先,“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种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再人人皆知熟悉不过了的。然而,一般人们往往难以象诗人一样去联系社会和阶级而思考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但诗人想到了。他从春种“四海无闲田“到秋收,形象地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的田野里从亊繁重劳动的勤劳与艰辛。这些收获的粮食,本来应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在大家眼中的大丰收景象里却最后变成了“农夫犹饿死“这一悲残命运和残酷现实。

其次,诗人在这首诗的阐述上不是空洞而抽象的叙述和议论,而是采用了鲜明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当时社会存在阴暗的一面,从而反应了达官显贵们欺榨老百姓这一手段是何等的残酷,何等的毒辣。

在这首诗里,作者用通俗、质朴、明快的语言创作了这首诗,使人们读起来朗朗上口,才被民间长久地流传。

《悯农》其一,古诗是春天的古诗吗你怎么理解的

《悯农》有李绅的三首,杨万里的一首。不知你的其一指哪一首?

不过既叫《悯农》,就是替农民伤心的意思,或更直接,是可怜农民的意思,顾名思义,肯定都不是春天的诗歌。

李绅的三首: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这三首都很浅显,沒什么可解释的。只是第三首的嫫女,是丑女的代表,下一句是对一笑干金的否定。

杨万里:

稻云不雨多不黄,荞麦空花早着霜。己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由于干旱,稻子多不收,由于有霜,乔麦空壳。肯定是忍饥挨饿的一年,中间还有一个闰月使时间更长。

这四首诗都是揭露了在封建时代,农民尽管在不停的辛勤劳做,却仍旧吃不饱,甚至有人饿死的现实。

是对封建统治者的批判和对农民的同情。

很多人都会读“悯农”这首诗能了解并能做到的人多么为什么

读书出身的文化人,对《悯农》是很熟悉的。

能从《悯农》诗文中体会到农民种田的辛苦,并能怜悯农民、尊重农民、体恤农民的文化人并不多。究其原因,估计是由过去的户籍性质问题、社会的與论导向问题、人品问题造成的。

没有怜悯农民、尊重农民、体恤农民的表现

少部分乡镇相关部门克扣农资物资、高铁车厢设置高档舱、高档宾馆或酒店拒绝农民进入、向村委写个证明须交费……这当中,有工作人员个人,也有政府部门的领导者。

例如:80、90年代,广州白x鹅宾馆就拒绝衣着老土的农民进入。

户籍性质问题

从新中国成立到2007年的50多年间,中国的户籍划分为农业家庭户口、农业集体户口、非农业家庭户口三种。只有工人和干部才是非农业家庭户口,而取得了这类户口的人,都不用在农村耕田种地,都会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而且,其子女也可以延续这个非农业家庭户口,也就是这类人的孩子一出生就拥有工人身份。满脚是泥的农民,在人们的眼中是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人。

我曾经在父亲工作的知青农场与很多知青交往过,这些从城里派来知青农场接受劳动教育的青年,绝大部分人都看不起农民。直至今天,我还是认为毛泽东主席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十分必要、十分正确的。

社会的舆论导向问题

从80年代至习近平新时代之前,社会上涌现出了一波又一波的热潮:下海经商潮、追星潮、出国旅游潮、出国购物潮、网络达人潮、网红主播潮……一些新闻媒体、社会团体都在不遗余力地宣传这些方面的人和事;人们都在羡慕有钱人,都在渴望权利和地位。社会舆论形成的氛围和价值导向,影响着更多的社会人,某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扭曲,对农民嗤之以鼻。

人品问题出在哪里?

一、非农业身份的优越感。曾几何时,许多人自恃有非农业家庭户口而看不起农民,例如:80年代90年代的知青,有几个瞧得起农民的?

二、自傲心理。许多文化人自恃清高,渺视农民,看不起体力劳动者。例如:有人恃着自己有一官半职,有人恃着自己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就自我感觉自己已经是人上人了。

三、金钱至上的资产阶级价值观。下海经商富起来的人,很多人都忘记了自己曾经是农民,自己一小家住城市里,抛下年老的父母,让父母住在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