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存心不善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与“论迹不论心,论心无圣人”该如何解释?人为什么要积善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2-09 20:18:22 浏览22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与“论迹不论心,论心无圣人”该如何解释

简单说,这二句讲的就是“无为”,“无为”为真为善,“有为”为假为恶,譬如一个人施舍给乞丐钱财,施舍的时候,他的内心若是想“大家看,我在行善”,或者“我施舍给乞丐,一定会有好报”等等诸如此类的虚荣想法,他施舍的行为,就是假的,就是不善的,因为他施舍的时候,内心有得失的观念,这种得失的观念,就是“有为”的表现,若是他施舍的时候,仅仅只是出于一个恻隐之心的本能,施舍之后,不意不思,马上就忘了,这种施舍的行为,就是纯善的,就是“无为”的表现!

有很多学佛之人,为了培养慈悲心,执着于放生,去市场买很多鱼或者其他动物,去河边或者放生池放生,且不说放生以后,这些被放生的动物结局如何,放生以后对放生的环境会造成什么影响,但说他们放生的出发点和动机,就有很大问题,佛教里面讲放生,是指随缘放生,什么叫随缘放生呢?譬如你走在路上,看见一只虫子正艰难的往路中间爬行,你看到了此景,心里就想“它爬到路中间,可能会被车轮压死”,于是乎赶紧把它拿到路边草丛里放了,然后拍拍手,就走了,这样的行为,就是“随缘放生”,因为“随缘放生”是没有预计的,是随机的,是出于人的恻隐本能的,是当下一念的,这样的放生就是“无为”的表现!

真正的圣人,不是靠夸夸其谈或者自我标榜而成为圣人的,而是身体力行,出圣入神,行方便之门,随缘而为的超智慧的修为而被大众誉为圣人的,如果个人内心有所欲盼,有所世俗得失,就不算是圣人,譬如,一个人一生中都致力于奉献自我,而且不遗余力,无论物质还是精神二个方面,都是“先人而不己”,乃至生死置之度外的自我奉献,这样的人可以堪称为“圣人”!

人为什么要积善

人为什么要积善?人能长期独处?人无法长期生活在真空里,人生在社会,需要群居,需要互相帮忙,不积善积德,怎么立世做人?凡事有因果,积凶积恶,迟早有报应。古语不是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吗?还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人生和谐社会,就需积善积德,去恶去劣。否则,社会皆凶,人人皆恶,人还能好好生活?社会需要积善扬善,为人更需要去恶扬善行善积善。

善恶相对,有恶自会有善,善而有恶照而更显其善,恶而有善比而更显其恶。善恶总是相对的,从不同角度去看,善恶也有不同。善恶也是相互的会转化的,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环境下,善恶也有标准。社会有社会的标准,集团有集团标准,个人有个人标准。人对善恶的评判也是不同,不同思想,不同立场心态,对善恶的看法和评断是不同的,这边认为是善,那边认为是恶,人说善有善报,恶有恶应,但有人质疑:为何有善不善报,恶无恶应,就有善恶看法不一在起作用。我的看法是:善恶各有看法与标准,公道自在天意及人心,各依心而行由天评判吧。

和善做人,乐观心态,积德无需人见,行善自有天知,害人之心不可有,积善积德之心常怀就可以了。行善积善是需要智慧技巧的,不然,愚善是会被人利用,有可能变成助恶积凶的。这一点,很有些人不察不觉不悟而做错。




你是如何理解“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这句话的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这是一句含义比较深刻的话。

意思大体是说,一个人如果有意识存心做善良的人,那么如果他做了善良的事,也不会张扬,不想得到别人的奖赏或表扬,因为他觉得这是应该做的!

如果一个人不是存心做恶毒的人,那么如果他偶尔做了不好的事,别人也不会惩罚或责备他,因为他不是一贯的或有意而为之,是可以谅解的!

表现了一个人谦虚的美德,还有众人宽广的胸怀。

“善”的本义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说上善若水

对于中国人来说,“上善若水”这句成语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家喻户晓,妇孺皆闻。这四个字常被人们悬于墙上,挂在口边,然附庸风雅者众,又有几个人真正识的其中的真义呢?

绝大部分人把“善”字理解为良善、美好或良善、美好的品质,从而把“上善若水”理解为最美好、良善的品质就象是水一样,也就是说水具有最美善的品质。《百度百科》上对“上善若水”是这样解释的:“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人的德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真是这样子的吗?水就是最美好品行的象征吗?那么水深火热、洪水猛兽、水性杨花、水火无情这些成语又如何解释?要真正理解“上善若水”,关键要弄清“善”字的真正意义。不知“善”字本义,一切关于“上善若水”的解释都归于谬误,圣人的智慧就不会被我们真正领悟。

实际上,“善”的本义就是指事物的自然属性而并无美丑、好坏之分。“上善若水”和“人之初,性本善”中的“善”都是这个本义。人初生时,由于还没有受到社会和教育的熏染,所以其本性具有天然的特点,即自然属性。所谓“性”,就是指事物在特定阶段所具有的内在特点,包括先天具有的和後天形成的特点,而“善”则是指事物先天具有的、自然而然的特点,即先天的自然属性。从造字角度讲,“善”字从羊从言,意思就是言乎羊者为之“善”。那么为什么羊能代表事物的自然属性呢?我们知道,无论是人类,也无论是牛羊鸡狗,还是狼虫虎豹,在刚出生时都具有共同的自然属性,除都很可爱之外,他们都是饿了就会张口哭(叫),饿极了还会咬痛母亲的乳头,饱了就很快乐,其本性基本都差不多,也就是“性相近”也,但无所谓恶与不恶。但当他们长大後,其本性大多会发生极大改变,只有羊长大後变化不大,仍基本保持初生时的自然属性,故以羊象征先天的自然属性。自然属性言乎羊者,故造字为“善”。由于羊天生温良,故“善”又引申特指美好的品性,与“恶”相对。注意:善恶的善是引申义,而不是本义。

汉字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就是本义是中性的,并无褒贬意义,引申而特指或褒或贬的意义,所以在具体应用中要特别注意区分。“善”本义是指事物的自然属性,无褒贬意味,但又引申特指美好的属性。“臭”的本义指鼻子的功能所产生的嗅觉,即气味,无所谓香味与恶味,但又引申特指恶味。如“朱门酒肉臭”中的“臭”就是用本义,仅指气味,不特指恶味,因为朱门人家是不会让酒肉产生恶味的。再如“祥”字,其本义就是指事物的征兆,并无吉凶之分,引申则特指吉兆。《诗经·大明》“文定厥祥,亲迎于渭”,这里的“祥”用本义,至于吉凶,文王心里不占而知也,占之只不过是一种固定仪式而已。

知道了“善”的本义,那么“上善若水”就很好理解了。“上善若水” 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段话的大意是说,水的自然属性就是从高处流向低处,水静则平。万物都离不开水,水对万物都有利但却从来不与万物争高争上,而准是处于众人都所恶的地方,故水的这种自然属性已经接近了道了。老子所谓的道,就是指事物的本源及其自然规律,水的自然属性已经接近了事物的本源及其普遍的自然规律,故曰“上善若水”。孔子也曾解释说:“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道家追求天之恒道,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反对人为干预自然。而水的自然属性就是从高处流向低处,静则平矣,水的这种自然属性最接近于天之恒道,故曰“上善若水”。人道效法天道,当争道不争高,天人合一,顺其自然。这是道家和儒家的共同之处。

(文章为子夏故坛原创)

邻居羊吃了我家麦苗,刚打过除草剂,羊死了,找我索赔我怎么办

就让他去法院告你,法院怎么判你就怎么赔!不过,为了避免麻烦,要插一块牌子在地里,上写:刚打了农药,猪马牛羊勿食!当然,最好是用五种文字书写,除了人类使用的汉字外,猪字马字牛字羊字一种也不落下,让那些畜牲一看就懂,自己去避免险情。免得落下一句话:不懂事的人,蠢的时候还不如畜牲!

存心不善,有口难言猜一字

答案:哑。

存心不善,即恶去掉心,为亚。

有口难言,即亚左侧加口字,为哑字,“哑”即不会言语之意。

供参考之。

网络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