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境

意境、意象、境界怎么区别?你觉得哪首诗或词的意境最美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2-09 18:48:53 浏览8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意境、意象、境界怎么区别

吸收文化精华@❤❤❤爱的力量

您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意境、意象、境界”这几个词语比较抽象,我能弄懂并且有机会进行解释,感到十分荣幸。

“意境”的意思是:指文艺作品中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思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它的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令人想象,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心情愉悦。

例如:唐代诗人王建的诗《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渲染了一种孤寂、凄美、落寞、惆怅的意境。诗中的月色是那么美丽,桂花是那么的香醇,乌鸦的叫声是那么凄厉,而在他乡独自赏月的诗人是那么失落和惆怅,只因诗人太思念自己的家乡。诗中的美景真情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画面,读到这首诗时就像看到了一幅画一样。这是诗句启发读者想象的结果。

“意象”指客观物像通过诗文作者的主观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比如:当代诗人舒婷的现代诗《神女峰》中的“神女峰”就是一个“意象。”诗中这样描写“神女峰”:“为了远天的杳鹤 ,错过了无数次春情感江月明”。这里的“神女峰”不仅仅指三峡那里的一座山峰,而是这座山峰和曾在山峰上“眺望远方,盼夫归来”的古代女子的结合体。这座山峰赋予了作者,对那个女子无限怜悯的主观情感。所以才形成了“神女峰”这个意象。

境界”的意思是指文艺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

例如:宋代女诗人李清照写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两句诗。就体现了作者不甘平庸、追求杰出的思想觉悟,以及希望在事业上轰轰烈烈的精神追求。

不过,文艺作品的“意境、意象、境界”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是意境优美、意象突出、境界高远。比如:毛泽东写的“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就是意境优美、意象突出、境界高远。

好了,今天就分享这么多活,希望对您有所启发。欢迎您在评论区留言,讨论“意境”这个话题。如果您喜欢我的文字,谢谢您阅读完毕以后,再关注“喔小咪”。

你觉得哪首诗或词的意境最美

我认为毛泽东主席在1961年写的《七律 •答友人》意境最美!

我们把这首诗好好地解读一下,她的意境美便跃然纸上。

九嶷山上白云飞, 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首联“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是说九嶷山上白云片片飞。九嶷山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是因为山上有九个山包,形状都相似,所以叫九嶷山。

“帝子乘风下翠微”,帝子指的是尧帝的两个女儿,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他们是舜帝的两个妃子。她们乘风而下,远望山色,一片微茫青翠。

这里有一个典故: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说舜帝到南方去巡视,结果就死在了苍梧,葬在了九嶷。他的两个妃子,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就追过来了,看到自己的丈夫死了就非常的悲伤,就开始流眼泪,而且还为他殉情,跳了湘江,后来被称为湘水女神和或者是湘夫人,有的时候也叫湘灵。

颔联“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是说昔日他们挥洒着眼泪,致使那个翠竹都有了斑斑点点,今天她们穿着像彩霞一样的衣服,显得非常的漂亮。

“斑竹一枝千滴泪”这个是化用了清代的洪升《黄式序出其祖母顾太君诗集见示》诗中二句中其一:“斑竹一枝千点泪,湘江烟雨不知春”。毛主席把这个“点”改为了“滴”,化静为动,使其更加具有诗情画意。这个斑竹呢?它也叫湘妃竹,说娥皇、女英得知丈夫去世了,就非常悲痛就开始哭,那个泪啊就滴在竹子上,这个竹子就产生了斑斑点点。

1975年为毛泽东主席读书的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芦荻,给毛泽东主席读书的时候,主席说过这首诗。他说《七律•答友人》里边的“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就是怀念杨开慧的,杨开慧就是霞姑啊。但是现在有的解释和我解释的是不一样的,主席用这一句话来怀念他的初恋情人,也可以说是第一个自由恋爱的夫人杨开慧的。

颈联“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这两句是倒装,实际上是“洞庭波涌雪连天,长岛人歌诗动地”,是说洞庭湖掀起了波涛,汹涌澎湃,犹如白雪连天。而长沙人民呢,高歌猛进,诗章动地。这个长岛就是橘子洲,也叫水陆洲。

尾联“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毛泽东主席是化用了李白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里边的句子,意思就是说我凭借上述这些令人振奋的喜悦的情景,就联想到了广阔的区域,希望湖南像早上的太阳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1964年的1月27日,毛主席跟英译者解释的时候说:“芙蓉国”指的是湖南,这里说的是木芙蓉,不是水芙蓉,“水芙蓉”指的是荷花。

《七律• 答友人》是一首意境优美、绚丽飘逸、色彩绚丽、情文并茂的好诗,是一首越吟越有味的诗,它是诗人的友情之“曲”,也是诗人的故乡之“梦”。

郭沫若同志曾经高度的评价过这首诗,他说这首七律形象极其壮丽,声调极其和谐,令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它把神话与现实,往事与未来非常好地结合在了一起,既是毛主席的友谊心曲,也是对祖国的一首颂歌。

何谓诗词的意境怎么判定一首诗词意境的高下

“意”探源:①心思、心愿;②情志_人受客观世界感染而产生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过程、心理活动的结果(喜怒哀乐、爱恨情仇);③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途径_眼、耳、鼻、舌、身、意;意者,指心理认知或心理感触_触景生情;④认识论认为“意”为第六感,也称灵感、顿悟;⑤哲学上“三维度”:时、空、意(时间、空间、意间);“意间”即心灵空间或灵动空间。

“境”者,境界也。“意境”者,艺术境界。艺术分两大类:文字艺术_诗、词、曲、赋、小说、散文等;行为艺术_电影、电视、录像、绘画、雕刻、建筑等。这里讨论的是诗词的“艺术意境”;“艺术意境”的前提是“艺术意象”,“艺术意象”者,作者塑造的“艺术形象”;“艺术意境”者,作者对“艺术形象”(艺术意象)的思想加工与情感升华。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以上述杨慎之词为例:其“艺术意象”_长江水、长江浪、青山、夕阳、秋月春风、白发渔樵;其“艺术意境”_借“长江一泻千里之气势、青山、夕阳红”形成“豪迈、阳刚、幽远”之“艺术意境”。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以上述温庭筠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为例:其“艺术意象”_鸡、茅店、月,人、板桥、霜;其“艺术意境”_借“声、迹、月、霜”喻秋之凄凉,从而形成“婉约、悲怆”之“艺术意境”。以“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际云卷云舒”为例:其“艺术意象”_“闲庭信步”;其“艺术意境”_崇高、飘逸、安闲……。

“艺术意境”分优劣、高低、雅俗、正邪。拷“艺术意境”前先审艺术旨意_“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以言志、文以修身”……;即文当载正大光明道、文当明正大光明道、文当言正大光明志、文当修正大光明身;其次审作者之胸襟、气势、气象;以毛泽东诗词为例:“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其“艺术意境”豪迈、阳刚、高远;“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其“艺术意境”婉约、宁静祥和;毛泽东胸襟所载、所言、所修者乃光明正大。故“艺术意境”源于胸襟;“艺术意境”之高下当以胸襟论之。

古体诗词意境那么美,为什么现在没人去写了而且传唱的为什么也那么少

首先感谢受邀!本人愿意试着肤浅作答——

古体诗词固然很美,意境美,语言美,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但是古体毕竟是古体,顾名思义它是古代人写的诗词。它的讲究和规律颇多,比如押韵,平仄,对仗等。它追求的是精致美,古韵美!

先说说历史。古诗词最早起源于劳动,先民在劳动的过程中,为了降低疲劳,增加劳动的乐趣,在集体劳动的过程中,用歌唱的形式直接孕育了最原始的诗歌。

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中华诗词源自民间,其实也是一种草根文学。

如所周知,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文语言已经逐渐走向白话文,直到今天。

毕竟年代不同了,今人有今人的活法,看法和写法。时代在发展,文学也在发展。

知道了以上所说,就该明白,古诗词的条条框框,更多的限制了创作者的自由,如封建制度一样。所以今人就想去打破它。

直到今天,现代文人已经完全瓦解了古诗词的规律和定义,开始用白话文自由写作了。而且现代诗更活泛,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可以说,如今的现代诗,基本上完全替代了古诗词,成为诗歌发展的主流方向。

但是,古诗词的辉煌依然存在。但凡爱好诗歌的写作者,都知道,要想写好现代诗,必须去到古诗词里汲取营养,否则,很难写出好的现代诗的。

也就是说,如今的古诗词,只能作为一种诗歌文献和教学素材以及大纲存在了。学者可去自觉研究,但大众文化开始逐渐排斥。所以,古诗词不会被再度普及,更不会再像盛唐那样有热度了。

就拿现在全国的各个文学刊物来说,依旧刊发古诗词的刊物已经少之又少,几乎没有了。再说,现在的学生语文课本里,也不过是选择性几首古诗词代表作,意在让学生们做个常识性了解即可。如此可见一斑。

当然,我们还是发现,今人依然有一大批文学爱好者,依旧喜欢写古体,这类人群不言而喻多半是中老年人。这属于是个人爱好,没人会去干涉,任其随意发挥就是了,继续发扬和传承古诗词也是好事。毕竟,古诗词是现代诗歌的基础。中央电视台每年举办的古诗词大赛,就很有意义,对于古诗词的发扬和传承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这也只能是传承和发扬,与大势所向相差甚远。

我们不难发现,有些优秀的现代诗不断被音乐家谱曲开始传唱了,比如诗人海子的《九月》,等等等等。当然,也有一些经典的古体诗谱成曲子的。二者都是有的。但似乎歌唱古诗词,目前的音乐人还在尝试,估计以后也不会传唱更多。因为古体诗的意境,语感,节奏以及内涵,无法和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理念相匹配,不能直接性地打动人,所以持续传唱的可能性也不大。

最后,我要说的是,古体诗的价值一直存在,其光芒永远普照着现代诗。也就是说,现代人无论如何创新,也躲不过古体诗词的影子。

但古体诗词的确失去了往日的温度和热度,离我们渐行渐远,大有一去不再复返之可能。

这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任凭谁也无法扭转。而代替它的,是日益繁盛的,个人化形态的自由体现代诗!

诗中的意象和意境是同一概念吗怎么才能写出意境深远的诗

我首先给你纠正,意象这个词汇。确切的说是印象。即;这首诗给你的印象是什么?是雄伟壮观,还是柔情似水。是否工整和压韵。就如同两个人初次见面,他的言谈举扯,给你的第一印象,好与否?下面再说意境。

何为意境?

就是诗词所表述的,意思和境界。看它是述景,还是述情。是触景生情,还是发泄内心的情感。是感叹人生,还是珍惜流金岁月。是表述人的像貌?还是内心世界等等。这就构成了,诗词的意思和境界。

所以;印象和意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关于如何写出,好意境的诗词?

我个人认为;好意境,是发自内心的情感。是将自已要说的话,通过加工,就变成了诗词和意境。至于意境好与否?我想应该是众说纷纭。因为;能人背后有能人。也许若干年代后,就成了好诗词,好意境了。

综上;印象和意境,是两个概念。意境好坏?应是众说纷纭。因为;它符合客观规律。{谢邀}

有什么意境美的诗句

谢邀!

盛夏绿荷满塘碧,洁净品美,

博绽绣锦花身美,淡雅冠飘。

径自出污泥而不染,

直落颜清白玉容香。

叶俯花首洁柔情,

荷仰艳紫挺美醉。

鱼跃花笑、蝶欢艳映,

蜻蜓吻花、蜂拥娇媚。

蛙谱曲鸣妃池梦,

声绵情奏悠扬琴。

曾经偶尔几次实地随写、看图习笔,自不敢认为绝美、人先,实属娱乐自在,锻炼提高自己、习文练字涂鸦,休闲笔作诗句。以乐视文快乐、以文会友交墨下真诚!学习、欣赏、拜读高手美诗文佳作。

祝头条友友们四季顺心快乐!

天天好心情!




古诗为什么都写得这么有意境

具备四大核心要件方能写出意境深远地诗词

当我们欣赏到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诗词,无不为这些脍炙人口、精彩绝伦、美仑美奂、意味深长的字句所折服。“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令人身临其境、如沐春风,赏心悦目、如痴如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久久不忍释卷。

古人为什么能写出如此意境深远的诗词呢,归结起来有四大核心要件:

深厚的文学功底

写出经典诗词的文人个个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象骆宾王这样七岁能诗的“神童”还是少数的。古代鼎鼎有名的伟大诗人都是这样介绍自己治学的:屈原“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上天赋给我很多良好素质,我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屈原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在洞中苦读三年,这还只是他刻苦学习的一个缩影;杜甫“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二十四岁就被选拔出来参加过进士考试,熟读万卷书,方能做到下笔如有神助。诗仙李白更为厉害“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自比于隐士楚狂接舆,敢笑万世师表,可见其满腹经纶。韩愈“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继晷,恒兀兀以穷年。”从点起油灯一直学到天亮,就这样夜以继日,一年又一年。

这样苦读致学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好的诗句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非有大学问在其后支撑不可。

高尚的品格正确的三观

诗词是灵魂的表达。景物再好,风光再美,没有深邃的目光,没有追求真理的胸襟,没有壮怀激烈的家国情怀,没有人间真情的大爱正道,是绝对写不出意境深远、流芳千古的诗词的。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于谦“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李白一生希望报效国家,热情讴歌祖国大地,因为爱她“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要想写出打动世人的诗句,高尚的品格,正确的三观必不可少,否则难免落为记叙、说明文。也有些诗人前期三观、品格很正,比如唐代李绅写出《悯农诗》三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更是千古流芳,但后期三观巨变,就再无传世之作。

必锤字炼句

一首意境深远的绝美诗词,一定少不了一字千金、惜墨如金的锤字炼句。大家读诗词的时候感觉是随口而出、一气呵成,其实背后的谋篇布局、苦心推敲可非一日之功。著名苦呤诗人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让其为一字推敲而扬名四海,“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的诗句“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更是闻名遐迩。卢延让更是以《苦吟》为题“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诗圣杜甫也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为了好诗句宁可让人认为其性情孤僻。

如果不是对每个字词进行仔细推敲锤炼,以徘徊吟哦的心境和殚精竭虑的态度进行创作,是不会有行云流水、情景交融、荡气回肠、阳春白雪的诗句产生的。

灵性

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不乏人才,但能达到顶尖的人物都需要天才,都具备这个领域的天份和灵性。正如爱迪生的名言所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这里翻译为灵感也是国人常说的灵性。灵性可不是所谓的心机,灵性是悟性的升华,是基于学习能力异乎寻常、善于精准把握事物的本质,又能融会贯通、极富智慧、一通百通的高级智商和高等情商。写诗当然更讲究灵性,方能如天籁之音,鸣穿千古。

意境是诗的灵魂,完美得已经是自然美与心境美的统一,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的完美融合。情景交融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虚实相生的“想得家中深夜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意境深远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空白成境的“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从诗词中体会到不可言说的意境,也是自我完善,不能兼济而求独善的心理成长。创作顶级的诗词,四大核心要件缺一不可。但是并不影响人们爱好诗词、创作诗词,如想写一首让人津津乐道的诗词,就从这四个方面努力吧。

《春夜喜雨》是一首咏什么的诗抒发了什么意境

我是长之安兮,我来回答。大自然的雨对人类来说,是最熟悉不过,最寻常的了。因其是平常之景,故最为难写。唐代的大诗人杜甫在四川成都曾经写了一首赞美雨的诗《春夜喜雨》,把难状之景写得如在眼前,且真切入微,令人如临其境。今天我们来赏析一下这首诗,感受诗的意境。

《春夜喜雨》内容、意境赏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首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春天植物萌发生长的时候。

诗的一开头,诗人就赞美春夜所下的雨是“好雨”。”为什么是“好雨”?因为春季的农作物非常需要雨水的滋润。农谚云:“春雨贵如油。”正反映了春雨的宝贵。

成都地处“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气候温和,雨量充足,一到春天常常晚上下雨,但次日却又有明媚的阳光。这正如诗人在另一首诗中所描绘的:“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

在正需要雨水之时,雨就降下来了,它是“知时节“的,所以“当春乃发生。”这种为万物生长所必须的“及时雨“,真是难得的好雨啊!

这两句诗,是采取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描绘的。诗人采用他一贯的写法,把无情作有情,把无知当有知。这里把春雨当作有知觉的,故它能根据需要,应时而降。诗中的“知”字和“乃”字,一呼一应,极为传神,诗人喜爱雨的心情跃然纸上。

颔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雨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落下,无声的滋润着春天万物。

这两句诗,诗人着重是从“听觉”上去描绘雨景的。既描写了春雨的动态,又透出了它的润物之神,好雨下在夜里,雨细又不骤,随夜色而逐渐隐没。它悄情的来,默默无声,不为人们所觉察,故称为“潜入夜”。

这样不声不响地下的雨,显然是滋润万物的细雨。“细无声”,正好恰当地表现了它的可贵精神。这里的“潜”字和“细”字都用得准确、贴切,前者透出风很微,后者说明了雨极小。仇兆鳌在《杜诗详注》卷十说:“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雨“好”的特点在这两句里通过“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来,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劳作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如果有意讨“好”,它就应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

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雨夜中田间小路已看不清,浓云密布,一片漆黑,只有远处的江船上的灯火独个闪烁。

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雨夜景色。由于晚上正在下雨,群星潜藏,月色无光,说明雨意正浓,眼前一片墨黑的世界,如今放眼四望,唯有江边船上放射着一线光芒,在这黑夜中显得格外明亮。

这是一幅极其生动的雨中夜景图,天上的云儿、地下的小路一样黑,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这两句写出了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对比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俱“与“独”又突出了这种景象,而在这种景象之中,也包含了诗人惊喜的感情。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待到天亮时,看着那雨水润湿的花丛,娇美红艳,整个锦官(成都)城变成了一个繁花盛开的世界。

尾联是想象中的雨后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成都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这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艳、沉甸旬,令人心旷神怡。至此,诗人对喜雨的感情达到了高潮。“红湿”、“花重”等字词的运用,可见诗人状物细腻。诗尾,诗人脱口而出:“花重锦官城。”后人赞曰:“通体精妙,后半尤有神。”

这首诗描写细腻、动人。诗的情节从概括的叙述到形象的描绘,从耳闻到目睹,自当晚到次晨,结构严谨,用词讲究。看似平常,却颇为难写的夜雨景色,却写得十分耀眼突出,使人从字里行间呼吸到一股令人喜悦的春天气息。这首诗题目虽是《春夜喜雨》,但是全诗不见“喜”字,却又始终充满喜意。诗人这种感情的产生绝不是出于一时的冲动,而是有其现实基础。

《春夜喜雨》的创作背景

诗人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年他有过一段“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逛”的漫游生活。后来入长安求仕有十年,却仕途不顺,职位低廉。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败的境地,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诗人千辛万苦地赶去灵武投奔唐肃宗(李亨),不料因救房琯案被肃宗弃用。诗人于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天,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了一座“浣花草堂”。

《春夜喜雨》这首五言律诗是他在成都第二年所作的著名诗篇之一。在写作此诗的前一年,陕西一带就有严重旱灾,“米斗至七千钱,人相食”(《资治通鉴·唐记》),诗人当时在亲友的帮助下,加上自己的苦心经营,寓居的草堂基本建成。饱经忧患的诗人生活总算暂时得以安定,终于有时间对成都的自然景物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细致的琢磨。因此,在这春夜里,诗人一听到雨声,就感到无限喜悦,这喜悦也恰好反映了诗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崇高的思想感情。

结语:

诗人对平常之景物写得如此传神,无限喜悦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生动,后世人看到雨,在春日的夜晚,忍不住要想起1200多年前的诗人的这首诗,吟咏再三,更觉回味无穷。

有哪些既应景又暗含意境的对联

上联,春江花月夜,下联,夏日柳塘边,上联,月作秋千荡繁星,下联,日化春蚕过彩虹,上联,一树梨花千粒雪,下联,两岸心声万家情,多就不一一举例,并且这些对联都是本人自写自对的。

你认为毛泽东诗词,哪一首意境最深

谢谢邀请。我认为最好的也最能表现出毛主席知识渊博和博大胸怀的作品是《沁园春.雪》,毛主席从北国的风光到秦皇汉武,谈古论今,点评了历代君王的文韬武略和思想格局,以词的形式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和对未来的想往,将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展示了一代伟人的气势与魄力,更把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和创造新世界的精神境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全词大气磅礴,如狂风暴雨般地撼天动地,引人入胜。不愧是毛主席诗词中的大作,让人读后难以忘怀。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