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如何理解‘‘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 “存在即合理″谬在什么地方
- 色即为空,我能理解,空即为色是什么意思
- 何解“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与“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 “天即道,道法自然,如来”和“知行合一“是一个意思吗
- “至善即至恶”,怎么理解这句话
- 即将毕业的本科硕士生该如何择业
- 对于即将升入初中的孩子,你会给孩子和家长哪些忠告和建议
- 员工提出辞职,公司能否要求其立即离职而不要30天通知期
- 你有过即兴演讲,或者即兴编故事的经历吗
如何理解‘‘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说三件事,大家就会明白这句话的厉害之处。宋朝时有一个小孩仰观天文,追着老爹问东问西的。我们小时可能也有一大堆问题,你问过这样的问题:天和地有穷尽吗?
宋朝孩子的老爸,没法回答,只能笑着不停地点头,孩子你自己会找到答案的。这孩子没忘记,一直在找答案,到了少年时有机会看天下的奇书,发现古书上有这样一句话: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他豁然开朗,原来宇就是空间,宙就是时间啊。他给出自己的理解“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这样推导,很有形式逻辑风格,大前提是“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显然宇宙包括世界的万有,人也在内,那宇宙之内的事不就是人的事吗,人自己的事也就是宇宙的事。
这就是宋朝有名的陆九渊发出的天地人感概,揭开了宋朝心学的篇章。 前面推理不算完,陆九渊又进一步思考推理,得出结论: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宇宙的事都是人份内的事,人的思想自然与宇宙相通的。
听起来没毛病,可是宋朝的另一位大咖有不同看法,他就是宋朝理学家朱熹,关于理学,有兴趣的朋友可能深入了解一下,在此不啰嗦了。俩人谁也不服谁,就在江西上饶的鹅湖寺开始辩论,史称“鹅湖大辩论”。
我总觉得不能简单把陆九渊的推理归为唯心主义,从他生平的作为来看,他是一个务实的人,不但勤于推理思考,还从政做官干了不少实事,比国外的那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务实多了。令人惊讶的事,在陆九渊五十四岁时,有一天对家里人说:我将要死了。然后,陆九渊向天祈祷求雪。第二天雪花果然飘落下来,陆九渊就沐浴更衣静坐,两天后悄然离世。
最后一件事,明朝出了一位心学圣人,叫王阳明,他精研陆九渊的思想,发出了心学的终极感叹: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每次想到王阳明被发配到边荒,在龙场悟道就让人浮想万千。想到他带兵扫平山贼,智擒宁王,我就深深地意识到,心学的这些大腕很大害,学问是不白给的,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能干实事有真本事。 通过这三件事,就能明白陆九渊的“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这句话是很有内涵,很厉害的……
“存在即合理″谬在什么地方
“存在即合理”谬在什么地方?
各种网络平台上,几乎到处能看到在讨论“存在即合理”这句话,还有不少人说这话是黑格尔说的。
如果是一般人说这话,大概很多人会嗤之以鼻——各种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现象,怎么能说合理呢!问题是,如果从一个大哲学家嘴里说出来,人们就会翻来覆去思考了——有没有道理呀?
其实,黑格尔从没说过这个话。相似的话,黑格尔倒是说过,不过,其含义,与这句话的字面意义,也有所不同。
一
黑格尔在他的《法哲学原理》一书《序言》里,说过——“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这部书,出版于1821年,黑格尔给这句话加上了重点号。
1827年,黑格尔在自己的《小逻辑》第二版中,把“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这句话,添加到该书“导言”的第六节(参见《小逻辑》第二版第55页),并做了进一步阐发。1817年《小逻辑》第一版出版时,书中没有这句话。
黑格尔在“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这句话里,设定了一种逻辑关系——“合乎理性的东西”就能够成为“现实的(东西)”;反过来说,“现实的东西”=“合乎理性的东西”。所谓“存在即是合理”,大概就是从他这句话的后半段演化而来的。
二
如何看待黑格尔这句话呢?
这句话,反映了黑格尔国家观上的一个重大变化。
黑格尔生于1770年,1831年去世。在他一生中,没有什么重大事件。他成年后,几乎都“混迹”于大学中。尽管这些大学都属于普鲁士,但他却藐视普鲁士而崇拜拿破仑。
约在50岁前后,他在大学里讲授历史哲学,这使他的国家观发生了重大变化,他说:“哲学为观照历史而带来的唯一思想即‘理性’这一单纯观念;即理性是世界的主宰;即世界历史因而显示出一种合理的历程。”(见黑格尔《历史哲学》绪论)
什么意思呢?
黑格尔认为,宇宙和世界,都是“理性”或叫“绝对精神”的外化;外化的过程,形成了历史,凡是符合这个外化过程规律的,就是合乎“理性的”;但只有外化成为“现实的东西”,才是“实在”,因其由“理性”外化所主导,也必然是符合“理性的东西”。
这就是黑格尔这句话的内在逻辑。
三
黑格尔不是“红口白牙”泛泛而谈,而是以日耳曼的历史为例。
他把日耳曼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到查理曼为止;第二阶段从查理曼到宗教改革;第三阶段从宗教改革到他生活的时代。这三个阶段,他分别起名为:圣父王国、圣子王国和圣灵王国。当然,他认为,生灵王国是最完美的阶段,也就是“合乎理性”的“现实”阶段。他认为,过去的两个阶段,也在当时是“合乎理性”的“现实”阶段,不过历史,也就是“理性”向前发展了,通过“正、反、合”这样的形式,就上升到了现在的阶段。
他认为,在过去的阶段中,民族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推动发展的动力。从宗教改革开始,国家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
在《法哲学原理》论国家一节里,他说:“国家是道德理念的现实——即作为显现可见的、自己明白的实体性意志的道德精神;这道德精神思索自身并知道自己,在它所知的限度内完成它所知的。”
黑格尔讲授的历史哲学,是在去世后由弟子整理出版的。《法哲学原理》则于1821年便已出版。此书一出,立即受到普鲁士官方的热烈欢迎。
所以,恩格斯在评价黑格尔所说的“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这句话时,即尖锐指出,“这显然是把现存的一切神圣化”,是将普鲁士合理化的国家哲学。
四
必须看到,黑格尔哲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更重要的是,他的哲学体系中,充满了活生生的辩证法。
黑格尔在《小逻辑》里,对“现实”有更详细的阐发,概括起来,就是认为“现实”是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即事物本质和现象的统一,所以,是一个具有必然性的范畴。
针对黑格尔的这一思想,恩格斯说:“在他(黑格尔)看来,现实的属性仅仅属于那同时是必然的东西;……但是必然的东西归根到底会表明自己也是合理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同样,对于黑格尔所颂扬的普鲁士国家来说,恩格斯亦指出在中说:“按照黑格尔的思维方法的一切规则,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这个命题,就变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同上)
归结一下——
第一,“存在即合理”这句话,肯定不对,不用细究谬在哪儿了。也别因为有人说是黑格尔说的这话而纠结了,黑格尔没说过 “存在即合理”这句话。
第二,黑格尔说过与此很近似的话,可是,这个话里所讲到的“现实的”,并非通常理解的含义,而是一个哲学范畴。有人问,蚊子存在也是现实的,那是合理的吗?这样的问题,已经脱离了哲学范畴的讨论。
哲学的问题,要用哲学的方法解决,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对黑格尔唯心辩证法改造、扬弃的典范。
色即为空,我能理解,空即为色是什么意思
这句梵语禅宗传承佛法模式语言,是说以妙智五眼十通智慧潜能的认知,看地球空间一切有形物质生命万事万物和隐形非物质生命万事万物,两个相对的等同叠加的存在 ,“色”——“有形物质生命万事万物的存在”和“隐形非物质生命万事万物的存在”——“佛法”的存在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与空 ,有形物质与隐形非物质 ,生命万事万物都是两个相对的等同叠加的一体存在 。
这里的区别在,妙智的认知和理性思维的认知,不相同,妙智意会觉知隐形非物质生命万事万物的存在——“佛法”的存在 ,属于超光速超时空认知意识活动,而理性思维认知属于世俗低频率理性思维认知意识活动。
佛教传承佛法,不可说讲一个字 ,必须语言文字道断,只能用自我生命本源生来具有的超光速超时空认知意识去“意会觉知”。
所谓佛家“空理”,是指人的理性思维认知意识活动寂灭,“万相寂灭,万法皆空”,不用理性思维认知 ,佛家称其为“空理”。也称为“空”。“空与色”,是说认知世俗有形物质生命万事万物 ,老子说的,能叫出名字的有形物质生命万事万物,佛家称其为“色”。而有形物质生命万事万物的存在的背后,隐形非物质生命万事万物的存在 ——“佛法的存在”,语言文字不能说讲,语言文字说讲的寂灭,自我人生生来具有的“妙智”智慧潜能,却可以“意会”到隐形非物质生命万事万物的存在——“佛法”的存在。佛家称理性思维认知意识活动寂灭,为认知佛法的“空理”。称认知佛法和世间法,色与空,需要用菩萨生来具有的“妙智”智慧潜能的“意会”觉知。佛教称这样的参禅悟道的觉知为“妙智”智慧潜能的认知。
为此人类认知佛法和世间法,需要用妙智智慧潜能“意会觉知”佛法——“隐形非物质生命万事万物的存在”。需要用理性思维认知意识,认知有形物质生命万事万物的存在的“世间法”。
妙智智慧潜能来参悟佛法和世间法,看地球空间的山,不是山,看地球空间的水不是水。而理性思维认知意识活动,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属于高低两个相对频率传输不同的频率的认知。
也就是说人类生来具有妙智智慧潜能的认知,现在理性思维强烈的现代多数人,都失去或妙智智慧潜能不具足。为此出现了人类,认知自我生命本源的不同的认知——“理性思维认知”和超越时间和空间——“超光速超时空认知意识”的妙智觉知。
金额刚经和心经,属于600部佛经禅宗语言文字,以妙智潜能的“意会”觉悟佛法的两部佛经核心版本,主要讲禅宗模式传承佛法,“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立文字 教外另传”,佛陀不住相布施佛法的“空理”。
就是理性思维认知意识活动上的寂灭为“空”。
佛经语言文字离开了妙智意会佛法,佛经语言文字就失去了禅宗传承佛法的意义,也就是说 ,佛经语言文字,离开了菩萨妙智五眼十通“意会佛法”,佛经语言文字就失去了“意义”。
何解“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与“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谢谢题主。前一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做人智慧,后一句是佛家的修行学说,出自《楞严经》,二者是两码事。
其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意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意思很好理解,能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的;能真正了解自己的的人,是明智的。了解他人聪明,能了解自己是智慧。 “智”与“明”,老子更强调“明”,“智”是智慧,而“明”则不仅仅是聪明,而是洞明、大彻大悟,这是更高级的智慧。有时候理解别人容易,而了解自己则很难,人常常“不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古语“人贵有自知之明”道出是就是这个道理,“尺有所长,寸有所短”,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正确估价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这就是大聪明、大智慧。惟其如此,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其二,“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的意义
佛家的“知见”,是指依照自己的思想和考虑分别确立的见解,如佛性、觉性、本觉、见性。“立知”,大意为立足之本;佛家的“无明”,简单的来说,就是不知如幻妄执为有。以自我的知见为立足之本,正是导致无知无明的根本原因。世间人执著所知所见,所知所见也正是不能觉悟,不能明了的根本。众生常常把幻生当成实有,是由于我们有“根、尘之结”。要想离幻而觉,那么,就得解开根尘之结,而要想解开根尘之结,就得以戒为师,依法修行。“知见立知,即无明本”,其实就是说,众生本来就具有佛性、觉性、本觉、见性等等这些“知见”),若在这“知见”上再加“知见”(后天意识),即无明的根本。若知见无见(凭“直觉”、本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此入道初机。
再次感谢。
“天即道,道法自然,如来”和“知行合一“是一个意思吗
我们先来看一看这几个概念。天即道,道法自然,如来这一句好像是电视剧《天道》中,主角丁元婴总结的。道是道家对宇宙本体和本质规律的一种认知和定义。道法自然,出自道德经是道这一规律的运行法则。而通晓道法的人,人们往往称之为神或神仙。
神话传说中他们住在天上。比如:太上老君住在33重天之上。而中国人常以天代指道以区别有私心的常人之道,这也是一种约定俗成。如来是佛家用语,指无所从去,亦无所从来。如者:真如。比喻佛家智者了悟真如觉性,来三界垂化。通俗的讲就是指成佛的大德佛祖。也有对释迦牟尼佛的指代。
所以这几个概念连在一起可解释为:了悟天道自然规律的智者,可以说是如来,如来肯定是了悟自然大道天理之人。这句话从理论上是可以成立的。
哪丁元婴在剧中的做为有助于我们对以上观念的理解。我们从五台山论道来看一看。丁元英为求见高僧两次给钱未果后,以一首自作诗词如愿。上面写道:《悟》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一悲一喜一枯荣,哪个前生注定?袈裟本无清净,红尘不染性空。幽幽古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
大师:“感问施主什么是真经?修行不取真经又修什么?”丁:“晚辈斗胆妄言,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槃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恶果者有信无证,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不昧因果者无住而住,无欲无不欲,无戒无不戒,如是涅槃。”这里看丁元英还是颇有见地的。大师:“不为成佛,那什么是佛教呢?”
丁:“佛乃觉性,非人,人人都有觉性不等于觉性就是人。人相可坏,觉性无生无灭,即觉即显,即障即尘蔽,无障不显,了障涅槃。觉行圆满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圆满即止,即非无量。若佛有量,即非阿弥陀佛。佛法无量即觉行无量,无圆无不圆,无满无不满,亦无是名究竟圆满。晚辈个人以为,佛教以次第分,从精深处说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来不可思议,即非文化。从浅义处说是导人向善的教义,善恶本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即是文化。从众生处说是以贪制贪、以幻制幻的善巧,虽不灭败坏下流,却无碍抚慰灵魂的慈悲。”
大师认为丁已经踩到得道的门槛了,只差一步,进则净土,退则凡尘,只是这一步难如登天。而丁也认为自己不进不出,满纸一个“嗔”字。原来丁元英为实现小丹的心愿为王庙村脱贫致富,而想用杀富济贫的方法,怕人诟病而来找大师求一心安。
大师解答了他的疑惑并将他的诗词改为:悟道方知天命,修行务取真经。一生一灭一枯荣,皆有因缘注定。后来丁元英历尽波折完成脱贫任务。而收礼人小丹却去世了。也造成了乐圣老板和曾经的入股人刘冰的自杀。这件事见仁见智。
这里我要说,丁无疑是一个怪才,鬼才,在商业上不以正招见长,而是出奇制胜,甚至险遭不测。(乐圣老板用枪指他,动过杀心。)非常危险。但他有缜密的一面,有知识,有能力。但以他对佛学的参悟有一定的高度,对传统文化也应该有透澈的了解。但他确对西方文化很推崇,对传统文化很自卑。有点匪夷所思,请问西方有这么高深的文化吗?另外他所强调的强势文化认为是天道,不敢苟同。天道应该是中和。所以综上来看,丁了悟的是商道,不是大道。虽然他很有能力但他在境界上不如小丹。可见知和行都很重要。
而王阳明是一代大儒,是儒家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功绩。被称为儒家两个半圣人之一。他的心学主张:宇宙本吾心,心即天理。心即本源,本体。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天人合一。致良知,知行合一。
另有阳明四句教流传: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是说:良知是心的本体,本心是淳净无污染的。所以无善无恶的本心就是天理,本源。当有了善恶之分时,是本心里意识在活动了。良知是心的本体,虽无善无恶,却知善知恶。因此本体有智慧。有道德的人要自觉的为善去恶。就要用良知来规范自己。
而知行合一就是说万事万物之理都在我的心中,不假外求,本自俱足。知和行不是分开的,知的真切笃实处就是行。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的本体是良知。可见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及其它心学主张是直切宏旨的。其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理论为儒家解释宇宙自然修养方法论。而心学也不是空谈。
所以和丁元英的主张是不同的。如果具备了悟宇宙本质之理之人,或可有与阳明心学契合之处。
“至善即至恶”,怎么理解这句话
至善和至恶
一般来说,如《大学》所谓止于至善,乃可以作为传统认识的一大代表,总体而言,这里所说的是止于至善,过了至善,才是过(过犹不及)。古人谈善的地方不少,有《尚书》、《国语》、《左传》、《论语》、《老子》、《庄子》等,但没有人说过,至善是等同至恶的。
而在古希腊的柏拉图那里,至善是对于理念世界和神的向往,这种至善,绝非荷马史诗中的神话所能体现出来的,故而柏拉图极力批评荷马神话的不足。亚里士多德,一直到晚期希腊的斯多亚和伊壁鸠鲁,再到罗马时代的西塞罗,都没有提出过至善等同至恶。
所以,我有些怀疑这个说法可能是后世的观点,甚至是当代人的提法。因为在我们这个时代,辩证法几乎是我们政治课中必修的内容,从小到大,国内无人可以免之。但是,辩证法本身是有限定条件的,并非任何事物都可以不加限制的被随意转化。
我们如果举几个例子,可能就清楚了:
1,假设小明从A地点到B地点,那么,当他从A开始出发,A就是始点,若从B开始出发,A就是终点,因此,A是始点,也是终点。
2,假设小明和小花共同拥有一百万,小明现在开始给小花钱,给得越多,小花越富裕,那么小明越穷。因此,(小花)钱越多,人(小明)越贫穷。
这种辩证法很简单,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中国、印度、希腊就产生了这种观点。但如果我们变换一下条件:
1,A叫做北京,B叫做上海,我们无论如何都得不出北京就是上海的结论。
2,如果我们不同时说小明和小花,而单就某一个人而言,譬如小花,那么她钱越多,我们就不能同时说在这个100万的共同财产内,小花跟小明比起来反倒越来越穷。
所以,前者叫辩证法,后者叫逻辑。笔者以前曾以为辩证法也是逻辑学的内容,后来遇到逻辑学专业的人指出,辩证法不是逻辑。不过,国内的话,说辩证逻辑,似乎也没什么问题。
因此,题主单说至善即至恶,别人也可以说至善即咸鱼,缺乏条件限定的辩证法,不过是诡辩。
即将毕业的本科硕士生该如何择业
本科毕业生不要急于选择就业。
就是说本科毕业后,一是不要把关注点放在急于找工作、如何找工作、找什么样的工作上,除非是家庭生活所迫,需要在短时期内缓解经济压力,不得以而为之;二是不要仓促做出选择,怕找不着合适的工作,抱着差不多就行的心态;三是不要被所处的环境所迫,既使再困难也要保持适度的理智,不要慌了神。否则本科毕业后就找工作上班,这样的选择处在当下的大环境中会非常被动,会出现找不到、找不好的难堪局面。
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不利因素,一是学历层次不高,大学生曾经被称为“天之骄子”,在过去那个时代是由于大学生比较少,本科专科在当时就有足够的优越感,而如今大学生扩招后,本科生的数量急剧增多,那么人们的关注点就自然转移到硕士博士上来,而且硕士博士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本科生的优势则越来越小;二是招录的门槛越来越高,无论是体制内的机关事业单位,还是体制外的私企、外资企业,大都把硕士学历作为基本条件,有的甚至仅仅限定于博士学历,记得深圳一个中学高薪招录老师,报名参加的都是硕士博士,还有的是海外名校的硕士,本科生基本入不了围;三是招录更加看重专业操作能力,目前的本科教育多重于理论上的专业化通识教育,实际技能教育内容不多,极少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开展了应用型本科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多数的本科生拥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但是实际上岗操作能力,就是说来了就能干,这方面是有差距的,而现在的用人单位大多对岗位实践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四是就业满意率成功率较低,据报道今年将有800多万大学生毕业,还有历年未就业安置的累积人员,参与就业竞争的数量规模庞大,这其中还有国内外名校毕业的硕士博士,而就业岗位远远不能满足选择需要,本科生想找到理想的工作困难还是不小。
在当前这种形势下,建议本科生还是要冷静思考、权衡利弊,选择继续求学深造,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才是上之上策。这样做有以下三个好处,一是可以回避激烈的竞争氛围,能够让自己缓解压力,集中精力理清思路,调整好自己的人生规划,重整旗鼓再出发;二是可以进一步厚实专业能力基础,无论是选择国内硕士还海外留学硕士,都将会极大地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还包括新的视野、新的平台、新的机会,一切皆有新的可能;三是可以提高自己的未来竞争力,在新的能力起点上参与竞争,将会收获极好的成功率和满意度,使自己的人生跃上新的层次。
综上所述,建议本科毕业生积极准备考研申研吧,加油!
对于即将升入初中的孩子,你会给孩子和家长哪些忠告和建议
小升初是孩子成长之路的“分水岭”,孩子升入初中,心理、性格发生较大变化,随着课业负担逐渐加重,学习压力会越来越大,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情绪。小升初的孩子们,需要我们家长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做好小升初衔接,使孩子尽快适应初中生活。
1、坚持阅读,丰厚积累。语文素养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孩子,进入初中再差也差不到哪去。喜欢阅读的孩子,知识面较广,思维活跃,理解能力强,能促进各学科成绩的提高。
2、掌握学习方法,活学活用。初中开设科目多,内容多而深,如果还像小学一样,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就万事大吉,抱着这样的学习态度,恐怕难以应付初中的学习任务。初中学习要主动独立,善于思考。我一直认为,会独立思考很重要,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论学习什么内容,都要问为什么。这样学到的知识似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能活学活用。
3、培养刻苦钻研、勤奋努力的学习品质。谁也不是天才,不可能不学就会。珍惜时间,时间是“挤出来”的。遇到难题不放弃,遇到困难要坚持。目标明确,每天朝着目标而努力!
4、善于展示,增强自信。可以毛遂自荐,争做班干部、课代表等,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提升组织能力,对将来的发展终生受益。
小升初,孩子即将迎来另一个崭新的人生阶段,开始新的征程。我们家长永远是孩子学习中的坚强后盾, 为孩子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我是小学教学采菱儿,真诚期待您的关注、点赞和评论!
员工提出辞职,公司能否要求其立即离职而不要30天通知期
我说你听,每天关注劳动法
可以的,这30天时间是对员工提出的要求,是员工的法定义务,单位可以放弃要求员工履行这一义务。
法律设置30天期间,是为了让单位有必要的时间另找他人代替离职员工的工作,尽可能将因员工离职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所以要求员工提前30天提出,在这30天之内,员工仍需继续正常工作。
单位可以不顾员工离职可能一时找不到新的员工替代的事实,或者可能造成其他的损失,也即可以放弃这一权利,无需员工继续工作满30天。
现实中只要员工提出辞职,单位一般都会马上走流程予以批准,不需要30天时间。员工既然已经提出辞职,要求其留下也不会有多大的意义,相反在这段时间里可能会出现一些不确定的事件,这时候单位的心态是:既然去意已决,也就无需再留。
你有过即兴演讲,或者即兴编故事的经历吗
第一次即兴演讲的时候,我全身发抖,说话的声音非常小,虽然观众只有10个人,观众但他们根本听不清我在讲什么。唯一听清楚的一句话,就是我在演讲结束的时候说到那一句:“好的,把舞台交还给主持人”。顿时,台下一片大笑,我的脸一下子就红了。
后来,我就开始练习,从10个人的舞台,到1万人的毕业典礼发言,都能hold(掌控)得住。下面想把自己的一些心得分享给你:
1. 即兴演讲就要讲故事,讲故事的效果远大于讲道理。
为什么“听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一生?”因为讲的道理,别人记不住,但是故事能。比如说,父母教育我们要努力学习的时候,说多少遍“你要努力”都没用,但是他们讲的那些故事却被我们深深记住了,比如隔壁小张很聪明,但是不学习,结果高中都没考上,现在在工厂里干着3000块一个月的工作,还要倒班,通宵熬夜等等。
人,天生就爱听故事,所以即兴演讲,讲故事往往能给人深刻的印象。
2. 讲一下大家都知道的人和事,更容易拉近和观众的距离。
在即兴演讲的时候,我们难免会举很多例子,比如谈到美女的时候,说林志玲的效果就比说林黛玉的效果好。因为大部分的人,都知道林志玲长得很漂亮,说话声音很温柔,身材非常好,但是只有看过或者听过《红楼梦》的人,才知道林黛玉是谁,很可能他们还无法想象出林黛玉的形象。
所以,在讲故事的时候,尽量说一些大家都知道的人和事,既可以降低解释的成本,又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
3. 多引用一些名人、专家的话,更能增加说话的权威性。如果现场想不起来的话,可以把自己的话包装成专家的话。
我们生病的时候,要去看医生;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去问专家。为什么?因为他们经验丰富,更有权威性,人们更愿意听。所以,如果在即兴演讲的时候,我们想到一些很有意思的话,就可以在说这句话之前,加上“我记得有位专家说过……”这样,我们的话,在听众的心里,就更具权威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