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正史的三国和演义的三国差别在哪里
- 三国最终都归谁了
- 三国正史上,真正顶级的猛将都有谁
- 真实的三国是怎样的
- 曹操并没有活到三国时期,为什么提到三国我们还是会想到曹操
- 三国演义是哪三国
- 三国时,魏蜀吴三国实力对比情况如何
- “三国”是一个朝代吗
- 正史中,三国真实的兵力如何
- 《三国演义》中的三国与正史中的三国有哪些出入
正史的三国和演义的三国差别在哪里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有正史吗?那个陈寿写的《三国志》能叫正史吗?真正的正史,应是由当朝史官编攥的史实,虽然也存在一定的水分,但大体上还是尊守了当时的状态。因此《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在本质上是没有太大区别的,只不过《三国演义》在尊重《三国志》的基础上,多了一些小说演义的成分,具有较强故事性和观赏性,其他方面还都是尊守了《三国志》的脉络。至于有一些改动,是由于陈老先生在编攥《三国志》时也加进了一些个人的观点和看法,还有就是通过传说编写的。例如:对吴国的描写就比较简略,且对于蜀汉后主的描写,则是贬低的成分比较多。皇权至高无上的历史环境中,皇权的威严是不可否定的,蜀汉后主治理西川四十余年,怎么能一点业绩也没有呢?诸葛亮再有能力,也只是一个臣子,六出祁山也大都是无功而返,且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蜀汉最终走向败落,也不能都推到刘禅身上。纵观三国,存在时间最长的是吴国,吴国存在了六十余年里,都发生了什么!《三国演义》与《三国志》都没有详细的交待。因此,《三国志》则不能称为正史,《三国演义》则更不能与正史论之。真正的三国正史,还有待于对三国其间的历史考证证实。
三国最终都归谁了
三国最终都归谁了?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国最后被谁一统分立局面,有个词叫“三家归晋”。晋朝的建立者是司马炎,司马懿的孙子,所以三国最后都归司马家了!
- 奠基人-司马懿,1,说到三国归晋就不得不说司马懿,三国的历史剧和小说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司马懿被曹操发掘,一直是魏国曹家的一个重要将领,屡次抵挡蜀国诸葛亮的北伐。为曹魏立下了汗马功劳!先后辅佐过曹操、曹丕、曹叡、曹芳!三国后期,鼎立之势已成,魏蜀吴都无法消灭对方!曹叡死后,曹芳继位,只有八岁,曹叡遗诏令曹爽和司马懿辅佐,因为司马懿势力大,功高震主,所以曹爽后期打压司马懿,也处处提防他。司马懿一直韬光养晦,对外装病不问政事,暗中却积极布置。
2,嘉平元年,曹芳离开洛阳去高平陵祭拜魏明帝曹叡,大将军曹爽、中将军曹義等重要军政大臣随行。司马懿趁机挟迫太后,请废曹爽兄弟!最终,司马懿以谋反罪诛杀曹爽及党羽,并夷三族。至此司马懿大权在握,司马氏专权,魏氏皇权被逐渐架空!
- 开拓者-司马昭,司马懿死后,司马师继承,废曹芳,立曹髦!司马师死后司马懿次子司马昭继位为大将军!一,司马昭对外为建立赫赫战功,做好篡位准备,263年,命令大奖钟会、邓艾等率军攻蜀,经过艰苦奋战,最后邓艾经阴平直袭涪城,逼近成都,劝降刘禅,蜀汉灭亡!称之为灭蜀之战。二、对内,有一句话叫“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做了四年半皇帝就被杀了,事后杀了两个替罪羊,然后立曹奂为帝。当时基本就是曹魏皇帝的废立都是司马家说的算!司马昭之时,司马家权力滔天了!
- 西晋建立者-司马炎,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继位为晋国公,第二年就逼曹奂禅位给他了,魏国转化为晋朝了,司马炎是为晋武帝。当时东吴局势混乱,吴帝孙皓贪图奢侈享受,不理内政,270年发生叛乱,279年才平定。司马炎派羊祜与东吴名将陆抗对峙多年,279年12月,司马炎决定进攻吴国!分六路大军,分向进攻东吴,第六路军7万余人,以水师为主,征募蜀中勇士和能工巧匠打造战船,自三峡顺江而下,一路凯歌!280年,攻入建业,活捉吴帝孙皓,史称灭吴之战!至此,三国归晋!晋朝完成统一!
- 历经三代四人,司马氏最终完成三国归晋,也结束了一百多年的三国纷乱!魏蜀吴三家最后尽归司马氏,也是令当年的曹操、刘备、孙权等人意料不到的!这也是历史的魅力!
三国正史上,真正顶级的猛将都有谁
说起三国的顶级猛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吕布、赵云、文鸯,然而事实上,这三人在演义中非常厉害,但是在正史中,他们还达不到顶级水平!三国正史中,真正顶级的猛将主要有这6人,你都认识几个?
吕布、赵云、文鸯
在说三国正史的真正顶级猛将之前,我们先来解释一下,为何说吕布、赵云、文鸯他们三人算不上是顶级猛将呢?
在演义中,吕布号称是天下第一猛将,但是在正史中,吕布其实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强悍!吕布这个人,出身于并州五原郡,这地方属于东汉的边地,所以吕布从小弓马娴熟、骁勇尚武,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被丁原看中,当了骑都尉。后来的故事我们不过多赘述,大致是和三国演义差不多,只不过正史中基本没怎么表现吕布的勇猛,只是说吕布手下的军队非常厉害,尤其是他的骑兵,几乎是无人能敌!说白了,正史中说的是吕布军队非常强,骑兵非常强,但并没有说吕布这个人的个人武力非常强!
在演义中,赵云排名第二,“一吕二赵三典韦”的说法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在三国正史中,赵云虽然表现不错,但相对于蜀汉的其他猛将来说,赵云还是差了点,赵云的定位和黄忠差不多,但和关羽、张飞、马超并非同一档次!演义中的赵云确实厉害,但正史中的赵云也确实要差那么一点,这一点希望大家理性看待!不信可以去翻三国志!
最后我们再说到这个文鸯!文鸯可以说是后三国时期的超级猛将了,曾一人打退数百名魏军的追击,真正的做到了七进七出!所以在不少人看来,文鸯确实算得上是当时天下的顶级猛将了!更为重要的是,除了《三国演义》,就连《资治通鉴》都记录了文鸯七进七出的故事!
《资治通鉴》:师使左长史司马班率骁将八千翼而追之,鸯以匹马入数千骑中,辄杀伤百馀人,乃出,如此者六七,追骑莫敢逼。
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司马师派司马班率领八千士兵去追击文鸯,结果文鸯单枪匹马地杀进了数千魏军之中,但他不仅没被砍死,而且还杀上了百余魏军。而且这种短兵相接的情况,还发生了六七次,令魏军大为震撼,最终再也不敢追击文鸯了!按照这份记录来看,文鸯简直就堪称天人啊!这是天神一般的战绩啊!然而本文却对此抱有很大的怀疑态度!
我们先思考一下这么个问题,一个人怎么打赢十个人?一个人如何打赢一百个人?要是有人敢宣称他一个人能打赢一百个人,那可真是全世界出名了!一个人打赢十个人很难,打赢一百人更难,敢宣称打赢一千人,恕我直言,此人必定是神经错乱了,但凡有一粒花生米也不至于醉成这样啊!文鸯一人冲进数千人的魏军阵营,还能杀伤百余人魏军,除非这些魏军就站在那里让文鸯砍!
事实上,这份记录只在《资治通鉴》和《三国演义》出现过,在《三国志》和《晋书》中,压根就没有这样写过!《资治通鉴》是由司马光撰写的,成书时距离三国已经过去了七八百年了,再过个两三百年,《三国演义》都出来了,这么长的时间,司马光怎么会知道当年的战场细节?要知道连《三国志》都没有这种细节描述啊!所以说本文认为,资治通鉴中关于文鸯一人破千军的描述,并不真实,太假了,本文还是更加相信三国志的记载!文鸯可以说是一代猛将,但绝对算不上是顶级猛将!
事实上,本文认为,真正的三国顶级猛将,乃是以下六位!其中魏、蜀各三位!
魏国的顶级猛将
张辽
说起张辽,最出名的战绩自然是是八百破十万,成功地守住合肥城了!当年孙权见曹操带主力去攻打汉中张鲁了,以为自己可以捡便宜了,于是率十万吴军进攻合肥。结果张辽不仅丝毫不怂,而且主动发起进攻,冲向了孙权的中军大营,一度将孙权军队打得丢盔弃甲!
《三国志》: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馀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馀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
瞧瞧张辽这表现,直接先登冲阵,杀了数十个吴兵,斩两名吴将,把孙权都逼到山坡上,不敢下去了。面对张辽的挑衅,孙权不敢动,只能招呼手下围攻张辽,结果张辽左冲右突,吴军根本挡不住,而且张辽在杀出重围后,又重新杀了进来,将被困的魏军救了出来,简直就是视江东诸将于无物,太生猛了!此等冲锋陷阵的勇猛战绩,足以闪耀华夏!
除了这一次痛揍孙权,张辽在大破乌桓等其他作战中的表现也是非常生猛的,所以说,张辽被评为三国真正的顶级猛将,乃是实至名归!
许褚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许褚是曹操的护卫,确实是非常猛,但他再厉害也仅仅是个护卫而已,不能算为顶级猛将!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许褚在成为曹操的贴身护卫之前,人家也是要上场作战的,而且战绩非常猛!
《三国志》:诸从褚侠客,皆以为虎士,从征张绣,先登,斩首万计。迁校尉。
在征讨张绣的作战中,许褚身先士卒,带领手下先登,斩首万余人,这其实足以说明许褚的生猛了。再加上他曾拉着牛的尾巴行走百余步,曾吓得马超不敢动手,这一切的一切都足以证明,许褚乃是真正的顶级猛将!
典韦
史学家潘眉曾评价典韦雄武壮烈,不在张辽、许褚之下,这说明典韦乃是和张辽许褚一样的猛将。而史书上,我们从典韦的经历来看,他也确实生猛!典韦和许褚有点类似,他虽然被曹操选为护卫,但是仗打起来后,典韦也是要亲自上前线作战的,而且人家多次先登,屡立战功,令人惊叹!
《三国志》:韦既壮武,其所将皆选卒,每战斗,常先登陷陈。
以典韦的勇猛来看,其实他在历史上的战绩原本可以更好,只不过他最终被曹操坑死在了宛城。然而就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典韦也展现了他的勇猛,吓得敌军不敢近身!
《三国志》:韦双挟两贼击杀之,馀贼不敢前。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
蜀汉的顶级猛将
关羽
说起三国顶级猛将,不得不提关羽,因为在整个正史中,临阵斩将,以一人之力改变战局之人非常少,而关羽就是其中之一!
《三国志》: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三国志对于关羽的白马之战,虽然只记述了这么几个字,但是大家从中其实可以读出非常多的信息!
首先,关羽击杀颜良,并非偷袭,而是直接冲过去,于万众之中击杀了颜良,也就是说,当时颜良身边是有护卫的,但是他们挡不住关羽的进攻!足见关羽有多猛!
其次,关羽在斩杀颜良后,颜良手下根本挡不住关羽,按照正常情况来说,主帅被杀,手下护卫都得陪葬,要是连主帅的头颅都拿不回来,这对于军队来说就是耻辱,很多人会被连坐,然而就是在如此拼命的情况下,颜良手下仍然挡不住关羽,这说明什么?说明关羽的勇猛,冠绝天下!
最后,我们经常说军队交战的胜负,不是靠个人武勇决定的,然而关羽此战,仅凭他一人,解了白马之围,这乃是超越常识的存在啊!
仅凭此战,关羽足以成为三国真正的顶级猛将!无论其他人如何不服气,如何诟病,都改变不了关羽乃真正顶级猛将的事实!
张飞
张飞和关羽一同被评为三国万人敌,这其实就足以证明他乃是真正的顶级猛将了!而且这个万人敌的评价,可不是蜀汉阵营的人评的,乃是曹操手下谋士评价的,足见张飞有多猛!据水断桥的故事,很多人以为是假的,然而正史中,这是真实发生的故事,张飞就是这么猛!
马超
曹操曾对马超做出过如下评价,说“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试想一下,曹操是被马超逼到何种境地,才能说出这种话?如果说曹操的话还不足以证明马超的勇武,那么接下来《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评价则更为直接!
原文: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
陈寿将马超和关羽张飞一起评价为刘备的爪牙,这其实就足以证明马超这个人的能力了,他乃是真正的顶级猛将!
结语
在本来看来,三国正史中,真正的顶级猛将分别有张辽、许褚、典韦、关羽、张飞、马超六人,当然了,除了这几人,其实还有不少人,只不过限于篇幅原因,没能展开描述!你认为还有哪些人当得起真正的顶级猛将呢?欢迎留言讨论哦!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真实的三国是怎样的
你知道真实的三国后,会颠覆你对三国的崇拜!真实的三国非常残忍,非常血腥,真实的三国人口稀少,物质匮乏,民生凋敝。那里没有英雄或者枭雄,有的都是血与泪。
在这里我仅讲两点:残忍以及人口
一、三国里到底有多残忍多血腥?
残忍血腥到吃人是常有的事。连人都吃,还有什么残忍的事是做不出来呢?
1. 郭颁《魏晋世语》中这样有一段故事:“初,曹操乏食,昱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由是失朝望,故位不至公。”文中指,早期曹操军队曾经严重缺粮,当时程昱想办法为曹操解决问题,于是在自己的县城里(东阿县)强夺粮食,为曹军供应三日的粮食,而这些粮食就是人肉。
为了供军粮,竟然拿老百姓用作军粮。
2.臧洪被袁绍围困三个月,城里粮食全无,一开始还有老鼠和武器上的皮革可以吃,后来什么都被吃光了,到最后只剩下了三升米,臧洪让人煮成稀粥让大家喝。最后又把自己的爱妾杀了分给将士充饥。
3.由于物质匮乏,人也被当作食物。《晋书》记载:“邺中饥,人相食,季龙时宫人被食略尽。”而且古代打仗战败方很多都是充当粮食,有‘两脚羊’的称谓。
二、真实的三国人口非常少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认为三国时期“十万大军”是各方兵力投入的标配,像官渡、赤壁、夷陵之战更是动辄百万人起步的战役。
其实根本就没有那么多,官渡之战曹操2万,袁绍10万;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最多5万人,曹操有15万;夷陵之战刘备孙权各5万。
《晋书·地理志》记载“至桓帝永寿三年,户千六十七万七千九百六十,口五千六百四十八万六千八百五十六”。也就是说恒帝的时候有5600万人口,而到了三家归进晋时,太康元年,平吴,大凡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
你知道在短短的一百年时间里,是什么让人口从5600万降到1600万吗?
很多人的第一直觉就是战争。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诸侯的纷争无休无止,所以就简单的认为是战争导致人口骤减。
其实真正导致人口骤减的原因是瘟疫。
1.史料
《三国志》这样记载:《武帝纪》“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北还。”;《周瑜传》“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 而曹操南征赤壁军中大疫并非孤例。
实际上从公元119年(汉安帝元初六年)至公元217年(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这一百年内史书有记载的大瘟疫有几十次之多。仅东汉末年三国初的三十年内,有记载的全国性大瘟疫就有十二次之多。
2.名人
曹植的《说疫气》“家家有伏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亡,或覆族而丧。”而璀璨文坛的建安七子有四子在此时也死于瘟疫。后来“七子之冠冕”王璨也得瘟疫死了。连这些名门望族都免不了得瘟疫,可想而知老百姓是怎么过来的。
张仲景的家族本来是个大族,人口多达二百余人。自从建安初年以来,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十分之七。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内心十分悲愤。他痛恨统治者的腐败,将百姓推入水深火热之中。对此,张仲景痛下决心,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一定要制服伤寒症这个瘟神。于是张仲景游历各方,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一部名为《伤寒杂病论》的不朽之作。这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最有影响的光辉医学典籍。
总结:
曹操蒿里行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可能是三国最为真实的写照了。唉!真的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真实的三国可能比我说的这些还惨,很多人做梦都想穿越到三国去,我想如果你穿越到了三国,你绝对会后悔。
曹操并没有活到三国时期,为什么提到三国我们还是会想到曹操
在赤壁之战后,随着刘备孙权在南方逐渐做大,三足鼎立之势形成,事实上已经是三国时期了。再后来,曹操称魏王,刘备称汉中王,可以说都有了自己独立的王国,孙权至少也是大诸侯国,这样三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存在了。而汉献帝的存在,名义上是大汉皇帝天下之主,其实连周天子都不如。
更何况,三国的形成曹操是出力最多的,我们通常所说三国最精彩的时段也是曹操生前,所以我们没必要因为他们之上还有一个有名无实的汉献帝,就否认曹操是三国人物。
至于曹操最后没有称帝的问题,我想只不过是个虚名,实在没必要斤斤计较。站在曹操角度想:“我是魏国大王,地盘我最大,权力我最大,我称帝和不称帝又有什么两样。“
三国演义是哪三国
《三国演义》主要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三国便是指~~魏,蜀,吴三国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三国时,魏蜀吴三国实力对比情况如何
在古代,国力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人口、兵员、土地面积上,在这里我们采用《三国志》的数据,来对比一下三国之间的实力差距:
蜀汉:“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米四十馀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采绢各二十万匹”(《蜀书-后主传》)
东吴:“州四,郡四十三,县三百一十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米谷二百八十万斛,舟船五千馀艘”(《吴书-嗣主传》)
根据地图测算,蜀汉的面积大约为106万平方公里;东吴大约为145万平方公里。
有关曹魏,陈寿没有记载其禅位时的相关数据,但是根据后世地图测算,其领土面积在灭蜀汉前约288万平方公里,人口在灭蜀汉前约为一千三百万。
这三家一对比,就可以知道——魏国对蜀汉和东吴的优势是压倒性的,南方的两个国家联手都未必抵挡得住北方,真不是一句空话。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三国”是一个朝代吗
三国不是一个朝代,当时应该叫做“魏朝”!
我们常说的朝代,是以一个政权代表一个时代,比如汉朝,就是以刘邦到刘协的血缘宗法传承的汉政权为标志的一个时代。这里面核心概念是“朝”,“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政权,就是所谓的朝廷,二是国际地位,“万国来朝”气魄。
就是说,想要作为朝代,必须建立起强大的有影响力的政权。比如五代十国,占据黄河流域的五个政权,因为获得了南方各国的宗主地位,就可以称为“朝”,而南方各个割据小国,只能称为“朝”。
按照这个观点,清朝应该开始于1644年,就是入关占据北京的那一年。之前的清政权你,只能叫做“清国”,和朝鲜国是一样的地位。
最特殊的情况是,南北朝问题,主流观点认为统一南方的宋齐梁陈是南朝,统一北方的北魏是北朝,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不算北朝,只能算是北朝的割据政权,和同时期的高句丽是一样的。
与南北朝相似的辽宋夏金,辽、金、夏并称为“塞北三朝”,其实西夏真的算不上“朝”,因为大多数时候他是辽金宋的藩属国。
结论就是,三国时期,应该叫做“魏朝”,不管是灭掉蜀汉前还是灭掉蜀汉后,他都是全国最大政权。
具体来说,三国时代,应该叫做“魏朝”原因还有三点:
1,汉魏晋三个朝代,存在着明确的法统延续关系。西汉末代皇帝曾禅让给王莽,开创了法统延续的新方式。曹丕逼汉献帝刘协退位,成了“汉魏故事”的典故,后来的西晋、宋、齐、梁、陈、隋、唐、宋等朝代,都有明确的禅让故事。直到元朝建立,这个“潜规则”才被打破。
2,曹魏政权,事实上统一整个北方,统治中华圈人口的80%人口,对蜀汉和东吴有着绝对性的压倒性优势。同时,曹魏设戊己校尉于高昌、置西域长史于楼兰,东北的乌桓也被他打趴下,曹魏实力其实远超过了后来的北魏、五代、辽、金等朝代。
3,为什么“魏朝”的观点没有广泛传播,这与蜀汉西晋对曹魏不约而同的污名化有关。从《三国志》以来的史书和小说,都在强调蜀汉的正义性,曹魏立国52年,时间实际上已经超过了西晋,是五代的时间总和!却没有得到史学家的承认。
正史中,三国真实的兵力如何
对于三国时期,各国人口、兵力等基本的数据统计,没有确切、统一、令人信服的资料。
不过,像《三国演义》一弄就就是百万大军的说法,绝对是不靠谱。
整个三国时期,三国一共的兵力恐怕就在一百万左右,最多时也不会超过二百万。
根据零散的资料,先大体看一下。
据钱穆《国史大纲》的说法:
蜀灭亡时,户数是28万,人口是94万。内带甲将士10.2万,占全数的九之一。
吴亡时,户数是53万,人口是230万。内兵23万,占全数十之一,吏3.2万,后宫5000人。
魏平蜀时,户数66.3万,人口是443.3万。
三国合计,户数147.3万,人口767.3万。
这里没有提到魏国的兵力。
我看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大都以蜀、吴灭亡时的资料为主要依据,只是解释不同。
看一下《三国志·后主传》注引王隐《蜀记》记载:
刘禅又派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时蜀汉炎兴元年,即263年。钱穆的数据,恐怕来自于王隐的记载,只是把带甲将士算在了人口之内,没有提及官吏人数。
但我还是认为,带甲人数及官吏人数,在人口数之外。吴国也是这个情况。
但对于题主这个问题,可以抛开这个争议,只关注兵力人数。
著名史学家梁方仲在其著作《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天府统计》中认为:
魏 : 户数 103万, 人口443万, 兵 60万蜀 : 户数 28万, 人口 94万, 兵 10.2万
吴 : 户数 52.3万, 人口230万, 兵 23万
这一研究成果,是目前主流认识,教科书一般采用这个说法。
这一数字,蜀汉是灭亡时也就是263年的数据,吴灭亡是在280年,西晋时期。时间上不同。
但据《晋书》之《地理志》记载:刘备章武元年(221年),其户二十万,男女九十万。
经过四十多年,蜀汉户数变化较大,但人口数没有很大变化。
因此,从蜀吴灭亡时的人口、兵力,基本可以推知三国时期,各国的兵力情况。
我认为,之前的兵力一般会比灭亡时的兵力多一些,但不会多很多。
不管三国的兵力是否在人口数之内,各国兵力占人口的比例都很高。蜀吴在10%左右,魏国居然是13.5%,魏国基本是每户一兵的程度。
先看一下蜀国的情况:赤壁之战后,刘备大约接受了五六万刘表原有的部众,三万由关羽统领镇守荆州;两三万由刘备率领入蜀。我在其他问题回答时详细论证过这个数据,因为没有明确的史料佐证,此数据是我的分析推算。
益州牧刘璋如果有十万兵力的话,刘备占据荆、益后,兵力达到十五六万。
汉中之战,刘备除掉关羽守荆州的三万,留二三万镇守益州其他战略要地,能够与曹操对峙的兵力最多在十万。
曹操估计也会在十几万的兵力上,另外与东吴的边界线较长,东吴势力更强。曹操没有二三十万防御孙吴是不可能的,同时还要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最后双方消耗都很大,即便刘备损失1/3,也会减少三万多的兵力。
襄樊之战,关羽三万兵力全部损失,夷陵之战,刘备三万多兵力至少损失两万多。
等到诸葛亮接手时,蜀汉兵力大约在七八万左右,不会超过十万。
经过诸葛亮五年的休整,最多时兵力也就恢复到十万左右。
我一向认为,诸葛亮北伐兵力就在五万左右,不会超过很多。毕竟江州、夷陵、成都等方向都需要驻兵,这个不能总唱空城计吧。
再看一下吴国的情况:
赤壁之战,周瑜提出要五万精兵抵抗曹操。孙权说:五万一时难以凑齐,先调集了三万精兵做先锋,孙权继续调集兵力做后援。
周瑜与程普就带领这三万精兵以及刘关张带领的二千人马,打败了号称八十万的曹操。
其实,当时曹操的人马恐怕在二十二三万左右。
理由是刘表占据荆州,带甲十数万。曹操南征刘表,没有十几万是不可能的。演义 说周瑜为孙权分析曹操势力,说从北方带来十五六万,这事靠谱。再加上刘表江北驻军及水军六七万,大约有二十二三万。
夷陵之战,刘备带领三万多人马,加武陵蛮夷沙摩柯带来的一万多,大约五万人马;孙权派给陆逊五万人马,就击败了刘备。
就三国时期的兵力来看,虽然说是兵士,真正具备战斗能力的要少很多。
那时候,运输粮草是个大活,不仅需要运送,还需要部队保护,这就占据了很大兵力。
汉中之战,就已经把刘备搞得“男战女运”的程度。
在本土作战还好一些,进入敌国作战,粮草的供给就是个大问题。
就算是一比一的比例,刘备的五万人马,能有多少兵力投入战斗。反观陆逊那五万人马,后勤保障就好多了,毕竟在吴国境内。这也是刘备失败的原因之一,绝不是陆逊一把火就可以把刘备五万大军全部烧死了。
再参照看一下官渡之战:
袁绍动用十万大军,曹操就约两万左右。
没有资料说明双方后勤保障的力量对比。但可以想象,袁绍已经离开冀州较远,需要大量的兵力运输、保护粮草的补给;曹操虽说是两万兵力,如果再用一部分去运粮,再抽调五千精兵偷袭乌巢,那么官渡方面还有几个人在把守呢?袁绍还不能攻破,实在也说不过去了。
比较可能的解释,就是曹操两万是全部投入战斗的兵力,不包括战斗辅助人员;袁绍的十万大军,包括后勤保障人员在内。
就犹如淮海大战,我方是八十万打败了蒋方一百二十万。有资料说,仅仅为我军后勤服务保障的民工就有二百万,而蒋军这一百二十万人员一定包括后勤保障人员在内吧。
这是我所理解的三国时期的各国兵力的情况分析,敬请大家指教。
《三国演义》中的三国与正史中的三国有哪些出入
都说《三国演义》七实三虚,其实能够有半实半虚已经不错了。三国演义只是在历史框架上基本与三国志相合,其余人物关系、历史事实、人物性格等等,很多与历史不合。
星火辰简单说几点吧,我仅仅只提第一回的内容。
一、三国演义过于强调黄巾起义的影响,但三国志本身连对黄巾起义的专门记载都没有,其实黄巾起义虽然规模浩大,但很快被镇压,其真实长远的影响不是战争上的,而是信仰上的。
二、造成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局面的真实原因,三国演义将之归咎于桓灵失道、黄巾起义和董卓入京,这很正史的记载是有差距的。若非从东汉初年起便削弱西北边防,造成羌患百年,东汉末年内外交攻,朝廷不得不实行给予地方军政大权的州牧制,黄巾和董卓未必便会造成天下分裂,这是长期积累的原因,黄巾、董卓只是触发因素。
三、三国演义将灵帝朝的朝政混乱,妖异迭出,归结于宦官谋杀了窦武、陈蕃,曹节以及之后的十常侍专权。当然,后汉书有意贬低宦官。但这与历史真实是不相符的。窦武、陈蕃没死之前,东汉各处混乱已经产生,反倒在二人死后,灵帝执政的初年,东汉获得了少有的十来年的安宁时间,直到黄巾起义。十常侍未必都是坏人,窦武(外戚)、陈蕃(名士清流)未必都是好人,但他们有一样是相同的,都想要掌握朝廷大权,想从百姓头上获得最大利益。有一点不是绝对不同的,外戚、清流等未必忠于皇帝,而十常侍们几乎是忠于皇帝的。
四、黄巾起义前,何进是河南尹,是因为他揭发起义的阴谋、镇压有功才升任为大将军,并非如三国演义第一回所说,已经是大将军。
五、三国演义所说,刘备身高、起兵时的年龄与关羽、张飞是如何相识、起兵的缘由,包括中山大商人张世平、苏双为什么要资助他都大有问题。这些有些三国志中是明确说到的,有些可以推测出来。譬如,身高是七尺五寸(三国演义是八尺,这夸张点还不算啥)。起兵时明明不过二十二、三岁,若是按三国演义所说二十八岁才起兵,他就赶不上黄巾大起义,所参与镇压的,不过是些自称黄巾的余贼而已(这也算了,不是太大问题)。关羽、张飞显然不是起义时才认识的,而是在这之前已经相识。中山商人资助他显然不是临时起意的,肯定是有原因的。但这些,三国演义的作者没有去考察,就想当然了。
六、刘备起兵时,当时的幽州牧肯定不是刘焉,不知道为什么要说是刘焉。
七、刘备与黄巾第一战几乎都是编造的(这也没啥关系,小说总要编造嘛,但历史小说,一些重要历史事实该去考核一下,至少刘关张的相识、刘备起兵的缘由等要有个合理的说法,三国演义说的有些像过家家,都点儿戏。大家可以想想,你换做刘备,像三国演义描述那样能起兵?)
八、刘备与卢植的关系肯定没有演义第一回描写的那样亲密,卢植见到刘备来了就如获至宝,这是不可能的,刘备只是卢植众多学生中的一个而已,多半不是卢植最看重的学生。刘备镇压黄巾的前几次战斗中,肯定没见着皇甫嵩、朱隽几个大佬,他所见到的,不过东汉的中下层军官而已,怎么可能见到镇压黄巾的两位统帅。演义第一回,把皇甫嵩、朱隽的出场也描写得很儿戏,确实成了打酱油的,其实在东汉末年诸将中,他们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们的一举一动,甚至牵扯帝国安危。
九、刘备三兄弟的桃园结义在历史上是不是存在是不清楚的(但既然说他们恩若兄弟,弄出个结义也没啥!)
十、刘备三兄弟没有救过被黄巾打败的董卓,更没有被董卓所轻视,甚至后来他们参没参加过讨董,都是十分可疑的。
嗯,仅仅三国演义第一回,已经有这么多问题了,各位朋友可以自己去印证一番。或许也有星火辰说错了,欢迎批评。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更多内容请关注星火辰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