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希特勒为什么在自杀前才跟爱娃结婚
- 二战时,希特勒为什么那么注重军服的设计
- 二战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到底是什么关系
- 二战时期,希特勒的冲锋队厉害吗有多厉害
- 希特勒上台后,对依旧活着的威廉二世是什么样的态度
- 希特勒要求中央集群南下,而不是夺取莫斯科是错误的吗
- 希特勒当时为何能够得到隆美尔等德军名将的支持
- 为什么说希特勒不会打仗
- 撒克逊人是如何成为英伦霸主的
- 希特勒怎么死的
希特勒为什么在自杀前才跟爱娃结婚
1945年4月29日凌晨2点,希特勒决定做新郎了,此时苏联红军已经打到了距离总理府仅隔一条街的波茨坦广场,预计30日就会攻击德国人最后的堡垒。希特勒在婚前发布的最后一道命令是:“由于战事的发展,结婚预告只能口头发布,其他一切拖延婚事的事情均需避免”,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婚事从速从简,否则等苏联人端着枪冲进婚礼现场或者洞房的话,就不太美妙了,因为希特勒决定婚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自杀。
爱娃·布劳恩是一位典型的德国美女,关于这一点希特勒身边的重臣大将都有过描述,出生于德国幕尼黑,身高虽然只有1米63但是比例很好(小胡子1米65),还就读过英国的女子中学,所以气质方面也很不错。凯特尔回忆说那是一个身材苗条的金发美女,从照片上真心没看出来,大约当时的德国跟我们现在的审美观点不太一样。
她跟希特勒相识于1929年,当时她在德国小有名气的摄影师霍夫曼的工作室里面工作,而霍夫曼逐渐成为了希特勒的“御用摄影师”,一来二去,希特勒就跟爱娃结识了。而霍夫曼非常看好希特勒“大有前途”,也有意撮合,大概在1931年左右,两个人算是恋爱了。
这一期间,正是希特勒以纳粹党魁的身份,拼命想夺取德国权力上台执政的时间段,可谓是忙得昏天暗地,加之其人对女色的兴趣一般,所以对爱娃有所冷落,害得这个年仅20岁冒头的姑娘(1912年出生)两次郁闷地自杀,所幸都没有死成。当霍夫曼把这个消息转告给希特勒时,后者也比较震惊,从1934年起正式承认她是自己唯一的情侣,其实也就是情妇,并且安排了一个独立的小楼供她居住。
但是希特勒并未考虑过结婚一事,他公开的理由是:婚姻会阻碍他把全部精力献身于领导他的党获得政权、领导他的国家称霸世界,尽管说的有点官冕堂皇,但并非都是真心话。除了对女色兴趣不是很大的原因之外,希特勒不想公开结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是担心被家庭生活所拖累,这还是有些客观的;第二是想在公众面前树立“修道士”一般的形象,意思是自己只为德国的前途和命运奔波,没时间考虑“个人问题”。
其实还有第三点,大家都知道现在的明星们经常“隐婚”的事件,多半是怕影响自己的身价和粉丝们的热情,希特勒也差不许多,在纳粹和他本人参选过程中,其口若悬河的演讲能力和“让德国雪耻”的理念,在当时深得人心。所以尽管希特勒的形象肯定不帅,但却是德国中老年妇女和其他年龄段许多女性的偶像,在他因发动政变受审、入狱以及终于成为德国总理等多次事件中,大批德国女孩来信要嫁给他,可见德国人当时的盲目和疯狂。
因此希特勒的潜意识里,并不愿意公开自己的恋情,也就注定爱娃只能静静地做一个孤独的情妇,她不可能“被出现”在公共场合,每每都是希特勒需要她时,党卫队会秘密接送爱娃到指定地点,比如鹰巢、比如专列等等,所以有人形容说“爱娃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等待希特勒之间度过的”,所言非虚,也是个可怜的女人。
绝大多数女人都渴望有一个美好的婚姻,爱娃也不例外,因此她当然一直希望明正言顺地嫁给希特勒,不过她做不了这个主。所以一直到了纳粹灭亡倒计时的最后关头,希特勒为了奖励爱娃十几年来的忠贞不二,满足了她的愿望,决定正式做上几个小时的夫妻。因为希特勒已经下决心死去,他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也就没有什么可以去“领导”了,先前的理由和借口不再成立。
由于结婚决定宣布的太突然,可忙怀了一统留在柏林的戈培尔,这是他这个宣传部长份内的事情,于是派人在距离总理府不远的一幢楼房里,找到了一个名字叫瓦尔特·瓦格纳的柏林市政府议员,命令他立即赶回总理府地下避弹室主持元首的婚礼。而这厮当时正跟一帮人民冲锋队员拎着枪跟苏军作战,稀里糊涂就被叫了过来,以政府官方代表的身份,主持了这个诡异的结婚仪式。
在瓦格纳的主持下,希特勒和爱娃还煞有介事地履行了程序,先同时宣誓自己是“纯雅利安人”,然后说明“没有使他们不能结婚的遗传病症”,接着要填写结婚证件并签名,这才算完成了“合法”的婚姻登记,随后戈培尔和鲍曼作为证婚人也签了字。简短的仪式后,侍从们摆上了结婚早餐,这就算大婚告成了,然后还邀请了地下避弹室里的一些工作人员来同庆,席间还喝了香槟酒。
希特勒边喝边絮絮叨叨地回顾过往,说着说着又提到了自己即将死去:“现在全完了,死对他是一种解脱,因为他相交最久的朋友和支持者们都背叛了他”,其他人越听越觉得瘆的慌,一个一个都溜掉了,最后希特勒也溜掉了,他找了个小房间,喊了一个女秘书过来,开始口授他的政治遗嘱,总体来看,婚礼基本办成了葬礼。
折腾到凌晨4点钟,希特勒终于累了,把几个心腹叫来充当遗嘱见证人,同时任命鲍曼为“遗嘱执行人”,然后回去洞房睡觉去了。戈培尔和鲍曼在他睡觉以后,则选派了三个党卫军官分头携带遗嘱文件潜逃,打算冲出苏军的包围圈交送给邓尼茨等人,而希特勒则睡到中午时分才起来,又假模假样地主持了一次军事形势的例会,期间传来了墨索里尼和情妇的尸体被挂起来示众的消息。
这促使希特勒决定死后一定焚烧尸体,于是1945年4月29日下午,希特勒和爱娃这对新婚夫妇与部下们决别,回到房间内分别用手枪和毒药自杀,准确时间是当天下午3点30分,纳粹狂人和他的新婚妻子就这样挂了。
二战时,希特勒为什么那么注重军服的设计
“帅,一定要帅!”
虽然二战时期的纳粹党们做个许多恶事,但有一个事实是难以否定的,那就是他们帅气的制服军装。在当时的所有国家之中,纳粹军服无疑是质地最好,样式最为新颖帅气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很多人认为帅气的纳粹制服是出自希特勒之手,因为希特勒当年是学美术的,而且很有艺术天赋,有良好的美学观。
希特勒也曾经在公开场合说过:“德国士兵的军服一定要帅,这样年轻人就会义无反顾地投军效劳。”在这句话的带动下所设计出的纳粹军装,被公认当时军装史上以来最精致华美的。
而事实上,这些华美的军服并不是出自希特勒之手,虽然希特勒对美术有一定造诣,但是对服装设计却不慎在行。再者元首大人日理万机,哪有空去设计军服?
那么这些军服到底是谁设计的呢?其实真正的设计者是德国奢侈品牌Hugo Boss的创始人雨果.费迪南德和他的设计团队的劳动成果。
雨果.费迪南德于1923年在德国南部小城麦琴根创立了Hugo Boss这一品牌。1931年迷恋纳粹主义的雨果.费迪南德怀着对纳粹党忠贞不二的理念加入其中。
当希特勒决定为士兵设计新制服之后,身为纳粹成员的雨果.费迪南德立即表示自己愿意作为设计师。除了可以为纳粹效忠之外,自己还可以大赚一笔。
很快,棕色冲锋队(SA)服成为第一笔订单,当设计图送到希特勒手中时,据说希特勒兴奋表示这正是他心意的款式。很快雨果.费迪南德又设计制作黑色党卫队(SS)制服以及希特勒青年团(HJ)的制服。哪怕是以现代审美观点来看,也不得不说这些军服的设计剪裁都相当讲究,极具美感。
雨果.费迪南德的设计理念讲求修身、挺拔,看上去绝对不能臃肿肥大。不然这就不符合希特勒给他的要求“体现帝国军人的威武”。因此雨果.费迪南德制作的纳粹各种制服绝非批量生产,而是分为简单的大号、中号、小号,有专业人士会对每个军人测量登记,而后通过登记名册再量身定做。在二战时期的老照片中,虽然德国军人高矮胖瘦各有不同,但是军装却十分合身。
虽然雨果.费迪南德赚得盘满钵满,但是二战后,他的日子就不好过了。不但存款被冻结,他本人被指为是“第三帝国的投机取巧者”,被取消了公民投票权,而且还被判交纳罚款八万马克。
这些惩罚倒不是因为雨果.费迪南德曾为纳粹制作军服,而是因为他使用奴工的问题。由于纳粹军方订单越来越多,在人手不够的情况下,雨果.费迪南德勾结盖世太保从波兰集中营带来的许多犹太人和法国战俘。这些人得不到一分钱的工资,而是无条件为其工作,虽然雨果.费迪南德有纳粹党成员身份,但是此人还算有些良心。为其工作的犹太人和战俘虽然没有工钱,还经常被打骂,但好歹有饭吃,而且在战后全部保全了性命。正因为这点,雨果.费迪南德受到的惩罚不是很重,这也许是他好心的回报吧。
直到现在,雨果.费迪南所创立Hugo Boss还在为德国各界制造制服,今天所看到的德国警察制服就是他们的杰作。
二战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到底是什么关系
感谢邀请!
要想弄清楚希特勒与墨索里尼的关系,首先必须先搞清楚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德国、意大利之间、两国和世界其它各个国家之间的利害关系才行。大概来讲,意大利是个推行法西斯主义的国家,墨索里尼是以社会党党员这张“社会主义者“的标签为掩护,钻入了工人阶级内部,组织了一个名叫“法西斯”的党,成了法西斯主义的鼻祖和党魁。又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帮凶。
在联合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中,德国和意大利两个法西斯国家正式结盟。本来德意之间存在着矛盾。1934年希特勒企图染指奥地利,遭到英法的反对,意大利也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一度陈兵意奥边境,使希特勒知难而退。事后,意大利感到在争夺殖民地势力范围的斗争中,主要对手是英国和法国,需要有德国支持,以应付英、法。而德国在意大利侵略阿比西尼亚时也给予了积极支持,希特勒还曾访问罗马,当面吹捧过墨索里尼,两国关系已有重大改善。在武装干涉西班牙时,两国关系更加密切,并在1936年10月签订了共同协定,结成了“柏林~罗马轴心”。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在柏林缔结军事同盟条约。1941年6月22日4时30分,法西斯德国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未经宣战就向前苏联发动全面进攻。接着,意大利、匈牙利、斯洛伐克、芬兰追随希特勒德国,相继对前苏联宣战。
从以上简单的叙述当中,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关系就可窥见一斑。
二战时期,希特勒的冲锋队厉害吗有多厉害
既然提问局限在二战时期,那么纳粹冲锋队根本谈不上厉害与否了,因为在1934年的“长刀之夜“之中,它的头目罗姆和大批骨干遭到清洗后,冲锋队虽然没有被解散,但也只是形式上的存在,既没有自己的武装部队,也不能再保有巨大的规模,已经沦为“第三第国”一支无足轻重的力量,并没有真正的参加二战。
(罗姆和希姆莱)
纳粹冲锋队在成立初期,就是一群流氓打手,负责维持纳粹党集会时的秩序和冲击其他党派的会议,然而随着纳粹党的逐渐得势和夺取政权,越来越多的退伍军人、失业工人和闲散人员加入队伍,到1934年春天,德国全境的冲锋队员数量达到惊人的250万数字,并且持有大批武器。而此时的德国陆军由于还未进行大规模扩军,仅有24个师不足30万人,如此巨大的差距,让冲锋队实际控制人参谋长罗姆有了非份之想。
1934年2月初,罗姆向希特勒担任总理的内阁上了一份长篇条呈,建议以冲锋队为基础建立一支“新型的军队”,把现有的军队、冲锋队、党卫队和一切退伍军人团体都置于一个崭新的“国防部”指挥之下,言外之意,这个未来的国防部长应该由他来担任,毕竟他的队伍规模是最庞大的。而在德国陆军的军官团看来,没有什么比这个建议和做法更让他们感到愤怒的了,甚至是一种侮辱。
德国国防军坚称自己应该是“武器的唯一持有者”,并且要求兴登堡总统给予政治上的支持,后者作为老牌军人当然站在了国防军一边,包括希特勒在这个关键时刻也必须表态。一方面是地位并不稳固的希特勒还不敢得罪陆军;一方面是罗姆过于跋扈逐渐不那么遵从希特勒的命令;一方面是戈林和希姆莱等罗姆的政敌不断怂恿(此时党卫队是冲锋队的一部分),甚至编造了罗姆准备政变的情报,希特勒内心的立场开始倾斜。
更重要的是,陆军委婉地表达了这样一种态度:希特勒只有清洗冲锋队才能换来军队的宣誓效忠。而冲锋队由于成分复杂,确实有一点声名狼藉了。
(早期的冲锋队员)
权衡再三之后,希特勒终于决定下手了,他在得到兴登堡允许使用武力的命令后,于1934年6月30日凌晨带领党卫队突袭了幕尼黑的维西旅馆,当场枪杀了罗姆和冲锋队一批亲信骨干,随后戈林和希姆莱也在柏林动手,“戈林警察”和党卫军抓捕了150多名冲锋队长就地枪决,史称“长刀之夜”。
清洗行动整整持续了一周,最终,冲锋队有77名高级领袖和指挥官被杀,中下级骨干成员大约有近1000人遭到处决,罗姆的冲锋队已从根本上伤筋动骨和群龙无首。
(希姆莱上台)
德国陆军兴高采烈地认为,终于一劳永逸地除去了纳粹党属武装对他们传统地位和权力的威胁,而实际上他们却是失败的,希特勒不过是借机除掉了党内不听招呼的武装分子,冲锋队(褐衫队)虽然垮了,但是党卫队(黑衫队)却走上了前台。1934年7月26日,党卫队因为清洗行动有功而奉命脱离冲锋队独立存在,希姆莱出任全国领袖并只听从希特勒一人之命,没过多久,这支成分更纯洁纪律更严明的武装在力量上就完全超过了原来的冲锋队。
原因很简单,在冲锋队骨干军官被一扫而光后,一部分体格健壮头脑简单的冲锋队员又被吸收进党卫队,他们的加入使党卫队势力迅速膨胀,最后终于建立了武装党卫队(我们通常认为的党卫军野战部队),换句话说,罗姆的未竞事业其实在希姆莱手里得以实现。
(德国警察和冲锋队员)
而冲锋队的绝大多数成员,在1935到1938年期间,编制被打散后并入了当时急剧扩充的国防军,德国陆军在波兰战役前兵力总数已达230人,扩充的200多万人当中,许多是曾经的冲锋队员,具备一定军事训练的他们,无疑是最好的兵源。
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冲锋队是没有武装力量参战的,但大量的原冲锋队员在国防军和武装党卫军的序列内作战,冲锋队的残余后期就是臭名昭著的“人民冲锋队”,是纳粹在国内配合警察维持治安的大杂烩,基本都是连后备军都不要的老弱病残,然而就是他们,在柏林战役中也曾死不投降,给苏军造成了严重伤亡。
(党卫队员)
希特勒上台后,对依旧活着的威廉二世是什么样的态度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希特勒就这三字凑一起,老梁估计全世界有一个算一个,就没有不知道的。这小胡子拿着把破刀片子抡起来呼呼生风,配合自己的闪电战捅了这个,又搞了那个,把个欧洲祸祸的都不成样子了。就那犀利的刀法,一天内搞定丹麦,五天内踹死荷兰,三十九天内号称世界第二的法国佬高卢雄鸡被掐着脖子抽,哭着来了个敦刻尔克大撤退蹲到英国佬的地界舔伤口去了,当然最后一脑袋撞在了号称世界第一毛熊的怀里,他的神话这才被总结。
二战波及范围之大,现在被人提起来都让人胆寒。
那么题主中的威廉二世是干啥的?老梁估计有一小波人不了解这人。那么老梁先重点介绍一下这位,然后捎带着回答题主的问题。
威廉二世
大家伙知道一战不?知道,德国人!老梁佩服这帮人,哪里来那么大精力,搞完一战搞二战,而且回回头硬的不要不要的和全世界的为敌,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肌肉啊。
那么这一战就是威廉二世给挑起来的。老梁先给大家伙摆摆这货资历,德意志最后一位皇帝,霍亨索伦家族的首领。
老梁在这里插一句,啥是霍亨索伦家族?这家族放欧洲地界上老有名了,这家族是勃兰登堡、普鲁士和德国有名的统治家族。咱别的不说,单说这普鲁士,眼熟不!那就对了,这普鲁士是德国人的脊梁骨,如果把这地方给抽了,德国人也就不是德国人,也就搞不出一战和二战这么大的场面了。毕竟德国军队的军官系统都是这嘎达出来的人。
所以全世界防的就是这个嘎达出来的人,二战结束后,这地方就被分成了好几块,这顿拆啊,连毛都不剩下一根的节奏,普鲁士这地方从地理上就被扣掉了。
这嘎达所有能让人联想到普鲁士的东西都被抹去了,地名被改了,蹲在上面好几千年的人都被迁徙走了,老多有名的建筑塞上炸药推平了,还有那容克贵族也就是普鲁士贵族的墓地也被填了。
当年联合国专门为这个地区颁布了一条法令,以普鲁士为名字的国家或者省份,从现在开始到以后的以后都是不被承认的。就算是现在统一的德国,都没能拿回普鲁士所有的土地。
而这帮魔鬼的头就是威廉二世。而威廉二世是个悲剧性的人物,当年由于出生的时候是臀部先出来的,导致他的左臂萎缩。这也直接导致他性格冲动,蛮横。因为出生的高贵,所以他有一颗极度膨胀的野心,但与之匹配的头脑却没有。换句话说他就是一个有着野心,但却是一个平庸的人,所以在当时德国外交上也搞过很多的尴尬。
这么说吧一战的挑起不是他故意的,因为没有那种战略级的眼光,最终这场战争被逐步的放大了。
“你们会后悔的!”威廉二世在签署总动员令的时候,他对自己的部下是这么说的。
因为他自己的平庸,虽然他是头,但更多的决策都是自己部下提出来的,最终在一战中成了一个有着超级大光环的影子皇帝。
一战结束后,被收缴了权利的威廉二世跑到了荷兰。荷兰这嘎达是一战时期的中立国,而且最重要的是荷兰的女王是威廉二世的亲戚。所以一帮子在一战受到孽待的国家想要引渡威廉二世,荷兰女王很干脆的回答道:“一边去!”
威廉二世虽然失去了权利,但奢华的生活依旧。苦闷的他养成了两大爱好打猎和伐树,据说到了现在他那庄园里的树木才恢复到了之前的水平。
威廉二世与希特勒
德国毕竟是威廉二世的家,所以他时刻都在关注德国的变化。1933年希特勒爬到了德国最高的权利宝座之上。
“一个有野心的小个子!”威廉二世拿出了二百万马克,作为资助交给了纳粹党,捎带着将自己的儿子踹回了德国也参加了纳粹党。
当然这个时候,小个子希特勒的地位是不稳当的,而威廉二世虽然是个过气的皇帝,但在德国这嘎达还是有很强的影响力的,这俩人就开始在报纸上演起了双簧。
当希特勒在德国的地位巩固的差不多的时候,威廉二世提出想要回到德国。小个子希特勒的回答是:“没门!”
好吧!一山岂能容二虎,这道理威廉二世明白了,赞了半辈子的眼泪哗哗的流下来。
好吧!一份谴责希特勒为德国耻辱的公开函就这么发表了出去。
作为容克贵族的首领,威廉二世的影响力还是有的。这公开函一发表,小个子希特勒坐不住了,立马捧上一堆货币到威廉二世的家门口串门。
“滚!”威廉二世把这些个破纸片子给扫了出去:“老子唯一的要求就是回到德国!”
这事还在扯皮的功夫,小个子希特勒闪电战就开始发动了。大胖子丘吉尔叼着雪茄烟,给威廉二世来一封信:“你可以到英国来避难!”
“啥玩意?避难?你见过瞅见自己国家的军队,撅着屁股跑路的皇帝吗?没有!滚!”威廉二世怒了。
好吧,德国攻入荷兰,作为曾经的皇帝,这帮德国大兵异常激动,于是派了一支仪仗队和一部分军队来保护。
“啥玩意?”小个子希特勒接到这消息,俩眼珠子就瞪出了眼眶:“让他们滚出来!”
就是这一举动,威廉二世已经感觉到了希特勒对他的态度——严防死守。
于是那颗燃烧的心,算是彻底的死了。
1940年六月五号的时候,威廉二世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德国政府?让他们去见鬼吧!我的葬礼上不想看到这帮人。还有哪些该死的纳粹符号,都给我丢到垃圾堆里去,我的墓地不允许出现那东西!”
捎带着威廉二世表达了他自己的想法:“俺家族没有恢复德国的统治,那么俺的遗体是不会回到德国的。这是我最后的要求。”
好吧!小个子希特勒还是挤进了威廉二世的葬礼,还是把他的纳粹符号挂满了威廉二世的墓地上。当然最后一个想法不回到德国,小个子希特勒总算是满足了一把。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是,顺手点个赞呦!
希特勒要求中央集群南下,而不是夺取莫斯科是错误的吗
这个问题一直都存在争议,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德军占领莫斯科是否会使东线战局出现根本性的改观;另一个是德军能否保证由于中央集团军群在突进到莫斯科后漫长的右翼安全。
在东线的几大战略目标中,军事上最重要的无疑就是莫斯科了,这里是整个苏联的交通枢纽,还是巨大的工业中心,光工人就有100万(斯大林格勒全部人口才50万),而且还是政治中心。占领莫斯科不仅对于苏联的工业造成严重的打击,最关键的就是切断了苏军的战线,造成苏军南北调动的极大困难,苏军将难以迅速的向某一区域集中兵力,这在军事上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尤其在进行战略决战时。也就是大部分军事将领认为将中央集团军群的装甲部队转向基辅是个极大错误的原因,正是因为耽误了宝贵的两个月时间,使得德军对莫斯科的进攻拖入了冬季,导致德军没能在1941年占领莫斯科,否则一旦占领莫斯科,德军将会在东线占据明显的优势,可以随意的决定进攻的重点,而苏军将无法迅速的应对。
认为德军南下基辅没错的,基本上都是认为中央集团军群不顾右翼的不断拉长(这主要是由于南方集团军群推进太慢)的危险在军事上太多冒险,他们不反对莫斯科的战略意义,但是他们担心南翼的苏军会对中央集团军群的侧翼发起进攻,从而使其面临着被包围的威胁,最终导致一场严重的失败。这种威胁确实是存在的,不过值得怀疑的是1941年的苏军是否具有执行深远进攻的能力和实力,尤其执行突击任务的大型装甲单位和为其提供掩护的空军,这方面存在很大的疑问。从战略上来看,即便德军占领莫斯科,苏军也依旧不可能放弃抵抗,战争必将拖入冬天,而德军没有冬季装备,只能转入防御,那么消除基辅这个巨大的突出部从而拉直防线对于德军来说也同样具有战略意义,可以让德军防线得到加强以安全的度过这个冬季,待来年再发起进攻。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苏联远比德国当时估计的要强大的多,德军当时以为占领莫斯科就能打败苏联是完全不切实际的,东线战争必将是一个漫长的消耗战。那么德军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以最小的代价歼灭更多的苏军,要注重对德军的节省使用,避免在不利条件下实施大规模的进攻作战。所以德军最大的错误不是南翼基辅,而是选择在即将进入冬季时仍旧向莫斯科发起进攻,从而导致了不可弥补的巨大损失。德军在结束台风行动的第一阶段作战后,即占领布良斯克和维亚济马后,就应该放弃再进行大规模的攻势作战,转而进行局部的进攻以改善防线的态势,并构筑防御工事准备转入全线防御以迎接冬季的到来,待来年后再继续发起全线的战略进攻。
希特勒当时为何能够得到隆美尔等德军名将的支持
拿隆美尔当代表我也是醉了,隆美尔就是希特勒本人一手火箭提拔起来的,不是希特勒的话隆美尔能不能当将领都难说,不支持希特勒他隆狐狸能支持谁去?
隆狐狸能跻身将领行列本身就是希特勒一手提拔,他能支持谁去?
要知道和大多数德军集团军以上将领不同,隆美尔既不是出身军人家族(更不要说容克贵族出身),也不像同样出身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的凯瑟琳,莫德尔他们那样有总参进修实习的履历,甚至连参谋培训班都没有参加过,所以在魏玛时期,隆美尔的上尉军衔14年如一日,从未移动过,职务也不过是从连长到初级军校当教员,直到纳粹上台开始扩军,隆美尔才两年两级晋升为中校营长,而隆狐狸真正时来运转,是在1934年一次视察中被希特勒所赏识,才开始平步青云的,1937年希特勒亲自点名调隆美尔参加希特勒青年团军训项目并亲自将其提升为上校,1938年在短暂的军校指挥官过渡后,又调隆美尔担任元首卫队司令并在1939年提升为少将,可以说在德军高级将领的提升中,没有任何一个人有着隆美尔那样深厚的希特勒和纳粹背景。从某种意义上说,隆美尔本身就是纳粹和希特勒在陆军中树立的一个标杆。
得到希特勒赏识是隆狐狸平步青云的开始
至于其他并非希特勒一手提拔而是属于容克-总参集团的将领来说,希特勒和纳粹扩充军备,对外侵略和德国国防军容克-总参集团的目标和利益是一致的,理所当然的能够得到总参-容克集团的支持,尤其是在长刀之夜清除了以冲锋队头头罗姆为代表的纳粹内部左倾势力(罗姆鼓吹资本全面国有化,以冲锋队取代国防军,搞“二次革命”,是垄断财团和容克-总参集团的眼中钉)之后,国防军和希特勒之间已经基本没有本质上的隔阂了,何况希特勒上台以后,根据军衔职务高低,向国防军高级将领派发大量的额外补贴,包括但不限于现金,房产等等,国防军大多数将领支持希特勒又有什么奇怪?
曼施坦因这类容克出身的将领来说,一方面希特勒的扩充军备和侵略扩张政策与他们一拍即合,另一方面希特勒非常慷慨的给这些将领私人大量发放各类工资以外的额外津贴,所以他们支持希特勒又有什么奇怪呢?
为什么说希特勒不会打仗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历时时间长、波及范围广、世界性的大战。各国元首必须具备非常高的统筹和指挥能力。要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尤其是军事做正确和强力的组织和领导。
说到这,就要引出这场战争的主角-阿道夫希特勒。这位被很多业余军事爱好者认为是:战略和战术天才的风云人物。他的战争指挥艺术在人们的脑海和真实历史中,到底有无差别?
从挪威海湾到荷兰湿地,从欧洲大陆到北非沙漠,从巴尔干半岛到苏联广袤的平原。德国的装甲铁流几乎踏遍欧洲的角角落落。而且所到之处势如破竹,这也很容易让人把德国取得的战争成就归功于他一人之身。
但如果你真的通读二战历史,你就会明白,德国取得这些战争的胜利,并不是有赖于希特勒的高超指挥艺术。而是因为希特勒具有其他国家元首缺乏的创新精神和独到眼光。在欧洲各国元首都迷恋阵地战的时候,希特勒大胆采用了闪电战这一新的作战理念。虽然他采用了闪电战战术,但并不代表他就能明白闪电战的作战精髓。这就好比发明汽车的人,驾驶技术不一定很好是一个道理的。
二战时期。盟军士兵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希特勒握着我们的手,帮助我们走向胜利”。
战争期间德国发动的凡是对世界战争进程有重大影响的战役,大都是在希特勒的瞎指挥下失败的。
身为国家元首,他一意孤行。在敦克尔克命令部队停止前进,使得英法30万有生作战力量得以保存。“巴巴罗萨”计划中,一次次不听前线将领和参谋部的劝说,导致列宁格勒战役、莫斯科会战、库尔斯克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
战争中后期,盟军处于反攻阶段,他完全不懂得战略性撤退,让士兵做无谓的牺牲,导致成百上千德军士兵被俘虏。使得德军战损严重、士气低落。而他却总是发动不切实际的行动,使得本以捉襟见的德国军队蒙受更低级和更大损失,阿登反击战就是最好的证明。
德国的参谋部是由一群优秀军官组成的,他们制定的作战计划堪称完美。但是希特勒往往不采用。结果事实成了:每当希特勒采用参谋部计划的时候,德军往往能够取得重大胜利,而他一旦偏扭参谋部计划就会导致惨烈的后果。
可以说,战争前期德国的胜利是由于战争前英法等国绥靖政策和对闪电战的陌生和恐惧而取得的,所以一但其它国家也采用闪电战这一战术的时候。就开始考验对这一战术的驾驭能力了,希特勒正缺乏这一能力!
撒克逊人是如何成为英伦霸主的
纳粹德国的元首希特勒曾经说过一句话:“日耳曼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然而当我们回望欧洲的古代史,会发现日耳曼人所涵盖的范围非常的光,并非仅仅只是德国人。这个庞大的民族曾经遍布欧洲各个地区,而且在古罗马帝国的废墟之上还建立起了自己强大而辉煌的帝国。如今瑞士、英国、荷兰等等,实际上他们骨子里流淌的血液是跟日耳曼人密不可分的。而这些流落到各地的分支当中,撒克逊人无疑成为了最为特别的存在。
他们一路从波罗的海迁移而来,曾经在萨克森地区居住过一段时间,最后选择前往大不列颠安居乐业。非常奇特的是,萨克森人本身存在两大分支,选择流浪不列颠岛的撒克逊人最后成就一个庞大的帝国。而留在欧洲大陆的萨克森人,最后却死在查理大帝的手中。流浪者撒克逊人,到底是如何一步步成为英伦霸主?
一、 不甘平静的撒克逊人 探索更广阔的领地
撒克逊人在550年,决定从萨克森地区出发,向大海深处的领地探索。他们骨子里的冒险精神,让他们从不甘于平静的生活。不过这是冠冕堂皇的说法,撒克逊人之所以迁移,实际上很大一部分的原因还是来自于蛮族入侵。匈族人从东方赶来,开始肆意到各处进行掠夺。留下,将会面对非常匈族人的铁骑,许多人纷纷踏上流浪的路程。
在日益膨胀的人口面前,原本的资源无法得到有效的划分。许多原本实力弱小的撒克逊人,也纷纷加入到迁徙大军中来。实际上撒克逊人的踪迹,远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广阔。通过考古发现,西方学者发现在法国北部地区,也存在过撒克逊人的踪迹。当然在后续的民族融合之中,他们最后成为法兰克中的一员。
撒克逊人最大的欧陆聚集地,还是在萨克森地区。他们在这里形成一个强有力的联盟,并且不断的向西欧地区扩张。不过由于扩张的脚步过快,他们和法兰克人的冲突越演越烈。在查理曼大帝即位之后,摩擦便演变成一场彻底的战斗。萨克森变为法兰克人的领土,而异神教的信仰被基督教所取缔。英吉利海峡对岸的撒克逊人,成为最后一支保留异神教信仰的民族。
二、 撒克逊人的野心 七大王国登上舞台
撒克逊人得知自己的家乡沦陷,他们已经逐步成长为英伦的新主人。撒克逊人中的朱特人,是最早一支建立起王国政权的部落。他们的到来非常奇特,原本只是受不列颠人邀请的雇佣军,但是结果却反客为主成为英格兰南部的新主人。原因很简单,朱特人的领袖亨格斯在登陆之后,便迅速和沃丁根(不列颠首领)产生分歧。
两个部落很快爆发战争,朱特人的作战能力十分凶悍,不列颠人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朱特人建立起实力强大的肯特王国,在当时撒克逊诸国当中牢牢坐稳霸主地位。他们的实力,在公元六世纪末期达到顶峰,逐步成为和欧洲大陆关系最为密切的撒克逊王国。之所以这么说,实际上仍旧是因为他们是首个接受罗马教廷洗礼,并且在内部传播天主教的国家。
当时的教皇格里高利非常有远见,很早便派出传教士圣·奥古斯丁和肯特王国接触。埃特尔波特作为肯特的君主,是一位非常谦卑的雄主。面对教廷的招安,他选择做撒克逊人的第一人。接受圣·奥古斯丁的洗礼,并且宣扬民众走上基督教的道路。但是遗憾的是肯特王国的时代,并未能实现对英格兰的统一,他们的决定无法左右众多撒克逊王国的选择。
实际上除去肯特王国之外,英格兰还有东盎格利亚、诺森布里亚、麦西亚等多个撒克逊王国。他们都同属于萨克森地区的日耳曼人,但是选择在不同的地方登陆。数量多、范围广,使得撒克逊人迅速在各个角落建立起政权,随后向原住民的不列颠人、凯尔特人发起进攻,很快原住民们败退山区(威尔士),而英格兰交给撒克逊人统治,他们开创起英格兰七国时代。
三、同一个民族 两种极端的方式
撒克逊人是唯一的异端宗教,他们信仰多神体系的宗教,并对于基督教本身不屑一顾。但是这里的撒克逊人,实际上是指那些不愿意离开欧洲大陆的萨克森人。他们拒绝拜倒在基督教的名下,坚持将自己的信仰和理念延续下去。而在英伦岛上的撒克逊人,显然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他们对于宗教理念非常的开放。
自肯特王国接受基督教以来,英伦七大王国基本上都已经走上基督教时代。特别注意的是,七大王国中的诺森布里亚,实际上是对基督教非常尊崇。早在627年,时任国王爱德温整合两个小国之后,便迅速接受基督教的洗礼,随即登上英格兰霸主的地位。而他的后继者奥斯瓦尔德、奥西乌两人,对于基督教传教工作非常看重。
奥德乌本人最大的建树,便在于他帮助英格兰(凯尔特基督教会),纳入罗马基督教会的体系之中。如何理解撒克逊这一时期的历史,也许以春秋时代作为对比,就能够很好的理解当时不列颠发生了什么。首先他们存在霸主(肯特、诺森布里亚),并且在基督教传播之后,开始逐步运用宗教进行“宗主”的定义。
而与之相反的是萨克森的原住民,他们始终保持自己最初的信仰。最后导致查理曼大帝登基后,迅速对其展开一场惨烈的攻坚战。查理曼本人是基督教崇高的信徒,对于罗马教会的要求基本上都是有求必应,在位期间还多次为教廷运输大量的财报。但是战无不胜的传说,在萨克森人手中终结。用《查理曼大帝传》中的话语来说:“这是查理曼大帝一生中最艰难的战役。”
四、灭族的萨克森 最后的撒克逊
查理曼大帝对于这些蛮族非常懊恼,他们只专注于自己的女巫信仰,对于上帝的存在表示质疑。查理曼大帝友好的向他们派发圣物,萨克森人却将十字架转手扔在污水沟里。查理曼大帝一生最不能容忍的,便是有人玷污他神圣的宗教。两个暴脾气撞在一起,苦战一打便是三十年之久。
萨克森人在波罗的海时期,便是能窜树、会下海的“全能型复合人才”萨克森人隐匿于森林之中,在山区和法兰克的军队打游击。由于萨克森地形崎岖,法兰克骑兵对他们无可奈何。只要查理曼抽调兵力,他们便迅速从山区跑出,第一时间突袭法兰克军队。久攻不下,查理曼大帝对于这群蛮族终于忍无可忍。
他决定将目标对准“伊尔明苏尔擎天柱”,这是萨克森人的信仰神树,是他们所有人心目当中的圣地。查理曼潜入女巫的营地,将她们绑在古树上,用熊熊烈火吸引萨克森军队前往。当萨克森人匆忙赶到,四处伏击的法兰克骑兵和弓箭手突然窜出,向处在低位的萨克森军队发起猛烈的冲击。陆地上的撒克逊族就此泯灭,而英伦岛上的诸侯们日子也不太好过。
五、 维京人的烦恼 助长小国统一英伦
撒克逊人是如何统一英格兰?这是一件让人非常惊愕的故事,因为霸主来自于一个弱小的国家。宗主权的交替非常快,只要一个国家出现明君,很快便会率领王国崛起。小小的英伦岛上,各郡之间的宗主地位轮番转换。这把生活在强国阴影当中的维塞克斯王国搞得非常疲惫,毕竟小国轮番换宗主,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
韦塞克斯绝非等闲之辈,自卡德瓦拉(684年)开始,他们的君主便在不断吸纳周边的小国。公元九世纪,爱格伯特成为韦塞克斯的实际统治者。不过他成为英格兰宗主的时机并不恰当,因为此时维京人正在四面八方登陆不列颠岛。就像从前对抗不列颠人一样,维京人把入侵故事原封不动的照搬过来,只是这一次撒克逊人是守卫者。
维京人在公元九世纪,可谓是叱诧风云的存在。除去韦塞克斯之外,其余六大王国已经丧失独立的权力。他们成为维京人的傀儡,并且在战场上和韦塞克斯站在对立面上。阿佛列大帝登基之后,韦塞克斯虽然取得几次胜利,但仍旧不是维京人的对手。886年维京人攻入伦敦,韦塞克斯不得已和其签订协约,
不过虽然很失败,但是由于阿佛列大帝保住撒克逊人的香火,南方各个王国决定尊奉其为最高君主。实际上在这一刻,韦塞克斯王国已经蜕变为英格兰王国。撒克逊人的最终统一,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终于在阿佛列大帝的手中完成。随后的五十年时间中,韦塞克斯的君主纷纷致力于赶走维京人,接连不断的派出军队和其战斗。功夫不负有心人,维京人在954年彻底离开英伦岛。
结语:
如果翻开撒克逊人的漫长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命运过于坎坷。作为日耳曼人的分支,他们在萨克森、英伦岛上的表现都非常混乱。站在中国的角度看待英格兰的这段历史,很难会理解他们的统一耗费需要四百年之久。
但是无论如何,撒克逊人的存在对于英国本身非常重要。我们所熟悉的英语,最早的原型便是脱胎于撒克逊古语,并且他们延续罗马的法律,并用宗教将不列颠岛和欧洲大陆连接起来。虽然随后的撒克逊人,将会走上更大的浩劫。但是能够完成统一,他们的功绩就值得我们的赞美。
希特勒怎么死的
大多数说法(被大多数人承认的说法)希特勒是服用氰化钾自杀而死的。
70年前,1945年4月30日,纳粹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新婚妻子爱娃·布劳恩在柏林的地下室中自杀身亡。一个星期之后,德国无条件投降,二战欧洲战场以盟军最终获胜而告终。
这当然是我们熟知的关于希特勒下场最常见的说法。但是,希特勒具体是怎么死的?甚至他真的是自杀的吗?70年来,在历史学界却依然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在那个谜一样的下午,究竟发生了什么?
根据通常的说法,希特勒夫妇自杀之后,尸体被他的副官等人浇上汽油,纵火焚烧,难以辨认。由于“死不见尸”,在战争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各国领导人对希特勒的下落都持有怀疑态度。在波兹坦会议上,当杜鲁门问斯大林,希特勒究竟死了没有的时候,斯大林甚至回答说“没死”。
不过,严肃的历史学家很快就开始对这个问题展开研究,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英国学者罗珀。二战后,由于希特勒的下落不明,甚至有谣言说希特勒还活着,已经逃亡西方,这给英国情报部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罗珀受到委托,化名前往柏林进行调查,走访了不少当事人。1947年3月,罗珀出版了《希特勒末日记》一书,公布了他的调查结果。
根据罗珀的描述,当希特勒知道大势已去之后,决定与爱娃一起自杀。1945年4月30日下午3:30分左右,希特勒用随身携带的瓦尔特PPK7.65毫米手枪,把枪管伸进嘴里,然后饮弹自尽。与此同时,爱娃·布劳恩则服用氰化物自杀。两人的尸体随后被浇上汽油焚烧,而且和很多其他尸体混在了一起。后来苏军在院子里挖掘,但骸骨已经不可辨认。
罗珀的说法立刻被很多人所采信。牛津大学的艾伦·布洛赫后来发表了《希特勒:暴政的研究》一书,成为最具权威的关于纳粹德国的著作,而美国人威廉·夏伊勒则撰写了更有名的作品《第三帝国的兴亡》。他们都采纳了罗珀的说法,使得这个故事成了希特勒之死的标准答案。
喜欢的请给个赞!!